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昭烈经营良不易,蜀汉昭烈皇帝刘备虽然是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但是到他时已经落魄多时。刘备年轻时以织席贩履为生,自黄巾起义以来,他先后依附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奔走半生,才打下一份基业。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乱世如同浪潮,英才也是辈出。在当时各路诸侯手下都有一定的人才,随着混战兼并,小势力都先后被消灭,最终形成曹魏、蜀汉、孙吴三方鼎足而立,而天下的人才基本也都投靠在这三方。曹魏的势力最大,人才也是最多,而这些人才很多都是其他势力投靠的,像张辽、张郃等名将。刘备早期颠沛流离,自己都没有个固定的安身之地,陈登、陈群、袁涣等这些人虽然曾与刘备交好,但是刘备连地盘都没有,这些大家族出身的又怎能抛家弃业跟着他混。刘备虽然一路上招揽了糜竺、糜芳、孙乾等人,还有关羽、张飞、赵云不离不弃才打下了一大份基业,但是他还是遗憾错过很多人才,在蜀汉后期人才已经极度匮乏,只能依靠老将廖化当先锋。
刘备错过的将领1、牵招
牵招是曹魏名将,他之所以名声不显,是因为一直在替曹魏镇守北疆。牵招屡次大破外族,分化各部鲜卑及乌桓与轲比能之间的关系,威震内外,使得边境人民生活安宁。三国虽然内乱不停,但是外族依然不能入侵,曹魏的田豫、牵招、郭淮等人有着很大的功劳。
《孙楚牵招碑》记载,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牵招是和刘备一起长大的好友,是同生死、共患难的生死兄弟。两人相识比关羽、张飞早多了,但是当时刘备只是个织席子卖草鞋的人,又怎么能留住牵招这样的追梦少年。
十常侍之乱时,牵招等人冒死收敛被害的乐隐尸体,把他们送回家乡。在路上遇到山贼,山贼被他的忠义感动放他离去,其后牵招又追随袁绍、袁尚,因为袁绍的外甥高干陷害他转而投奔曹操。在曹魏,牵招的才能得以发挥,镇守北疆十几年战功赫赫,在诸葛亮北伐时,他还识破诸葛亮串通轲比能的计谋,使得诸葛亮、轲比能两方退去。
在《三国志》中,对于牵招的评价是“秉义壮烈,威绩显著。” 他的义气在当时是名扬天下,曹操攻灭袁谭、平定乌丸后,袁尚投奔辽东太守公孙康,被处死首级传给曹操。牵招见到故主袁尚的头颅挂在马市,十分悲痛,在首级下设祭坛拜祭,曹操也被他的义气感动。
2、田豫
田豫是曹魏的名将,常年镇守曹魏北疆,在征伐代郡乌桓、斩骨进、破轲比能立下赫赫战功,也曾击败过孙权。
刘备投奔公孙瓒时,年轻的田豫就投靠与他,深受刘备重视。在刘备担任豫州刺史时,田豫却以家中母亲年老需要照顾辞职回乡了,刘备哭着与他告别,“只恨不能与君一起建立大业。”后来田豫又跟随了公孙瓒,公孙瓒败亡后,鲜于辅被推为太守,十分重视与他交好的田豫。当时天下群雄割据,鲜于辅一时不知道投靠谁好,田豫对鲜于辅说:“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 于是,鲜于辅、田豫一起投靠了曹操。
在曹操麾下,田豫担任多个官职,都做得很好。其后,田豫长期镇守北疆,设计挑拨离间胡人让他们互相攻伐,斩杀乌丸王骨进,引诱鲜卑素利部杀死山贼高艾,凭借出色的谋略,屡立大功。田豫还曾袭杀东吴将军周贺,退却孙权,名声威震天下。
刘备虽然与田豫有交集,却还是遗憾错过这个智勇双全的大将。田豫虽然是以回家尽孝的理由离开,但是应该还是有着某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以至于后来直接义无反顾地投奔了曹操。
3、太史慈
太史慈是东吴第一猛将,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他那句“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 很多人好奇太史慈的武力是东吴最强,为什么没列入江东虎臣 ?十二虎臣是《三国志》中江东十二个猛将并列为一传,太史慈却是和刘繇、士燮这两个一方小诸侯并列一传,他也是一方诸侯,身份是远高于江东这些猛将的。
在北海相孔融被黄巾军将领管亥围困时,太史慈单骑突围向平原相刘备求援。正是太史慈冒险突围顺利搬来了刘备,解了孔融之围。孔融只是一个文人,刘备也只是一个小小的平原相,而太史慈是个要在乱世建立不世之功的人,又怎么能留住他呢。其后,太史慈也投奔过刘繇,依然不得重用,直到遇到江东小霸王孙策才算遇上明主。可惜的是,太史慈虽然一生壮志,却是早早去世,而孙策更是英年早逝。
太史慈为人骁勇,尤其擅长射箭,曹操都曾向太史慈寄书信,里面放上当归,想要招揽他。刘备和太史慈相遇很早,只是当时刘备势力微小,也没有招揽太史慈,太史慈的志向也不在他这里,只能错过。
4、张辽
张辽是曹魏名将,他指挥的合肥之战是三国时期的经典战役。张辽历来被后世推崇,被列入武庙,三国时代无数名将,被列入武庙名单的只有诸葛亮、关羽、张飞、周瑜、吕蒙、陆逊、邓艾、陆抗而已。
张辽先后跟随过丁原、何进、董卓、吕布,忠心耿耿,却没有遇到明主,没能发挥他的才能。在追随吕布时,张辽、高顺共同击败夏侯惇,击溃刘备,最终曹操、刘备击溃吕布,张辽也投降曹操。投靠曹操后,张辽的才能才算得到发挥,南征北战屡立战功。张辽威震天下的一战还是合肥之战,带领八百将士冲击东吴十万大军 ,一直冲杀到孙权的主帅旗下,令东吴军队闻风丧胆。随后,张辽又率领兵追击,大破孙权、甘宁、凌统等人 ,差点活捉孙权,经此一战张辽威震江东。这一次也吓坏了孙权,后期张辽抱病前去江陵抵御东吴,说道,张辽虽然抱病,仍是勇不可当的,千万要谨慎!
张辽与关羽交好,关羽虽然高傲无比,张辽是他少数几个看得起的人。在与吕布之战时,刘备被吕布击溃,只得向曹操求救,他自己都只能投奔曹操,更别说招揽张辽了。
5、张任
张任是东汉末年益州牧刘璋属下的大将,文武全才。刘璋虽然庸弱,手下却也有着张任、吴懿、吴兰这样骁勇的猛将,除了张任宁死不降,其他两人都投靠了刘备,成为蜀汉重要的将领。
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后,战争不可避免地发生了。在《三国演义》中,正是张任设计杀了刘备的重要谋士庞统。刘璋自然不是刘备的对手,李严率军投降刘备,张任战败被俘。正史中的张任也是为人勇武,并且品格高尚,刘备也很欣赏张任的忠勇,派人招降与他。在汉末从不乏忠义的人,张任厉声道,老臣终不复事二主矣。张任一心忠于刘璋,宁死不降,刘备只能无奈地杀掉他,为之叹息不已。
6、庞德
庞德是曹魏名将,刚直勇敢,武艺出众,曾力战关羽,并且用箭射伤了关羽中额。关羽的军士对他也是十分忌惮,称他为白马将军。
庞德是马腾麾下武将,冲阵杀敌,勇冠三军。马腾被曹操征为卫尉后,庞德成为马超的部下,跟随马超潼关大败曹操,失利后又一起投奔汉中张鲁。马超投奔刘备后,庞德却因为某些原因留在了汉中,曹操平定汉中后,庞德投降曹操,被拜为立义将军,封为关门亭侯。
在樊城讨伐关羽时,庞德力战关羽,后来却因关羽水淹七军被俘虏。此时,庞德旧主马超在刘备一方,他的堂兄庞柔也在汉中,面对关羽的招降,他却怒骂刘备是庸才,宁为曹魏鬼,也不当贼将,被关羽所杀。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因为《三国演义》的流传,蜀汉的英雄都有着一股浪漫情怀,刘备一方是仁义之师,深受人们喜爱。在当时曹操占据北方,实力雄厚,加上曹操任人唯贤,对于张绣这样有杀子之仇的大将也能容忍,更有实力结束混乱,一统天下。刘备的蜀汉五虎将为人所熟知,他的势力却是最弱,早期颠沛流离,后期占有蜀中,人才却是远远不如中原的曹魏,也不如江东的孙吴。
刘备早期连个地盘都没有,不愿意跟着他混也是正常。刘备是收留过吕布,但是凭他的实力,根本不能压制当时是一方势力的吕布,他对吕布不能算错过。他错过的这几位中,张辽的名气无疑是最大,也是最优秀的将领。张辽名义上是吕布属下,在吕布军中却是保持相对的独立地位,统属着自己的人马。当时刘备都被吕布打的只能投靠曹操,张辽又怎么可能带人投靠他呢。
刘备错失最可惜的将领是田豫,田豫智勇双全,又在刘备手下待过,却还是错过。根据《三国志》中,他说的“终能定天下者,必曹氏也。宜速归命,无后祸期”,他对鲜于辅的建议是,最终能够安定天下的,一定是曹操,应该赶紧投奔他,不要等着以后遭祸。明显田豫看好的是曹操,而不是当时仍流落四方的刘备,刘备早期就吃亏在没有势力上。
刘备颠沛半生,打下蜀汉基业,也真是无比艰辛。早期刘备遇到很多的人才,陈群、陈登、袁涣、牵招、田豫,这几人都是当时的英才,与刘备都有联系却因为种种原因离开了刘备。刘备势力不仅缺将领,也缺谋士文臣,在当时这些名士大多出身于世家大族,投靠的基本都是曹操还有江东的孙权,刘备这方大多都是出身平民的人,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都是布衣出身,陈群、袁涣这些世家大族的人才还是选择跟随了曹操。等到刘备有了势力,也有了一些人才,庞统、法正、刘巴这些人却早早去世。关羽失荆州后更是蜀汉人才的大凋零,黄忠、关羽、张飞、马超先后去世,关平也随父亲被东吴斩杀,傅士仁与糜芳这两个因为被关羽欺凌叛逃东吴,刘封被赐死,孟达投降曹魏。随后,夷陵之战,被陆逊火烧连营,将军冯习、张南、傅肜、程畿及土著部族首领沙摩柯等人战死,马良、王甫等文臣谋士被杀,杜路、刘宁等人卸甲投降,蜀军镇北将军黄权归路被吴军截断投奔曹魏。这才是蜀汉人才的大凋零,陆逊一把火烧掉了蜀汉的未来,刘备没多久也去世了。这时的蜀汉全靠诸葛亮呕心沥血的支撑,而蜀汉年轻一代将领关兴、张苞等又都是英年早逝,诸葛亮简直太不容易了,蜀汉也是太不容易了。不过,就算后期,蜀汉也有很多的忠义之士,为蜀汉而奋斗。可惜,最后还是随着后主刘禅投降而结束,昭烈经营良不易,一朝功业顿成灰。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不是张辽,不是太史慈,也不是庞德,这个人的名字鲜为人知。
从“织席贩履”的屌丝到“三分天下”的帝王,刘备的创业路可谓非常艰难,但最终他凭借毅力等到了命中注定的人——诸葛亮,刘备曾用“”如鱼得水”来形容当时的情形。
事实上,刘备在遇到诸葛亮之前,曾经错过了很多人才,这里面不乏谋臣武将。智如徐庶、陈宫、陈登等人,武如田豫、张辽、太史慈、庞德之辈,如果抛开谋士不谈,那么这些人中,刘备错过了哪位优秀将领是最令人遗憾的呢?今天我们来谈一谈。
刘备错过的优秀将领是谁?说到错过,首先刘备要和此人有所交集。
这个人就是田豫,田豫是在刘备投奔公孙瓒时,开始跟随刘备的,但其实当时都属于公孙瓒麾下。公元194年,徐州的陶谦被曹操攻伐,就向青州刺史田楷(公孙瓒部下)求救。田楷率刘备等人前往救援(关羽、张飞、赵云、田豫跟随刘备去了徐州),结果还没开打,曹操老家就被吕布偷袭,自己退兵了。陶谦担心曹操卷土重来,就将刘备留在了徐州,并表奏他为豫州刺史。
刘备当然是乐意留下来的,毕竟他投奔公孙瓒,并没有得到一个好的职位,不过是别部司马、平原县令等职位,如今摇身一变成为刺史级别,直接和顶头上司田楷平级了,是谁都会愿意留下来吧?
但在此时,两个人却突然递交了辞职信,这两个人,分别是赵云和田豫,赵云的理由是大哥死了,要回去办丧事;田豫的理由是母亲年龄大了,行动不便,自己要回去照料。总之一句话,他们不愿意待在陶谦这里。
很显然,赵云和田豫离开刘备的理由都很牵强,不过是借口罢了。这一点,不止酒剑仙看得出来,刘备也看出来了,所以刘备在送走2人之时,都难免痛哭流涕一番,再说上一句:“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下面的三段文字可以佐证:
《三国志》:田豫字国让,渔阳雍奴人也。刘备之奔公孙瓒也,豫时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曰:“恨不与君共成大事也。”
《三国志·赵云传》: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
《云别传》:云以兄丧,辞瓒暂归,先主知其不反,捉手而别,云辞曰:“终不背德也。”
注意,刘备和赵云是“捉手而别”,和田豫却是“涕泣与别”,可见2人在刘备心目中的分量。
田豫为什么选择离开刘备呢?酒剑仙认为至少有两种原因:
第一种,价值观相悖。田豫本是“忠孝”之人,刘备公然背叛公孙瓒,转投陶谦名下,是为不忠,田豫无法容忍,但如果田豫离开刘备,也违背了“忠”字,既然“自古忠孝难以两全”,不如选择“孝”吧。从后面田豫的行为来看,似乎印证了这一点。
第二种,心里受委屈了。田豫在跟随刘备时,年龄并不大(豫时年少),且刘备对其非常看重,这势必会引起关羽张飞等人的不满,就跟当初诸葛亮跟随刘备时一样,关羽和张飞非常不满,后来刘备一句“如鱼得水”让关羽和张飞彻底闭嘴。
先主曰:“善!”於是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原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三国志诸葛亮传》
田豫有多优秀?从刘备开始初见时的“甚奇之”,到最后的“涕泣与别”,似乎都彰示着田豫的不简单。至少在《三国志关羽传》、《三国志张飞传》和《三国志赵云传》中,我们没看到刘备如何的“甚奇之”,可见在刘备看来,田豫比这三人都要厉害。
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田豫是非常优秀的,主要体现在4个方面:
第一、大局观强。
公孙瓒死后,袁绍一跃成为东汉末年的最大诸侯,而此时,田豫却劝接任公孙瓒为太守的鲜于辅趁早投靠曹操,以免百姓遭殃,生灵涂炭。因为他断言,曹操最终会一统天下。
第二、军事能力突出。
根据史书的记载,田豫的几次作战都堪称经典,绝对是一位超一流的军事统帅。
他善于利用天气变化和地形因素,曾经利用“风”大败周贺的船队,陆逊“火烧夷陵”、关羽“水淹七军”也是此中的佼佼者。
田豫还擅长使用阵法。公元218年,曹彰征讨代郡,以田豫为相。军队刚抵达易水北岸,就遭到乌桓的骑兵偷袭,军人乱成一团,不知如何是好。田豫不慌不忙,他根据地形,命士兵用战车围绕成圆形战阵,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胡人攻不进来,便溃散了。大军乘势追击,大破乌桓军。
第三、洞察力一流。
田豫投靠曹操后,负责镇守北疆。他看出鲜卑内部存在矛盾,就巧妙利用,挑拨离间,使得他们始终无法联合在一起,成为汉室的威胁。同时,他会帮助那些相对善良的部落,惩治凶恶。
公元234年,孙权集结10万大军,攻打合肥新城。时任征东将军的满宠准备率大军救援,田豫却认为:“孙权出动大军,绝不是为了争夺小利,他们的目的就是借攻打新城,引诱我大军出战。此时我们应该任由他们攻城,他们久攻不下,士兵疲惫,锐气大减。我们再行出击,可大获全胜。如果敌人知道我们的计谋,势必会自行退走。”最后孙权果然不战自退。
后孙权号十万众攻新城,征东将军满宠欲率诸军救之。豫曰:“贼悉众大举,非徒投射小利,欲质新城以致大军耳。宜听使攻城,挫其锐气,不当与争锋也。城不可拔,众必罢怠;罢怠然后击之,可大克也。若贼见计,必不攻城,势将自走。若便进兵,适入其计。又大军相向,当使难知,不当使自画也。”豫辄上状,天子从之。贼遁走。——《三国志》
第四,个人品行好
田豫在任期间,生活俭朴清贫,朝廷给他的赏赐全都分发给部下将士。胡人送来的礼品,他也让人登记好收入官府,从不拿到家里,因此他家中常常贫困。
陈寿在评价关羽、张飞等人时,说关羽“刚而自矜”,张飞“暴而无恩”。却在评价田豫说他“居身清白,规略明练。”陈寿还说“豫位止小州,……,未尽其用也”,表达了对这位优秀将领的惋惜。
总结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到底是谁?有人说是张辽,有人说是太史慈,也有人说是庞德。但实际上,那些人投靠刘备的可能性本来就不大,而田豫,原本就是跟随刘备最忠实的优秀将领之一。只是因为刘备的一些举动,让田豫对其心灰意冷,从而离开了刘备。然而在曹操那里,他的才华并没有得到施展。
如果当初刘备没有选择留在陶谦那里,如果关羽、张飞有容人之度,如果田豫没有离开刘备,……。
然而历史没有如果,田豫这样一位品行经得起时间考验、才能经得起战争考验的人才,终究还是离开了刘备,仿佛2人从未相识一场。
酒剑仙:历史学博士在读,专注历史名人故事和古典名著解读,欢迎关注了解更多趣闻和知识,喜欢的别忘了点赞!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三国中,有一位大将,头脑简单,武功最高强,曾经,在虎牢关与刘关张三英对战,打了个平手。
他善长射箭,辕门射戟人惊叹,他喜舞方天画戟,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他跨下赤兔马,来去倏乎似天神。
这一位,就是大名鼎鼎,鼎鼎大名的,吕布吕奉先。刘备争雄天下,开国创大业,需要的是人才,吕布就是难得的人才,吕布虽有性格反复的毛病,但是驾驭好了,不吝就是一只听话的猛虎。
当初吕布落魄的时候,刘备是有机会,收吕布为己用的,后来刘备又得孔明效力,以诸葛之才,驾驭吕布非难事。
果真如此,刘备文有孔明,武有吕布,又有关羽,张飞,赵云,马超,黄忠,魏延等诸虎将辅佐,威势壮雄,天下无敌。
得中原曹操从服,扫江东孙权称臣,可预见,刘备得天下有望,中兴汉室可期矣!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那必须是牵招,一个曾经和刘备有“刎颈之交”的拜把子兄弟,他和刘备的感情,甚至比刘、关、张三人组还深,只可惜此人并未被刘备所用,反而成了曹魏的名将之一。
刘备的创业之路,可谓是充满了”艰难险阻“,而在其创业过程中,曾遇到过许多优质的人才,正是在这些人的帮助下,刘备最终打下了一片基业。
这其中,包括关羽、张飞,自然也包括军师诸葛亮。
不过,除了这些效忠于刘备的人才之外,刘备在创业之路上,其实也曾经错过了不少优秀的谋士和将领,譬如陈登、田豫,以及太史慈等。
但是,若要问刘备错过的最优秀武将是谁的话,那么个人认为,应首推牵招。
牵招早期曾投奔过袁绍,之后又投奔了曹操,为何会弃袁投曹呢?原因很简单。
建安九年,曹操攻邺城,一番大战下来,袁绍之子袁尚大败而逃,而此时袁绍的外甥,也就是时任并州刺史的高干实力还算不错,因此,牵招就劝说高干,迎回袁尚合击曹操。
结果,高干根本不同意,他才不想让袁绍来分走他的权力呢,所以就拒绝了牵招的提议。
不仅拒绝,高干由此也忌恨上了牵招,总想着找个机会将其杀掉,而牵招一看如此,就知道袁家成不了大事,最终干脆一跺脚,就投奔了曹操。
最开始,曹操只是让牵招当了一个运粮官,但不久之后,牵招干出了一件“惊世骇俗”的事情。
当时,曹操计划攻打袁潭,而乌桓部落的峭王有心发兵援救,而一旦他出手相救,那势必会给曹操攻打袁潭增加不少难度。
所以,必须得安抚乌桓部落,让其不要轻举妄动。
但如何安抚就成了一个问题,刚好,曹操知道牵招之前曾管理过乌桓骑兵,因此,就派他前去和乌桓的峭王接触,劝说其不要出兵。
赶巧的是,当时辽东的公孙康也想笼络乌桓,因此也派出了大将韩忠前去为峭王加官进爵。
这么一来,峭王就成了“香饽饽”,曹操和公孙康都想让其成为自己一方的势力,而这个峭王也挺有意思,他同时召见了牵招和韩忠,让双方对簿在了公堂之上。
并且,峭王还十分耿直地问二人,曹操和公孙康都想笼络我,我该听谁的呢?
牵招说当然听曹公的,曹公代表朝廷,代表天子,现在册封你峭王为单于,是货真价实的,而辽东只不过是一个小郡,有什么资格敢册封你呢?
而韩忠一听就不干了,他说辽东拥兵百万,就连扶馀国和哕貊部落,都得听辽东号令,当下谁强谁有理,曹操算什么东西?
韩忠这话其实也并非言过其实,当时的辽东公孙康,确实有和曹操一争的资本。
但牵招没等韩忠说完,当即就“发飙”了,他说你们辽东仗着远离中原,不仅擅自封官授爵,愚弄天子,并且还敢侮辱曹公,这分明就是无耻,今天不给你点颜色瞧瞧,你就不知道曹公的厉害!
话刚说完,牵招大步上前,一手揪住韩忠的发髻,一手抽出佩刀,当即就要砍了韩忠。
当时,包括韩忠在内的所有人,都没想到牵招会如此凶悍,整个堂上鸦雀无声,而韩忠本人,则吓得话都说不出来了。
最后,还是乌桓的峭王眼看形势不对,光着脚跑了过来,拉住牵招的手,请求牵招放过韩忠,这才平息了事态。
最终,峭王同意了曹操的封爵,答应不出兵营救袁潭,而韩忠则灰溜溜地返回了辽东。
此事之后,曹操顺利剿灭袁潭,而这个在乌桓重兵环绕之下,舌战韩忠,面无惧色,敢在峭王营帐动手诛杀韩忠的牵招,则得到了曹操的高度赞赏,并自此开始对其重用。
之后,牵招被拜为平虏校尉,督管青州郡和徐州郡,在此期间,他曾亲自率兵,将侵扰两郡许久的东莱贼寇击溃,并手刃贼寇头目,自此,青、徐二州再也不受贼人侵扰之苦。
到了公元220年时,曹操病逝,曹丕继位,牵招又被拜为持节护鲜卑校尉,驻地为昌平,当时昌平附近有不少百姓因为战乱躲在山谷之间生活,还有不少人逃往鲜卑,而牵招上任后,广发告示,劝说这些人返回家园,并保证会让他们安居乐业。
在牵招的不断努力下,逃走的百姓纷纷返回,包括建义中郎将公孙集等人,也率部下前来归附,根据统计,牵招在此期间,曾安抚了大约十万余居民,最终让这些得以在边塞安顿下来。
仅此一项,就足以说明牵招的能力,正是他在边塞的作为,才王曹魏集团腾出手来逐鹿中原。
不仅如此,在牵招担任雁门太守,为了抵御胡人侵犯,还教给当地百姓阵法,同时收拢乌丸部落,让他们为自己所用,以此来抗击胡人侵边。
史料记载,经过牵招数年的治理后,“胡人每每来犯,皆被击退,逐渐绝迹”。
并且,为了减轻和消除边疆游牧民族对中原的危害,牵招还在当时采取了离间游牧民族众部落,使得他们互相猜疑等计策,让这些游牧民族无法形成统一势力,以此来保证他们没有实力和能力犯边。
此外,牵招还曾经在诸葛亮北伐期间,成功地掐灭了诸葛亮的计划。
据记载,在诸葛亮四出祁山之前,牵招就提出,诸葛亮极有可能会联合鲜卑的轲比能来合击曹魏,当时曹魏朝中很多人都认为这不可能,结果,等到诸葛亮出岐山时,果然与轲比能联合,并且屯兵于石城,双方遥相呼应。
这个时候,曹魏的大臣们才知道牵招的先见之明有多高,最终,还是牵招出手,击败了轲比能,迫使诸葛亮的联盟计划失败,这才让诸葛亮不得不退走。
而通过牵招在曹魏时期的所作所为来看,他是一位既有谋略,又有武力值的优秀将领,并且其胆色过人,为曹魏的边疆稳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因此,后世称赞牵招为“进退合度,亦明将也”。
除了颇具军事能力,以及胆识过人之外,牵招还是一位重情重义的好汉。
牵招年少时,曾师从名士乐隐,而乐隐在当时担任大将军何苗的长吏。
但到了公元189年,东汉宫廷爆发了“十常侍”之乱,何进与何苗先后被诛,而身为何苗长吏的乐隐,也受到牵连,死在混乱之中。
乐隐死后,牵招会同乐隐的其他弟子,冒死为乐隐收尸,并将其尸身带回故乡安葬,不曾想在途中遭遇山贼,并且山贼要强行扣下乐隐的棺木。
之后,在山贼的一番恐吓之下,乐隐的其他学生纷纷逃走,唯独牵招执意留下。
并且,牵招声泪俱下、言辞诚恳地请求山贼,说明他与乐隐的关系,请求山贼能让他带着老师的棺木返回故乡从而入土为安。
最终,牵招的诚恳,居然打动了山贼,山贼同意放其离去。
也正是因为这件事,牵招的重情重义、舍身救师的名声传开,而在他投奔袁绍之后,同样也做了相似的事情。
袁绍死后,儿子袁尚继位,但遭到了曹操的攻打,不得不流亡中山,之后再度辗转,又和袁熙逃至辽东的公孙康麾下。
结果,公孙康设计将袁尚、袁熙斩杀,还将其二人的头颅送给了曹操。
但袁尚和袁熙死了,尸身却没人收,并且当时都知道这二人是曹操一直想除之而后快的对象,所以,其二人的尸体,一直就扔在辽东的冰天雪地里。
而此时的牵招,已经投奔了曹操,他冒着被曹操怪罪的风险,收敛了袁尚和袁熙的尸身,并将其二人安葬。
之所以他会这么做,就是因为他曾经是袁家的旧臣,如今袁家虽说败落,但他依旧要报旧主之恩。
而这件事被曹操知道后,称其牵招为“忠义之士”。
通过这几件小事,将一个在乱世中不忘师徒情谊,不负旧主之恩的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而他的军事能力在当时也是有目共睹的。
尽管牵招不像五虎上将等人那样出名,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绝对担得起名将这一称号,就连《三国志》的作者陈寿,都评价牵招为“秉义壮烈,威绩显著”。
而这样的人才,曾经在早年间,和刘备有着“刎颈之交”的感情,但又是为何没有被刘备所用呢?
关于牵招和刘备的情谊,并非是空穴来风,而是在史料中就有明确的记载。
“君(指牵招)与刘备少长河朔,英雄同契,为刎颈之交。”---《孙楚牵招碑》
从履历上就可以看出,牵招和刘备都是河北人,一个是安平郡观津县(今河北省武邑县)人,一个则是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大树楼桑村)人,也就是说,两人属于同乡。
并且,牵招正是在少年时期求学期间,结识了刘备,并和刘备成了“刎颈之交”,从这一点就能看出,牵招和刘备的感情,并不次于之后刘备与关、张二人的感情。
但令人疑惑的是,在此之后,刘备和牵招却分道扬镳,哪怕是刘备在河北一带树起大旗,招兵买马之际,既未招揽牵招至自己麾下,也未见牵招前来投奔。
包括在后来,牵招投奔了袁绍,而刘备也曾在短暂地投奔过袁绍,两个人肯定会碰面,但为何牵招并没有和刘备“旧情复燃”走到一起呢?
很遗憾的是,史料上并未记载牵招为何没有跟随刘备的原因,但个人认为,之所以会如此,大概率是因为双方的理念不同,曾经的刘备,给不了牵招想要的东西。
我们都知道,刘备在早年求学期间,是出了名的不爱读书,并且“喜狗马、音乐、美衣服”,另外还喜欢结交一些“社会人士”。
这些行为特点,说好听了叫做豪爽,而说难听点,其实就是一个标准的混混儿。
虽说刘备在后来确实成了大事,但他早年间的这些“劣迹”也不能否认,这一点,他和当年的汉高祖刘邦很像。
但问题是,这种特点在当时牵招的眼里,就十分不认同了。
从牵招早年间的人生经历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尊师重道之人,前文说过的他冒死收敛乐隐尸体就能说明。
既然是尊师重道之人,那自然就对刘备这种“离经叛道”的行为不认同。
当然,理念上的不认同并不代表不接受刘备这个人,双方能成为“刎颈之交”也说明了这一点,但交情归交情,真放到前途发展上就另说了。
所以,牵招才会在早期直接投奔了袁绍,毕竟当时从整个天下的局势来看,袁绍的实力是数一数二的,而从他投奔袁绍也能看出,牵招是一个有极大的理想和抱负之人。
他想在袁绍麾下,干出一番事业,闯出一片天地。
同样的道理,曾经的刘备,一无强横的实力支撑,二无门阀士族的支持,纵然是拉起大旗招兵买马,手底下也不过寥寥数人而已。
刘备的这些条件,显然满足不了牵招想大干一番的理想,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在当时的局势下,牵招放弃刘备而转投袁绍,也就情有可原了。
相信在牵招投奔袁绍之前,刘备肯定找过他,只不过,牵招没能看上刘备。
而到了刘备投奔袁绍时,牵招就算和刘备有碰面,但也不可能跟着他走,毕竟刘备之所以会投奔袁绍,就是因为他当时已经落魄到不行了。
在这种情况下,是个人都觉得刘备怕是就此沉沦了,谁还会投奔刘备?而牵招自然也不例外,况且,他历来忠义,已经跟了袁绍,更不可能叛主了。
所以,刘备和牵招,就是因为理念的不同,以及刘备给不了牵招想要的东西,所以才会分道扬镳的。
而到了牵招投奔曹操时,之所以也没选择刘备,其原因也是如此。
前文讲到,牵招是因为得罪了袁绍的外甥高干,恐被其杀害,才不得不投奔曹操,而他在投奔曹操的时候,刘备在哪里呢?
当时的刘备,正枯坐荆州,寄居于刘表麾下,感叹自己老之将至而功业未建呢。
也就是说,此时的刘备,境况也不咋地,甚至比之前更惨,时不时还遭到刘表的猜忌,在这种情况下,牵招又如何会前去投奔呢?
至于说到了后来,牵招投奔曹操,转而与蜀汉为敌,则是各为其主,尽分内之事而已,这一点无可指责。
只不过,也正是因为牵招和刘备曾经有过一段“刎颈之交”的感情,所以,即便是牵招到了曹操之处,并且做出了不少贡献,但终其一生,最大的官职也不过是雁门太守,并未得到进一步的重用。
类似于牵招这样的情况,还有与他同期的田豫,田豫也是刘备曾经错过的优秀人才,并且在其转投曹魏之后,也颇有建树,其能力甚至比牵招还高上一筹,但可惜的是,命运让牵招和田豫没能和刘备走到一起,不得不说,这真是刘备的一生最大的遗憾。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刘备独具人格魅力,善于吸引、团结人才。
不过,在创业过程中,他还是与许多优秀的人才擦肩而过。
太史慈:有缘无分刘备与太史慈,曾有过一场短暂的缘分。
193年,孔融被黄巾管亥部所围。
由于孔融曾照顾太史慈的母亲,太史慈为报恩,前往解救。
太史慈请兵击敌,孔融拒绝,坚守待援。
大汗天下,早已分崩离析,谁会来救孔融呢?
太史慈遂孤身突围,找时任平原相的刘备求助。
刘备派遣3000精兵,随太史慈前往解围。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两人之间的故事嘎然而止。
错失太史慈的评估错失太史慈,有些可惜,但也不算太可惜。
1、当时很难招揽并留住太史慈。
就在错失太史慈前后,刘备送走了请辞的骑兵将领赵云。
当时的赵云,“为先主主骑”(《三国志.赵云传》),是直属于刘备的骑兵将领,而不是演义中所提的直属公孙瓒。
刘备知赵云必不返,也没有啰嗦,只是“捉手而别”,赵云也只是以“终不备德”相约,不承诺将来再随刘备。
出身一般,已经与刘备“深自结托”的赵云,尚且难以留住,何况身为青州名士,已经以信义闻名,且只有一面之缘的太史慈呢?
因此,刘备与太史慈的分手,默默无声,连一句含情脉脉的道别都没有留下。
2、太史慈的能力并非刘备集团所急缺。
太史慈一生,以两样闻名:信义、勇武。
刘备最不缺的,就是这两样。
投靠孙策后,太史慈主要活跃于今江西地区,与长沙方面的刘磐、黄忠对战,而没有出现在长江主战场上。
总体上,效力孙策、孙权期间,太史慈虽表现出勇武之能,但其展现的综合军事能力,不但与周瑜等统帅不能相提并论,就是与甘宁等将领相比,也似乎略逊一筹。
因此,痛失太史慈,不算特别可惜。
田豫:不愿一起“跳槽”太史慈与刘备,只是一面之缘,而田豫与刘备,缘分就深了。
投靠刘备时,田豫年少,“自托于备,备甚奇之”,彼此关系非常深。
可是,刘备解救陶谦,并准备“跳槽”到陶谦处时,田豫却请辞了。
刘备心疼:只恨不能与你共创大事!
辞刘备后,田豫继续效力公孙瓒,一直到坚持到公孙瓒灭亡。
此后,田豫投靠了曹操,一直为曹家效力至死。
痛失田豫的评估田豫知名度不如太史慈,但失去他的后果却不容低估。
田豫的能力,非常全面。
(1)、以车制骑。
218年,田豫随曹彰讨伐代北乌桓。
乌桓骑兵设伏袭击,曹军形势危急。
田豫献策,依地形,以战车围圆,弓弩置于内。乌桓骑兵攻不进来,遂退去。
曹彰率军追击,打破敌军。
(2)、识天文气象,水网作战能力强。
田豫不但擅长北方对骑兵的作战,其水网地带的指挥能力也非常强大。
在对吴作战中,他多次击败对手,展现出其全面的两栖战能力。
(3)、用兵多奇,善施计谋。
文帝初年,胡人作乱。
胡人以其骑兵优势,常待魏军深入后,断绝魏军后路,歼灭魏军。
田豫率精锐挺进,距敌十余里时,收集马粪焚烧,以烟火欺敌,做出驻扎的样子,实际上率军退走。
胡人以田豫仍在驻地部署攻击,但行动后,却发现田豫已经撤出数十里,遂紧急来追,一直追到田豫马城。
田豫先依坚城防御,又派部分精锐袭击敌人、吸引敌人注意力,随后,亲率主力杀出,一举击败敌军!
此战,田豫用兵巧妙,将孤军深入的仗打成依托坚城的守城战,又以守城+吸引+袭击,将守城战打成袭击战!
(4)、战略节奏把握好!
田豫不只是对战术的节奏把握到位,对战略节奏也颇为精明。
234年,孙权率军攻合肥新城,号10万。
征东将军满宠准备立刻率军救援。
田豫上奏:孙权来这么多人,无非是想围点打援!现在去救,正中其计!新城没那么容易被打下!我们应该让孙权先打,等他疲惫了,我们再找准时机、方向,一举歼敌!
魏明帝采纳田豫之策,东吴久攻不下,撤了。
满宠,其战略能力在曹军是靠前的。
关羽围攻樊城时,曹仁坚持不住,几乎放弃。满宠以“大河以南非国家所有”,从战略上分析,劝阻了曹仁。
不过,由新城之战来看,田豫的大兵团战略能力,至少不在“勇而有谋”的满宠之下。
(5)、军政能力全面。
田豫不只是打仗有计谋,治理地方、平定叛乱也非常了得。
无论是以步制骑的经验,还是对战术、战略节奏的把握,以及其出色的谋略,都是刘备集团一直缺乏的。
刘备如果有田豫,早年何至于一败再败?
即便是在蜀汉建国后,如果田豫在,他的谋略不正好可以弥补“奇谋为短”的诸葛亮吗?
陈登:失望的粉丝送走了田豫后,刘备又错失了另外一位人才:陈群。
不过,陈群不算将领,此处就不多说了。
陈群走了,陈登来了。
陈登对刘备表示:你现在有10万人,以徐州为根基,上可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割地守境,书功于竹帛。
可以说,陈登,对刘备寄托了极大的希望。
可是,刘备却让陈登失望了。
不久,刘备莫名其妙地丢了徐州。
而且,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刘备问计、纳计陈登的记载!
此后,陈登表面服从吕布,暗中已经投向了曹操。
即使后来刘备一度重新占据徐州,陈登也没有跟着刘备再瞎闹了···
痛失陈登的评估后来,刘备在与刘表等人聊天时,说陈登“文武胆志,当求之于古耳”,当世无人能比。
嘴上越肉麻,心中越遗憾。
1、长期合作可能极大!
陈登不但人投靠了刘备,还把徐州“搞”给了刘备!
此时的陈登,既是刘备的下属,也是刘备的投资人!
只要你刘备好好以徐州为根基发展,陈登就会跟你干下去!
2、陈登的谋略,足以支撑刘备争雄。
陈登及其父陈珪,都是难得的智谋之士。
后来,陈登离间袁术、吕布,又献破吕布之策,无不展现出其谋略。
3、强大的指挥能力。
陈登为广陵太守期间,孙策曾两次发兵进攻。
陈登或以奇袭之法,或以虚张声势之法,两次挫败敌军!
后世《扬州画舫录》说:孙策如项羽一般强大,以十倍之众攻城,都被陈登所败,孙策不能向北发展,都是陈登之功。
4、独到的战略眼光。
汉末乱世之初,群雄都没有把目光瞄准江东。
孙策找准江东,迅速奠定后来鼎足基础。
除了孙策,陈登也看中了江东的价值。
陈登曾力主“图江南”,但没有引起曹操重视。
后来,曹操每每临江,都会叹息,后悔没有听从陈登的建议。
可以说,陈登是刘备早期错过的真正大才。
陈登的谋略、战略眼光、指挥能力都非常了得,而且曾对刘备抱以极大的希望,双方也又长期合作下去的基础!
可惜···这种大才,是老板的要求也是很高的。
刘备的表现,使陈登失望!
除此之外,刘备还失去了不少人才。
但其他人物,有的虽然小说描写得神乎其神,但正史中表现一般(如徐庶);有的压根就八字没一撇,根本不可能投刘备(如张辽)。
个人认为失去陈登和田豫的遗憾最大。
以这两人的谋略、用兵之能,本可以弥补刘备集团的短板,使刘备发展得更好。
相比之下,个人认为失去陈登最为可惜。
得到田豫时,刘备只是依附于公孙瓒。
刘备不愿随公孙瓒一直走下去,自然要“跳槽”,而田豫不愿“跳槽”,分手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而陈登,本是徐州大族,拥护刘备为老板。
如果刘备本人不出现失误,令人失望,陈登是可能一直合作下去的。
因此,在刘备痛失的人才中,个人认为,失去陈登,是最遗憾的。
刘备错过的最优秀的将领是谁?
刘备错过了张辽、王辽、刘辽、燕青、鲁智深、武松、窦尔敦、徐达、常遇春等等一众名将。于是刘皇叔给诸葛亮留的家底子也就那几员大将,还都比较有性格。一把年纪了,有功在身,激情有限,难成统一三国大业。
读者朋友会问,小林你喝多了?还是发癔症?上边提到那几位,前后差了千八百年啊!还有的是虚构,比如王辽什么的。穿越小说都不敢这么写。是啊,他们多数跟刘皇叔不在一个时空。可是我就是一比喻,我的意思在三国那个动荡战乱年代,民间习武艺学兵法,肯定盛行。难道得人心的刘备诸葛亮管辖地界儿,就再没有了小诸葛亮,小李小龙,小吴京、小朱可夫、小隆美尔(只论军事才能,不论他为哪方服务)?按照自然规律,一定是出现过,然而再也没上演过感人的三顾茅庐。
原因恐怕是,够了差不多了,用人讲究内部接班了。看看老黄忠将军多大岁数了?还征战沙场,我就想难道让老将军当校长不更合适?培养一大批小黄忠出来,看曹丞相怕不怕,眼馋不眼馋?更让我惊讶的是,后来的将军,基本都是子弟接班,关兴张苞,还有奋起抗击邓艾而不敌的诸葛子弟。
于是我感叹,秦琼、徐达、朱可夫等等没机会了。刘备和诸葛亮创业时眼光宽广,到了守业拓展事业时,似乎只能看见家属大院里面。大院外千千万万常遇春这般无敌的贫家子弟,就看不到喽。结果才有蜀中无大将廖化当先锋,才有邓艾翻越蜀道,率领那点人马就把成都拿下。
联想到一些公司企业,创业之初何等开放谦虚豁达。可是有了点地盘,立刻建起“围墙”,进入“大院”视线和思维。再也看不到义薄云天的鲁智深,无敌鸳鸯腿的武松,天下难求的神将徐达他们喽。局限鸡贼情怀,使其只能看见小大小二小三小四小五等等,眼中再无他人。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