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吾欲与若复牵黄犬俱出上蔡东门逐狡兔,岂可得乎!

这是李斯在临刑前,看到自己的儿子也在被杀的行列之中,一时心酸所说的话。简单来说,就是李斯想要再次和儿子一起,牵着黄狗,一起出上蔡城东门打猎,可惜再也没机会了。

这一遗言很简单,但是读起来却让人感到有些伤心。人生匆匆数十年,李斯从一个穷光蛋,靠自己的学问,成为了辅佐秦始皇一统六国的大秦丞相。

又从一位权倾朝野的丞相,沦落为即将被腰斩的阶下之囚。这一切恍若隔世,那一刻李斯想不到荣华富贵,想不到功成名就,也不愿想起秦始皇,他唯一想到的,就是跟儿子昔日一切出去打猎的场景。

地位曾经如此崇高的一个人,在面对生死的时候,所回忆的都是陪伴家人的日子,可见人这一生到底为了什么而活,李斯已经给出了一个答案。

一、功成名就,那是留给后人看的。

你知道李斯是谁吗?一提起李斯,是个中国人基本上都能知道,因为李斯和秦始皇之间,是有千丝万缕的关系的。

提秦始皇,就会提到李斯,而秦始皇是封建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几乎是提到封建王朝的历史,就必须要提到秦始皇,因此李斯也跟着沾边,名留青史。

他本是楚国的一个小吏,没有什么前途可言。在家混了很多年的李斯,决定干出一番大事业,因此他选择前往齐国,拜荀子做老师,学习帝王之术。

学成以后,李斯又跑去了秦国,因为纵观天下七国,唯有秦国才具备一统天下的能力。可是现实打了李斯一个嘴巴子。

因为李斯去了秦国以后,并不是立刻就得到了提拔,他连秦始皇的面都见不到,只能跟着吕不韦后面转悠。

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李斯终于得到了与秦始皇见面的机会。他恨不得把自己肚子里的墨水都倒出来,最终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

此后李斯便跟着秦始皇一起打天下,他制定了先灭亡韩国,来震慑其他五国的计划,秦始皇也是这么实施的。

后来秦始皇因为郑国渠事件,下达逐客令,驱逐六国来人。也是李斯写了一篇《谏逐客令》,这才化解了秦国的人才危机。

完成大一统以后,秦始皇又根据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用郡县制。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修高速公路,也全部都是李斯提出的建议,均被秦始皇一一采纳。

在外人看来,从廷尉成为大秦丞相,李斯位极人臣,那是多么无上的荣光。可惜在他跌落神坛的时候,这些东西全都不是李斯所怀念的,这未免让人过于惊讶。

原来追逐了一辈子的名利,到头来其实一点意义都没有。那么什么才是人生最重要的呢?李斯的遗言给出了答案。

二、李斯因名利起家,也因名利败家。

李斯为了追求名利,放弃了过小家团聚的日子,只身前往齐国求学,又只身前往咸阳求官。他这一生都在为了名利而拼搏。

可以说这也是大多数人愿意过的一生,因为我们也希望像李斯一样,功成名就,不枉此生。但也正是因为对名利的追求,使得李斯败在了名利之上。

当秦始皇的车驾来到当初赵武灵王饿死的沙丘宫时,碰巧的是,秦始皇也突然暴毙了。这一年秦始皇才不过50岁,由于是暴毙,因此连个遗言都没能留下。

服侍秦始皇的赵高,也是一位追求名利的人。他打算迎立跟自己关系更好的公子胡亥做皇帝,因此找到了李斯,希望李斯能够赞成此事。

赵高给出的理由是,公子扶苏跟蒙恬他们关系更好,如果公子扶苏继位,那你李斯的丞相之位可能就是蒙恬的了。

名利啊名利,李斯最终还是被名利冲昏了头脑,选择支持胡亥和赵高。结果公子扶苏自尽,胡亥成为了秦二世。

李斯还觉得自己能保住丞相之位,甚至在宴会上表示,他的地位,作为臣子,已经没有人能够超越了。结果李斯大难临头了。

因为赵高也想要做位极人臣的那个人,所以李斯必然是要让位的。因此李斯就这么被赵高给害了。

与其说是被赵高给害了,倒不如说是被自己给害了。因为自己一直在追求名利,结果却因为名利被人给收拾了。

三、李斯的遗言告诉了我们什么?

眼看他起高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或许就是对李斯人生最好的总结了。在中国历史上,这样的人物几乎是比比皆是。

  1. 远的不说,就说秦朝后面的汉朝,给汉朝立下汗马功劳,被封为齐王的韩信,到头来得到了什么呢?还不是被人乱棍打死?
  2. 西汉末年,王莽做了几十年的外戚权臣,最后还不满足,选择篡位自立。可是后来他又得到了什么呢?还不是被人给宰了?
  3. 东汉末年的权臣董卓,那么努力地想要做太上皇,结果得到了什么呢?不仅遭人唾弃,而且还被自己的义子吕布给宰了。

由此可见,追逐名利的道路上,永远都伴随着各种风险。你可能会觉得自己很聪明,一定可以规避掉这些风险,但是韩信、王莽和董卓这些人,难道就不聪明吗?

倒不是说追逐名利是错误的,谁也不能这么说,因为你是个人,你存在于这个社会,当然是要追逐命令的,谁让有人就构建了这么一个以追逐名利为目标的社会呢?

但是从李斯的遗言中,我们看不到追逐名利的影子,一个追逐了一辈子名利的人,最后居然怀念的是跟儿子一起打猎的时光,多么讽刺的一件事啊。

总结:李斯告诉我们,问问自己最需要的是什么。

追逐名利本身是没有错的,但是位置必须要摆正了。李斯用一生的教训告诉后人,追逐名利永远不是放在第一位的。

李斯求学、求官数十年,直到功成名就才跟家人在一起生活,而那个时候已经失去了当初的乐趣。儿子长大了,也开始追逐名利了,再也不能跟儿子一起去打猎了。

因此在李斯生命的最后时刻,他肯定是希望多花点时间陪在家人身边,哪怕是放弃一部分名利,他也是心甘情愿的。

参考资料:《史记》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说到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人震撼,莫过于毛主席临终之前,写给周总理的一首词《诉衷情》了。“当年忠贞为国愁,何曾怕断头?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于东流?”主席去逝前一年,己是八十二岁高龄的老人,身体虚弱,疾病缠身,常思国之大事,又苦于无人诉说。当時朱老总己近九十,身也欠安;周总理身患癌症,己在重病之中。老人终生为之奋斗的事业,似乎感到革命将发生曲折。毛主席、周总理、朱老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终生奋斗的夙愿将要“付于东流”。主席问自己,也问周总理:社会主义的红色江山,究意要“靠谁守”?。仅仅四十四个字,字数虽不多,但自然流畅,情感真挚,读来震撼人心,嘘吁不已,另人沧桑心碎,潸然泪下。因此要说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人感到震撼,莫过于毛主席临终前,写给周总理的这首词《䜣衷情》了。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华国锋临终前,曾对亲属和秘书说:“我回卦山吧,那里树多,清净。小时候在那儿,打游击也在那儿”,这样的遗言简明扼要,既有叶落归根之意,也有对故土的眷恋之情,听来感动,也为之震撼。

△华国锋是山西交城人,曾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央军委主席、国务院总理。在1976年10月6日,他和叶剑英、李先念代表中央政治局,执行人民的意志,一举粉碎了祸国秧民的“四人帮”,在关键时刻,挽救了革命,挽救了党。这其中,他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华国锋离开领导岗位后,一直关注着国家大事和经济建设。他喜欢颜体书法,“毛主席纪念堂”六个大字就是他题写的,业余时间,他还坚持练习书法。每年12月26日毛主席诞辰日和9月9日毛主席逝世日,他都坚持去毛主席纪念堂纪念,躬躬敬敬向毛主席遗体鞠三个躬,直到他去逝前,从未间断。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按照他的遗愿,把他安葬在山西省吕梁市交城县城西北的卦山,当地人亲切地称之为“华陵”。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不是一位,很多很多。选择几位记载如下:

一、“我梦见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

人物:夏云杰。

夏云杰(1903—1936),别名夏云阶,汤原抗日游击队负责人。936年秋天,抗联6军在汤原丁大干屯遭到日伪军伏击,夏云杰受重伤,流血过多,陷入昏迷。

后来一个夜晚,伤重的夏云杰突然醒来,高兴地对别人说:“我梦见日本人被赶跑了,我俩骑着马,走在人山人海的大街上,到处都是彩旗和鲜花……”说着,泪水流满两颊。

不久后夏云杰因流血过多伤重不治,壮烈牺牲。

二、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人物:瞿秋白。

瞿秋白被捕后,拒绝投降,被国民党处刑牺牲前在监狱中写下了《多余的话》,他在全文里叙述了自己作为一名共产早期领导人的心路历程,知识分子的自黑和对革命前景的坚定信念。

然后在全文结束时候,突然话锋一转:
“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 永别了!”

1935年6月18日晨,瞿秋白在罗汉岭从容就义。在就义前,瞿秋白用唐宋诗人的句子,联成了一首绝命诗,诗罢掷笔。行至一八角亭前,见风光绮丽,瞿秋白便驻足不前,含笑左右“此地是我埋骨之处”。

三、“我没有家,没有亲人,不需要保护。你把我枪毙了吧。

人物:胡天桃。

被俘的红十军团21师师长胡天桃对审问他的王耀武这样说。

胡天桃随后被押解到更高一级的俞济时处。

俞济时:“你是红军的高级人员,不会不知道红十军团的情况吧?”

胡天桃:“我不知道,你把我枪毙了吧。”

这是历史记载的胡天桃的临终遗言。他随后被枪杀牺牲。

四、“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以后,庶几无愧。”

人物:文天祥。

南宋国亡后,文天祥被押解到元大都,忽必烈感其忠义,数次劝降,文天祥不肯从,请求死节。后忽必烈下令斩首文天祥,其被杀后,衣服中有这么一段话: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为何事?而今以后,庶几无愧。”

释义为:孔子教人做仁事,孟子教人取义行,我认为只要把道义践行到极点,仁者境界自然而然就会达到。话说回来,我文天祥读圣贤们的著作,想学的是什么呢?(此为设问句,呼应上句,言下之意是我想学的是仁与义。)今日我以死来践行所学的仁与义,那么,便没什么可惭愧的了。

五、“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也。”

人物:冯如。

冯如,中国航空之父,在一次飞行表演中飞机因失速坠地,在他被送医的弥留之际,这位开创了中国航空事业先河的伟人对助手说:

“勿因吾毙而阻其进取心,须知此为必有之阶段也。”

至今这句话仍然激励着无数航空人奋勇前进。

六、“我跟了毛主席一辈子,还想回到他身边。”

人物:少将龙开富。

1908年,龙开富出生在湖南茶陵一个贫穷的农民家里,因为家里条件很差很早就跟着泥土匠爷爷到各处奔波,学习怎么做泥瓦工。1927年9月的下旬,龙开富得知毛主席的队伍在附近,要求加入工农革命军。 毛主席看见这位新来的小伙子,好奇地问他:“小伙子,你回家不回家呀?” 龙开富斩钉截铁地回答道:“我不回家,要是回家就会被地主们杀掉。” 毛主席拍了拍龙开富的肩膀,对他轻声地说:“以后你就留在我这里吧,帮我挑行李。”

1955年9月,龙开富被授予少将军衔。 但从1976年开始,龙开富的身体就不太好,之后被诊断为肺癌晚期。 龙开富因为病情的原因时常昏迷,但当他得知毛主席逝世的噩耗后,病情也更加剧了。1977年1月28日,龙开富突然神志清醒了一小会儿,他对同样是老红军的夫人高玉清说: “我跟了毛主席一辈子,还想回到他身边。” 高玉清对他说:“乌鲁木齐军区老杨给你空运来了哈密瓜。” “哪个老杨?” “是乌鲁木齐的杨勇司令员。” 龙开富听到这里,突然大喊一声: “杨勇这老小子送的哈密瓜,你们谁都不许碰,毛主席一辈子没吃过好东西,我要给毛主席带过去……”

七、“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

人物:王伟

2001年4月1日,美军一架EP-3电子侦察机在海南岛附近海域上空侦查,中国海军航空兵派出2架歼8Ⅱ战机监视拦截,而一架编号为81192的战机上的飞行员就是我们的英雄王伟。这时美国侦察机突然调转机头撞向81192,其侦察机机头和左机翼撞向81192,在另一架编号为81190的歼八战机飞行员回忆到,那时,他看着美国侦察机撞压向81192,,EP-3的螺旋翼将81192的尾翼卷成纸片,战机像断线的风筝一头扎向海面。

“呼叫81192,这里是553,我奉命接替你机执行巡航任务,请返航!”“81192收到,我已无法返航,你们继续前进,重复,你们继续前进!”上面这句话是英雄生前的最后对话,英雄抱着誓死保卫祖国领空的决心,像一片树叶落在了南海中。

八、“国家到了如此地步,除我等为其死,毫无其他办法。更相信,只要我等能本此决心,我们国家及我五千年历史之民族,决不至亡于区区三岛倭奴之手。为国家民族死之决心,海不清,石不烂,决不半点改变。”

人物:张自忠

1940年枣宜会战,张自忠将军被日军包围,战至左臂中弹,手下仅余数百名官兵,仍旧屹立不倒。最终全军覆没,壮烈殉国。就连见过张自忠的日军都说:“此人从血泊中猛然站起,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威严。”张自忠牺牲后,日军久久注视着他的面颊,在一阵鸦雀无声的肃穆后集体向其遗体敬礼。日军广播电台的播报也一改此前傲慢自大的风格,说:“张总司令以临危不惊、泰然自若之态度与堂堂大将风度,从容而死,实在不愧为军民共仰之伟丈夫。我皇军第三十九师团官兵在荒凉的战场上,对壮烈战死的绝代勇将,奉上最虔诚的崇敬的默祷,并将遗骸庄重收敛入棺。

九、“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人物:邓稼先。

邓稼先,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学家,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1924年6月25日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的家庭。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1956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

邓稼先是中国核武器研制与发展的主要组织者、领导者,邓稼先始终在中国武器制造的第一线,领导了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国国防自卫武器引领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邓稼先在临终前留下了三句话: 第一句是对妻子说的:“苦了你了。” 第二句是对自己说的:“永不后悔,死而无憾。”」第三句是对后人的嘱托:“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十、“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

人物:寸性奇

寸性奇(1895年-1941年5月13日),字念洁,抗日名将,出生于中国云南腾冲县城关镇二街(四保街),汉族,中华民国国民革命军少将(1942年6月追赠中将),于抗日战争期间阵亡的中国军方高级将领之一。

1941年5月,日军秘密集中10余万精锐主力进攻中条山区。寸性奇指挥陆军第十二师爱国官兵顽强抵抗,他们用简陋的步兵武器打退了敌人多次的疯狂进攻,双方多次展开白刃肉搏。当时,天降大雨,山路泥泞,加上日军飞机严密封锁我黄河各渡口,使我后方援军弹药无法迅速补充。日军连续冲锋,突破十二师左邻友军王家窑头阵地,双方战线犬牙交错,相互混战,我军因孤立无援,渐处劣势。此时,他奉上级命令,率部队突围来到樊家沟,5月10日向五福涧前进,不料刚至张家坪,与日军大队遭遇,双方短兵相接,肉搏战后,我军退守大任坪,再由架桑夺路出击。

5月12日,日军攻陷我军左翼水谷朵高地,寸性奇亲率奋勇队与敌人搏杀,不幸胸部中弹,这时他已得知军长唐淮源壮烈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仍强忍伤痛,大呼杀贼,率军冲向敌阵。

5月13日晚,寸性奇的右腿被日军炮火炸断。寸性奇以重伤之躯,率余众数十人突击至毛家湾,再次遭遇日军重重拦截,在交战中,寸性奇左腿被炸断,血如泉涌。此时,寸性奇却要求团长黄仙谷等突围快走,“我腿已断,不必管我;我决心殉国,以保全国格人格。”言毕,用最后的力气拔剑自杀!在场官兵无不泪如雨下,虽强敌即至,但无一离开,全部陪伴寸性奇壮烈牺牲。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山下屈文是侵华日军北平地区宪兵队的队长,在他的回忆文章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故事。

1943年春天,北平宪兵队转来一名战俘,是宋哲元29路军步兵四师的机枪营少校营长(回忆录中没有留下这位营长的名字),在战斗中腿部受伤导致被俘。

29路军是鬼子挥之不去的噩梦,喜峰口的大刀队和后来卢沟桥事变,都是29路军的杰作。所以鬼子对少校营长格外的重视,试图从他口中得到轻重机枪的进口渠道,进口数量,还有弹药维修技术以及所属部队的编制等情报。

鬼子们承诺,只要少校营长提供情报属实,他们马上放人。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可是少校营长不肯开口,鬼子就对他用尽了酷刑,坐老虎凳时,少校营长的另一条腿也被硬生生折断了。

自从少校营长两条腿都断了以后,他就开始绝食,常常陷入昏迷。据跟他关押在一起的难友交待,少校营长是河北人,农家子弟,毕业于保定军校。其他的就再也没有了。

鬼子在少校营长口中得不到有价值的情报,就下令对他执行枪决。

临刑前,少校营长突然对鬼子宪兵队长说他有个要求,鬼子以为他贪生怕死,就答应了他。

少校营长说他是军人,要面对枪口,站着死。

可少校营长两条腿都断了,最后鬼子同意他坐在椅子上。

接着少校营长要求穿上他带有军衔的军装,那件军装已经破烂不堪。

少校营长很费劲的换好衣服,然后非常平静的说:现在可以了,你们开枪吧!

鬼子问他最后这样做的目的,少校营长说:我是少校,普通的农家子弟不比军阀子弟,也比不上财主大老爷的孩子们,晋升很不容易,我的父母还不知道我做了军官,我死后,穿着这身衣服托梦给他们,他们就会开心一些。

残暴的鬼子被震惊了。别人行刑的时候都是被拖出去的,而这位少校营长是被担架抬出去的,很多鬼子都记得,少校营长坐在担架上,神态安详的向他们点了点头。

哪位历史人物的临终遗言最让你感到震撼?

1976年1月7日深夜11点,已经昏迷几天的周总理微微睁开双眼,他看见周围的工作人员,用很轻微声音的说:“我这里没有什么事了。你们还是去照顾别的生病的同志,那里更需要你们……”这是周总理留下的最后一句话,他时时刻刻关心着别人,他太幸苦了,就在几天前,周总理从昏迷中醒来,他看着周围的工作人员说:“你们来了,我累了,问家人同好!。”这是周总理唯一一次说“我累了”。

前几天的一次清醒时,他看到了邓颖超奶奶,两人执手相望,周总理说:“我还有好多话想对你说。”邓奶奶同样回答说:“我也有好多话相对你说。”但是他们最终还是没有说,将这些话埋藏在心里。

1976年7月6日下午3点1分朱老总与世长辞,他留下的最后一句话是:“一定要把生产抓好。”在朱老总临终前,朱老总还对康克清奶奶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我这辈子没有什么遗憾的,就是没吃饱过。”

在朱老总去世前几天,他还约见了李先念副总理,他对李先念副总理说:“一个伟大的创举,搞社会主义,可以不抓生产,天天斗呀斗。生产为什么不能抓?这是什么主义?什么人的指示?好端端的一个国家搞成这副样子,还是‘莺歌燕舞’吗?……这笔账怎么算?先念,要坚定些,历史会作出判决的。”

最后朱老总说:“我沉默太久了,这是一种内疚。”这是朱老总一心忧国忧民的情怀,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依旧惦记着人民。

1976年9月8日晚7点10分,毛主席的呼吸急促起来,他老人家用很低的声音说:“我很难受,叫医生来。”医生急忙赶来抢救,但是毛主席却再也没有醒过来,这句话便是毛主席留在世间的最后一句话。

几天前中央委员一个个看望病床上的毛主席,当叶帅到毛主席面前时,毛主席却抬起了那只显得沉重的胳膊,让叶帅留下。叶帅再次走到了毛泽东的身边,他这次离毛泽东很近很近,叶帅俯下身来,拉着毛主席的手,紧紧握住,不停地向他点头。

毛主席最放心不下的还是国事,在周总理还在世的时候,毛主席就写下了:诉衷肠(赠周恩来)

当年忠贞为国酬,何曾怕断头?

如今天下红遍,江山靠谁守?

业未就,身躯倦,鬓已秋。

你我之辈,忍将夙愿,付与东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