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别以为只有现如今才有快递,你在江苏,从浙江买一样东西,走普通快递,也得两到三天。可是在古代,这种距离加加班,一天就能搞定了,这就是传说中的八百里加急。

其实古代交通压根就没那么发达,和现在一言不合就飞机高铁,那完全是不能比的。那个时候,最牛的交通工具,自然是马匹了。

为了实现快速传递消息和物品的重任,历朝历代都设置了驿站。所谓驿站就是专供官方快递员休息、换马、换人的地方。朝代不同,驿站的距离也各不相同。

比如说唐朝是每隔50里路就设置一个驿站,一般来说一整天不眠不休,不断换人接力跑,一天可以跑600里左右,这已经算是当时的极致水平了。汉朝的时候,一天只能跑400里。至于八百里加急,其实一直到清朝才实现。

一、咸丰年间,出现了八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在清朝以前,从技术层面上是搞不定的。毕竟封建时代始终是以马作为主要交通工具,这玩意儿不会伴随时间的流逝,越跑越快。

唯一能提高速度的方式,或许就是中间换乘的速度了。因为驿站里面可以吃饭、住宿、换马、换车、换人等等,每做一件事,都会消耗大量的时间

一般运送物品,是不可能达到八百里加急的。除非是运送圣旨、奏折、信件等等轻便小巧的东西,还有可能。

快递员到了驿站,手里的东西立马交给已经在驿站等着的另一个快递员,就这么一个接力一个,中间除了传递东西的时间外,啥事情都没有,那是可以做到日行八百里的。

清朝咸丰年间,太平军闹得太欢了,军情十万火急,因此南方的战况,要想以最快的速度传递到京城,就必须要动用八百里加急。

此前清朝可没有这么多仗要打。就算平西北时,打了不少仗,可西北的驿站不仅距离远,而且少得可怜,速度自然也就不能跟中原地区比了,这就好比现在很多店家新疆不包邮,是一样的道理。

战争是技术革新的催化剂,这话一点儿也不假。正是由于太平天国闹了那么一出,才使得八百里加急,成为了现实。

二、六百里加急,才是封建时代的常态巅峰。

刚才说了,在唐朝,日行六百里,那就是极限了。唐朝巅峰时期,有1639个驿站,超过2万人为驿站服务。

这个数据在现代看来,似乎很普通,毕竟三通一达,随便哪家公司都不止2万多员工。可那是在唐朝,而且那时候快递业务只服务于官府,民间压根就用不了。这数据就相当惊人了,由此可见物流业务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了。

唐朝每个驿站间隔50里,快递员每个时辰,可以到达下一个驿站。一天12个时辰,可以跑12个驿站,也就是600里路,这是理论数据,排除了路上遇到的一切麻烦。

因此在唐朝,曾经出现的巅峰数据,那就是安史之乱发生的时候,前线与唐玄宗所在的华清宫,相隔3000里路左右,情报员花了6天时间,就把消息传到了唐玄宗耳朵里。

可见每天走500里,已经是快递员们的极限了。毕竟还能有什么事情的重要性,可以超过安史之乱呢?难道是杨贵妃要吃荔枝吗?

三、八百里加急,延误了该咋整?

现代交通工具中,飞机、高铁延误了,工作人员只会亲切地说上这么一段话:尊敬的旅客朋友们,我们抱歉地通知您,您所搭乘的某某航班或某某列车,由于天气原因晚点,请您耐心等待。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除非你买了延误险。

现代的快递业务,如果出现了延误的情况,一般来说,你也只敢呵呵一笑,不了了之。毕竟你敢给差评,就会有人来找你。

可是在古代,你要是敢延误了八百里加急,那真的对不起了,除非你的脑袋是不想要了。

刚才说了,八百里加急,在有战事的情况下,才会用到。很可能会直接累死快递员或者马匹。这就好像跟双十一时期,快递员们加班加点送快递一样,异常艰辛。

可是在路上,如果你延误了时间,从而造成了战事被耽搁了,那等待你的只有杀头了。那么怎么去查探你有没有偷懒呢?

其实很简单,由于战报是非常重要的东西,如果只派一路人送的话,万一路上被人给截获了,可就麻烦了。

因此清军常常会选择同时派好几路人马一同送情报,这么一来大家在合理的时间里到达即可。但凡有人严重拖延了时间,一眼就能看得出来。

四、古代快递基本不接民间单,但可以接私活。

很显然,驿站是朝廷设立的,主要就是为了方便朝廷人员办公所用。驿站里的驿卒,其实也算得上是有编制的事业单位成员了。

比如说,我们非常熟悉的闯王李自成,就曾经是明朝的一名驿卒,好歹有编制。可后来崇祯皇帝大裁员时,李自成不幸被裁了,无奈之下,才走上了起兵的道路。所以说,各路老板们,在裁员的时候,请千万慎重。

驿站只负责朝廷的事情,比如传达个圣旨,传递个情报,押送点官府的物品等等。既然如此,那民间传递书信和物件又该怎么办呢?

其实书信这方面,驿站是完全可以接私活的。八百里加急不是每次都能用到,正常每天跑个300里就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说多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接个顺风单,带上一两封书信一点问题都没有。

而且喜欢外出旅游的人,有关系的也可以借助驿站。比如大名鼎鼎的旅行家徐霞客先生,就曾经多次凭借关系,借助驿站的力量,一路上白吃白喝了好一阵子,完全有公款旅游的架势。

总结:马匹的素质,也直接决定了八百里加急的可行性。

很多人觉得八百里加急基本不可能,主要是因为他们以普通的马匹来评估这件事。其实中国西北和北方的草原上,有很多千里马。

这就是为啥清朝能实现八百里加急的原因了。此前汉朝、唐朝、宋朝、明朝,虽然也有不少养马之地,但是千里马却很难得,哪怕有那么几匹,也都被王孙公子霸占了,很少会有用在驿站上的。

可到了清朝,辽阔的北方草原和新疆草原,都成了天然的千里马聚集地。他们可以在这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地寻找千里马,马儿的速度提升了,快递速度自然也就提升了。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平阳狐狸,回答问题。

明朝有个快递员,因公司裁员丢了工作,从而走上了造反的道路,最后皇帝上吊王朝崩溃,此人便是李自成。

(快递小哥 闯王李自成)

李自成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是赚的盆满钵满的快递业大佬,还是挥金如土的剁手党们,对快递小哥都要好一点,否则小哥一生气,后果很严重!

李自成是历史上最彪悍的快递员,但他并非第一个快递员。快递在 2000 多年前便已存在,古人称之为驿站,早已安排的明明白白,只不过交通工具由彼时的人,马,驴换成如今的车,船,飞机罢了。所以,那些和资本一起狂欢的快递业大佬们不必沾沾自喜,颐指气使,因为你们并不是快递的发明者和创造者。

(烽火台)

人类的大规模聚集,天然有信息传递的需求,烽火台就是信息传递的早期形式。烽即烟,火即火,白天放烟,夜晚放火,烟和火的多寡代表着敌人的数量,兵种和战略意图,不那么简单。

为博美人笑,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最后身死国灭,这虽然是个荒诞的悲剧,却也给我们呈现出了早期信息传递的真实场景。

(爱吃荔枝的杨贵妃)

周幽王玩火自焚,说明他并不懂如何讨女孩子欢心。唐朝有个叫李隆基的人就很懂这一套,要逗女朋友开心并不难,无非就是几斤荔枝几斤水果的事情,何必兴师动众去点烽火台?正所谓“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当然虽然方式不同,但结果似乎一样,一个身死国灭,一个抱头鼠窜!

(古代驿站)

烽火台是单纯信息的传递,驿站便有了快递实物的功能。唐朝时驿站系统已经相当完善,全盛时有驿站1639 个,从业人员 2 万多人,其中驿卒(快递员) 17,000 余人。同时唐朝对驿站的管理也十分严格,比如驿长每年要向官府汇报驿马的死损肥瘠情况,驿马死亡驿长要照价赔偿,那时候的马的价值可不比如今的小汽车低。

对驿卒的要求更是苛刻,比如文书晚到一天杖八十,晚到两天加倍,以此类推。若是重要军情的延误而导致战争失败,那么流放和掉脑袋就成为必然。所以,影视剧中风驰电掣,帅的掉渣的驿卒的生活其实很艰难,也很危险。

(玩命狂奔的驿卒)

唐朝的驿站每天普通传递需180 米,当然遇到紧急情况就要加快速度,所谓六百里加急, 八百里加急就出现了。

公元 755 年,“安史之乱”爆发,当安禄山在北京造反的消息传到正在华清宫泡温泉,吃着荔枝唱着歌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手里时,三千里路仅用了六天,每天 500 里,这是一个相当恐怖的速度。当然比起如今平均时速 250 公里的高铁,就太小儿科了,唐时的驿站跑一天,如今高铁一小时,唐玄宗要知道这个情况,不得郁闷死?

当然 6 天 3000 里,这也不是一人一马所能办到的。唐朝一般二十里设一驿站,按照规定,驿卒每到一处必须换马,即所谓

“换马不换丁”。到了一定程度也必须换人,这样人和马的更换才能保障信息的更快传递。当然遇到特殊情况,跑死马和累死人的情况也是会出现的。

驿站的传递速度取决于马,那么历史上到底有没有千里马?这是一个让人着迷的问题,个人觉得是有的。千里马在史书上的记载特别多,出现频率特别高,岳飞在向宋高宗的奏折中就说自己有两匹千里马,只不过要用特殊的饲料喂养,从而向宋高宗建议人才的培养和重要性。岳飞是什么人?如果没有那可是欺君之罪,万一送高中喜欢千里马,你到哪里去找?秦桧等主和派正等着抓你的小辫子呢。

如果千里马真的存在,那为什么会遭到如此多的质疑呢?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长度单位的不一,从而导致人们的认知偏差。历朝历代的度量衡其实是不一样的,比如春秋时期的一里约等于 300 米,也就是说春秋时期的千里马一天跑的不是 500 公里而是 300 公里。如今的马匹一天大约能行 150 公里,好的马能达到 200 多公里,这个差距是不大的。

另一方面随着交通工具,战争方式等的改变,马的应用场景变少,加之虎豹等大型野兽的减少,马的天敌也在减少,这样下来马的奔跑能力和耐力自然也会变化,这是生物进化论的普通规律。

(李自成)

言归正传,驿站是传递朝廷政令和军事情报的机构,是国之公器,普通百姓是不能随便用的,但封建统治阶级却可以夹带私货,比如给皇族送螃蟹送海鲜,给杨贵妃送荔枝等。

达官显贵也常常把驿站当成自己的私人交通工具和私人招待所,从而导致驿站传递朝廷政令和军事情报的效率变低,而驿站运营和国家财政负担却与日俱增,所以崇祯皇帝决定整顿清理驿站系统,李自成便失业了,这到底是谁的错呢?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在这里,我要唱个反调,中国古代根本没有“八百里加急”,最紧急的情况就是“六百里加急”,因为古代以马匹为脚力的情况下,日行八百里是不可能实现的。“八百里加急”的说法是受了电视和小说的影响给人造成的误解。

现在人常说,“八百里加急”起始于安史之乱爆发之时。从范阳到长安,三千里路程,玄宗于动乱爆发的第六天得到信息,也就是说其实一天跑五六百里的路程,可以推断,当时使用的其实是最为紧急的“六百里加急”。

到了明清时期,对速度的要求更为明确。重要且紧急的朝廷文件,加盖兵部印鉴,按照“三百里加急”或“四百里加急”,每天须在何时到达某地的驿站,都有明确规定,驿使不能有任何马虎,稍有耽搁就会受处分。尤其是“六百里加急”,更是要换马不换人,一路高喊着到达目的地,路上吃饭休息都是争分夺秒,就怕不能按时送达信息导致脑袋搬家。一般执行一次六百里加急,驿使真的要脱层皮。

在清代,很少使用六百里加急,一旦使用,那绝对是国家要事。地方上给朝廷送六百里加急的文件,不外乎两件事,一是疆土的陷落或收复,二是封疆大吏的出缺。如施琅攻下台湾、南京被太平军占领及后来的曾老九打下天京,都是用六百里加急给朝廷奏报信息。1872年正值同光中兴,满清政府重用汉族大臣,先后平底了太平天国运动和捻军起义,又和列强保持了暂时的和平关系,国内的洋务运动又开展得如火如荼。在此时,慈禧突然收到江宁发来的六百里加急,没打开就已经近乎情绪失控,不用猜就知道,是两江总督曾国藩出缺了。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好的,非非空回答!

在影视剧中,常常出现这样的画面:

屏幕上尘土飞扬,一位手持马鞭的骑手边挥舞着鞭子,边大声哟喝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随即便见烟尘滚滚,骑者一闪而过。

镜头里的场景,就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比起高铁来,快倒是没它快,但若是论谁更“急”的话,肯定要比现在的高铁要急得多!

一,首先说说什么是八百里加急。

古代有四百里加急、六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三者不仅有着日行里程的区别,更在于信息事态的严重性。

一般来说,速度越快,对马的品质选择就越高。显而易见,八百里加急的马是跑的最快的良驹。

按每天跑十个小时计算,每小时的里程就是八十里,也就是40公里。这样的速度在当今遍地都是高速公路的情况下,也许不算什么。但是,在古代崎岖不平的官道上,纵使开着如今的越野车,平均每小时能跑40公里就算不错了!

那么,一天跑八百里路,人跟马不吃不喝、不休息吗?

古代人当然有办法?

为了保证皇命下达的畅通、军情传递的及时,各个朝代都设立了专门的信息传递机构,那就是驿站。

驿站是个综合性的派机构,它除了承担传递信息的职责外,还是负责接待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兼有邮局、高速服务区与招待所的功能。驿站里备有食品、马匹、驿差等,24小时待命,一旦快马来就必须承担接力棒的义务。

很多人对河南省驻马店市这个名字感到好奇,其实驻马店就曾是南北交通要冲中的著名驿站,并因南来北往的信使、官宦在此驻驿歇马而得名的。

在驿站里服役的人,一般叫做驿丁、驿夫,他们为了混口饭吃,在烈日之下,在寒风凛冽的冬天,在倾盆大雨之中,都毫无例外地要身背文书袋,匆匆奔驰在驿路上。明末的李自成,年轻时就是一名驿丁。

驿站的设置都是经过历朝历代科学设计、逐步完善的。一般情况下,官道上每隔 20 里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以每天 300 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送的速度可达到每天 400 里、600 里、最快达到 800 里。

所以说,传递紧急文件时,如果马跑不动或跑不快了,到驿站后就赶紧换上备用快马,这样才能保证万无一失。

二,八百里加急,究竟有多快?什么情况下使用八百里加急呢?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所谓的“八百里加急”只是泛指,并不是说每天就必须要跑八百里、少一里都不行。如果遇到特殊天气,加上道路湿滑,就更没准儿了。

举个例子来说,唐玄宗后期发生安史之乱时,安禄山是在范阳(今北京一带)起兵作乱的,距离首都长安近三千里。

叛乱发生6 天之后,各路驿站送来的消息就到了唐玄宗那里。可见,当时的传递速度达到了每天 500 里。这样子速度,在古代简直是不可想象。

同样在唐玄宗时,用“特快专递”为杨贵妃从岭南往长安输送荔枝,速度应该也慢不了多少。否则的话,荔枝到了杨贵妃口中,已是馊臭难闻了。

为了杨贵妃的口欲,当时如果有一千里加急,我想唐玄宗也一定毫不吝啬的启用。

实际上,仅仅靠人马一天行八百里,已经是达到了极限。所以每到一个驿站,就会换人换马。

要说做驿使也不容易,风吹日晒不说,仅仅是马匹快速奔跑的颠簸,一般人就受不了。所以,有些人到了驿站,就已经累得不像样,甚至下了马就再也站不起来了。

另外,这个行业还有生命危险。在古代,但凡八百里加急就是非常紧急的状况,所以一路要喊话清理通道,那就给恶人或敌方的眼线带来了可乘之机,他们如果躲在暗处放冷箭,那重要的信件就会被劫去,信使也可能会表命。

后记

八百里加急相当于咱们现在的特快急件,为了保证最短时间内送达,人的吃喝全在马上,中途不得有片刻停留。当一份急件送到目的地时,甚至连马都有可能累死。而送信人如果体质差的话,也会因为劳累过度而亡。

因此,除了边关告急、某地发生大规模的聚众造反等严重危害国家安全之事,一般不会用八百里加急送信。至于某地发生各种严重的天灾甚至地震,也最多启用六百里加急。

当然,在交通及信息高度发达的当下,这八百里加急早已蒙上尘埃。如今的网购,数千里之遥的物品,仅仅一两天就可到达。

所以,时代不同,看问题的角度也会不一样。比如说,我们和万里之外的人通话、视频,现在觉得是司空见惯,可若是放在古代,则完全不可想象!

感谢您的阅读,欢迎您的点评!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古时候的文件传输靠的是驿站,一般每隔20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需要传递的公文上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就必须按规定时间以每天300里的速度传递。如果遇到紧急情况,传递的速度可以达到每天400里,500里,最快达到800里。传递紧急文件时,每个驿站都用最快最好的马。这样,即使不是千里马。但每匹马都拼命跑,也可以达到一天千里,但这对人和马的体力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甚至可以说一日千里或是八百里加急。对人和马都是不计得失的,人和马必须一直跑一直跑,人体力不支换人,马跑死了换马。八百里加急专门用来表示紧急情况下的信息传递。

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高铁已经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古代的八百里加急和今天得高铁比起来,是两个不同级别的比较。在速度,携带的物品重量,经济效益,成本控制上高铁都是完胜古代的驿站得。

古代“八百里加急”,到底是有多急?跟高铁比起来如何呢?

不能相比,八百里加急的动力是马,是每天行驶八百里,时速不倒四十里。高铁是用电力驱动的,八百里也就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