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关羽水淹七军以后,真的要躲在家里偷着乐了!因为白白给他送来了3万大军,还抓了曹军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造成了威震华夏的局面。

这事儿放任何人身上,那都会飘的。关二爷自然也不例外,结果我们都知道,二爷不仅丢了荆州,还败走麦城。

水淹七军,不光是关羽人生的转折点,也是三国局势的转折点。下一步该怎么走,绝对是影响个人和天下的关键点,那么关羽该怎么做,才能避免这样的悲剧呢?

一、关羽应该及时收兵回荆州。

关羽北伐,带走了十之八九的兵力,这事儿对荆州的影响太大了。尤其是镇守南郡的兵力不足,直接导致了后来糜芳选择投降东吴。

南郡不光是关羽的老巢,也是关羽手下那几万荆州兵的老巢。荆州兵们的家眷都在南郡待着,一旦南郡出了问题,那荆州可就完蛋了。

荆州丢了,关羽连个归路都没有,更别提北伐成功了。再说了士兵们的家眷都在南郡,一旦南郡被别人攻破,那荆州兵顷刻间就会瓦解。

关羽此时最好的出路,就是班师回荆州。大军回到荆州,一切就再次恢复原来的模样。利用这个时间点,想好怎么利用于禁的3万俘虏。

让他们去攻打曹魏,基本上没戏,不过让他们接受劳动改造,我觉得问题不大。把脏乱差的活交给他们来做,以提升荆州的整体经济,还是有点作用的。

二、关羽不能中断对东吴的监视。

之所以说关羽飘了,其实主要就是因为关羽完全忘记了背后还有一个东吴。吕蒙假装生病回建康了,陆逊代理大都督,整天写信歌颂关羽,结果就把关羽给搞飘了。

在关羽看来,江东都是鼠辈,因此他就没有做过多的防御。实际上对面的曹操是明面上的对手,这还不算最可怕的。最可怕的就是孙权这种表面上的盟友,背地里的对手。

过去关羽没有北伐的时候,时刻都在监视着孙权的一举一动。湘水之盟过后,孙权似乎给关羽打了一剂迷魂药。怎么说?

过去孙权口口声声所说的,就是刘备借了他的南郡,必须要还,否则就要动武。结果关羽3万大军,刘备5万大军,直接就要跟孙权开战了,把孙权也吓得够呛。因为他们俩一旦打起来,双方就彻底完蛋了。

这事儿刘备心里也清楚,于是刘备就找了个借口,说要回去夺取汉中,大家商量一下,把荆州重新分配一下。

湘水之盟的结局是,刘备用长沙郡、桂阳郡和江夏郡的部分地区,跟孙权换取了南郡的归属权。这事儿过去以后,关羽似乎就有点松懈了。

关羽似乎认为,签了合同的事情,总该不会变卦了吧?没曾想变卦是一种“传统美德”,在过去的文化里,就算签了合同,也没什么太大作用。

有合同在,吕蒙又回去养病了,新上来的陆逊整天在拍马屁,不由得不让关二爷产生错觉,东吴不会搞事情!

其实如果关羽想要保住荆州,最好的办法是,只带一半兵马北伐,剩下一半兵马交给心腹来带领,把守南郡。这样就能做到万无一失,哪怕放弃北伐,也不能放弃监视东吴。

三、关羽应该增设驿站,积极和刘备取得联系。

襄樊之战发生的时间是没有准确记录的,如果是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七月之前,那么关羽就是在策应刘备的汉中之战。因为刘备在五月份基本结束了汉中之战,七月份成为了汉中王。

所以说关羽最迟在七月份发动襄樊之战,就是为了迫使曹操早点放弃汉中。我认为这才是比较符合当时关羽北伐的动机的。

结果似乎还是比较理想的,曹操不想两面作战,在汉中之战吃了亏以后,曹操就主动抽身回到了中原,准备对付关羽。

这个时候的关羽,完全可以跟刘备取得紧密联系,至少要让刘备知道关羽的一举一动。战场上的信息是瞬息万变的,所以沟通十分重要。

关羽在建安二十四年十月前,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件事刘备是什么时候知道的呢?我们不得而知。所以说,我认为关羽要想有好结果,必须要加强荆州和益州之间的驿站联系。

大不了设立双倍数量的驿站,争取将前线的战报第一时间送到刘备那儿。因为刘备那儿有一整套谋臣班底,他们可以为关羽出谋划策。

由于信息不通畅,所以直接导致刘备无法及时救援关羽。很可能在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关羽被杀的时候,刘备才收到十月份关羽水淹七军的战报。

如果刘备能够第一时间得知关羽的动向,那么刘备就能够采取救援措施。哪怕关羽丢了荆州,至少也有援军前来接应,跟吕蒙在荆州打一仗,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你都不要联盟关系了,我还在乎曹操是否能笑到最后吗?

总结:建安二十四年,三家都在下臭棋。

建安二十四年很有意思,因为三国主公都做了一系列错误的决定,直接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形成,以及延续半个世纪的战乱。

  1. 首先做错事的就是刘备集团,关羽北伐不懂适可而止,刘备方面没有及时得到关羽的信息,这都是错误。
  2. 其次曹操集团也做错了事。要想逐鹿天下,曹操就不能放弃汉中。放弃汉中就等于是给子孙后代留下了一个半个世纪的雷区,关中之地岌岌可危。
  3. 再者孙权集团也在做错事。表面和刘备结盟,结果背地里捅刀子。最终造成了孙刘联盟正式破裂,东吴集团遭遇了刘备、曹丕的双方面打压,稍有不慎,都有灭亡的厄运。他运气好,顶住了而已。

当然了,这里面任何一家不犯错误,也就没有后来的三国了。刘备集团不犯错,坐拥荆州、益州、汉中,夺取天下指日可待。

曹操集团不犯错,稳住汉中,时刻都有挺进益州的机会。孙权集团不犯错,参与北伐,夺取合肥,拿下兖州,东边半壁江山就是他的了!海盐的炼制权就牢牢掌握在了自己手里。

参考资料:《三国志》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水淹七军是关羽威震华夏的一战,于禁投降后,关羽方最好的办法是退守荆州,联络孟达,在南阳-襄樊方向给曹魏压力,而蜀汉集团集中兵力攻取关中地区。

水淹七军是蜀汉集团的顶峰时期

水淹七军发生在蜀汉集团的顶峰时期,此时无论从占领区、军队人数、声望、战斗力等各方面蜀汉集团都达到顶峰期。水淹七军发生在建安二十四年,此时刘备刚刚取得汉中之战的空前胜利,为了配合刘备的汉中之战,关羽集团悍然发动了襄樊战役,大军兵发襄阳樊城,将曹仁围困在樊城之中,于禁率领七军来救援,结果大败,曹魏方面的庞德被杀,大将于禁被俘,此时刘备集团继汉中之战后,在与曹操的战役中又取得了一次巨大的胜利。

关羽水淹七军

水淹七军不仅仅是关羽的骄傲,也是整个蜀汉集团的骄傲,此时的蜀汉集团占领益州全部、汉中地区、东三郡、荆州四郡之地,地域面积庞大,而且荆州、益州在整个东汉末年经历的战乱极少,相对安定富足,而且人才也集中,更重要的是此时刘备集团手中的兵力强盛,关羽荆州集团兵力5万左右,刘备益州集团兵力6万左右,上庸孟达刘封兵力1万,汉中魏延兵力2万,阆中张飞部兵力1万,整个刘备集团的总兵力在15万以上,而且这些军队战斗力强盛。而此时也是刘备最有可能统一天下的时候。

刘备集团的战略布局

隆中战略的两路出兵,就被伟人毛主席指出,两路分兵,兵力分散,无法集中优势兵力,而且两路之间无法及时通信,具有天然缺陷。其实隆中战略只是刘备早期的规划,并不是需要完全执行的,况且形势千变万化,而隆中战略的前提是天下有变。

刘备集团跨有荆州益州

其实跨有荆州益州后,刘备的根据地已经有了,其更应该一路作为佯攻,一路作为主攻,一路吸引兵力,一路主要进攻。参看诸葛亮第一次北伐,赵云邓芝出兵箕谷,就是承担佯攻任务,所以从荆州和益州方向来看,荆州方向更应该作为佯攻方向,而益州方向作为主攻方向,从益州进攻关中,有成功案例,汉高祖刘邦就是这样取得天下的,因此,刘备集团更应该集中优势兵力进攻关中地区。

水淹七军后及时回防荆州

如果是这样的战略安排,关羽在水淹七军后,已经完全达到甚至已经超出其军事目的了,曹魏必将加大兵力防守南阳-襄阳一带,以防止关羽突破南阳防线,威胁许昌,则此时关羽应该收缩兵力,联络孟达,佯攻南阳襄樊,同时加大防守,防止东吴偷袭。

东三郡的地理关系

孙刘联盟的战线并不牢固,孙权集团并不可靠,而且荆州集对东吴集团威胁巨大,因此,东吴发誓要取回荆州,因此,越是在前线作战,越是应该提防东吴偷袭,在水淹七军后,关羽更应该及时撤防,回守荆州,确保荆州地区安全。

然而天不假命,在一系列战争胜利的刺激下,蜀汉集团显然已经有点感性,缺乏理智的判断,尤其是高层,随着水淹七军后,东吴联合曹魏偷袭荆州,关羽在前线大败,荆州全部丢失,荆州集团数万兵力损失,而之后的夷陵之战,刘备举国东征,又损失了五万精兵,整个国力损失殆尽,只扔给诸葛亮了一个烂摊子,蜀汉集团再也无力统一全国。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水淹七军后,关羽得到了三万多人的军队。注意,这是三万多人,不是物资,而人是需要粮食的,当时关羽恰恰粮食不足。但是益州恰恰相反,汉中之战以后,蜀汉已经基本没有军队,全都埋在汉中了。

所以关羽这时候最好的结果是见好就收,先把军队送到汉中,让刘备消化了这只军队,自己也可以轻装上阵,不用监督这只军队。

另外,关羽为了养活这只军队,还抢了孙权的粮仓,这也间接导致了孙权偷袭荆州得发生。

一句话,这些俘虏,在当时就是累赘,不仅要分兵对他们进行监视,还要到处筹措粮食养活他们,还不能把他们送到前线打仗,他们会叛变逃跑。最好的办法应该让刘备派人接受这只军队拉到益州去补充人口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二爷要怎样做才会得到最好的结果的呢?在解答此提问前,先来回顾关二爷发动的襄樊战役初期的情況。关二爷在公元219年八月发动了襄樊战役。当关二爷发动襄樊战役之时,老天爷用十多天的暴雨为关二爷助阵,汉水暴涨溢岀了大堤。结果,出现了于禁、庞德统领的军队被洪水逼到了高处,关二爷乘势率水军围攻,水淹七军并俘获了于禁和庞德,大获全胜。而且,关二爷还乘水势险些攻陷了樊城,还促使了荆州刺史胡修和南乡太守傅芳投降了关二爷,造成了关二爷“威震华夏”的态势。关二爷取得如此骄人的、辉煌的战绩,是在“神”助攻下获得的。而在这此后,关二爷应该如何选择才能得到最好的结果呢?见好就收,得胜班师。因为,关二爷虽然在襄樊战场上“顺水顺风”,可是整体上已处于危机四伏的状态中

。首先,徐晃统领的援军已由宛城(今河南省南阳宛城区)赶到了襄樊战场,并已与樊城的曹仁取得了联系。并且,曹操也由洛阳南下到达了摩坡(今河南省平顶山郏县)。在这种局面下,既使不考虑孙权与曹操联手,仅凭曹操一方在襄樊战场及邻近地区的兵力,关二爷已没有多大的可能攻占襄樊(此时洪水也退去),就算攻占了也没能力守住。因此,关二爷此时应该撤退。并且,这是唱着得胜的歌曲,炫耀着战利品的得胜回师。因为,关二爷此次取得的战绩

,是在以一支偏军夺得的,这个战绩都会令刘备嫉妒的。而且,在关二爷撤军后,孙曹再联手攻击(会不会发生都不好说)关二爷,关二爷败得也不会太惨(仅凭关二爷的兵力,是很难较长时期的抵抗住孙曹联合攻击的),而且败了也不丢面子。可惜,关二爷在水淹七军后还恋战

,想进一步扩大战果。拿得起,更要放得下。可是,人们往往能做到拿得起,却放不下一件事

,或是一个人。普通人是如此,“关圣人”也同样。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见好就收,立刻回撤!

这就是水淹七军之后,关羽最应该做出的举动。只可惜,此时的他已经赌红了眼,在他看来,曹操此时已经无力再派出援军,拿下汉水南北的樊城和襄阳易如反掌。在此期间,荆州三郡可以为他提供足够的战争资源。而在这整个过程中,一直被关羽视为江东鼠辈的东吴更不敢对他进行背后偷袭。自己不但要在此时威震华夏,更要乘胜追击挺进中原!

可偏偏到最后,他无奈地发现,自己的任何一个希望都朝反方向发展了过去。

1、荆州三郡提供不了继续支撑战争的资源!

2、曹操又继续派出了援军,甚至将关羽打的节节败退!

3、樊城与襄阳仍然不动如山!

4、而正在这最关键的时刻,旁边的东吴竟然对荆州三郡发动了偷袭!

关羽真的是大意失荆州?答案并不是,在公元219年发生的这场襄樊之战,除了那场自然灾害的大水,给他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战果之外,关羽的每一次计算几乎都没有算对过。他并不是百密一疏,而是百疏一密!

从公元209年,刘备占领荆州四郡并租借南郡之后,整整十年的时间,刘备和其他将领一直在征讨益州和汉中之战中东征西讨,唯独关羽却始终留在荆州地区进行看家护院。长期的和平环境,已经让关羽丧失了对实时战略局势的最基本的判断力。

倘若曹操无力派出援军,倘若孙权无胆发动偷袭,倘若关羽可以大张旗鼓地继续向樊城和襄阳发起进攻,那接下来就一定会去乐观的结果吗?

此时的曹仁和吕常正凭借着高大的城墙来护卫着樊城和襄阳。大水淹没敌军、陆战击溃援军、强攻一座坚城,三者根本就不是同一个话题,关羽真的有把握可以攻下这两座城池吗?

退一步讲,就算关羽此时能够攻克樊城与襄阳,他又有多大的把握能守住这两座城池?别忘了,此时荆州三郡的物资供应已经陷于紧张,关羽愤怒地对糜芳喊出来“还当治之”的威胁话语。由于物资供应的匮乏,关羽甚至冒险派遣军队进入东吴境内,拿走了孙权存放在湘关的粮食(擅取湘关之米)。粮食的紧张都已经到了需要打劫队友的地步,你关羽又有多大的把握能稳住现如今的战果?

关羽的错误,并不是他在某一个环节上发生了失误,而是他在每一个环节上都发生了错判。或者更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他那一时期的想法——急功近利!

眼看着刘备和其他将领在益州之战和汉中之战中屡建功勋,最近十年的履历表上一片空白的关羽坐不住了。

于禁三万大军的覆灭让关羽威震华夏,一战成名的虚荣也更让关羽没有快速的选择冷静,而是想继续进行一场新的豪赌,赌的就是三万军队的损毁会引起曹魏版图内的一片大乱。可关羽依旧忽略了那个现实的问题:

19年前,关羽辞别曹操投奔刘备的时候,曹操也只是一个并未统一北方的军阀,袁绍、孙权、刘璋、刘表甚至是西北军阀,都是可以与曹操一战的有力对手。可19年后的现在,曹操已经统一北方九州,手握兵马达40万以上。倘若19年前的官渡之战,曹操丧师三万,那曹操集团将会在这一战中彻底崩溃。但在19年后,这样的损失连伤筋动骨都算不上。

只是由于襄樊战场距离许昌洛阳实在太近,于禁的战败才引起了少许的骚乱,但也很快就被平息。

所以水淹七军过后,关羽最好的选择也只能是撤退,想以荆州三郡之地去挑战中原九州,这根本就是不现实的设想。只有刘备全力配合,外加通过外交手段稳住东吴争取另一个方向的北伐,这才有可能会触碰曹魏的根基。

而这些在公元219年,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毕竟刘备的崛起已经让孙权如坐针毡,汉中之战的消耗更让刘备在短期之内无力再战,在左右两个方向都无力配合的情况下,关羽也只能选择见好就收。

所以关羽最该做出的步骤应该是:

1、率军撤退,继续稳住荆州三郡的安全。

2、俘虏的三万曹魏军队官兵尽可能地收编,通过金钱收买和思想改造,设法转换成听命于蜀汉政权的军队。

3、如果因经济负担而实在养不起,或者全部留用会存在隐患,那可以考虑将部分俘虏散发给荆州当地的士族。毕竟他们支持刘备发动战争已经长达十年,他们输送了太多的资源却没有得到回报,由于大失所望,甚至部分士族在东吴偷袭荆州之前,疑似已经被孙权集团收买。

所以关羽需要用另类的形式来稳住当地的士族,在东汉末年,人口资源是相当贵重的财富。面对关羽送上门来的战俘,这些急需人口的士族大户没理由不要,弥补他们的损失,更可以推动他们来保障下一场战争的进行。

4、等待新的时机,进行一场真正准备充分的北伐!

水淹七军于禁投降后,关羽想要得到最好的结果应该怎么做?

关羽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是纵观三国时期头像将领无一不是可带兵打战的人,而不是在监狱里呆着。张辽投降曹操,成了曹魏顶级战将。关羽投降曹操杀了颜良,虽然后来回归刘备身边了。黄忠投降刘备,后来杀了夏侯渊等等。可是看看于禁,在关羽抓了于禁以后,他一直在被关押着,到后来关羽战败,于禁又落入孙吴手上,最后又被孙吴送回曹魏。我就奇怪了,三国时期那么多投降武将没人说他,可是于禁投降关羽却被骂了上千年

有点答非所问。但是于禁的确感觉有点冤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