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或许就是他弟弟赵光义出的馊主意。
每个皇帝起家的时候,身边都有一帮忠心耿耿的武将,历朝历代都是如此。硬仗肯定是要这帮人去打的,赵匡胤也不例外。石守信、王审琦等人对赵匡胤都是忠心耿耿的。
如果赵光义想要篡位,光除掉赵匡胤就够了吗?远远不够。因为手握兵权的这帮赵匡胤的死忠粉们,肯定会扶持赵匡胤的儿子继承大位。
所以说只有解除这帮死忠粉们的军权,赵匡胤身边才没有可信任的人!结果是,赵匡胤只能依靠自己的弟弟赵光义,那么赵匡胤一死,赵光义不就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吗?
一、赵光义是文化人,但是地位太高了。赵匡胤是武将出身,这天下就是他带兵打下来的。可是赵光义作为他的弟弟,却跟他截然不同,他是正儿八经的文化人。
平日里没少读书,所以身边聚集了一大帮文化人。这些人在创业的时候作用肯定比不上武将,所以完全依赖于赵光义拉他们一把。
而赵匡胤对弟弟赵光义也好得出奇,在建立宋朝以后,将赵光义一路提拔成了晋王,地位在百官之上,甚至连宰相都要向他俯首称臣。
那么问题来了,还有谁能威胁到赵光义的地位呢?当然就是赵匡胤的那些铁杆粉丝了!这帮人手握实权,一个个都是行伍出身,压根就不买文人的账。
于是一场杯酒释兵权就这么上演了,很多人觉得石守信等人被剥夺了兵权,这是有利于赵匡胤的统治,其实背后获利最大的就是赵光义。从此以后,朝中除了赵匡胤,那就是赵光义说了算了,为啥皇帝手底下还要弄个副皇帝呢?这不是没事儿找事儿吗?
二、两大证据直接说明,赵匡胤有意传位给弟弟?很多人说,你亲眼看到赵光义害了赵匡胤吗?没有就别瞎说。还有人拿出了各种证据,表明赵匡胤是要把大位传给赵光义的,有哪些证据呢?
证据一,广为人知的金匮之盟。
杜太后临终前,把赵匡胤拉到身边问道:柴家丢了天下,让你捡了便宜,这是为啥?
赵匡胤摇摇头:因为我长得帅?还是因为老娘您有福气?
杜太后立刻补充道:除此之外,那是因为柴荣的儿子柴宗训年纪太小!乱世之中,成年的君主才能治理好国家。所以我决定,将来你要把大位传给你弟弟赵光义!
赵匡胤差点要骂娘,后来想想眼巴前的不就是自己老娘嘛!这才在心里骂骂咧咧地忍住了。
杜太后看赵匡胤有点儿不情愿的样子,立马让赵匡胤发誓,要不死不瞑目,此外还让赵普把这事儿给记下来,放在一个金盒子里。
这下完蛋了,人证物证都有了,赵匡胤就算是跳进黄河,也没法子把大位传给自己儿子了!
证据二,赵匡胤总是在暗示弟弟。
在史料当中,我们会发现,赵匡胤总是暗示他的弟弟赵光义,将来要把大位传给他。这是咋回事呢?
比如说有一次赵匡胤心血来潮,想看看弟弟骑马。所以他便将自己的御马交给赵光义,这玩意儿可是皇帝专属交通工具,赵光义哪里敢骑。结果赵匡胤说:反正以后你要经常骑的,提前试试也不错。
还有一次赵匡胤估计是脑壳没门板给挤到了,居然莫名其妙地对大臣们说:赵光义这小子龙行虎步,而且刚出生的时候天有异象,将来肯定是要做太平天子的!他的福分比我高啊!
好家伙,这简直就是赤裸裸地要把大位传给赵光义嘛!这么看来,赵光义这个皇位还是合法的了?
三、所有证据都存在很大漏洞。关于证据一,其实历史上早就有了定论,肯定是假的。为啥呢?有这么几个原因:
- 第一,赵匡胤的天下是自己打下来的,不是从老爹那儿继承来的,杜太后有什么权力选择接班人?难道刘邦的老妈可以让刘邦将大位传给刘邦的兄弟吗?
- 第二,赵匡胤去世时,俩儿子当时岁数都不小了,赵德昭26岁,赵德芳17岁。他们完全有能力治理天下了吧?不存在什么幼年登基的事情。
- 第三,有老妈这么诅咒自己儿子的吗?杜太后去世前,是怎么预料到赵匡胤去世的时候,他的儿子们还没有长大成人的?难道她在诅咒儿子早逝?连个备选方案都不给一个,万一你儿子赵匡胤能活个七老八十呢?还得传位给赵光义?
- 第四,金匮之盟是在赵光义登基以后才出现的,当时赵光义强行登基,不少人都不服气。此前赵普已经被贬谪,他为了拍马屁,这个时候找出了金匮之盟,从此平步青云。你说金匮之盟这玩意儿,不就是赵普瞎掰出来的投名状嘛!
由此可见,证据一简直就是在胡扯。就算后世再多史料记载了这玩意儿,从任何一个角度也说不通这件事!
证据二呢?这些东西就可以胡诌了嘛!自从李世民偷看起居录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喜欢对史料插一手。赵光义为了让自己的大位显得更加合法,他完全可以让史官添油加醋搞这么一手。
毕竟你见过哪个皇帝会提前把继承人夸得天花乱坠的呢?就算是太子,是不是也应该留一手?何况是弟弟呢?
四、朝中都是赵光义的人了。不得不说,赵光义下棋是一位高手,
- 第一,他先让哥哥把那些开国将帅们的军权都给罢免了。这么一来赵匡胤就被孤立了,因为大家都很寒心,觉得跟着赵匡胤混没有盼头。
- 第二,赵光义又对赵普这一类跟着赵匡胤的文臣们旁敲侧击,如果懂事的就投入他的门下,如果不懂事的,就想办法贬谪出去。本来赵普不懂事,后来变得懂事了。
毕竟大家对赵匡胤失望透顶,公司刚上市,还没来得及分红,董事长就要把老员工们给踢出去了,生怕他们分到原始股。
这个时候副董事长大手一挥,私底下承诺其他员工,将来肯定给他们原始股。你说这帮员工愿意跟着谁干呢?
所以说赵光义在后期早就已经成为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实际掌权人。赵匡胤对此其实也很无奈,毕竟是自家兄弟,也不能下死手,可是不下手的话,自己的大位逐渐被架空,这才有了那场斧声烛影的吵架。
总结:有两个儿子的前提下,你会把家产给你弟弟吗?自己扪心自问一下,你辛辛苦苦创业,攒下一大笔家产。这个时候你有两个儿子,你会把家产都给你弟弟,反而不给你儿子吗?
我想是个人都不会这么做吧?所以说从人性最基本的原则角度来看,大家也都知道,赵光义肯定是篡位了。从后来两个侄子和弟弟赵廷美都相继早逝也能看得出来,哪有那么巧的事情呢?你们家就你长寿是吧?
赵匡胤不是没有防备,他没有立太子,那是因为他觉得自己还很年轻,毕竟他去世的时候才50岁。他是武将出身,身体别提多好了,所以压根没考虑到自己会英年早逝。
他觉得自己还有很多时间教育子嗣,顺便把弟弟赵光义的权力,逐渐用和平的方式给夺回来。结果没想到弟弟赵光义会那么狠心,先下手为强。
老话说得好:世上有两种东西不可直视,一是太阳,二是人心。
参考资料:《宋史》
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宋史》以及《续资治通鉴长编》中记载了以下几件小事,可以作为赵匡胤本来就想传位给赵光义的佐证,这些事例的可信度就由诸君定夺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小事全都出现在开宝九年,也就是赵匡胤驾崩的那一年。
第一、赵匡胤曾经对身边的大臣说:“晋王龙行虎步,且生时有异,必为太平天子,福德非吾所及也。”这句话常常被人认为是赵匡胤本来就打算传位给赵光义的重要证据。
第二、赵匡胤说他很久没有见赵光义骑马了,便让赵光义在御马台上马,赵光义当时的反应当然是诚惶诚恐,毕竟御马台是皇帝专属的,即便是太子也不能用。而赵匡胤则说:“他日汝自合常在此上下马,何辞焉?”
第三、赵光义曾经私下扶植了一批死士,这些人都是他的心腹,按说这可是杀头的罪名。有一次赵光义醉得连马都上不去了,赵匡胤亲自扶他上马,并且上次了赵光义的部下高琼,让他好好对晋王效忠。
第四、当年六月,赵匡胤曾经步行道晋王府,同他一起来的还有很多能工巧匠,因为不久之前赵匡胤曾经发现晋王府的地势比较高,所以府中水景取水比较困难,于是他带领这些工匠专门做了一个巨大的水车,将金水河的水引入晋王府。随后,赵匡胤又多次来视察工程,直到满意为止。
第五、赵光义有一次病得非常严重,甚至都已经失去了意识。赵匡胤亲自给他做艾灸,并先在自己身上做实验,掌握好分寸之后才开始给赵光义治疗。赵匡胤回宫之后,又派人送来绣着龙凤的褥子,让弟弟保重身体。
另外,赵匡胤在位十六年间,都没有立太子,更没有给两个儿子封王,反而封赵光义为晋王、开封府尹。他驾崩之时,长子赵德昭26岁,次子赵德芳17岁,都已经不是幼主了,但是现存的史料中,没有任何他想传位给儿子的记录。
那么,赵匡胤到底是怎么打算的?史书又有多少可信之处呢?
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导读:老龙有不同意见!什时候开始一本野史的潦草记载就开始有这么多人追捧了,人当真只能共患难不能同富贵?在兵荒马乱中守护自己的哥哥,做弟弟的当真下的去手?人间应该有真情在!老龙觉得赵光义没有杀死他的哥哥赵匡胤!也没有题者这无聊的说法!
背景:赵匡胤这个人出身不错将门之后,天意难测生逢乱世是好也不好自古乱世出英雄嘛,不过英雄的日子一般都很凄苦,在他才21岁的时候就带着一家人开始了流浪生活,兵荒马乱世态炎凉,赵匡胤作为长兄肩负起了照顾兄弟家人的责任,艰难的生活让一家人受尽了苦难的同时,也加深了赵家兄弟之间的感情,好在后来赵匡胤得到贵人郭威赏识从军,和郭威的义子柴荣成了兄弟,郭威死后柴荣继位,赵匡胤更是成了朝中重臣,也为柴荣打下了大半个江山,柴荣死后,留下孤儿寡母,赵匡胤陈桥兵变穿上了龙袍后,又杯酒释兵权,结束了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格局,可最让人不解的是,他驾崩之后,继位者不是他的儿子而是他的弟弟,赵光义,成了千古之谜,后来更是有野史的记载,讲太祖想要改立自己儿子继位废除赵光义的皇太弟之位,被太宗赵光义察觉,于是有了“斧声浊影”“太祖暴毙”这些说法!
乱世守业:兄位弟及是赵家兄弟的一盘大棋!1:老龙要先说的是其实赵匡胤建立的宋朝和我们现在认知里的恢宏气势的大宋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天下群雄逐鹿,改朝换代是很一件太过平常的事情,往往一个王朝得更替周期往往不到两代就完成了,而且对当时拥护赵匡胤做皇帝的一帮子武将部下而言,他们和皇帝的关系更像是合作关系,今天拥护你那是因为你上台符合大家的利益,所以他们压根儿没有想到一出陈桥兵变推出来了一个中国五千年历史中都算得上有赫赫有名的朝代,对于这帮子武将来说,你赵匡胤坐皇帝我是服气的,就像你赵匡胤服气郭威柴荣做皇帝一样,郭威一死留下孤儿寡母的你赵匡胤不是照样抢了你兄弟的江山,你赵匡胤死后留下一个孤儿寡母我们这些大老粗说不得也要欺负一下子的!
2:赵匡胤和赵光义两兄弟何许人也,岂能没有这些顾虑,兄弟两一上台坐稳了位置,哥两就谋划着来了个杯酒释兵权夺了一棒子老部下的权利,太祖也不想做的太绝给了老兄弟们一场富贵翁的生活,可是这个时代天下乱成一团,说不得他老赵一过去,他的老部下出山就能拉起一个部队,所以为了压的住一群老兄弟,封了自己弟弟赵光义做了皇太弟,虽说自古皇家无亲情,可是从利益的角度出发这个时候怎么都不是赵家兄弟反目的时候,赵匡胤还没有到老朽昏聩的地步,天下也没有统一,以赵匡胤的城府,断不会再这个时候惹出什么想要换继承人的事情,毕竟对于雄心勃勃的赵家兄弟来说,一统天下然后再来窝里斗才是这哥两人的风格,要知道赵匡胤死的时候天下尚未一统,而且才五十岁还没有到要考虑给接班人铺路的时候,而且真正一统中原河山的人是历史上评价相对较低的宋太宗赵光义!再说赵匡胤如此文治武功的英雄他的野心没有实现以前会自断城墙吗?
赵匡胤与赵光义:人间岂能没有真情义!1:“金匮之盟”虽然被后人重重猜忌,不过按照谁质疑谁举证的原则,是没有证据证明这件事是不真实的,那就说明赵匡胤确实承诺过要让赵光义继位!
2:太祖赵匡胤出征或外出,都是太弟光义监国,国家的大事太祖也没有避讳货太宗赵光,说明太祖十分信任太宗!
3:兄弟二人一路扶持,从赵匡胤21岁作为长兄带着赵光义在乱世求生开始,我相信太宗和太祖的关系是有真正兄弟情的,他们和其他天家兄弟不一样,有过共患难的经历,太宗患病,哥哥太祖也是亲自探望,还亲手为太宗敷药,甚至会提前在自己身上试药怕误用药物伤了弟弟,老龙也知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的道理,可是这样一对兄弟我们就不能相信一回情义给历史一个美好的可能性吗?
结语:老龙没有按照题者得思路来解答这道问题,作为一名历史爱好者,我也思索过这个谜案,内心的恶本心,让我对兄弟残杀确实充满了不正常的好奇,可是想想自己得兄弟,我相信人间还是有真情义,太宗杀死太祖夺位的可能性太低,我又重温了历史,我认为不管是从争霸天下的大业来说,兄弟两这时候还没有到反目的时候,还是从太祖对太宗的态度上来说,还不足以让太宗狠心杀死如兄如父的哥哥,或者从国家传承上来说,这事儿再拖个十几二十年太祖平定了天下,而已威望足够的时候还有可能性,在这个时间段,为了家天下的传承太宗是最好的选择!
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黑脸皇帝赵匡胤色意外暴病而亡至今都是一个谜团。
而关于赵匡胤的死,现在主要有两种观点:暴病或者谋杀。
那么事实上赵匡胤究竟是如何暴病而亡的呢?历史上却没有详细的记载,而史书上的闪烁其词更是让宋太祖赵匡胤的死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我们翻看史书,史书中记载的太祖之死的有三种史料,这三种史料引发了众多的争议,即便是到了如今人们仍然无法准确的判断是否真的死于赵光义的手中。
太祖召集赵光义进宫,酒足饭饱之后,顺利传位给赵光义,并说了“好做,好做”。
皇后听闻太祖暴病,让宦官王继恩召集太祖之子进宫继位,王继恩却去了赵光义家里,找来了赵光义,无奈之下传位于赵光义。
太祖召集赵光义进宫,吃饭争吵起来,随后太祖被毒死,赵光义顺利登上帝位。
我们能够看得出来,无论如何这件事情都和赵光义有着脱不了的关系。更为离奇的是第二点,这宋皇后让宦官王继恩传召太祖次子赵德芳的时候,这个宦官王继恩去毫不犹豫的跑到了当时还是晋王的赵光义的府上,这个宦官想干嘛?
在此之前,作为开封府尹的赵光义势力权倾朝野,成为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主角,太祖赵匡胤还念叨这打压一下这个弟弟的势力,毕竟太祖也是兵变被推上帝位的,这种事情,宋太祖赵匡胤心里面应该有很大的抵触。
更为凑巧的是,当这个宦官到了晋王府赵光义的府上外面的时候,居然有一个叫做程德玄的御医蹲在晋王府的外面,他半夜三更的蹲在晋王府的门前干嘛?莫不是脑子有病?再说了这个御医早不蹲晚不蹲偏偏要在太祖皇帝暴病而亡的那天晚上蹲在哪里?
难道,这一切都是巧合?
所以第二点事情的发生可以说是疑点重重,而且像极了是晋王赵光义、宦官王继恩、御医程德玄三人的一场阴谋,而这场阴谋的主角正是我们后来荣登帝位的宋太宗赵光义。
赵匡胤的阴谋论也就正是脱颖而出了。
一个下着大雪的夜晚,宋太祖赵匡胤召见赵光义,可能是赵光义已经明白了这一切,太祖召见他的原因就是想要削弱他的势力,而赵光义早就准备好了一切,包括前面那个御医程德玄给他准备的毒药,赵光义听到召唤带着毒药就去了皇宫。
到了皇宫之后,兄弟两个人开始谈起了以前四处征战的往事,越说越激动,于是便有了如下的聊天记录:
太祖:光义啊,你长大了,现在整个王朝除了我就你牛逼了,哎!
赵光义:手中的筷子“咚”的一声就掉在了地上,赵光义弯腰捡筷子的时候,发现了藏在太祖凳子下面的“柱头”,等到赵光义捡起筷子抬头的时候,发现太祖正笑眯眯的看着自己。
赵光义:哎!哥,你说什么呢?这天下早晚是你的。说完,转身去拿旁边热着的酒,看着窗外飘舞的雪花,赵光义还说道,哎!今天的雪是真大啊。说完趁机从袖口掏出了藏在袖口的毒药,放在了热酒里。
赵光义:此时拿过热酒的赵光义重新坐了下来,哥,这么多年了,咱们兄弟俩这么多年,自从你当了这九五之尊的帝王,可是很久没有如此酣畅淋漓的喝酒了。来!哥,兄弟敬你一杯。
太祖:太祖看了看赵光义递过来的就被,毫不犹豫的喝下了。
没过一会,太祖的双腿开始剧烈的颤抖,他弯腰拿起“柱斧”狠狠的敲击了几下地面,可是身边的侍从早已经被赵光义提前支开了,太祖慢慢的开始昏睡,这一睡就是一辈子。
第二天,宋太祖赵匡胤暴病而亡,赵光义正式登上帝位。
这可能是宋太祖突然暴病而亡的原因,但是史书中并没有提及到为什么会突然暴病而亡,所以题主所说的太祖被弟弟杀了没有防备是错误的,因为截止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人能够真正确认太祖皇帝确确实实是死于弟弟赵光义的手中。
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前几天刚看过一本写宋朝的书,里面就着重讲过赵氏兄弟这段疑案。
按照这本书的叙述。出事那晚,兄弟二人围坐畅饮。赵光义不胜酒力,时时离席而立。其身影映于窗前。而赵匡胤兴致大起,提斧绕阶。此所谓“烛影斧声”之说也。因此兄弟二人饮后分睡,第二天早上,太祖暴毙。
后世人多疑赵光义弑兄而立。但也有学者坚持,赵光义承兄位,乃是正当接替。
我初时也持阴谋论看待赵光义上位,但吸收了其他学说后,也倾向于赵光义是属于正当传承,因而说不上是赵匡胤有没有防备。
赵光义的上位,适应时代要求。
宋朝的建立,是在结束了五代之乱的基础之上,五代是一个“城头变换大王旗”的时代,今天你上,明天他上,往往一个皇朝,只能存续四五年,国家更迭太快,主君换位也频,造成了无比纷乱的局面。
宋朝建立后,汲取了前代教训,在主君更替上,倾向于“国赖长君”。赵光义随兄起事,历练多,威望高,他接替兄长的事业,不容易引起变乱。
赵匡胤已培养赵光义作为接班人。
古代人寿命不长,赵匡胤早已做好储备培养,特封赵光义为开封府尹,宋承五代传统,京城府尹一般由储君担任,以为历练之所。
赵匡胤的这一安排,不是心血来潮,应该是早有打算的。
后人为何疑惑赵光义的正当性?
这主要是因为赵光义继位后,对侄儿赵德昭,弟弟赵廷美的逼迫,以及对嫂嫂宋皇后的不尊。
按赵匡胤、赵光义之母杜太后所拿出来的金匮之盟(假如有的话),赵匡胤传位于赵光义,赵光义将来要传位赵廷美,赵廷美又传回给赵匡胤之子赵德昭。
但赵光义上位后,北伐失利时,有人在混乱中说要立赵德昭为帝。赵光义提防在心,恰 赵德昭提议对北伐将士实行封赏,这让赵光义大怒,直接说:“等你自己做了皇帝,再来封赏吧!“
赵德照听了这话,难以接受,自刎而死。
而赵光义初时对赵廷美其实不错,任命他为开封府尹。但赵廷美多次阴谋造反,被赵光义一降再降,以致抑郁而亡。
而赵光义对皇嫂宋皇后也颇不尊重,生前两次迁其住处,死后又不按礼发送,遭到群臣及民间议论。
因为赵德照与赵廷美都有继承人资格,而先后死去,民间不禁议论纷纷,兼赵光义对皇嫂不敬,人们不禁怀疑起赵光义得位的正当性。
事实上,这也是赵光义得承大位后,在政局稳定的情况下,更注重于到手权力的缘故。此时的他,也不是其兄赵匡胤在位时,要考虑”国赖长君“了,而是考虑传位亲子了。
以赵匡胤的雄才大略来看,为什么他会被弟弟杀了而且没有什么防备呢?
关于太祖之死,各种版本都有,且各有说辞。
根据北宋建国时的情况,推演分析。愚公认为,最接近于实情的是:
陈桥兵变,背地里匡胤和光义合谋,明面上是光义联络执行。可以说匡胤建宋,其弟光义是出了大力的。
杯酒释兵权,很有可能是光义的主意。太祖武强、太宗文优。就当时而言,杯酒释兵权也是非常恰当的。毕竟武将拥兵自重、杀主自立,屡次显现。
所谓的太后遗训、金匮之盟,简直就是扯蛋,经不起推敲。这大概率是光义即位,极需合法性服众,而赵普献的投名状。
烛光斧影,最合乎现实的情况是。两兄弟喝酒,前期太祖高兴舞斧助兴,谈话时间很长,后期兄弟俩因一些事情意见相左,发生了激励的争吵,吵后不欢而散。光义离去。太祖饮酒过后、心情不爽、突发急病<比如脑溢血之类〉。暴斃而亡!
太祖已去。其子的威势与光义相差甚远。伴太祖打天下的死党,已释了兵权,使得光义即位少了很多顾虑。无意中造就了光义即位。
至于说,赵匡胤有无意愿将皇位传给其弟光义。我想简直是痴人说梦,他肯定是想自己百年之后,皇位传给儿子。因他正处壮年,压根就没、也无需提前确立今后的传位事宜。
太祖没想到自已壮年早逝,没对传位早做统筹安排。使得自已的故去。让 叔簒侄位成了事实。
光义即已即位,就要树立起即位的合法性。此时所谓的太后遗训金匮之盟就应运而生,太祖有意传位于光义的各种说法也就被捏造了出来。
太祖的儿子,匡胤、光义的兄弟延美,莫名而逝!就更好解释了:两侄子,是怕他们活着对自己皇位有威胁;兄弟延美、是怕他帮侄子同时也怕对自己将来的皇位传承有影响。
当年实情究竟如何,各述已见。总结起来愚公我的看法就是:赵匡胤暴病而亡,赵光义违背其兄意愿,叔篡侄位,荣登大保。
各位看官,有何高见,欢迎评述一二。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