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米格-29可谓生不逢时,1977米格29战机首飞、1983年开始服役此时的苏联已经深陷阿富汗战场,距离东欧剧变、红色政权解体还有7年时间。可见它诞生之后还未来得及进行大规模的改进就是去了苏联强大国力的支持,此时的任何一个苏联加盟国都没有力量继续完成米格-29的升级改进之路,因此至今为止它就是一款半成品或者早产儿,不可避免的在各方面性能上存在严重缺陷,除了大家熟知的航程问题之外还有它的设备可靠性也很不能让人满意,
但是米格-31战机就不一样了,这款高空高速截击机早在1976年就已经列装部队了,当时叫做米格25截击机隶属于苏联国土防空军,只是后来的别连科等人驾驶米格25叛逃,导致这款高精尖战斗机机密外泄,苏联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才同意对外出口,并随机上马研发升级改进的新机型这就诞生了米格31,可见米格31的诞生是经历了漫长改进升级之路的。此外米格31一战成名还得益于西方发起的一些列不对称战争。
北约以绝对领先的军事实力入侵伊拉克先后挑起两次海湾战争,这时候伊拉克能够与北约先进作战飞机相抗衡的就只有几架米格31高速截击机,它们依靠超高的的速度与飞行高度可以突破北约禁飞区的封锁,在适当的时候使用重达一吨的R-37空对空导弹猎杀目标,由于当时参战的F-15战机是一种均衡发展的空优战斗机,在性能上趋向于多任务能力因此在空中战斗并不能完全压倒以截击为主要任务的米格31,在一定程度上给北约空中部队带来恐慌,但是即便如此米格31也不足以改变战局只能延缓美军攻入巴格达的时间而已。
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这两款战斗机的定位完全不一样。米格-29是苏联为前线航空兵设计的前线战斗机,也就是在欧洲发生大战后用来和西方空军争夺制空权的。今天我们看米格-29很轻、腿短、挂载少,但是在苏军作战体系下并不是什么问题。华约与北约对峙,双方大军相隔不远,重点是在德国。如果战争打响,米格-29前出几百公里,能够夺取并掌握前线制空权,掩护地面装甲集群推进就够了。如果继续推进,可以用夺取的北约机场来“蛙跳”式延长米格-29的作战半径。
苏军前线战斗机一惯就是轻巧灵活,从米格-15、米格-17、米格-19、米格-21到米格-29均是如此,注重空中机动性和格斗空战。苏军认为前线战斗机并不需要挂载太多武器,4-6枚空空导弹就够用。至于对地攻击,苏军有一大把的攻击机和战术轰炸机,也不用米格-29兼职。但是,苏联解体后,原先的作战体系不存在了,昔日的盟友成了对手,要想威胁北约纵深地区,米格-29的航程和作战半径明显不够。由于战机数量大幅减少,米格-29挂载能力也成了很大问题。于是,一款有着明确作战用途的米格-29在苏联解体之后彻底尴尬了。
米格-31是为苏联防空军设计的重型截击机,不强调空中机动性,而是强调高空高速,因为主要作战任务是拦截敌方的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等目标。对于拦截作战来说,快速抵达任务区,具有极大的搜索能力以及在很远的地方发射空空导弹打击敌机才最重要。所以,米格-31速度很快,而且火控雷达搜索距离数百公里,携带的R-37空空导弹最大射程可达400公里。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仍然面临对手战略轰炸机、巡航导弹威胁,仅靠苏-27战斗机不够,高空高速性能出色的米格-31仍然能在截击作战中发挥很大作用。而且米格-31体大身沉,挂载能力也强悍,所以现在俄罗斯也在拓展米格-31的用途,使其成为高速突防的战斗轰炸机。(S)
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因为这两种战机是完全不同的定位,最终导致了两款战机如今截然不同的命运。米格29走出了俄罗斯,很多国家采购,成了一款明星,而米格31则只能在俄空军体系中坚守。
米格29战斗机,是在进入三代机时代后,苏联米高扬设计局开始研制的一款新型战斗机。而由于苏联独特的作战需要,其主要用于前线作战,也就是前线战斗机,相对于更加著名的苏27战机要略低端一些。因此米格29战机不强调航程、载弹量等数据,主要强调机动性和空战性能,要夺取战区的制空权。
后来,苏联解体后,米格29也开始走出国门出现在了国际军火市场上,不过由于定位尴尬销路不是很好,没有苏27系列那么耀眼。如今的米格29已经衍生出了很多改进版,比如米格29SMT、米格29K(新版)等,早前被很多人称为“短腿”的问题也得到了解决。
而米格31,就是作为一款截击机研发的,应用范围极为狭窄。作为截击机,最为看重的是高空高速性能,主要用于拦截敌方轰炸机、侦察机等这些目标,因此对机动性等这些标准战斗机的性能指标要求不高,这也就自然导致其进入国际市场后竞争力缺乏。而后来各种导弹和新式战机的性能越来越强,这种截击机已经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米格29和米格31最终命运截然不同的原因,归根到底还在他们自己身上,这两种战斗机的作战定位从一开始就截然不同,米格29是配输给一线作战部队的前线战斗机也是一种用于辅助苏27战斗机的辅助型支援战斗机,而米格31是配属给国土防空军的高空高速截击机,沿袭了著名的甩飞导弹的米格25战斗机的设计,可以达到2.8马赫的高速。
米格29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其一是米格29战斗机的航程较近,只能用于前线作战,当然这也是沿袭了米格设计局轻型战斗机的一向设计习惯。其二就是米格29战斗机的雷达系统比较落后,使用的还是倒卡雷达,加之使用的导弹也不够先进,所以被中国方面所嫌弃最终在进行了多轮谈判之后成功的把苏27大小姐抱回了家,但是因为米格29战斗机的气动力设计优秀,在对内部载油量和雷达进行改进之后,俄罗斯的米格29SMT的航程已经达到了2100千米,并且也配属了液晶显示器。
而米格31伴随着国土防空军的解散逐渐失去了自己的位置,而且随着导弹的快速发展截击机能干的工作,比如拦截侦察机和轰炸机,地对空导弹可以干的更漂亮。所以伴随着2011年的坠机事件,米格31真正的失去了自己在空军中的位置,因为俄罗斯方面声称在找到坠机原因之前,所有的米格31战斗机都将停飞。
米格31和美国29结局不同的原因并不只是个例,而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老旧战斗机逐渐被淘汰的现实的缩影。
原创不易,兵器次元系悟空问答签约作者,求各位老爷点波关注
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米格29,是前苏联针对美国的“FX”计划而发展起来的一型前线战斗机,1977年开始首飞,1983年装备苏军。
此型战机机身由铝合金构成,安装有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采用双发动机,速度2.3马赫,机翼有7个挂点,载弹量2.5吨,航程2000公里,作战半径600公里。
自首飞以来,米格29已有40余年了,对此型战斗机,尽管苏俄对其评价颇高,但外界对其看法却很一般,600公里的作战半径,2.5吨的载弹量,纸面数据就放着那里,苏俄再怎么吹嘘,外界就是不买账。
九十年代初,国内军方去俄罗斯恰谈战机军购时,老毛子就极力推荐米格29,不惜展开各种手段公关,但并未入林虎将军的眼,咬住苏27不松口,最终结果军迷都知道了,苏27从共青城飞向了遥远的国内。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缺乏独立作战能力,需要在地面指挥所的指挥下进行,且作战半径短,被讽刺为“短腿先生”,是一种简单的前线辅助机种,主要是配合地面部队作战,在接到指挥部的命令后起飞,执行前线拦截作战任务。
当初设计时,米格29就不必长航程,也无须独立作战,只需要和地面指挥中心配合协调作战就行了,这是米格29设计时的先天不足所致,其结果沦为口碑很差的战斗机。
米格31 ,则由米格25发展而来,故气动外形与米格25战斗机很相近,采用上单翼、双垂尾、两侧进气道,装有电子扫描相控阵火控雷达,具备超音速巡航能力,最大飞行速度将近3马赫,实用升限24000米,有8个外挂点,最大起飞重量46吨。
(米格31截击机)
此机采用了新型流线装甲,即使被打得即将散架,只要油箱未爆,即可继续飞行与攻击,故战场存活度极高。
在当初苏空军的归划中,大规模的空中作战是以预警机和米格31为核心,苏27为辅助,米格29最后补缺,所以米格29作战范围最小,对飞行员的要求也最低。
先前的苏空军都是在地面指挥下作战,但从米格31开始,情况有所改变,因为米格31具备拦截SR-71侦察机的能力,相控阵雷达和数据链的配置,使其有组网探测手段,具备独立作战能力。
作为协助米格31作战的苏27,其通信系统也可以自动传递数据,因此也有相当的组网能力,而装备多模式脉冲多普勒雷达米格29则无此功能。
当时米格31与苏27能到地面雷达和预警机所达不到的地方作战,是相当牛叉的,F15那时还没有组网能力,但并不表示美技术差,而是当时无此需求,所以未开发此功能。
(米格31成了高速反舰巡航导弹载机)
米格31,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淘汰,相反在当下又获得了新生,因为俄罗斯人将超音速反舰导弹整合到了米格31的机腹下,蜕变成了一款强大的对海作战机型。
普京总统在国情咨询中,对外界透露时,引发了轰动效应。凭借米格31高空高速,在空中发射“匕首”超高速巡航导弹,对大型水面作战舰艇的攻击能力将大幅提高。
事实上,米格31变成了反舰巡航导弹载机,在发射完“匕首”反舰巡航导弹后,又是一型高空高速截击机,对预警机、空中加油机等空中高价值目标,都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综上,因为腿短跑不远,且载弹量低,雷达配置落后,米格29战斗机,为外界所诟病;相反米格31也尽管垂垂老矣,但突然摇身一变,成了高速反舰巡航导弹载机,又将延续其生命,服役年限将至少外推十余年。
本文由“国平军史”发布。
米格29和米格31都是战斗机,为何命运不同?
因为这两型战斗机在基本的定位上就是不同的。
米格-29战斗机
米格-29战斗机是米高扬设计局在1970年代开发的“空优”战斗机,由于在航程、载弹量等方面不如同期的苏-27战斗机,该机也就被主要用于所谓“前线支援作战”,其可算作是苏-27战斗机的“辅助”机型。而米格-29系列之后的发展也同样和苏-27系列类似,出现了诸多变体,如双座的多用途战斗机米格-29M、舰载型米格-29K等。
米格-31战斗机
而米格-31战斗机在定位上则属于“超音速的截击机”,主要是用来快速拦截敌方的轰炸机或侦察机。不过,随战斗机速度提升、弹道导弹技术成熟及空空导弹的发展,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截击机就逐渐被取代。
具体来看,米格-31战斗机是米高扬设计用来替换米格-25战斗机的产品,在设计上也延续了 米格-25战斗机的诸多特点。米格-31战斗机在1975年9月16日完成首飞,1981年5月6日服役,共生产519架,其最高飞行速度可达2.83马赫,是世界上速度最快的战斗机。最为对比,米格-29的最高时速为2.25马赫。
搭载“匕首”导弹的米格-31K
另外,从“吨位”上看,米格-31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41吨,米格-29则仅有18吨,从这里亦能看出这两型战斗机的巨大区别。此外,从这两型战斗机自服役后的发展情况看,米格-29系列作为多用途的中型战斗机,除俄罗斯自用外,其出口超过20个国家,且后续改进型至今仍在生产、服役。而米格-31在1994年停产后,就处于“缝缝补补”的阶段,主要由俄罗斯及哈萨克斯坦空军使用,其中俄方由于保有数量巨大,对其的现代化升级也一直在进行之中,如近期曝光的“匕首”导弹,其发射平台就是米格-31K型。不过,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5月,改装完成的米格-31K数量也只有6~10架。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