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历史学者@侯杨方 近日发微博称,“讴歌民族融合之美的歌剧”《钓鱼城》剧情里有一段是蒙哥为了救南宋小孩而被城中宋军石砲打死,死前念念不忘“先救孩子”。 这个剧情是历史真实存在的吗?

还有这样的歌剧!这是跟历史开玩笑吧。

就算要讴歌民族团结,也要尊重点历史事实吧。蒙哥那么慈爱,还发动战争干嘛呢?南宋百姓可没惹他啊。

蒙哥死于钓鱼城外是真,救南宋小孩是胡扯。

公元1258年,蒙哥汗下诏,兵分三路,大举侵宋。

在蒙军三路出击方向中,重点方向仍是川蜀。蒙古军前锋在大将纽璘率领下,长驱直入,占领成都。而后彭、汉、怀、绵诸州及威、茂诸蕃,纷纷投降蒙古。

蒙哥大汗闻前锋得胜的消息后,遂渡过嘉陵江,攻剑门关,破苦竹隘,围长宁山,鹅顶堡不战即降。隆州、雅州、利州、隆庆、阆州、蓬州、广安等地,纷纷失陷。

根据蒙哥预定计划,四川得手后,即顺长江东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鄂州。蒙哥攻克阆州后,随即向南挺进,进攻合州(重庆合川)。当初冉琎、冉璞兄弟建议余玠在合州建钓鱼城,并将合州旧城迁徙到此。钓鱼城能否坚守,关系到整个蒙宋战争的成败。

钓鱼城保卫战从开庆元年(1259年)二月拉开序幕。蒙哥大汗亲自督战,但仍然望城而兴叹。在王坚及其士兵的英勇抵抗下,钓鱼城始终岿然屹立。自入川以来,这是蒙古人所遇到最顽强的抵抗。蒙古人陈兵于钓鱼城下,也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军中疠疫流行,后来遭遇暴雨天气达二十天之久。

蒙哥集合大军,猛烈攻城。蒙古大将汪德臣招募敢死队,发动夜袭,仍然被王坚击败。汪德臣恼怒之下,骑马到钓鱼城下呼道:“王坚,我来活汝一城,快早投降。”岂料王坚根本不予理会,反倒令人抛出巨石,击伤汪德臣,后伤重死亡。

钓鱼城之战的转折点发生在七月。

蒙古大汗蒙哥意外身亡。蒙哥是怎么死的,有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蒙哥被钓鱼城守军射伤,伤势发作不治而亡。另一种说法,蒙哥是染病而死的,当时蒙古军中传染病流行,士卒病倒甚多,蒙哥染疾是完全有可能的。不管死因是什么,蒙哥死于钓鱼城外是事实。

蒙哥一死,蒙古军放弃攻打钓鱼城,史天泽等将领护送蒙哥灵柩北归,合州由此而得以保全。钓鱼城之战,是蒙宋战争中的重要一战,倘若战败,蒙哥顺长江而下,与忽必烈、兀良合台会师,那么南宋恐怕大势去矣。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历史学者@侯杨方近日发微博称,“讴歌民族融合之美”的歌剧《钓鱼城》剧情里有一段是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而被城中宋军石砲打死,死前念念不忘“先救小孩”……(可惜没有看过歌剧《钓鱼城》)…

此桥段,遭到网友们的吐槽……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而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完全是编剧为了剧情需要而虚构的……

文学艺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毕竟不是历史著作。……歌剧《钓鱼城》是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在情节上是允许依据剧情需要而创作,甚至虚构一些历史人物和历史情节……

历史题材的文艺作者可以基于历史社会现实而比历史(史学工作者)更能也更便于大胆合理地赋予哲理的想象、推理式的描述演绎……

但是,历史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创作,情节的虚构,也应该置身于当时大的历史背景之下,进行合情合理的再创作,甚至服装道具等也力求真实可信,体现历史文化风貌……否则,就可能成为雷人的桥段、“神剧”……

更不能为了所谓的“讴歌民族融合之美”!而置历史事实于不顾,编造违背常理,过于离奇的历史情节,制造雷人桥段,反而会适得其反……

历史学者@侯杨方的近日微博,实际上已经比较隐晦的表明了他的态度……

此桥段,遭到广大网友的吐槽,也是正常的,……依据当时蒙汉双方战况和关系,蒙哥汗的性格以及他曾留下的屠城令等等,此桥段,实属雷人,不敢恭维!

…(有受当下娱乐至死风气影响的嫌疑)……

钓鱼城,全城军民抵抗蒙古军队30余年,从1243年直至1279年南宋灭亡后,守成主将王坚为了保全钓鱼城里百姓的生命财产,以蒙古皇帝忽必烈放弃屠城为条件,归顺元朝……

城中守军32名将领全部自刎殉国,以换取全城百姓免遭涂炭,悲哉!壮哉!……

此桥段,如果改为:1259年,蒙古军蒙哥汗攻打钓鱼城,被城中宋军石砲击中负伤,撤军途中,遇到并救助南宋小孩,唤起其悲悯之心,可怜天下众生,修改屠城令(遗嘱)……与后来,蒙古皇帝忽必烈放弃屠城,钓鱼城归降,遥相呼应,岂不妙哉!也能让人们接受……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打着“讴歌民族融合之美”的旗号,有位学者编写的歌剧《钓鱼城》,把历史当成橡皮泥,随便胡捏,真可谓“把历史当做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如今神剧迭出,令人咋舌,历史剧不能脱离当时的历史背景,站在虚空赋诗作剧,以现代人的思维,编写当时历史情景。

宋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重商、最娱乐、最会享受的社会。南宋社会,儿女情多,风云气少,割地赔款,敬奉外邦。历经异邦欺凌,南宋后期的执政者,醉生梦死不回头,苟且偷安于残山剩水。野鸭夜鹰都爱吃宋朝谷子,草原上的烈马,更觊觎宋朝的高粱和米酒。

1258年,蒙古铁骑西向横扫亚欧,信心大增,再次南下牧马,以主力攻伐南宋。蒙古大汗蒙哥,令忽必烈、察塔尔、兀良哈台率军分路进攻湖北、安徽、云南,他自己则亲率4万铁骑进攻四川,势不可挡。

乱世出奸臣贾似道,也出豪气千秋忠烈之士孟珙、余介、|向士璧、曹友文、王坚、张钰等。此前的1238年,蒙哥之父托雷曾攻打四川,使四川蒙受劫难,但最终被孟珙、余介指挥宋军打败,蒙古军北撤,南宋得到20年的喘息之机。

此时蒙古军分路南下,气势威猛,南宋国势殆危! 蒙哥率四万铁骑攻四川,一路气势汹汹,杀死南宋军民无数,于年末攻占川西、川东,又攻到钓鱼城下,欲拔掉这个眼中钉。发生于次年的钓鱼城保卫战,是宋代军事史上壮丽的一笔!

军民大量伤亡,四川血流成河。此时驻守钓鱼台的合川知州王坚,拒绝投降,与副将张钰一起,组织宋军奋起反击。宋军打死蒙军将领汪德臣,蒙哥指挥蒙军再攻。擒敌先擒王,宋军以石砲将蒙哥击落马下。蒙哥因伤重死于温泉寺,蒙古军又被迫北撤。南宋又得到8年喘息之机,但江山最终还是被奸相贾似道断送了!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记得好像有人说过这么一句话,谁要是把文艺当作历史来看,一定会吃亏。的确,在一些文艺作品的演绎之下,历史早已失去了真实的面目,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历史,所以文艺当不得历史。这些文艺作品就只当作娱乐来看就可以了。

有这么一出歌剧,说蒙哥汗为了救南宋的孩子,而被打死,这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历史上的蒙哥并不是这样死的。他是怎样死的呢?金庸的笔下,蒙哥是被杨过用石头射死的,这当然也是小说家言,于史无征。

我们都知道,蒙古每到一个地方,攻城之后,都会屠城,尤其是要征服南宋,实现自己宏伟蓝图的时候,更是如此,所以蒙哥汗断不会为了救南宋的一个孩子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毕竟,南宋是自己的敌人。

蒙哥是怎么死的?他的死离不开一个地方——钓鱼城。钓鱼城本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只因后来蒙古大军不断南下,这个地方的战略位置才逐渐凸显出来。从1243年开始,这座小城就不曾间断地看着蒙古大军地一次又一次兵临城下。

蒙哥,作为蒙古大汗,其出身高贵,能力也是相当突的。祖父是成吉思汗,父亲是托雷。即汗位之后,矢志要一统天下,前期顺风顺水,没想到在一个小小的钓鱼城竟要了自己的命。

1258年的时候,蒙古出兵入蜀,没多久,四川西部失守了,紧接着便向川东进攻。有人建议说东边的防御相当坚固,不可轻敌,但是,有了川西的胜利,蒙哥没有听取手下的意见,迷之自信逐渐占据了他的内心,小小的川东算得了什么?

按照剧情发展,蒙古大军自然会轻松的攻克钓鱼城,但是,偏偏不按照剧本走,蒙哥在钓鱼城遭到了猛烈的抵抗。鏖战了几个月,蒙古军队未有丝毫进展,钓鱼城依然死死的在宋军的手里。

没办法,蒙哥采取了一生最为冲动的方法,登上高楼,鼓舞士气。结果,宋军一看,目标太明显了,于是调来了大炮,一番轰炸之后,蒙哥被炸飞了,蒙军溃不成军,一路溃散。

七月,蒙军行至金剑山温汤峡时,蒙哥居然挂了。

蒙哥的死有多种说法,有人认为他是中箭而死,有人认为他是得了疟疾而病死的,也有人认为他是中了炮弹而死的。各种说法难以统一。但可以肯定地是,他的死引起了蒙古的矛盾,也因此改变了世界的进程,钓鱼城也成为了“上帝折边之处”。

所以,这种剧情完全不符合历史,不知道是不是元朝统治者为了稳定当时的政权而刻意的美化还是其他原因。我们就一笑置之就可以了。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金庸小说《神雕侠侣》,快到结局时,有个很出名的场面。襄阳城下,宋蒙交兵,蒙古大汗蒙哥愣是让杨过用飞石活活打死,蒙古军顿时溃败,郭、杨等大侠力挽狂澜,暂时保住了襄阳。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小说家言,不可尽信。最爱君想起,前几年,襄阳要给虚构人物郭靖、黄蓉修塑像,也曾惹来不少吃瓜群众非议。

▲杨过:我咩都母鸡啊。【剧照】

不过,蒙哥确实死于宋蒙战争前线,且死因蹊跷,可地点不是在襄阳,而是在川东的钓鱼城,正是这个只有区区2.5平方公里的弹丸之地,几乎改变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1

1235年,蒙军全面攻宋,窝阔台汗的次子阔端亲率一支大军入川,四川守军几无还手之力,数十城接连失守,仅泸州、合州二地得以保全,繁荣的锦城成都几度易手,惨遭蒙军焚烧屠城。

“车不得方轨,马不得成列,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蜀道,在可怕的蒙古人眼里,形同虚设。

1239年,蒙古大军再临成都。四川制置使赵彦呐无力抵抗,带着手下跑路了,仅剩成都知府丁黼和七百厢军镇守。丁黼虽绝望,仍不言弃,当别人劝他逃走时,他直言:“我的职责,就是守卫疆土!”随后,出城迎敌,率军冲向蒙古大营,死于乱军之中。

蒙古军进城后,参议王翊与众官还企图募兵抗击。蒙军见王翊身着官服,在官署内正襟危坐,便问:“你小子谁啊?”

王翊不动声色地答道:“小官食天子之禄,国家有难不能救,死有余罪,可速杀我,我愿与城共存亡。”

蒙古人听了,反而深受感动,这是忠臣,不能杀,接着劫掠去了。王翊眼看蒙军暴行,心如刀割,跳井自尽而死。

在此困境之下,四川似乎不日就将沦陷,可还有人坚守不懈。1240年,重庆知府彭大雅带人巩固城防,修筑砖石城墙。彭大雅是个蒙古通,写过《黑鞑事略》,专门研究过蒙古人,因此针对其软肋进行设防。

当地百姓不懂其中玄机,大骂彭大雅不干正事,蒙古人都快打到城下了,还修城干嘛?彭大雅只是淡淡地说:“不把钱做钱看,不把人做人看,无不可筑之理。”

彭大雅发现,嘉陵江上游的合州,极有可能成为蒙古军的主要进攻目标。这里地处三江汇流之处,有一座三面临水的小山,可建一座小城,作为防御要塞。这座小山名叫钓鱼山,当地传说,有一年闹饥荒,一位仙人从天而降,在此垂钓,钓起大鱼,赠给居民救灾。

彭大雅新建的这座小城,便是钓鱼城。

▲钓鱼城遗址。

一意孤行的彭大雅很快受人弹劾,被革职查办,但他的心血没有白费。1242年,兵部侍郎余玠入蜀,此时,包括成都在内的川西地区多已沦陷。余玠壮怀激烈,向宋理宗承诺,定要收复失地,“手挈全蜀还本朝,其功日月可冀”。

余玠请来隐居播州(今贵州北部)的冉氏兄弟。这哥俩可说是出色的建筑设计师,一来就跟余玠指出,钓鱼山这地方乃蜀口形胜之地,若委派一员大将镇守于此,囤积大量粮草,“贤于十万师远矣”。

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之后,余玠继续彭大雅未竟的事业,扩建钓鱼城,城墙层叠,互为犄角,如果敌军贸然攻入第一层防御,便会受困于内外城之间,宋军可以居高临下,将其射杀。

除此之外,余玠在冉氏兄弟的建议下,依托钓鱼城依山傍水的优势,凿井取水,开垦荒地,种植蔬菜,囤积粮食。余玠还在四川各地修筑防御工事,这些据点在抗蒙战争中发挥奇效,被称为“四川八柱”。

在蜀期间,余玠屡次与蒙古军交手,战功卓著,四川抗蒙形势逐渐好转。

为将在外,最难揣度的是帝王心。1253年,朝中有人诬告余玠独掌大权,怀有二心,宋理宗听信谗言,召余玠回朝。余玠知道大事不妙,忧心忡忡,竟一病不起,还没等到与蒙古军的最终决战,便病死于他一心守护的天府之国。

2

一个余玠倒下,会有千千万万个余玠站起来!

余玠入蜀时,南宋的另一个“顶梁柱”孟珙,曾从京湖制置使司调拨六千精兵和十万石粮食入蜀支援,这其中就包括其得力干将王坚。

王坚出生于宋宁宗庆元四年(1198年),时已年过不惑。

自年少时,王坚就是一热血青年,他起初加入孟宗政、孟珙父子建立的“忠顺军”,参与对金战争。王坚所属的鄂州都统司与岳家军一脉相承,而孟氏父子又是当时名扬天下的将帅,在抗金、抗蒙中屡建大功。王坚一出道,就继承了南宋两支著名军队——岳家军与孟家军的优良传统。

强将手下无弱兵,王坚能被选中,增援西线战场,自有他的过人之处。王坚到后,余玠让他知合州,将精心打造的钓鱼城托付给他。

当时冉氏兄弟已用石头砌成了1.5米厚的城墙,王坚及其副将张珏又进行加筑,竟将钓鱼城的城墙厚度增至5米,不仅可以阻挡大军,还可以抵御蒙古军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回回炮。

真理还需实践来检验,这钓鱼城到底顶不顶用,一试便知。

1258年,九月,六盘山上,秋风起,蒙哥祭奠成吉思汗,誓师出征。过去二十多年,蒙古攻宋,虽有成果,但进展缓慢,蒙哥急了,他意图先荡平四川,再挥师东进,于是亲率十万大军入蜀。

▲蒙哥汗攻宋路线。

此次出征,蒙古军势如破竹,数月之间,川西尽皆失守,余玠一手打造的“四川八柱”防御体系支离破碎。

就在蒙古军沉醉于胜利之中时,汉人降将杨大渊跟蒙哥说:“川东的防御工事不可轻视,不如先俘虏附近州县的百姓,掠夺物资,以削弱其实力。”

蒙哥飘了,觉得拿下川东不费吹灰之力,没有采纳杨大渊的建议。1259年,二月,蒙古军来到了王坚镇守的钓鱼城之下。蒙哥一定没想到,这依山傍水的弹丸小城,竟是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的一粒“铜豌豆”。

3

蒙哥迷之自信,照剧情发展,蒙古大军压境,守将自缚请降,没毛病。恰巧最近归降的顺庆统制晋国宝是王坚老乡,还同为忠顺军出身,蒙哥便派他前去劝降。

晋国宝这怂货竟然有脸来见,王坚一见老战友,气不打一处来,当场破口大骂。晋国宝羞愧难当,悻悻然乘船离开,还没到对岸,王坚转念一想,不能就这么算了,派人乘快船把他揪了回来。

此时,钓鱼城内已聚集附近十几万军民,大半个川蜀之地的抗蒙势力集结于此。王坚为表决心,将叛贼晋国宝斩首示众,号召全城军民,共御强敌。随后,宋军当着蒙古大军的面,将晋国宝的尸首丢到城下。

王坚一波操作猛如虎,蒙哥大怒,下令进攻。城外,蒙军声势浩大,城内,守军屏气凝神,大战一触即发。

钓鱼城三面临水,蒙哥决定发动水陆两路进军。陆军主力由猛将汪德臣率领,驻扎城外,主攻镇西门;南面由史天泽在嘉陵江岸设立水寨,并派战船封锁江面;合州外围则由纽璘率部阻截宋军支援。

王坚居高临下,在城头俯视蒙古军动向,组织军队架设弓弩,迎面痛击蒙古军。

▲从钓鱼城上俯瞰江景。

蒙古军拥有回回炮等大杀器,却需要阵地搭建,离城太近,搭建时会遭到守军干扰,离城太远,又失去了最佳射程。蒙古军不得已只能采用最原始的攻城方式,派兵冲到城下,搭云梯强攻。

鏖战至三月,蒙军徒劳无功,仍源源不断补充兵力,就连金帐汗国都派遣一支军队支援。这些生力军战力极强,小将董文蔚率领将士“挟云梯,冒飞石,履崎岖以登,直抵其寨苦战”,差点儿登上钓鱼城,可没过多久就被守军赶下来,只好退兵。

凭借彭大雅和余玠的先见之明以及王坚的出色指挥,钓鱼城终于“钓”上了一条大鱼,蒙哥汗和他的大军在城下只能干着急。

而让蒙古军头疼不已的因素,还有他们极不适应的气候条件。四川盆地,湿润多雨,早已习惯了北方大风“物理攻击”的蒙古军,敌不过南方的“魔法攻击”,再加上水土不服,士兵上吐下泻,军中疟疾横行。

多年来征伐四方,蒙古军队的组成更加多样化,可仍以骑兵为主。战马爱吃干草,潮湿的天气下,衣服都拧不干,干草更难得。马又偏偏很傲娇,强行喂食湿草,容易腹泻。重庆是著名的“火炉”,同处这一带的合州钓鱼城自然十分炎热,马耐寒不耐热,平时作战、运输,运动量很大,到了这一带,蔫了。

那年四月,天降大雨,一下就是20多天,道路泥泞,攻城受阻,蒙军不得不暂缓攻势。

这时,有些聪明人看出来,这仗不能再打了。谋臣术速忽里向蒙哥建议,宋军新建的这几座坚城一时难以攻下,不如留下部分精兵强将镇守四川,大军则继续向东进发,相互呼应,一旦川东的宋军被孤立,必定不战而降。

术速忽里的提议非常中肯,蒙古军不惜一切代价啃下钓鱼城这块弹丸之地,实在是舍本逐末。可蒙哥和手下诸多将领仍执迷不悟地认为,“攻城则功在顷刻”,还差一点儿就能拿下钓鱼城,征服整个四川。

▲钓鱼城之战。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转眼就到了六月,盛夏时节,蒙古军愈发疲惫。王坚灵机一动,想到一条攻心之计,和张珏一起将两条三十斤重的大鱼和上百斤面饼从城上抛下,并致书一封,邀请蒙古军同吃共饮。

与此同时,南宋朝廷听闻川东还有一座小城在坚守,急忙派兵增援。宋理宗以贾似道为京湖、四川宣抚大使,吕文德为四川制置使,负责援助四川战事。

贾似道是宋朝末年出了名的奸相,可此时的他却是实实在在的主战派。贾似道了解完钓鱼城战况,即刻命吕文德率军沿水路前进,直达钓鱼城下,夹击蒙古军。

水战毕竟不是蒙古军老本行,纽璘率领的蒙古水军碰上宋军,一下被干到几乎晕船,找不着北。吕文德所部一路向西,抵达重庆,遗憾的是,尽管他们奋力进军,始终无法突破蒙古军的重重包围,打通前往钓鱼城的道路。

钓鱼城,依旧是一座孤城。

4

夏日炎炎,兵马乏困,蒙古军仍看不到胜利的曙光。钓鱼城久攻不下,蒙哥愈发急躁,丧心病狂地继续围攻,或许,在他的心中,失败比战死更为屈辱。

这一阶段,蒙古军有两次接近成功的机会,都是由汪德臣创造的。汪德臣,出自蒙古族汪古部,是蒙哥手下一员猛将,也是钓鱼城之战中蒙军的主要指挥官。

一天夜里,城外的汪德臣偶然发现,钓鱼城护国门的防御有些松懈,于是带领少量精兵,借由云梯攻上城楼,企图开城门引大军入城。

汪德臣身经百战,经验老道,迅速在城楼上摆开阵势。突如其来的蒙军让宋军胆寒,一时手足无措。钓鱼城到了最危急的时刻,一旦城门洞开,后果不堪设想。

王坚当机立断,亲率50名死士,从“皇洞”悄悄出城。皇洞是钓鱼城初建时开辟的暗道,仅容许一人通过,入口在内城东侧,出口则是东新门外附近的一片密林,主要用于间谍工作。王坚还曾借助皇洞发动过一次斩首行动,偷袭蒙军石子山大营,差点儿客串“杨过”刺杀蒙哥,把蒙哥吓出一身冷汗。

王坚出城后,抄近道登上城楼,打算从后方突击前来夜袭的蒙古军。汪德臣观察敏锐,很快发现后路被断,急忙带兵撤退,在宋军的夹击中退下城来。

汪德臣逃下城楼后,迅速发动大军围歼王坚小队。王坚临危不乱,边战边退,在城上宋军的火力支援下,退回城中,化险为夷。

危情一夜,成就了王坚与汪德臣两位大将的较量。

▲蒙军猛攻,宋军坚守。【剧照】

王坚通过暗道出城,给了汪德臣很大的启发。

2006年3月,钓鱼城西北角的奇胜门地基下发生山体滑坡,暴露出一条隧道。经过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这条隧道是从城外向城内挖掘的,这也证实当时蒙古军曾借助地道偷袭钓鱼城。

史载,1259年,六月初五,汪德臣再次组织突袭,这次的目标是钓鱼城西北角的外城。

钓鱼城西北山势最为险峻,还有一处天池,即便攻入外城,也处于进退两难的夹层之中,势必遭到内、外城夹击,在常人眼中,绝不是攻城的首选。汪德臣偏偏反其道而行之,放手一搏,决定打通地道,通到西北角的外城,事实上,他赌对了。

汪德臣的先遣队进入钓鱼城外城后,发现这里基本没设防,只有马军寨的少数乡兵,大喜过望,正打算继续向内城进军。

蒙古军惊现城内,乡兵们起初吓坏了,可是报国的决心最终盖过了恐惧。马军寨的青壮年们同仇敌忾,在外城的山坡上阻击蒙古军。老虎不发威,你当我是病猫,马军寨的老百姓们拼死抵抗,把蒙古军挡在山坡上,一直等到王坚、张珏率领正规军前来救援,

王坚沉着应对,不给蒙军任何的机会,蒙古军好不容易通过地道进入外城,也想珍惜来之不易的战果。此一战,王坚身负重伤,蒙古军寸步不让,钓鱼城西北成了双方的修罗场。

蒙哥以为胜利的天平终于倾向自己,而汪德臣虽然计谋得逞,却比蒙哥更加谨慎,认为钓鱼城苦守数月,恐怕力量早已耗尽,不如再次劝降王坚。

蒙古人从不给敌人第二次机会,若对手抵抗,等来的只能是屠杀,可这一次,蒙哥居然同意了汪德臣的主张。

六月二十一日,汪德臣孤身来到钓鱼城下,高喊王坚的名字,声称自己已请求大汗破例不屠城,请王坚赶紧投降。

钓鱼城上的将士们根本不理会汪德臣的劝说,他们对烧杀劫掠的蒙古军恨之入骨。汪德臣正在等待王坚的回复,没想到城上的守军根本就没禀报上级,直接发炮。汪德臣或被击伤,或受惊吓,回到营中没多久,就一命呜呼。

▲汪德臣被炮石击中。

王坚最强的对手汪德臣,死了。

5

城未攻破,竟折损爱将,蒙哥失去了最后的理智,七月,他将御营移至钓鱼城西北,他认为,可以延续汪德臣之前的战略,从西北外城猛攻。

为鼓舞士气,蒙哥亲自登上高楼,擂鼓助威,声闻数十里,蒙古军听到大汗的鼓声,更加奋不顾身。只是,两军交战,身为主帅,如此高调,可不太行,No zuo no die啊。王坚调来大炮,向擂鼓之人射击,直接就把蒙哥轰飞,鼓声戛然而止。

这一次炮击之后,蒙古军开始撤军,七月二十一日,蒙哥死于军中。

关于蒙哥的死因,众说纷纭,或云气死,或云病死,或云中炮击死,或云中飞矢死。但可以肯定的是,蒙哥的死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

蒙古帝国内部展开了激烈的内斗,出征各地的各系贵族或多或少地卷入其中,暂缓征服的脚步。

蒙哥的弟弟中,积极汉化的忽必烈和反对汉化的幼弟阿里不哥兵刃相向,最后,忽必烈胜出。忽必烈一向以唐太宗为偶像,说过:“唐文皇为秦王时,广延四方文学之士,讲论治道,终致太平,喜为慕焉。”李世民正是踏着兄弟们的尸身登上皇位,忽必烈也是如此。

▲元世祖忽必烈。【剧照】

蒙哥的另一个弟弟,建立伊利汗国的旭烈兀支持忽必烈,在此之前,他曾横贯东欧大草原、征服西南亚、灭阿拉伯帝国,而钓鱼城的一声惊天炮响,让他不得不回师东归。

钓鱼城建城不过十几年,凭借城池牢固,军民同心,将不可一世的蒙古军拖垮,被赞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王坚等人用来之不易的胜利阻止了蒙古大军的步伐,这一蝴蝶效应最终也改变了世界历史。

可惜,劳苦功高的王坚却没有得到宋廷重视,1264年,他因受贾似道排挤,忧愤而死。

王坚离开后,张珏接过镇守钓鱼城的重担。1275年,蒙古军再度入蜀,这一回,他们志在必得,张珏留下王立守钓鱼城,自己率军驰援重庆,不仅解了重庆之围,还收复了几座城。

元朝得知此事,想起当年蒙哥汗就在这附近丢了性命,马虎不得,便加大增援,几座城池得而复失,张珏被围困于重庆。

元朝大臣李德辉派人向张珏传话:“你作为臣子,并不比宋室的子孙更亲,合州作为一个州,也不比宋朝的天下更大,现在天下都已归顺大元,你还在山穷水尽之处负隅顽抗,这不怪吗?”

张珏不听,继续抵抗,终敌不过蒙元大军,重庆沦陷,有心御敌,无力回天。

在巷战中,张珏知道已无胜算,跑回家与妻小道别,打算喝毒药自尽,部下却把他的毒药藏了起来。于是,张珏转头乘船载妻小东逃,半路上又想凿船自沉,左右急忙夺过他的斧头,扔到江里。张珏想跳水自尽,家人又紧紧地拉住他。

第二天,张珏在半路上被俘,在被押往大都的路上,他用弓弦自缢而死,保全了名节。

直到1279年,宋亡,钓鱼城还未丢失。钓鱼城中有一个被命名为“皇宫”的建筑,正是表明,城内的军民,无论大宋天下如何倾覆,他们都会坚守到底,迎接大宋天子的到来。

由于寡不敌众,钓鱼城最后一任守将王立最终被迫开城投降,这座小城完成了其最后的使命,从建成到陷落,在数十年的抗蒙斗争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上帝之鞭,折此城下。

元军入城后,一改以往的规矩,没有屠城,对这座川蜀之地最后的屏障致以崇高的敬意。看来,到最后,怼天怼地的蒙古人,也不得不深深折服于钓鱼城的军民,佩服王坚、张珏,以及无数无名英雄创造的奇迹。

当我们为微不足道的挫折而怅然若失,为不值一提的迷茫而彷徨不前,或许,可以想想王坚他们,想想当年危如累卵的钓鱼城,想一想,真正的英雄,在绝境之中是怎样抗争的。

参考文献:

(元)脱脱等:《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明)宋濂等:《元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葛剑雄:《史迹记踪》,广东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

黄如一:《钓鱼城保卫战》,贵州教育出版社,2016年版

歌剧《钓鱼城》中蒙哥汗为了救南宋小孩被打死的剧情,在历史上真实存在吗?

著名的谣言,知乎上已经很多人辟谣了,实际看过那部歌剧的人都回答是:

没有蒙哥大汗救小孩而死的剧情!!!没有蒙哥大汗救小孩而死的剧情!!!没有蒙哥大汗救小孩而死的剧情!!!没有蒙哥大汗救小孩而死的剧情!!!

这部歌剧里并没掩饰当时蒙古军的残忍与野蛮,实际拍的很符合历史,

剧中蒙哥死前发誓要攻下钓鱼城后屠城。但忽必烈最后在攻下城后,放弃了屠城的打算。其原因是他认识到自己已经是全中国的皇帝,而非仅仅是个侵略者。

这也是事实,蒙古帝国征服中对华北的杀戮很惨,但在南方则杀戮少得多。

我得说:歌剧大体实际是符合史实的。历史上忽必烈确实在钓鱼城投降后没有进行屠城。

因为钓鱼城不是被攻下的,而是无血投降的。

钓鱼城是在宋朝已经没有希望的情况下投降的。公元1279年,钓鱼城的守将王立将军,在临安陷落后两年后决定带领士兵投降元朝。同年,宋朝最后的皇帝和陆秀夫一起在崖山投海自杀。

也许有些人说王立是汉奸,不管是否如此。我们不能低估钓鱼城36年的反抗,实际是改变了13世纪的世界历史进程。

如果没有钓鱼城军民的奋战,那么蒙古西征大军很可能踏足德国,法国,意大利等欧洲中心地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