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汉朝建立以后,刘邦忙着平定异姓诸侯王,吕后则忙着扶持自家力量,打压老刘家的班底。好不容易熬到了汉文帝刘恒时期,这才有了休养生息的机会。
你以为汉文帝时期就安稳了?不好意思,汉文帝是个三不管分子,一生崇尚黄老学说,无为而治。所以说这段时间老百姓过得的确很安逸。
不过问题来了,由于汉文帝对诸侯王们过分宽纵,一言不合就要以德服人,导致诸侯王们觉得汉文帝是个软蛋,不断开始发展自身实力。
- 首先,诸侯王们开始铸造假币,用劣质的材料,铸造出来的钱币和朝廷的真币一样流通,结果富了诸侯王,穷了天下百姓。
- 其次,朝廷通缉的那些逃犯,一个个穷凶极恶。到了诸侯王的地盘上,都被他们给收编了。变相地增强了诸侯王的实力,而且由于罪犯有了后路,导致犯罪率不断攀升,汉朝普通民众战战兢兢。
- 再者,诸侯王们手握盐铁制造权,这些东西本该收归朝廷所有,以至于汉朝朝廷一度也得受制于诸侯王们。
其实有识之士也曾经向汉文帝提出过意见,可汉文帝却表示,这事儿还是留给后人去解决吧!说完他又捧起了《道德经》。
好家伙,汉景帝上台以后,立刻意识到自己的老爹坑了他一把。诸侯王的问题拖到汉景帝时期已经非常严重了,再不解决汉朝可就完犊子了!为此汉景帝开始削藩了。
说实话,诸侯王们等的就是这一天,积攒了几十年的力量,早就想要公开和朝廷对着干了。只要朝廷敢挑衅,他们就敢应战。因此西汉著名的七国之乱就这么爆发了。
一、准确来说,应该是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一共有7个诸侯国参与,这7个诸侯王分别是: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济南王刘辟光、淄川王刘贤、胶西王刘卬、胶东王刘雄渠等。
这些诸侯国凑了20万大军,从东部向西进军。打着清君侧的名义,干着谋逆的行当。不过我们从这些诸侯王的称呼中,就能看得出来,真正有实力的,只有吴王、楚王和赵王。
剩下那几个山东的王爷,属于烂大街的跟风者,实力没多强,凑热闹却很积极。由此可见,这场动乱本身规模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虽说有7个诸侯王反叛朝廷,可大多数都是来凑数的。
吴王、楚王和赵王中,又以吴王和楚王的实力最强。这两位诸侯王,一个占着浙江,一个占着江苏,那可都是靠着海,制盐的好地方啊!
民以食为天,食没有盐,那还能叫食物吗?所以说,封建时代,一直到清朝末年,制盐的权力,都是国有的。由此可见,吴国和楚国多富有了!
有钱了,又有募兵权,还收留了那么多亡命之徒,吴王和楚王的实力自然非常强,这是汉景帝最头疼的两个诸侯王。但是往好了想,也不过只有两个对手而已。
二、梁王刘武,非常给力。你以为汉景帝是个铁血硬汉?其实他最初也没考虑过削藩,是晁错整天在他耳边讲诸侯王的坏话,他才下定了削藩的主意。
问题是,当汉景帝听说吴楚等藩王起兵的时候,他早就吓瘫了。问了问原因,这些藩王说是来清君侧的,他们认为君主身边出现了小人,这个小人就是强烈要求削藩的晁错。
汉景帝也是急坏了,他不假思索,这事儿还不简单吗?我们把晁错杀了不就好了?因此晁错就这么被拖到菜市口腰斩了。
事儿是办完了,而且干净利落。可吴楚藩王压根就没有撤军的意思,他们仿佛都在那儿偷笑汉景帝:刘启这个大傻叉,还真以为我们是来清君侧的,哈哈哈!
汉景帝终于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杀掉晁错,一定会成为他人生中最大的污点。事实也是如此,汉朝前面几位有作为的皇帝都有庙号,比如说刘邦是汉太祖,刘恒是汉太宗,刘彻是汉世宗,唯独汉景帝是没有庙号的。
事已至此,总不能摆烂吧?因此汉景帝立马召集一帮文臣武将,商量平定叛乱的事情。这下大家谁还敢乱说话?晁错被腰斩,把大家都给吓傻了。
好在汉景帝还有一个好弟弟梁王刘武,就是《大汉天子》里整天要求担任皇位接班人的刘武。刘武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负担起了抵挡吴楚叛军的重任。
梁王刘武是汉文帝和窦太后的次子,窦太后非常宠爱这个孩子,所以梁国也比较富有。这回可就完犊子了,为了抵挡叛军,梁王刘武几乎把国中所有的资源都给押上了。打到最后,刘武几乎成了一个光杆司令。
所以说,吴楚七国之乱中,最关键的人物,其实是梁王刘武。正是由于他挺身而出,为汉景帝出头,才使得朝廷上下再次恢复了对汉景帝的认可。
三、七国并不团结,这也是关键。我们观察七国之乱,实际上真正到达前线的,只有吴国和楚国的军队。那么其他四国在干啥呢?居然在抢地盘。
赵王刘遂打算夺回昔日封地,因此连邯郸城都没出。结果郦寄和栾布采取水淹邯郸城的办法,直接逼杀了刘遂,平定了赵国。
胶东王、胶西王、淄川王就更有意思了,他们一直在围攻齐国的都城临淄。可惜打了足足3个月,吴国和楚国都在前线被全歼了,他们还是没能打下临淄。
这3个成事不足的家伙,为了抢地盘,放弃了与吴楚联军合兵一处的策略,自然是一败涂地了。
如果七国大军,能够合兵一处,一起讨伐汉景帝,那汉景帝或许还真的顶不住。可惜他们忘记了什么叫团结就是力量,最终只能功亏一篑了。
当然了,这些人也不可能团结,七国只是凑拢班子而已。他们起兵的目的各不相同,毕竟皇位就一个,击败了汉景帝谁来做新任老大?总不能七个人轮着来吧?所以说,从一开始,七国联盟就是个巨大的错误。
总结:周亚夫切断了人家的补给线。周亚夫是周勃的儿子,正儿八经的名将。只可惜生不逢时,汉文帝无为而治,不给他建功立业的机会。汉景帝时期,好不容易赶上了七国之乱,周亚夫急得手都痒痒了。
周亚夫的战略是,让梁王在前线顶着,自己找机会切断叛军的补给线,让他们首尾不能相顾,在缺少吃穿补给的情况下,叛军必败。
所以说,事情的关键就是梁王必须要在前线顶住。吴楚联军在前面攻打梁国,久攻不下,结果没想到周亚夫带兵跑到泗水入淮的地方,切断了吴楚叛军的粮道。
这下完犊子了,吴楚叛军没粮食吃,士兵一个个饿得跟丧尸一样,这还怎么打仗呢?最终被周亚夫一举击溃也就不奇怪了。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主要讲三点:1,叛乱不符合封建道义,所谓〝背德反义〞,即名不正言不顺。2,叛军不团结。3,叛军在用人和谋略上不及汉军。
(图:七国之乱形势)
一:叛乱〝背德反义〞,师出无名。
叛乱本身与封建道义相悖,所以导致人心不稳。几个叛王也显得底气不足。比喻吴王刘濞父子,当时将军田禄伯出奇谋想分兵循江淮而上,这恰恰是周亚夫绝吴楚粮通的路线,是可以改变战局的,但吴太子曰:
〝王以反为名,此兵难藉人,藉人亦且反王,奈何?且擅兵而别,多侘利害,未可知也,徒自损耳。〞
吴太子也认为,反叛有违道义,恐分兵会导致兵士离散。这显然不符合当时的价值观。只要你反叛了,气势上就低人一等。按刘启的说法,是〝背德反义〞也。马贞也说:〝吴楚轻悍,王濞倍德〞。
汉景帝杀晃错,更加使叛军师出无名,进退不能。既然你的口号是〝清君侧,诛晃错〞,现在晃错杀了,你们该退兵吧?我们不讨论诛晃错的是是非非,在当时年代,〝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杀死一个晃错,景帝并不觉得道义有亏,但使汉室处于一个有利的形势,可以测试叛王们是为诛晃错还是真谋反。之后的形势说明,刘濞反叛之心久己,杀晃错只是一个借口。他拒不见景帝的说客袁盎。刘濞的子弟德侯宗正请求刘濞跪接袁盎带来的诏书,刘濞笑而应曰:〝我己为东帝,尚何谁拜?〞狂妄地把自己放在景帝并列的位置。这样,七国就失去了一次争取天下民心和汉朝大臣支持的机会。
可见,晃错说的没错。晃错说:
〝(濞)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今削之亦反,不削反迟,祸大。〞
《史记·吴王濞列传》里说得更清楚,吴王濞说:
〝寡人节衣食之用,积金钱,修兵革,聚谷食,夜以继日,三十余年矣,凡为此!〞
所以,杀了晃错,试出了叛王们的真心,坐视了他们谋反之罪,中央军在道义上就站立起来。
(图:周亚夫雕像)
二:叛军不团结。
首先是各国内部不团结,国内反对声音很大。吴国的相张尚,太傅赵夷吾和赵国的内使王悍都极力反对出兵,被杀。济北王刘志一开始也同意反叛,但被自己的郎中令带领一帮手下挟持,决定不再与七国合作。《史记·齐悼惠王世家》曰:
十一年,吴楚反对,志坚守,不与诸侯合谋。
胶西王刘卬也遭到国内强烈反弹,大臣的劝谏很有代表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诸国内部的声音:
〝诸侯之地不是汉郡什二,而为畔逆,以忧太后,非长策也。〞
意思是我们地方远比汉地小,这样的叛乱不仅让太后忧心,也不利于将来。这样的看法是有代表性的,从吴濞父子死活不同意将军田禄伯的分兵建议就可以看出来,内部不稳,怕人心离散。
除了各国内部不团结,各国之间也各有盘算,以致勾心斗角,各自为战,一盘散沙。
齐王刘将闾一开始也是答应合谋的,但后来又反悔了。于是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北王都带兵围攻齐国都城临淄,叛军的兵力立即分去大半。这几个哥们本来是兄弟,双方边打边谈,象孩子过家家,打打停停,明显半心半意,结果四国联军打了三个月,临淄也没攻下来,听说吴楚联军被击溃,几个哥们呼拉一下就散了,有的投降有的自杀,从头到尾就没认真打过。
赵王刘遂则口惠而心不至。一边同意反叛,一边又按兵不动。实则坐山观虎斗,想捡现便宜。向北则联系匈奴以自保。一直到汉军打上门来,才迫不得已应战。
吴楚两王的叛乱,应该说决心是最足的,但在遇到梁王的强大阻力后,军心动摇。一俟周亚夫切断吴楚军的粮道,叛军一触即溃,吴王率先临降逃脱,丢下楚王向越地逃窜。楚王独木难支,愤而自杀,吴楚军仅坚持了三个月。人心不团结,战斗力岂能不渣?
反观汉军,一开始也不是很团结,叛军的浩大声势让君臣都有动摇。但汉景帝措施得当,稳定了大臣和皇族,凝集了人心,促进了团结。
景帝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晃错,晃错当然冤,但景帝需要他这颗人头。因为当时晃错朝中政敌极多,一些是诸侯国收卖的(如袁盎曾是楚王的相),一些是政见不合,还有一些纯粹是看晃错不爽。晃错官不是最大(御史大夫),但因为是景帝的老师,景帝对他言听计从,非常信任。大臣不服,都想借此机会除掉晃错。
一时间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甚至外戚中最有能力和威望的窦婴都纷纷上奏,要求处死晃错。袁盎甚至对景帝说,只要杀掉晃错,叛军自然退兵。
景帝下令杀了晃错,并满门抄斩。尽管有些残忍,但堵住了悠悠之口,让手下的大臣和将军都没了借口,重新团结在中央周围。这样,叛军就完全师出无名。斩杀晃错,也涣散了叛军的军心。
安抚了大臣后,景帝又开始安抚皇族。梁王是景帝的同母亲弟,在此次平叛中功劳极大。他坚守城池,不仅保护了京都的安全,也拖垮了吴楚联军的士气,为周亚夫从容地谋兵布阵赢得了时间。但梁王的效忠并非没有条件,天下诸侯本一家,梁王也可以随波逐流。梁王的卖力效忠,其实是景帝给他画了一个饼。某日,景帝邀梁王宴,正酒酣间,史书载曰:
…因昆弟燕欢是时,上未立太子,酒酣,从容言者:〝千秋之后,传梁王。〞太后欢。
原来景帝向梁王承诺,百年之后将把皇位传给梁王,而不是自已儿子,还让太后在旁边作证。梁王岂不感动,岂不卖力?
当然后来景帝还是把帝位传给了儿子,但收拢人心的目的达到了。
景帝用杀晃错和安抚梁王,团结了群臣和皇族,三军用命,气势而虹。另一方面,叛军内部一盘散沙,各自为战,士气低落,岂有不败之理。
(图:七国之乱时列国图谱)
三:景帝用人,优于叛军。
公元前154年,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中军攻打吴楚联军,派曲周侯郦寄领兵攻赵,栾布略齐地,窦婴屯荥阳监视齐赵。
一开始,周亚夫就和景帝商议,用梁王拖住吴楚军,由他带领中军去切断吴楚粮道,亚夫曰:
〝楚兵剩轻,难与争锋,愿以梁委之,绝其粮道。〞
简洁清晰的建议,抓住了实质和重点。之后周亚夫走蓝田,出武关,到达雒阳,截断叛军粮道,最终使叛军饥饿难忍,不战自溃。
周亚夫战略定力惊人,在梁王三番五次向他发出求助,甚至汉景帝下诏要求他派兵解梁王之围时,周亚夫亦不为所动。致叛军于缺粮的绝境,不得不主动去找周亚夫。但饥饿的叛军战斗力锐减,周亚夫以逸待劳,很快把吴楚军包了饺子。
景帝用周亚夫,是取胜关健,他顽强的作风,战略定力和机警周全,使叛军一步步钻进了他设置的陷井里。司马迀在《史记》中,直言周亚夫在军事上的能力,要超过历史上后名将司马穰曷。司马迁曰:
亚夫之用兵,持威重,执坚刃,穰苴曷有加焉!
景帝的父亲文帝对周亚夫的用兵也极欣赏,临终时对景帝说:
〝即有缓急,周亚夫真可任将兵。〞
尽管杀晃错有些残忍,让后世多议论。但景帝知人善任,郦寄,栾布,窦婴都极好地扮演了自己的角色。至于叛军,尤其是吴楚联军,则为他们的愚蠢买了单。
据《史记》载,刘濞至少犯了两个影响全局的战略性错误,一次在刚出兵不久,他拒绝了将军田禄伯的建议,另一次是吴楚联军和梁王相持不下时,他又拒绝了年轻将军恒的建议。从战后看,这两个建议都相当有价值。
首先是田禄伯,据《史记》载,将军刘禄伯对吴王曰:
〝兵屯聚而西,天侘奇道,难以就功,臣愿得五万人,别循江淮而上,收淮南,长沙,入武关,与大王会,此一奇也。〞
意思是如果兵都合一块没有其他奇兵,难有效果,希望大王分五万人给我,我沿着武关一带打过去,在那里和您相会。
这事后来大家却知道,刘濞父子怀疑田将军的忠心,所以拒绝了。有意思,你不信任手下,凭什么让手下信任你?再说,即使你不放心手下,也可以让楚王分兵进攻啊。从战后的情况来复盘,周亚夫绝吴楚粮道,走的竟然也是武关路线。可见,如果吴王从其谋,战争的形势或许是另一个样子。
关于吴王濞的第二个战略错误,年轻的恒将军对吴王的建议,《史记》是这样说的:
〝吴多步兵,步兵利险,汉多车骑,车骑利平地。愿大王所过城色不下,直弃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毋入关,天下固己定矣。即大王徐行,留下城色,汉中车骑至,弛入梁楚之郊,事败矣。〞
大致意思是吴军步兵多,汉军骑兵多,所以吴军不能留在这平坦的地方,这里不利于步兵作战,应跳过攻不下的城池,直取洛阳,占武库粮仓,据黄河天险号令诸侯。
这个计谋使我想起魏延的〝子午谷奇谋〞,都是可以载入史册的。以至后来周亚夫听说后,都非常后怕。但又一次被吴王拒绝,理由是恒将军太年轻,〝安知大虑乎?〞
不错,恒将军是年轻,吴王濞己经62岁了,留给他折腾的时间不多了。吴王濞的失败就在于他的保守,或者说依老卖老吧,靠经验他也没能斗过年轻的景帝,他的失败一点也不冤。
(图:汉景帝刘启画像)
结语:从有关记载的情况看,叛军的硬件条件也比不上汉军。1,叛军多临时组队的,军人很少磨合,更无作战经验。吴楚两地生活富裕,承平己久,军队战斗力不会太强。但汉军中不乏戍边的与匈奴作战的战士,战争经验,士气,磨合度都高于叛军。2,叛军中老弱不少。吴王在募兵时,以自己(62岁)和小儿子(14岁)年龄为阶线,可见军队中不乏老人和小孩。而汉军中基本都是青壮年。3,汉军骑兵多,战车亦远多于叛军。在冷兵器时代,骑兵就相当于热兵器时代的坦克。可见,汉军的冲击力要强得多。如此,天时,地利,人和和硬件条件都不在叛军那边,叛军的失败是必然的。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存在巨大的漏洞,这些漏洞导致吴楚七国之乱缺乏广泛的支持力量,以及军事行动上的被动局面。
同时,西汉政府虽说是仓促应战,但是能形成正确的战略和平叛方案,并坚定不移地执行。所以,随着时间的推移,吴楚联军必然会越来越被动。
七国之战缺少政治上的合法性七国之乱起于汉景帝的削藩令,削藩令损害了诸侯王地方利益,是一次诸侯王国与中央政府的权力之争,也是对汉初分封制的一次修补术。齐国联军以此为由造反,显然在政治上犯了大忌讳,导致他们缺少支持力量。
1.以诸侯王国私利对抗中央,缺少合法性
削藩不是汉景帝一时头脑发热,早在汉文帝时期就不停有大臣提出削藩建议,其原因就是诸侯王国尾大不掉,严重影响了帝国的经济发展和政权的安全。天下人都明白一个道理,削藩是早晚的事,否则一定会酿成大祸,晁错在他的《削藩策》里说:
“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虽然朝廷对晁错的建议反对声很大,其实他们反对的是晁错个人,以及削藩的具体实施步骤,绝不是削藩的大方向。
吴楚联军其实也知道,打出造反的旗号对抗削藩,存在合法性问题,所以打出了“诛晁错清君侧”的旗号。这种欲盖弥彰的做法无法掩盖真相,尤其晁错被杀后,这块遮羞布立刻成了甩在刘濞脸上的洗脚布。
2.刘濞与皇室的私人恩怨,让叛军缺少正义性
七国之乱的吴国和齐王系,都与皇室存在个人恩怨。
当初诛灭诸吕行动后,齐王刘襄被汉文帝摘桃子,丢了本以为十拿九稳的皇位,还被汉文帝把齐国拆得七零八碎。这件事导致刘襄、刘章兄弟郁郁而终,刘兴居起兵造反。此番七国之乱,齐王系几乎全部赤膊上阵。
吴王刘濞的太子,与当年还是太子爷的汉景帝,因为一盘棋发生争执,被汉景帝一棋盘砸死。刘濞因为这件事,将送回的儿子尸体又送回长安,给汉文帝难堪。
所以,尽管七国之乱口号喊得震天响,但是挟私报复的成分很清晰,让这场看着很“正义”的起兵变了味。
3.勾结匈奴,让联军堕落为出卖民族利益的罪人
为了保证起兵成功,刘濞还派人联络了匈奴,准备里应外合,共同对付中央政府。毫无疑问,这个行为在任何时候都要遭到谴责,也暴露了刘濞等人为了私利,不惜抛弃国家和民族利益,甘做汉奸罪人的本质。
有这三条,联军从一开始性质就变了,让他们处于政治被动的局面。这就是初期看着声势浩大,但始终没有得到广泛响应的原因。
七国之乱选择的时机不恰当但凡军事动乱想要成功,离不开政治形势的限制,孤立的军事行动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七国之乱爆发时,西汉帝国在汉文帝苦心孤诣二十余年的经营下,展现出了勃勃生机,不光国力恢复很快,老百姓享受到了福利,由庶系变身嫡系的汉文帝,已经得到了臣民们的广泛支持和认同。
历史上一直把汉文帝当做中国第一位千古明君,是有一定道理,他的勤勉,他对自己苛严的自律,他的简朴,他为国家建设所付出的代价,都是几千年封建帝制下,皇帝的楷模。
汉景帝即位虽然时间较短,但是也继承了汉文帝遗志,继续为汉帝国的振兴努力。在这种全国人民精气神高涨,中央政权向心力如此强的情况下,吴楚七国之乱爆发,无疑非常不合时宜。
汉文帝中后期,贾谊等人就提出削藩策,但是汉文帝考虑到国家经济基础不行,自己的皇位并不算很稳固,他审时度势,以推恩策代替了削藩令。由此可见,无论做什么事,一定要考察大势,哪怕是正确的事。
汉文帝以推恩策代替削藩策,就是大格局,而刘濞等人,只顾私利无视环境状况,失败一点不意外。
吴楚联军在军事行动上有大失误有人说吴楚败在了周亚夫手下,这么说固然不错,不过军事行动历来就是给对方挖坑,如果自己足够明智,坚决不进陷阱,恐怕再高明的坑都白扯。刘濞就是个蠢材,轻易地跌进了周亚夫给他准备的陷阱。
在围攻梁国的过程中,有人向刘濞提出异议:与其把时间耗在坚固的睢阳城下,为何不直指战略要地长安呢?
这位不知名的将军,提出的这个方案其实一刀戳中了西汉政府的软肋。彼时,周亚夫仓促上阵,兵力不足,他只能抛出梁国做诱饵,试图拖着刘濞。假如刘濞不理会梁国,而是直扑长安,同时由济南国、淄川国、胶东国、胶西国兵力牵制住梁国和周亚夫,不让他们对前军形成追击,会是什么局面呢?
周亚夫限于兵力不足,在齐王系诸国的牵制下,肯定不能对吴楚前军全力追击。这样一来,长安防守空虚的漏洞,一下子就变成了捏在叛军手上的七寸!先不管他们能不能迅速攻占长安,就这种气势,足以引发天下震动,其他诸侯王乘机加入反叛行列亦未可知!
当年曾经追随高祖打天下的刘濞,显然不是军事家,被一粒沙子崩掉了大牙,自始至终没有跑得出梁国。
联军内部缺乏核心行动不一致刘濞虽然是这次反叛行动的带头大哥,其实他并不是理想的核心人物,也没有起到精神领袖的作用。
七国之乱爆发前,刘濞积极奔走,游说各诸侯王跟他一起干,虽然有一定效果,可是从结果看并不是太理想,二十几位王爷,只有七位参加了行动。
为何刘濞的号召力不够?有几个原因。
1.刘濞本就是高祖旁系,身份不正
刘濞是刘邦的二哥刘仲的儿子,不是刘邦的儿子,这个身份决定了他的号召力不够。当初,刘邦之所以选择刘濞封王,完全是因为自己年轻的时候不务正业,儿子们太小,到自己驾崩大多没成年,迫不得已封了侄子。
旁系造直系的反,直系愿意吗?除了与刘恒一系有私怨的而外,其他王爷都不愿意跟随。我估计即便刘濞造反成功,他也会跟直系之间,还要爆发一场旷日持久的厮杀。
2.刘濞的为人缺乏领袖的基本素质
叛乱后期,刘濞与刘戊这个最重要的支持者,在行动方案和物资分配上产生了矛盾。这就暴露了刘濞的狭隘,对他来说,通过刘戊的影响力,积极拉拢其他诸侯王,才是他该做的事。
3.刘濞的骄横与富庶很容易成为他王的嫉恨对象
吴国的富庶程度,他说第二没人敢说第一。刘濞占了天下两大资源:一是铜矿开采,可以自由铸币;二是靠着大海,为天下供盐。
这两个先天条件,让刘濞富得流油。以他的旁系之身,得了天时,就该谨守规矩,低调做人。可是刘濞首先飘起来,不光大肆养客,私蓄兵马,这么做得罪的不光是中央政府,其他诸侯王恐怕对他也会不感冒。
从身份上看,当时恐怕只有淮南王刘安具备诸侯王领袖的条件,可惜此人空有野心,能力低下,政治上的白痴劲,直追其父。
西汉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和执行力当然,七国之乱三个月被平定,还跟中央政府正确的平叛方案及执行力有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选择了一位正确的军事将领
汉景帝最英明的一件事就是选择周亚夫,做平叛行动的最高指挥官。事实证明,周亚夫不愧为名将之后,他不世出的军事才能,拯救了大汉帝国。
2.周亚夫的行动方案和执行力到位
周亚夫的才华,首先体现在大局观。他对形势的判断既冷静又准确,也相当有针对性。基于汉军兵力不足,叛军来势汹汹,他制定了以时间换空间的策略,不硬拼,采取拖延战术,困住对手,以观时变。
叛军虽然一时占优,但是毕竟是以七国对付全国,时间就是七国的大敌,汉军等得起,七国等不起。所以,周亚夫充分利用叛军急于求战的心理,将梁国扔给他们。叛军被梁国这块看着诱人的大肥肉,失去了正常思维,白白丧失了优势。
面对朝廷的各种压力,周亚夫始终不改变策略,坚持打消耗战。终于等到了吴楚联军的漏洞,断了他们的粮草供应。倘若周亚夫策略有误,选择硬拼,或者顶不住压力,被吴楚联军吃掉,那就是滔天大祸。
3.汉景帝对周亚夫坚定不移的支持
汉景帝识人,在关键时刻能顶得住压力,坚决做周亚夫的后盾,将平叛大权完全交给周亚夫,而不是干预行动,这是周亚夫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平叛的保证。
我们可以对照一下靖难之役,朱允炆在择人和用人上的屡屡失误,与汉景帝真的相差太远。
4.朝廷上下表现出来的空前团结
虽然朝廷在队削藩策上的争议颇大,大臣们对晁错存在明显的排挤,和个人利益之争,但是在平叛这件大是大非的问题上,所表现出来的团结,还是非常值得称道的。
比如袁盎,他一手把晁错推向了刑场,但是在劝说刘濞失败的情况下,不顾刘濞的死亡威胁,冒死逃回汉营,表现出对叛军不屈的信念。比如窦婴,虽然不赞同削藩,但是叛乱爆发后,他立刻利用自己的人脉关系,推荐人才,并领兵走向平叛战场。
除了朝中大员,连民间的江湖人士,都纷纷贡献一己之力。比如季布、剧孟等。
由以上分析可知,七国之乱从一开始就在政治上缺乏合法性,也没有正义性,叛军内部也不断出现失误。相反,汉政府采取了正确的平叛方略,又得到了广泛的民众基础。多方原因综合,七国之乱失败,一点不奇怪。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七国之乱始于晁错削藩,作为汉景帝上台之初依仗的大臣,削藩之举实则是为了捍卫中央王朝对于地方诸侯的控驭能力。
只是,晁错的削藩手段太过猛烈,直接激怒了各地诸侯。
公元前154年,汉景帝听取晁错建议,开始下令削藩:
削夺吴王刘濞会稽郡、豫章郡
削夺楚王刘戊东海郡
削夺赵王常山郡
削夺刘卬六县
“吴王即山铸钱,煮海为盐,诱天下豪桀。”成为西汉王朝诸侯国中最大的一个隐患。削藩命令传出之后,刘濞挺身而出,联合其余八个诸侯国合力反叛。
这九个诸侯国中,大抵可谓分为两类:
吴楚联军:吴王、楚王,势力最为庞大
齐赵联军:齐王、济北王、菑川王、济南王、胶西王、胶东王、赵王,势力次之
反叛之初,齐王刘将闾、济北王刘志相继退出战乱,遂形成了齐七国之乱。
公元前154年,正月。
吴楚联军预计向西推进,齐赵联军则分兵在齐地、赵地叛乱。
吴楚联军行进之初,大将军田禄伯希望自己亲自引兵五万南下长沙,然后逼近武关,奇袭王朝腹地关中。
不料,吴太子以起兵之初驳斥了他的建议,吴楚联军遂在刘濞的带领下全力向西推进。
对于刘濞而言,他选择了一个更加稳妥的方式,先攻打两国,然后再攻打中原重镇荥阳,最终缓缓朝着函谷关推进,一步步的逼近关中。
可能刘濞都不会想到,自己的这一决定直接影响了诸侯联军的命运。
吴楚联军进入梁地之后,很快就被阻于两地,二十万的大军被困于此地。刘濞仍旧下令持续围攻两国都城睢阳,坚决不绕行西进关中。
周亚飞统领三十万大军原计划从函谷关出兵,从正面防御吴楚联军西进。他在出兵时,听取了赵涉的意见,从武关突然出兵,直接插入到吴楚联军的后翼。
屯兵淮泗口,扼守联军粮道
屯兵昌邑、下邑两据点,切断诸侯联军的退路
为了能够让自己的这项计划真正的实施,吴楚联军在拼命攻打梁国国都睢阳时,周亚夫拒不驰援,汉景帝亲自下诏,他仍旧拒不应召。
时间一长,被困于睢阳城下的吴楚联军果然开始断粮,士兵们也因为饥饿、耗战显得疲惫不堪。
此时的吴王刘濞才下令调转枪头进攻周亚夫。
可周亚夫仍旧在下邑拒不迎战,想要耗死诸侯联军。吴王刘濞急不可待,遂将主力佯装屯集于下邑东南一带,准备让主力偷偷从东南一带转移到西北一带,寻求突破口。
不料,周亚夫早就已经知道刘濞转移联军,联军抵达下邑城西北一带后,汉军突然冲杀出来,一举击退吴楚联军。
周亚夫下令全军出击,吴楚联军纷纷开始溃散,吴王刘濞仅仅带着千余人南逃丹徒,最后被诱杀。
吴楚联军溃败之后,停驻于齐赵边境的汉将郦寄、栾布也开始发动进攻。
齐地联军同样被阻于临淄城下无法行进,周亚夫派遣韩颓当驰援栾布,迅速逼退齐地四国联军,随即分兵平定齐地四国。
汉将郦寄当时已经将赵王刘遂围困在邯郸,可围攻是多月依旧岿然不动。
栾布平定齐地之后,遂引兵北上,引水灌城,邯郸城终于被攻破,赵王刘遂自杀。
七国之乱,看似强大,但西进方案上又极大的弊端。
先是齐王退出联军,齐地四国开始围攻临淄,竟然久攻不克,被阻于临淄城下。
而吴楚联军步步推进的战略,也一步步将自己逼入绝境。
周亚夫没有从函谷关出兵,而是选择从武关出兵,直接切断了吴楚联军的粮道,二十万大军的粮道被切断,所有人知道这是一场噩梦。
这也是为什么吴楚联军大兵团对冲周亚夫的汉军时,几乎一战即溃。因为他们已经长期缺粮,而且攻打睢阳城的士兵们已经极度疲惫,并没有得到有效的休整。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原因大体有如下几点:第一,人心思定,七国叛乱得不到支持;第二,七国兵力虽众,战斗力却远不及朝廷军队;第三,周亚夫等奖领和梁王刘武等军事实力不弱;第四,七国各怀鬼胎,终被逐个击破。
先说一下七国之乱起因。汉初,因为依靠各路起义军和六国后人才推翻秦朝,项羽、刘邦都先后封了各国诸侯。随着刘邦铲除异姓王,各诸侯国换上了刘氏同姓王。但时日久了,各国与中央的血缘关系淡了,而他们在地方上有自己的财权(开矿铸币)、军事权、人事任免权,逐渐开始做大,威胁中央,尤其是吴楚等东部沿海地区,物产丰富,更是成为朝廷心腹大患。另外还有私仇,汉景帝刘启做太子时,曾一时冲动用棋盘砸死了吴王刘濞的儿子,导致刘濞从此不听中央号令,双方渐渐成水火之势。这种情况下,景帝继位后采用了晁错的建议,削藩,以各种借口向各路诸侯削减封地,最终,各国人心惶惶,终于结成同盟,以“清君侧,诛晁错”为名发动反叛。
接下来就来说说七国之乱很快被平定的原因。首先就是百姓不支持。自从秦末天下大乱,从各路起义军灭秦、四年楚汉相争,刘邦一统天下以后又有韩信(韩王,非大将军楚王韩信)、臧荼、陈豨、英布等诸侯叛乱。吕后死后,刘氏诸侯和功臣一同起兵灭诸吕。文帝继位后又有济北王刘兴居、两任淮南王刘长、刘安的叛乱。再加上时不时前来劫掠骚扰的匈奴。百姓真的是苦不堪言。对老百姓而言,中央管辖还是藩王割据没有区别,他们要的只是过太平日子。而文帝后期还算太平,也是与民休息,结果七国造反,百姓自然不会予以支持。
第二点就是战斗力弱。七国起兵之初,气势汹汹,兵力达到三十万以上。但是,兵多不代表兵能打。吴王刘濞为了扩充兵力,将封国内十四岁以上、六十岁以下的所有男子全部征召入伍。试想,没经过充分训练的新兵,甚至还有一群四十几、五十几岁的老兵。这样的部队能有什么战斗力?
相反,汉朝中央军,不仅在长期的镇压叛乱过程中身经百战,而且还有一个秘密武器——新型骑兵。晁错虽然因削藩的政策引发了七国之乱,并且后来因为怂恿景帝亲征,自己留守后方被景帝杀死,但他并非没有功劳。晁错曾在汉文帝在位期间上《言兵事疏》,建议朝廷学习匈奴建立骑兵部队的。文帝采纳了这个意见,于是在长城一带建立了一支为数不少的新型骑兵部队。当确定匈奴不会犯境时,这支部队在七国之乱中也南下平叛。七国的乌合之众在这样的部队面前自然不堪一击。
第三,就是汉军将领的军事实力。周亚夫自不用说,作为开国功臣周勃之子,自小也是对军事耳濡目染,当年文帝巡视各军营,其他军营文帝车驾都长驱直入,主帅连消息都不知道;唯周亚夫的细柳营号令严明,军容整齐,文帝车驾不能驶入,通报后才能缓缓进入,周亚夫甲胄相迎。从此被文帝欣赏。周亚夫军事指挥实力超群,七国之乱中,指挥得当,面对刘濞主力,断其粮道,终迫其退兵。
除了周亚夫,其他将领也不是等闲之辈。攻打齐地的栾布,曾在燕王臧荼麾下为将,臧荼造反,栾布被擒,梁王彭越保其性命。彭越冤死,无人敢为其收尸,只有栾布为之痛哭,被刘邦钦佩,其声名不可谓不显赫。攻打赵地的郦寄,是老牌开国功臣郦商之子,郦商在反秦、楚汉战争、平定臧荼、陈豨叛乱中都居功至伟。郦寄不辱其父门风,在吕后死后劝说吕禄放弃兵权,为功臣们杀诸吕立下大功。另有大将军窦婴,文帝窦太后的侄子,素以贤能著称,由他率大军监视齐赵二地动向,保万全。
还有就是梁王刘武,景帝同母弟。七国之乱中,刘武扼守险要,利用坚固的城墙坚决抵抗,又有部将张羽、韩安国死战。终于迫退叛军。相反,七国国君都是养尊处优许久之人,一旦离开封国,没有地利优势,便如鸟断双翅,无力高飞了。
最后就是七国各怀鬼胎。如果这七国是统一的,那战斗力或许会提高一个层次。但是他们本来就是个松散的联盟。自然容易被逐个击破。首先是齐王刘将闾,他并非叛乱七国之一,却也曾参与谋划,反复无常;然后是济北王刘志,一开始就不打算谋反,但被逼无奈参与,所以叛乱爆发后根本就不出兵,等于直接少了一国;胶东、胶西、淄川三王围攻齐国,未克退兵,栾布大军一到,胶西王刘雄渠直接投降,放弃抵抗。
这种情况,叛军自然分崩离析。这些不算,还有吴王刘濞为了壮大声势,找来匈奴、东越、闽越等蛮夷助阵,结果东越被朝廷策反,反而杀死败退的刘濞,向汉朝邀功。所以,一盘散沙的叛军,必败无疑。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诸侯联军20多万,为何三个月就败退?
西汉时期发生“七国叛乱”,其背景是汉高祖时期因楚汉相争,无太多实力掌控领地,只得分封了异姓诸侯王,刘邦统一称帝以后,又实施郡国并行制,在异姓诸王的领土上,又分封了九个刘氏宗亲子弟为诸侯王,史记又称“同姓九王”,定立“非刘姓不王”原则,原本是借鉴秦亡的教训,现在各诸侯国均是自己的宗室亲人,绝无逆反之心,高祖时期确实没有发生谋反一事。
不过血缘关系总归是越来越远,再者高祖死后,吕后把政,违背“非刘姓不王”原则,立诸吕为王,又对高祖其他子嗣把控急严,中央与地方矛盾开始显现,至汉文帝时,又拆分原诸侯国至更小封地,使得每个势力的领地与力量更加狭小,而且在行动上更难一致。
这里有一个刺头诸侯国,那就是吴王刘濞,此人早年曾随高祖征战淮南王英布叛乱,平叛后留下勇猛的刘濞坐镇东南,统辖三郡五十三城,刘濞坐拥天然资源铜矿,再加上炼盐,铸币,使得吴国实力强盛。汉景帝继位后,采用晁错《削藩策》,先后整治了多个诸侯王,吴王刘濞担心自己早晚被削,于是亲往胶西,与胶西王谋划反叛,并同时联络楚、赵、淮南诸王,以及匈奴、东越、闽越等外部贵族事例,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为口号,举兵向西,时年公元前154年,即景帝三年,由此七国之乱开始。
彼时只刘濞人马就已达三十万之多,由于前期做足了准备,进展颇顺,汉景帝闻之,采纳原吴国丞相袁盎意见,诛杀晁错,但仍于事无补,七国联军浩浩荡荡,继续前进,景帝这才下定决心武力镇压,派太尉周亚夫等诸将率兵抵抗。吴楚联军直至梁国,遭遇了梁王刘武的顽强抵抗,周亚夫从后路包抄,切断了叛军的供给粮道,这才大破联军,吴王乘夜色逃走,后来被东越王骗出刺死。其他参与反叛诸侯王皆被处置。
七国之乱,自景帝三年正月至三月结束,只用了三个月,中央郑权便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直接巩固了中央集权制。诸侯国的力量大大被削弱。同时也为汉武帝施展雄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