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咸丰皇帝一辈子只有2子1女,其中1个儿子悯郡王出生的同一天就去世了,所以准确来说,咸丰皇帝只有1儿1女。

其中儿子自然是我们非常熟悉的同治皇帝,他是慈禧太后所生。那么还有一个女儿呢?那就是荣安固伦公主,她的生母可不是慈安太后,而是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

由此可见,慈安太后虽然在咸丰帝时期贵为皇后,但是她无儿无女。因此也就不存在什么慈禧太后对慈安女儿比较好的事情了。

但是呢,慈安太后是咸丰皇帝正儿八经的皇后,所以咸丰的所有子女,从礼法上来说,都是慈安太后的子女。他们都要喊慈安太后一声嫡母,所以说荣安固伦公主是慈安太后的女儿这种说法也能成立。

慈禧和荣安固伦公主的关系,其实还是不错的。在慈禧的授意之下,同治皇帝将她册封为嫡长公主,可见慈禧对她的照顾。

一、荣安固伦公主实际上已经过继给了慈安太后。

慈安太后是正儿八经的皇后,进宫两个月之内,一路攀升。从最初不起眼的秀女,一路披荆斩棘,成为了皇后,只用了40多天的时间。

由此可见,咸丰皇帝是相当喜欢慈安太后的。有人说慈安是内定的皇后,因为清朝没钱把她从大清门抬进来,所以才会出此下策。

我觉得可能性不大,因为后期还是给慈安办了册封礼。如果为了省钱,为啥不缓两年再册封她为皇后呢?反正受宠,怕什么呢?

慈安做了皇后以后,最尴尬的是她没有给咸丰生下过一儿半女。外加她比较受宠,而咸丰的其他妃子有孩子,所以基本可以确定慈安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当然了咸丰也有责任,这哥们身体很不好,妃子几十个,能生的就仨。不管怎么说,身为皇后,没有子女,心里总归是不舒服的。

而同治帝在同治九年将丽妃的女儿册封为荣安固伦公主。固伦公主可不是一般人可以得到的册封,就算是皇帝的女儿,也不一定能得到。

按道理必须要是皇后的女儿,才能被册封为固伦公主,由此可见,慈安早就把荣安固伦公主当成了自己的女儿来看待。而且慈禧对此也觉得一点毛病都没有。

毕竟慈安太后作为正宫娘娘,身边又没有一个正儿八经的子女侍奉在跟前,那心里自然是有些不得劲儿,将荣安固伦公主收为自己的女儿,合情合理,也没人敢说三道四的。

此后更是和慈禧商量好了,将荣安固伦公主册封为嫡长公主,以嫡长公主的身份,将她嫁给了符珍。所以你说她是慈安的女儿,也算是合情合理的。

二、荣安固伦公主死在了慈安前面,所以没什么慈禧照顾她这一说。

既然可以认定荣安固伦公主是慈安的女儿,那么到底有没有慈禧照顾她这一种说法呢?说老实话,慈禧那个时候只是做了个顺水人情罢了。

同治皇帝虽然是慈禧亲生的,但是慈安太后是同治皇帝的嫡母,这地位妥妥的要比慈禧高一个等级。因此相比较于慈禧,同治皇帝更加尊重慈安太后。

比如说在选择皇后这件事上,慈禧选择了富察氏,而慈安选择了阿鲁特氏。最后让同治皇帝自己拍板,结果同治皇帝居然选择了阿鲁特氏,等于是打了自己生母慈禧的脸。

由此可见,在后宫,实际上还是慈安太后说了算,慈安活着的时候,慈禧也不敢说三道四的,这就是小老婆的待遇。

还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这件事,当初慈禧最宠爱的太监安德海,借着给皇帝的龙袍选材料的借口溜出了宫,后来四处招摇撞骗,无人敢得罪。直到他落在了山东巡抚丁宝桢手里以后,丁宝桢居然把安德海给杀了!

杀掉慈禧最信任的人,这不是找死嘛!丁宝桢给安德海定的罪名自然是违背了清朝祖训,这太监是不能私自出宫的。但是没有人给他撑腰,这件事还真不敢办,那么是谁在撑腰呢?原来就是慈安太后默许的。

慈安太后对此点了个头,以至于慈禧太后只能是哑巴吃黄连,可见慈安太后活着的时候,慈禧太后一直都是被压着的。

慈安太后去世于1881年,荣安固伦公主去世于1875年,所以说荣安固伦公主被照顾,那也是被慈安太后照顾,慈禧点个头只是做个顺水人情罢了。

三、慈禧宠爱荣安固伦公主,其实也可以理解。

慈禧虽然生了个儿子,但是这个儿子跟被人给抢走了没什么区别。因为只要慈安太后活着一天,同治皇帝都会始终将她看成嫡母,地位就是比慈禧太后高。

甚至连慈禧太后的儿媳妇儿阿鲁特氏皇后,也打心眼里瞧不起慈禧。为啥?因为她是从大清门正儿八经被抬进来的皇后,而慈禧只是个小老婆。

年轻的慈禧心里自然很不爽,权力上被人压着,地位上也被人压着,她自然希望能够找个寄托愁绪的地方。

当时咸丰只留下了一儿一女,儿子被慈安抢走了,那么剩下的这个女儿,慈禧倍加疼爱,也是在情理之中的事情。

甭看慈禧后来执政的时候出了那么多问题,她毕竟还是一位母亲,疼爱子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所以慈禧疼爱荣安固伦公主,是可以理解的。

当时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都把荣安固伦公主当成自己的亲闺女来看待。而慈安的心思更多会放在同治皇帝那边,荣安固伦公主得到慈禧的照顾,也就顺理成章了。

总结:荣安固伦公主英年早逝,和天花有关?

荣安固伦公主19岁嫁给了驸马符珍,可惜1年以后,她就英年早逝了。当时她刚刚生完小孩儿,立刻就得了天花。

你说这事儿要命吧?实际上有人怀疑荣安固伦公主是难产去世的,因为那个时间段,用天花来遮掩一些特殊问题,似乎成了常态。

比如说顺治皇帝真的是得天花去世的吗?同治皇帝也是得天花去世的?其实也是历史谜题,没有答案。

不得不说,咸丰皇帝的身体是绝对有问题的,自己英年早逝,生孩子少也就算了,一儿一女全部都是英年早逝。清朝的结局从这儿开始,其实已经初见端倪了。

参考资料:《清史稿》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咱先摆摆历史上的事实,然后在讲讲道理,分分钟你便明白了。

先讲讲慈安太后,人家是正儿八经的出身,老爹是广西的右江道三等承恩公钮祜禄·穆扬阿,地道的满洲镶黄旗人。家族不能说多牛逼,但也是官宦世家,吃穿用行教育那自然是没问题,富家自然富养女儿,其性格较好,有知书达理的范儿。所以人家慈安打一进这皇宫大内,就被老公咸丰赏识和稀罕,这不,慈安一起步就是贵嫔,这贵嫔对于刚入宫的女子来说,那地位怎么能说高呢,那是相当的高了,而且慈安在这条路上是越走越顺,平步青云,在同年的5个月后,地位又飞升到皇贵妃了,这对于一般的后宫妃嫔们是不可想象的,然后你觉得这就完了么,并没有啊,这姐姐在同年的十月份直接干脆被咸丰老公直接封为大清国最尊贵地位最高的国母了--名正言顺的正宫皇后,在后宫乃至全国都是NO1,女人中的巅峰了,大清的后宫三十六院全都是她的管辖范围,所以这就是真正历史上的真实的慈安皇后的地位。

ok,对比一下这个时候的慈禧,在大清正史上出身竟然是空白,也就是根本就说不清这大姐搁哪里来的,所以直接导致野史上就乱了套了,活脱脱的传出来6个疑似出生地,什么安徽芜湖说,什么内蒙呼和浩特说,什么甘肃兰州说,什么浙江乍浦说,什么山西长治说,什么北京说,总之没有人家正宫皇后根正苗红就对了。

在对比一下同时期,就是他们共同的老公咸丰帝在的时候,她们俩的地位之差,慈安那是正宫皇后,一国之母啊,满大清最尊贵的女人了,权利也是后宫女人们中的大姐大大大,无出右者。而慈禧呢,这个时候仅仅是一个贵人,贵人各位知道和皇后差几个等级么?我给你说一下这后宫交椅的座次,皇后(最牛逼),皇贵妃(第二) 贵妃(老三),妃(老四),嫔(老五),贵人(老六),常在(老七),答应(老八),宫女(不作数)。所以高下立现。根本不是一个level的好伐。后来慈禧中了个大奖,生了一个儿子,而且是咸丰唯一的一个儿子,这下是生着了,凭着儿子给她带来的荣耀,老公给慈禧连升几级,成为了贵妃,地位上和慈安依旧是差了2个level,这有毒的电视剧瞎tm演,杜撰慈禧和慈安水火不容,这么做就是争夺观众眼球,对正史一点不尊重,后宫的等级制度非常严苛,绝对不会出现电视中演的那样,相反,真实的状态下是平常日子慈禧对慈安,那必须是万分敬重,好言蜜语,执礼恭顺的,绝不敢有半点造次。

在咸丰帝死后,人家慈安也是正宫的皇后,慈禧在地位上也和慈安差一个级,只是平常小事慈安都让慈禧拿主意,但真正大的决定的时候,慈禧还是要和慈安请示才能一同做决定的,史书上都有明确记载,二人在长达二十多年的垂帘训政,慈禧一直是比较恭顺的。并没有水深火热的地步。

第二个问题,太好回答了,正史上的慈安皇后和老公咸丰皇帝并没有生下一儿半女,所以你这个问题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好根本不成立,哪来的女儿,洋娃娃么?

老猪再次强调,多看看正史,别被那些脑残电视剧给蒙了。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第一,慈安并没有生下女儿,她没有子女。

第二,关于两宫皇太后不和这个传说,在清末和民国时期就有。比如有人说,咸丰皇帝临死之前,担心慈安受到慈禧欺负,所以给她一个密诏,说懿贵妃要是欺负你了,或者干预朝政了,你就把这个密诏拿出来,把她废掉。后来这件事被慈禧知道了,慈禧就用苦肉计,挖块自己的肉给慈安做药引子,把慈安一感动,就把密诏烧掉了。然后慈禧就开始胡作非为。这件事纯属扯淡,慈安在咸丰一朝是正宫皇后,而慈禧如果不是因为生下大阿哥,根本没有可能在后宫获得任何地位。而在咸丰皇帝去世之后,这两个女人曾经团结在一起,扳倒辅政大臣这件事,没有慈安的首肯和支持,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慈安确实在很多事情上和慈禧政见不同。首先是安德海事件。安德海是慈禧的得宠太监,同治皇帝要斩杀安德海,是得到慈安的支持的。其次是选后事件。同治皇帝选后时,慈安的候选人阿特鲁得到了同治皇帝的支持,慈禧非常不高兴。

所以,慈禧有谋害慈安的动机。

甚至有人说,慈安是慈禧害死的。清俾类钞里说,左宗棠时任军机大臣,听说慈安突然得病身亡,顿足大声说:“昨早对时,上边清朗周密,何尝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

但《翁同龢日记》记载得更加详细,光绪七年三月十日(1881年4月8日),“东太后感寒停饮,偶尔违和,未见军机”。“晨方:天麻、胆星;(脉)按云类风痫甚重。午刻一(脉)按无药,云神识不清、牙紧。未刻两方虽可灌,究不妥云云,则已有遗尿情形,痰壅气闭如旧。酉刻,一方云六脉将脱,药不能下。戌刻(晚八时前后)仙逝。”根据这个判断,慈安应该是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如果是被毒杀,应该会有呕吐等症状,但这在脉案里是没有的。

我觉得两宫皇太后没有到水火不容的地步,最主要的原因,是慈安这个人,本身对于权力的欲望不高,对于执政没有兴趣。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的关系不是真的水火不容,得从两方面来看:

首先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但没有水火不容,而且是配合默契的政治盟友。

明朝之前,在礼制上太后只有一位,哪怕是亲生儿子当了皇帝,皇帝的生母也只能封为皇太妃,明英宗朱祁镇去世之后,当时明宪宗(成化帝)的两位母亲,英宗正宫皇后钱氏和宪宗生母周贵妃被分别尊为母后皇太后、圣母皇太后,是为两宫皇太后。明穆宗(隆庆帝)驾崩后,也有这一制度的实行。到了清代,两宫皇太后的制度更加成熟完善,清世祖福临 (顺治帝) 继位之时,其生母孝庄文皇后与孝端文皇后两宫并尊,孝庄文皇后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孝端文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清圣祖(康熙帝)继位后,生母佟佳氏被尊为圣母皇太后,而嫡母即顺治帝皇后被尊为母后皇太后(《鹿鼎记》中的太后就是这位,当然她不是神龙教教徒假扮的)。到了清文宗(咸丰帝)去世清穆宗(同治帝)继位,其生母慈禧与嫡母慈安两宫并尊:孝贞显皇后 (慈安) 为母后皇太后,又称东太后;孝钦显皇后 (慈禧)被尊为圣母皇太后,又称西太后。

咸丰十一年(1861)咸丰帝病死后,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了一次宫廷政变。清除了咸丰帝委任的八位赞襄政务大臣(即顾命八大臣)势力。政变之后,以两宫垂帘、亲王秉政的方式形成了新的政治格局,这次政变时在辛酉年,所以称为辛酉政变,又称“祺祥政变”、“北京政变”。

在后世史书和小说影视等文艺作品中,慈安仿佛只是一个傀儡道具,即使辛酉政变也被描述成慈禧和各路势力暗中联络而发动完成的,但事实上,不但慈安本身支持和加入某一方是政治上举足轻重的砝码,就是在具体的操作上,给恭亲王奕訢暗中传递消息,在技术上也离不开慈安的参与。

政变完成之后,由于慈安在在个性上不喜涉足具体政务,比较超脱,就放手让有着强烈的政治欲望慈禧去做,自己也乐得逍遥自在、优游岁月。但是,慈安的超脱并不意味着慈禧可以(像她后来尤其是晚年那样)任性而为,凡是朝政大事还是要慈安最后拍板。

慈安被慈禧称为“姐姐”,但这个姐姐是礼制上的尊崇,实际慈安年龄比慈禧小,但也正因为有礼制的约束,慈禧并不敢逾越半分,史称“慈禧慑于嫡庶之分,亦恂恂不敢失礼”。

因此,在两宫垂帘的早期,也就是两宫共同垂帘时期,清政府中枢的一系列政策还是比较妥善有效的。慈安优于德,在臣僚百姓心目中有着巨大威望和凝聚力、感召力;慈禧优于才,大小政务,皆能从容处置,这么一来,两宫皇太后可谓各有所长,相得益彰,配合默契。

在当时的人们看来,慈安贤明,慈禧警敏饶机智,两宫同心一德实现了“同治中兴”。同治这个年号在这一阶段,从其隐含的两宫同治、君臣同治的意思来看也可谓名副其实。

从这个意义上讲,慈禧和慈安的关系并不是所谓水火不容。

慈安被慈禧下毒毒死虽然在一贯注重史实的准确性的台湾著名历史小说家高阳先生笔下也言之凿凿,描绘得绘声绘色,但是其真实性非常值得怀疑,在这里就不赘述了。

不过,这并意味着慈禧太后对慈安太后心中没有芥蒂,事实上,慈禧太后对自己不是咸丰帝的嫡妻这个状态心中始终郁结。

从后来两个小事情可以反映出这一点:

后来同治帝的皇后阿鲁特氏为自己“维权”的时候自称是从大清门进来的(强调自己的皇后身份)反而激怒慈禧太后,最后迫害死这个儿媳妇。

出使欧洲的张荫桓从海外给慈禧太后带来一个绿宝石首饰,本来马屁已经拍进了,被李莲英使坏说了句“也亏他想得周全,难道咱们不配用红的”,立马让慈禧太后转喜为怒,最后张荫桓的结局不好也与此有关。

种种慈禧太后对嫡庶之分的执念,其根本还是与慈安太后关系留在她心中始终耿耿于怀的刺。慈安太后没有生过一个孩子,所以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这个说法无从说起,或许题主想说的是慈禧太后一直宠爱的恭亲王的女儿荣寿固伦公主。

荣寿公主是恭亲王奕訢的长女,一来是为了笼络恭亲王,二来慈禧太后本身也喜欢这个女孩子,所以慈禧太后(注意也是和慈安太后一起)将七岁的她接进宫中抚养,后特旨封为固伦公主——也就是说本来是亲王的女儿,特别授予皇帝女儿的身份,享受相应待遇。

荣寿公主是慈禧太后晚年少数敢直接面谏她的人物之一,对同治帝、光绪帝而言也是一个苦心调护的大姐姐。

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訢有合作也有政治分歧乃至政治斗争(如“甲申易枢”等),但对荣寿公主一直非常厚爱和善待,这充分说明政治人物之为政治人物,本身就把政治和个人感情分得相当清楚。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慈安太后哪儿来的女儿让慈禧对待着不错。

慈禧太后叶赫那拉氏,从一个出身下五旗的秀女到清王朝的主宰,她的心术与手段绝对非同一般,历史上的慈禧太后,自然也是个狠人。

不过,真正的慈禧太后与很多影视作品里的形象可能大相径庭,尤其她对待慈安太后,向来都是恭顺有礼,两人并不曾到水火不容的地步。

慈禧太后有儿子,但慈安太后没有女儿

慈安太后钮祜禄氏,乃是咸丰帝奕詝的继后,而慈禧太后在咸丰时期,乃是懿贵妃。

作为清朝最后一位握有实权的皇帝,咸丰帝不仅英年早逝,而且膝下子嗣非常单薄,其登基后多年,为数不少的后宫,却迟迟没能为其生下一子半女。

直到咸丰五年,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才为咸丰帝生下了大公主。

次年,当时还是懿妃的慈禧太后生下了皇长子载淳,也就是后来的同治帝,咸丰八年,徐佳氏生下了皇次子悯郡王,但出生当天就夭折了。

咸丰帝一生最终仅得一儿一女,分别出自慈禧太后与庄静皇贵妃腹中,而当时作为中宫的慈安太后钮祜禄氏,始终没能为咸丰帝生下孩子。

慈禧太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毒

在很多的影视作品中,慈禧太后都被描绘得极其阴狠甚至于歹毒,比如在电影《垂帘听政》当中,咸丰帝的丽妃就被慈禧做成了人彘。

然而事实上,慈禧太后压根儿没做过这种事。

丽妃,其实就是生育大公主的庄静皇贵妃他他拉氏,她曾经比慈禧太后更加受宠,但咸丰帝驾崩后,慈禧太后就请慈安太后对其进行了晋封。

从丽妃到皇贵妃,他他拉氏在慈禧太后垂帘期间不仅活得好好的,而且备受照顾。

不仅仅是丽妃,其他大多数刻画慈禧恶毒形象的传说,几乎都来自于坊间,并没有什么真凭实据,真实的慈禧太后,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狠辣。

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的关系,还算融洽

同样还是在很多的影视作品里,两宫相斗都是常态,大屏幕上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明里暗里都是斗来斗去的,似乎就是要你死我活。

可实际上,当年的慈禧与慈安之间倒是比较和谐,至少在表面上是如此。

慈安太后是咸丰帝的继后,乃是中宫,而慈禧太后当年是懿贵妃,只不过是母凭子贵才得以与慈安太后两宫同尊,可礼法上始终低一等。

古代的嫡庶之别极其严苛,尤其清代,嫔御想要以下犯上,想都不要想。

虽然慈安太后看起来好像没什么攻击力,但她的身份始终压制着慈禧太后,而清代的所有相关记载中,也从未有过慈禧太后胆敢对慈安太后冒犯的描述。

咸丰帝驾崩前,留下御赏、同道堂两枚印玺,遗诏所有旨意都要加盖这两枚印玺才能生效,御赏由慈安太后执掌,而本属于同治帝的同道堂印玺,由慈禧太后代为保管。

如果按照常态,同时握有最高实权的慈禧太后与慈安太后之间,必然是水火不容的,然而由于慈安太后的退让隐忍,两者相处得却意外和谐。

辛酉之变,两宫联手恭亲王遗训,直接铲除了顾命八大臣。

在之后的日子里,慈禧太后也并未有过与慈安太后正面硬杠的行为。

慈安授意诛杀安德海,册立阿鲁特氏为同治帝皇后引起慈禧不满,但慈禧却始终保持着对慈安的尊敬,至少表面看来,两人从未直接闹掰过。

慈安没女儿给慈禧善待,可慈安对慈禧之子格外好

慈安太后没能生养,是其一生的大憾,不过她作为中宫,在礼法上来说,所有咸丰帝的子女都要尊她为“皇额娘”,也包括慈禧太后所生的同治帝载淳。

或许慈禧太后对朝堂权力的欲望太甚,她并没什么工夫照顾儿子,尤其是在同治帝登基后,反倒是慈安太后照顾载淳更多一些。

孩子谁养的,自然是跟谁更亲些,虽然载淳是慈禧太后所生,却反而更亲近慈安太后。

同治帝长大后,与慈禧太后关于前朝问题所发生的冲突越来越多,因此更加依赖慈安太后。

同治帝立后事件之中,同治帝不顾慈禧太后反对,执意册立阿鲁特氏,并且得到了慈安太后的鼎力支持,从各方面来看,慈安太后对同治帝是相当不错的。

慈安太后和慈禧太后关系真的是水火不容吗?为什么慈禧对慈安的女儿却相当不错?

慈安其实比慈禧资格要老许多,正规科班出身!慈禧是偶得一机会转正,忽然生得龙种从奴隶成将军!慈安和慈禧表面关系是不错的,占了慈安不少光,人家可是名正言顺,所以才有了共同垂帘听政,扶持小皇儿统治国家。为什么能一山容得二虎呢?慈安人不漂亮,忠厚不专权没有野心,只要有应得的名份即可,从没有和慈禧想争什么,慈禧也顺手做个好人,多少尊重慈安一些!因为慈禧从未感觉过慈安会对她有威胁!当慈安走后更觉自己权倾天下,照顾慈安之女理所当然,也顺便留个好名声!(慈安有无女儿待考)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