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一夫多妻制是怎么形成的?

首先,我要说的是,题主的问题不对,中国古代从来就没有“一夫多妻制”。而是一夫多妾制。

古代中国并没有一夫多妻制度,而是一夫一妻多妾制。

一般来说,普通人家妾是很少有的,要知道在古代生产力低下的年代,加之徭役等,对于一个男人来说要养活一家老少本来就很不容易。

相反的,那些达官贵人,他们除了正房之外还要娶多个妾。

从周代开始,就有了君主、臣子能享有多个妾的规定,超过了规定的数字是要受到处罚的。

他们的生活是这样子安排的:

以皇帝举例,“一日到九日,八十一御妇,每夜轮九人;十日到十二日,二十七世妇,每夜轮九人;十三日轮九嫔;十四日轮三夫人:十五日,皇后。十六日,皇后;十七日,三夫人;十八日,九嫔;十九日到二十一日,二十七世妇,每夜轮九人;二十二日到三十日,八十一御妻,每夜轮九人。”

生活不仅有同房,还要家庭事务。在一家之中,男性是主导。妻妾里,正房妻子(皇帝是皇后)显然是家庭地位最高的。

妻与妾不同,妻子可以和丈夫从晚上一直睡到第二天早上,妾就不行了,必须在丈夫睡着了后自行离开。在话语权上,妾也要服从妻的权威,不可僭越。

古代正妻的地位非常高,在家中的权力基本上等同于男主人。

在家中吃饭的时候,男女主人可以在一起吃饭喝茶,而妾室根本不能和男女主人在一张桌子上吃饭。

另外,在古代森严的等级制度规定中,正妻永远是正妻,妾室永远是妾室。

甚至在唐代的法律规定中,即便是正妻去世,妾室我不能扶正。如果妾室扶正的话,夫妻双方都会被判刑的。

最重要的是正妻生育的孩子为嫡子,妾室生育的为庶子,家中财产和社会地位只能由嫡子继承,庶子是不具备继承权的。

妻用娶,妾用纳,已经很明显的说明妻与妾之间的地位。妻是家庭的女主人,属于主位,在家庭中的话语权仅次于男主人;而妾,实际上已经属于下人了,只不过是高等下人。

如果说妻不允许妾上桌吃饭,那妾就不能上桌吃饭,而且妾要向妻请安之类的。大家清宫剧看得多话,就可以发现皇帝的其他后宫嫔妃要定期向皇后请安。

一夫多妻制的结果使得留在民间的女性无论长相或智力都极为一般,按照遗传科学,这种做法,显然对中华民族的身体素质提高不利,特别是几千年来一代一代这样的选拔,其影响非常深远。

正如梁启超的一句话:“它有害于养生,有害于传种,有害于蒙养,有害于修学,有害于国计。”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