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曹丕虽然是三曹之一,但是文采的确比不上曹操和曹植。不过我们不知道的是,曹丕其实还是中国志怪小说的创始人之一。
志怪小说也就类似《聊斋志异》那一种类型的小说。曹丕当皇帝之余,每天夜深人静的时候,还躲在被窝里研究这玩意儿,难怪他的寿命终止于40岁。
让人奇怪的是,曹丕文比不上曹植,武比不上曹彰,智慧又比不上曹冲。为啥最后曹操会选择让曹丕做接班人呢?
其实班主任选择班长的时候,一般不会让成绩最好的同学担任(他们一般是学习委员),也不会让最勤劳的同学担任(他们一般是劳动委员)。一般来说,班长是那种成绩不差,但是各方面素质都很不错的同学。
其实曹丕也是这样,曹植文学考满分,可军事却不及格。曹彰军事考90,可文学却不及格。曹冲还够不上考试的年龄。反观曹丕,门门能考80分,曹操对曹丕自然另眼相待了。
一、管理型人才,不需要各科优秀。在一个班级里面,班长绝对不是成绩最好的那个。这就是赤裸裸的现实,所以如果你想让孩子考试成绩在班上拔尖,那么最好别让他做班长。
当然了,很多人会提出质疑。表示自己的孩子成绩最好,又是班长。这种概率毕竟比较小。试想一下,班长要管理的事情太多了,既要抓自己的学习,又要管劳动、班级纪律、卫生,还要给老师做卧底,这精力消耗实在是太大了。
除非班上的学生都没有班长聪明,在同一个智商线上,班长的考试成绩,绝对达不到最优秀的地步。但是班长为了服众,最起码也得考进前十名吧?否则无颜见江东父老啊。
在一家公司当中,你的领导,未必就比你更加懂得专业知识。你比如说一家工程公司,总经理需要精通绘图工作吗?当然不需要。
绘图工作,是那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应该精通的,这是这家公司的基础业务。总经理需要做的,是跟客户谈合同,了解绘图知识是有必要的,但是那些CAD快捷键,你总不能逼着总经理也要一个不落地背下来吧?
难道总经理背不下绘图快捷键,你作为刚毕业的大学生,就要鄙视地看待他吗?自然是不能吧?难道他就不配做总经理?自然也不能吧?
所以说管理型人才,不需要方方面面都做到最优秀,甚至特别优秀都没有必要。他们只需要懂得各方面的知识就行,没必须要深究。
二、曹丕就是个几乎完美的管理型人才。曹丕显然就是这么个状态,他的文学成就比较高,但是跟曹操和曹植一比,那就相形见绌了,毕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作品。
曹丕的军事成就其实也不低,常年跟随曹操一起攻城略地。可是他跟曹彰一比,就再次被比下去了,曹彰可是战场上的大将军,不是曹丕能比得上的。
曹丕的智谋其实也很厉害,只不过没有体现在表面罢了。而曹冲作为一个年幼的孩子,心机没有那么重,所以把智谋都体现在了表面,自然也就把曹丕给比下去了。
这么一来曹丕从表面上来看,的确比不上自己的这三位兄弟,更加不能和曹操这么一个全能型的选手相比较了。
但是曹丕每一项都有涉猎,这是他了不起的地方。每一门功课咱们都学得还不错,一般人也做不到这一点。
因此全能型选手曹操,自然也就看上了,全能型选手曹丕。即使曹丕跟曹操比,下降了一个档次,但好歹也是全能型选手,总比偏科的其他选手强得多。
三、管理一个国家,偏科可不行。如果你是一个普通的学生,想要考一个很好的大学,偏科行吗?如果偏科不太严重,或许还有可能。但是如果数学考满分,语文不及格,这情况还有希望吗?估计没有了吧?
同样的道理,如果你是一家工程公司的总经理。可是你只懂得工程上的专业知识,却不知道商务谈判的规则和知识,那么你能称职吗?反过来也是一样,你只懂商务谈判,却不了解工程知识,那也做不好这个总经理。
管理一个国家,那就更需要全面型人才了。曹丕将来所要做的,不仅是管理好曹魏的文娱工作,还有国计民生,还有军事部署等等。
如果类似曹植,只对文娱工作感兴趣,顶多给你一个文化部部长的职位。如果只对军事感兴趣,也就只有一个大将军的职位。如果只对国计民生感兴趣,那么也只能给你一个丞相的职位干干。
想要成为一国之君,那么就必须要对什么都感兴趣。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懂一些,不要求你都精通,可是也别让手底下的人忽悠了你。
你比如说,军队里吃空饷、谎报军情的潜规则,如果你没有亲身经历过,那肯定是会被忽悠的。在这方面,曹丕显然要比其他几位兄弟更加合格。
总结:不选择曹丕,镇不住手下那帮人。曹丕身上还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在各方面都有一定的威信。不仅跟寒门将领们聊得来,跟士族大夫们关系也不错。
如果让曹植来做,那么他肯定镇不住那些寒门将领,让曹彰来做,士族大夫们又会出来搞事情。所以说思来想去,也只有曹丕最适合继承大位。
曹丕上台,人心才能得以稳固。曹操所希望达到的目的是,曹魏的江山能够在乱世中稳定且不断做大,显然曹丕没有辜负曹操的期望。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历史上的曹丕,虽然与曹植、曹操一起被称为“建安三曹”,但曹丕确实是“建安三曹”中文采最低的,曹丕的文采是比不过曹植的,曹植七步能成诗,出口能成章,这确实是曹丕比不上,曹丕甚至也比不过曹操,这是曹丕的文。
作为曹操的接班人,曹操在世时,曹丕没有独自领导过一场战争,相反他的亲弟弟曹彰还亲自领导过一场平定代北乌桓的叛乱,曹彰大获全胜,俘虏了数千人马,还迫使鲜卑人臣,论武功,曹彰是曹操所有儿子中最强的,曹丕的武功当然比不上曹彰的武功,这是曹丕的武。
曹操与儿子们
论智谋,曹操最聪明的儿子是曹冲,根据史书的记载,曹冲五六岁的时候,智力就达到成年人的水平,历史上有名的曹冲称象就是最好的例子,曹冲称象是通过把大象的重量分拆为石头的重量,通过计谋称出来的,曹丕当然比不上,不仅比不上,曹丕在曹操去世自己当政时,还被孙权耍得团团转,孙权忽悠曹丕,假意称臣,实际上孙权只是不想两线作战,陆逊在夷陵之战打败刘备后,孙权立即不鸟曹丕了,曹丕才发现自己上当,这是曹丕的智谋。
因此总结起来,曹丕的文采不如曹植,武功不如曹彰,智谋不如曹冲,那为何曹丕是曹操选定的接班人,曹丕有什么优点呢?
其实拿曹丕与曹植、曹彰、曹冲比的话,可以这么比,曹丕武功比曹植强,文采比曹彰强,寿命比曹冲长,合在一块,是不是感觉曹丕算是最强的呢?
曹丕与曹冲
这可不是玩笑,事实上,历史上的曹丕与曹植、曹彰、曹冲比起来,综合能力是最强的,因为曹操选的是政治接班人,不是选文人,也不是选武将,更不是选聪明人,而是为曹魏政权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最高统治者和政治接班人。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一种感觉,就是在学校成绩非常好的人,到了社会上一般都不是出类拔萃的,而那些学习成绩不好,各方面综合能力强的中下等生,往往最容易成为领导,因为在社会上闯荡,考虑的不仅仅是学习成绩好,而是各方面的综合能力。
曹丕
同样的道理,作为曹魏政权的开创者,曹丕不需要很会写文章,因为手下多的是杰出的文人帮曹丕写,比如陈群,曹丕不需要武功很强不需要很会打仗,因为手下有很多会打仗的武将帮曹丕打,比如曹真、曹休等人,曹丕不需要智谋很多,因为手下有很多智谋之士给曹丕打工,比如刘晔、蒋济、司马懿等人,曹丕只需要把谋士提出的正常意见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决策就行。
这就是曹丕能当上曹操接班人的原因,当然了,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曹丕是曹操的嫡长子,这一身份是其他所有人都比不上的,因为封建宗法礼制就是嫡长子继承制,曹操也不能轻易更改,再加上曹丕综合能力强,所以他就成为曹操的接班人。
那么曹丕有何优点和特长呢?
1、曹丕政治能力强。
曹彰
政治能力是一个综合评价,包括执政能力、用人水平、决策能力,曹魏政权是曹丕建立的,开创一个新朝代绝对不是灭亡一个旧朝代这么简单,需要各种政治手段,首先,曹丕是让汉献帝“名正言顺”禅让的,虽然“名正言顺”四个字要打个引号,但结果就是如此,这是一种非常和平的改朝换代手法,显示出新朝的宽宏,同时曹丕还开创善待前朝统治者的先例,让汉献帝得以善终,这让曹魏政权增添了仁政,而不像后来的司马家族只知道残酷屠杀,很快就遭到了灭国、灭族的报应。
此外,曹丕在位短短的七年时间,曹丕减轻刑罚,罢兵息战,轻摇薄赋,在封建社会上的所有皇帝中,也能排个中上位子,另外,曹丕时代政治清明,用人唯贤,大的决策方面也没有出现重大失误,就是受孙权欺骗那事,曹丕虽然大举伐吴,但也是量力而行,拿不下东吴很快就退兵了。所以曹丕的政治能力总体上说还行,虽然不如曹操,但比曹植、曹彰、曹冲要强。
曹植
2、曹丕还算仁慈。
总有人认为曹丕是个睚眦必报、厚黑无情的人,实际上总体来说,曹丕还算仁慈,虽然曹丕赐死了甄氏,这不能用今天的眼光来看问题,曹丕是个政治人物,他赐死甄氏有甄氏出身的考虑,因为甄氏是袁绍的儿媳妇,如果甄氏的儿子当皇帝,那么立甄氏为皇后就有些不合适,这是政治问题,不是私人感情问题。
曹丕曾经设法把曹洪下狱,但最终也没有杀曹洪,最多就是敲打一下曹洪,曹洪是曹操时代的金主,曹操都不敢得罪,但曹丕敢,这也是政治问题。
曹丕对待曹植和曹彰的方式也让曹丕被很多人认为厚黑无情,但是曹丕、曹植、曹彰三人同为亲兄弟又同生在帝王家,曹丕本来有能力杀害曹植与曹彰,但曹丕并没有这么做,围绕在曹丕身上的各种黑历史其实都是没有根据的,就连那个七步诗也没有完全的证据证明是曹丕迫害曹植的行为,曹植和曹彰都是善终,得病而死,其中曹植还死在曹丕之后,这就足以说明问题。
曹丕称帝
曹丕不让曹植和曹彰染指政治,那是为了权力稳定,这是政治问题,以保证自己的那一族能够在政治上稳定统治,曹丕在生命的最后一年,还曾与曹植把酒言欢,给曹植增加食邑,然后曹丕去世,曹植还活着,一直想在政治有所作为,仍然受到曹睿的打压,这都是政治问题,也能说明曹丕还算仁慈。
另外,曹丕对待汉献帝的处理方式,也算仁慈,汉献帝也曹丕的妹夫,其一生为傀儡,并且善终而死,这同样是曹丕的仁慈。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曹操有25个儿子,其中比较出名的有曹昂、曹丕、曹彰、曹植、曹冲。不知道怎么教育的,曹操的儿子大多都比较优秀,尤其是曹冲,5岁时就有常人的智慧,是曹操最中意的儿子,可惜死得早。
曹昂为救曹操而死。剩余三人中论文才曹植才高八斗,无人能及,曹彰武功出众,强于曹丕。论权术,曹丕最强。我想这是曹操选曹丕为储君的原因吧。
曹丕皇帝当的很好,曹操的选择没错,只是曹操少考虑了一样因素,那就是寿命,曹丕短命,影响了曹魏江山的长治久安。
不过曹操中意的几个儿子寿命都不长。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曹丕在曹操的几个儿子中,确实是非常不突出的。不只是一样不突出,是各方面都不突出。忠孝方面,他不如曹昂;武功方面,他不如曹彰;文采方面,他不如曹植;聪慧方面,他不如曹冲。但恰恰是一个各方面都不怎么样的人,最后被曹操选为继承人,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曹丕剧照)
说曹丕忠孝方面不如曹昂,是因为历史记载中,由于曹操受到了张绣的偷袭,曹昂为了保护曹操,把自己的战马送给了曹操,并且最终拼死抵抗,战死沙场。曹丕一生都没有这样优秀的表现。
说曹丕武功方面不让曹彰,是因为曹彰是曹操儿子中打仗能力最强的,以至于在汉中大战的时候,曹操打不赢刘备的时候,都试图把曹彰调来,和刘备作战,可见曹彰的武力值,并不差,至少比曹丕厉害得多。
说曹丕文采方面不如曹植,是因为曹植的文学才华,在当世就深得曹操喜爱。后来,谢灵运甚至做出了“天下十斗才,曹植一人独占八斗”这样的评价。而且后世文学史,也把曹植列为三国时期最有代表性的诗人之一。曹丕在文学上,基本没有什么值得拿出来说的。
说曹丕聪慧方面不如曹冲,是因为曹冲确实是一个非常聪慧的人。虽然“曹冲称象”这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事情,在历史上并不一定发生过,但是曹冲确实曾经表现过很多智力超群的一面,而且他也是最让曹操满意的。
可是,最终曹操在选接班人的时候,却选了什么也不行的曹丕。那么,曹操为什么要做出这样的选择呢?
(曹操剧照)
曹操之所以做出这样的选择,既是无奈之举,又是有意为之。
说曹操是无奈之举,是因为曹操在选接班人的时候,有两个人已经去世了,一个是曹昂,一个是曹冲。这两个人已经去世了,事实上,曹操的选择范围就只有曹丕、曹植、曹彰三个人。
说起来,曹操最想选择的人,其实就是已经去世的曹昂和曹冲。
曹昂一方面是嫡长子,另外一方面又忠勇孝顺,所以他是曹操天然的继承人。曹操一开始之所以没有选他为继承人,是因为那时候,曹操还没有被封魏王。没有被封为魏王,当然就不存在选世子这样的说法。等到曹操被封为魏王的时候,曹昂已经不在了。
曹冲的情况也是一样的,曹冲也是曹操最喜欢的儿子之一,因为他特别聪明,而且心中充满仁爱。但是他的年纪太小,还没有长大,就已经去世,曹操也没有机会,把世子之位给他。
那么,为什么又说曹操选择曹丕,是他有意为之呢?
(曹植剧照)
这是因为,在剩下的三个儿子中,曹丕是唯一没有大毛病的人。
曹丕确实在文才方面不如曹植,但是曹植仅仅具有文才,他这个文才用在政治上,是用不上的。
事实上,文学一开始起源的时候,本来是为政治服务的,孔子之所以修订《诗经》,是因为孔子是把懂得《诗经》,作为一个政治人物政治素养的一部分。他认为一个人如果不读诗,就不能治国安邦。
但是文学到了最后,就逐渐和政治拉开了距离,变成了更多是为了抒发个人内心的情感。这样一来,他对政治的帮助,就不是很大了。
曹操是一个算得上把文学和政治拉得比较近的人。曹操的《短歌行》《龟虽寿》等等,这样的诗,所表达的,不仅仅是曹操想建功立业,更是想像周公一样济世救民。曹操写这样的诗歌,就是一种政治表达。但是曹植则完全作为内心表达。其实,作为文学,曹植这样是没错的。但是把这个用在政治上,就没什么好处了。
(曹彰剧照)
曹彰是一个武将,志向也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所以曹操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培养曹彰为接班人。武将从来都是不能够治国的,如果武将治国,那就是“武人政治”。“武人政治”从来都是失败的政治,因为这种凭借暴力压服别人的做法,是不可能把国家治理好的。五代时期,最典型的特点就是“武人政治”。五代也是一个朝代更迭很快的时期,这也是“武人政治”最大的弱点。所以,无论如何,曹操都不可能把继承人给曹彰。
曹丕什么都不突出,但是他没有曹植和曹彰那样的弱点,所以曹操最终不得不只能选择曹丕。
不过,应该说曹操选择曹丕,也是造成曹魏王朝没有延续下来的一个原因之一。由于曹丕本身并不具备大才干,他驾驭大臣的能力不足,因此他的手下的权力过大,从而也削弱了皇帝的权力,更是给了藏得很深的司马懿机会,使得司马懿的司马家族,最终能够替代曹魏的江山。
(参考资料:《三国志》《魏略》等)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魏文帝曹丕竟然被数落得一无是处,实在过分了哈!如果说曹丕的谋略比不过自己的父亲曹操,这倒是事实。毕竟,曹操可是乱世枭雄,其谋略在汉末群雄当中,那是出类拔萃的。
但曹丕绝非《三国演义》所刻画的那般不堪。事实上,在曹操众儿子当中,曹丕的综合素质是最好的,而这也是曹操最终选定他为接班人的原因所在。
先说“文”:曹丕的文学成就并不比曹植差,他能与父亲曹操和弟弟曹植齐名,并称“建安三曹”。只不过,世人皆知曹植的大作《洛神赋》和其七步成诗的典故,往往忽视了曹丕的文学成就,误以为曹丕的才华远不如曹植罢了。
事实上,曹丕本身也是才华横溢,诗赋、散文样样精通,尤擅长于五言诗。他的《燕歌行》情致委婉,音节和谐,丝毫不比曹植的《洛神赋》逊色。而且,这首诗还是中国现存最早的文人七言诗。
再说“武”:要说曹丕的勇武比不上其弟曹彰,小编倒是认同。毕竟,这位被曹操称为“黄须儿”的曹彰,可是曹氏宗族中的猛将。其弱冠前便喜搏猛虎,而且臂力过人,是个只喜欢舞刀弄棒,却不懂舞文弄墨的“粗悍”武将。
不过,要说早年战死的曹昂勇武要比曹丕强,这就不对了。宛城之战,曹昂“舍马救父”,最终与大将典韦一同战死于宛城。曹昂就这么战死了,又如何体现出他个人有多勇武呢?倒是他“舍马救父”这一举动,着实彰显出他为人之忠孝。
其实,曹昂实在死得太早、太“随意”了,在他短暂的一生中,都没留下半点战绩。但曹丕可是文韬武略,其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是可圈可点的。他即位之初,便借征吴之名,顺道平定了青州、徐州一带的割据势力,正真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只不过,曹丕后来三次伐吴都徒劳无功,的确很让人对他的军事水平产生质疑。但是,大家别忘了,即便是乱世枭雄曹操,当年提兵数十万,最终还不是在赤壁之战中惨败。那曹丕军事水平确实不如自己的父亲,没能拿下东吴,也是理所当然的。
至于说“智”不如曹冲,小编想这多半是受“曹冲称象”的典故所影响吧。不可否认,曹冲确实自幼聪慧,因此深得曹操喜爱。但曹冲年毕竟才活到十三岁,就病逝了(PS:真实的历史上,曹冲是病死的,而不是被曹丕毒害的)。所谓:“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自幼聪慧的曹冲也不见得就一定比曹丕更有智慧!
再说,即便题中所言:“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这些全都成立,又如何?这反而正好突出了曹丕之优点,那就是小编开头所说的,曹丕是曹操众多儿子当中,综合素质最好的一个!
曹植和曹彰是严重偏科,一个文行武不行,一个则是武行文不行。而曹丕可是文武兼备,并且在治国理政上,他更像曹操,杀伐果断,不存妇人之仁,而这些才是一个优秀的皇帝所需具备的素质。因此,曹丕作为曹操的接班人,可是实至名归的!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本文作者:过客
曹丕,文不如四弟,武不如大哥,智不如五弟,谋不如曹操。优点在哪里,只是心狠吗?
曹丕武不及曹昂、曹彰,文不及曹植,智不及曹冲(这个有待商榷)。为什么他会成为曹操最终选定的接班人?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几位要么挂了、要么严重“偏科”,只有曹丕还算全面发展。
曹昂——曹丕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曹昂,曹操的庶长子、曹操曾经尽心培养的“准接班人”。更重要的是,他还是曹操原配丁夫人的养子!在中国古代,女性没有过继子嗣之说,但这种收养其实就是一种类似于过继的存在。换言之,曹昂不仅是庶长子,还是“准嫡子”、曹操彼时唯一可以和嫡沾上边的儿子!
曹丕的生母卞夫人为什么能够得以扶正?就是因为曹操没有管住裤裆里的玩意儿、致使曹昂在宛城阵亡。丁夫人将儿子的死算在了曹操头上,负起离家出走、回了娘家。后来,曹操多次登门都没能让丁夫人回心转意,最后二人的婚姻只得以和离收场……在丁夫人与曹操和离之后,卞夫人才得以扶正、成了曹操的继室,而曹丕兄弟四人(丕、彰、植、熊)也因此拥有了嫡子身份。
如果曹昂没有阵亡,丁夫人就不会负起离家出走,卞夫人也不可能被扶正……如此一来,丕、彰、植、熊就都是庶出!即便曹昂没有丁夫人养子这一重身份,那他也是庶长子。在没有嫡子的前提下,庶长子意味着什么,不言而喻。真要是那样,恐怕就真没有曹丕什么事儿了。因此,说曹昂是曹丕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是没有任何问题的。或许是老天爷眷顾曹丕吧,曹昂死了,曹丕最大的潜在竞争对手就这样没了……
曹植——曹丕唯一的直接竞争对手曹植是唯一与曹丕发生直接竞争的竞争对手,晚年的曹操一直在这两个嫡子之间纠结,直到建安二十二年,曹丕才最终被立为魏王世子、确定了接班人的身份。曹植之所以能够成为曹丕的竞争对手,一个最大的优势就是文采风流,在这方面深受曹操器重。事实上,曹丕在文学方面也不差,只是比曹植略微逊色一点点而已,这也是曹操最终放弃曹植的一个重要原因。毕竟当皇帝靠的并不完全是文化修养,不是吗?曹丕的文,足够了。后世的李后主文采飞扬,可结果又如何呢?亡国了……
曹植虽然文采飞扬,却和众多普通文人一样,养成了文人“恃才傲物、放浪形骸”的毛病。不仅生活上非常随性,在政治上也是相当放纵!纵车直穿司马门事件便是最典型的例证,这也是曹操最终放弃曹植的重要“导火索”。司马门是汉代皇宫中只有皇帝才可以通行的大门,连曹操这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都不敢轻易越雷池半步——走司马门。可曹植却表现得相当无所谓,为了“赶时间”,索性纵车直穿司马门!这样一个随性、张扬之人,绝对不是当皇帝的首选,不是吗?相对而言,性格稳、城府深的曹丕显然更加适合一些。最终,在权衡利弊之后,曹操选择了曹丕。毕竟当皇帝不是写文章,更需要全面发展,而不仅仅是文采飞扬。
曹彰——曹丕最大的威胁曹彰从来都不是曹操属意的接班人!这个人总结起来就八个字——“四肢发达、头脑简单”。冲锋陷阵是一把好手,治国理政就实在有些勉为其难了。因此,终曹操一生,对曹彰的使用仅限于军事领域,从来没有让他染指过政治事务。
虽然曹操没有把曹彰当作继承人来培养,但曹彰自己可不这么认为。因为曹操在军事领域重用曹彰,使得曹彰在军中积蓄了一定实力,曹操前脚一死,曹彰后脚就带着成建制的军队回家“奔丧”了。这哪里是奔丧,分明是武装夺权来了!曹植再争,毕竟手里没有兵,被曹操放弃之后,他什么也不是,可曹彰手里是有兵的。这么说吧,曹操死后,所有儿子中只有曹彰真正有实力夺权,说他是曹丕最大的威胁,似乎也并不为过。
面对曹彰的咄咄逼人,曹丕玩出了一手“以柔克刚”,拉着自己和曹彰的姐夫汉献帝刘协上演了一出“禅让与受禅”的大戏。如此一来,曹丕的皇位便是来自于汉献帝的“赠予”而不是曹操的传位。曹彰回来争什么?曹丕大不了把曹操曾经的魏王封给他就是了,反正作为皇帝的胞弟也是要封王的。如果曹彰在闹腾,那就是谋逆!曹丕杀他,顺理成章、合理合法。最终,曹彰也只能接受既成事实、对胞兄俯首称臣。汉献帝禅位之后之所以获得了相对比较优厚的待遇,很难说与他帮了曹丕这个大忙有没有关系,个人认为多少还是有一些的。
曹冲——好心人的怜悯产物曹冲,纯粹是好心人的怜悯产物。诚然,曹操在曹冲死后曾经对其他儿子说过:“冲儿的死是我的不幸,却是你们的幸运”,似乎曹操有心传位于曹冲。其实,这句话同样可以理解为曹操对曹冲早殇的惋惜和对其他儿子的鞭策,不是吗?更何况,彼时曹操春秋正盛,恐怕远没有到准备身后事的时候。
更重要的是,曹冲相对于曹彰、曹植还存在一个最大的短板!曹彰和曹植都是嫡出,而曹冲只是庶出。在那个时代,庶出的儿子是没有继承权的,甚至还会被嫡出的儿子歧视!袁绍和袁术兄弟不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吗?袁术因为兄长袁绍是庶出,甚至公开讥讽袁绍是“吾家家奴”。试问,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操有三个嫡子在世、且都是人中龙凤,恐怕怎么轮也轮不上曹冲一个庶出的儿子吧?因此,曹冲不过就是好心人的怜悯产物罢了,他根本威胁不到曹丕。话又说回来,曹冲究竟有多聪明,不过就是野史杂说里的小故事罢了。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变数太大,长大后未必就真能成为人中龙凤,不是吗?否则“伤仲永”的典故从何而来?不管怎么说吧,曹冲也死了,就算他真的聪明绝顶也没有用武之地了……
综上所述,曹操虽然儿子众多,但活下来的嫡子只有三个,加上“准嫡子”曹昂也就四个。换言之,一众兄弟中能够成为曹丕竞争对手的只有三个,而且曹昂还阵亡了。最后,实际上曹丕只剩下两个竞争对手,曹彰根本不是曹操考虑的人选,直接出局。曹植虽然文采飞扬,但为人“恃才傲物、放浪形骸”,根本不是当皇帝的料。虽然曹操曾经纠结,但最终还是放弃了曹植。到建安二十二年时,曹操其实已经没有选择了,只能立曹丕为魏王世子。
毕竟曹丕属于全面发展型人才,虽然文不及曹植、但也算是“文豪”了,虽然武不及曹昂和曹彰、但他的驭下之术和用人之道却修炼得炉火纯青,从司马懿在曹丕手下服服帖帖也能看得出,曹丕的手腕还是相当了得的!这就足够了,皇帝不需要骑马上阵、御驾亲征,单兵武力的缺乏从来都不能算作是皇帝的短板。相对而言,曹彰和曹植都存在严重的“偏科”,如果您是曹操,您会选择谁?不言而喻。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