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韩信就是一柄攻伐天下的利剑,刘邦持之,能够横扫千军,建立大汉王朝。可是在大汉王朝成立以后,这柄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这是刘邦的夙愿。在灭了项羽以后,这件事似乎不再是奢望,而成为了眼前的事实。
可是有些刀枪不愿意入库,他们还想发光发亮,所以刘邦处理这些刀枪的最好办法,就是折断他们。异姓诸侯王们,一个个手握兵权,不灭了他们很难保证汉王朝的稳定。
韩信是异姓诸侯王里,最能打的一个,也是威望最大的一个。如果不把韩信除掉,这柄剑迟早会伤及刘邦和大汉王朝。跟汉王朝的稳定相比,韩信算得了什么呢?那么韩信有没有活路呢?我认为没有。
一、韩信和萧何有本质区别。当初萧何的威望很高,所以刘邦对他忧心忡忡。但是萧何采用了自污的方式,使得刘邦化解了这样的忧虑。因此萧何得以保住小命。
同样的事情,发生在韩信身上,你觉得可以奏效吗?我觉得不行。因为韩信和萧何有本质区别。萧何自污以后,就没有人愿意跟着萧何干了。
也就是说萧何靠的是自己的名望,才得到那么多人的拥护。而韩信之所以著名,难道是因为他的品德高尚吗?当然不是。
因为韩信的军事能力太强,在楚汉之争的过程中,打了太多的胜仗。因此韩信闻名天下,可不是靠他的品德,而是本事。
韩信有攻伐天下的本事,就算他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贪污受贿的形象,这项本事依旧在他身上,不会转移到其他人那儿去。
而且韩信手握重兵,本来就掌握着大量财富。他压根就不需要贪污,便能富甲天下。而且他还做过齐王、楚王,这可都是敛财的好位置。
所以韩信也没办法通过贪污受贿这一条路,把自己给自污了。所以韩信跟萧何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情况,他学习萧何这么做,压根就没有什么作用。
二、韩信解除兵权就有什么用了吗?刘邦最忌惮的,不是韩信手握多少兵权,而是韩信带兵打仗的本事。手握兵权,刘邦完全可以把韩信的兵权给免除了。
将韩信从齐王改封为楚王,后来又降低为淮阴侯,本来就是削除韩信兵权的一个过程。所以这一点刘邦一点也不担心。
可是韩信这带兵打仗的能力,到底该怎么清除呢?好像还真的没有半点办法。韩信的这个本事,只有带到土里,才不会对大汉王朝产生影响。
没有兵权,那么韩信完全可以通过联络旧部,从而再次手握兵权。甚至还可以投靠某一位诸侯王,以此达成手握兵权的目的。
所以光解除韩信的兵权,还是不能让刘邦彻底放心。韩信的那种天下无敌的本事,才是刘邦最担心的隐患。因此这一步,似乎也走不通,手握兵权,还能抵抗一会儿。主动解除兵权,那么等来的就是自取灭亡。
三、韩信学习张良,或许还有活路。刘邦取得天下以后,本来是打算重赏张良的。可是张良偏偏什么赏赐都不需要,反而只要了一个留侯的爵位。
此后张良主动放弃了所有高官厚禄,长期蛰居在家。也不愿意管理朝中大事,要不是吕后求他帮助刘盈,张良或许早就淡出江湖了。因此张良得到了善终。
那么韩信是否可以参考张良的这一做法呢?我觉得还是有一点参考价值的。韩信在刘邦建国以后,应该主动让出王位。
王位这玩意儿,在汉朝初年就是个灭族的神器。但凡不是姓刘的,想要爬上王位,几乎都是灭族的厄运。
因此韩信首先让出王位,只得一个侯爵的封号,这么一来会让刘邦感动到哭。其次韩信还可以交出所有兵权,在家闭门不出。
这是有一个大前提的,那就是韩信拒绝和所有昔日的部下有任何来往。这件事很难做到,但是一旦做到了,也会获益良多。
如此表决心以后,韩信这条命,或许还能保全。因为韩信主动从四面八方,阻断了自己复出的机会,或许会让刘邦松口气。但是也不能说会百分百成功,毕竟韩信的能力摆在那里。
四、最好的出路,就是举兵反叛刘邦。这是最好的出路,或许也是唯一的出路。韩信本来就是统兵的大将,他手底下有一帮跟着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
这些人凭借韩信优秀的指挥能力,不仅保住了小命,而且建功立业,获得了汉朝的各种高官厚禄。所以他们最应该感谢的就是韩信。
韩信如果到了不得不出手的时候,肯定是一呼百应。有了这些人相助,韩信成功的几率还是蛮大的。
做一门生意,能够有一半的成功几率,那这门生意就值得投资。韩信显然也有一半的成功几率,为啥不奋力一搏呢?
他完全可以跟彭越相约,事成之后平分天下,以此换取彭越起兵。他们俩联合起来对付刘邦,那刘邦获胜的机会就比较少了。
而且我认为这是韩信唯一存活的机会,毕竟他的能力摆在那里,如果不用早晚会被刘邦干掉。与其被干掉,倒不如奋力一搏了。
总结:韩信就是关键时刻太讲良心。韩信最好的机会,是在楚汉之争的时候。当时刘邦和项羽势均力敌,这个时候韩信攻占了齐国,他支持谁,谁就能夺取天下。
换句话说,他如果两不相帮的话,极有可能出现三分天下的局面。这或许是韩信最好的结果,先三分天下,等待时机后再各个击破。
可惜韩信却拒绝了蒯通的建议,原因让人大跌眼镜,因为韩信觉得刘邦对他有恩,他不愿意背叛刘邦。
如果是个普通人,有这种想法,那么我们要为你竖起大拇指,你是个好人!可是作为一代诸侯,有这种想法,那就是愚蠢至极。
韩信在人生最关键的时刻,没有抓住再进一步的机会。结果遭到了刘邦的清算,也算是活该了。他的结局基本无解,除了起兵以外。
参考资料:《史记》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交兵权就是笑话。事实上韩信被刘邦改封为楚王时,就已经丧失了兵权。此后多年,直到被杀,韩信都是光杆司令。
自污也没有用。萧何可以靠自污自保,是因为他当时是丞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有必要通过作践自己,向刘邦证明,自己这个丞相对汉室没有威胁。也绝无二心。
而韩信被刘邦降为淮阴侯后,就丧失了人身自由。此后多年,韩信一直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很少与外人有联络。
作为“笼中鸟”,韩信根本就不需要通过自污向谁表明自己对皇帝没有威胁。
大家都知道他的处境。如果他自污,反而是画蛇添足之举,让别人浮想联翩。
当然,这也不是说韩信就必死无疑。
如果韩信能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安心于就只做一个侯爷,和大家打成一片,刘邦倒是真有可能考虑放他一条生路。
因为韩信不是丰沛系出身,也不是功勋系。
他入圈较晚。正式加入刘邦集团,并成为核心成员时,已经是在刘邦被封汉王之后了。
所以韩信从一开始,就不是刘邦嫡系。他的人设本就不是模范忠臣。
而且,韩信自己也没想过成为谁的嫡系,更没想过当谁的模范忠臣。
很多人常说,韩信忠于刘邦,可刘邦却辜负了韩信。刘邦是小人。白瞎了韩信的忠诚。
我觉得这种话有道理,但又不全对。
因为世人对韩信的评价是「国士无双」。
韩信也一直以春秋士人的标准要求自己。
他对刘邦的忠诚,夹杂了太多东西。
这其中,也许有愚忠,但占比肯定不大。
也有肯定知遇之恩,但占比肯定也不大。
真正让韩信能够在关键时刻不背叛,站台刘邦的原因。我觉得是韩信身为没落贵族,希望自己能从一而终,成全自己一世名节的心理在影响他的决断。
他早年在项羽军中待过一段时间,不受项羽重用。然后,他就跑路了,投奔了自认为会重用他的刘邦。
但在刘邦军中,他起初也不受重用。见自己还是混不出头,他又走了。是萧何苦头婆心才把他劝回来。
由此不难看出。从某种意义上说。韩信的人生追求就是靠自己本事,辅佐赏识自己的老板打天下。自己按劳分配,当个小股东。然后关起门来玩自己的,定期向大老板上贡。
他当然不会背叛大老板。但是他也不想成为谁的附庸。
他打心眼里就觉得,天下应该分封。认为刘邦就应该把天下分封给有功之臣。而自己作为军功第一人,在汉军之中威信仅次于刘邦的第二人,理应当王!
他自认为这个要求,并不算过分。春秋战国时代,大家不是一直就这样的吗?
而韩信的理念,刘邦清楚吗?
刘邦当然知道了。他在汉中与韩信讨论天下形势时,韩信就已经清楚表达了自己想法。
任天下武勇,何所不诛!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以义兵从思东归之士,何所不散!——《史记·淮阴侯列传》
这种理想,明显与刘邦是背道而驰的。
在刘邦心里,所有人都是给自己打工的。韩信业务能力很突出,战功很大。自己可以多赏点钱。但韩信要搞小圈子,这就让刘邦感到很过分了。
不过,虽然有理念冲突。可刘邦依然愿意用韩信,还设坛拜将,不拘一格的直接提拔韩信为大将军。
萧何曾对刘邦说过,“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
你刘邦要想坐天下,非得用韩信。
刘邦记住了这句话。所以,尽管韩信的理念与自己不一样,他也愿意用韩信。并且还准许韩信分兵,独立出去,自成一派,不用受自己节制。
估计刘邦起初并没有想太多,也没有想到韩信那么快就跟自己摊牌。
公元前206年,汉军兵出陈仓,正式打响楚汉战争。短短三年后的公元前203年,当韩信打下齐地后,立即派人找刘邦请封,表示自己想当假齐王。
这让刘邦很意外,甚至可以说是猝不及防。
前面说了。在韩信自己看来,封王要求并不过分,所以他提了。而由于理念冲突,刘邦一听封王要求,当即就瞬间暴怒,差点要坏事。幸亏张良在一旁提醒,让刘邦愤怒的情绪被理智战胜,表示要当就当真齐王嘛,假齐王算什么回事。韩信这才得到想要的。
一场风波,总算被平抑。
然而从这时候开始。刘邦和韩信,原本就存在的理念冲突,开始摆上了台面。两人在这个问题上,矛盾已经到了无法避免的地步。
后来刘邦在固陵被项羽击败,派人约韩信和彭越助战,两人都不来。刘邦很生气。但受形势所迫,刘邦也意识到,不封王,是不行了。不封王,手底下的悍将都不卖命。
于是在固陵被项羽一顿爆锤后。刘邦狠下心来也封彭越为王。还帮英布恢复了地盘。有了这个基础,垓下之战,汉朝才终于定鼎。
天下平定之后,刘邦立即翻脸不认人。他做了皇帝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剥夺韩信兵权,然后改封为楚王。
他此举的意图很明显,异姓王就不该存在。
其实这本来就是刘邦一直的理念。
只是当时的异姓王,都没有意识到刘邦消灭异姓王的决心有多强烈。
在韩信看来,楚地远比齐地要穷。而且齐地经营已久,刘邦把他改封到楚国,他肯定很不高兴。不过,他并没有意识到刘邦的决心。当楚王,他心理也能接受,毕竟自己还是王。他也就忍了。
然而没过多久,韩信又被降为淮阴侯,此时的刘邦很满意,目的达到了。韩信则终于无法接受了。
韩信死前,曾说“吾悔不用蒯通之计,乃为儿女子所诈,岂非天哉!”
韩信不甘心。感叹“早知道这样,不如当时就造了拉倒”。
在韩信哀叹期间,彭越造反被刘邦拿下。
一些汉廷官员上书,请求刘邦处死彭越。
刘邦想了想,还是赦免了彭越,只将其废为平民百姓,流放到蜀地青衣县。
我觉得,这时候的刘邦应该是真心希望韩信和彭越能接受现实。不要想着当王了,就像同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张良一样,安安稳稳当个侯爷,偶尔入宫,回忆峥嵘岁月,把酒言欢,一起感慨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也挺好的。
只是韩信和彭越无法接受。
彭越在流放的路上,正好碰到吕后,彭越对着吕后哭泣,希望吕后能帮自己说好话。吕后表明面答应下来,回去就骂刘邦犯傻,彭越那种豪壮而勇敢的人,也不杀,你老糊涂了吗?留着这种祸患?
结果,彭越最终被吕后设计,又以谋反罪名抓了起来。廷尉王恬在吕后授意下,呈报请诛灭彭越家族。刘邦批准了,于是彭越全家被杀。
彭越死后一年,韩信的埋怨被人检举揭发给吕后。然后,他就死在了吕后手上。
刘邦听说韩信死后,史料记载“且喜且怜”。
吕后杀韩信,没有刘邦首肯,是不可能的。
但听说韩信死了,刘邦心里也很不好受。
他不杀彭越,架空韩信,就是希望他们能接受现实。只是无奈,大家理念不合,被拿下的韩信、彭越不愿接受现实。刘邦再想到自己垂垂老矣,太子年幼暗弱,而韩信才三十多岁,身强体壮,还能活很久。种种现实与不确定性交织在一起。
那位兵仙,无双国士,大将军。
那位游击战术创始人,梁王爷。
都不能留!杀了吧,都杀了吧。
回到问题本身来说。
以韩信晚年的处境而言。主动交出兵权,且故意贪腐,没有任何意义。刘邦会默许吕后杀韩信,是因为韩信的存在就是威胁。
大将军不是丞相。后者如果清誉不好,是不会有人心的。而大将军不需要清誉,能打胜仗即可。将士们还在乎大将军的清誉?
而且,韩信还总是心有不甘,不愿意面对已经是事实的现实。周勃、灌婴与他同列,他闷闷不乐,觉得自己被羞辱了。他去拜访樊哙,后者行跪拜礼,恭迎恭送,他却自嘲这辈子居然同樊哙为伍。
他不愿意自降身份,不愿意与他瞧不起的莽夫们打成一片。这就很尴尬了。这等于是向世人表态,他仍然心有不甘,心里有委屈。
刘邦不是多愁善感的人,但他也不是屠夫。
后人常把刘邦和朱元璋划为一类人。这明显就冤枉了刘邦。
韩信死后,刘邦派人抓来蒯通,质问他当年为什么唆使韩信反叛?蒯通说确有此事,但那时候自己只认识韩信,不认识陛下,故而才有此一事。
刘邦知道后,就放了蒯通。
这说明刘邦还是个讲道理的人。
韩信的凭恃,是他的军事才能,这是藏在他脑子深处的玩意。毁不掉。除非把他杀了。
刘邦本不想杀韩信,他希望韩信能按照自己给他的剧本活着。可韩信又不愿意,他不愿意自己就这样活着。
那没办法了,刘邦只好默认吕后毁掉韩信。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很明显不会,如果韩信能够故意贪腐,学王翦、学萧何,刘邦不会杀他。哪有人开国之后,愿意整日忙着平叛呢?如果功臣们都能学萧何故意贪腐,过纸醉金迷的生活,刘邦也不至于开国就开始平叛,直至生命最后时刻。
俗话说,不作死就不会死,韩信的死不能怨刘邦,也不能怨吕雉,是韩信自己作死。
实际上不是刘邦真正要杀他,也不是吕雉要杀他,而是韩信已反。
“垓下之战”韩信的功劳最大,刘邦四十万大军,韩信一人领导30万。项羽乌江自刎后,楚汉争霸结束,刘邦获胜。韩信本以为刘邦应该大加封赏与他。可刘邦怕啊,韩信这时指挥的兵马是他自己领导的兵马的两倍。换成任何人都要忌惮的。所以刘邦就以讨伐鲁国为名,引兵北上,在定陶剥夺了韩信部分军权,并且以韩信熟悉楚国为名,改封为楚王。
公元前201年十月,有人告韩信谋反。刘邦曾想发兵征讨,陈平建议借游云梦、会诸侯之际,一举拿下韩信。当韩信得知刘邦要来云梦,这本是韩信造反的好机会,可他不敢。为求自保,韩信献上了叛将钟离昧的头颅,但仍未逃脱被擒命运。刘邦一到韩信驻地,就以“人告公反”的理由,把他捆绑押解至洛阳,降封为淮阴侯。刘邦这时候是可以杀掉韩信的,可他没有。危险对于刘邦来说好似解除了,他也不想落下杀功臣的罪名。
可韩信一再被削地夺爵,对刘邦越来越不满,常常称病不上朝,并不愿与自己曾经的下属同朝为官。韩信一直自视甚高,他认为汉家天下是他打下来的,如果没有他,刘邦哪有能力得到天下?韩信对刘邦的不满和轻视也时有表露,如在一次议论各人的统兵能力时,韩信竟当面说刘邦“陛下不过能将兵十万”,而说自己则“多多益善耳”。
韩信的不满情绪,不久就发展到真正的谋反活动。他与阳夏侯陈豨暗中约定,陈稀代地起兵造反,韩信从中央响应配合。高祖十年九月,陈豨公开宣布反汉,自立为代王,刘邦亲自领兵平叛。韩信称自己生病不能随军。等到刘邦走后,韩信一边做准备、一边观望战局,实际上这时候韩信已经准备的很充分了,可韩信磨磨叽叽就是不敢,他在等前方战况,如果陈豨获胜,他就立即控制中央朝廷,如果输了,那就再做打算。
当韩信犹豫不决时,他谋反之事被自家下人告发。这吓坏了吕雉,吕雉找来萧何商议除韩信。萧何谎称说陈豨已被俘获处死,列侯群臣都来祝贺。朝臣入宫庆贺。韩信也不得不入宫。哪里想到,他一入长乐宫,就被吕后、萧何拿下,斩于长乐钟室。
刘邦“闻信死,且喜且哀”,刘邦听到韩信被杀,是既高兴又悲哀的。喜的是心腹大患除了,哀的是一代名将就这样自己作死了,太可惜了。
性格决定命运,韩信是有很多造反机会的,可他都不敢,临死前他说“悔恨没有采纳蒯通的计谋。”意思说,他应该在封齐王的时候就造反,那时造反最差的结果是三分天下啊!可韩信不敢啊!“胯下之辱”的典故太能说明韩信的性格了,他是不敢独自出头的,也就是说他不具备领袖的性格。
对韩信来讲,最好结局应该是早早学王翦,才能得善终。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事实上,韩信早就丧失了兵权。
垓下决战时,为了一鼓作气消灭项羽的楚军,当时刘邦派出去迎战的汉军人数,足足有三十万之多。
而这三十万汉军,最高的统帅就是韩信,包括刘邦所在的后军,名义上都要听韩信指挥。
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阴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史记》
但在楚军被全歼,以及项羽于乌江自刎后,刘邦第一时间就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并将其改封为了楚王。
从这一刻起,韩信其实就已经失去了兵权。
再往后,有人告发韩信意图谋反,刘邦采取陈平的建议,以“伪游云梦”的方式,将韩信召来后擒住,事后虽说刘邦放了韩信,但却将其贬为了淮阴侯。
在此期间,韩信依旧没有兵权。
并且,在贬为淮阴侯之后,韩信一直是深居简出,一来是对刘邦不满,就连朝会都很少参加,经常托病请假。
二来,他自视甚高,不屑与其他同僚套近乎,唯一的一次出门是去拜会樊哙,出门后还自嘲自己怎么会沦落到和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所以,这个期间他通常是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更说明了他没有兵权在身。
并且,一直到韩信被诛杀于长乐宫的钟室内,他都是光杆司令一个,既然没有兵权,又何来交出兵权这一说呢?
所以,这就不存在韩信交出兵权,刘邦就不会杀他这一说法。
而至于故意贪腐,以“自污”的方式来让刘邦对韩信放下戒心,从而保住性命,这一点,别人有用,而韩信却没用。
该杀时,刘邦照样还是会杀了韩信。
像丞相萧何,确实使用过这种“自污名节”的方式,向刘邦表示的自己的忠诚之心,并且确实起到了效果。
史料记载,刘邦在晚年时,没事就问身边人,最近萧丞相在干嘛?
身边人就会说,最近萧丞相忙于政务,颁布政令,置办军需等等,同时百姓们对萧丞相一片赞誉,纷纷夸奖他“爱民如子”。
而刘邦听了这番话后,总是会沉默不语。
对此,萧何一无所知,还是某次他的一个门客主动提醒萧何,说不久之后,怕是你(指萧何)就要被满门抄斩了。
对于门客的话,萧何也是大吃一惊,赶忙问其中缘故,而这个门客则为萧何分析了当下的利害关系。
在门客看来,萧何现在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官位已至百官之首,没有再晋升的余地,再加上如今萧何在民间名声极好,这岂不令皇帝不安?
万一萧何将来有什么想法,到时候利用声望来个一呼百应,那么刘邦的麻烦就大了。
所以这个门客建议,趁着现在刘邦没有对萧何动手,赶紧故意做一些破坏名誉的事情,让百姓们骂萧何,这样刘邦一看萧何失去了民心,就会对他放心了。
还别说,这个门客的办法确实有效,萧何自此用低价强行购买民间的土地房屋,又沉迷酒色,果然让刘邦对他放下了戒心,最终落了个善终的结局。
但这种方法,放在萧何身上有效,而放在韩信身上的话,不仅没用,反而是画蛇添足。
为何呢?萧何虽是百官之首的丞相不假,但他和韩信最大的区别在于,他还是个文官而不是武将,武将从来不是靠名节生存,靠的是领兵打仗的本领。
拿韩信来说,他最大的本事是什么,是脑子里的军事才能,是能在各种复杂的战场局势下,用兵如神的谋略。
正是靠着这个本事,韩信才得以被后世尊为“兵仙”,而这也正是刘邦忌惮他的原因。
只要给韩信一定的兵力,他就能打出一番事业,这一点已经在汉朝建立前后的多场战役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这才是刘邦最怕的地方,也是为何从垓下决战后,马上就解除了韩信兵权的原因。
所以,你说让韩信故意贪腐,靠着“自污名节”的方式,就能让刘邦放下对他的戒心,这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举个例子,西汉时横空而出的军事天才霍去病,那打起仗来,用“用兵如神”这四个字来形容他,都觉得是在侮辱他,正是因为有了他,汉武帝才得以在有生之年,将匈奴打的节节败退。
但霍去病的名声,在文官眼里历来就不怎么好,什么“不省士”,以及无视士兵的饥渴,宁可把酒肉倒了也不给士兵吃等等,总之在不少文官眼里,霍去病就是一个纨绔子弟。
但这又如何呢?既不影响霍去病在汉武帝心中的重要性,也不影响他在麾下将士眼中的形象,更不影响他在后世的地位。
换句话说,就是作为一个武将,会领兵打仗是最重要的事,其他的名节之类,只要不是犯了通敌反叛之类的大罪,基本都不重要。
而说回韩信也是如此,就算他像萧何那样,又是“欺压百姓”,又是沉迷酒色,这些都没啥用处,并且还会让刘邦觉得韩信这是“有意为之”。
说到底,韩信的军事本领,是刻在他脑子里的东西,而刘邦忌惮的,正是韩信的脑袋。
当然,韩信的本领刘邦也是有目共睹的,如此天才的人物,刘邦也想着能彻底为自己所用,但可惜的是,刘邦尝试了几次后,发现韩信这个人的理念,与自己的理念大相径庭。
作为经历过战国末期诸侯混战的刘邦,深知诸侯权力过大,会给国家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同时他也见证了秦始皇弄得那套郡县制,是如何将权力进行中央集权的。
从理念上来讲,刘邦是十分支持郡县制的,也十分希望能效仿秦始皇。
但问题是,秦末汉初的情况,暂时不允许刘邦这么做,毕竟当时统一的国家意识尚未形成,如果刘邦也这么搞的话,秦朝二世而亡,就是最好的例子。
所以,刘邦还得捏着鼻子去封一批异姓王,并依靠他们来完成国家的统一和稳定。
正因为如此,在汉朝开国之初,刘邦一口气封了8个异姓王,另外还封了一百多个异姓侯,这些人在接受分封后,成为了地方上大大小小的势力。
抛开那些小异姓侯不说,单说这八个异姓王,这几个人在当时可以说是有兵有钱,并且也很有威望,甚至可以说,其中几个的实力,几乎可以与中央朝廷比肩。
如果这几个人谁要是起兵,小则动乱一方,大则就会威胁到朝廷。
因此,这些异姓王在刘邦的概念中是必然要被消灭的,尤其是在刘邦年岁已高,接班人刘盈看起来有比较怂的情况下。
为了大汉的长治久安,必须消灭异姓王,这就是刘邦的理念。
但这一点,韩信却极为不认同,作为韩信来讲,他所秉承的理念还是战国诸侯那一套,即我给你刘邦打工,凭本事帮你打天下,而事成之后按劳分配,所得的是我应得的。
也就是说,韩信是支持分封以及异姓王这一套的。
这一点,在韩信刚开始为刘邦效力就得到了体现,在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时,韩信就说,“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这意思十分明确,就是你作为老板,就应该把封地城池拿出来封赏有功之臣。
并且,在楚汉之争中,韩信也将这种理念贯彻得十分到位。
比如,在平定齐国后,韩信就写信给刘邦,直言不讳地提出要刘邦封自己为代理齐王,名义上他说是镇守一方,实质上就是认为自己有功应该得到这个封赏。
而刘邦最开始的反应,是气得暴跳如雷,当场就要拍桌子骂人。
韩信使者至,发书,汉王大怒,骂曰:“吾困於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史记》
刘邦的反应,足以能看出他对于封异姓王的深恶痛绝,而韩信的要求,同样也体现了他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
这就是二人的理念矛盾之处。
当然,刘邦屈于形势,最终是封了韩信为齐王,但需要注意的是,他是迫于形势,而不是真的想封韩信。
而在垓下决战后,刘邦迅速将韩信改封楚王,并解除他的兵权,以及之后将其变为淮阴侯,其实都是刘邦在向韩信做试探。
他想看看韩信对此会有什么反应,更深一层的意思,就是希望韩信能遵从自己的理念,不要再想着当什么诸侯王,安安心心当一个无权的勋贵,这样你好我好大家都好。
但可惜,韩信的反应,让刘邦大失所望。
除了装病不上朝,就是满肚子抱怨,同时因为失去权力而闷闷不乐,这一切,刘邦都看在了眼里。
韩信这明显是不甘心啊。
一个不甘心的人,必然会为实现自己的目标去努力,而韩信这种怀有极高军事才能的人,如果一直这么不甘心的话,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呢?
想到这里,刘邦不得不惊出一身冷汗。
况且,当时刘邦已经垂垂老矣,加上连年征战导致身体越来越差,而韩信在当时,才不过三十几岁,正值壮年。
所以,既然不能认同自己的理念,也不愿意遵从自己的理念而活,那只能将其毁灭了。
因此,在刘邦出征期间,韩信死在了吕后手里,虽说不是刘邦亲口下令处死了韩信,但这么大的事,如果没有刘邦的授意,吕后是万万不会单独行动的。
即便是刘邦没授意,但至少他也没反对,而没反对就意味着默许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刘邦出征归来后,得知韩信已死,当时他的态度是“既喜且怜”,喜的是终于除掉了韩信这个心头大患,而“怜”的则是也为失去这么一个军事天才而感到惋惜。
但不管如何,曾经那个纵横沙场几乎无人能敌的“兵仙”,就这么死了。
总而言之,韩信的理念以及他的性格,决定了他当时的处境是一个必死之局,所谓交出兵权和自污名节这种办法,对他并没有什么作用,刘邦也不会因为他这么做就放过他,除非是韩信愿意放下身段,老老实实做一个富贵侯爷,那刘邦或许还会放他一条生路,但这又与韩信一直以来的理念冲突,他也不屑于这么做,因此,不管怎样,韩信必将会死。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以当时汉初的局面,韩信就是个必死的局,无解。
首先韩信对于汉朝统治者,无论是汉高祖刘邦还是吕后,都已经没有了啥利用价值,反而成了捧在手里的烫手山芋,这明显就不是刘邦搞个什么赏赐、收买人心就能解决的……再说了,拿什么赏?赏无可赏了好吗……已经是个亲王级别的王爵了,位极人臣,再进一步,那就是皇帝宝座了……
其次,从韩信的角度来说,就算是交出兵权、或者故意贪腐,基本上没啥用了……因为战神的形象深入人心,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就算韩信真的没造反的心思,那万一别人利用他的名头来造反呢?以韩信战无不胜的战神形象,再加上那个时代资讯并不发达,信息传递基本靠吼和以讹传讹的现状,忽悠一些愚民起来造反,不是件很难的事儿……那对皇帝来说,是绝对不能容忍的。秦桧收拾岳飞那句“莫须有”,倒也并不是全无道理。
那么好了,对于皇帝来说,真正把威胁消灭的唯一和最好办法,那就是从肉体上消灭。。。
如果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刘邦还会杀他吗?
事实上,刘邦杀不杀韩信,与韩信贪不贪关系不大!
就算韩信交出兵权,并且故意贪腐,如果他不能好自为之,刘邦和吕雉还是会杀他。
韩信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朝廷官员,他是王侯,本来就有自己的封地和巨额收入,事实上他不需要贪污,就能做到山珍海味、美女如云。
如果有巨额收入,还要贪腐,只能证明他韩信是想造反了!因为,如果韩信想造反,他就需要招兵买马,就需要大量的额外的金银财宝。
有人认为萧何有贪腐的名声,所以可以免祸,其实,萧何重点不是贪了多少银子,而是自污其名,干一些出格的事情,表现自己是一个大俗人,没有雄心壮志而已!
萧何的“自污其名”与普通的贪腐是有区别的。
再说了!萧何是丞相,有贪腐的条件。
韩信是淮阴侯,他是游手好闲的在刘邦身边,没有实际职位,怎么贪腐呢?没有朝廷的实际权力,别人也没有送银子的必要!
韩信不能免祸,主要原因是他在汉军中有威望,离开汉军,他啥也不是了。
只要刘邦还在,只要他老老实实的呆在京城,本来是很安全的,他却表现出自己的不满,总是想成为英雄,八面威风,在家里坐不住,有娇艳的妻子,还不满足!
如果他能够好色一点,能够好吃难懒做一点,能够知足常乐一点,估计没有人可以杀他,功高震主了,还不知足!这不就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原因:韩信太年轻,不知韬光养晦,不知朝廷格局的变化!当时的吕雉正在拉拢朝廷大臣,正是韩信的一个机会,他却不去巴结吕雉和刘盈母子!
在朝廷里!韩信居然想见风使舵,想脚踏三只船,自己还有小算盘!
为什么说韩信脚踏三只船呢?
韩信是开国元勋,自己从骨子里根本看不起吕雉和戚夫人,认为她们都是女人家,不会打战,跟自己相差十万八千里呢!
因此韩信在吕雉与戚夫人争夺地你死我活地时候,他居然没有自己的立场和选择,似乎只有别人来投靠他,哪有自己去投靠女人的道理!
韩信就这样,在京城成为一个看热闹的人,对朝廷的权力格局的巨大变化,他没有看明白,也不想看明白,他想隔岸观火!
刘邦、吕雉、戚夫人,这三只船,他都没有上去,可惜他没有三只脚,结果成为一个悲剧人物!
张良就比较聪明,暗地里帮助刘盈母子,自己却装作若无其事地修身养性,经常远离纷争,别人不知道他在干什么!
可见,不是贪不贪的问题,韩信太小瞧人!
韩信可以预测项羽的各种动作,他却不能预测吕雉的想法和刘邦的目的!
一句话!韩信真的太年轻,不知韬光养晦,不知朝廷格局的变化!
也没有应对变化的举措,仍然陶醉于昔日的赫赫战功,对刘邦的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经常表现出不满!
这些才是真正决定韩信命运的东西!
至于贪腐仅仅是雕虫小技而已!
事实上,刘邦也知道萧何是故意贪腐,也知道张良是明哲保身,至于韩信,刘邦可能是想给吕雉一个机会,他倒是希望吕雉与韩信在京城大战一场,然后自己回京收拾残局!
没想到韩信居然那么不禁打,不禁哄骗!
从此,刘邦也对吕雉有点后怕了,幸亏自己没有动刘盈,否则自己都不知道是什么下场!
总之,韩信被杀,不全是刘邦想杀他,吕雉也是想趁机混水摸鱼,为刘邦清除后患的同时,也树立了自己的威信!
可见,韩信即使贪腐,如果不能看清朝廷权力格局的变化,继续陶醉于自己在楚汉相争的赫赫之名,他就不能解决自身的危机,最后不可能免除祸患了!
一起品大汉故事,欢迎热心关注和评论!@龚柳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