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明宪宗朱见深,虽然有很多妃嫔,但不得不说,他是一个专一的人。
这么说岂不是自相矛盾?其实一点儿也不矛盾,娶那么多妃子,一来是为了完成生育计划,二来是为了解决欲望需求。可是明宪宗朱见深,一辈子只爱一个人,那就是万贞儿。
那一年朱见深18岁,万贞儿35岁。足以成为母子的两个人,就这么走入了洞房。气得35岁的周太后(朱见深的生母)捶胸顿足,不知道将来怎么跟儿媳妇相处,是姐妹相称呢?还是婆媳相称呢?
朱见深的后宫里,不乏年轻貌美的姑娘,光得到册封有名位的女人,就有18个。可是朱见深谁也不爱,偏偏只爱万贞儿,这是为什么呢?
一、朱见深恋母情结严重,但是可以理解。现代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我们初次见到朱见深这种情况的时候,当然也会觉得不可思议,可是当我们了解朱见深和万贞儿背后的故事后,我们会觉得更加不可思议,甚至于可以说是感动。
朱见深有一个很不靠谱的老爹明英宗朱祁镇,他的大名大家肯定非常熟悉,因为参加土木堡之战被瓦剌人给俘虏了,因此人送外号“明堡宗”。
朱祁镇打算亲征之前,朝中上下死活不肯,所以他就把年仅3岁的儿子朱见深立为了太子,大家这才放他走。
等到朱祁镇被俘虏了,按理说太子朱见深是不是该继位?可惜这孩子太小,而且瓦剌人兵临城下,眼看着大明王朝就要完犊子了,所以在于谦和孙太后的支持下,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继承了大位,也就是明代宗。
明代宗也有个儿子叫朱见济,所以他打算把自己儿子立为太子,因此便把朱见深给废了。可想而知,这对年幼的朱见深造成了多大的心理阴影,而这期间一直是宫女身份的万贞儿陪在朱见深身边。
此后朱见深的老爹朱祁镇被放回来了,朱见深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改善,因为他叔叔朱祁钰把朱祁镇和他的媳妇儿们都给关在了南宫,相当于软禁了起来。这一关又是7年时间。
这段时间里,朱见深与父母没法子见面,在孤独和恐惧中又度过了7年。这期间,还是万贞儿不离不弃地陪在朱见深身边。
你说说看,朱见深心灵最脆弱的8年时间,都是万贞儿细心照料,陪在他身边,他怎能不爱这个女人呢?
二、万贞儿可不是个简单的角色。虽说万贞儿和朱见深一起吃了不少苦,可后来她的所作所为,的确有点儿过分了。由于她35岁了,很难再生个儿子,好不容易为朱见深生了个皇长子,他们夫妻俩别提多高兴了。
结果这孩子偏偏还夭折了!这可把万贞儿给哭惨了,那么这个时候万贞儿在想些什么呢?她在担心后宫其他女人,一旦其他女人在她之前生出个儿子来,那么皇长子的位置可就不是她儿子的了!
因此万贞儿开始动手,但凡后宫有女子怀孕,万贞儿就会想各种办法把这帮女人给搞流产。只要万贞儿自己的肚子没动静,那么她就不允许其他女人的肚子有动静。
因封贵妃,皇子未晬而薨,妃亦自是不复娠育,数年储嗣未兆。中外以为忧,言者每劝,上恩泽当溥,然未敢显,言妃之妒也,惟给事中李森言及之,而宠益甚。初居昭德宫,后移安喜宫进封皇贵妃。---《明实录》
可是万贞儿毕竟年纪越来越大了,再也没有怀上过孩子,朱见深看着自己日渐苍老的脸,心里也不得劲儿,叹息自己这么大岁数了,都没有儿子。
那么他知不知道万贞儿的这些行为呢?种种现象表明他是知道的,但是他对万贞儿的爱实在是无法言说,因此也就没有责怪万贞儿。
因此这件事就陷入了僵局当中,万贞儿生不出儿子,那么朱见深就没有儿子。而万贞儿年纪越来越大,生孩子的几率基本为零了,这就证明朱见深要绝后了?
那可未必,因为早年有个姓纪的宫女,曾经偷偷给朱见深生了个儿子,也就是朱佑樘。这件事在朱见深30岁的时候发生了,这一年万贞儿47岁,她依旧幻想自己还能生孩子。
于是万贞儿想了各种办法要毒害朱佑樘,她先派人弄死了朱佑樘的母亲纪氏,随后又喊朱佑樘到她那儿吃东西。好在朱佑樘从小就是在提防中长大,因此一口东西都不肯吃。同时又得到了周太后的保护,这才躲过一劫。就问你万贞儿毒不毒吧!
三、为啥后来万贞儿开闸放水了呢?爱一个人,可以做到为之疯狂的地步。万贞儿觉得朱见深非常爱自己,所以她宁可让朱见深绝后,也绝对不让朱见深和别的女人有孩子,这一点朱见深似乎也只能在叹息中默认,谁让这就是爱呢?
直到朱佑樘的出现,彻底击碎了万贞儿的信念。她知道自己苦心经营这么多年,全都是白费了,这一切都要怪朱佑樘的出现!再加上朱佑樘有太后保着,所以没办法动他,因此万贞儿彻底放弃了当初的打算。
她意识到自己不可能再生孩子了,既然自己好不了,那也不能让这个破坏自己规则的人好下去。因此万贞儿开闸放水了!
我们会发现自从1475年发现朱佑樘开始,后宫妃嫔们的肚子一个个开始有反应了!紧接着,朱见深一下子就多了11个儿子,这可把朱见深给乐坏了。
也正是这个时候,大家才意识到一个问题,原来不是朱见深不行了,也不是妃嫔们的问题,而是万贞儿放水了!
万贞儿啥想法呢?既然朱佑樘坏了她的好事,那么自己也要坏了朱佑樘的好事。如果只有朱佑樘一个皇子,那皇位岂不就是他的了?
一旦朱佑樘登基,还不立马清算万贞儿,为自己的母亲报仇?也为自己那孤独黑暗的6年时光找个泄愤点?所以说万贞儿既然杀不掉朱佑樘,就只好为朱佑樘树立一堆竞争对手了!
总结:不是大家抓着万贞儿不放,是她抓着其他人不放。没人鄙夷他们的这段爱情,娶个大17岁的妻子,这倒也没啥关系。尤其是现代社会的思想如此开放,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
而且朱见深对万贞儿的确爱得死去活来,58岁的万贞儿去世时,41岁的朱见深伤心欲绝,表示:贞儿走了,我也活不长了。果然没几个月他也跟着走了,可谓是可歌可泣。
问题是万贞儿这个人是个精致利己主义者,她为了满足自己的利益,毒害了那么多女人和小孩,难道这些人就不是活生生的生命吗?
当然了,万贵妃毒害后宫妃嫔的事情,是记录在《明史》之中的,所以很多人觉得不可信。但是历史这玩意儿如果这么看就是死循环了,毕竟清朝是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他们可以对前面所有王朝的历史进行删改,那我们是否要否定所有历史的真实性呢?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万贵妃有可能是被明清文人黑了。
第一,按照《明史》的记载,万贵妃是个心理变态的人,自己没孩子,便强迫后宫怀孕的妃子打胎,导致明宪宗长时间都没儿子。
时万贵妃专宠而妒,后宫有娠者皆治使堕。柏贤妃生悼恭太子,亦为所害。
但根据《明宪宗实录》的记载,万贵妃还活着时,虽然言官多次弹劾她,列举了很多关于她的罪状,如恃宠而骄、纵容本家亲戚祸乱朝纲等。
但在言官的弹劾中,却没提到“善妒杀嗣”。
要知道,《明宪宗实录》是明孝宗在位时期命人修撰的。
都已经是孝宗时代了,揭万贵妃老底,还担心被打击报复?不可能嘛。
如果万贵妃真的是个打胎队长,宪宗的实录里面就不可能完全没记载。
所以,关于万贵妃逼妃子打胎的记载,大概率是编的。可信度不太高。
也就是说。万贵妃确实是个小心眼的人,这点不能否认。女人嘛,谁都希望自己的男人专宠自己。但要说她逼其他妃子打胎,这就是在抹黑了。她只是小心眼,并不是一个变态毒妇。
第二,成化六年之前,明宪宗之所以只有三个儿子。很大一个原因,是由于宪宗当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宪宗专宠的万贵妃,另外两个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王皇后和柏贤妃。
其实还有一个吴皇后,也是明英宗生前为宪宗指定的妃子。但吴皇后担任皇后仅一个月就被明宪宗打入了冷宫。
成化四年以前,宪宗只临幸万贵妃一人。而万贵妃由于年纪大,生下一个儿子后(也就是宪宗的皇长子),就再也不能生育了。
故而,也就导致了在此期间,宪宗只有一个儿子。(结果还夭折了)
到了成化四年,满朝文武都为宪宗的儿子问题操心。为了堵住众人之口,宪宗便临幸了柏贤妃。而柏贤妃也很争气,在次年就为宪宗生了皇次子,这便是悼恭太子朱祐极。
成化五年,明宪宗偶然临幸女史纪氏,明孝宗因此于次年出生。
现在很多人都说明宪宗是色批,后宫一群后妃不临幸,看见一个女官就睡了。
这可真是冤枉明宪宗了。因为成化五年的大明后宫,仍然只有三个后妃。
一个是明宪宗不愿意碰的王皇后。
一个是已经生不出孩子的万贵妃。
还有一个是正在坐月子的柏贤妃。
后宫没人,宪宗自然只能找女官生孩子了。
这里要注意了。明孝宗出生时,他的二哥朱祐极还活着。
因此《明史》说万贵妃善妒杀嗣,专盯着孝宗的母亲纪氏迫害,是因为她担心纪氏会诞下皇子,影响自己的地位,这明显是错误的,也不符合逻辑。
我要是万贵妃,肯定是优先弄死朱祐极。毕竟这孩子已经被封为太子了。而纪氏当时还只是怀孕了而已,谁也不知道她肚子里怀的是男孩还是女孩。
孝宗出生后,至他被册立为太子期间。宪宗为什么一个儿子都没有,我不知道原因。
但很有意思的是,宪宗的第四个儿子,也就是兴献王朱祐杬的母亲邵氏,她在生下朱祐杬之前,地位也不高。直到朱祐杬出生之后,她才被封为宸妃。
另外,朱祐槟和朱祐楎的母亲张德妃;朱祐橓和朱祐楷的母亲杨恭妃。也是一样情况。
她们原本也是身份不高的宫女或嫔,是在生下皇子后,才陆续晋升为妃子。
这说明,宪宗中前期的后宫,正儿八经的妃子很少。而宪宗不广纳妃子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他太爱万贵妃了,太想让自己最心爱的女人给自己生孩子。
直到宪宗30岁,见到万贵妃已经47岁,已经无法生育了。他这才改变想法,为了明朝的江山社稷考虑,开始临幸其他女人,陆续又生了11个儿子。
(景德镇造斗彩鸡缸杯,拍卖价值将近三个亿。这是万贵妃生下皇长子后,宪宗命景德镇专门烧制的。之所以会以鸡为绘画主题,是因为万贵妃怀孕的当年是鸡年。而杯壁所画的一只公鸡带着一只母鸡和一群小鸡,则代表了明宪宗和万贵妃以及他们的孩子。宪宗通过这件瓷器,表达了他对自己与万贵妃如同寻常百姓般的夫妻生活的向往)
第三。按《明史》的记载,万贵妃让张敏弄死还未出生的明孝宗。但张敏没有遵万贵妃的懿旨杀害孝宗,而是瞒着宪宗和万贵妃,将孝宗偷藏在宫中供养。直到有一天,他见宪宗感叹自己一把年纪还没孩子时,才把孝宗的事情和盘托出。
而宪宗看到孝宗后,说这孩子像我,一点也不觉得奇怪,便直接就认了儿子。
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
也就是说,六年未见一面的儿子,宪宗直接相认。依据是宪宗认为孝宗长得像自居。
但是,我们只要看宪宗和孝宗的画像就可以发现,这父子俩人,根本就不像。
明英宗和明宪宗一看就是亲生父子。
但明宪宗和明宪宗,长得根本不像。
既然不像,那《明史》的说法就不成立。
所以,《明史》关于张敏从宫外拉了一个六岁的孩子给宪宗,说这是他亲儿子,宪宗直接就认了的记载,明显是有bug的。
宪宗之所以相信孝宗是自己儿子,真正原因是宪宗从一开始就知道孝宗的存在。
能证明这个论述的史料有很多。
如商辂的奏折《商文毅疏稿》;
如尹直所著的《謇斋琐缀录》;
还有陈宏谟的《治世余闻》。
成化中,皇妣纪氏得幸,有娠。万贵妃既觉,恚而苦楚之。宪庙乃密托病,出之安乐堂,以痞报,而属门官照管——《治世余闻》
孝宗还在娘胎时,宪宗就知道了消息。
只是宪宗听说万贵妃因为这事吃醋了,才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置在安乐堂,让万贵妃眼不见心不烦。
之后的几年,孝宗从出生,到长到六岁,宪宗都派了心腹内侍全天候照顾孝宗和纪氏。
既诞,密令内侍近臣,谨护视之——《治世余闻》
直到张敏把孝宗的事实告诉万贵妃。加之当时乾清门起火,宪宗认为这是老天爷对他隐藏儿子的报应,这才大大方方地把孝宗和纪氏接回了宫里。
而万贵妃在知道事情后,还埋怨宪宗,说怎么能只瞒着我一个人呢?
为了表达诚意,万贵妃以极高礼仪接待了孝宗和纪氏。
注意,前面说了,王皇后是摆设,而宪宗又专宠万贵妃。此时的万贵妃,实际是仅次于周太后的后宫二号人物。所以,不要小看了她对纪氏和孝宗的客套之举。
因为这相当于是后宫真正的皇后,接纳了纪氏和孝宗母子。很有标志性意义。
至是,太监张敏厚结贵妃主宫太监段英,乘间说之,贵妃惊云:“何独不令我知?”遂具服进贺,厚赐纪氏母子,择吉日请入宫——《謇斋琐缀录》
孝宗回宫后,有两点需要注意。
一是万贵妃与明孝宗的关系。
按《明史》的记载,周太后因为担心孙儿被害,不允许万贵妃靠近孝宗。所以他们的关系很一般。
但是按照当时一手史料的记载,明孝宗被接回宫后,负责抚养孝宗的人,是万贵妃。不是周太后。
证据就是商辂的奏折。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商文毅疏稿》
这份奏折简单翻译一下就是,万贵妃像对待亲生儿子一样扶养孝宗,大家知道后,都对万贵妃称赞有加。但孝宗生母纪氏的身体不好,大家希望皇帝能把纪氏安置在离孝宗近一些的地方,能让孝宗尽孝。
明孝宗和万贵妃的关系可能不太好,但肯定也不是仇人。
第二是纪氏的死因。
众所周知,孝宗和纪氏回宫后不久,纪氏就病死了。
按《明史》的记载,是万贵妃害死了纪氏。
可无论是商辂,还是尹直,他们都知道纪氏的身体不好,也都猜测纪氏可能命不久矣。
这就说明,纪氏患病的事,其实很多人一早就知道了。不仅内廷的人知道,就连外朝的官员也知道。这并不是秘密。
如果,孝宗生母真是万贵妃害死的,这事能瞒得住?
外朝的那些言官岂不是要喷死万贵妃!
可实际上,并没有人因为纪氏之死而向宪宗弹劾万贵妃。
包括继位后的明孝宗,也没有把母亲的死归罪于万贵妃。
插一句,商辂是宪宗时期的内阁首辅,尹直是宪宗时期的兵部尚书,陈宏谟是武宗时期的江西巡抚。陈宏谟的年纪稍小,成化年间的事情应该是听说的。但商辂和尹直都是成化时期的见证人。他们留下的资料,是有可信度的。
第四,按《明史》的记载,太监张敏把孝宗活着的秘密透露给宪宗后,就在万贵妃的胁迫之下,吞金自杀了。
但在尹直和陈宏谟的史料中,供养孝宗之事与张敏无关。在整个事件中,张敏只是把孝宗活着的消息透露给了万贵妃。
这方面的史料记载,前面已经列举了,这里不再赘述。
由此来看,张敏不仅不是万贵妃的眼中钉。
相反,他应该还是万贵妃的宠臣。
而另据福建《金门县志》的记载,张敏的死亡时间是1485年,比《明史》的记载时间晚了九年左右。
(成化)二十一年,敏疾,帝遣太医诊视。讣闻,震悼,遣司礼、御马二监治丧,赐宝钞二万贯、冠帽、牙牌、玉带;祭二坛,户部给斋粮麻布、工部造坟——《金门志·张敏传》
这从侧面也能证明,张敏应该不是万妃的眼中钉。他也没有搭救过儿时的明孝宗。
历史上真正的张敏,可能是个墙头草,为了巴结万贵妃,不择手段。
既然张敏不是万贵妃杀的。那万贵妃明显就是被《明史》泼了脏水。
值得一提的是,《明史》关于张敏的记载也有bug。
在万贵妃的传记中,说他死于成化十一年。
但在著名清官杨继宗的传记中,却记载张敏在成化十三年,构陷杨继宗,然后被明宪宗骂了一顿。
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杨继宗传》
难道当时有两个叫张敏的?也不是啊。无论是《明史》中的张敏,还是《謇斋琐缀录》中的张敏,都是大太监。不是小角色。很多事迹还是重叠的。这就说明成化朝只有一个叫张敏的大太监。
那么,作为正史的《明史》,为何会有这种明显的低级失误呢?
众所周知,《明史》不是一个人编的。
编《明史》后妃部分的史官叫毛奇龄。编大臣本传的人,另有其人。
很可能是这些清朝史官在修史过程中,只负责自己的部分,没有相互比照。于是也就产生了内容上的冲突。
第五,关于万贵妃善妒杀嗣,以及她杀害张敏的记载,最早出自《古山笔尘》,作者叫于慎行。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古山笔尘》
于慎行是万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在朝中的地位很高。但他毕竟是万历时期的人,并不是成化朝的见证者。
所以,他所著的《古山笔尘》,相比于尹直的《謇斋琐缀录》,可信度并不是很高。
也正因为可信度不高。所以,于慎行在文章的结尾处,还专门强调——“万历甲戌,一老中官(太监)为予道说如此。”
这是我从一个宫中的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至于是不是真的,我就不知道了。
说到这里,明朝史料对万贵妃的记载,已经很清晰了。
大体可以分为两类:
一是成化年间的人,以尹直为代表,记载了万贵妃是个小心眼,但没有关于她迫害妃子和皇子以及杀害张敏的记载。
二是明朝万历、崇祯时期的人,以于慎行为代表。不仅说万贵妃是小心眼,而且还说她善妒杀嗣,心理极其的变态。
这两种史料,明朝人其实更相信前一种。
比如创作《万历野获编》的沈德符(万历时期的举人)就曾说过:“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
那些宫里的老太监,净喜欢胡诌,传前朝的宫廷事,十句话里有九句都是假的。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毛奇龄编《明史》的过程中,却收录了于慎行的记载,而忽略了尹直等亲历者的记载。并且,毛奇龄还抹掉了于慎行在原文里的“免责声明”。
把于慎行强调的“我也是听说的”,直接变成了正史。以致影响了后来的人。
对于《明史》对万贵妃的记载,有人说这是清朝故意抹黑明朝,有意而为之。
但是,乾隆皇帝在看过《明史》关于万贵妃的章节后,很不满意,认为史官抹黑了明宪宗和万贵妃,气鼓鼓的专门写了一篇小论文,对内容进行了驳斥。
乾隆这篇论文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内容就不列了,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行搜索。
所以我觉得万贵妃被黑,应该不是清朝统治者的意思。
有可能,是明末的部分文人为了黑明宪宗而有意之为。
毕竟,只有如此写,才最能突出明孝宗的人生传奇性。
至于为什么要抬高明孝宗,这显而易见。
明朝皇帝中,孝宗对文人士大夫的态度最恭敬。不夸张地说,明朝文人最接近宋朝文人的时代,就是孝宗在位的十八年。
这种对文人客客气气的好皇帝不捧,难道要捧重用宦官的明宪宗吗?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穷追猛打万贵妃,当然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乎明宪宗本人也。
明宪宗在其23年的皇帝生涯中,对比自己大17岁的万贵妃始终荣宠不减,忠贞不二。这样的一段爱情,难道不是可歌可泣的么?我们可以容忍法国总统娶自己的老师,为何就容不下成化皇帝和万贵妃呢?更何况明宪宗证明了自己的爱情,另一对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史书中万贵妃最大的罪名就是迫害皇嗣,如同《甄嬛传》中的皇后一样,热衷于给后宫妃嫔打胎。在任何一个朝代,皇嗣都是重中之重,而明宪宗本人对此更是印象深刻。当年他叔父景泰帝朱祁钰,就是因为没有儿子,轻易就被自己老爹篡夺了皇位。有此前车之鉴,他又为何放任万贵妃胡来呢?
真相只有一个,那就是《明史》造假。
万贵妃剧照
万贵妃:明宪宗一生所爱万贵妃是青州诸城县人,父亲万贵县吏出身,又因犯了过错而被谪居霸州。无奈之下年仅四岁的小万姑娘在明宣宗宣德九年被送进宫中,成为了皇后孙氏身边的宫女。宣宗驾崩后,皇太子朱祁镇即位,是为英宗。孙皇后也升级为皇太后。
- 守卫废太子
正统十四年(公元1449年)八月十五日,御驾亲征的朱祁镇在土木堡全军覆没,本人还被瓦剌人抓了俘虏。消息传回北京,为了坚定天下臣民抗敌的勇气和意志,孙太后册封朱祁镇年仅三岁的庶长子朱见深为皇太子,由宣宗次子朱祁钰监国。
但是英宗这位瓦剌留学生实在是烂泥扶不上墙,竟然在大明境内到处厚着脸皮扣关叫门。为了阻止皇帝卖国,孙太后下旨将朱祁镇升级为太上皇帝,让朱祁钰登基为新皇帝。一年后失去利用价值的朱祁镇被瓦剌人放回京师,随即被朱祁钰软禁在了紫禁城外的南宫。包括太子生母周贵妃在内的妃嫔,都跟着朱祁镇一起去了新住处。至于朱见深,和几个弟弟一起住进了祖母孙太后所在的清宁宫。清宁宫靠近东华门,其实离南宫不远,但这一小段距离,可称得上是“咫尺天涯”。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为了照顾孙儿,孙太后把最得力的宫女万氏派了过去。当然她没想到,万宫女这一去就是终身。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六岁的朱见深被告知从今以后你只是沂王了,皇太子变成了叔父的儿子朱见济。历史上的废太子,一般结局都非常凄惨。当时除了祖母孙太后,就只有万宫女尽心尽力地守在沂王身边。史书记载朱见深即位之后每逢出游,万氏总是“戎服前驱”。我们在嘲笑宪宗怪癖之时,有没有想过当年的万宫女就是这样保卫着年幼的朱见深呢?
英宗复辟之后,朱见深被复封为皇太子。天顺八年(公元1464年)正月十七日朱祁镇驾崩,庙号英宗。此前孙太后已经去世,换句话说,朱见深即位之后,身边最信任的人就是万宫女。据说朱见深曾有意立万氏为皇后,当然不出意外地遭到了已经升级为皇太后的周贵妃极力反对。
最终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吴俊之女吴氏被册为皇后,但仅仅一个月之后就被废黜,原因是“杖责”了万氏。根据《明史》的描写,吴皇后对万氏是“摘其过杖之”,也就是故意找茬。这是直接践踏皇帝底线的行为,万氏在皇帝心中可不是一个身份低贱的宫女。
后立未踰月而废,当时传言或谓后宫先有擅宠者被后杖责故及。然宫禁事秘,莫得而详。—《明宪宗实录卷八》
宪宗与万贵妃剧照
- 诞育皇长子
吴皇后被废之后,朱见深也并没有立万氏,新皇后是上元人王氏。当然对成化皇帝来说皇后是谁并不重要,万氏开心最重要。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正月十九日,宪宗和万氏的爱情结晶终于出生。当年三月,万氏被册封为贵妃,当初皇后候选人之一的柏氏进封贤妃。从这个角度看,万氏因诞育皇长子而进封贵妃,宪宗对她虽然宠爱,但并未逾礼。而且万氏封了贵妃之后,其父万贵才被封为锦衣卫正千户(正五品),比柏贤妃之父柏珍锦衣卫指挥同知(从三品)的级别可差远了。
可惜皇长子在当年十一月即不幸夭折,作为大明开国以来第一位不满周岁就早夭的皇子,宪宗特地让礼部斟酌祭葬之礼。事实上礼部提出的一切从简,包括皇帝和万贵妃在内均没有提出异议。
甲午,皇长子薨。上谕礼部曰:“皇子薨逝,朕甚感伤。祭葬之礼,其酙酌以闻。”于是礼部议按礼八岁以下为无服之殇,祭葬礼仪俱合从简。祭不用牲用素羞,出殡日上服浅淡服,明日百官行奉慰礼。—《明宪宗实录卷三十六》
长子去世之后,可能是为了弥补贵妃,其父万贵在成化三年(公元1467年)九月被封为锦衣卫世袭指挥佥事(正四品,还是不如柏珍)。
《明史》中的谎言按照《明史》记载,万贵妃在皇长子夭折之后似乎进入了癫狂状态。对已经怀孕的妃嫔,要下药打胎。对已经出生的皇子(孝宗),要动手杀害。所作所为,简直是人神共愤。我们上一段原文,再来分析一下其中的谬误。
孝穆纪太后,孝宗生母也,贺县人。…授女史,警敏通文字,命守内藏。…帝偶行内藏,应对称旨,悦,幸之,遂有身。万贵妃知而恚甚,令婢钩治之。婢谬报曰病痞。乃谪居安乐堂。久之,生孝宗,使门监张敏溺焉。敏惊曰:“上未有子,奈何弃之。”稍哺粉饵饴蜜,藏之他室,贵妃日伺无所得。…帝自悼恭太子薨后,久无嗣,中外皆以为忧。成化十一年,帝召张敏栉发,照镜叹曰:“老将至而无子。”敏伏地曰:“死罪,万岁已有子也。”帝愕然,问安在。对曰:“奴言即死,万岁当为皇子主。”于是太监怀恩顿首曰:“敏言是。皇子潜养西内,今已六岁矣,匿不敢闻。”帝大喜,即日幸西内,遣使往迎皇子。使至,妃抱皇子泣曰:“儿去,吾不得生。儿见黄袍有须者,即儿父也。”衣以小绯袍,乘小舆,拥至阶下,发披地,走投帝怀。帝置之膝,抚视久之,悲喜泣下曰:“我子也,类我。”使怀恩赴内阁具道其故。群臣皆大喜。明日,入贺,颁诏天下。移妃居永寿宫,数召见。万贵妃日夜怨泣曰:“群小绐我。”其年六月,妃暴薨。或曰贵妃致之死,或曰自缢也。谥恭恪庄僖淑妃。敏惧,亦吞金死。—《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万贵妃剧照
孝穆纪太后是广西土官的女儿,因“警敏通文字”,被授为宫中女史。女史是明代宫中六局二十四司之中最低级别的女官,当然也是在皇帝的临幸范围内。以上这段《明史》记载有多少错误呢?我们试着来做个分析:
其一孝宗出生后,万贵妃让太监张敏去把这位皇子溺死。张敏的反应是“上未有子,奈何弃之”,这真是见了鬼了。孝宗生于成化六年(公元1470年)七月,是宪宗第三子。在他出生之前,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四月柏贤妃为宪宗生下皇次子朱祐极。朱祐极在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十一月被册封为皇太子,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正月去世,赐谥曰悼恭。换句话说,孝宗出生之时,悼恭太子活得好好的,宪宗怎么就没儿子?
其二张敏在向宪宗说出孝宗的存在之后,即畏罪自尽,那他的死期应该就在成化十一年六月左右。可是《明史杨继宗传》中有这样一段内容:
九载秩满,超迁浙江按察使。数与中官张庆忤。庆兄敏在司礼,每于帝前毁继宗。帝曰:“得非不私一钱之杨继宗乎?”敏惶恐,遗书庆曰:“善遇之,上已知其人矣。”—《明史卷一百五十九·列传第四十七》
杨继宗有当时天下第一清官的美誉,他在浙江按察使的任上多次与宫中太监张庆发生矛盾。张敏作为张庆的哥哥,也曾经在宪宗前进谗言,结果却被当面打脸。那么杨继宗是什么时候出任浙江按察使的呢?答案是成化十四年(公元1478年)九月初四日。有兴趣的读者可以找一下《明宪宗实录卷一百八十二》壬戌日条下的记载自己看一下。换句话说,纪氏死了三年,张敏还活得好好的。又据地方县志,张敏实际死于成化二十一年。
其三宪宗一看到孝宗,就觉得像自己。这个事吧,由于纪淑妃的血统关系,孝宗的相貌和大明历代先帝其实区别挺大的。下图有画像对比,大家可以自己看。
左为宪宗画像,右为孝宗画像
其四纪淑妃之死,只怕和万贵妃真扯不上关系。由大学士商辂给宪宗的上疏可知,孝宗和纪淑妃分开之后,是由万贵妃抚养的。知道这个信息,有没有惊掉下巴?万贵妃要是想害孝宗,不是举手之劳的事么?
初,帝召见皇子留宫中,而纪妃仍居西内。辂恐有他患,难显言,偕同官上疏曰:“皇子聪明岐嶷,国本攸系。重以贵妃保护,恩逾己出。但外议谓皇子母因病别居,久不得见。宜移就近所,俾母子朝夕相接,而皇子仍藉抚育于贵妃,宗社幸甚。”由是纪妃迁永寿宫。—《明史卷一百七十六·列传第六十四》
孝宗移居万贵妃寝宫昭德宫,应该在当年四月十四日乾清宫发生火灾之后。而从商辂的上疏来看,纪氏当时就已得病。到了六月二十六日纪氏病情愈发沉重,商辂再次提醒皇帝,作为皇长子生母,其死后“一应礼节须宜从厚”。六月二十八日纪氏去世,追封为淑妃,谥恭恪庄僖。八月葬于西山。当年十一月初八日,朱祐樘被册立为皇太子,此后移居仁寿宫,由祖母周太后照顾。
孝宗既立为皇太子,时孝肃皇太后居仁寿宫,语帝曰:“以儿付我。”太子遂居仁寿。《明史卷一百十三·列传第一后妃》
乾清宫
谎言由何而来?虽然《明史》中有关万贵妃的记载大有问题,但这个责任还真不能按在清朝的头上。如果我们打开《胜朝彤史拾遗记》这本书,就会发现《明史》中的内容,几乎原封不动摘抄自本书第三卷万妃传。“胜朝”指已灭亡的前一朝代,“彤史”是古代宫中女官名,掌记宫闱起居等事。那么很明显,《胜朝彤史拾遗记》一书讲的就是明朝后宫的八卦新闻。这本书的作者毛奇龄曾出任明史馆修纂官,这下大家应该清楚为何《明史》中的记载和《胜朝彤史拾遗记》几乎一模一样了吧?
那么《胜朝彤史拾遗记》中的史料又从何而来呢?有没有可信度呢?我们再往前翻,有一本叫《谷山笔麈》的书,是隆庆二年(公元1568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的于慎行所著。在本书中对于孝宗身世和万贵妃恶行的描写,基本就是《胜朝彤史拾遗记》的最初来源。
孝庙既生,顶上有数寸许无发,盖药所中也。传云太子迎入东朝,贵妃使使赐孝穆死。或曰孝穆自缢。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谷山笔麈卷之二·纪述一》
万历甲戌就是万历二年(公元1574年),此时距离纪氏之死已经过去了近百年。而在另一部明代重要史料《万历野获编》中,其作者沈德符就对于慎行听信宦官之言的行为嗤之以鼻。
于公起北方早贵,并本朝纪载不尽寓目,自谓得其说于今上初年老中官,不知宦寺传言讹舛,更甚于齐东。予每闻此辈谈朝家故事,十无一实者,最可笑也。—《万历野获编卷三·宫闱孝宗生母》
结语:至此真相大白,有关万贵妃的种种黑料,原来尽出于万历初年的一位宫中老太监之口。后世史学家不加验证便书之于史书,若非太蠢,便是太坏。
册封朱祐樘为皇太子之后,宪宗或许是为了安慰万贵妃,于次年十月进封其为皇贵妃。成化二十三年(公元1487年)正月初十日万皇贵妃去世,当时刚刚结束庆成宴回宫的宪宗突然接到噩耗,整个人都懵了。过了好久才长叹一声:“万侍长去了,我亦将去矣”。所谓的侍长,即妾室之长的意思。万皇贵妃生于宣德庚戌(即宣德五年、公元1430年),此时已经58岁高龄。万皇贵妃谥号为恭肃端慎荣靖,葬天寿山西南。而宪宗本人在此之后果然“悒悒无聊,日以不预”,半年后即驾崩。这份至死不渝的忠贞爱情,却因为二者之间的年龄差距而不容于后世,何其愚哉!
皇太子朱祐樘即位后追尊其母,各路马屁精纷纷出动。当年九月山东鱼台县县丞徐顼上疏认为“先母后之旧痛未伸”,意思就是纪氏之死存疑。明孝宗对此表态:“此事皇太后、母后宣谕已明,凡外间无据之言难凭访究”。年底宪宗梓宫将赴葬山陵,监察御史曾璘上疏提出将万贵妃迁葬并削其谥号。孝宗再次表态:“削谥迁葬事,其止勿复言”。从孝宗本人多次表态来看,他不认为生母死于万皇贵妃之手,至少并无任何证据。
乾隆帝画像
俗话说皇帝最懂皇帝,多年之后爱好广泛的乾隆皇帝还特意写了一篇文章来为万皇贵妃鸣冤,其中有一句话特别一针见血:
总之宫闱事秘,传闻已不可凭,或由众人深嫉万安之假附乱政,遂饰为无稽之言以归万妃。—《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
上文内容出自《乾隆御批通鉴卷十一》,乾隆以帝王眼光来看万皇贵妃不过是被众人讨厌的万安所连累而已。万安虽是成化朝内阁首辅,但不过是政治手腕高超的宪宗皇帝手中提线木偶而已。文官们厌恶万皇贵妃,不过是厌恶万安。而厌恶万安,实质是对宪宗大权独揽不满。而万皇贵妃,无疑是曲线攻击皇帝的最佳目标。谎言说得多了,渐渐也就众恶所归了。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明宪宗一生共有十四儿子、八个女儿,一共有二十二个子女,不算少了。但是大部分的子女都是成化十二年(1476年)后出生的,而这与万贵妃脱不了干系。
储君是一国之本,明宪宗的第一个儿子是与万贵妃的,他很是高兴也把其立为了太子。可是不久之后孩子就夭折了,万贵妃也因为高龄生子,接生问题导致失去了生育能力。在此之后万贵妃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地位,于是利用各种手段把皇帝留在自己身边,不让其接近其他妃嫔,以免有人生子而影响到她的地位。如果发现哪位妃子怀了生育,万贵妃就不择手段令其流产。不仅如此万贵妃还勾结太监汪直,总管太监梁芳,结党营私,把朝堂弄得昏天黑地。为什么这些事情宪宗却坐视不管呢?
万贵妃比宪宗要大19岁,在古时候这个年纪都已经结婚生子了。但就是这个大他一轮的女人,宪宗却对其宠爱有加,后宫那么多年轻貌美的妃嫔都比不过。之所以宪宗这么宠爱万贵妃,完全是由于在宪宗悲苦的童年中,只有万贵妃一个人不离不弃地陪伴着他。
由于宪宗的父亲明英宗的任性妄为导致了土木堡之变,自己也被也先抓去当了俘虏。本因宪宗继位皇帝,可是当时他还年幼,于是于谦等人向皇太后推选了景泰帝当了皇帝。从这开始宪宗就开始了他悲惨的同年,直到后来英宗复辟,他才成功恢复太子之身。
在长期和万贵妃的生活中,宪宗不可避免地对其产生了感情。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宪宗对于越来越年老的万贵妃的感情却没有丝毫减少,这也是万贵妃在后宫和朝堂可以肆无忌惮的原因。
宪宗的第一位皇后吴氏生于大户之家,长得貌美并且能歌善舞,知书达理。但是由于和万贵妃不和,就被宪宗废掉了。从此后宫中人都知道万贵妃惹不起,就连后来的王皇后也对其百事忍让。
就是在这种情形下,万贵妃可以说掌握了整个后宫,很多事宪宗也不知道,一些小事也任由其发展。至于后宫的人更加不敢在宪宗面前说出万贵妃的所作所为了。然而自从宪宗长子和次子夭折之后,近十年的时间宪宗再也没有孩子(明孝宗朱祐樘于1470年出生,但是直到其6岁才与宪宗相认),这使得他很是苦恼。
宪宗第二子朱祐极夭折也与万贵妃有关。成化五年,18岁的柏贤妃给宪宗生了一个儿子,取名朱祐极。宪宗看着儿子很是喜爱,非常高兴,对柏妃也更加宠幸了。但柏妃也有自己的忧虑,她知道万贵妃善妒,担心其对自己和儿子不利。于是对宪宗说:“求万岁保护我们母子的生命。”而宪宗显然对此不以为意,只是对柏妃说:“谁敢加害你?”随后把柏妃封为了贵妃,儿子朱祐极封为了太子。
皇上了有太子,所有的人都很高兴,但是一个人除外,那就是万贵妃。恼羞成怒的万贵妃找来心腹太监汪直,想出了一条毒计。
对于太子的抚养,宪宗很是重视,单乳娘就安排了10个,20个宫女负责衣物,还有15个宫女负责给太子洗澡,20个宫女守护太子睡觉。但是人多也有坏处,其中就有万贵妃安排的人。
几个月后的一天,朱祐极突然夭折了,还是被毒死的。宪宗下令严查,审讯了所有服侍太子的宫女,却没有任何线索。柏贤妃向宪宗上奏说这件事一定是万贵妃策划的。但是宪宗却没有任何的表示,不久后柏贤妃也被人害死,她死后被人吊在空中,宫中都认为是自杀,但真的是自杀吗?
不久后,万贵妃又听说一个姓纪的宫女被宪宗宠信后怀孕了。于是派人想要让纪氏堕胎,由于纪氏人缘很好,万贵妃派去的宫女之说是纪氏长了肿瘤,并不是怀孕。但不放心的万贵妃下令将纪氏贬到冷宫,就这样纪氏在冷宫中产下了一子,就是后来的明孝宗。
万贵妃听说纪氏产子之后,派遣了一个名叫张敏的太监前往杀死孩子。这个太监也不满万贵妃的所作所为,而且皇上也开始老了,于是擅自做主留下了孩子,只是告诉万贵妃孩子已经溺死了。后来张敏把孩子还活着的消息告诉了纪氏,于是纪氏偷偷的在冷宫中抚养孩子,宫女太监都知道这件事,但没有人再告诉万贵妃,纪氏母子也因此得以保全。同在冷宫中的吴皇后知道有个宪宗的儿子后,主动担起了抚养孩子的责任。
在孩子6岁的一天,宪宗看着自己的头上渐生白发,感慨自己还没有接班人,忍不住叹息。给宪宗梳头的太监张敏看见后,知道该是他们父子相认的时候了,于是告诉宪宗他早已有一个六岁的儿子。当宪宗看见孩子的时候,不禁泪流满面,感慨万千。之后这个孩子取名为朱祐樘,并被立为太子。但他的母亲却在不久之后暴毙,那个保护了他们母子的太监张敏也吞金自杀。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他们的死和万贵妃有关,但宪宗却还是没有任何表示。为了防止朱祐樘被害,宪宗的母亲周太后把他接到自己宫中亲自抚养。
自从朱祐樘与宪宗相认之后,他的孩子开始多了起来。从这件事看宪宗并不是没有生育能力,而且在宪宗第二子朱祐极夭折,到朱祐樘与宪宗相认这几年中都没能有孩子。从这点来看万贵妃确实有意地使那些怀孕妃子流产。就这一点就罪该万死了,不说她结党营私,自己的兄弟在外飞扬跋扈、横行街市、贪赃枉法了。万贵妃并没有什么贡献,完全是依靠宪宗的宠信,朝野上下对其不满也情有可原。虽然这件事的很大原因是宪宗自己,但自古以来也没人会把这事怪在皇帝身上,自然都抓着万贵妃不放了。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喜欢明史的小伙伴们,一定对万贵妃这个后宫绝育小队长的角色,不会陌生。在我们的印象当中,大明成化年间的后宫之内,生孩子,那可是个相当犯忌讳的事儿。
因为,万贵妃不乐意。
按照《明史》记载,万贵妃对于后宫之内,堕胎之事的操作,非常熟稔: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孝宗之生,顶寸许无发,或曰药所中也。纪淑妃之死,实妃为之。
这种记载,让大家很容易产生一种误解。那就是,人们往往会认为,在万贵妃的残暴、霸道堕胎术之下,明宪宗后宫的子嗣数量,会非常少。
毕竟明孝宗当年也是全靠着被宫人们,一直拼死掩藏,才最终躲过了万贵妃的毒手。
然而,当我们真的去认真数一数明宪宗的儿子数量之后,便会惊奇地发现,这可是一位高产的皇帝呀。明宪宗一生共有十四位龙子,除了前两位夭折之外,其他都平安健康地活到了成年之时。
有明一代,除了朱元璋的二十六子记录之外,明宪宗竟然位居生育榜第二。那么,既然明宪宗有这么多孩子,为何万贵妃还会背着这么大的一个绝育恶名呢?
依我看,最主要有三点原因:
一、这是一桩不被封建礼教认同的爱情不少小伙伴们应该有印象,在几十年前,男女当街拉个手、拥抱一下,就有可能被众人指点为耍流氓。这种行为在现在人们看来,再正常不过,然而,在当年守旧思想的之中,这就是非常出格、不可思议的事情。
这种现象和数百年前的成化年间一样,满朝文武都觉得,朱见深和万贞儿这俩人搞真爱,明显在胡闹,挑战大家的认知底线。
朱见深的爱情观,跟大家原本能接受的皇帝婚姻状况截然不同。在大家看来,皇帝嘛,就应该有个皇帝的样子,六宫粉黛、三千佳丽都是合理的,见惯了荒淫无道的昏君,谁曾想猛地蹦出来这么一个小清新。
大明王朝的臣子们、后宫妃嫔们,都觉得,不合理。为啥不合理,没人去仔细研究,但在当时人们看来,既然迥然不同,就肯定是非常不对的。
在大家看来,作为大明的皇帝,你跟那个长得一般、没啥生育能力的老女人整天黏糊在一起,上对不起祖宗、下对不起黎民!
作为帝王,朱见深身上可是担着为国开枝散叶的职责,他要为王朝的延续,努力奋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坐羊车游后宫的典范就在前面摆着,你不学,非要搞什么真爱,而且爱谁不好,还是一个比你大这么多、生育能力不行、宫女出身的女人。
哎,可惜了。
当然,皇帝肯定是没错的,那错就只能错在万恶的万贵妃身上。
因此,在为圣人讳的习惯文风之下,红颜背锅是必然的,万贵妃的反面角色,自然没得跑。
二、明孝宗的迟迟即位,需要有原因按照《明史》记载,孝宗一直到了六岁之时,才被立为皇太子。
母淑妃纪氏,成化六年七月生帝于西宫。时万贵妃专宠,宫中莫敢言。悼恭太子薨后,宪宗始知之,育周太后宫中。十一年,敕礼部命名,大学士商辂等因以建储请。是年六月,淑妃暴薨,帝年六岁,哀慕如成人。十一月,立为皇太子。
这里面,仔细推敲的话,很不合理。
因为,万贵妃实在是没有杀明孝宗朱佑樘的动机,因为,当时朱见深已经有儿子了。一年前,朱佑樘的哥哥朱佑极降生,并于成化七年被册封为皇太子。
一年之后,朱佑极夭折,其后,整整四年,大明王朝,在有皇子的情况之下,没有确立皇太子。
对于摄于万贵妃的淫威,宫中不敢言,将皇子藏于宫内,由吴后哺育之说,实在是漏洞百出。
如果宫中真的有这么庞大一群人,在人多眼杂的地方,呵护着一个如此重要、敏感的小生命,万贵妃还能一点儿都不知道,那只能说,万贵妃的权势,太弱了。
因此,说明孝宗一直没被发现,有作假的嫌疑。真实情况应该是明孝宗母亲出身卑微,同时万贵妃丧子数年之后,身体有些好转,明宪宗和万妃两人还没有彻底死心,想要争取再要个孩子,如果能诞下孩子,自然是理所当然的太子。所以,明孝宗虽然在一旁后备着,但没人理他。
直到最后几年,备孕屡次失败之后,明宪宗和万贵妃两人才无奈放弃,最终明孝宗才得以捡漏。
这种大实话,说出来,自然很尴尬,怎么遮一遮呢?莫过于万贵妃那无所不在的堕胎逼迫术了,将明孝宗描述成一个漏网之鱼,完美化解了当年为啥长时间没被立储的尴尬。
原本万贵妃如何如何,宫闱秘事理应不为人知,但经不住明朝时期,正是小说崛起的时代,这种顶流级别的宫廷八卦,自然深得很多创作人的喜爱。
三、野史的泛滥在古人的小说里,从来不乏创作素材,对于古人来讲,素材这个东西嘛,根本不是问题。有时候,即便没有也能创造出来。
万贵妃被世人描述为堕胎高手,这个故事的来源出自一百年后,明万历年间于慎行的《谷山笔尘》。
纯皇之诞孝庙,时万贵妃宠冠后庭,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
而对于这则消息的来源,作者于慎行交代的很明确:
“万历甲戌,一老中官为予道说如此。”
也就是听一个老太监说的,那么既然百余年过去了,这个老太监自然也不是亲眼所见之人,就这样,一个道听途说的宫廷秘史,堂而皇之地走入了畅销书当中。
而毛奇龄在参与修纂《明史》之时,基本照搬了这则传说,唯一删除的地方,恰恰就是出自小道消息的提示。
这不就坑了吗?
也难怪当时乾隆皇帝读着上火,直斥万贵妃堕胎这事儿,太挑战智商。
为此,他还专门写了一篇驳斥文《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
但宫闱事密,流传又岂口尽凭?如所称“后宫有妊,皆遭潜害”,则此前之佑极,生于成化五年,何独无恙?
万妃果妒岂能挺贯鱼及众而诞生成立者,如是多乎?
谣言止于智者,但热闹总是在看众当中传得沸沸扬扬,没办法,你以为喜欢八卦、花边消息的只是咱们这些现代人,当初那群整天吆喝着“非礼勿视、非礼勿闻”的读书人,其实也和咱们一样,俗!
这就和现在抗日神剧一样,你知道不合理,但经不住喜欢看个热闹,所以万贵妃的这根绝育后宫的小辫子,被人抓了数百年。
为什么明宪宗子嗣数量仅次于朱元璋,还有人抓着万贵妃不放?
万贵妃,历史上被黑得最惨的妃子之一,史书将她描述成“打胎小分队”队长,明孝宗朱见深的妃子怀一个孩子,她就打掉一个,差点让明宪宗朱见深绝嗣。
事情真的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了,明宪宗有多达十四个儿子,而且其中没有一个是被万贵妃害死的,真实的万贵妃虽然有点嫉妒心,但不至于残害妃子及皇子,她其实是个为人善良的贤内助。
万贵妃本名万贞儿,山东诸城人,她的父亲万贵本是县里的一名小吏,在她四岁的时候因为犯罪而被贬黜外地。
为了让万贞儿日后有所依靠,万贵便托人将她送到宫中当宫女,成为孝恭孙皇后(明宣宗朱瞻基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后来的孙太后)的贴身侍女,由于她乖巧懂事,孙皇后十分喜爱她。
正统十四年,发生了一件大事,明英宗朱祁镇贸然亲征,结果战败被瓦剌俘虏,为了顾全大局,孙太后拥立朱祁镇的异母弟朱祁钰为帝,同时册立朱祁镇之子朱见深为太子。
其实,孙太后只想把朱祁钰当个过渡品,等朱祁镇回来了,还是要重新继位的。
由于朱见深年幼,没有人照顾,孙太后便将时年十七岁的万贞儿派去照顾朱见深,两人自此之后就一直在一起,万贞儿给了他无微不至的照顾,而他也对万贞儿产生了极大的依赖。
后来,朱见深经历了大起大落,先是被叔叔朱祁钰给废掉太子之位,夺门之变后朱祁镇复位,他又重新被立为太子。
总之,不论发生什么事情,万贞儿一直陪伴在朱见深左右,久而久之,朱见深就对万贞儿产生了感情,这种感情像是母子,又像是恋人。
大约在朱见深十五六岁的时候,他与比自己大十七岁的万贞儿第一次发生了关系,自那之后,万贞儿便成为了他的女人。
1464年,明英宗朱祁镇去世了,十七岁的朱见深继位为帝,是为明宪宗,他继位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打算册立心爱的万贞儿为皇后,但他的生母周太后不同意立一个三十四岁的宫女为皇后,他便退而求其次,将名门之女吴氏立为皇后,将万贞儿立为贵妃。
事实上,早在朱见深继位之前,他的父亲朱祁镇就将吴氏、柏氏和王氏三名淑媛挑选入宫,准备选择一个作为太子妃,后来他看中了吴氏,只不过他没有等到朱见深大婚那一天就去世了。
这三人之中,吴氏成为皇后,其他两人则成为妃子,但地位都没有万贵妃高,据说朱见深专宠万贵妃,晚上只跟万贵妃睡觉。
吴皇后嫉妒万贵妃受宠,自己却受到冷落,于是故意找万贵妃的茬,万贵妃被她激怒之后,顶了一句嘴,她便以此为借口,将万贵妃给杖责了。
作为皇后,当然有惩罚妃子的权力了,而万贵妃也确实以下犯上了,但得知消息的朱见深心疼万贵妃,恼羞成怒之下竟然废掉了吴皇后,此时距离吴皇后成为皇后,只不过短短一个月而已。
吴皇后被废之后,朱见深迫于压力,便立王氏为皇后,王皇后也不得宠,但她鉴于吴皇后的教训,一直都比较老实,甘愿当个摆设,因此地位稳固。
从这时候开始,万贵妃就成为了朱见深的唯一,她在成化二年(1466年)为朱见深生下皇长子,但这个孩子还没来得及取名字就早夭了,由于她年纪大了,因此自那之后她就再也没有怀过孕了。
以万贵妃的孩子去世作为分界点,史书上对她的记载开始发生扭曲,将她描述成一个善妒杀嗣之人。
在明史中,都对万贵妃残害妃子、皇嗣之事有所描述。
由于万贵妃无法生孩子,朱见深迫于群臣压力,开始临幸其他妃子、宫女,但万贵妃担心别的女人生下皇子之后,会威胁自己的地位,便给那些怀孕的妃子、宫女强行灌下堕胎药,致使许多皇嗣胎死腹中。
掖廷御幸有身,饮药伤坠者无数。
史书中还说,明孝宗朱佑樘就差点死在母亲纪氏腹中。
纪氏原本只是个小小的内藏库宫女,却很有才华,有一次朱见深来到内藏库,被她的美貌和才学所吸引,于是临幸了她,后来她就怀孕了。
万贵妃得知此事后,就派一个宫女去给纪氏堕胎,但那宫女心疼纪氏,就谎称纪氏只是生病导致肚子变大的,而不是怀孕了,万贵妃这才放心,但依然将纪氏打发到安乐堂去居住,防止朱见深再见她。
后来,纪氏生下皇三子朱佑樘,这让万贵妃十分抓狂,于是派遣一个叫做张敏的太监去溺死朱佑樘,张敏可怜朱见深还没有皇子,于是将朱佑樘交给废后吴皇后抚养,然后回去禀告万贵妃,说他已经溺死朱佑樘了。
一直到朱佑樘六岁的时候,有一次朱见深对张敏说,自己年纪大了,还没有儿子,这可怎么办?
张敏便将朱佑樘之事告诉朱见深,朱见深十分高兴,于是去见了朱佑樘并为其取名,还将其身份公之于众,以此防止万贵妃迫害。
眼看不可能再杀死朱佑樘了,万贵妃心生一计,将朱佑樘的生母纪氏毒死,这样就可以将朱佑樘当做自己的孩子了。
另外,史书还说朱见深的皇二子朱佑极在三岁的时候,也被万贵妃毒死了。
那么,万贵妃残害妃子、皇嗣之事,是不是真的呢?
当然是假的了,就以朱佑樘作为例子,关于他和母亲纪氏的故事,我们从大臣的奏折和笔记中可以一窥究竟。
史书中说,朱见深听张敏说自己还有个儿子,于是连忙跑去看,发现朱佑樘长得非常像自己,于是连忙认下了这个儿子。
这是不符合常理的,因为根据朱见深和朱佑樘的画像来看,两人长得一点都不像,并且朱见深作为皇帝,皇嗣之事关系重大,他也不可能在没有搞清楚血缘关系的情况下,就随便认儿子。
事实上,从一开始,朱见深就知道纪氏怀孕了,也知道朱佑樘的存在。
根据内阁首辅商辂的奏折,以及兵部尚书尹直的笔记,我们可以知道,朱见深早就知道纪氏怀孕了,只不过因为万贵妃吃醋,朱见深便以纪氏生病为由,将其安排到安乐堂居住,后来纪氏生下了儿子朱佑樘,朱见深让其抚养,还派人去照顾,但对万贵妃隐瞒了这件事。
等朱佑樘长到六岁的时候,乾清宫发大火了,朱见深觉得自己隐瞒皇子之事(那时候他就朱佑樘这一个儿子)惹怒了上天,这才将朱佑樘公之于众。
万贵妃得知此事后,还埋怨朱见深隐瞒自己,但她依然热情接纳了纪氏和朱佑樘,对这母子俩十分照顾,她甚至亲自负责抚养朱佑樘,这让首辅商辂十分赞许,将这事记载在了自己的文集中。
重以贵妃殿下躬亲抚育,保护之勤,恩爱之厚,踰于巳出。凡内外群臣以及都城士庶之门闻之,莫不交口称赞,以为贵妃之贤,近代无比,此诚宗社无疆之福也。
至于说,纪氏为何会死,则是因为她当时已经生病了,万贵妃为了照顾她,还将她安排在自己的宫殿附近居住,也方便朱佑樘尽孝,这事在当时也有很多人知道,有很多大臣就此事上奏折赞扬万贵妃。
但外间皆谓,皇子之母因病另居,久不得见,揆之人情事体诚为未顺。伏望皇上勅令就近居住,皇子仍烦贵妃抚育,俾朝夕之间便于接见。
有人可能要说,朱见深为何要对万贵妃隐瞒朱佑樘,其实这很好理解,万贵妃作为一个没法再生孩子的女人,当然有些吃醋,但朱见深很爱她,为了照顾她的感受,这才让人秘密抚养朱佑樘。
也就是说,朱佑樘是朱见深藏起来的,并不是万贵妃迫害所致。
并且,皇二子朱佑极之死,跟万贵妃也没什么关系,道理其实很简单,朱佑樘出生的时候,朱佑极还活着,万贵妃如果要选个人迫害,理应是朱佑极,因为纪氏只是怀孕,还不知道是男是女,万贵妃不可能分不清主次。
再者说了,如果万贵妃真的残杀妃子、皇子,朱见深怎么可能还会爱她,难道朱见深真的想绝后吗?
事实上,造成朱见深早期子孙单薄的主要原因,还在于他对万贵妃的专宠,他一直希望万贵妃能生下一个儿子,在万贵妃生下儿子之前,他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克制。
一直到万贵妃四十七岁了,朱见深也三十岁了,他见自己只有一个儿子,这才改变想法,开始频繁临幸妃子、宫女,又连续有了十一个皇子。
试想,如果万贵妃真的一直在残害皇嗣,那朱见深怎么可能有这么多儿子呢,要知道这些皇子很多都是低级别嫔妃和宫女所生,万贵妃想要迫害她们,简直易如反掌。
那么,万贵妃是怎么变成一个“坏人”的呢?
在明实录当中,并没有对万贵妃残害妃子、皇嗣之事有所记载,清朝时期修明史的时候却突然出现了,而造成这一切的人,是一个叫做毛奇龄的人。
毛奇龄是明末学者,写了一本叫做《胜朝彤史拾遗记》的野史笔记,书中对万贵妃残害妃子、皇嗣之事进行了指控。
清朝时期,明史的修订工作开始了,朝廷就请毛奇龄出来担任编修,他就将自己书中的内容不分真假,全部给写进了明史。
那么,毛奇龄怎么会知道万贵妃在宫廷中的故事呢?他当然不知道了,他其实也是抄的别人书中的内容,而这个人就是万历年间的学者、东阁大学士于慎行。
于慎行写了本书,名字叫做《古山笔尘》,他在书中对万贵妃的恶性进行了批判,比如有这么一段记载:
纯皇之诞孝庙也,时万贵妃宠冠后廷,宫中有孕者,百方堕之。孝穆太后旧为宫人入侍,已而有孕。贵妃使医堕之,竟不能下,乃潜育之西宫,报曰:“已堕。”上不知也。
在《古山笔尘》之前,没有任何关于万贵妃恶性的记载,那于慎行不是成化年间人,他是怎么知道这些事情的呢?
其实,于慎行也不确定万贵妃是不是坏人,他担心别人说他胡编乱造,所以在书结尾加了一句话,说自己是听一个老太监讲的,时间是在1584年。
这就十分可笑了,1584年距离成化年间足足有一百多年,一个太监怎么可能可能知道一百多年前的事情呢?
与于慎行同时代的人中,有个学者叫做沈德符,他就对于慎行的书非常不屑,还说了自己的理由:宦官向来喜欢以讹传讹,他每次听到类似的故事,经过查证之后,发现十有八九都是假的。
这个观点被记载在沈德符的《万历野获编》中,而《万历野获编》向来被认为是可信度比较高的史料,《古山笔尘》与之根本没法比。
回过头来说毛奇龄,他在明史中关于万贵妃的记载,几乎原封不动地抄袭于慎行,并将从老太监那里听来的这句话给删掉了,野史就这样变成了正史,万贵妃的恶行也开始人尽皆知。
毛奇龄作为一个有机会参与编纂史书的学者,他为何要抹黑万贵妃呢?
其实,毛奇龄这么做的目的,那就是通过抹黑万贵妃的方式来丑化明朝皇帝,从而凸显出清朝皇帝的光辉形象,也就是说他是在巴结清朝统治者,毕竟他作为明朝遗老,为了生存和发展,也是需要有所表现的。
明史修完之后,乾隆帝在读到万贵妃传记这一部分的时候,感到非常不可思议,于是查阅了大量资料,发现毛奇龄说了假话,于是写了篇文章,名字叫《驳明宪宗怀孕诸妃皆遭万妃逼迫而堕胎》,给万贵妃洗白。
可见,万贵妃残害妃子、皇嗣这件事,连清朝皇帝都不相信。
那于慎行为何要抹黑万贵妃呢?
其实,于慎行抹黑万贵妃是为了吹捧朱见深,因为朱见深对文人特别好,他在位的十八年时间里,文人受到了极大的尊重,接近宋朝对待文人的态度,但他做了很多错事,于慎行作为文人的代表,觉得需要找个人垫当背,而万贵妃得到专宠,这个锅由万贵妃来背,再合适不过了。
那么,万贵妃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
真实的万贵妃,虽然有点女人都有的嫉妒心,但本质不坏,很多事情都是朱见深专宠她造成的,这跟她并没有太大关系。
比如说,吴皇后被废,就不是万贵妃的陷害,是朱见深为了维护她而一意孤行的,当时包括周太后等人在内的长辈们,都是十分反对的。
再比如说,朱佑樘长到六岁才被大家所熟知,这也是朱见深干的,目的是为了照顾万贵妃的感受。
但是,这些事情因为性质比较敏感,而给了于慎行等人抹黑万贵妃的机会。
其实,万贵妃是个很善良之人,她没有残害过任何人,而且对人很友好,虽然有时候有些妒忌心,但还算是顾全大局,尤其在皇嗣这件事上,她不敢稍有放纵,不然她也不会接纳朱佑樘并亲自抚养。
并且,万贵妃对朱见深的感情也是非常真挚的,能得到专宠的女人,必定不会是个残害妃子、皇嗣之人,而是个贤良淑德的女人。
万贵妃还极有可能是朱见深的贤内助,在很多事情上帮助了朱见深,比如朱见深突然开始频繁临幸其他妃子、宫女,从而生下更多儿子,就有可能是因为万贵妃的劝说,因为只有得到她的首肯,朱见深才不会觉得对不起她。
1487年,五十七岁的万贵妃因病去世,朱见深悲痛欲绝,还对人说,贞儿已去,我也不久矣。数月之后,朱见深果然去世,享年四十岁。
虽然万贵妃与朱见深相差十七岁,但种种迹象表明,两人是真爱,万贵妃也不是我们所熟知的恶妇形象,因为伤及到朱见深利益的事情,万贵妃是不会做的,朱见深也是不会允许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