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外部原因:

枪打出头鸟。秦朝末年,陈胜所带领的张楚集团,就是那个出头鸟。因为他们是第一个站起来反对秦朝统治的,而且还像模像样地建立起了张楚政权,你说秦朝不收拾你收拾谁?

内部原因:

1、缺少先进阶级的领导。陈胜吴广集团,说到底就是农民起义军。自古以来有几个农民起义军能成功的?集团吸引不来高级人才,战略上缺少规划,只能走进死胡同。

2、内部矛盾爆发过早。陈胜吴广起义的内部结构过于松散,稍微做大了一点以后,手下那帮将领便纷纷自立,结果被秦朝逐一清除。

一、陈胜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自古以来,第一个冒头的军阀,都不会在最后建立自己的大一统王朝。这基本是惯例,因为他们顶住了绝大多数的杀伤力。

  1. 西汉末年,王莽乱政,那个时候大家都跟着更始帝刘玄后面混,刘秀同样也是。结果刘玄没能夺取天下,反倒让刘秀占了便宜。
  2. 三国时期,董卓称霸朝纲,袁术率先称帝,他们俩都没有好下场。甚至曹操、刘备和孙权也没能笑到最后,结果让躲在幕后的司马家族笑哭了:你们先打着,我们来收尾。
  3. 隋朝末年,第一个出来闹事的是宇文化及,他甚至把隋炀帝杨广给宰了,结果最后夺取天下的却是李渊父子。
  4. 元朝末年,韩山童第一个起义,结果惨败身亡。声势浩大的陈友谅,最富有的张士诚,这两位都跟元朝硬扛,顶住了绝大多数的压力。而朱元璋一度臣服于元朝,笑到了最后。

这样的例子在历史上发生了一次又一次,第一个出来闹事的人,一般来说都没什么好下场。陈胜吴广起义也是一样。

在秦朝末年,先有陈胜吴广起义,后才有了项梁带领的各国联军起义。所以说秦朝将绝大多数压力,都给了陈胜吴广,谁让他们第一个冒头呢?

换谁都这么做,只有把第一股力量灭了,后面的力量才不敢出来闹事。可惜那时候秦朝已经相当不得人心了,所以当秦朝在陈胜这儿消耗了大量精力以后,再也无力抵抗项羽、刘邦这些人的进攻了。等于说陈胜给他们挡了枪子。

二、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是硬伤。

先进阶级,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解释,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某一个阶级。比如说在先秦时代,封建主们就是先进阶级,到了两汉时代,地主阶级又成了先进阶级,在隋朝以后,知识分子集团成了先进阶级,清朝末年,资产阶级则成了先进阶级。民国时期,无产阶级又成了先进阶级。

由此可见,先进阶级伴随着历史的变迁本身也在不断变化。可是唯一不变的是,只有先进阶级领导下的起义,才有可能获得成功。

  1. 唐朝末年,黄巢起义规模很大,他本人也是读书人。为啥最后失败了呢?就是因为高层没有像样的知识分子集团带领。读书人都向着朝廷,你能咋整?光靠你一个黄巢有啥用呢?
  2. 明末清初,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声势浩大,号称拥兵百万,的确灭了明王朝,可为啥不是清朝的对手呢?因为李自成的高层统治集团中,缺少先进的知识分子。反观清朝,大力笼络知识分子,充实决策层。
  3. 清朝后期,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起义,那影响就更大了。为啥最后还是失败了呢?还是这个道理,高层缺少先进阶级。天才战略家杨秀清大字不识一个,战术家石达开也没怎么读过书。你想啊,读书人咋可能愿意到你这儿来呢?跟你一起忽悠人吗?所以结局也不会成功。

现在回过头来看看陈胜吴广起义,陈胜吴广两个人或许是读过书的,但是水平也只能说是一般。可周围其他人呢?估计识几个字都能被称为大学者了。

此外陈胜吴广所领导的这帮人,在当时来说就是一穷二白之人,他们手里没田产没家业,这样的一个团队,在时代的局限下,压根就做不成大事。

那个时代需要封建主至少需要地主阶级出来闹事,因为他们背后跟着一群小弟。而且这样的团队在当时来说,才能保证纪律性。

项羽就是妥妥的封建主后代,他爷爷是楚国大将项燕。刘邦虽然是泥腿子出身,但是他个人魅力太强,身边聚拢了一大帮地主阶级的人,比如张良、萧何等人。

三、内部矛盾尖锐。

拆毁一座大楼最好的办法,不是在外面推倒它,而是在内部引爆它。陈胜集团就是这么回事,伤害陈胜集团的,除了外部的秦朝大军外,还有内部的矛盾。

陈胜派遣田臧和吴广一起攻打荥阳,结果久攻不下,反倒被章邯胖揍了一顿。这个时候田臧居然把锅都让吴广背了,并且假借陈胜的名义,将吴广给杀了。还没成功呢,就开始搞内讧,这事儿咋可能办得成呢?

陈胜本人也暴露了很多缺点,他做了王以后,不再奉行所谓的“苟富贵,勿相忘”原则,而是果断抛弃了那帮底层好友,甚至把那些瞎说话的故交给杀了。

从此以后,再也没人愿意亲近陈胜,而陈胜身边的那些将领也开始拥兵自重,压根就不听陈胜的指挥,这就是没有先进阶级的领导所导致的结果。

组织架构太容易垮掉:

  1. 北伐的武臣自立为赵王,不跟陈胜干了。
  2. 韩广打下燕地以后,又自立为燕王,也自立门户了。
  3. 周市打下魏国旧地以后,自任为魏相,找了个傀儡做大王,也不听陈胜招呼了。

那些昔日响应起义的诸侯们,就更不可能继续听从张楚政权的号召了。

所以说在这种情况,陈胜几乎成了一个光杆司令。手里稍微有点权力的大将,纷纷跑出去自立门户,最终导致陈胜被身边的车夫庄贾所杀。

总结:古代农民起义要想成功,何其难也。

中国古代,真正的农民起义军取得胜利的例子,几乎没有。为啥?因为缺少先进阶级的领导。在先秦时期,农民和封建主是对立的。两汉时期,农民和地主阶级又是对立的。隋朝以后,知识分子集团和农民还是处于对立面。

也就是说,在古代先进阶级,很难和农民阶级站在同一阵线,这就是农民起义军的硬伤。人家坐拥偌大地产,拥有家丁若干,饱读诗书数十年,干嘛要跟着你们后面混呢?除非你有强大的人格魅力。

参考资料:《史记》

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陈胜垮台原因不复杂:

第一,秦军还是颇有实力的。

秦朝横征暴敛只是崩溃的原因之一,另外就是当时遇到了小冰河时期,农业产量大减,人民无法生活,所以揭竿而起。

陈胜开始连战连胜,是因为遇到的都是秦军地方武装。

而且当时无法生活流民很多,陈胜刚起兵就有一万多人,后来有几十万人马,兵力占绝对优势。

但是,一旦秦军专心对付陈胜,他就不行了。

书中记载陈胜大将周文的惨败:秦朝少府章邯率领几十万在骊山修墓的刑徒,武装起来迎击周文军。周文因为孤军深入,吃了败仗,退出函谷关,驻扎曹阳(今河南灵宝县东),等待救援不至。三个月后,退到渑池,周文兵败自尽。

随后章邯连续进攻,陈胜毕竟不太懂的军事,分兵驻守,被章邯各个击破。陈胜兵败逃亡,被车夫杀死。

陈胜从起兵到败亡,只有6个月时间。

就古代的交通状况来说,秦军剿灭几十万人马的陈胜,是比较顺利的。

第二,陈胜集团没什么人才。

陈胜集团主要是一些流民,只是略懂军事,大多是乌合之众。

比如陈胜当时自认为兵马很多,分兵多路,分别进攻赵国故地、九江郡、魏国故地和秦国心腹地带关中平原。

甚至陈胜颇为轻视秦军,在派周文带领大队人马进攻陕西以后,竟然认为此战必胜,没有留下任何战略预备队,自己地盘也不做防御,反而加速向四面出击进攻。

说起来,章邯军队也不强大,主要是骊山的民工,还有一些监督他们的军队。

如果陈胜集中全部主力,完全可以击败章邯。

然而,陈胜胡乱分兵,导致周文一战失败以后,得不到援军的增援,被章邯追击的站不住脚,逃亡长达3个月最终全部溃散,几十万大军就这样没了。

在章邯大军追杀过来的时候,吴广认为敌人实力强大,应该先进行坚守,再考虑反击。

然而陈胜竟然认为吴广刻意避战,是想要背叛他,让大将田臧将其暗杀而死。

随后,陈胜让部下分多路进攻章邯,被章邯轻松的各个歼灭。

可以说,陈胜一伙的军事素养,相比章邯简直像小孩一样,不败才怪。

第三,陈胜为人心胸狭窄、见利忘义、利欲熏心,难成大事。

农民起义为什么很难成功?主要就是古代农民大多目光短浅,只重视眼前利益,尤其不能容人。

陈胜也是如此。

在打天下用人的关键时候,陈胜仍然肆意乱来。

陈胜刚刚起兵占领陈县,略有成就,就自称为王国号“张楚”。

当时部下劝他不要急于称王应该拥立六国君王的后裔,为秦朝大量树敌,同时争取六国人民支持。

而陈胜过早打出自己的旗号,本来很只是他的六国人民转为中立,因为陈胜不是自己人。

此外,陈胜还做了很多事情。

书中写:陈胜称王之后,他早年的好友来看望他说:“家俱真多啊!陈涉称王,居然住了这样大的房子?”这个来客在宫中随便放肆,常常跟人讲陈胜过去的逸闻。陈胜极为恼怒,将其杀死。由于陈胜连从小的好友也杀,他的部下认为这种人不能跟,纷纷带着士兵脱离陈胜。

还有呢:陈胜称王之后,他的岳父和妻兄都前去投靠。陈胜以对待普通宾客的礼节对待他们。岳父愤怒地说:“自以为很强大就怠慢长者,没办法嚣张多久!”于是不告而别。地方贤能人士,在野人才本来都试图投靠陈胜。听说陈胜在岳父和大舅子面见都极为傲慢,根本不是能用贤能的君主,纷纷停止投靠。

而陈胜也不会控制部下:陈胜又任用亲信朱房为“中正”,胡武为“司过”,考核百官。

这两个人贪赃枉法,肆意妄为。战将们明明立功回来,只要他们看不顺眼就会被逮捕、囚禁甚至杀害,罪名是莫须有的。战将们九死一生换来这种下场,纷纷寒心离开。陈胜却很信任他们。

试问,这种人怎么可能干成大事?

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陈胜起义以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建立了张楚政权,并且还得到了全国各地老百姓的拥护。但是仅仅过了几个月后,陈胜所建立的张楚政权就灭亡了,陈胜也被他自己的车夫杀掉了。

那么陈胜究竟做错了什么?陈胜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败相的呢?

我认为,陈胜出现败相,就在他称王的那个时候。

陈胜根本就不该称王,称王是他人生选择的一个大错误,因为称王让他自己迅速走向了灭亡。可以说陈胜的失败是从称王开始的。

为什么说陈胜称王是从陈胜失败的时候开始的呢?

我们先来看看,陈胜为什么能够取得成功?

陈胜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他找到了反抗秦朝统治的理由,而不是很多人说的,他发动了农民起义。

事实上,对于农民起义,我们应该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到了封建社会的中晚期,我们觉得农民起义是天经地义的,只要朝代进入了末期,统治者贪污腐化,搞得民不聊生的时候,农民就理所当然地应该发动起义。但是在封建社会的早期,人们的思想上是没有这种认识的。咱们来看看整个春秋战国时期,几乎没有农民起义,也没有奴隶起义。

那时候,多么的民不聊生啊。诸侯们天天打仗,有多少老百姓妻离子散,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多么大的危险。但是为什么,那个时候却并没有奴隶起义和农民起义呢?有人说这是因为奴隶被束缚在土地上,他们没办法进行起义。这个说法其实并不完全对,到了战国时期的时候,很多国家的政治形态,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很多奴隶已经转化为自由农民,他们已经能够在自己的土地上劳作了,但是依然没有任何起义。可见,那时候的这种起义是是没有市场的。

乃至于到了汉朝末年,当时的农民起义之所以能够爆发起来,也是因为他们利用“天道”学说或者说宗教信仰,用这种理由说服老百姓,老百姓才参加了黄巾军起义。但就算是黄巾军起义爆发起来,他们也遭到了当时的很多诸侯的群体打击,包括曹操、袁绍、刘备等人,都是在打击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发家的。

而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却并没有遭到诸侯们的打击,大家都觉得陈胜、吴广发动的起义是应该的,都积极地支持他们。

那么本来没有市场的农民起义,为何获得诸侯的支持呢?

事实上,司马迁在《陈涉世家》里,对陈胜、吴广在发动农民起义初期的过程,进行了充分的描写,对他们能够取得成功,给出了非常正确的答案。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利用了两点:一点就是“天道”循环,这是当时人们的一种共识。就是说,一个朝代之所以灭亡,另一个朝代之所以兴起,是上天的一种必然规律,是天道循环的结果。陈胜当初为了让老百姓相信天道循环,做了非常多的工作。比如让人们在破庙里面装狐狸叫喊“陈胜王”,比如在鱼的肚子里面塞进帛书,帛书上写“陈胜王”。所有这些,都给老百姓一种天道循环的感觉。

但是这种天道循环的说法,虽然让老百姓觉得神奇,但是老百姓并不一定相信。毕竟陈胜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民,他凭什么当王?可以说,陈胜是根本没办法说服老百姓的,老百姓对这一点是半信半疑的。

陈胜的队伍,之所以能够发展起来,是因为他假借扶苏、项燕的口号,认为他们是扶苏、项燕的部队。扶苏、项燕都是皇室或者贵族。由他们作为领袖,老百姓是很相信的,所以这一点使得老百姓能够跟随他们,这才是陈胜、吴广的农民起义能够很快发展起来的重要原因。

提出扶苏和项燕的这个口号,是非常有说服力的。

因为扶苏是秦朝的大公子,他是应该继承皇位却没有继承。这一点,全天下人都知道。项燕是一个名将,战无不胜,让项燕来辅佐扶苏,帮助他夺回皇位,这一点,老百姓是心服口服的。虽然说这两个人一个在北方,一个在南方,但是人们可能会想象这是因为扶苏流落到了南方,因此在项燕的帮助下,推翻了秦二世的暴政。

总之,陈胜、吴广的宣传口号是做得非常好的,也使得老百姓有了跟着他们造反起义的理由。

但是,当陈胜在打下了几个郡县以后,迅速就宣布自己当王。这样一来,陈胜就失去了领导老百姓的理由了。虽然当时陈胜当王,是在地方长老们的推荐下当的。但我们知道,所谓的地方长老的推荐,不过是陈胜对他们的一种暗示而已。

总之,陈胜称王时机是不合适的,而且也是站不住脚的。所以此后,陈胜的军队打起来,就很不厉害了,在荥阳这个地方就打不动了,而后来,武臣竟然也称王,说明武臣对陈胜是不服的,陈胜实在开了一个坏头。

到了后来,陈胜被他的车夫杀掉。车夫是一个人身边最值得信赖的人,他竟然杀陈胜,由此可见,谁把陈胜当回事呢。

(参考资料:《史记》等)

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人心向背,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存亡。秦朝,千秋万世梦,毁在胡亥手里,可悲。

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就此拉开了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序幕,不久之后,陈胜便攻占了今河南、安徽大部,并在攻陷陈县后自立为王,建立“张楚”政权。然而,这个新生的政权仅仅存在了数月,随着陈胜于同年十二月被杀,“张楚”政权也随之宣告覆灭。那么,张楚政权到底是如何走向灭亡的呢?

注:秦朝采用“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

陈胜建立的张楚政权,仅数月便宣告灭亡

陈胜早年靠着给他人当雇工、雇农生活,乃是当时典型的“闾左”之人(彼时以二十五家为一闾,贫者居闾左,富者居闾右)。秦朝劳役、戍役虽重,但秦始皇时很少征调闾左之人,可到了秦二世时却不再顾忌,闾左之人开始被频繁征调。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朝廷大举征兵戍守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陈胜被任命为带队的屯长,与九百多名贫苦农民在两名秦吏的押送下,日夜兼程赶往渔阳。同年七月,队伍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苏州西寺坡乡)时,因遭遇连天大雨、道路被洪水阻断,队伍行程被耽误,因担心不能按时抵达被杀,陈胜吴广杀死秦吏,就地发动起义。

陈胜、吴广起义之后,迅速得到周边各地百姓的积极响应,大家纷纷“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加入起义队伍。此后,陈胜、吴广率领不断壮大的起义队伍,先后攻陷蕲县、铚县、酂县、苦县、柘县、谯县等地,迅速控制了安徽、河南交界的大片地区,后又攻克重镇陈县,在当地当地三老(掌管当地教化的官吏)和豪杰的支持下,陈胜于陈县称王,定国号“张楚”,张楚政权就此建立

张楚政权的建立,将反秦起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高点,各地百姓、贵族后裔纷纷以“张楚”军的名义起事,义军迅速遍布秦朝各地。而陈胜则采取“主力西征,偏师略地”的战略,任命吴广为假王(副王),率领义军主力西进,直捣秦都咸阳, 同时令宋留率兵入武关,迂回配合吴广攻打关中。之后,又命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邓宗南征九江,周市夺取魏地。

然而,在其他几路义军不断攻城略地之时,吴广率领义军主力西进的计划,却并不顺利。荥阳作为关中门户,不仅战略地位极为重要,且附近还有囤积了大量粮草的敖仓,要入关中就必须夺下荥阳,然而吴广率领重兵围攻荥阳,却遭遇到李斯之子、三川郡守李由的顽强抵抗,眼看荥阳久攻不下,吴广遂命部将周文率兵绕过荥阳继续西进,直捣秦国心脏咸阳。

周文率军攻破函谷关,一路进抵距离咸阳仅百余里的戏水,秦二世胡亥得知消息大惊失色,在章邯建议下,赦免骊山刑徒,以章邯为将,临时组编军队抵抗义军。章邯率军大败正在修整的义军,一路追击至渑池,义军惨败,周文自尽。之后,章邯继续率兵东进,围攻荥阳的义军陷入腹背受敌之境,吴广被部下田臧所杀,结果西进的义军主力几乎全军覆没。

荥阳之围被解后,章邯率兵直逼张楚都城陈县,义军节节败退,秦军遂包围陈县。秦二世二年(前209年)十二月,义军战败,陈胜被迫退守城父,想要重新凝聚力量,结果被车夫庄贾所杀,张楚政权随之覆灭。陈胜死后,其部下吕臣虽然曾一度重建张楚,但旋即又被击败,再加上项氏集团的崛起,“张楚”政权再也无人提及。

张楚政权之所以走向灭亡,源于政权的各方面不成熟

作为历史上第一个由农民起义军建立的政权,“张楚”政权之所以会如此迅速的灭亡,个人认为更多源于这个新生政权的不成熟,毕竟他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

1、统治不成熟:地盘扩大实力却分散。彼时,集权统治尚不够根深蒂固,此时正处于分封制向集权统治转化时期,这导致张楚政权的统治相当不成熟,再加上陈胜起兵时又喊出了那句著名的“王侯将相宁有种乎”,此举虽然为其称王建立政权打下了基础,但也导致了很严重的恶果,那便是陈胜派出去几路军队,便有几路军队脱离其掌控。陈胜派武臣、张耳、陈馀北攻赵地,于是武臣便自立为了赵王,武臣称王后又命韩广攻掠燕地,结果韩广便在燕地自称了燕王,攻打魏地的周市虽没有称王,但却将魏国宗室魏咎扶上了魏王之位,自己做起了魏国宰相,到头来只有负责南征九江的邓宗,还留在了陈胜身边。结果便是,义军控制的地盘越来越大,而陈胜自身的实力,却在不断的被削弱。

2、思想不成熟:起于底层却脱离底层。前文说过,陈胜乃是贫苦百姓出身,其最初起兵的原因,乃是不堪忍受秦朝的“暴政”,而其起义规模之所以能够迅速扩大,也主要是源于各地底层百姓因不适应秦朝的统治方式,而积聚已久的反抗情绪。可是,当陈胜建立政权,且实力一天天扩大之后,却开始逐渐脱离了底层百姓,在派军西征之后,陈胜竟然沉迷于歌舞享乐之中,全然不顾在外奋战的将士。此外,早年做雇农时,陈胜曾与同为雇农的朋友约定“苟富贵,勿相忘”,然而等到他真的做了王,当那些穷朋友找上门时,陈胜先是闭门不见,后又因有人谈论自己的旧事,有损于自己的威严,而杀了“妄言”的伙伴。

3、政治不成熟:导致自己声威下降。陈胜固然有些小聪明,但政治方面显然不够成熟,一方面,在不具备称王的条件下称王,虽说“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可当时的情况是,贵族拥有特权的思想并未彻底消除,当时便有人对其称王表示了反对,他们认为“陈胜自立为王,会让天下人觉得陈胜有私心,而不愿相从”,要知道以项氏家族在楚地的声望,项梁都不敢自立为王,而是选择了拥立楚国宗室熊心。二是擅杀大将,陈胜手下有个首席大将名为葛婴,陈胜将其封为了征南将军,命其南征九江,攻占九江之后,葛婴立襄彊为楚王,后听说陈胜已经称王,葛婴便将襄彊杀死,并返回向陈胜报告,结果反被陈胜所杀,如此一来,哪还有人敢轻易投效。

4、外交不成熟:没能笼络更多的盟友。陈胜虽然是掀起秦末起义序幕之人,也是最初各地义军中势力最大的一支,然而他却并未能考虑到当时的政治环境,没有考虑到推翻秦朝统治的难度。尤其是当原六国贵族后裔的招兵买马,并未引起陈胜的足够重视,要知道此时距离六国被灭时间并不长,这些贵族后裔的号召力仍然极为强大,相较于陈胜这样的“泥腿子”,这些贵族后裔势力发展的极为迅速,如果能够与之结为联盟,那么也就不会形成独自面对秦朝大军的局面了,结果导致自己成为了最先被灭的那一个。

如上,陈胜领导的“大泽乡起义”,固然是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拉开了推翻秦朝统治的序幕,但由于没有前人经验,再加上出身底层的局限性,导致这次起义完全就是一次不成熟的起义,而这应该是导致张楚政权迅速覆灭的重要原因。

陈胜短短几天建立“张楚”政权,又是如何走向灭亡的?

张楚建立之后,陈胜越来越骄傲自满而且用人不专,走向灭亡是肯定的;

话说大泽乡起义之后哦,陈胜攻占了陈县,当地许多有名望、有财势的人,就来劝他称王。陈胜很高兴,请来张耳和陈余,说要听听他俩的意见。张耳和陈余对他说:“秦朝不仁不义,灭了别人的国家,对老百姓也很残暴。现在,陈将军万死不辞,起来造秦朝的反,是要为天下人铲除暴政。

可刚攻下陈县,就要坐地称王,这恐怕会使天下人都觉得将军私心重。望将军不要称王,迅速引兵西进,并派人复立六国。这样,将军多助,秦朝多敌。秦朝多敌,兵力势必分散。将军多助,兵力势必强劲。那就不必攻城略野,可以挥师长驱西进,消灭秦朝,占据咸阳,然对将军感恩戴德,将军的帝业也就成功了。如果将军坐地称王,恐怕天下人未必会服从啊!”陈胜称王心切,并不听张耳、陈余的劝告,终于还是在陈县称王了,建立国号张楚。

那时候,葛婴起义军打到了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尚不知陈胜已经称王,就立了一个名叫襄彊的鲁国贵族后裔为王。后来听说陈胜已在陈县称王,葛婴就把襄彊杀了。陈胜在陈县称王,各地豪杰纷纷起来响应他。起义军所到之处,秦朝的郡县官吏不是望风而逃,就是开城投降。陈胜志得意满,越来越轻敌,也越来越骄横。博士孔鲋对他说:“兵法上讲,打仗要克敌制胜,不要将希望寄托在敌人身上,自己要强大做好万全的准备。所以说大王,我们现在应该加紧训练兵马,做好战斗准备。否则一旦失利,就万劫不复了。”

这样一番话,陈胜居然一句都听不进,还对孔鲋说:“这是我的军队,是胜是败,就不烦先生多虑了。”对过去的朋友,陈胜也渐渐地不能容忍了。他在陈县称王不久,过去的一个穷哥们儿跑到陈县来,扣响了宫门,大呼小叫地要见他,而且直呼其名。守宫的军官闻声而来,见这个乡下人这样不懂规矩,就要把他绑起来。后来听说是陈胜的穷哥儿们,才放过了他,只是说什么也不肯去向陈胜报告。

这时,正好陈胜乘驾出宫,这个人就拦在道上兴奋地叫他的名字。陈胜一看是老朋友,就请他上车,带他进宫。车驾入宫,只见宫殿幽深,帷幔长挂,陈胜的这位穷哥儿们惊呆了,禁不住叹道:“真了不得!陈胜当了楚王,果然好威风啊(夥涉为王)!”这以后,陈胜就留他的这位穷哥儿们在宫里长住,算是信守了富贵而不忘老朋友的诺言。

可是日子一长,这个朋友进进出出越来越没有规矩,还到处跟人讲一些陈胜的往事。于是有人就报告陈胜﹐说:“大王的这位客人愚昧无知,专门讲大王从前在民间的事,讲得很不好听,有损大王的尊严。”陈胜听了大怒,丝毫不念旧情,竟然把这位穷哥儿们处死了。

那时,陈胜信任的都是些小人。将军们在外立了战功,往往因为那些小人们的几句谗言,就被处死了。将军田臧用阴谋杀死了吴广,陈胜还对田臧加官晋爵。渐渐地,朋友们都不告面别,将军们也不再忠于他了。后来,秦将章邯接连几仗大破起义军,进逼陈县。陈胜亲自督战,被打得大败。在撤退的途中,陈胜也得不到各路人马的支援,最后被他的车夫庄贾杀害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