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锤是一种重型钝兵器,双锤是短柄锤,大多沉重,使用时硬砸实架。
在演义小说中双锤有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熟铜倭瓜锤、镔铁轧油锤等。还有小说中的四猛八大锤,就是使用双锤的四个大将。
《封神演义》黄天化,使用的是一对八棱亮银锤。要说黄天化法宝可不少,不过他最喜欢的还是双锤。
《隋唐》四猛八大锤:西府赵王李元霸、裴元庆、秦用、梁师泰
还有就是突厥国大都督红海,齐国远。
《说岳》四猛八大锤:严成方,岳云,何元庆,狄雷
其他:黑蛮龙用的是两柄笆斗大的铁锤
完颜金弹子手持一对擂鼓紫金锤
粘得力掌中一对一百二十斤重的紫金锤
还有金国驸马张从龙、雷家五虎的雷义和余化龙之子余雷都是使用双锤。
《东汉演义》中的公孙阳,擅使一对四楞虎头锤。
《刘秀传》马援的擂鼓瓮金锤
《薛刚反唐》薛葵的擂鼓瓮金锤
《杨士瀚扫北》杨士瀚的擂鼓瓮金锤
《大明英烈传》沐英的擂鼓瓮金锤
这些都是演义小说中的一些使用双锤的猛人,都是属于力大无穷的。
要说真正历史靠使用双锤成名的人还真没有明确记载。
《史记·留侯世家》记载: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
这个大力士使用的应该是一个大铁锤。
《宋史·岳云传》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岳云所用的兵器是一种似锤非锤,似枪非枪的短兵器。
历史上猛将的兵器。
项羽,在演义中项羽的兵器是,霸王枪,天龙破城戟,霸王弓。《史记·项羽本纪》中他的兵器就是短兵刃剑,“于是籍遂拔剑斩守头。“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冉闵用的是双兵器,左持双刃矛,右执钩戟。《晋书冉闵传》:左杖双刃矛,右执钩戟,顺风击之,斩鲜卑三百余级。
李存孝的兵器是马槊,《旧五代史·李存孝传》:存孝每临大敌,被重铠橐弓坐槊。
秦琼用马槊,《旧唐书》:叔宝善用马槊。
尉迟恭用马槊,《资治通鉴》:世民谓尉迟敬德曰:“公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
程咬金用马槊,《旧唐书》:程知节,少骁勇,善用马槊。
高敖曹用马槊,《北史·高敖曹传》:昂马槊绝世,左右无不一当百,时人比之项籍。
马槊,是重型的骑兵武器,分槊锋与槊杆两部分,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类武器。马槊锋具有明显的破甲棱,上好的槊也会同宝剑一样,有八个面。普通的鱼鳞锁子甲、铁圜甲、明光铠,在破甲的槊之下,一击而破。
真正战争的时候,还是用长枪,长矛这些长型锋利兵器的多,比锤,锏,鞭这些钝器好用。用刀砍也比用钝器砸人省事,真实的人毕竟不像李元霸那样提400一个的大锤,有用不完的力气。用枪、矛、槊刺更加省力,长杆单锤也比双锤好用。
所以,历史上用双锤的武将不能说没有,非常明确的记载没有。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古代武将常见兵器,是长矛长戟和槊。
从力学角度来说,使用刺杀型武器,是最省力的。
长矛长戟长度多数在3米以上,攻击距离远,刺过后的伤口比较大,很难治愈,所以杀伤力比较强。
以刺为主的长兵器使用起来也比较方便,又节省体力。要经常练习刺杀的动作,能够做到快准狠就很容易能够击杀对方。
所以古代用矛和戟的武将占绝大多数。
项羽、吕布、张飞、秦琼概莫如是。
古代兵器之王是“槊”。这是一种重型骑兵武器,由硬木制成,分槊柄和槊头两部分。槊柄一般长六尺。槊头呈圆锤状,有的头上装有铁钉若干,有的槊柄尾端装有鐏。槊锋刃长达50-60CM,远远长于普通的枪、矛的长度,即可用于骑兵持槊冲锋、又可舞槊横扫。能刺能砍能扫,所以被称为兵器之王。
古代将领用槊的非常多。比如隋末的单雄信、张须佗,唐朝的薛仁贵都是使槊的名将。
(马槊刺杀)
古代用长柄单锤的武将都比较少,用双锤的更是绝无仅有。为什么呢?因为双锤
太短了。战场上讲究“一寸长,一寸强”,用双锤冲锋的时候根本够不着对方的骑兵。而且自己还要避开敌人的攻击后,才能够反击。
锤的重量也不是一般人能驾驭得了的。双锤的重量要高于单锤,一般都不少于几十斤。就算人吃得消,马也吃不消。
锤子也不利携带,长柄武器可以挂在马鞍的“得胜钩”上,使双锤都不知道挂在哪里。
锤子最大的缺点是攻击面太窄,只有冲到敌人面前才能使用。而且防御力也差,特别是面对对方的弓箭时,锤子就是个累赘。
使用双锤的武将多见于民间演义,什么李元霸、裴元庆、金弹子,这些听听就好,千万不要信。
历史上有据可考的使用双锤的将领,只有岳云一个。
《宋史》记载:“云,飞养子。年十二,从张宪战,多得其力,军中呼曰“赢官人”。飞征伐,未尝不与,数立奇功,飞辄隐之。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从记载上我们可以看出,岳云的一对铁锤有八十斤重,要知道南宋初期的一斤换算成现在的重量是625克,八十斤是多少,大家不妨自己算算。所以每次看到这个记载,我都认为岳云是外星人奥特曼。
有没有人用单锤呢?有的。这个人叫朱亥,是信陵君请来的朋友。
《史记·魏公子列传》上说:“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可见朱亥是使一个锤子的。
如果算上流星锤,那三国时魏将王双算一个。根据记载,王双善使三个流星锤,舞起来一定很好看,然并卵,还是死在魏延之手。
(魏延斩王双)
锤子在古代一般不做为战场兵器使用的,反而刺客很喜欢用锤子。因为重量很大,所以一锤子下去,目标往往被砸得脑浆迸裂,根本没有抢救的可能。
前面说的朱亥杀晋鄙,包括刘邦的儿子淮南王刘长杀审食其,都用的是锤子。战场上锤子的优点就不突出了,反而攻击距离短,成为它致使的弱点。因此,武将们很少用锤子,尤其是短柄的双锤。
歪眼小史工作室出品
文:冯生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双锤将”在演义中很多,但真实历史上肯定没有!决不会有把双锤作为主要兵器的将领或悍卒。除非他是练了半辈子花式功夫、完全不懂真武艺,也没有任何实战经验的呆子菜鸟。
“一寸长、一寸强。”无论拳脚还是白刃格斗,距离才是王道。兵器长度占优者、锋刃先触敌者先胜。
所以古代的将士上阵打仗时,主要兵刃永远是强弓劲弩、长矛大戟,然后佩刀。
锤斧鞭锏,可破重甲,在冷兵器时代这是一种辅助武器。古代的将士上阵打仗时,除弓弩刀矛等主要兵器外,还会在腰间、或马鞍边挂上一柄小铁锤、或一根鞭锏,或带上一柄手斧,作为与敌军甲士贴身肉搏辅助之用。
- 南宋名将,岳飞之子岳云,史书记载使用得是铁锥枪。
无从考证铁锥枪究竟是什么形状的。
顾名思义,应该是长枪锋刃末端装有一锥形或锥状突起。这样,交战时可刺击,亦可劈扫砸击。
但铁锥枪必然首先是长枪,然后才可当锥砸击之用。
《中国古代兵器图说》上,有宋代锥枪形状,如下图。
铁锤,铁锥枪等等重量有多重?演义中凡猛将所用兵器,似乎全是数十斤以上,低于五十斤,都不好意思称为猛将。
于是有了关公刀重八十二斤,裴元庆双锤重三百斤,李元霸的锤更有千斤重,这是当真吓坏了人。
这完全是说书先生们二两老酒下肚,的信口开河之语!
而史书上也确实有重兵器记载。
- 例如明代将军刘綎,号称晚明第一猛将,人称刘大刀,有一柄重达一百斤的铁刀。
重百斤的铁刀,那肯定是真的!
小时候,听老人讲俺们村上也有,老辈人练功用的,后来上缴大炼钢铁熔掉了。
所以,百把十斤的大铁重刀,那是古人的练功刀,绝不是打仗用的刀!
- 清代武举的“拉硬弓、举重刀、提武石”三项科目。
至于刘大刀那杆铁刀,当然也是练功的用。
古人不是神仙,如果扛着五十斤、百十斤份量的沉重兵器上战场,那岂不就是给敌军送人头?
真正的古代打仗用铁锤,重量一般决不会超过十斤!从周王朝时期开始,中国古代军队中就已经大规模装备铁锤与铁棒大斧。
但是,那仍然是辅助兵器!
根据春秋战国时代的兵书《六韬》记载:
每支兵力为战兵一万人的大军,标准武器编制配备为强弩六千张,长戈二千,矛戟二千,大盾二千,小盾二千。
除此外,还备有三种专破重甲的锤斧大棒。
- 第一为“方首铁维盼”,就是方头铁棒。
每根重十二斤,柄长五尺,全军共备有一千二百根。
- 第二为“方首铁锤”。
锤重八斤,柄长五尺,全军备有一千二百柄。
- 第三为“大柯斧”。
斧刃八寸,重八斤,柄长五尺以上,全军备有一千二百把。
以上资料数据,见《六韬》虎韬·军用·第一篇。
由此可见,柄长五尺的铁锤,重八斤;最重的方头铁棒,也不过十二斤。
如上图比例,这样的锤,才是可以挥舞着投入战斗搏杀的古代实战兵器。
【图片来自网络】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要说冷兵器,由元曲流传出来的十八般兵器最广为人知,这其中有包含锤,但戏曲毕竟只是戏曲,虽由现实演化而来,却又多呈现为舞台上的套路。若论实战性,锤是钝击类冷兵器的代表,与鞭、锏有异曲同工之效,在特定历史时期不仅仅是军队将领会配备,且在军队里成为普及的主战或辅助兵器。
钝击类冷兵器由盛到衰钝击类冷兵器一般泛指没有利刃刀口的兵器类型,这种兵器是通过击打形成的冲击力造成杀伤,杀伤能力与兵器的构造、重量、使用招式有关,大部分钝击兵器会根据使用者的臂力和使用习惯进行定制,这就有了某些将领配备的重达几十斤的锤或锏。钝击兵器造成杀伤的原理也很简单,就是通过重力势能的释放,对敌人皮下组织造成损伤,这个杀伤远比利刃造成的开裂伤更为严重,比如内脏的破裂、颅内出血等,这种杀伤对于冷兵器时代来说,是无法治愈的,所以这类钝击兵器也被欧洲列为最凶残的冷兵器品类。
“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史记.魏公子列传》钝击兵器的发展其实也是经理了衰落、崛起、再次衰落的过程。在冶炼技术尚未成熟的原始社会中,人们尝尝会以瘦骨、石块绑定在木棍上面,形成具有击打效果的工具,这种形式的工具可以理解为钝击兵器的原始形态。而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冶炼技术开始推动金属器具的诞生,由石头打磨形成锋利切割面的箭簇就为刀剑的产生带来灵感,以至于切割穿透性武器大面积推广,并成为战争的主角,钝击型兵器便走向衰落。但有史料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锥”也是钝击类兵器,在信陵君窃符救赵的典故中,晋鄙对信陵君产生怀疑,不肯发兵,随后是信陵君的门客朱亥,取出暗藏的四十斤重铁锥将其击杀。在四十七年之后,秦始皇巡游至博浪沙时,张良请了一名勇士进行刺杀,所用兵器是一百二十斤的大铁锥,也是这次刺杀行动,让这种大铁锥留下美名——博浪锤。
“授器之要,因其短长编列之,宜随其地势,每以枪、筅、弓、弩、标、铳为长兵,刀、镰、叉、钯、牌、斧为短器。”——《阵纪.束伍》根据近些年的考古结果来看,锤、锥、鞭、锏在唐宋之前出土的并不多,所以我国古代冷兵器普及比较广泛的还是以劈、砍、刺、勾、扫等招式使用的兵器,这类兵器的共同特点就是锋利轻便,例如剑、刀、矛、戈、戟、枪、斧等。这些兵器能够快速有效的使敌人失去战斗力,最大程度的完成有生力量的收割,且因长短用途不一,能够编制成不同战斗方队相互配合,在战场上的表现尤为明显。如戚继光抗击倭寇时编制的鸳鸯阵,十一人形成一个战斗方队,盾牌兵、火铳手、狼筅手(由毛竹制作而成,类似于长毛,周围带竹枝条)、长枪手、短刀手相互配合,形成攻防一体的战场御敌体系。
甲胄发展促进钝击兵器重燃“甲之制十有三:一曰明光甲,二曰光要甲,三曰细鳞甲,四曰山文甲,五曰鸟鎚甲,六曰白布甲,七曰阜绢甲,八曰布背甲,九曰步兵甲,十曰皮甲,十有一曰木甲,十有二曰锁子甲,十有三曰马甲。” ——《唐六典》唐朝是冷兵器发展史上的集大成时期,这个时期的兵器和甲胄都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程度,唐刀就是我国古代冷兵器的一个未解之谜。唐刀主要分为仪刀、横刀、陌刀、障刀四大品类,一般用于战场的就是横刀与陌刀,障刀则以匕首的形式装备成辅助兵器。唐朝军官一般都会配备一米左右的横刀,既用于指挥,又用于阵前拼杀;陌刀是长柄主战武器,结合了矛的长度与刀的杀伤面积,成为唐军战斗力的担当,素有一刀下去“人马具碎”的威名。相对于兵器,唐朝时期的铠甲发展也以趋于完美,改良后的明光铠在胸前配上“圆护”,甚至自家陌刀都砍不动。而且唐朝士兵的披甲率能够达到六成,铠甲的品类也众多,针对不同作战兵种配备不同铠甲,明光铠便是重甲骑兵与步兵的标配。
“阵中易骑,轻捷如飞,独舞铁 ,挺身陷阵。”——《旧五代史.唐书.李存孝传》而唐朝甲胄也是在隋朝甲胄的基础上发展而来,隋朝的士兵披甲率就已经很高,所以普通刀剑长矛的穿透能力在隋朝就已经衰落,那么就为钝击类兵器的再度兴起提供了驱动。所以我们在隋唐时期的小说里常见手持双锤、双锏的将军,如李元霸、尉迟恭,这在特定历史时期里是有迹可循的,所以才能作为素材进行文学创作,《兴唐传》甚至出现“四猛八大锤”的描绘,可见钝击兵器在隋唐时期的兴盛。而在史料记载中,唐末名将李存孝使用的兵器就是钝击类,至于是锤是锏不得而知,他也是李克用帐下十三太保中最出名的一位。
其实唐朝在针对破甲方面并非以钝击出名,而是利用唐刀技术改良马槊,改良后的马槊最长能够达到四米多,俨然一副中世纪欧洲骑士的样子,这种马槊配备在重甲骑兵当中,结合马匹强大的冲击力,敌人尚未近身就已被冲散,唐朝对突厥的胜利,多半要归功于身披明光铠、手持马槊的重甲骑兵。但时至宋朝,整体疆域偏南,燕云、河西走廊等产马地区多数掌握在游牧民族手里,故而没有能力组建唐军那样的重甲骑兵,因此只能另辟蹊径,寻求更好的破甲方式。
北宋相比较唐朝而言,经济更为繁荣,在禁军的披甲率上进一步提升,所以北方少数民族也开始追本溯源的寻求破甲方式。早在汉朝,匈奴对汉军作战时就使用过钝击兵器,因此契丹人也仿造这种模式进行“骨朵”改良,这种铁骨朵成为契丹军队人手一把的副武器,在我国北方地区就出土了大量铁骨朵,既有匈奴的,也有契丹人、金人和蒙古人的,在现有史料中就曾记载“金人自侵中国,唯以敲棒击人脑而毙。”随着汉人的冶炼技术、制甲技术再源源不断的传播到游牧民族地区,他们便结合自己的骑兵优势,建立起强大的重甲骑兵,如金军的铁浮屠、拐子马。
北宋的制甲和冶炼技术为游牧民族带去了重甲骑兵,致使宋军面对金人南下时苦不堪言。面重甲骑兵强大的冲击力,宋军也研制出许多对策,如投石机,但这种攻城器械用于野战当然缺乏机动性。针对这种弊病,宋军又对机动性相对良好的床弩进行改良,这种床弩曾经在澶渊对阵辽军时发挥过重大作用,正是守城将领用床弩射杀了辽军统帅萧达览,致使战局发生转变。根据《武经总要》记载,北宋的床弩利用绞车上弦,以两三张巨弓组合而成,加强了弩的张力和强度,这就增加了射程与杀伤,自然就具备很强的破甲能力。但床弩用于守城战的优势明显,野战当中的机动性缺陷还是难以遏制铁浮屠这类重甲骑兵,而且一张床弩上弦少则需要四五人,多则需要十余人,甚至有用牛拉弦的记载,这便大大削弱了杀伤的持续性,故而也非应敌良策。
“召见,令之作武艺。赞具装执鞬驰骑,挥铁鞭、枣槊,旋绕廷中数四。”——《宋史.卷二百七十九.列传第三十八》在经过许多尝试以后,宋军也开始转变思维,既然游牧民族学习汉族披重甲,那么宋军也就学习游牧民族持钝器。其实这种方式早在宋初就被名将呼延赞尝试过,也就是《水浒传》里双鞭呼延灼的祖上,呼延灼的外号就是由铁鞭呼延赞杜撰而来,在《大宋宣和遗事》中,呼延灼的人物原型正是“铁鞭呼延绰”,呼延家族在北宋也确实为名将世家。北宋初年,呼延赞便是宋太祖统一全国的功勋,他研制的降魔杵配备给士兵,专用作对付北汉的重甲兵。
在宋金作战的时候,《宋史》记载岳云“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这与呼延赞对付北汉军队的方式如出一辙,即使没有良马,普通马匹冲跑起来,如此重的大铁锤轮圆了砸向敌人,相信震荡带来的内伤足够杀死身披重甲马匹和士兵。呼延赞将降魔杵推广至军中普及,那么岳云也可能将铁锥向全军推广,只不过一般士兵配备上十来斤重的即可,足够形成有效打击,更有甚者如狼牙棒,《水浒传》中秦明便使此武器,想必也非凭空捏造,必然源于现实战场。
综上,古代武将使用铁锤确实有记载,而且这种钝击类武器并非只有武将使用,在面对重甲部队的时候,锤、鞭、锏之类的兵器应该是对阵另一方必须持有的,否则真就是以卵击石。但岳云那个年代的八十斤相当于现在的一百斤,所以这个记载是有夸张成分的,或许岳云只是训练的时候才回增加重量提升臂力而已。宋朝灭亡以后,元朝从西方引入较为轻便的布面甲,这种布甲的防护能力强,且极利于蒙古军队的骑射战术,故而逐渐流行。与此同时,明朝火器发展迅速,传统重甲的地位进一步削弱,钝击类兵器再次失去实战用途,逐渐沦为仪仗,现今流传的铜锤画像也正是仪仗所用类型,并非实战兵器,其原型应该就是实战类的瓜锤。
参考资料:《旧唐书》、《武经总要》、《宋史》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在各路演义小说和民间传说中,一些牛气冲天的武将都喜欢使用双锤。什么擂鼓瓮金锤、八棱梅花亮银锤、青铜倭瓜锤、镔铁亚油锤。
在《隋唐》相关的小说和演义中,有所谓的隋唐八大锤之说。
隋唐第一猛将李元霸就使用一对双锤。400斤一个大铁锤,在李元霸手中抡的呼呼作响,一锤下去就是一大片,185万大军被李元霸锤的只剩65万。
隋唐第三猛将裴元庆也使得一手双锤,能和天下无敌的李元霸对上三锤子,实力相当不俗,毕竟排名第二的宇文成都也只能扛上三锤子。
此外,秦用和梁士泰也是善使双锤。
除开隋唐,《说岳》中也有八大锤之说。第一金锤将第一金锤将严成方,第二银锤将岳云,第三铜锤将何元庆,第四铁锤将狄雷。
那么,在演义和小说象征着无敌的双锤在历史上究竟是不是真的有武将使用?
就史料记载而言,确实没有明确记载把双锤作为惯用武器使用的武将。
有人说,岳飞的养子岳云就是使用双锤的武将,我们来看一下究竟是不是。
《宋史》中记载岳云使用的是两柄大铁椎:
每战,以手握两铁椎,重八十斤,先诸军登城。
那么,双椎究竟和双锤是同一个东西呢?
《武穆公遗事》记载:
岳云勇冠三军,手持两锥,首先登城。
《武穆公遗事》的作者黄元振从小就和跟随岳家军一起南征北战,他的说法是比较可信的。在他的记载里,岳云使用的是双锥,和《宋史》的双椎极有可能是同一个东西。
除了双椎、双锥,在其他的一些记载中还出现了双槌,如岳珂写《鄂国金佗萃编续编》中,岳云使用的是两柄大铁槌。
椎、锥、槌都出现过,唯独没有出现过锤。而且锥出现过的次数最多,我们可以推测岳云使用的是一种叫做锥的武器。
根据一些人考证,在宋代,锥这种武器,应该属于枪的变种,名为锥枪。
北宋兵书《武经总要》记载:
锥枪者,其刃为四棱,颇壮,锐不可折,形如麦穗,边人谓之麦穗枪。
岳云使用的武器,就是这种锥枪,而且是双手各持一把。和双锤没有多大联系。这种锥枪比一般的枪更重,具有很好的破甲效果。
双锤这种武器,听起来很厉害,一锤下去人马具碎。但是实际上,双锤的可操作性很差。
第一,双锤很短。
战场上,可不是一对一的单挑。在可操控范围内,谁的武器更长,就越容易杀伤敌人。所以古代战场上,常规武器一般都是矛、槊之类的长兵器,比如说曹操就有横槊赋诗之举。当年挥舞着两把短锤嗷嗷冲向敌人,被人一矛就给扎死了。
第二,双锤很笨重。
双锤武器的性质就决定了它不可能太轻,虽然说将领们一般都是天生神力,但是在长时间的战斗中一直挥舞着笨重的大铁锤还是很消耗体力的。在长时间的战斗中,能够用最省力的方式造成最大的伤害,那才是最佳选择。双锤很明显难以达到这个要求。
当然,双锤这种武器,在某些特定是时候应该也是有人使用的,只不过一般人不会将其做为常规武器。
历史上真有用双锤的武将吗?
李元霸 〈与李渊第三子李玄霸为原型〉 〈如果要说,使用双锤最著名的人物,那就非李元霸莫属了〉 出现于《隋唐演义传》,小说中记载为天下第一好汉,隋唐十八好汉之首,力大无穷,兵器为一对铁锤,一个400斤,两个共计800斤。 另外,根据小说所显示,裴元庆,秦用,等人使用的兵器也是双锤 但是这毕竟是小说杜撰的人物,虽然说在历史上有对应的原 型,可是修改的部分较大,争议较多 。
岳云 〈如果真有真实历史人物使用双锤为兵器,岳云使用的可能性为最大〉 岳云〈1119年到1142年〉,字应祥,号会卿,岳飞长子,在当时被人们称之为“少年将军”。 绍兴11年,岳飞父子两,被皇帝赵构以及奸臣秦桧等人谋害,岳云死时才23岁 但是即使是岳云,由于众多因素影响,其实我也不能很肯定的把它划分为使用双锤〈随着查找资料的深入,发现了越来越多的疑点,分歧也越来越大〉
一般来说,如果使用双锤,太轻了,则没杀伤力,太重了,使用起来就并不灵活,所以说吧,局限性较大,极大的限制了,使用的人群 首先双锤我们都知道,杀伤力是非常依靠重量的,毕竟是一种钝器,在使用中并不如刀剑等兵器顺手,一般人使用起来,杀伤力并不大 而且双锤一边重一边轻,在争斗中,极容易甩出去,而且也极不利于防范敌人的进攻,使用并不方便 在古代战争中,一般都使用长枪等攻击范围较长的兵器,俗话说的好“一寸长一寸强”,反观双锤,如果制作的越长,所需要耗费的力气就越大,所以说,使用起来极其耗费体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