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公元238年,司马懿一顿操作猛如虎,千里奔袭辽东,灭了公孙渊一族。
公元291年,司马家族内乱,西晋著名的八王之乱由此拉开序幕。
也就是说,从公孙渊被灭,一直到司马家族发生内乱,需要长达52年的时间。要是公孙渊继续龟缩下去,不谈这52年里,是否会被司马家给灭了,他自己估计也要找曹操刘备他们打麻将去了。
所以说,就算公孙渊继续龟缩,也未必能超过他祖上的高度。反而等待司马家族灭了蜀汉和东吴以后,一定不会允许这么一个割据政权在辽东继续存在。而公孙渊继续龟缩后,唯一的机会,就是司马家的八王之乱,他真的能等得到吗?
一、公孙家族在辽东,也有三代人的积累了。公孙渊的爷爷公孙度,是他们家开创基业的第一人。公孙度跟着老爹移民到辽东以后,便开始占地为王,被封为辽东太守,自称为辽东侯。不仅打服了高句丽、乌丸这些外敌,还重创了当地土豪,奠定了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地位。
公孙度去世以后,他儿子公孙康继承了辽东太守的职位。很显然职位是不能世袭的,由此可见,这个时候的公孙家族,俨然已经有了在辽东割据的实力。
公孙康很识时务,当时曹操已经击败了袁绍,正在追杀袁绍的儿子袁熙和袁尚。这俩货跑到了公孙康这边,结果被公孙康割了脑袋送给了曹操。因此公孙康便被曹操封为左将军,襄平侯。
公孙康是公孙渊的父亲,但是公孙渊年纪太小,不足以镇住辽东局面。于是公孙康的弟弟公孙恭便继承了辽东太守的职位,依旧臣服于曹魏王朝。
等到公孙渊长大成人以后,恰逢公孙恭得病,因此公孙渊便胁迫公孙恭退位,自己成为了辽东太守。在魏明帝看来,哪个公孙不是公孙呢?所以依旧拜公孙渊为辽东太守。
所以说,从公元190年,公孙度成为辽东太守开始,一直到公元238年,公孙渊兵败被杀,公孙家族在辽东的统治已经长达48年,接近半个世纪了。
三国都要走完了,这个家族才被灭了,由此可见公孙家族的实力还是相当雄厚的。但是这不代表,公孙渊可以有资本继续龟缩下去。
二、公孙渊选的时机还是比较不错的。公孙渊是个有野心的人,此前公孙家的人都是依附于曹魏,虽然在辽东是一把手,但是总归要听从曹魏的调遣。
而公孙渊却认为,自己手握雄兵,占据辽东,再加上天下局势纷乱,为啥不能独立呢?因此公孙渊在掌权以后,开始想着独立。
当然了,计划是要一步步实施的。他先试探性地向东吴示好,结果孙权一看,这不是白送上门的地盘嘛!反正封号又不要多少本钱,所以孙权索性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让他跟曹魏去闹。
公孙渊一看,发现自己的身价还是蛮高的,于是果断斩杀了东吴的使臣,向魏明帝汇报情况。其实就是想看看曹魏会给他怎样的价码,毕竟曹魏靠得更近。气得孙权扬言要渡海去揍公孙渊一顿。
结果魏明帝一看,老小子这是要升职加薪,否则就打算跳槽的节奏啊!可是魏明帝后来只给了公孙渊一个乐浪公的封号,跟燕王还差一步。公孙渊心里当然不满,于是在公元237年,便自立为燕王。
这个时间选择还是比较不错的,因为诸葛亮去世后,蜀汉北伐暂时低迷,但军事实力依旧很强劲。东吴这边孙权已经称帝,实力也不差。
景初元年,乃遣幽州刺史毌丘俭等赍玺书徵渊。渊遂发兵,逆於辽隧,与俭等战。俭等不利而还。渊遂自立为燕王,置百官有司。遣使者持节,假鲜卑单于玺,封拜边民,诱呼鲜卑,侵扰北方。---《三国志》
三足鼎立的时候,凭什么公孙渊就不能在辽东割据称王呢?其实他的准备还是蛮充分的,不光自己做好了军事防备,而且还各种加封鲜卑单于们,让他们带兵去偷袭曹魏的边境。
如果当时他能够拉拢周围几个小国家包括部落一起抵抗曹魏,说不定还真的可以跟曹魏斗一斗,尤其是在冬天。辽东是很冷的,不利于中原士卒,隋炀帝当年讨伐高句丽,就曾经因为天气原因无功而返。
三、再龟缩下去,公孙渊就完全没机会了。公元263年,司马昭命令邓艾、钟会、诸葛绪等出兵蜀汉,最终将其消灭。三国在这一年已经消失了一国。
这个时候距离公孙渊被灭,过去了25年。公孙渊在这25年之内出手,或许还有机会,在司马昭灭了蜀汉以后,公孙渊再想出手,机会就不大了。
公元280年,司马炎灭亡东吴,从此三家归晋。这个时候距离公孙渊被灭,过去了42年。其实留给公孙渊的时间,压根就不多了。
因为公孙渊也会衰老,也会死去。到时候谁知道继任者,能否完成他割据称雄的梦想呢?再说了,在司马炎灭了东吴以后,还会允许辽东这么一个奇葩存在下去吗?
大一统的西晋王朝,绝对不会让其他割据势力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转悠的。公孙渊被灭了以后,辽东逐渐被鲜卑人掌控,但是鲜卑是各大部落聚集体,压根就不是什么割据政权。所以西晋完全忽视了他们的存在。
因此,公孙渊最好的机会,本身就是在蜀汉被灭之前。一旦错过了这个时机,以他那点人马,完全不足以翻起什么大浪了。
总结:再谈公孙渊被灭这件事儿。司马懿这个老家伙非常狠,他到了辽东以后,不仅击败斩杀了公孙渊父子。而且他还下了一个死命令,将辽东数千名官员全部斩杀。甚至年龄超过15岁的男子,全部被司马懿斩杀,还堆成了京观来欣赏。
男子年十五已上七千余人皆杀之,以为京观。伪公卿已下皆伏诛,戮其将军毕盛等二千余人。收户四万,口三十余万。---《晋书》
所以司马懿走了以后,辽东基本就空了。这个时候更北方的鲜卑族人,才发现辽东是真暖和、真香啊,于是纷纷搬迁到了辽东。
他们到了辽东以后,不久便发生了西晋八王之乱。趁着西晋内乱的功夫,鲜卑族各部落陆续南下,抢夺地盘。原来中原地区更暖和、更香啊,五胡乱华由此而爆发。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东汉末年的公孙氏借助时局和地理位置优势,在辽东地区(今辽阳一带)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武力割据,并时时根据中原局势变化及时调整对外策略,使政权得以稳定和发展。
公孙氏割据辽东地区历经了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三世四主,然而到了公孙渊时,其利令智昏、背信弃义、反复无常、极度膨胀,并自立为王的行为,加速了其政权的灭亡,最终导致被曹魏司马懿灭掉。
公孙度(其爷爷)当政时期。借助于辽东地区远离中原的优势,制定了远离中原纷争,立足东北发展的策略,无论是董卓乱政遭各路诸侯会盟讨伐,还是后来群雄逐鹿中原,甚至曹操主动拉其对抗袁绍,公孙度一概都不参与,而是专心立足在东北发展,对于时常抢掠辽东地区的高句丽和乌丸给予痛击,确保了东北的稳定,为辽东地区创造了稳定的社会环境。大量因中原战乱而逃亡的流民进入了辽东地区避难,使得经济、技术、文化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辽东地区也成了实力较强的割据势力。
公孙康(其父亲)、公孙恭(其叔叔)当政时期。公孙度死后由公孙康担任了辽东太守,此时的曹操通过官渡之战大败袁绍,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已经具备了一统辽东的实力,公孙度制定的远离中原政策已经不合时宜。因此公孙康积极改变策略,采取依附曹魏,以求自安的策略。公孙康死后,手下的众将领就推举公孙恭为辽东太守。公孙恭不但继续执行公孙康的策略,甚至对曹魏更加的顺从,辽东当时还算稳定。
公孙渊夺权当政时期。228年,公孙渊在手下将领的支持下,从叔叔公孙恭手中夺去了辽东地区的领导权。其上台后就改变了依附曹魏的策略,变成了周旋于魏吴之间。并私下派遣使者向东吴孙权称臣,实际上是打探东吴实力,孙权当时感到特别高兴,就命人带上大批珍宝前去赏赐公孙渊,公孙渊知道后,又怕曹魏怪罪,就杀了使者并向曹魏表决心。孙权的这个行为在当时都成了笑话。公孙渊私下向东吴称臣,结果又杀东吴使者向曹魏表忠心。可以说此行为遭孙权痛恨,遭曹魏不信任、怀疑。
后来孙权准备联合高句丽突袭辽东,虽然没成功,但是反映出了孙权对公孙渊的痛恨。237年,诸葛亮死后,曹魏失去了最大的威胁,就开始腾出手来收拾公孙渊了。结果曹魏派去征讨辽东的毌丘俭被公孙渊依靠辽水之险击败了,此时胜利的冲昏了公孙渊头脑,干脆自立为王。其结果更加引起了曹魏的不满。238年,曹魏派司马懿征辽东,围城一月,公孙渊被迫向东南突围失败,后被斩于襄平城。
所以说,公孙渊要是能够再龟缩几年,一不做欺骗孙权那种背信弃义的事,也许受到曹魏攻击时,还可以联合东吴,向东吴求救,也不至于死的那么惨;二是不做背叛曹魏的小动作,不那么膨胀的话,不自立为王,估计也不会加速公孙政权的覆灭。总之,结合当时大的时代背景,公孙渊的祖上取得那么高的成就得益于中原地区的群雄争斗的外部环境,以及其祖上根据形势发展所采取的对外策略;而到了公孙渊当政时,中原局势逐渐已经变为曹魏一家独大的局面,留给公孙渊的时间也不会多,曹魏统一辽东是早晚的时期。另外,就公孙渊的行事风格,无论龟缩多少年,其成就也不会高于其祖上。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导读:答案是肯定的,也许不止公孙渊还要付出几代公孙氏的努力。三国时期的盘踞辽东的公孙氏是当时的第四个政权,曾经和鲜卑轲比能、东吴、蜀汉形成实际意义上对曹魏的封锁。这其实都是公孙渊作死的前兆,最终激怒了魏明帝曹叡派司马懿灭掉了公孙氏。辽东公孙氏几代人艰苦经营的心血付之东流,那么如果公孙渊在龟缩几年会取得更大的成就吗?答案是肯定的,也许公孙氏真有入主中原的可能。
到公孙渊这一代已经是第四位君主,其实无论是公孙度开始、公孙康、公孙恭都是独立于诸侯以外的独立政权。这个虚名不重要,无论是公孙度自领的平州牧还是公孙康被曹魏册封的平郭侯就是一种称谓而已。但是公孙渊就偏偏为了燕王这个虚名最后被司马懿所灭,要知道再坚持一年魏明帝曹叡就驾崩了。司马氏忙于篡位哪里还顾着辽东?
公孙氏崛起于汉末动荡时刻,其实确有机会发展壮大历史上辽东公孙氏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创始人公孙度趁汉末天下大乱之机自立为平州牧,在辽东大展拳脚:东伐高句丽、西击乌桓、南取辽东、越海取胶东东莱诸县。在文治方面招贤纳士、广招流民,称谓横跨渤海两岸的割据政权。公孙度对于中原的诸侯争霸不掺和,如同秦末割据岭南的赵佗一样默默发展自己的力量。所以对于曹操和袁绍的大战两不相帮,增强自己的实力才是正路。
曹操击败袁绍赢得官渡之战的胜利后,远在辽东继位的公孙康依然“恃远不服”。直到曹操击败袁绍、亲征乌桓获胜公孙康才保持了名义上对统一北方曹操的臣服。公孙康依旧开疆拓土,攻破高句丽都城设置带方郡被篡汉自立的曹丕封为车骑将军、平郭侯。
这种情况在公孙渊时发生了变化,当时三国鼎足之势已成。公孙渊明知自己的势力无法和曹魏相比还和孙权勾勾搭搭的玩火。最终激怒了魏明帝曹叡,派出司马懿用了两年时间没掉了盘踞辽东多年的公孙氏政权。那么公孙渊如果不作死的话,辽东公孙氏是否有机会发扬光大呢?答案是肯定的。
司马氏篡位、八王之乱、五胡乱华都在短短几十年中完成,辽东公孙氏未必没有机会我们来看一下辽东公孙氏灭亡的时间节点是公元238年,次年魏明帝曹叡就驾崩。接下来曹魏执政的曹芳、曹髦、曹奂,除了志大才疏曹芳还挣扎了一下其他的都不足以低于司马氏的篡位行为。所以如果辽东的公孙渊能够保持对于曹魏和司马氏的名义上臣服而不参与三国斗争的话,辽东公孙氏很大可能会以名义臣服、实际独立的诸侯形式存在。 西晋在保持名义统一上对于边远地区是允许实际意义上独立的。其实就类似唐朝那样强大的存在在边远地区还要实行羁縻统治呢,何况西晋?
司马氏篡位需要盟友,况且辽东公孙氏大半领土都是通过向扶余、高句丽征伐得来的并不影响中原利益分配。而历史上正是司马懿灭掉辽东公孙氏后才造成鲜卑慕容燕国的崛起和高句丽的东侵。辽东公孙氏政权灭亡后归幽州代管,辽东地区造成了辽东势力真空。而鲜卑慕容氏如何在辽东崛起的呢?只因为慕容廆臣服晋朝后就获得了“鲜卑都督”的册封,然后迅速发展自己就没有了西晋的掣肘。形成了实际意义上的割据,名义上的臣服。而慕容廆发展壮大的过程和辽东公孙氏如出一辙:吸收中原流民、引进汉族政治体制和法律体系、积极收揽汉人饱学之士。在幽燕地区发大水的时候,慕容廆主动开仓赈济,帮助汉人老百姓抗洪救灾,受到了朝廷的褒奖。
如果公孙渊以及以后的继承人依然采取和公孙康一样的臣服策略,熬到八王之乱以后辽东公孙氏将会迎来最大的发展契机。西晋在八王之乱后元气大伤,处于辽东的公孙氏整兵经武俯视中原。如同唐朝中期的安禄山一样在西晋灭亡时,可以迅速南下中原。在强大的战力和汉族血统的加持下不敢说统一天下,割据北方还是问题不大的。况且北方士子类似张宾、王猛等人,是在汉人政权没有机会的情况下才辅佐石勒、苻坚这样的胡人君主。所以辽东从公孙渊开始要低调,默默发展自己的实力才是根本。这一点可以参照建立西夏的党项在五代时期的表现,无论谁当政党项都名义上臣服。
西晋司马氏篡位本来就不得人心,短短几十年为了私利就弄得北方民不聊生。如果辽东公孙氏整合完成北方各方面的资源,与东晋一决高下未必没有机会。可惜公孙渊格局太差,急于燕王这个虚名最后身死国灭。
小结:
如果辽东公孙氏想发展壮大就需要蛰伏,可能不止公孙渊这一代。可能需要更多代继承人在蛰伏的同时积极提升国力,到西晋灭亡就迎来了辽东公孙氏入主中原的良机。而此时距离历史上公孙渊被灭,也不过几十年的时光。
我是历史纵横帝,欢迎您的关注;如有瑕疵,劳烦斧正。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几年的时间恐怕还不行,辽东的公孙家族想要崛起,最起码还要等一百年时间左右,否则以当时辽东地区的人口数量、经济水平还远远支持不了公孙渊称霸中原的梦想。
从公孙度割据辽东称王开始,再到司马懿消灭公孙渊,这个割据政权一共经历了四位统治者,分别是公孙度、公孙康、公孙恭、公孙渊四位君主,时间的跨度大概是从东汉末年董卓乱政开始,再到三国中期为止。
公孙家族的“燕国”是三国之中的“第四国”,控制着今天的辽宁、朝鲜北部等地,国力不如魏、蜀、吴任何一家,但是对付周边的鲜卑、高句丽完全没有问题。
公孙家族控制的辽东地区与朝鲜北部,属于汉朝十三州之一的幽州,可是公孙家族手里只有“半个幽州”,这点资本要割据东北还尚可,要挺进中原与魏国、吴国争霸,还完全不够格。
哪怕是公孙渊没有被司马懿消灭,公孙家族也不是魏国的对手,毕竟双方的实力对比悬殊。魏国控制着凉州、司隶、徐州、青州、豫州、冀州、兖州、并州、荆州北部、幽州西部,经济发达、人口众多,而公孙家族只有“幽州东部”,地小民寡。
这是因为东北地区开发时间较晚,在汉末三国那会儿,东三省之中只有辽宁一带是汉族的主要聚居区(人烟稀少)。
而吉林和黑龙江等地,要么是人迹罕至的荒芜地区,要么就是少数民族(鲜卑、扶余、高句丽)分布的地带。
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趁天下大乱的时候割据一方,以不介入中原军阀争端为幌子自保,目睹了袁绍、公孙瓒争霸与曹操、袁绍争霸,才保全了自己的辽东一隅之地东汉末年天下大乱时,公孙渊的祖父公孙度趁中原混乱的时机,逐渐控制了辽东地区。由于这里天高皇帝远,道路险阻,内地的军阀都忙着内斗,没有精力去消灭公孙度。
后来,曹操统一中国北方,派人召公孙度到内地任职,封他为永宁乡侯。
公孙度却笑着说:“我王辽东,何永宁乡也?”大概就是说,我在辽东可以称王建国,这么区区一个永宁乡侯有什么可稀罕的?就这样,公孙家族在辽东的割据得以延续下来。
可是,传到了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这一辈时,已经是三国中期了。公孙渊先是向魏国称臣,然后又斩杀魏国使臣、暗中勾结万里之外的吴国。
这还没过两天,公孙渊又劫杀吴国使者,然后擅自称“燕王”,等于是把魏国、吴国都得罪了。
吴国距离辽东太远,毕竟吴国在江南地区,实在拿公孙渊没有办法。可是,魏国却无法再容忍公孙渊的行为了,为了一劳永逸,彻底解决这个敌人,便派刚刚打败了诸葛亮的司马懿去出征辽东。
公孙渊原本认为魏国军队不会远道而来,没有全力备战,谁知道魏军居然长途跋涉,从河南一路打到了辽东。司马懿率领魏军在辽东一带大规模屠城,几乎把公孙家族几十年的统治根基连根拔起。
司马懿虽然消灭了公孙家族,可是由于魏军在辽东疯狂屠城,也导致汉人大量死亡,并把当地居民迁入中原。
在公孙家族覆灭之后,辽东周边的鲜卑人、高句丽人纷纷崛起,而这些少数民族在过去一直被公孙渊压得死死的,都在公孙渊死后活跃了起来。
当初,公孙家族割据辽东称王的时候,相继征服了辽东周边的鲜卑部落,并且击溃了高句丽王国,把燕国的疆域扩张到朝鲜半岛。如果不是公孙渊作死,那么公孙家族几代人的努力也不会白白浪费。
可是,以当时东北地区的人口数量和经济水平而言,还很难与中原的魏国争霸。如果公孙家族还能坚持一百年,到了五胡入侵时期、中原大乱,也不是没有可能问鼎中原。
在一百多年后,鲜卑族慕容部在辽东崛起,相当于继承了公孙家族的霸业。
慕容皝建立的前燕是五胡十六国之一,趁中原大乱时崛起,从辽东南下,攻占了黄河下游,也算是历史上第一个从东北攻入内地的少数民族政权。
也就是说,哪怕公孙家族没有被司马懿消灭,至少也要等一百年才有机会。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不会
如果公孙渊再龟缩几年,会不会成就比他祖上都高?
这个问题很简单,想多了,先说说这个公孙渊的生平,他字文懿,生年不详,死于公元238年,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人。三国时辽东地方割据军阀。辽东太守公孙度之孙、左将军公孙康之子。 太和二年(228年),夺其叔公孙恭位,被魏明帝拜为扬烈将军、辽东太守。后遣使南通孙权,孙权立其为燕王,并遣甲士万人携珍宝前往辽东,公孙渊害怕魏国讨伐,于是斩送吴使首至洛阳,明帝拜其大司马,封乐浪公。景初元年(237年),在击败前来讨伐的毌丘俭等后叛魏,再次自立为燕王,建年号绍汉,并置百官有司。景初二年(238年),明帝遣太尉司马懿率军四万讨之。公孙渊大败,并其子为魏军所斩。这就是这位志大才疏的辽东之主短暂而无语的一生,这家伙做人人品不端,做事能力有限,偏偏还没有自知之明,自命不凡到以为自己是位面之主,异想天开到要在三国能人辈出的时代,将各大雄主名将智囊玩弄于鼓掌之中,真可谓自寻死路,徒惹人笑,这样的傻瓜注定了一个悲剧的人生,不管他龟缩与否,都改变不了他的既定命运,以上,谢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