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一、唐朝的棉花,是富有的象征。

棉花是古代做棉被的重要材料,因此一度也是刚需产品。但是在宋代以前,其实棉花种植技术都不够成熟,因此棉花的价格老高了。

由于棉花的产量比较稀少,所以见过的人也就没那么多。一度使得棉花成为了观赏性的花卉,被不少家庭种植在花园当中。

而且你以为一般人家种得起棉花吗?当然不可能,这玩意儿在当时和胡椒一样,都是贵族的象征。兜里没点钞票,还真的种不起棉花。

由于棉花的价格实在是太贵了,而且种植技术达不到,因此棉花成为了十分紧俏的高端奢侈产品。那个时候比富有,可不是比你家有多少套房,而是比你家有多少颗棉花,藏了多少胡椒。

当年杜甫感叹: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真不能怪杜甫家里穷到买不起棉被,而是棉花被实在是太贵了,一般人家里真的买不起。

那么问题来了,家里没有棉花,该用什么来充实被子呢?古代人当然是有办法的,当时柳絮也是可以用来充实被子的,也能够起到一定的保暖作用。只是保暖效果完全没办法和后来的棉花相提并论。

而且古代人过冬的办法也很多,比如四川人不就喜欢大晚上几个人聚在一起,一边嗨歌,一边吃火锅嘛!这样也就不冷了。

二、赵文华揉肚子把自己给揉死了。

赵文华是明朝著名的严党,也就是严嵩这一派的人,他曾经拜严嵩为义父。在办理浙东事务的时候,曾经贪污抗倭的军饷达十万四千两之多,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

不过人家有严嵩罩着,一直都很得意,毕竟这笔钱也有严嵩的一份。可是等到严嵩倒台以后,赵文华的日子也就不好过了。

赵文华当时担任工部尚书,负责督造国家的建筑。这家伙把自己家搞得特豪华,可是督造朝廷的建筑却不卖力。这让嘉靖皇帝非常不满意。

有一次嘉靖远远看了一眼赵文华的府邸,又看了看被大火烧掉的三座宫殿和正阳门,勃然大怒!为啥?因为赵文华自知国库空虚,压根拿不出钱修宫殿,于是就请辞回家。嘉靖一口就答应了他。

并且开始着手查处他贪污的罪行,最终准备治理赵文华的罪。可是没想到赵文华在船上揉肚子的时候,居然不小心把肚子给揉裂了!

没错,你没有看错,揉肚子能把肚子给揉裂开,结果就这么把自己给揉死了。赵文华死后,嘉靖查出了赵文华曾经侵吞过十万四千两白银的军饷,于是就让赵文华的家属偿还。

文华故病蛊,及遭谴卧舟中,意邑邑不自聊,一夕手扪其腹,腹裂,脏腑出。遂死。---《明史》

结果这笔钱一直到了万历元年,还只偿还了一半而已。不少人为赵文华的儿子求情,结果万历皇帝表示不行,不仅让他们家继续还钱,而且还把赵文华的二儿子发配到了南边的蛮荒之地。

三、非常准确的预言,不禁让人不寒而栗。
  • 1、三马同槽的梦还真的实现了。

历史书上有太多有意思的故事,比如说曹操曾经梦到过三马同槽的事情,于是觉得是老马家的人,将来会把老曹家的江山给颠覆了。

因此曹操开始满大街寻找老马家的人,当时能够撼动老曹家地位的马家人,只有马腾、马超父子俩了,因为他们手里的西凉军是很强大的。

所以曹操把马腾诱骗到朝中给宰了,又把马超给赶出了西凉,从此自认为高枕无忧了。后来我们都知道,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三父子,共同篡夺了曹魏的江山。

原来三马同槽指的是司马家的这三个人,很可惜他们是司马而不是马,而且曹操活着的时候 司马懿藏得太深了,所以压根就没有发现司马懿有谋逆的心思。

  • 2、刘秀当为天子。

王莽篡汉以后,建立了新朝,而且这个朝代长达15年之久,却不被历史学家们所认可。这个时候王莽听到了民间有一个预言,说刘秀当为天子。

历史上的确有个刘秀,也就是后来推翻王莽的光武帝刘秀,他的确做了天子。但是这则预言流传的时候,刘秀还在家里种田呢!

只是一个非常普通的年轻人,谁会去找这个刘秀的麻烦呢!所以王莽也是找起了身边人的麻烦。

当时王莽的国师刘歆,在汉哀帝时期,曾经把名字改成了刘秀。这可犯了忌讳了,刘歆决定先下手为强,结果却被王莽给识破了。刘歆就这么被杀掉了。

刘歆死后,王莽自认为高枕无忧了,因为刘秀被杀掉了,谁还能取代他的江山呢?没想到多年以后,一个小伙子刘秀,真的把他给取代了,建立了东汉王朝。你说这预言准不准?

  • 3、天子季无头。

这个预言也很出名,隋炀帝时期,由于他个人的行为太浪,直接导致了隋王朝的经济实力完全赶不上他的步伐。所以天下处于动乱状态。

这个时候民间就传出了这么一句歌谣:扫尽杨花落,天子季无头。这话彻底得罪隋炀帝杨广了,因为这哥们就是姓杨的。

季无头不就是李吗?其实我们可以理解为子,不过根据后来的发展来看,理解为李更好凑这个故事。

隋炀帝是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啊,于是他最终决定找老李家的麻烦。他将当时朝中十分有权威的李浑给宰了,又将李宽的儿子李密给罢免了,还要收拾自己的大表哥李渊。

好在李渊早早就逃了出来,避免了灾祸。此后取代老杨家,成为天子的,恰好就是这个李渊,你说这事儿巧不巧?

四、孔子和释迦牟尼是一代人?

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人,出生于公元前551年。但是我们不知道的是,其实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也是这个时期出生的人。

而且有部分推测认为释迦牟尼出生于公元前565年,这么一来的话,这就是说释迦牟尼只比孔子大了14岁。

孔子在中国创造了儒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历史。而同时期的释迦牟尼在天竺创造了佛教,在后期也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

难道圣人开智的时间,也基本在同一个时代吗?这未免也太巧合了!难道是老天约好了在某个时代创造某种开智的思想?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宋代以前,中国人的贞操观念不是很强,妇女是否是二婚不会有人太在意,汉武帝的老妈王太后就是二婚嫁给汉景帝才生了武帝刘彻,汉武帝得知自己还有一个同母异父的姐姐,就大张旗鼓的接回来,给了很高的地位和待遇。并不避讳隐藏。曹操更是对成熟女性情有独钟,夫人中就有二婚的,他的儿子曹丕的皇后甄氏也是二婚,原来是袁绍的儿媳妇。蔡文姬在匈奴十二年,还生了两个孩子,回来后嫁给了屯田都尉董祀。

唐代也是很开放的,看看这份唐代的离婚协议书就能窥得一二;凡为夫妇之因,前世三生结缘,始配今生为夫妇。若结缘不合,比是冤家,故来相对;即以二心不同,难归一意,快会及诸亲,各还本道。愿妻娘子相离之后,重梳婵鬓,美扫峨眉,巧呈窈窕之姿,选聘高官之主。解怨释结,更莫相憎。一别两宽,各生欢喜。

唐代尚书左丞严挺之,与妻子离婚后,他的妻子就改嫁给了一个姓王的刺史,刺史属于地方一把手,娶什么样的娶不到,却娶了一个二婚女子。

即便是到了宋代,妇女再嫁也很平常,而且允许女性主动提出离婚,但手续上还是需要男性写下休书,不过女性还是能够分的家产的,这在一些宋代的笔记杂记里都能看到,妇女地位真正低下到令人发指是在程朱理学泛滥之后,特别是在明清两代尤甚。

所以说,一般认识中中国女性被压迫了两千年是不够准确的,宋代以前,女性地位也很低,但绝对不是我们理解中像清代那样残酷到没有人性。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本人1945抗战胜利年生人,1949建国年开始记事。我对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记忆、认识,略同于陈云同志的论述。我也将其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年,生产得到逐年恢复发展,人民生活虽不宽裕,但基本安居乐业。

第二阶段:1958-1961年,受共产风、浮夸风等影响,农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进而引起全国大饥馑,农村尤其苦不堪言。

第三阶段:1962-1965年,得益于中央60条,农村经济逐年恢复发展,人民群众逐渐摆脱饥馑,开始走向温饱。

第四阶段:1966-1976年,全国动乱,法制废弛;生产停滞,民不聊生。

本人出生农村,所说的情形主要是农村。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对于当年的大炼钢铁,他也是当年大跃进的一个组成部分,党的有关决议也有结论,总之我认为这也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进行艰辛探索的一个尝试,教训应总结,但今天我们不应刻意去抹黑或诋毁。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一九五八年,人民公社化。到处喊赶英.超美,跑步进入共产主义...

浮夸风越刮越凶,明明几百斤一亩的收成,到了干部嘴里就成了几千几万斤一亩。

为了让人相信,把几块大田的稻禾拼到一块田里,还让小孩坐在上面拍照造假。粮仓则是下面铺的稻草,上面洒的稻谷,看得比真还真。

到了三年自然灾害了,那有粮食绘百姓吃?返就是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由束...

对于没有历史知识的人来说,有哪些史实不会被相信?

一、宋明交接三代人

1279年,崖山海战。十万南宋军民跳海殉国。

脱险的人里,有跳海之后被当地人救起的;也有躲进当地人家中的。其中就有一个张世杰的亲兵,姓陈(后世称为陈公)。

陈公脱险后,定居在盱眙,以跳大神为生。陈公无子,只有两个女儿。二女儿嫁给了朱姓人家,生了个儿子叫朱重八。朱重八参加了红巾军,又改名朱元璋。

1368年,元顺帝逃出北京。出逃之时,恐怕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建立明朝的朱元璋,会是一个差点在南宋崖山海战中战死的小兵的外孙。

洪武二年,陈公被追封为扬王。

“陈公,逸其名,淳皇后父也。洪武二年追封为扬王……于宋末曾从南宋大将张世杰与元兵战,后世杰师大溃,士卒多溺死。王幸脱死达岸。"《明史·列传第一百八十八·外戚》

二、灭亡日本的金学曾

1598年,万历朝鲜之役的最后一年。万历皇帝收到了一封奏折,大意是:与其在朝鲜正面对战日本,不如从福建出海,直接攻击日本本土。这封奏折被称为“日本灭亡计划”。

写这封奏折的人,是福建巡抚金学曾。这个奏折也被称作“日本灭绝计划”。看似异想天开,却也真的有可行性。因为,日本刚刚结束战国状态,立即投入兵力进攻朝鲜。所以,日本当时的国内兵力空虚、人心不稳。而更重要的是,金学曾因为在福建做官,经常与倭寇打交道,对日本的情况很了解。甚至向日本派间谍,建立了自己的情报网。

当时日本的话事人丰臣秀吉去世的消息,就是金学曾最先得到的。金学曾判断,丰臣秀吉死后,日本必然大乱。

而金学曾手下的福建水师,并没有参与朝鲜之役,一直处于原地待命状态。福建水师大小舰只数百艘,是当时的东亚最强舰队。再加上,戚家军旧将沈有容的加入。

一旦,这支强军出兵内乱中的日本,胜利的概率极大。那样,历史也会被改变。

可惜,明朝在得到丰臣秀吉去世的情报后,只是调整部署,在露梁海设伏,全歼急于回师的日本舰队。然后便见好就收了,并没有执行这个“日本灭亡计划”。

金学曾算是明朝的奇人,他的这一招,可谓“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清初也有这么一位奇人,顾祖禹。

他在总结了蒙古人灭宋的路线之后,提出了类似“他们可以来,我们也可以去”的战略,却在他之后的二百多年发生了作用。

三、反清复明的顾祖禹

古代中原朝代更迭,大多是围绕着“逐鹿中原”展开的战争。而蒙古人独辟蹊径,走了一个大迂回:从西北向南出发,由甘肃、经四川、到云南,先灭大理,再灭南宋。

这在古代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

而清初学者顾祖禹在总结蒙古人的作战路线之后,提出,如果我们按照这条路线走相反方向,从云南北上经过甘肃,再到陕西,必然犹如天兵降临,“以为此师从天而降也”。也能取胜。

顾祖禹为什么要总结古代战争呢?因为他要反清复明。可当时的他志不得舒,只能遍阅古今地理历史相关书籍,考察各处地形,写出了一本奇书《读史方舆纪要》。目的也是为了以后有人能从这本书中得到指导。

而巧的是,在顾祖禹死后二百多年,一支部队从江西出发,经过贵州,再入云南北上,爬雪山、过草地,最终在陕西建立根据地。使顾祖禹当初的设想,化成了实际。并且,也真的取得了胜利,建立了新中国。

四、美国人心中的长城

1799年,乾隆与华盛顿先后去世。

而在去世之前,两个人对同一件事,表现出了相反的做法。

乾隆收到山海关一线长城保修的奏折,便转给直隶总督,询问意见。

直隶总督,回复:长城那么长,修起来得花多少钱呀。缓一缓再说吧。不行,就用大栅栏凑合一下得了。

乾隆说,行,那就不修了。

乾隆修长城的积极性这么低,除了要花钱之外,也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的华夷之辨已经结束了。

一条长城隔出来的内外之别,在清军入关后,已经变得模糊。这在之后,称为国族认同。

可华盛顿在美国那边,却非常羡慕中国的万里长城。他修长城倒不是防着外族入侵,而是想拦着美国人不要越界出去抢印第安人的地盘。但利益面前,有的是冒险家。印第安人的地盘越来越小。

所以,华盛顿要建墙。但刚刚独立的北美十三洲,各自为政,谁能出这笔钱呢?所以,墙终究没建起来。

而两百多年后,另一个美国总统要在美墨边境建墙。很多人反对他。但他又抬出来中国的长城。

“有人说我们做不到,不可能盖一座长达一千英里的高墙。但两千多年前,中国人就盖了将近一万三千英里的长城,谁也攻不破它。高大的城墙、无法跨越的战壕和沟渠、高低不平的自然地势,还有大约两万五千座瞭望塔,这些加总起来形成坚固的防护墙。相信我,这两千年来我们筑墙的科技进步了很多,我们跟中国人不一样的地方就只是没毅力而已……”

二百多年间,无论是华盛顿还是川建国,都想建墙。不论是防止出去抢夺印第安人,还是防止南美人偷渡入境。一出一进之间的撕扯也还将继续。也就是说,美国的国族认同至今没有形成。美国,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而中国,早在乾隆年间,国族认同就已经不算是一个问题了。

处于历史中的我们

一百二十年前,清朝的义和团闹起来了。随后,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太后西逃,抛下了满目疮痍的国家和百姓。

七十年前,中国军人跨过鸭绿江,与十六国军对战。御敌于国门之外。打出了立国之战。

今年,西方也闹起了义和团:美国的黑命贵、欧洲的穆斯林难民。

近来有个词——“未来已来”。说的是,时代发展太快了,以至于本应在很久以后才出现的事物,却在眼前发生了。

以此推之,当下的我们,也不是在见证历史,而是活着走进了历史。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