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卫青、霍去病活着的时候,或许汉武帝对卫氏外戚还有几分反感。可等到霍去病、卫青先后去世,卫青的几个儿子也被废了侯爵,这事儿就没戏了!
至于霍去病的弟弟霍光,当时对汉武帝那叫一个忠心耿耿,而且他和卫氏外戚之间,其实并没有大家想象中那么亲密。所以说汉武帝没有必要为了防止外戚乱政,而收拾自己的太子刘据。
那么问题来了,汉武帝培养了几十年的太子,为何说废就废了呢?难道汉武帝是真的老糊涂了?哎!你猜对了,汉武帝是真的老糊涂了。年纪太大,体力、脑力跟不上了,想问题就比较容易走极端了。
结果汉武帝还手握天下权柄,你说要命不要命?他动动手指头,几千万人就得跟着他遭罪,所以说在古代,年纪太大,还要掌权,这是一件危险的事情。
汉武帝是怎么起家的?当然是靠外戚了!
那时候汉武帝的姑姑馆陶公主,可是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最宠爱的女儿,史称窦太主,常常出入皇宫,和母亲居住在一起。
馆陶公主为了保住自家的这份荣华富贵,就希望把自己的女儿陈阿娇嫁给当时的太子刘荣。可刘荣的母亲栗姬却瞧不上陈阿娇。这还得了?
长公主很生气,后果非常严重。
这个时候,另外一个女人王娡,拉住了馆陶公主的手。她笑呵呵地表示:这不巧了嘛!我也有一个儿子!
原来王娡的儿子,就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子刘彘,也就是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馆陶公主跑过去问刘彘:你长大了想不想娶你表姐陈阿娇啊?
刘彘早就得到了母亲的教导,二话不说就表示:长大了,我要用黄金建造一座屋子,让阿娇表姐住进去。
这就是著名的金屋藏娇的故事。
馆陶公主就这样和王娡成了亲家,也成了合作伙伴。此后馆陶公主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扳倒了刘荣,扶刘彘坐上了太子之位。这才有了后来的汉武帝刘彻。
所以说,汉武帝刘彻,其实应该感谢一下外戚的力量。没有媳妇儿陈阿娇,他还真成不了皇帝。
可成了皇帝以后,这事儿是不是就不一样了?
当然不一样了,毕竟,屁股决定脑袋。
汉武帝可不想自己,沦为自己的老爹汉景帝那样,被外戚玩得团团转。因此汉武帝对外戚的反攻,正式开始了。当然了,也没啥新意,就是扶持自己的外戚,扳倒奶奶、母亲留下来的外戚。
汉武帝的奶奶窦太后,带领窦氏一门执掌朝政,实力雄厚。老窦家的窦婴一度成为了当朝丞相。
汉武帝的母亲王娡,成为太后以后,开始培养老王家的外戚,她那个同母异父的弟弟田蚡,也曾经担任过汉朝的丞相。
这些都是掣肘汉武帝权势的外戚力量,汉武帝很不服气。为了从这两帮人手里收回属于皇帝的权力,他开始提拔卫青。
当时汉武帝已经和陈阿娇闹掰了,他在姐姐平阳公主家,看中了舞女卫子夫,便带入宫中,还将其立为了皇后。
卫子夫有个兄弟,名叫卫青,在平阳公主府上做马奴。汉武帝将其提拔为统军将领,让其在攻打匈奴的战争中积累战功,逐渐成为了朝中举足轻重的人物。
所以说,卫青做大以后,汉武帝也跟着沾光,彻底击败了奶奶和母亲的外戚,拿到了至高无上的权力。
卫青军功太高,逐渐成为了大司马、大将军,绝对是朝臣中,最有实力的一个。而且卫青的3个儿子,又先后被封为侯爵,卫青甚至还娶了汉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卫青的姐姐卫子夫又是当朝皇后,卫子夫的儿子刘据,还是当朝太子。
老卫家一度成为了汉朝最有权势的外戚力量。这下汉武帝又慌了,他担心自己被外戚玩弄,因此刻意扶植起了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虽说霍去病也是半个老卫家的人,是卫青的另一个姐姐卫少儿的儿子。可当霍去病被提拔为大司马、骠骑将军、冠军侯的时候,一切都不同了。
哪怕是亲兄弟,还有分家产的时候。更何况霍去病和卫青只是舅甥关系呢?
再说了,霍去病做到了这个位置,他手底下那帮兄弟们,和卫青手底下那帮兄弟们之间,势必是要争权夺利的。这就是汉武帝的老谋深算了,表面上看是扶持起了老卫家的另一个小伙伴,实际上是在分化老卫家的势力。
不过很可惜,霍去病24岁就突然病逝了!这可把汉武帝给伤心坏了,可以说,霍去病离世,彻底打乱了汉武帝的计划。这个朝廷,不能允许一家独大的情况出现!
为此汉武帝以各种理由,废掉了卫青几个儿子的侯爵之位,算是给卫氏外戚敲响了警钟。这还不够,汉武帝又开始扶持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为将军,让他征讨大宛和匈奴。
汉武帝就是希望依靠李氏外戚,进一步打压卫氏外戚。不过当时卫青、霍去病都已经去世了,卫青的几个儿子又不中用。唯一在汉武帝身边做事的霍光,又是个低调到尘埃里的人。
老卫家看样子已经完了,光靠皇后卫子夫和太子刘据,似乎撑不住场面,毕竟朝中没人,不好办事啊!
为此李广利他们家,又开始出幺蛾子了。他们希望李夫人的儿子昌邑王刘髆,能够取代刘据,成为新任太子。当然了,这一计划,是伴随着李广利越做越大而萌生的。
李广利这家伙没出息,和卫青没法比,出去打仗几乎每次都战败。可汉武帝依旧不厌其烦地重用他,甚至还封他为贰师将军。其目的昭然若揭,就是为了扶持李氏外戚!
公元前91年,这一年汉武帝66岁了,巫蛊之祸爆发。
首先出事的是刘据的大姨夫公孙贺,他是卫子夫的姐姐卫君孺的丈夫,同时也是当朝丞相。算得上是刘据在朝中的最后一个靠山。
可公孙贺和卫君孺所生的儿子公孙敬声,是个正儿八经的败家子。他被查出来与汉武帝的女儿阳石公主私通,两人还搞巫蛊来诅咒天子。这下完了,公孙贺父子全部被汉武帝诛杀。
从赵国逃难过来的江充,是个美男子,深得老年汉武帝的喜爱,可他和太子刘据是有仇的。江充得知汉武帝对巫蛊之术的厌恶以后,故意栽赃陷害,说刘据用巫蛊之术诅咒天子。
这算是抓住汉武帝的脉门了,还有啥可说的呢?汉武帝立刻让江充成立了调查组,把刘据彻底查了一遍,结果还真的在太子府挖到了木偶,谁放的就不知道了。
这下完犊子了,刘据知道老爹已经老迈昏聩。自己好歹也40多岁的人了,怎么可能束手就擒呢?于是就从老妈卫子夫那儿得到了皇后印绶,调动中宫兵马发动了反叛。在丈夫与儿子之间,卫子夫最终选择了儿子。所以说汉武帝觉得卫子夫背叛了自己,一点儿也不假,至死都不愿意与之合葬。
刘据毕竟没有带兵经验,眨眼之间就被汉武帝击败了。不堪受辱的刘据,这才选择了自尽。
刘据一死,李广利那帮人跟打了鸡血一样,认为机会来了!因此李广利在出征匈奴之前,和自己的儿女亲家、当朝丞相刘屈氂商量着,要一起推昌邑王刘髆为太子。
可刘屈氂的夫人却是个混账玩意儿,居然用巫术诅咒汉武帝,关键是还被人给举报了。这还有啥可说的?杀就完了!
于是汉武帝把刘屈氂一家都给宰了,此外,李广利他们家也没能逃脱厄运,都被汉武帝给抓了。李广利得知消息以后,觉得没戏可唱了,索性就投降匈奴了。汉武帝大怒,又把李广利全家都给宰了。
没多久,昌邑王刘髆就被活活吓死了。值得一提的是,刘髆的儿子刘贺,就是后来当了27天皇帝的海昏侯刘贺。
汉武帝到了70岁,终于发现,大人的世界太邪恶了!于是就把皇位传给了年仅8岁的儿子刘弗陵,也就是汉昭帝。
所以说,巫蛊之祸,纯粹就是因为汉武帝老糊涂了。年纪越大越容易迷信,他对巫蛊之术非常反感,恰好刘据撞枪口上了!
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太子刘据之死,是一个令人非常难过惋惜的一个悲剧,汉武帝晚年,深居简出,在游幸甘泉宫时生病,江充因与太子有过节,趁机说这是有人诅咒皇帝,并大肆搜捕。导致百姓惶恐之间相互诬告,以此罪冤死者前后共计数万人。
江充的目的很明确,就是要除掉太子刘据。害怕武帝去世后太子继位治他的罪。江充趁机说宫中有巫蛊之气以致天子之病久不见好。武帝便派遣岸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等人协助江充治巫蛊,江充从后宫中不受宠幸的夫人开始查办,依次延及至皇后卫子夫。而在皇后宫内一无所获后,征和二年秋七月,江充终是将铁楸挖到了太子东宫,并得到了桐木人偶,刘据决定面见汉武帝,但是由于奸臣苏文、江充的阻挠,加上此时由于舅舅卫青、及姨兄霍去病已死,姨夫公孙贺被诛杀 ,卫氏集团衰落 ,刘据的竞争对手李广利外戚家族和丞相刘屈氂等人勾结,同样也想致刘据于死地,刘据不知汉武帝是否在世,听取石德之言,避免秦末悲剧重演,发兵诛杀江充等人。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兵败自杀。后来,汉武帝知道真相后诛杀江充苏文等一干人,并建思子宫,归来望思之台以寄哀思。刘据的死,是汉武帝晚年心中永远的痛,心爱的儿子和妻子因为巫蛊之祸先后丧命,应该是汉武帝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事情。所以说刘据的死并非是汉武帝为了以防外戚专权,因为之前汉武帝曾向刘据的舅舅大司马大将军卫青说:“我朝有很多事都还处于草创阶段,再加上周围的外族对我国的侵扰不断,朕如不变更制度,后代就将失去准则依据;如不出师征伐,天下就不能安定,因此不能不使百姓们受些劳苦。但倘若后代也像朕这样去做,就等于重蹈了秦朝灭亡的覆辙。太子性格稳重好静,肯定能安定天下,不会让朕忧虑。要找一个能够以文治国的君主,还能有谁比太子更强呢!听说皇后和太子有不安的感觉,难道真是如此吗?你可以把朕的意思转告他们。可见,汉武帝对这个儿子还是非常满意的,另外,如果为了防止霍卫专权,晚年就不会让霍去病的弟弟霍光作为托孤老臣,所以刘据一案就是彻彻底底的悲剧。
请说出您的观点,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我倾向于后者。理由有二
一,自始至终,汉武都没有废掉刘琚的太子身份
第二,卫氏一族势力庞大,头面人物就有一个皇后一个长公主,一个大司马一个骠骑将军一个丞相两个公主。还有数不清随着卫霍征伐沙场的侯爵功臣们…
势单力薄的钩弋夫人尚且被汉武疑忌,被留子去母,何况卫氏。
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说起“巫蛊之乱”,很多人都会有提问者这样的想法。但是,实际上“巫蛊之乱”还真不是汉武帝想借机废太子或者借机削弱卫霍家族的势力。说到底,“巫蛊之乱”其实就是一场并不复杂的人伦悲剧。
首先,汉武帝借机废太子之说本身就说不通。刘据虽然相对汉武帝要文弱许多,偶尔被汉武帝嫌弃一下,说他“子不类父”。但是,刘据本身并不是一个一无是处之人。从史籍记载来看,刘据的政治素养还是不错的,作为太子乃至未来皇帝的才干也是不欠缺的。如果没有经历“巫蛊之乱”,刘据作为一个守成之君,应当说还是合格的,起码不见得比后来的汉昭帝差。因此,“巫蛊之乱”之前,汉武帝根本没有产生过废太子的念头,虽然对儿子的一些做法颇有微词,但仅仅是父亲对儿子的恨铁不成钢而已。汉武帝非但没有废太子的想法,反而在尽全力培养这个未来的皇位继承人。
其次,汉武帝不是一般的皇帝,更不是傀儡,而是一个拥有绝对权威的皇帝。如果汉武帝有意废太子,明着来就是了,犯不上整出一出“巫蛊之乱”来,想必刘据是没有还手之力的。
再者,从“巫蛊之乱”后汉武帝族灭江充、苏文,乃至后来杀了自己的侄子刘屈氂来看,汉武帝本身对这场悲剧也是缺乏心理准备的。换句话说,汉武帝内心根本没有想致儿子刘据于死地,只是受到蒙蔽,一时在气头上,想教训教训儿子。但是,汉武帝的一时之气最终被有心之人利用了,这才引发了后来的“巫蛊之乱”。事后汉武帝清醒了,也想明白了,但儿子已经死了,但也只能是杀了江充、苏文全族出出气。从汉武帝建思子宫来看,汉武帝内心对儿子的遭遇是有愧疚和惋惜的。但是,刘据毕竟是和父亲、皇帝刀兵相见了,不论前因后果如何,跟父亲动武就是忤逆,跟皇帝动武这就是谋反,这是法度。汉武帝作为帝王,对儿子的愧疚和惋惜只能局限于父亲的层面,而不能升级到帝王的层面去给儿子平反。因为,一旦公开给刘据平反,就等于是对外宣布以武力抗拒皇帝的不合理命令或意愿是合法的。如此一来,很可能被后来者有样学样,对维持政局的稳定和维护皇帝的权威十分不利。
这也是为什么汉武帝“巫蛊之乱”后仅仅是恢复了刘据之孙、汉宣帝的宗室身份,而没有给予进一步待遇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为什么汉宣帝即位后仅仅是恢复了刘据的太子身份,而没有追尊祖父为皇帝,甚至给予了祖父“戾”这个恶谥的原因之一。
至于说“巫蛊之乱”是汉武帝为了削弱卫霍家族的势力,那就更无从说起了。实际上,在霍去病、卫青相继去世之后,卫霍家族的势力已经在逐步削弱了,甚至连卫青三个儿子的列侯爵位都被以诸如“违制”“酎金成色不足”等诸多理由给削掉了。到“巫蛊之乱”发生时,卫霍家族的势力几乎达到了历史的最低谷。除了卫青的姐夫公孙贺和霍去病的弟弟霍光还在台,卫霍家族对于政局的影响力已然微乎其微了。更何况,彼时的公孙贺和霍光都是文职,手无一兵一卒,根本翻不起什么大浪,似乎还不值得汉武帝为此大动干戈。而且,从汉武帝后期重用霍光来看,似乎也没有想要削卫霍家族的意思。
说到底,“巫蛊之乱”其实就是汉武帝和儿子的小矛盾被江充、苏文等有心人利用,小事化大,而引发的人伦悲剧。加上汉武帝的侄子刘屈氂、舅兄李广利等人为了自身利益(借机推李广利的外甥昌邑王刘髆上位)推波助澜,让一场父子内部矛盾最终变成了波及甚广的“叛乱”。
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是年老昏聩还是防止卫霍专权原因在于如何看待江充——奸臣还是法家
奸臣江充,这是历史给江充的定义和标签。但事实上江充是奸臣吗?非也!
从《汉书 江充传》来看,江充是一个严格执法、不徇私的法家价值观之人:
1、江充能够一个平民身份上告绊倒赵国太子丹,连赵王请求汉武帝赦免太子丹而去和匈奴作战都被汉武帝拒绝,足以证明江充的上告是铁证如山,证据充实,也说明江充擅长律法;
2、汉武帝对江充的评价是:
“忠直,奉法不阿”两个事实足以说明江充奉法不阿:
甲、依照律令将违反律令行驶驰道的馆陶长公主车驾和护卫等全部扣留,车辆和马匹全部归公,即便馆陶长公主声称有太后诏;
乙、太子刘据的仆从违反律令在驰道行驶,被江充没收充公,在太子刘据亲自出面要求江充放过一马、不要上报汉武帝,都被江充拒绝,直接上报汉武帝。
汉武帝因为这事,大为称赞江充诚信、不隐瞒:
“人臣当如是矣”3、江充本人是有能力的,并非无能的奸臣小人。
“既至前,问以当世政事,上说之。”江充曾经自请出使匈奴。
江充在担任督责三辅盗贼、禁察奢侈的绣衣使者时,曾弹劾贵戚近臣奢侈,以要求发配贵戚近臣去和匈奴作战为名,强令贵戚近臣按照官爵等级捐钱做军费,数额由几千万钱。
4、江充在回答汉武帝出使匈奴如何应对时的对答,和法家“世异时移变法宜矣”一致:
“因变制宜,以敌为师,事不可豫图。”巫蛊之乱根本原因是汉武帝怀疑自己身边信息不通、被人蒙蔽从巫蛊之乱的源头公孙贺一案即可看出:汉武帝对于自己身边大臣的了解并不足够:
1、公孙贺儿子、太仆公孙敬生,以卫子夫姐姐儿子身份,擅自挪用军费1900万钱;
2、公孙贺意图用抓捕大侠朱安世换取赦免儿子公孙敬生,但朱安世举报公孙敬生和阳石公主私通、做巫蛊诅咒汉武帝并在甘泉宫驰道埋偶人。汉武帝让人一查,事实确凿,于是公孙贺一家、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伉均被处死。
3、在《汉书 江充传》有这么一句话,说明了汉武帝兴起巫蛊之祸的目的: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即:汉武帝认为自己的左右大臣都被巫蛊所诅咒,但是没有一个人敢申诉。
于是汉武帝就任命敢做敢说、奉法不阿的江充为使者查办巫蛊,并派遣按道侯韩说、御史章赣、黄门苏文三人协助江充办案。
汉武帝的目的并非废皇后、废太子,而是整肃自己身边隐瞒不报的风气,达到信息沟通通畅目的。
刘据兵变的理由1、江充派人在东宫挖到偶人,公孙贺等都因此被处死,刘据自认自己也会是一样的下场;
2、难以证明江充在东宫挖到的偶人不是自己所埋;
3、因为卫子夫和家吏向汉武帝请安都没有回应,怀疑汉武帝已经死了,如果不兴兵,就会和扶苏一样冤死。
刘据兵变的根本原因是不信任汉武帝会赦免他。尤其是第三点,江充只是一个使者身份,有何能力和资格去拥立汉武帝儿子为帝?!
综述刘据逃亡自杀,根本原因不在于江充查治巫蛊,而在于刘据失去自己的判断,听从师傅石德的建议,怀疑汉武帝会处死自己,于是联合母亲皇后卫子夫,共同发兵处死江充等4人,并和汉武帝派遣的丞相刘屈牦军作战,被视为谋反。刘据在处死江充后,依然率军和丞相刘屈牦军作战,这能说明他只是想杀江充?
江充是一个奉行律令的法家人物,对汉武帝诚实坦言。这才是汉武帝让江充按宫殿次序逐个查验巫蛊的原因——汉武帝相信江充不会欺骗他。
兴起巫蛊的原因,是汉武帝认为左右都被诅咒又不敢申诉,导致信息沟通不畅,这才让江充逐个逐个宫殿的地毯式清理巫蛊,以达到信息沟通顺畅、整肃风气的目的。要知道,汉武帝对于鬼神非常相信。祭祀五帝就是汉武帝的原创。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戾太子刘据之死,是刘彻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戾太子刘据之死,到底是汉武帝年老昏聩?还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 这个话题一直被历史发烧友们所热议。
相对于老年昏聩猜测,很多人更倾向认为,巫蛊之乱只是汉武帝的一个借口,本质是为 了根除西汉立国后,就一直存在的外戚弄权问题。得出这个结论的理由有二:
之一:汉武帝小儿子刘弗陵,怀孕14个月出生。熟悉儒家经典的汉武帝说,尧就是怀胎14个月降生,下诏把刘弗陵生母钩弋夫人所在的宫门改称“尧母门”。此举说明汉武帝潜意识里更喜欢小儿子,而钩弋夫人因性格原因,并没有打造自己的外戚团队。
之二:刘据生母是卫子夫,卫氏外戚以卫青、霍去病为核心立下足可盖主的军功,而刘据性格仁慈、宽厚、温和。西汉立国以来外戚尾大不掉,汉武帝当政之初也饱受外戚家族制约,为防止再次出现诸吕之乱,汉武帝只好废掉太子,册立小儿子为帝。
事实果真如此吗?其实,一切都要从江充说起。
1、巫蛊之乱的幕后主要推手是谁
江充是巫蛊之乱的主要推手。此人是赵国邯郸人,本名江齐,他妹妹弹琴舞歌俱佳,嫁给赵国太子刘丹,赵王刘彭祖也重用了江齐。不久,刘丹与江齐反目成仇,江齐的父亲、哥哥全被刘丹杀死。江齐则逃入关中,改名为江充。
为报家仇江充向汉武帝告状,称刘丹与同母姐姐、赵王的嫔妃乱搞,还结党营私,多有不法。汉武帝马上发兵赵国,经廷尉审理查实废掉了刘丹。江充也得以被汉武帝召见。一向以貌取人的汉武帝见江充高大魁梧、一表人才,就立刻重用了江充。
随后江充出使匈奴,返回后被任命为“直指绣衣使者”,主要职责有一项是监视达官贵人浪费奢侈、不遵法度的行为。江充交恶于前主人、告御状、被皇帝宠信的过程,已表明他隐忍、大胆、工于心计的性格。这种人做事没有底线,是自我利益至上的典型。
2、江充最大失误是得罪了卫氏外戚
江充有“禁察逾侈”的诏令职责、有汉武帝的撑腰,自然要表现一番以取悦皇帝的信任。怎么办?他的办法是玩就玩最大的:直接与卫氏外戚集团的象征太子刘据过招。史载,太子派使者去甘泉宫问候汉武帝,车马在驰道行走,被江充看到了。
江充以违制理由扣押了使者。刘据得知了派人向江充道歉:“实在不愿意让皇上得知此事,误认为我对下人管教不严。希望江君能给予宽恕。”意思就是替自己保密,不要告诉皇帝。江充则没有买太子的账,向汉武帝邀功请赏,因此更加受到重用。
江充不把太子放在眼里,一来说明他或许猜出汉武帝更宠爱刘弗陵的心思,二来说明他已准备选边站队,不再看好失去卫青、霍去病(二人均已病亡)加持的刘据。所以,当汉武帝面临传位选择时,江充自然希望已被自己得罪的刘据不要上台。
3、汉武帝对刘据一直是信任有加
汉武帝对刘据一直是非常信任的。史载,因为刘据性格仁慈、温和,汉武帝嫌弃他不像自己,这引来卫子夫、刘据的不安。汉武帝察觉后对卫青说了一番话,大意如下:
因为外族侵犯我朝,过去一直实行和亲妥协政策,朕如果不改变这种局面,留给后代就更难解决了。朕连年用兵,百姓困苦,如果后人继续这么做,难免不重蹈秦朝灭亡的覆辙。而刘据性格稳重,若论未来以文治国的君主,还有谁比太子更强?
宅心仁厚的刘据曾劝阻连年征伐,汉武帝笑着回答他:“吾当其劳,以逸遗汝,不亦可乎?”让我来干这些苦差事,把一个安逸和平的江山留给你,这不是件好事吗?汉武帝和刘据之间父严、子慈,这种形象定位是汉武帝乐意见到的。
4、汉武帝为何最终不再信任刘据
汉武帝“初即位,尤敬鬼神之祀”,司马迁的《孝武本纪》中的大半文字都在记述汉武帝敬鬼祭神、热衷于通灵上天的事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因为做了一个梦,“木人数千,持杖欲击”就下令让江充查巫蛊。
江充则因为“与太子及卫氏有隙”,知道年老的汉武帝早晚会让位太子,担心未来“为太子所诛”,便想方设法把巫蛊祸端往刘据身上推。除了这样一个客观原因外,汉武帝年事增高,“忽忽善忘”,而且疾病缠身,心性大乱。
汉武帝作为一代雄主,处事果断,性格刚毅、坚强,这也注定他会对自己的判断能力固执般的自信。所以,当江充等人借口刘据造反后,汉武帝的身心被魔性所俘虏,陷入了癫狂、非理性的状态里,冲动之下把刘据逼到了绝路。
在临死之前,汉武帝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不仅诛杀了江充等人,而且还下诏必得了刘据之孙刘病的宗室属籍,这更说明汉武帝并没有糊涂。所以,最后的结论是:
戾太子刘据之死,不是汉武帝年老昏聩,也不是借巫蛊之乱废掉太子、以防卫霍外戚专权。只是因为受江充等人的挑拨蛊惑,瞬间失去了理性,一时冲动而率性而为。
那么,你是不是也这样认为呢?
指动济南原创,转载请注明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