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唐太宗曾经说过,他纵横天下三十年,所向无前,秘诀只有四个字,唯“甲坚兵利”耳。只不过是因为铠甲坚固、兵器锋利罢了!
明军与清军交战,几乎每战必败。就是因为明军的火器非常原始落后,装备极差;而八旗兵装备精良。就是这么简单。第一,明军装备极差。这里所说的明军,是指明朝末年的明军。
明朝末年,朝政腐败,各级官吏层层盘剥,各地武官吃兵饷喝兵血,各地明军缺额十分严重。一支号称一万人的明军,实际人数能有六千人已经算是精锐了!
明军的装备也糟糕透顶。
万历年间大将戚继光在《练兵实纪》中,对明军低劣的装备痛心疾首。通过他的叙述,我们就能知道明军的武器装备已经烂到了何等地步!
铠甲都是破烂!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铠甲的铁片烂的像筛子一样,完全不能抵挡刀枪剑戟,比不上敌军。
火器更烂!惟有火器,是我所长,但火器又有病痛。口原是歪邪大小不一,铅子原不合口,亦尖斜大小不一,临时有装不入口者,有只在口上者,有口大子小临放时流出者。火器的口径和弹药制作不规范,大小不一,有的子弹太大装不进去。有的子弹太小装进去又滑出来。
缘所制之人,洞晓此中病痛者既少,而又无一毫认真之心,不过卷成铁筒而已,腹内未曾用钢钻钻光,以致铅子不得到底,出口不直,铳身单卷成器,时有炸损。因为制作火器的人,根本不懂,又没有一点责任心。粗制滥造,火铳管歪歪斜斜,经常炸膛!
官给铅子大小不一,子大而铳口小,则子入不深,出口便落。他如千里胜、自发铳、鱼骨铳等项,巧立名色,逞意浪造,皆不如式。各种火器名目繁多,都是凭想象胡乱制造,都不好用。
铳尽发则难以更番,分发则数少而不足以却聚队。手枪打造腹口欠圆,铅子失制,发之百无一中,则火器不足以与彼矢敌矣。火器质量太烂,百无一中!大家看看,这就是被很多人吹上天的明朝火器。靠这样的破烂,要是能打胜仗,简直没有天理。
而且,戚继光还是万历年间。几十年后,崇祯年间的明军,火器的质量只会更差。
第二,清军既不原始,也不落后。其装备质量,远超明军。很多人单纯凭想象,以为清军是装备落后的原始部落。何其荒谬!
女真各部落互相仇视,在长期的残酷战争中,他们军事装备水平一直保持在非常高的水平
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以后,更加注重发展军事装备。他多方搜寻工匠,打造铠甲兵器。据说女真大本营漫山遍野都是都是铁匠作坊,昼夜不息。
在与明军作战的过程中,清军认识到火器的重要性。他们依靠缴获的火器和投降的明军,组建了自己的火器部队,叫做“乌真哈超”。
清军还招募汉人和葡萄牙人工匠,建立自己的火器兵工厂。成功制造出当时中国最先进的红衣大炮。
并且在战争中广泛作用各类火器。
所以,清军既不原始也不落后。明军装备残破不堪。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多谢提问,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武器装备都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如果装备差距过大战争的胜负基本就没有悬念。
针对你的问题,我们这里简单的说一下,我觉得有以下几个原因才导致明军的失败:
第一、后金的装备并不原始后金的学习能力很强,在火器的应用和制造上已经不输于明朝。1622年后金就已经开始自制火炮了,但是这仅限于对虎蹲炮等传统火器,对红衣大炮这一性能优越的大炮还并不了解。在宁远之战时红衣大炮给了后金极大的震撼,在1631年后金自造的第1门红衣大炮问世,被命名为“天佑助威大将军”。至此,后金铸炮技术已经全面超越明朝。
第二、明军的装备并没有那么先进明军的火器在当时已经落后于欧洲国家,明军当时还在使用已经落后于时代的火门枪。这种火枪非常原始,威力比弓箭强不了多少,还容易受天气的影响,如遇雨天和大风发射成功率非常低,基本就成了烧火棍。明朝政府没有足够的财力购置新式火器,明军在前期占有优势的火炮后期也被后金超越。
第三、严重的贪污腐败和玩忽职守明军自开国之时就有吃空饷的优良传统,此后越来越严重,到了万历后期,全国官员缺额接近一半,全国政府呈现瘫痪状态。这段时间,装备的养护、配给、后勤已经完全脱节。戚继光在所著《练兵实纪》说:“今我之盔甲,外面新表可观,内里铁叶,一片数个眼,锈烂惟存铁形,还是好的,其空落如筛子一般,敌射可透,刀砍可破,是盔甲也不如他。”
第四、明朝并非亡于后金明朝当时的安全环境可谓空前严峻,一面要和后金的清军作战,一面还要镇压李自成和张献忠的农民军,还要分出兵力来防备沿海的倭寇。无疑后金是明朝最大的威胁,所以明朝最精锐的军事力量都在北方边境,所以在李自成的农民军攻陷北京时,明朝精锐还在,实在是后金捡了个大便宜。
明清交战将近20年,巨大的军费开支使政府不得不挖空心思的向百姓征税,被逼走投无路的农民最后都成了摧毁这个王朝的一份子。就像《伏尔泰语录》里说的“雪崩时,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清军入关是在17世纪,其实力巅峰也就在这个时期。而拿破仑的巅峰是在19世纪,两者不在一个时代,以19世纪欧洲科技武装起来的军队去对阵基本使用冷兵器的清军,是真正的洋枪洋炮对大刀长矛,这不是战斗而是屠杀。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历史上一再发生的野蛮民族征服先进民族的现象在17世纪时已经基本消失了,清军在17世纪灭了明朝,在当时的世界上是一个特例,原因在于明朝科技落后,没有先进的武器来克制女真的蛮勇。
明朝虽然也装备有热兵器,但只是最原始的火门枪,比如三眼铳之类,而当时欧洲连火绳枪都淘汰了,普遍使用燧发枪。明军的火炮主力是仿制欧洲15世纪技术的佛朗机,难以抵御大规模游牧骑兵的冲击。
1620年,澳门的葡萄牙人在珠江口的英国沉船上捞起一批16世纪铸造的海军长炮,修复后卖给了明朝,这些欧洲人眼中的落后废旧火炮,却在关锦防线上发挥了巨大威力,重创满洲铁骑,被称为红衣大炮。可见比当时更早的欧洲火器已经能碾压满洲骑兵,到了拿破仑时代或英国惠灵顿公爵时代,欧洲军队的装备已经领先了一个时代以上,清军根本无法与之对抗。即使是当时在欧洲落后的沙俄,在远离本土上万公里的远东,仅凭几百名没有后方的哥萨克匪徒就能对抗鼎盛时的万余清军,这种差距可想而知。
明军打不过清军,除了武器落后外,令人发指的腐败是更主要的原因。当时明军将领残酷压榨军人,下层士兵食不果腹衣不遮体,朝廷因辽东作战天气寒冷,特意下发皮袄、狐帽给士兵御寒,但是将领们用这些朝廷的恩赐,来勒索士兵,以至于皮袄下发了,却没有人敢去领,因为出不起贿赂的钱。这样的军队别说凶猛的女真人,连农民军也打不过。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纵观后金崛起以来与明廷的战争,不难发现,首战萨尔浒对于明廷与后金双方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
随著努尔哈赤统一女真三大部以“七大恨”誓师伐明后,明廷决定一鼓作气将这个东北白山黑水之中的蛮夷政权彻底消灭。但是当万历任命的出征伐虏的总指挥杨镐到了辽东以后,发现整个辽东镇居然没有一支可堪为前锋的部队,从这一点上就能看出来,明廷在经历三大征以后,九边精锐之辽东镇早已不堪任用了。
这种尴尬的局面,促使杨镐调动了全国所有的野战军,合计20万人马兵分四路,从四个方向向努尔哈赤的老巢赫图阿拉进军,并约定好时间在二道关这个地方会师。
然而杨镐的战略简直就是这场战争的噩梦,四路军队,杜松部主力先到达了二道关不远处的萨尔浒,求战心切准备打一打在河对面界凡山上修筑工事的一支清军,然而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早已经被努尔哈赤给盯上了,于是两面夹击,杜松全军覆没,壮烈殉国。
其后赶来的是马林部,刚到的时候努尔哈赤已经收拾完杜松,马林进退失据,想要组织像样的防御,却因为兵力不足,(15000人左右)被歼灭,而马林也狼狈逃回了老家开原。
之后是老将刘綎的部队,刘綎在进军过程中大退过好几次皇太极的部队,满心雀跃地干到萨尔浒,但却中了努尔哈赤的计,努尔哈赤派士兵化妆成明军拿着杜松的令箭进入刘綎军营,刘綎明显不知道杜松已经全军覆没,毫无防备地把后金鞑子给放了进来,而入营之后没多久,化妆的鞑子们也被认出来了,可这一认出来,却不得了,搞得整个军营军心大乱,努尔哈赤乘机进攻,毫无准备的刘綎兵败身亡,而最后一路李如柏部,因接到坐镇沈阳杨镐的停止进军的命令,没有去救援,直接退兵了。
这一场战役,明军二十万主力野战军,被歼灭大部,使得明军自此之后的野战兵力大减,再无精锐优势。而之后爆发的辽沈战役也证明了这一点。
论兵员、明朝不比后金少,论攻城,非后金之长,论火器,后金几乎没有,可为什么每次明朝都战败了呢?
在笔者看来,主要有那么几个原因:
其一,明廷自万历末期以后,朝廷发生了严重危机,三大征后财政几乎崩溃,朝廷再也没有能力训练一支强军来对抗后金,而至于火器这类烧钱的玩意,更是没有办法大规模更新和制造了。
其二,从万历到光宗这段时间,先是立储的争国本,后来发生了著名的明末三大案,这些复杂的政治事件,将明末党争推向了新高度,朝廷不齐心,都忙着争权夺利,有识之士心有余而力不足,想做事的人或不敢任事而明哲保身,或在波谲云诡的政治斗争中成为牺牲品,这样严重失衡的政治生态,是明廷对后金数次作战失利的主要原因。
其三,每败一次,明廷就无可避免地更加衰落下去,对边事因党争朝争而不能形成统一意见,往往督辽东事的主官受到多方掣肘,若是阉党的人坐镇,当东林得势以后,立即就会被清算倒台,如此长期换将,于制止辽事的恶化简直就是火上浇油,更何谈彻底解决努尔哈赤,而努尔哈赤每胜一次,就更加壮大一次,人口、经济、地盘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此长彼消下,明廷只会越来越被动。
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决定胜负的并不是武器的问题,还是要看军队的素质,政治的清明和与军事的一致性。八旗能够在明末战无不胜,就在于其独特的军政合一,将所有的女真打造成一个完整而充满野心的战争机器,不断通过战争来获取利益。
图片来源于网络,本文为原创文章,请勿转载,原创不易,若您喜欢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是对笔者最大的支持和肯定!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八旗军并不原始落后。明军火器只领先了一小段时间,到了皇太极以后,双方的实力对比开始出现扭转,到了后期清军已经可以拖着大炮到处攻城了。
几千年的“华夷”观念让很多人一提到北方游牧民族,不是“原始”,就是“落后”,游牧民族的落后是自然环境造成的,不代表人家学不会新文化、新技术。
火器在北宋时期就出现在战场上,但题目中所指的“火器”,应该是明朝“隆庆开关”后传入中国的西式火器。
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线的开辟,西方的火绳枪、佛朗机炮、前装滑膛炮等火器逐渐东来。《明史》记载,嘉靖八年,明军开始“造佛朗机贿,谓之大将军,发诸边镇”。
边镇大量装备佛朗机炮后,不仅增强了边防实力,而且还带动了官方和民间火器的研发热情。明朝不仅造出了更轻便的佛朗机炮,还将火炮与战车相结合。
明军仿制西式火枪也在嘉靖时期,有一种说法是明军在剿倭时缴获了西洋鸟枪,又进行了改进;另一种说法是“鸟统之制,自西番流入中国,其来远矣”。西式火枪相比于中国火铳改良了点火装置,大大提高了明军的战斗力。
万历末年到天启初年,荷兰势力延伸至东方后,体积更大、威力更强的“红夷大炮”进入了明朝人的视野。万历四十七年,明军在萨尔浒大败后,斥巨资购买,并仿制红夷大炮。
明朝并不是西方殖民者在东方的唯一客户,上述火器同时也经日本传入朝鲜。随着后金政权的崛起,朝鲜火器大部分流入后金之手。
凭借着西洋火器的威力,明军在天启六年和七年,分别取得了“宁远大捷 ”和“宁锦大捷”。经此两役,皇太极深刻地认识到单纯依靠骑兵机动已经无法跟上战争的发展需要了。
天聪五年(崇祯四年),皇太极“乃设计招悚明炮工,铸红夷大炮”。当年五月,“天佑助威大将军”铸成后,皇太极命额驸佟养性“凡汉人军民一切事务,付尔总理,各官悉听尔节制”,开始仿制火器、组建火器部队。
大凌河之战中,后金缴获了明军大小三千五百门火炮,佟养性的火炮部队初具规模。大凌河之役直接导致了孔有德、耿仲明发动“登州兵变”,一万三千“火炮火器俱全”的明军投降后金。
至此,后金的火炮数量上已经超越了明军,同时由于“汉掳所造,质量不佳”,后金又高薪聘请洋人传授铸炮和放炮技艺。后金学习火器之快,崇祯十六年辽东巡抚黎玉田在奏折中说得很清楚:
“我之所制酋者,向惟火器为先,盖因我有而酋无,故足以取胜。后来酋虽有而我独多,犹足以饶幸也。今酋铸百炮而有余,我铸十炮而无力……奴之势力往昔不当我中国一大县,每临阵犹势相均、为相敌也。迄于今而铸炮造药使倍于我之神器矣。”明朝在引进西式火器之初,就招来了朝廷儒生言官的强烈反对,他们强调“国家大计,以法纪为主”。此外明朝将领并未总结出一套有效的火器战法。徐光启和袁崇焕死后,明军的火器发展基本陷入停滞。
后金则不然,皇太极通过不断招纳汉人降将,积极向明军和洋人学习,摸索出了一套火炮、围城、打援相结合的成熟战法,清军入关后,满汉将领才能拖着火炮一路攻城略地。所有有学者评论道:明朝引进红夷大炮本想着救亡图存,没想到却成为清朝吞并明朝的利器。
为什么用火器的明军输给了装备原始的后金骑兵?
武器装备如果没有质的领先,那就要看使用者的能力了吧。
明末,绝对算是气数已尽了。
东林党人内部的争斗、皇权与内阁的相互掣肘、至上而下的腐朽无能,少数几个鹤立鸡群的能人志士也只能无力回天。
影片《大明劫》中,就很好的展现了明末的萨尔浒之战始末。火器很多都年久失修缺乏保养就是个装饰,都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却很多都只是装着砂石的大麻袋,拖欠军饷吃空饷弄得人心涣散。这还不算那些南方拥兵自重却不来京师勤王的各路人马,崇祯帝的刚愎自用以及宁死不迁都南下。
天灾人祸,内忧外患,大明朝那个时候真的是风雨飘摇。反观他的对手努尔哈赤、皇太极麾下的八旗军呢?从最初的几十人的小队伍到统一女真族各部落,手下人真的都是血与沙中磨砺出来的。冷兵器时代,几十人的精锐部队打败几百人的散兵游勇我觉得是很正常的(好吧,现在好像也是这样)。那个时候,火器真不比弓弩强多少,火炮可能攻城还行但随着战局的拉扯,清军也缴获了不少火炮。加上吴三桂帅人回京途中得到皇帝已死闯贼称王的消息后带人返回山海关跟满人达成了协议打开了帝国的最后一道防线,起义军在八旗兵面前不堪一击,反而是满人越打越强人越打越多(没办法,对普通老百姓而言,饭都没得吃了谁还有忠君爱国为国捐躯的想法啊)。一直打到长江边,南明小朝廷却不中看更不中用,很快就被打败那之后不甘心的汉人们就只能打着“反清复明”的口号到处小打小闹的搞事情了。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防止子孙相互夺权而把他们分封到各地,朱棣称帝后怕有人学他又把诸侯王的权力越分越小,嘉靖帝又整日不理朝政沉迷修仙炼丹,最后把一个诺大的烂摊子撒手给了崇祯。将心比心,崇祯帝接手的是一个乌烟瘴气的帝国,他偏偏又不是几百年一个秦皇汉武那样的大帝,也是不容易。
满清毁就毁在时代变了,他入关建权的时间正黏着遥远欧洲的工业革命,就像封建制对上奴隶制,工业国家对上封建国家那是石头和鸡蛋的碰撞比拼。不然不至于被黑成这样,毕竟说到杀人屠城,成吉思汗做得那是一个空前绝后吧。
感谢我们生在和平年代下不断崛起的中国🇨🇳!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