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按照朝中的地位,闻仲不仅是太师,也是托孤大臣、首相,他的地位是最高的,纣王也惧怕三分,再是首相商容、亚相比干、武成王黄飞虎。

文有太师闻仲,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封神演义》中,殷商纣王手下有四大重臣,分别是闻太师、黄飞虎、商容、比干,他们辅佐于纣王,一时间万民乐业,国泰民安。

要论闻太师、黄飞虎、商容、比干在朝廷的地位高低,要看他们的职位和爵位。

1、闻太师

帝乙在位三十年后驾崩,传位于纣王,闻太师为托孤大臣。在朝廷之中,闻太师位极人臣,深受众官敬仰,就是纣王也惧怕三分。

在《封神演义》中开篇即说“文有太师闻仲”,可见他是文官之首。实际上,闻太师常年不在朝中,而是一直在外征战,故事开始之时,他就去征讨北海七十二路诸侯袁福通了,这一战就是十五年。

闻太师在外征讨之时,朝中也出现了重大变故。因为纣王在女娲庙题诗赞美了女娲娘娘一番,女娲娘娘看到后觉得亵渎了自己,派出轩辕坟三妖去迷惑纣王,败坏成汤的江山。其时,纣王又宠信费仲、尤浑两人,致使佞臣当道,贤良被害。

闻太师回兵之后,听闻纣王败坏朝政,当即就让人鸣钟鼓请纣王登殿。纣王听闻闻太师还朝,默然不语,但也只能摆驾上殿迎接太师。闻太师先是以姜桓楚、鄂崇禹叛乱,朝歌设炮烙之刑责问纣王,斥责他忠谏不纳,近奸色而远贤良。如果是别人纣王早就怒了,但这时只是无言以对。不过,闻太师毕竟刚回朝,还不了解具体情况,就让纣王先回宫了,等自己总结一下治国之策再上奏。

纣王回宫之后,闻太师叫文武百官全部去自己府邸商议朝事。黄飞虎将朝中之事详细地奏给闻太师,他听闻后急得厉声大叫,让众人回去,三日后他上殿条陈。

第四日,闻太师上殿陈述十条治国之策。这十条分别是拆鹿台,废炮烙,填虿盆,填酒池拔肉林,贬妲己,斩费仲、尤浑,开仓廪赈民,遣使招安东南,访贤士于山泽,大开言路。纣王看后,除了拆鹿台,贬妲己,斩费仲、尤浑不准,其余全部准奏。闻太师却是步步紧逼,少一件也不行,纣王被逼得没办法,只能推脱再议。闻太师还是不许,有费仲不识好歹,斥责闻太师,被他一拳打翻。尤浑见费仲挨打,对纣王说,闻太师当殿打费仲,不是打费仲,而是打陛下。闻太师笑了,上前又是一拳将尤浑打翻,又喝令武士直接将他们两人拉出午门斩了。

再看面对闻太师如此做法,纣王是怎么做的。纣王在大殿之上,看见闻太师怒气冲冲地狠揍两个宠臣,又命人将他们拉出去斩首,没敢说话,只是在心里说两人自取其辱。其后,闻太师请纣王下旨将两人斩首。纣王为两人求情,说他们罪不至死,可以将他们发下法司审问,闻太师上奏的三条也准了,商议后再行。闻太师看纣王再三委曲求全,谨慎戒惧,自思自己虽然是为国直谏尽忠,但让君惧臣,也先得了欺君之罪,就没有再逼迫。

可惜的是,随即又有东海平灵王反叛,闻太师和黄飞虎商议一番,还是他去了。如果是闻太师留朝,又是不一样的局面了。等闻太师再回来后,黄飞虎也反出了五关,他听闻事情经过后,又是厉声斥责了纣王一番。

殷商之中,能让纣王惧怕的也只有闻太师了,也只有他敢毫无顾忌地训斥纣王。另外,闻太师不仅是太师,他也是殷商首相。这个提到过两次,第一次是闻太师去找九龙岛四圣时,他曾说“吾受国恩重,先王之托,官居相位,统领朝纲重务”;第二次是在绝龙岭云中子用通天神火柱烧闻太师时,描述为“可怜成汤首相,为国捐躯”。从这就可以看出闻太师的地位了,托孤重臣、太师、首相兼具一身,又统有大军,可谓是殷商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再者,闻太师又是截教通天教主亲传弟子金灵圣母的门人,是一流的地仙,又让人敬畏三分。

2、首相商容

商容是殷商首相,三世重臣,托孤的大臣。在前期之时,商容多有劝谏纣王,不过纣王大多不听,他一气之下就辞官了。

商容致仕之时,百官相送。比干、黄飞虎、箕子、微子等亲王也都亲自前来,询问商容作为一国元老,就这样把成汤江山丢在一旁,于心何安。后来,纣王要斩殷郊、殷洪时,商容再次上殿,他也说过自己堂堂宰相,位列三公。从这就可以看出商容在百官中的地位之高了,是实际上的百官之首。

3、亚相比干

比干是殷商亚相,就是副丞相,地位低于首相商容、比干。不过,比干还有个身份是帝乙的弟弟,也就是纣王的叔叔。所以,比干还是王爵,这点在为商容送行之时有点明他是亲王;妲己要取七巧玲珑心时,比干与家人告别,他的夫人称呼他的是大王,他的儿子也是称呼为父王,可见比干的地位也是极其尊贵的。

比干虽然是皇叔,但奈何纣王昏庸不堪。在妲己要借七巧玲珑心时,纣王丝毫不念亲情,就是要借他的心。只是,人没了心又怎么能活。

4、武成王黄飞虎

武有镇国武成王黄飞虎。黄飞虎是殷商的武将第一人,官居武成王之位,列朝班身居首领,与闻太师并列。

黄飞虎之所以能位居王位,是有多重原因的。第一,黄家一门七代忠良,辅佐殷商已有二百多年,到黄飞虎之时,他在朝歌之中,他父亲又镇守界牌关,可谓重臣;第二,黄飞虎确实有大功,他东拒海寇,南战蛮夷,立有奇功三十余场,功勋卓绝;第三,黄飞虎的妹妹是西宫黄贵妃,他还是纣王的大舅子。

在殷商朝廷之中,武成王黄飞虎的地位也是极高的,掌握着朝歌的军马。东海反叛之时,差官首先把信息送给了黄飞虎,闻太师出征也要与他商议。纣王要捉拿殷郊、殷洪时,殷破败、雷开领了诏书也只能去找黄飞虎要兵符出兵。再者,像魔家四将、陈桐等人都曾是黄飞虎的手下将领,可见他的地位之高。

从闻太师、黄飞虎、商容、比干四人在朝廷的地位来看,闻太师自然是第一。除了闻太师,没人敢训斥纣王还吓得他不敢说话。黄飞虎、商容、比干三人的话,黄飞虎是武成王还是外戚,商容是首相位列三公,比干是亚相还是皇叔,论朝廷地位先后是商容、比干、黄飞虎。

《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想要分析《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在朝廷中的地位,必须要从当时的政治格局说起。

纣王他老爹帝乙,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微子启,次子叫微子衍,第三个儿子叫寿,就是后来的纣王。

这三个孩子是同母,那怎么寿就成了王呢?原来,前两个儿子出生的时候,帝乙还没有成为王呢,也就是说,他们的母亲还不是王后。当帝乙即王位以后,生下了寿,这个寿就名正言顺,比他俩哥哥的地位要更加尊贵。

微子启和微子衍就这么倒霉,特么生早了也是错。

寿很有出息,能文能武,力大无穷,能言善辩。曾经在御花园中托梁换柱,救了父王,说明他身材也很高大,有帝王气宇轩昂的形象。

于是,首相商容、上大夫梅伯、赵启等大臣就上奏,请立寿王为王太子。

帝乙是个优秀的君王,为了商王朝的千秋霸业,他费尽了心机。

当时商王朝的形势虽然表面上平定,但实际上朝廷内外都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咱们先来看看商王朝的外部。

商王朝的制度并不像后来的皇权帝国,皇帝的权力很大,一杆子插到底。而是有点像现在联营的股份公司,商王是最大的股东董事长,各地还有分公司,由不同的经理掌握。

东南西北四个大封国,他们分别还掌握着大大小小数百个小封国。

东伯侯名字叫姜桓楚,他势力很大,兵力充足,居于东鲁,国家富裕,还拥有水军,为了拉拢他,帝乙就和他搞联姻,让他女儿嫁给了寿,做了太子妃,后来就是姜王后。

南伯侯鄂崇禹没有什么存在感,南方还没有大面积开发,国小民弱,不被重视。但他们这个家族在当地是很有威望的,能够维系稳定。

西伯侯姬昌老奸巨猾,很不老实,他统治的地方面积广阔,国家强盛,兵力强大,是商王朝的潜在的威胁。大家要注意,在《封神演义》中,商王朝几乎所有的关防和精兵强将都是针对着这个方向。

北方的北伯侯崇侯虎是新秀势力,很能干,关系北方的安宁,商王朝对他很重视,为了拉拢他,对他弟弟崇黑虎也颇为照顾。

这就是商王朝的外部环境,咱们再来看看商王朝的内部情况。

帝乙确实很能干,对目前状况应付得井井有条,但他还要考虑王朝的未来。

闻仲文武全才,战功赫赫,忠心不二,帝乙就让他做了太子寿的老师。临终前还委以托孤之重,掌控全局。

太子寿的正妃是外藩之女,帝乙为他选的次妃则是边关重将黄衮的孙女,还让黄衮的孙子黄飞虎做了太子寿的伴读,共同拜闻仲为老师。帝乙去世后,黄飞虎因外戚的身份和屡立战功,被晋封为镇国武成王的爵位,还掌管禁军。

不能不佩服帝乙政治手腕的高明,一招“铁索连舟”,将东伯侯、闻仲、黄家几大势力通过共同利益牢牢锁在商王朝的大船上,还从后宫、朝廷、兵权几方面互相监督和牵制。

商容是三朝元老,文才出众,忠心耿耿,办事稳妥,让他做了首相,还能对王族势力进行抑制。

而亚相是王叔比干,他是商王朝的王族成员,让他做亚相,是对王族势力的安抚,同时,出于本身利益,他也必须一心一意地站在殷商王室一边,还能对商容等文臣进行监督。

咱们来看看朝廷这套班子的地位:

爵位

1.黄飞虎(王爵)

2.比干(王叔)

3.闻仲(太师)

4.商容(无)

品级:

1.闻仲(太师,文职一品)

2.商容(首相,文职一品)

3.比干(亚相,文职从一品)

4.黄飞虎(武职二品)

实权:

1.闻仲(文武兼职,全军总帅)

2.黄飞虎(武,禁军总帅)

3.商容(文,首相)

4.比干(文,亚相)

四人从爵位、品级和实权几个方面各有高低,这就使君王能够从不同方面进行驾驭。确实是高明啊。

《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这四人在《封神演义》中都是商纣王的肱骨大臣,他们的地位不单单取决于能力,武力值,文力值,而实际是跟纣王帝辛有着各种微妙的关系。

他们四位,既是能力超群的臣子,又是相互钳制的办公室同事。具体怎么样排名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第一、血亲:论血缘宗族关系。

比干。他跟商纣王帝辛同祖同宗,都是子姓,被封在一个叫“比”的地方,所以叫做比干。比干是纣王的叔叔,也就是纣王帝辛父亲帝乙的弟弟,比干和纣王可以宗到帝乙的父亲文丁,文丁是比干和帝乙的父亲,纣王的爷爷。他们俩是怎么个关系。不出五服啊,很亲近的血缘关系。这在当时的宗族社会来说,真的是很重要的。

商容,能混到宰相位置,在当时来说,必须要有硬背景,而且基本是世袭或是轮流坐庄的家族,从他的姓名来看,商容很可能是殷商的王族子姓的远古分支,属于纣王的远亲重要支系。

闻仲和黄飞虎都是纣王族系的外围族群领袖,不过呢,闻仲是纣王的亚夫,相当于今天的“干爹”怎么个称呼;黄飞虎虽然是外援,但是呢,又是太子时期纣王的伴读,同时又都拜闻仲为师父,所以,他俩大致属于拜把兄弟的关系,而且后来,纣王娶了黄飞虎的妹妹为贵妃,就又算是外戚了。

从他们四位与纣王的血缘亲疏关系上看,排位就是:

(一)比干。

(二)闻仲。

(三)黄飞虎。

(四)商容。

第二、能力:论各自的能力值。

闻仲闻太师,文武兼备,文武都是当朝一流。太师这个词,是和少师相对的,在商周时期,太师i就是文武双职务,少师则主礼乐教化。

闻太师闻仲是通天教主截教三代弟子,他是截教碧游宫金灵圣母的大弟子,武艺法术直接来自金灵圣母亲授,有一说是,闻仲实际是通天教主的挂名弟子,只是由金灵圣母来帮助教导,所以他又可能是通天教主手下的直系二代弟子。

闻仲麾下坐骑墨麒麟,手持雌雄蛟龙鞭,统领殷商大军平东夷,征北海,回朝又主持朝务,是商纣王朝的定海神针,真可谓是“文足以安邦,武足以定国”的文武全才。闻仲死对头就是姜子牙,单论法术,姜子牙比闻仲要差远了,姜子牙胜在打神鞭啊。法器厉害,没办法的事情。

截教武力值普遍胜过阐教,我们是很清楚的,截教不遗余力地来帮助殷商,很大程度上看的是闻仲的面子啊。所谓,闻仲,人格魅力无敌,能够拉拢到怎么多高人,又能驾驭千军万马,文武群臣。能力不用说,超高。话说,不作弊的话,阐教怎么能够打得过兼容并蓄的截教呢?

黄飞虎是个武将,肉身凡胎,但是武力值也相当厉害。黄飞虎作为朝歌城的禁军统领,殷商七世守关武将后裔,闻仲弟子,必须厉害。我们都知道纣王也是武力值爆表的神力之人,力格猛兽,至少物理攻击力是相当强悍的,黄飞虎在朝歌城门下能够打伤纣王,说明物理攻击跟纣王是一个水平的。

比干和商容,俩人都是文臣,没有法术。比干是死谏的忠臣,毕竟血浓于水,属于纣王的死忠粉;商容这个人,大道理都是对的,实际起到了很多掣肘作用。他们俩实际不是反商,而是希望借助外部姬周的力量来干预朝政,纠正纣王的错误,完全没有姜子牙所说的推翻商纣王的意思。商容比比干要差一点。

所以,四位的能力值排位应该就是:

(一)闻仲。

(二)黄飞虎。

(三)比干。

(四)商容。

第三、官位:论四位的朝堂排序。

《封神演义》中,商容是殷商的宰相不假,而历史商商容则是少师身份,实际主管礼乐教化这部分。小说中也提及,纣王去女娲宫拜祭女娲娘娘,正是商容提出来的建议,可见,这种礼仪性的大典活动,就是商容作为宰相的主要职责,他的权限是比较有限的,并不如后世的宰相那样大权在握,甚至可以左右君王。

闻仲是殷商三代元老,托孤大臣,辅佐纣王登基上位的唯一人选,又是亚夫,干爹,又是师父,所以,闻仲被任命为太师,太师上古都是文武双职,统领一国军队,协助商王处理政务。这个角色定位,正如姜子牙对于周武王,周公旦对于周成王的意义。所以,商蓉实际上是比不了的。闻仲敢直接当面打佞臣费仲等,纣王都怕他三分呐!换成其他任何一个人,那个下场,你懂的。这跟爹教训儿子有什么区别?

比干是副宰相,这实际是个荣誉职位,又兼有殷商贵族族裔“宗人府”大管家的意思在里面,可以在纣王授权下处理子姓殷商贵胄家族内部的事情,后面这个才是实权。副宰相,也有代表殷商旧勋贵监督宰相、制衡权利的意思。

黄飞虎作为纣王拜把兄弟,纣王的小舅子,被奉为镇国武成王,就是殷商都城朝歌的殿前禁卫军总指挥使怎么个角色,相当于赵匡胤在周世宗柴荣那里的职务。这个权利也是很大的。纣王可能更看重黄飞虎的家族势力。

按实际的官职实权分量来划分的话,就应该是:

(一)闻仲闻太师。

(二)黄飞虎。

(三)比干,

(四)商容。

第四、神位:论各自的封神榜单实力。

姜子牙封神成功,大功告成。我们从封神榜单也可以侧面看一下四位各自的实力。

比干,文曲星。主管的就是后来孔子负责的这一块,人间的教育教化。

商容,玉堂星。类似于管理职业划分的怎么个岗位,从比干那里毕业了,来到他这里来安排工作。这也算是对商容的一种补偿吧。

黄飞虎,东岳大帝,东岳泰山天仁圣大帝,五岳之首,主管人间吉凶,十八层地狱。大帝,这个待遇相当犀利了。

闻仲,雷部正神,九天应元雷声普化天尊,下属二十四位大神。天尊,这在道教文化里的意义就不必多讲了,非常牛。九天应元,听起来熟啊,《西游记》狮驼岭那个老狮王就是怎么个称呼,手下妖王无数,个个都是精兵强将,都在人间建立了国家模式的组织,可见一斑。

一个雷神能有怎么牛?哄人呢吧?并不是。你来看看他主管的是什么内容:主天之灾福,持物之权衡,掌物掌人,司生司死。在那个时候,雷火这样的正神,其实是犀利无比的。怎么说?大致就如同炎黄部落联盟时期的南部重黎、祝融一样,是非常重要的大方伯,是为黄帝的四大辅臣之一。

黄飞虎主管人间祸福,死间地狱。可是,闻仲主管的是天上的祸福,生死,这就更牛了吧。

所以,按姜子牙封神榜单排名就是:

(一)闻仲。

(二)黄飞虎。

(三)比干、商容大致齐名。

以上从亲疏、能力、实权、神位四方面对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在《封神演义》小说的做了大致的定义、排位,总的来收,不管怎么排,闻仲和黄飞虎的实力大家还是有目共睹的,必须靠前。美女苏妲己死的好冤枉啊!各位条友又是怎么看的呢?欢迎不吝赐教。

《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在封神演义中,纣王前期面对西伯侯姬昌时,他的优势还是非常大的。这种优势主要还是体现在人才储备上。地方上的能臣猛将不必多说,朝廷中纣王手下文武大臣中就有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等人, 那么这四人在朝廷中的地位要怎么排?

要谈他们四人地位的高低,前提还是在纣王未迎娶被轩辕坟三妖之一的千年狐精附身的苏妃己,不然后期的纣王已经被迷得神魂颠倒,完全失去了一个君主正常的判断能力,除了还惧闻仲三分外,其他三人相对自己的爱妃都可以忽略不计,完全不被纣王放在眼中了,地位自然也无从谈起。

要谈商容、比干、闻仲和黄飞虎的朝廷地位,就不得不从纣王的上位史说起。纣王是后世对他的贬称,其实他的名字叫寿,是商朝第二十九任君主。帝乙共有三个儿子,长子是微子启,次子是微仲衍,长子名微子启,次子名微仲衍,三子名寿。

商代虽然没有后世那种传嫡不传庶的传统,但帝乙将王位传给三子而不是最早出生的长子,关键原因还在于他的长子和次子生得早了点,出生时帝乙还未能登上王位。帝乙掌权后正式封了王后,生下的儿子就是寿,可能觉得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吧,帝乙对这个儿子天生就比较宠爱。寿天生神异,力大无穷,曾救过帝乙之命,因此在百年之后,帝乙将商王之位传给了寿,也就是通称的纣王。

俗话说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商朝的政权可不是后世那种大一统朝代,皇权至高无上,地方完全受制于中枢朝廷。传说商朝有大小诸侯八百余个,每个诸侯都占据了或大或小的一块地盘,只是名义上听从帝乙这个最大的诸侯而已。

帝乙担心自己死后寿继位无法掌控天下诸多诸侯国,于是早早就开始谋划,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辅政班子,或者说是后世的那种顾命大臣。还担心顾命大臣会一家独大,继而威胁王权,因此在顾命大臣的选择上还来了一招后世常用的互相制衡之法。

帝乙选择的第一招就是联姻,给寿选择的王后就是东伯侯姜恒楚之女,也就是后来被纣王逼死的姜王后。还将当时七世忠良的黄家也绑上了战车。黄衮是黄家当时的家主,也是著名的镇边老帅,帝乙将黄衮的女儿,也就是黄飞虎的妹妹嫁给寿作妃子。这样黄家就从原本的武将世家一举变为皇亲国戚,算是后党,或者说是外戚。而黄飞虎也因此被封成武成王,掌管王城的禁军。

外戚势力大了帝乙也担心会对王权不利,于是将自己的弟弟比干也提拔起来,成为文臣中地位第二高的,因此比干也被称为亚相,算是代表了王室一方的利益。商容则是帝乙给寿选择的另一位顾命大臣,是文臣之中地位最高的,称为首相。

朝廷上文臣有了,王党和外戚也可以互相制衡,有效地防止了一方独大。但只是内部稳定还不行,当时的商朝除了八百诸侯有不少蠢蠢欲动的,边境之外也有不少政权对商朝虎视眈眈,所以还得选一个统兵打仗水平一流,实力强大的能臣才行,而三朝元老闻仲就是帝乙留给纣王最强大的力量。

闻仲来历不凡,是截教通天教主四大亲传弟子中金灵圣母的徒弟,正统的截教三代弟子。这也是为何在封神之战中,闻仲能到处游走,拉来不少截教弟子来为商纣王效力,没办法,身份摆在那儿,其他截教中人不看闻仲面子,也得看金灵圣母的脸色。

闻仲是太师,同时还是掌管天下兵马的大帅,替商朝南征北战,扑来反叛的诸侯,抵御侵边的其他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商朝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没了闻仲,商朝就如同丢掉了灵魂一样。纣王也明白这点,同时也畏惧闻仲的实力,因此即便是在被妃己迷得五迷三道的,面对闻仲还是得服软,压根不敢炸刺儿。

分析到这儿,其实也可以大概看出这四人的地位高低了。

地位最高的肯定是太师闻仲,作为三朝元老,掌管天下兵权,几乎是以一己之力维护着殷商的江山。闻仲在绝龙岭战死后,封神之战进程徒然加快,短时间内就被灭亡。由此可见闻仲不可替代的作用。

地位第二高的我觉得应该是黄飞虎。原因有二,其一就是黄飞虎是武成王,是王爵,还是外戚,算是纣王一系的核心力量,能掌管禁军就是纣王对他信任有加的表现。其二就是能够与黄飞虎竞争的比干毕竟是代表了王室,纣王还担心比干会威胁自己的地位,毕竟比干要夺权就是家事,黄飞虎想夺权就属于篡位了。再者商周之战两个拐点,除了太师闻仲战死外,就属于黄飞虎反五关,追随黄飞虎投向西岐一方的诸侯数量大增,改变了双方的强弱对比。

第三的就是比干了,毕竟是纣王的叔父,代表了皇权的力量来制衡另外一方,又确实有才干,敢于直言劝谏。排名末位的则是丞相商容,单纯在文臣中的地位,商容是要在比干之上的,但考虑到比干的身份,还是将商容排在末位。

《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闻仲的头衔是太师,太师是从殷商开始有的官职,负责协助君主掌管天下大事,商纣王时候的太师是著名的箕子,周朝著名的太师有姜太师,太师是除了皇帝以外权利最大的人,所以闻仲的地位最高。 再看商容,他的头衔是首相,你看看日本首相的地位,就知道这个职称的地位有多高了,封神只是一本小说,伦逻辑上并没有那么严谨。在小说内容上来看,他的地位在纣王以下,处于第二的位置上。 接下来那就是比干了,比干是亚相,地位比商容只低了一级,况且他还是皇叔,皇帝老子的哥哥,是长辈,所以,他排了第三名也就不足为异了。 最后是黄飞虎,黄飞虎的职称是镇国武成王,首先来说他这个职称就是不合理的,中国历史上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之后才有了皇帝这个称谓,手下人才能封王。纣王也才是个王,他能封的最高级别也就是侯,咱们看冀州侯苏护怎么样?他不给权臣送礼照样被打小报告,所以黄飞虎在这四个人里排名应该是最低的。

《封神演义》中,商容,比干,闻仲,黄飞虎四人的朝廷地位怎么排?

这四个人的朝廷地位,我的想法是闻仲地位最高,商容次之,黄飞虎第三,比干最后。

比干,亚相,商纣王的王叔。

在演义里纣王建摘星楼,迎接神仙。比干也在纣王邀请的人之内,参加宴会。发现那些神仙都是些狐狸精。宴会后,尾随到洞穴,一把火烧了。妲己看自己的狐子狐孙被烧死,装病,说要吃七窍玲珑心才能治好,纣王最后找到比干有,于是要求比干挖心做药引。比干不敢抗命,于是挖出了自己的心。最后封神时,比干被封文曲星君,文财神。民间供奉的道教福禄寿三星,其中的禄星就是比干。

黄飞虎,镇国武成王。

演义中纣王受妲己蛊惑,为了满足自己的淫欲,连黄飞虎的妻子也不放过,黄夫人为保贞洁自杀身亡。黄飞虎的妹妹在痛斥纣王之后,被摔下摘星楼而亡。黄飞虎后带着家人和家将反出五关,投奔周武王,被封为开国武成王。在兴周灭商中,战死于渑池。后来封神时,被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执掌幽冥地府一十八重地狱,总管人间祸福。

商容,首相,纣王倚重的大臣之一。

在演义的前九回,出场次数很多,纣王每次都赞同他的意见,但都不会去做。

原著道:“纣王拍案大骂:快拿匹夫击顶!商容大喝左右:吾不怕死!帝乙先君老臣,今日有负社稷,不能匡救於君,实愧见先王耳!你这昏君!天下只在数年之间,一旦失与他人。商容望後一闪,一头撞倒龙盘石柱上面;可怜七十五岁老臣,今日尽忠,脑浆流出,血染衣襟,一世忠臣,半生孝子,今日之死,乃前生造定的。”封神被封玉堂星。

在历史上商容和老子有关系,在《淮南子》中写道:“老子学商容,见舌而知守柔矣”。

闻仲,殷商太师,殷商两朝元老,托孤大臣。

闻仲辅助两朝君主,殚精竭虑,东征西讨,在朝中甚有威望,纣王亦敬重。在征西岐时亡于云中子的通天神火柱,战死于绝龙领。封神时,被封为九天应元雷神普化天尊,督率雷部二十四正神。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