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曹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正儿八经是曹操一点点打下来的,汉献帝只是个工具而已。

司马家的江山是怎么来的?是司马懿、司马昭、司马炎三代人阴谋夺来的,这就是差别。

曹操努力了半辈子,好不容易积攒了这么大的家业。他要对付的人太多了,袁绍、袁术、吕布、马腾、张绣、张鲁等等。所以老曹家能打下江山着实不易。

司马懿呢?靠隐忍躲了一辈子,最后致命一击,发动政变夺取了曹魏的大权。他不需要对付那么多对手,他只需要从曹魏这儿摘桃子吃就行了,你说这差距大不大?

一、得国不正,才会遭到唾弃。

司马懿最初只是给曹家打工的人,而且是正儿八经有编制的打工仔。这一点是没跑的,他跟曹操是有本质区别的。

曹操虽说过去也给汉朝打工,但是后来汉朝公司快倒闭了,正在破产清算阶段,曹操自己跳出来单干了。后来的公司是曹操一手拾掇起来的,所以除了壳子以外,压根就没有汉朝什么事儿。曹丕篡位也只不过是把借壳上市的那个壳给丢了而已。

曹魏的江山是实打实自己打下来的,从上到下,都是曹魏集团的人,包括他司马懿都是曹魏的一部分。

可是司马家的江山,却是完全从老曹家偷来的。也就是说司马家是把自己的壳重新按在了曹魏集团之上。

人家是借壳上市,你倒好,用别人的基业,把自己的壳拿去上市了,这就是司马家族最让人瞧不起的地方。

自古以来得国不正都会遭受唾弃。你比如说宋朝的赵匡胤,他也是这么个情况。江山是老郭家的,是郭威和柴荣辛苦打下来的。可是到最后却让赵匡胤得了便宜。因此整个两宋三百多年,对武将都特别忌惮,为啥?因为自己的江山也是用武力篡夺来的呗!

司马懿也是这么个状况,他自己不去创业,等人家创业搞好了,这哥们再来全盘接手,有这样的道理吗?没有嘛!城池是靠血河肉一点点抢来的,你想要占领,也得这么来。

二、司马家族差点毁了华夏。

司马家族对我大中华的伤害,那可就不是一点半点能说清楚的了。他们夺取了天下以后,却不怎么珍惜,这是令人比较愤怒的。

  1. 第一,司马炎把自己的江山,传给了傻儿子司马衷,结果导致妖后贾南风独掌大权,搞得天下民不聊生。
  2. 第二,司马炎搞分封制,结果造成了后来的八王之乱。距离晋王朝建国才50年左右,这西晋就要面临灭亡的局面了。
  3. 第三,八王之乱后,更是出现了五胡乱华。由于司马家的八位王爷乱搞,导致天下一片大乱,胡人趁机南下,侵占了北方大片江山,还差点导致汉人灭族。

所以说你觉得司马家有什么好的呢?大一统的确是好事,这或许也是他们唯一做的一件好事。问题是这种大一统只持续了50年左右,再次引发的混乱,比当年三国还要可怕。

因此大家对司马家族的成见非常深,你们分明就没有匡扶天下的本事,为啥非要来争夺这个皇位呢?给老曹家的人继续做下去,难道不好吗?

三、为曹家感到惋惜。

曹操这位枭雄,身上有非常复杂的特点。我们不能简单用好人或者坏人来形容他,因为他是一个复杂的人。

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是一个有本事的人。在那么混乱的时代中,他凭借自己的本事,陆续击败了若干强大的对手,最终站在了三国食物链的顶端。

但凡是这种创业者,都值得大家给他点赞。毕竟要扶持起一个庞大的集团,是何等不易之事。而曹丕作为曹操的合法继承人,取代汉献帝成为新的皇帝,自然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此后曹丕和曹叡都是励精图治的君主,所以说老曹家得到江山,其实大家没什么好怨言的。而司马家篡夺了老曹家的江山,这引起了大家对老曹家的惋惜。

三代君王的努力,最后比不过一个老家伙的隐忍,这就是残酷的事情。曹家在历史上的匆匆一瞥,的确令人感到遗憾。而这一切都是司马懿这家伙造成的。

四、司马家族的几代人没一个正面形象。

曹操、曹丕、曹叡,作为老曹家的三代君王,全部都是以正面形象出现在历史上的。就算有时候曹操被当成奸雄,也掩盖不了他的功业。

可是你再看看司马家:

  1. 司马懿是个阴险毒辣的家伙,隐藏实力几十年,爆发以后,对曹家宗亲毫不手软。
  2. 司马师和司马昭,一个在外带兵,一个在内掌控政权,废除了曹魏皇帝曹芳,又逼死过曹魏皇帝曹髦,也都是阴险狡诈之辈。
  3. 司马炎作为晋王朝的开国皇帝,这名声总该不错了吧?结果这哥们在完成大一统以后,开始过上了声色犬马的生活,拦都拦不住,他的后宫足有上万美女,堪称史上之最。
  4. 司马衷就更别提了,是个脑子不怎么好的皇帝。在他的时代,出现了贾南风专权和八王乱政,甚至五胡乱华的局面。

八王之乱中那些司马家的王爷,就更没有一个好东西了,全都是些为了权力,数典忘祖之人。所以你看看,那个时期的司马家有一个正面人物吗?完全没有嘛!不怪老百姓们对司马家如此反感了。

总结:吃人家的饭,还要把人家的锅给端走。

司马懿的行为那就是吃饭端锅的那种,你一直都在给老曹家打工,等于是人家给你饭吃。好嘛!你趁人家主人打了个哈欠的功夫,就把人家的锅给端回自己家了,这是人干的事情吗?显然不是嘛!

最关键的是,后世君主们,最担心自己的臣子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货色。他们平日里看着十分老实,甚至有种要死的状态。关键时刻,抢夺权力却毫不含糊,就问你这样的人你怕不怕?

所以说千古以来所有的君主都很讨厌司马懿,甚至连司马炎都不愿意自己的手下里出现司马懿这样的人,这可就没办法了。是你做的事情让大多数人讨厌了,可不仅仅是大家对你的偏见。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曹家的江山,那是曹操凭实力打下来的,而司马家的江山怎么来的?是用阴谋诡计夺来的,况且,司马家还开创了当街弑君的先河,这样的人,又有什么资格让人看得起呢?

众所周知,东汉王朝的结束,是拜曹丕所赐,他通过逼迫汉献帝“禅让”,导致了东汉的覆灭,历史上对他这种举动,定义为“曹丕篡汉”。

而司马家族建立晋朝,其手法与曹丕基本一致,在经历了“高平陵之变”等事件后,曹魏政权基本落入司马家族手中,最终,曹奂禅位于司马炎,曹魏自此灭亡。

如果单从结果上来看,曹丕篡汉与司马篡魏,两者性质基本一样。

但在后世人的眼中,不仅认为这两者不可相提并论,并且还尤为瞧不起司马篡魏,甚至司马家族还因此被骂了千余年。

同样是篡位,但为何司马篡魏却会落了这个被骂千年的结局呢?其实原因并不复杂,正所谓“种什么因,得什么果”,司马家之所以被人瞧不起,说白了就是“自作自受”

用一句话总结就是,篡位并不新鲜,但司马家却开了一个坏头。

首先,司马家的篡位,不道德也没有道义

在司马家之前,不乏有篡位以及改朝换代等事情的发生,远的不说,就说汉朝,就有刘邦取代大秦和王莽终结西汉。

当然,也包括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及曹丕逼迫汉献帝“禅让”。

但包括刘邦、王莽以及曹家父子,他们不管是改朝换代也好,或者是权臣篡位也罢,他们的所作所为,与司马家的所作所为,是有着本质上区别的。

比如刘邦,他是取代了大秦不假,但是他是建立在秦末天下大乱的基础上的。

胡亥昏庸、赵高乱政,导致天下怨声载道、民不聊生,由此,才会造成了陈胜、吴广的起义,继而引发了义兵四起。

而刘邦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才振臂一呼宣布起义的。

换句话说,刘邦等人的起义,不仅仅是为了推翻秦朝,更重要的是,他们是为了活下去,是为了结束乱世。

如果,当时秦朝四海升平,百姓安居乐业,官员各司其职,那么刘邦还起兵的话,那他的性质就可以定义为“乱臣贼子”。

而乱臣贼子,是人人可以“诛之”的。

同样再来看王莽,王莽身为臣子,却篡了西汉地位,终结了西汉的统治,但他当时这么做的前提,是西汉末年朝堂腐朽,并且从官员到百姓,均出现了“人人厌汉”的情况。

并且,在王莽的掌权之初,他对外的一些政策,以及个人的品德和魅力,都十分令人称道。

甚至在汉哀帝刚继位时,就因为罢免了王莽,导致许多官员和百姓纷纷上书,为王莽鸣不平,要求朝廷复用王莽,最终,汉哀帝将王莽召回后,此事方才平息。

另外,根据史料记载,在元始二年(公元2年),由于青州遭受严重的旱灾和蝗灾,导致当地百姓流离失所,而王莽得知后,亲自带头捐出土地住宅来安置灾民。

甚至,王莽还下令,将供皇家游玩的林苑改建为安置房,让灾民在此居住。

可以说,在早期的时候,王莽是以一种极其完美的形象示人的,并且他的一些举措,也确实利国利民。

正是因为如此,才让上至官员、下至平民的大多数人,都认为王莽是能改变当前局势的一代“圣君”。

有了大家伙儿的“抬爱”,王莽篡位才会篡得十分顺利。

还有就是曹操,他“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假,但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是因为有了他的存在,那么东汉王朝,估计早就谢幕离场了。

上述三者,虽有改朝换代以及篡位之实,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的出现,至少改变和结束了当时混乱的局面。

但是,司马家族又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司马家本身是曹魏的臣子,并且,他们还受恩于曹魏,是曹家给了他们一个平台,才让司马家得以掌权。

即便是曹操不怎么待见司马懿,但曹丕对司马懿的好还真没得说。

如果不是曹家给司马家族这个机会,那么司马家族也不可能会上位,更不可能会权倾朝野,所以,曹家对于司马家有恩在先。

但司马家却依然还是篡了位,这样一来,他们就违背了儒家所讲究的“为臣者忠,为子者孝”的精神。

身为臣子,在受人之恩的情况下,反过来却颠覆了曾经服务的政权,这就是“不忠”。

并且,司马家族篡位时,并没有处在所谓的乱世,当时的曹魏,既不是王朝末年,也没有民不聊生,不具备被取而代之的前提条件。

因此,司马家的悍然篡位,注定了他们既无道义也无道德。

其次,公然当街弑君,为后世树立了一个极坏的“榜样”

甘露五年(公元260年),魏帝曹髦见自己势力日渐被削弱,而司马昭的权力却越来越大,因此心中极为不忿,便准备孤注一掷,决定除掉司马昭。

那句著名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便出自曹髦之口。

但不幸的是,曹髦想除掉司马昭的心思,被人偷偷告诉了司马昭,这就让司马昭对曹髦起了防备之心。

眼看事情到了这一步,曹髦干脆心一横,直接带着亲卫士兵前去攻打司马昭的宅邸,结果,不仅没能取胜,曹髦还被司马昭的属下成济当街杀死。

这样一来,司马昭就干了一件前人未曾干过的“壮举”,那就是公然弑君。

在此之前,确实也有皇帝死在权臣手中的先例,别的朝代不说,单说汉朝,这种事情就不止出现过一次。

比如汉质帝刘缵,在其八岁那年,因为看不惯权臣梁冀的颐指气使,因此当着朝臣的面,怒骂梁冀为“跋扈将军也”。

正是这件事惹怒了梁冀,让他对刘缵怀恨在心,最终找了个机会偷偷将刘缵毒死。

还有汉少帝刘辩,他则是在董卓的逼迫下,先是不得不退位,之后董卓不放心,派人用一杯毒酒毒死了汉少帝。

刘缵以及刘辩,确实死于权臣之手,但至少他们是被权臣偷摸杀掉的。

换句话说,不管是梁冀还是董卓,他们杀皇帝时,最起码还知道遮掩一下,采取了暗中进行的方式,也就是还有所顾忌。

还有就是曹丕,曹丕当年篡汉后,并没有杀了汉献帝,而是封其为“山阳公”,又以河内郡山阳邑万户来供养汉献帝。

此外,曹丕还允许汉献帝刘协在其封地之内,“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

自此,刘协安安稳稳地活到了寿终正寝,而到了其去世时,魏明帝曹叡不仅下令以“天子之礼”安葬刘协,还率领群臣亲自前去哭祭。

总体来说,曹丕篡汉不假,但人家对汉献帝也确实不错,不仅没有将其杀害,还好吃好喝好招待地供着。

但司马昭就不一样了,他公然当街弑君的行为,无疑是把所谓的“脸面”统统扔了。

你说你想篡位,可以没问题,只要你有实力,那也不是不行,但你篡位归篡位,干嘛还把皇帝给杀了?

并且,还是公开杀害的那种。

更重要的是,正是因为司马昭开了这个“公然弑君”的先河,在此之后,权臣杀皇帝已经没有了任何心理负担。

不信你看晋朝之后,杀皇帝都成了司空见惯的事情。

也就是说,司马家的所作所为,开了一个坏头,坏了规矩的他们,被后世诟病和指责,也是必然的结果。

还有就是,司马家的篡位,不仅没能给中原带来光明,反而将百姓拖进了百余年的黑暗之中

还是那句话,篡位可以,但篡位之后却昏庸无道,并且变本加厉就说不过去了。

司马炎在接受魏帝曹奂的禅让后,建立了西晋,最开始,司马炎各方面相当不错,厉行节俭、推行法制,使得全国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之态。

著名的“太康之治”,就是在司马炎的手里完成的。

假如西晋能一直这么下去的话,那么后世对其批评的声音,必然会少很多,别的不说,最起码让百姓免于战火,并且也安居乐业了。

但很可惜,太康之治就如同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

在司马炎的晚年,他就如同变了一个人,不仅骄奢淫逸,并且还不理朝政,活脱脱一幅昏君的做派。

当然,如果仅仅只是这些还不算什么,历史上也不乏有昏君,但司马炎最令人诟病的,是他分封诸王的政策。

他这个政策的本意,是想通过分封诸王,让诸王统率兵马各据一方,从而达到拱卫中央的目的,说白了就是巩固皇权。

这一点,其实也并没有错。

但问题就在于,他这个大肆分封诸王的政策,却给日后埋下了巨大的隐患,直接导致了西晋四分五裂。

司马炎去世之后,晋惠帝司马衷登基,”何不食肉糜“就出自他的口中,由于他的无能,朝政落入了皇后贾南风手中。

贾南风的专权擅政,先是引发了外戚杨骏的不满,导致两方人马大打出手,继而又造成了司马家的其他成员为了争权夺利,上演了一幕“你杀我、我杀你”的残酷游戏。

这便是西晋历史上,有名的“八王之乱”。

八王之乱,从公元300年开始,一直打到了公元307年才差不多接近尾声,在此期间,司马家族均处在互相残杀的状态之中。

而他们的自相残杀,将好不容易稳定下来的天下,顷刻间搅得七零八碎。

更过分的是,司马家族的成员,为了能打到对方,不惜地引起“外援”,正是他们这种举动,让匈奴、羌、鲜卑等游牧民族,有了进入中原的机会。

而让中原陷入百余年黑暗的大乱世“五胡乱华”,也由此开启。

在这个时期,无数百姓流离失所,每一刻都有人死在战火之中,毫不夸张地说,那个时代,是人命连草芥都不如的时代。

更重要的是,几十年前刚被中原王朝打到跪地求饶的异族,如今却在中原大地上耀武扬威,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司马家族造成的。

并且,在司马家族将西晋玩没了之后,偏安一隅建立东晋,照样还是战乱不断。

这样的家族,这样的所作所为,别说后人对他们诟病以及骂他们,就连他们自己,都觉得脸上无光。

曾经,东晋皇帝司马绍与大臣王导聊天,就说到了司马家当年是如何创业的,王导将司马懿父子三人的所作所为,以及西晋的历史告诉了司马绍之后,司马绍羞愧的掩面伏于床上,说道:

“若如公言,晋祚安得长?”---司马绍

作为司马家的后人,都不忍直视自己先祖的所作所为,更何况是旁人呢?正所谓“求仁得仁”,司马家族篡魏被看不起,也是活该如此。

所以,不是说后人默认曹丕篡汉而单抓住司马篡魏不放,而是司马家族曾经干出来的事,着实不地道,不仅在受恩于曹魏的情况下篡位,并且还开创了“公然弑君”的先河,最重要的一点,则是其家族的篡位,导致中原陷入了前所未有的黑暗时代。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司马篡魏和曹丕篡汉最大的区别一是得天下的方式不一样,二是对前朝皇帝的方式不一样,三是最后的成果不一样。

第一、曹操虽然是汉臣,但是不过是一个典军校尉,之后是靠自己在东汉末年的混乱局面下打出的一番事业,并非全部来自于汉朝的恩惠。

而司马懿的地位全部来自于魏,被曹操征召以后一路官至太傅,四代老臣,两朝顾命,受魏国大恩。在汉代,是很注重这种提拔之情的,对于提拔自己的人要报恩。司马家以受魏恩而篡魏,和曹家自己打下江山,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第二、虽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献帝在曹操手里不过是个傀儡而已。但是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汉室衰微,献帝本来就是一个傀儡,特别是到李傕和郭汜时期,两个人为了夺权互相交战,分别劫持了献帝和众臣,后来更是一起追击献帝。献帝和大臣一路逃亡,狼狈不堪,后来直到曹操将献帝迎到许昌才得以安定下来。虽然曹操这么做是有自己的政治目,但是无疑也让献帝受益不浅,避免了乱世之苦。

而且在后期虽然献帝也曾经想夺回权力,授予董承衣带诏,让他联合大臣对付曹操,事败以后曹操仅仅处死了董承等人。献帝皇后伏寿也写信给自己父亲要求他铲除曹操,事发后也是囚禁了事。曹操还将几个女儿嫁给献帝,固然是为了加强对献帝的控制,但是也是为了控制和献帝的矛盾程度,不想公开闹到双方翻脸的程度,恪守最后一丝底线。

而魏明帝曹睿临死前托孤给司马懿时,曾经让儿子曹芳抱着司马懿的脖子,叮嘱司马懿勿忘今日之情,从感情上来说,司马懿和曹芳要比曹操和献帝密切的多。但是司马家对曹芳却刻薄的多,曹芳被废黜后,司马师不仅杀了曹芳皇后张氏,还把他的贵妃邢氏送给了孙壹,极尽羞辱之事。而司马昭更是派人杀了魏帝曹髦,只抛出成济兄弟这两个小卒顶罪,刻薄至此,也是少见。

第三,曹操虽然没能统一全国,但是很大程度平定了东汉末年的混乱局势,减少了战乱。在魏国建立以后,魏国统治下的地区逐步恢复安定,人民的生活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即使到魏国灭亡,也没有出现大的动乱。从这点来说,曹操一家还是有功劳的。

而司马家则不一样,在统一以后司马炎骄傲自满,荒淫无度,继位者更是傻子皇帝司马衷,无能至极,以不食肉糜出名,短短时间就因为八王之乱引发了五胡乱华,中原大地陷入一片混乱,大批民众因此丧生。

曹家是让乱世安定,而司马家造成天下大乱,遗祸百年,两种不同的结果自然也让人感受不一样。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这的确是一个很讽刺的事情,不过这个问题的确有讨论的价值。本质上都是谋反篡位,为什么曹家就要比司马家名声好得多呢?

既然要对比两者,那么分析之前,我们不妨费些口舌先把两个人篡权的过程简述一下,方便比较:

首先是曹丕篡汉,公元220年10月,汉献帝刘协在百官联名上书的“劝谏”下,最终宣布退位并将皇位让给曹丕。曹丕在此过程中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答应接管皇位。同月,曹丕称帝,立国号大魏,定都洛阳,自此历经一百九十多年的东汉王朝彻底拜拜了。

其次是司马氏篡位,曹丕在位期间司马家还不成气候,是曹丕为了抵抗蜀汉的入侵把大权交给司马懿。可以说司马懿是曹丕一手提拔起来的,当然这个前提是曹丕、曹植争位之时司马懿是站死了曹丕这边。

但是曹家这几任皇帝死的都太早,继任者年少,作为托孤大臣的司马懿和曹真、曹爽开始政治斗争。曹氏核心成员逐渐不满司马懿独揽大权危及皇权,可以说在曹芳即位后司马懿过了一段非常难受的日子。最终在曹芳和曹爽离开洛阳去高平陵扫墓的时候,起兵政变控制都城。在这场政变中司马氏把曹爽、曹羲、曹训、何晏等曹氏核心成员连根拔起,也是这场政变打下了司马氏篡位的夯实基础。

但是有一点我们需要讲清楚,司马懿尽管清除了以曹爽为首的曹氏宗族,可司马懿依然是魏臣。司马懿和曹操差不多都是在排除异己的过程中,给自己的后代铺好了谋篡的道路。司马懿和司马师相继去世后,司马昭废了曹芳扶持傀儡曹髦上台,咱们常说的“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就是曹髦说的。最终不甘坐等死亡的曹髦选择主动出击罢黜司马昭,得到消息的司马昭派兵截杀,皇室成员说杀就杀,曹髦也英勇战死。也可以看出此时的魏朝和当年的东汉已经没什么本质的区别了。司马昭死后,司马炎继承晋王,在朝中大臣的默许下让魏元帝曹奂让位,顺理成章的成为晋朝的开国皇帝。

可以看出,曹篡汉和司马篡魏基本上流程是差不多的,但是还是有些地方不一样。我们就通过对比两者有差别的地方来分析问题所在,那么咱们回到问题,为什么两个家族同样是篡位夺权,但是曹氏就要比司马氏更能得到人们的认可呢?

一、先看奠定基础的曹操和司马懿两个人,这就很明显了,司马懿是曹操的臣,司马懿可是两朝托孤重臣。在我们眼里,司马懿发动政变的过程不忠不义,对不起“托孤大臣”这四个大字。排除异己可以理解,但是方式不是仅有屠杀这一个选择。即便是曹爽排挤司马懿,也没有说非要治他于死地,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已经严重威胁到皇室的地位。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觉得司马懿是偷偷摸摸地窃取政权,我们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忠义”二字看得十分重要,不然我们为什么如此推崇关羽?

这是我们排斥司马氏最重要的一个原因,为臣不忠。

二、可能有人说了,曹操严格来说也是不忠啊,那就得看下一代的对比了。我们再看曹丕和司马昭这两位,曹丕实为篡位,但是人家表面工作做得好啊,人家在刘协面前那可是毕恭毕敬。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确实是群臣上疏让刘协退位,刘协也确实是禅让给曹丕的。更关键的是刘协死后,人家曹丕那是哇哇大哭,心里怎么想的先不说,演出来确实有模有样。

再看司马昭,都传出“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这种话了,还是皇室成员说的。这两者一对比,能一样吗?曹丕是三让三推”委屈“的当皇帝,司马昭是废了立,立了杀,杀了再立。司马昭的演技太拙劣了,野心都盖不住了,干着不忠不义的事,面子工程还没做好,不被骂才怪呢!

三、除此之外,更重要的近现代的文学影视作品对人物的刻画根深蒂固,无论在《三国演义》、《新三国》还是其他三国题材的作品中。司马氏所扮演的就是这样一个窃国卑鄙小人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一提到窃国,大多数人都先想到司马懿,其实司马懿连皇位都没坐过。这就是笔杆子的力量,刻在人心上的成见,而且这种往往是人们最难以逾越的。

其实我们仔细琢磨琢磨,曹氏和司马氏的所作所为有什么本质区别呢?不都是篡位夺权吗?可是咱们自古以来的人情就是这样,虚伪的面子上的周旋比明目张胆的我行我素就是有很大的区别。

就像过年大人给小孩子压岁钱,小孩越是一个劲地推脱大人就越是夸小孩懂事,可是小孩大人心里都懂,有钱谁不要?

当然,更重要的是,曹魏虽然没能大一统,但是一直在努力中,而司马氏的晋朝,导致了外族第一次入侵。包括后来的金朝、元朝、清朝等,也都是在这期间埋下的隐患啊……

就个人情感来讲,杨角风对曹操很欣赏,对司马懿,不太感冒,或许这也是一个原因吧!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篡位这事在任何一个朝代都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曹操都没有篡位,仅仅只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就被人骂得相当惨了,比如周瑜骂曹操是“名为汉相,实为汉贼‘’,而诸葛亮也说过同样的话。

但从历史上的评价来看,曹操儿子曹丕所建立的魏朝,比司马懿孙子司马炎所建立的晋朝,骂名要少得多。

同样是篡位,凭什么后世同情曹魏,而厌恶司马晋呢?

因为曹魏代汉,与司马晋代魏,有着本质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司马得国不正,曹魏众望所归

曹魏的创建者是曹操,曹操在创建政权之前,连汉臣的正规官员都不是,不过是自封的奋威将军,即便如此,曹操仍然自筹经费,拉上曹氏及夏侯氏宗亲加入,利用自已的能力和实力,打出的一片天地和一个政权。

从189年曹操起兵,到220年曹操去世,用了30多年,凭借武力、能力、智力打下了天下十三州中的九州之地。

不仅如此,更为重要的是曹操还独自撑起了大汉王朝的余生,要不是曹操挟天子以命诸侯,保住了大汉最后的尊严,所谓的汉献帝可能上就死于乱军之中,汉献帝一死,这天下又是谁 的呢?当然是能者居之,曹操得到整个北方之地,是自已打下来的,相当于是自已创业成功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汉朝之所以还多存在数十年 ,是因为曹操的续命,而不是因为汉朝有能力生存,这正是应了曹操的那一句话:

设想天下无孤,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

想想看,汉献帝受苦受难的那段时间,天下除了曹操,有人来救援吗?袁绍敬而远之,并且想着另立皇帝,袁术毫无反应,只想着自立当皇帝,这两人都比曹操离汉献帝更近。

曹魏江山可有一寸土地是汉朝的呢?并没有。是曹操从那些不服从汉朝的地方诸侯手中抢来的,与汉朝何干?曹丕代魏就是众望所归。

司马晋的创立者是司马懿,司马懿作为曹魏两朝的托孤重臣,不仅没有完成先皇交给他的托孤重任,反而依靠权谋、欺骗、狠毒,夺取了曹魏的江山。

两汉延续四百余年,上一个夺取汉朝江山的是王莽,王莽同样是以托孤重臣取得汉室江山,但随之却遭到天下人的唾弃,而司马懿的所作所为与王莽何异?

皇帝把辅佐幼主的重任交给司马懿,司马懿却将曹魏江山变为自已的囊中之物,就好比一个大家族将管理的任务交给司马懿,结果司马懿却成为这个大家族的所有者,这叫什么?这才叫篡位。

一个国家如果得国不正, 不会长久的,任何一个统治者必须有一个继任的合法性,司马家有吗?没有。司马代魏就是得国不正。

二、司马开创政治生态的恶化,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国

曹操虽然挟制了天子,但是并没有恶意对待皇权,汉献帝与曹操之间更像是一种默契的合作,衣带诏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不过董承为了与曹操争权而虚构的。

曹操终身并未对汉献这有任何大不敬,虽然在后期曹操野心膨胀,可那也是建立在曹操打天下建立的功勋上。

曹操去世后,曹丕子承父业,虽然有逼汉献帝禅让之嫌,但汉朝存在本身就是建立在曹魏的庇护之下,没有曹魏,汉朝早就灭亡了。

曹丕开启了善待前朝皇帝的先河,不仅善待汉献帝,而且还封汉献帝为山阳公,不仅食邑万户,而且生活无忧,即使曹丕自已去世了,都不曾迫害汉献帝。

司马家开创了中国政治斗争恶劣的先河,司马懿是怎么夺取曹魏的最高权力的?靠的就权谋、欺骗、狠毒,靠是血流成河,靠的是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

司马懿高平陵之变,靠是欺骗曹爽投降,然后转身举起屠刀,将曹爽一党杀了五千多人,司马懿不仅骗过曹爽,还欺骗自已的同盟,连蒋济、陈泰等人也欺骗,为的就是最高权力。

司马师当权擅自废立皇帝,以下犯上,以臣犯君,这叫谋逆。

司马昭当权胆敢冒天下之大韪弑君,这是大逆不道,上一个敢这么干的人是赵高,被天下人唾弃的赵高,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与赵高何异?

曹魏遵循儒家法制治国,司马家不择手段夺取最高权力,无所不用其极,开创了极其恶劣的政治生态,后世的皇帝被杀,权臣夺位,多半是学司马家而来,这样的司马家怎会不被千人人唾弃呢?

三、司马守业无能,曹魏主少国疑

司马懿夺取了曹魏的江山,却开了历史的倒车,首先是司马炎恢复了分封制,大封特封司马家子弟为王,分封制在两汉就已经被淘汰,却被司马家当成宝捧起来,结果呢?八王之乱发生了。

八王之乱的原因除了贾南风乱政,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因为分封制,各个司马王拥兵自重,今天这个王杀出来,明天那个王杀回去,司马家族自相残杀。

哥哥杀弟弟,叔叔杀侄子,叔伯互相杀,杀来杀去都是司马家的人在杀,这可是继承了司马懿、司马昭父子的优良传统,到最后,杀的没力气了,被人杀,于是五胡乱华来了。

五胡乱华是五个胡人部落趁中原杀成一片,闯入汉人的地盘,夺取地盘,残杀百姓,整个北方的汉人被杀了十分之七,要不是衣冠南渡,中国就没有汉人了,几乎亡国灭种,这都要拜司马家所赐,这种恶行,又怎么不会厌恶司马晋呢?

反观曹魏,之所以被司马家夺了政权,主要就是因为曹丕和曹叡两代皇帝寿命太短,导致曹芳继位时年龄过小,这才让司马家夺了政权。

正因为曹魏主少国疑,尤其让人对曹魏同情,东汉大部分时间也是主少国疑,可好歹存在了195年,可是曹魏呢,只存在了45年便灭亡了。

一个不能延续的晋朝,一个让汉人几乎被北方胡人杀绝的晋朝,一个不能保护中原百姓的晋朝,被人唾弃不是很正常吗?

回过头来看曹魏,有曹魏在一天,胡人何时敢南下欺负汉人?不仅打得匈奴、鲜卑、乌桓贴地臣服,而且让胡人不敢南下,同时曹魏还短暂打通了西域,这都是曹魏的功劳。

可是晋朝呢?败光了曹魏所有的政治资本,还差一点让汉族亡国灭种,不厌恶晋朝还能厌恶哪个朝代呢?

为什么很多人看不起司马篡魏,而又默认曹丕篡汉这一事实?

曹魏篡汉与司马篡魏,虽然相距不过50年。有的人甚至亲眼目睹了两次“禅让”。但实际上,这两次“禅让”是有极大区别的。区别在于一主三副,即:一个最主要的、最具有决定性的差别,三个次要的差别。

一.最主要的、起决定性的差别

东汉政权经过桓灵乱政、黄巾起义、董卓祸乱、诸侯纷争,中央威权早已荡然无存,东汉政权业已行将就木。

也就是说,既使曹魏不篡汉,东汉也要灭亡。而司马篡魏则不然,没有现象足够证明曹魏统治在社会根基上有动摇的迹象。

因此,曹魏篡汉的本质是封建王朝的自然交替,其本质不是“篡”,是历史发展的规律。

而司马篡魏的则是硬生生地篡位,阴谋诡计、巧取豪夺。

《世说新语》记载,东晋明帝司马绍在位时,一次向大臣王导、温峤询问自己祖先是怎样得到天下的,王导便详述司马家的历史,对司马家族的阴险残忍丝毫不加掩饰。年轻的晋明帝听完,三观尽碎,惭愧地以手掩面,说道:“真如你说的这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够长久呢?”

《世说新语》:王导、温峤俱见明帝,帝问温峤前世所以得天下之由。温未答顷,王曰:“温峤年少未谙,臣为陛下陈之。”王乃具叙宣王创业之始,诛夷名族,宠树同己,及文王之末高贵乡公事。明帝闻之,覆面著床曰:“若如公言,祚安得长!”

二.3个次要的差别

1.对待前朝皇帝的差别

曹魏对待汉献帝,至少在面上是称礼的、恭谨的。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汉献帝刘协逊位后封山阳公,居住在山阳城(今焦作)。期间14年,曹丕允许他在其封地奉汉正朔和服色,建汉宗庙以奉汉祀。到公元234年,刘协寿终正寝,安详地走了。他死后,魏明帝曹叡率群臣亲自哭祭。随后,又以汉天子礼仪葬于禅陵,谥号为孝献皇帝。

应该说,曹魏对汉献帝的礼制,大体上是符合儒家要求的。让人挑不出什么大毛病。

相反,司马对曹魏皇帝的态度之恶劣,开了历史先河,其对皇帝的不敬,在整个2000年的封建社会都是极其罕见的。

例如皇帝曹髦,被司马昭纵容部下公然当众杀死。而后,司马昭又惺惺作态,将动手杀死皇帝的成济,夷三族。

古代礼制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如果身体发肤动了刀枪,那是不吉的。平民百姓尚且如此,因此,作为九五之尊的曹髦被当众杀戮,刀剑加身,是极大的不尊重。

作为参考,素来以残暴形象著称于史的董卓,他杀害少帝刘辩,是先废为弘农王,而后再过了一年左右的时间,等风头过了,再将刘辩鸩杀。

以董卓之残暴,尚且懂得给一个废皇帝留个全尸。而司马家,则让一个现任的皇帝刀剑加身。这司马家干的事,太不地道!

正所谓,上行下效,司马氏对皇帝如此恶劣的态度,是会传染的、遗传的。晋朝后来的八王之乱,与之不无关系。以及后人对待司马氏的态度,敬意亦淡。例如石勒,带兵俘虏晋帝国高层后,将八王之乱的终结者、已经病死的司马越,挫骨扬灰。一同俘虏的襄阳王司马范、任城王司马济、武陵庄王司马澹、西河王司马喜、梁怀王司马禧、齐王司马超,被石勒关在屋内,继而推墙压死,十分凄惨。

2.王朝统治的效果差别

曹魏治理期间,中国北方、中原大地,大体上是向前发展、蒸蒸日上的,对于边郡治理、周边少数民族的策略,是恰当的。曹操自己说:“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话是客观在理的。

在曹魏的治理下,中国北方和中原日益拉开了对西南蜀国、东南吴会的差距,因此,魏元帝曹奂景元四年(公元263年),魏灭蜀。

既是司马不篡汉,那么,魏一样可以统一三国,只不过时间上会有些许出入而已。

而司马晋建立之后,国内统治怎么样呢?奢靡成风,狗尾续貂,八王之乱,最终导致五胡乱华,开启中国封建社会最黑暗的一段历史,汉人被称为“两脚羊”。

作为对比,李世民取得皇位也是非正常途径,而是通过玄武门之变,但是,此后的李世民励精图治,开启“贞观之治”,这样就从后续的效果上,洗白了政变。因此,后人对于李世民,也是称赞的多。

如果晋朝的皇帝统一后,也能励精图治,开启盛世治世,那么,后人对其的评价也不会像现在那么差,司马氏的许多不光彩的行为,也能得到一些洗白。但是,司马氏没有做到。统一之后,没有“两个务必”,而是文恬武嬉,及时行乐去了!

3.史家秉笔直书,后续人们的评议,固化了世人对曹魏、司马不同的印象

我们是幸运的,一两千年之前的历史,我们的史学家都能大体上秉笔直书,不为帝王家讳。后续的人们,封建的清议,也始终都给予了正确的评议。这不像当下有的无脊椎人类,对于有些事,非要强行洗白,毫无廉耻之心。

而在当代,毛泽东对曹操、司马懿的正确评价,也影响了不少人。

20世纪50年代,毛泽东读鲁迅《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一文时,对其中“其实,曹操是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佩服他”这段话,用粗重的红铅笔画上着重线,表明自己对鲁迅看法的赞同。

1957年4月10日,毛泽东在与《人民日报》负责人谈话中说:“小说上说曹操是奸雄。不要相信那些演义。其实,曹操不坏。当时曹操是代表正义一方的,汉是没落的。”

毛泽东对曹操到总统评价是:“曹操是个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一个了不起的诗人。”

而对司马家,毛泽东在淮海战役时曾说:“不识时务么!他杜聿明和邱清泉、李弥,哪是刘伯承和陈毅、粟裕的对手?这次是司马师碰在了姜维手上,被困在铁笼山了!”可见,毛泽东从心底里就认为司马师是反动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