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朱高炽是朱棣的大儿子,这个大儿子可真够大的,足有300多斤。走起路来需要两个人搀着才行,要不骨架撑不住他身上的肉。

但是你别说,这个大胖小子,还真的成了朱棣的接班人。有人就为他二弟,那个帅气逼人的高富帅朱高煦打抱不平了!

朱高煦,长得帅,身材又好,关键在战场上也屡立战功。放在人堆里,都是最刺眼的那一位,这样的人才朱棣为啥看不上呢?

关键是,大胖小子朱高炽,只做了8个多月的皇帝就驾崩了!满周岁都没达到,等于就是跟老爹朱棣前后脚走的。此后就是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做了皇帝,那么问题来了,如果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二弟高富帅朱高煦能否取代朱瞻基,成为继承人呢?

要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们必须要了解一件事,为啥当初朱棣选择大胖小子朱高炽做接班人,却不选择高富帅的儿子朱高煦。我认为有这么几个主要原因:

  1. 第一,朱高炽是嫡长子。
  2. 第二,朱高炽治国有方。
  3. 第三,朱高炽有个好儿子。

从这三个方面去考虑,我们就能搞明白了,原来朱棣在选择接班人时,有如此多的顾虑。那么以上这个问题,有怎样的答案呢?我认为朱高煦继承皇位的可能性很大!

一、朱棣特别宠爱二儿子朱高煦。

朱高煦本来就是朱棣最宠爱的儿子,当初朱高煦跟着朱棣打仗的时候,就曾经一直陪在朱棣身边,而且战功赫赫。

在朱高煦自己看来,他就是当代李世民。要不是嫡长子继承制横在前面,他早就把自己那个大哥给顶下去了。

因此朱高煦一直想要效法李世民,取代哥哥朱高炽的继承人位置。朱棣在这方面,也是持有赞成意见的,不信你看朱棣说的这句话:

勉之!世子多疾。---《明通鉴》

这话是啥意思呢?朱棣告诉朱高煦:你小子好好努力吧!你大哥身体不太好!要是朱高炽听到了这句话,一定会怀疑自己是不是充话费送来的。

很显然,朱棣是偏向朱高煦的嘛!哪有为了勉励自己的二儿子,就故意咒自己的大儿子早点歇菜的父亲呢?

所以说,如果朱高炽早朱棣一步歇菜,那么对不起,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估摸着是没什么希望继承皇位了,朱高煦取代朱高炽,成为太子,是最有可能的。

毕竟他也是嫡子,而且战功赫赫,还长那么帅,到哪儿说理去?显然是个非常自律且有才能的接班人种子。

二、朱棣可不想重新上演靖难之役。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怎么排,其实都轮不到他来做皇帝。本来这个皇位,是朱棣的大哥朱标的。

可是为啥朱标没做皇帝呢?因为朱标死在了朱元璋前面。这个时候皇子们表现得都很积极,因为他们满心认为,朱元璋会在他们当中重新选一位继承皇位。

可是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却选择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做了皇帝。这件事对朱棣这帮兄弟们的打击是相当大的。

朱元璋有二十多个儿子,难道没有一个可以胜任皇位?非要从孙子辈里去选,这未免也太不把这些儿子放在眼里了吧?

因此藩王们,其实对建文帝朱允炆是存在怨言的。等到朱允炆削藩的时候,诸侯王们就更加不满了。尤其是朱棣,索性就造反了。

朱棣推翻了朱允炆以后,以朱元璋嫡子的身份,继承了皇位。这才有了朱棣迁都北京的事情。你说这种事情,能再出现一遍吗?

如果朱棣的大儿子朱高炽去世早,他还坚持要立孙子朱瞻基做皇帝,是不是想要重新再上演一次靖难之役?

朱棣不是傻瓜,这情景实在是太相似了。他的二小子朱高煦又那么能征善战,即使不能推翻朱瞻基,至少也是祸起萧墙的损招。

所以从同宗和睦的角度去考虑,朱棣不会选择让孙子直接继承皇位。在朱高炽去世以后,他会从其他儿子里选择一位,其中朱高煦的概率是最大的。

三、支持朱高煦的人不在少数。

当初朱高煦就是朱高炽最激烈的竞争对手,除了朱高煦自身比较出色以外,还有一大帮人,在支持着朱高煦。

比如说号称靖难第一功臣的淇国公丘福,还有朱元璋的女婿驸马王宁,全都是站在朱高煦这边的,而且他们都参与了帮助朱高煦夺嫡的事情当中。

时议建储,淇国公丘福、驸马王宁善高煦,时时称高煦功高,几夺嫡。成祖卒以元子仁贤,且太祖所立,而高煦又多过失,不果。---《明史》

此外,朱高煦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因此在军中培养了一大帮自己的亲信。这些人在靖难以后,都得到了高官厚禄,他们也都是朱高煦的坚定支持者。

当然了,相对来说,朱高煦在文官集团那边,就没那么沾光了。因为朱高煦是武将出身,而朱高炽长期治国,跟文官集团打得火热。

不过我们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朱棣本人的身份。朱棣可不是文官出身,他是正儿八经的武将出身。所以朱棣从情感上,是更加偏向武将的。

从他对大才子解缙的处理态度就可以看得出他对文官集团不屑一顾,再看看他对武将集团,哪怕是那帮立了功的太监,朱棣都给了非常丰厚的赏赐。

所以说在选择继承人的事情上,朱棣在听取文武官员的建议以后,会不自然地倾向于武将们所提名的那个人,也就是朱高煦。

总结:朱高煦长期赖在朱棣身边,这也是契机。

朱高煦早就在永乐二年被封为了汉王,封地在云南。可是朱高煦死活不肯去封地,要长期跟着朱棣混,朱棣居然还默许了这种做法,你说这偏袒程度还有谁?

到了永乐十三年,朱棣觉得把儿子封那么远,似乎不太合适。因此就把朱高煦的封地从云南改到了青州。也就是山东境内,紧挨着北京。

就算是这样,朱高煦还是不肯去封地。这下子朱棣怒了,就质问他为啥不肯去。朱高煦不知道怎么说,但是他还是一直在拖延时日。

那么他在等什么?当然是在等他大哥朱高炽病死呗!如果他能够拖到那个时候,朱棣还活着的话,你说他的机会大不大?机会不大的话,他可不会这么傻等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通鉴》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大明风华》在热播,朱亚文主演朱瞻基。朱粉们看到朱高炽体弱多病,都在为此心急火燎。恐怕不是为他担忧,更多的是在替朱瞻基担忧吧。

在豹眼看来,这个担忧是多余的,即便是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朱棣依然会遗诏让朱瞻基登基继位的。

起码有几方面的原因,决定了朱瞻基必然将会成为大明的继承人。

第一,天意所属,朱瞻基是上天赐给朱棣的接班人。

这还得从明朝的老祖宗朱元璋说起。

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明朝皇太子朱标病逝,由于朱标长子虞怀王朱雄英早夭,朱元璋就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其意图很明确,那就是决心把皇位传给嫡长子这一支。各藩镇诸王也都要清楚,对于大位也别有啥觊觎之心。

当初,朱元璋对生性“颖慧好学,性至孝”的皇孙朱允炆,非常喜欢。不过,对于这个“仁柔少断”的皇孙将来继承帝位,却不十分满意,曾经为此一度打算换掉太子。

有因为爷爷爱孙子的原因,儿子沾孙子的光被立为太子的,而朱标却几乎因为儿子的原因,失掉太子之位。不仅没有沾上儿子的光,反而受累。后因翰林学士刘三吾劝谏,才没有改立太子。

可在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这天晚上,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莫名其妙地做了个梦,梦见其父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

这个梦让燕王朱棣想入非非,就在此时,有人来报告说,其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急急忙忙地去看他的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一团英气。

此事,让朱棣幻想着朱元璋能够在最后时刻,将皇位传给他。

可是不久后,朱元璋在6月24日驾崩,遗诏把皇位传给了皇太孙朱允炆。

爷爷爱孙子,既然朱元璋执意要把皇位传给孙子,那么朱棣为了自己孙子的皇位,就决心也要拼搏一把,于是,发动了“靖难之役”。

第二,朱瞻基是朱棣精心培育的大明朝接班人。

建文四年(1402年),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取胜。之后,就亲自挑选著名的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说皇孙是个可造之才,要求他的老师们尽心竭力。同时,朱棣还不忘亲自教导。此时,朱瞻基已经五岁了。

永乐中期,朱棣屡屡远征漠北,总是把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都带领朱瞻基去农家看看,让他了解农家的艰辛,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位爱民的好皇帝。

从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来看,誓要把朱瞻基培养成一个有作为的守成之君。

第三,其父朱高炽健康不佳,但不影响朱瞻基继承人的位置。

永乐二年(1403年),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由于健康不佳,并为此所苦。而朱瞻基却长得很健壮,生气勃勃。

永乐九年(1411年),朱瞻基被正式立为皇太孙,这就是确定继承人的节奏。有朱允炆的故事在,不论朱高炽出现任何状况,这个皇太孙将来上位都仅仅是个时间问题。

第四,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协调、沟通的能力。

朱瞻基十五岁时,就跟随其祖父远征漠北。其与祖父密切的关系,引起了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警觉,他们想方设法构陷朱高炽,但朱瞻基敬慕自己的父亲,多次成功保护了朱高炽。这足以显示出朱瞻基坚强的性格,以及卓越的政治智慧和处事能力。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朱棣驾崩,朱高炽继位。但仅仅过了不到一年的时间,朱高炽也驾崩了,已经二十六岁的朱瞻基即位,成为了大明王朝的新皇帝。

从这个时间来看,即便是朱高炽死在了朱棣之前,恐怕朱棣也会决意把帝位传给他这个精心培育的皇太孙。

朱瞻基登基后,成功处置了朱高煦、朱高燧的反叛和不臣之心,开创了“仁宣之治”,史学家赞誉为堪比“文景之治”。

如果没有其祖父朱棣给他创造的基础,没有文武群臣的鼎立辅佐,朱瞻基恐怕也不能很快就掌控局势,并有如此的作为。

所有这一切,都得益于朱棣誓要把帝位传给朱瞻基的正确决策,朱瞻基也不负其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厚望,成为了一代明君,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很难得的一段佳话。

爷爷爱孙子,这是人之天性。纵是帝王之家,也不例外。但如何来爱,才是真爱?这祖孙俩给后世留下了很宝贵的东西,值得好好品赏。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公元1395年洪武二十八年,18岁的朱高炽被册立为燕藩世子,成为了燕王朱棣的法定接班人。

公元1404年永乐二年,26岁的朱高炽被正式册立为太子,成为了永乐大帝朱棣的法定接班人。

公元1424年,永乐二十二年朱棣驾崩,终于熬到了当家做主这一天的太子朱高炽成为了大明朝的仁宗皇帝,这一年他46岁。

公元1425年洪熙元年五月,不到十个月,位子还没坐热,仁宗就猝死了,享年47岁。

那么问题来了,万一朱高炽撑不住,死在朱棣前面了,那永乐朝接班人的位子还能不能轮到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手里呢?要知道,朱高炽还有一个特别能战斗的弟弟朱高煦,面对皇位也是虎视眈眈的,不是没有可能。

咱们分析一下可行性。

一论朱瞻基继位的可能性。

公元1398年洪武三十一年,朱高炽的长子出生,就是日后的皇太孙朱瞻基。这一年正好也是建文改元,燕王朱棣正式起兵“奉天靖难”。

传说朱瞻基降生前,朱棣梦到太祖朱元璋授予他大圭,并交代他“传之子孙,永世其昌”。得知长孙出生,觉得是个好兆头。到了朱瞻基满月时,朱棣越发觉得这个孙子完全符合自己梦中的寓意。

不仅如此,当年朱高炽作为朱棣接班人这个事,还是洪武大帝朱元璋亲自背书的。这个可不是梦了,对于皇父说一不二的暴脾气,朱棣可是清清楚楚的。

所以说朱瞻基父子俩在朱棣心里的地位非常特殊,自带光环。关键这光环前无古人,气场特别强大。

当然,永乐二十二年的时光里,朱高炽的地位也不是稳如泰山的。他的好弟弟朱高煦和朱高燧免不了天天在朱棣面前构陷太子。再加上靖难四年,朱高煦战功赫赫,性格颇似自己;而长子肥胖仁厚,喜静不喜动,腿脚还不好,走路需要人搀扶。说实在的朱棣真是有点看不上朱高炽的。

永乐元年,当邱福、王宁等人提议立朱高煦为太子时,朱棣还是很犹豫的。关键时刻,还是永乐朝的一帮文臣点醒了朱棣。

翰林学士谢缙曾进言“好圣孙”,朱棣立刻点头。可见杀伐决断毫不含糊的永乐帝对于立储这个事上为难已久了。虽然太子仁孝,天下归心,虽然长子地位早由太祖指定,可是朱棣依然犹豫,让谢缙这么一说,永乐三代传承的体系很清楚了,他这才彻底下了决心。

公元1411年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到此,嫡长子一系的名分才算是从法统上固定下来了。只要不出意外,朱瞻基妥妥的就是永乐朝第三代接班人。

毕竟“立嫡以长”,这是《皇明祖训》纲宪般的存在,高高在上无法撼动。而朱高炽、朱瞻基父子标准的嫡长子嫡长孙,还有比这更经典的根正苗红吗?大明朝的文官集团历经劫波终于迎来这二位,如文、景一般存在的接班组合,岂有轻易放过的道理!

二论朱高煦继位的可能性。

说起嫡子,汉王朱高煦也是徐皇后所生嫡子,又是朱棣靖难行动的主要参与者。朱高煦与他大哥性格完全不同,聪明好动机灵,为人狠辣凶悍。

洪武年间,各地藩王的嫡子在南京就学期间,年少的朱高煦就表现出了与大哥朱高炽完全相反的秉性和不着调。以至于祖父朱元璋深恶之,早早的给他定了性。

靖难中,太子朱高炽行动不便只能驻守北平,虽然击退了李景隆50万大军,可毕竟没有冲锋陷阵,亲临绝地的气魄。

朱高煦就不一样了,靖难行动根本就是他最高光的时刻。1400年建文二年隨朱棣参加了白沟之战,击杀南军都督瞿能;东昌之战,张玉阵亡,关键时刻又是朱高煦杀到救出朱棣,反败为胜。1402年建文四年,燕军在长江边被盛庸击败,急切之下无法过江。朱棣已经几乎要放弃了,依然是朱高煦杀到血战盛庸,扭转局面,才使得南军陈瑄带水师归降燕王朱棣,度过长江拿下了靖难的最后一公里。

朱棣靖难成功,次子朱高煦功不可没,不但冲锋陷阵,还能智勇俱佳,甚至救过朱棣的命。难怪朱棣一冲动对他说了“勉之,世子多疾”这样引人遐想的话。比起太子,朱棣觉得这个次子更像自己。所以说“奉天靖难”成就了朱高煦,也给了他与朱高炽争夺储位的资本。

三论朱棣的评估。

1、太子和太孙的名位在永乐十年之前都已经先后定型。1417年永乐十五年朱棣令朱高煦就藩乐安州,基本上宣告了朱高煦的出局。

2、朱高煦虽有军功,但是为人品行不端正,听不进谏言。对于朝廷法度毫无敬畏,经常伤及无辜。参与夺嫡,构陷太子,陷害朝臣,致使谢缙被杀,黄淮问罪。

3、先是迟迟不肯就藩,就藩后仍私自招募死士,图谋不轨。打天下靠的是拳脚狠,不怕死,治天下靠的可是综合能力硬,不作死。

结论:

从朱棣思考继承人问题的逻辑来看,主线基本上还是以朱高炽一脉为主要考察对象的。只是建文削藩导致了靖难这个“意外”事件的发生,触发了朱高煦这一支线的成长。

既然《皇明祖训》是朱棣一切行事的行动准则,那么选择朱高炽就是他不忘初心的最好践行,何况还有一个朱瞻基既能传承永乐尚武的强硬作风,也能获得文官士人的拥戴。至于汉王,只能说他在永乐王朝的创建过程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他的使命已经完成。

所以无论朱高炽能不能熬到登基,都不会影响朱瞻基的帝王之路。

南北镇抚司答卷,欢迎围观。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朱高炽一旦走在朱棣前面,历史其实就已经走向朱棣、朱瞻基、朱高煦这样一个组合;而这个组合又和朱元璋、朱允炆、朱棣这个组合何其相似?这也就意味着历史让大明再做一次选择。

朱高炽虽然健在,但是身体一直不好,朱棣应该是考虑过这种可能性的。所以朱瞻基在永乐9年(1411年)被朱棣立为皇太孙,这是典型的隔代立储。

在朱瞻基的教育方面,朱棣真是可谓亲力亲为。非常重视朱瞻基的全面的教育,不但亲自挑选翰林学士的指导朱瞻基学习儒家学术;而且重视其武功,手把手教他如何打仗,15岁的时候就随朱棣出征漠北了;朱棣让朱瞻基下到农家,到农田体验农民艰辛。这其实就是朱棣有意识地培养守成之君。

而这一切和当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又极为相似,但不同的是,朱元璋比朱棣更没有准备。

因为朱元璋原本最大的希望是朱标。而朱标原本还在替自己去西安考察都城选址问题,结果回来后生病,就很快去世了。朱标的去世使得朱元璋很多计划全部被打乱了。而由于过重的沉没成本,导致朱元璋实际上根本没法重新考虑新的布局。

所以他只能采取成本最低的措施,那就是在为立朱允炆为皇太孙铺路的时候,把原来给朱标打造的所有班底,全部清洗掉。直到最后一刻,朱允炆提出的最大担忧,如果叔叔们反怎么办的时候,朱元璋彻底愣住了,而此刻朱元璋也只能在自己一旦驾鹤西去的时候,禁止他们回京奔丧。朱元璋应该是有遗憾的。但是已经木已成舟了,他也无力再管了。

朱棣靠“靖难之役”,夺取了自己侄子的宝座,所以他的内心有深刻的忌讳的。他希望历史重演么?显然不希望。

所幸的是,他比朱元璋又更多的时间,更多的精力,去避免这种可能想的发生。所以即便他再喜欢朱高煦,再讨厌朱高炽。朱瞻基隔代继位的前提是在永乐9年就已经确定了的。朱棣并没有对朱高煦痛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儿子,长得又那么像自己。他只是不断打压朱高煦,希望朱高煦能够安分守己。最终被迫就藩乐安州实际上也是朱棣眼中朱高煦的妥协,但是朱棣并没有对其采取最终的措施。也就是说知道他是个麻烦,但自己还没有下定决心替朱瞻基收拾掉这个麻烦。

朱棣并没有意识到自己会驾崩第五次北征回师途中。所以实际上并没有实现在他活着的时候顺利交权。

在朱棣的身后,朱高炽和朱高煦实际上还是凭借各自力量角逐。历史是留给朱高煦机会的,但是很显然在搞政治方面,他的班底不行。杨荣、金幼孜等文臣决定秘不发丧,然后杨荣单身连夜潜入京城,让朱高炽做好的即位的准备。朱高煦慢了一拍,就失去了这次最宝贵的机会,这次机会实际上没有道德成本。因为谁抢先即位,谁就可能成为事实上的天子。

但是朱高炽很快也驾崩了,上天还是给了朱高煦第二次机会,只不过第二次机会比第一次相对被动一些,他必须学自己的父亲朱棣从自己的侄子手里抢过宝座。

但是这一次他又错过了这个宝贵的机会。朱瞻基在南京监国,必须回北京奔丧即位,路上乐安州是必经之地。可是他等来的却是朱瞻基已经在北京即位的消息。

一步错步步错,朱高煦决定起兵学父亲。结果朱棣多年的亲力亲为的培养起到了作用,朱瞻基决定亲征,朱高煦的人马就立刻鸟兽散了。

因此朱高炽无论是死在朱棣前面还还是后面,都不会影响到朱瞻基即位的。朱高煦硬是把一个英雄活成了一个笑话,所以还是要多读书。

——炒米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明朝虽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但明朝的“嫡长子继承制”与历朝历代又有所不同,大多数朝代实行的“嫡长子继承制”都是一个儿子一个儿子地轮,先嫡后庶、先长后幼,充其量也就是嫡长孙有时候能稍微占点儿便宜、盖过叔叔们一头。但明朝却是一房一房的轮,什么意思呢?只有等嫡长房绝嗣了,才能轮到嫡次房、嫡三房或者庶长房!因此,与其说明朝实行的是“嫡长子继承制”,倒不如说它实行的是“嫡长房继承制”。为什么明武宗朱厚照驾崩之后继承皇位的是明世宗朱厚熜?因为明孝宗朱祐樘一脉绝嗣了,明睿宗、兴献王朱祐杬一脉是排庶出三房(朱祐樘为明宪宗朱见深庶出第三子)之后最长的一房!

皇太孙和亲王世孙、世曾孙的设置

历朝历代通常都只设置皇太子、亲王世子等等,有的朝代甚至连亲王世子之类都不设置。比如初唐武德年间,皇太子李建成的儿子与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的儿子一样,都只被封为了郡王,连亲王都不是!就更别说什么“皇太孙”了……

▲唐高祖李渊画像

但明朝不同,明朝自第一位皇太孙朱允炆出现之后,皇太孙基本都是明立的!不仅有皇太孙,明朝还设置有亲王世孙、甚至世曾孙以及郡王长孙等等。如果不是一房一房地轮,明太祖朱元璋为何要专门设置这些?皇太孙,多么扎眼的名头!如果皇太子死了由他弟弟来当新皇太子,那皇太子的儿子算什么?二皇太孙吗?原来的皇太孙何去何从?除了增加祸起萧墙的几率,设置皇太孙没有任何意义,不是吗?除非是一房一房地轮,皇太孙的设置才有意义,他就是法理上储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皇位的第二顺位继承人!

▲明兴宗、懿文太子朱标画像

建文帝即位坐实了“嫡长房继承制”

如果说洪武年间,“嫡长房继承制”还只是明太祖朱元璋的设想,洪武三十一年建文帝朱允炆正式继承皇位便坐实了明朝的“嫡长房继承制”。原因很简单,朱元璋有二十几个儿子,虽然朱允炆即位时前三个已经去世了,但老四朱棣、也就是后来的明成祖还活着!如果是儿子之间轮,继承皇位的应该是朱棣而不是朱允炆,不是吗?不管朱棣后来抢来了皇位如何如何,至少在朱元璋的构想中,皇位是嫡长房优先,嫡长房之后是嫡次房、嫡三房,等他们都成了“绝户”,才能轮到朱棣。所以,朱棣篡位的罪名是无论如何也洗不脱的,就算如他所标榜的那样、他也是嫡出,也依然逃不脱篡位的罪名……

▲建文帝朱允炆画像

朱瞻基是明成祖朱棣明立的皇太孙

明成祖朱棣虽然是通过篡位抢来的皇位,但是在成为皇帝之后,他显然没有打算否定他老爹明太祖朱元璋搞出来的“嫡长房继承制”。永乐九年,朱瞻基被朱棣正式册立为皇太孙!自此,朱瞻基的“第二顺位继承人”名分正式确立。除非有人学朱棣再上演一出“靖难之役”,否则皇位的继承顺序只能是朱棣-朱高炽-朱瞻基,没有第二个选择!换句话说,即便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只要朱棣还能做得了主,将来继承皇位的依然还是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画像

更何况,明仁宗朱高炽远不止朱瞻基一个儿子,而且除了朱瞻基之外还有嫡子!如老三朱瞻墉、老五朱瞻墡,都与朱瞻基一母同胞。就算朱瞻基也死了(彼时朱瞻基尚无子嗣),皇太孙还可以是朱瞻墉、朱瞻墡,甚至是朱高炽庶出的儿子怎么轮也轮不上朱高煦和朱高燧……除非朱棣自己改变想法,打算让儿子来接班,这是有可能的。不过,从后来朱棣对朱高煦、朱高燧的态度来看,恐怕也未必!

▲明仁宗朱高炽画像

最后顺带说一说,明成祖朱棣总共就四个儿子,三嫡一庶,嫡出的老大明仁宗朱高炽、老二汉王朱高煦、老三赵王朱高燧和庶出的老四朱高爔,从来也没有一个叫朱高洵的儿子!更何况,根据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规矩,朱高炽这辈除了靖江藩之外,无论亲兄弟、还是叔伯兄弟都是火旁,比如朱允炆的炆、朱高炽的炽都是火旁,怎么会冒出一个水旁的朱高洵呢?即便是朱高煦,煦字下面那四个点依然是火旁!

▲明太祖朱元璋画像

如果朱高炽死在朱棣前面,那是朱瞻基继位还是朱高洵?

首先纠正一点,题中所说的“朱高洵”应为朱高煦。其次呢这确实是一个有意思的问题。

朱棣,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第四子,依靠所谓的“靖难战争”推翻了原本的合法皇帝、自己的亲侄子朱允炆。朱高炽是朱棣长子,靖难后册为皇太子,长年监国。朱瞻基是朱高炽长子,册为皇太孙。朱高煦是朱棣次子,封汉王。

如果按照题主的先决条件,皇太子朱高炽死在了朱棣前面的话,笔者认为继位的只可能是朱瞻基,而非朱高煦。

朱瞻基与汉王剧照

身体不好的朱高炽

实际上朱允炆之所以会失败,就是因为朱元璋只注重儿子而忽视孙子教育的结果。对于朱元璋这个政治强人来说,可能压根就没想过长子朱标会死在自己前面。因此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突然去世,不但打乱了朱元璋的迁都计划,也影响了整个明王朝历史的发展。

为了让年纪轻、毫无政治经验的孙子朱允炆顺利继位,朱元璋下狠手清除了以蓝玉、冯胜和傅友德为首的开国武勋集团。这样做虽然消除了武人干政的危险,却也让皇太孙陷入文人集团的包围,最终以文抑武的政策遭到了包括亲王和武勋在内的集体反弹。

朱棣靖难成功之后登基称帝,当时他的年纪是43岁。长子朱高炽25岁,次子朱高煦23岁,长孙朱瞻基只有4岁。朱棣的老爹朱元璋虽然活了71岁,但他大哥朱标38去世,二哥朱樉和三哥朱棡也只活了40岁和41岁,所以此时朱棣虽然刚做了皇帝,笔者估计他一定会提前考虑接班人的问题。

朱棣剧照

就在登基前一个月的浦子口一战中,朱棣被朝廷大将盛庸险些逼入绝境,幸亏次子朱高煦解围。当时大难不死的朱棣拍着儿子来了这么一句:“勉之!世子多疾。”可以说这一句话害了朱高煦一生。

兵至浦子口,盛庸诸将逆战,败之。燕王欲且议和北还,会高煦引北骑至,王大喜,遽起按甲,仗钺抚煦背曰:“勉之!世子多疾。”—《明史纪事本末卷十六》

从朱棣的话可以知道,朱高炽的身子骨确实不太好,大概率是肥胖导致的各种并发症。《明史朱高煦传》就提到:“仁宗(即朱高炽)体肥重,且足疾”。因此朱棣也是犹豫了近两年,才在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四月册朱高炽为皇太子,朱高煦为汉王。而在这段时间内的夺嫡之争,一定是异常的惨烈。

太子活着立太孙

但是朱高炽虽然身不好,却有一个好儿子朱瞻基。朱瞻基出生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二月,当时朱棣的三个儿子都在南京作为人质。可以说正是朱瞻基的出生,给了朱棣继续拼搏的勇气。不然即使他起兵造反,朝廷把他三个儿子一咔嚓,这皇位传给谁去?

因此朱棣在南京登基后,第一件事想得不是让留守北平的长子朱高炽来南京,而是派人把长孙朱瞻基给接了过来。永乐五年(公元1407年)四月,9岁的朱瞻基正式出阁就学,而他的老师就是大名鼎鼎的“黑衣宰相”姚广孝。到了永乐六年年底,朱棣将蹇义、金忠这两位朝廷重臣,以及胡广、黄淮、杨荣、杨士奇和金幼孜等太子东宫班底全部派去辅导皇长孙。事实上已经确立了朱瞻基作为第三代领导人的地位。

永乐七年(公元1409年)朱棣巡视北京,特意将朱瞻基带在身边一同历练。次年朱棣第一次北征漠北,12岁的朱瞻基奉命留守北京。

庚子,户部尚书夏原吉等进所议留守北京事宜:一每日,皇长孙于奉天门左视事,侍卫如常仪。诸司有事,具启施行。若军机及王府要务,一启皇太子处分,一奏行在所。—《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一》

朱瞻基剧照

那么作为北京留守的朱瞻基权力有多大呢?当时文官六品以下及考满起复例应升降复职等常规官员任命,朱瞻基不需通知朱棣和朱高炽,即可自行决定。同样武官之中“例应袭替优给升降者”,也可由皇长孙决定。这一次的留守任务,朱瞻基完成地非常出色,于是朱棣在永乐九年(公元1411年)11月10日正式册其为皇太孙,而且皇太孙冕服和皇太子相同。

礼部又请冕服、玉圭之制。上曰:“冕服如皇太子,玉圭如亲王。”—《明太宗实录卷一百二十一》

永乐十二年(公元1414年),朱棣第二次北伐,皇太孙朱瞻基扈从。这一次明军三月出征,直到七月底才返回北京。祖孙俩这一次朝夕相处长达五个月之久,朱棣也一定将自己毕生的军事经验对孙子倾囊相授。随即又在次年设立府军前卫亲军指挥使司,作为皇太孙亲军。这支部队拥有五名指挥使、十名指挥同知、二十名指挥佥事,是普通卫所的五倍。不但如此,这些随侍皇太孙的“幼军”,都是各地卫所的幼官,将来都要回去掌管各自卫所的。换句话说,朱棣已经为朱瞻基在军中铺下了一层纵横交错的关系网。

结语:汉王朱高煦在永乐十五年的时候便已彻底失去朱棣的信任,并被打发到山东乐安州就藩,身边更是只有一护卫官兵。从正规途径,即使朱高炽死在朱棣之前,朱瞻基仍然是皇太孙。朱棣死后,朱瞻基以皇太孙是身份登基,名正言顺。如果出现极端情况,朱高炽先死,随即朱棣也突然去世,那么在军中根基深厚的朱瞻基也丝毫不惧他那早已不再典兵的二叔朱高煦。事实上汉王在宣德元年的那次失败的造反,已经证明了朱瞻基的手腕远比他二叔厉害得多。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