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明朝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发动了叛乱,这位宁王朱宸濠便是当年手握朵颜三卫,帮助朱棣夺取政权的宁王朱权的后代。

当初朱棣要分一半江山给朱权,可是后来食言了。估摸着朱权他们家世代流传着这一怨言。因此朱宸濠想要给自己的老祖宗争取一点所谓的公平,于是在江西发动了叛乱。

当时王守仁已经格完了竹子,这思路完全开阔了,也就是所谓的悟道了。因此他出来做官以后,带兵各种平叛,专门打击那些地方土匪。

王守仁本打算去福建平叛,走到半路上,在江西丰城就听说了朱宸濠叛乱的事情。他丝毫没有犹豫,就停下了前进的步伐,前往吉安,招募兵马。那么上兵伐谋体现在哪里呢?

一、王守仁各种故布疑阵,让朱宸濠不知所措。

当时王守仁手里没有啥兵权,因此只好就地取材,在当地招募乡勇。他最担心的不是朱宸濠北上,而是担心朱宸濠选择从江西直奔南京而去。

如果南京被拿下了,那么南方的半壁江山,可就有全部丢失的可能了。至少从气势上,就输给朱宸濠了。因此王守仁的骚操作来了。

首先,王守仁开始假传檄文到全国各地,让人家来江西勤王。其实他压根就没有这么做,这只是故布迷阵而已。

其次,他又在宁王的老巢南昌城到处张贴檄文,檄文上的内容表示,明朝朝廷已经派了边军和京兵多达8万人前来镇压叛乱,从气势上就吓倒了朱宸濠。

再者,王守仁告诉大家,自己在江西、湖广等地也招募了8万人马,和朝廷的军队并在一起,一共16万之众,就问你怕不怕。

最后,王守仁又写蜡书给朱宸濠的丞相李士实、刘养正,蜡书上让他们劝朱宸濠攻打南京。但是呢,又把蜡书故意泄露给朱宸濠。恰好这两位又主动劝朱宸濠打南京,这可把朱宸濠给气坏了,立刻表示要按兵不动,看看情况再说。

其实当时呆子都知道,攻打南京绝对是上上策。可就是因为王阳明的这一波骚操作,使得朱宸濠完全处于懵傻状态,他甚至开始怀疑身边的人。

王守仁一兵一卒没用,就将朱宸濠的数万叛军给摁在了江西,可见上兵伐谋的确是非常优秀的一种军事套路。

二、围魏救赵,在王守仁手里依旧如鱼得水。

围魏救赵是孙膑在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中常用的一种套路,这一套路之所以总是能派上用场,主要原因就是抓住了对手的心理。

其实在平定宁王叛乱的时候,王守仁也巧妙地运用了这一战术。朱宸濠被王守仁忽悠的一愣一愣的,一直到了十多天以后,才发现自己上当了。

朝廷不仅没有派来8万大军,而且王守仁手里也压根就没有8万人马。因此朱宸濠立刻出兵,顺江而下,打下了九江和南康两座城,直奔安庆而来。

明眼人一眼就看得出,朱宸濠这是要攻打南京了。万一被他拿下了南京,那东南半壁江山可就岌岌可危了。

因此王守仁想到了围魏救赵的办法,他压根就带着兵马去支援南京,而是将组建起来的8万人马,带往南昌城。

南昌是朱宸濠的老巢,也是他所有粮草辎重存储的根据地。如果这地方丢了,那朱宸濠可就无家可归了。而且王守仁摸清了南昌城内守备空虚,是很容易就打下来的。

因此朱宸濠果断带着6万人马前来支援南昌,从而放弃了攻打南京的计划。等到朱宸濠回援南昌的时候,王守仁已经在鄱阳湖安排好了决战布局。

这次终于不再小打小闹了,双方在鄱阳湖大战了三天三夜,最终宁王朱宸濠被王守仁给抓获了。整个叛乱维持了35天,王守仁空手套白狼,最终将朱宸濠给灭了。

三、拍明武宗一个响亮的马屁,让他感到满足。

明武宗朱厚照得知朱宸濠反叛,别提多兴奋了,自从上次亲征蒙古小王子以后,朱厚照对亲征充满了兴趣,可惜一直都没有发生什么战事。

这次朱宸濠反叛了,正好是亲征的大好时机。因此朱厚照立刻收拾行装,整顿部队,打算和朱宸濠好好打一架。

结果亲征的大军还没走到江西,就得到了王守仁平定叛乱的消息。这实在是太扫兴了,在朱厚照看来平定叛乱,似乎不是危机,而是玩乐的一种途径。现在玩乐的方式被王阳明给毁了,他心里当然不高兴。

这个时候朱厚照身边的小人们,为了迎合朱厚照的小心思,主动申请,让王守仁把朱宸濠给放了,让朱厚照再抓一次。

这可把王守仁吓坏了,这帮瘪犊子,就知道出馊主意。自己辛辛苦苦把宁王叛乱给平定了,你们还要放了他?又不知有多少百姓会遭殃。

因此王守仁索性将朱宸濠交给了太监张永,表示这家伙是朱厚照亲自擒获的,自己没有寸土之功。这么一来朱厚照就很满意了,因为功劳都到了自己手里。

王守仁平定叛乱,对大明朝是有很大功劳的,但是整个明武宗时期,都没有因此给他任何封赏,可见朱厚照是想要把功劳全都揽入怀中。

不过不管封赏与否,王守仁都成功避免了大明朝生灵涂炭的局面,他的功绩是足以彪炳千秋的。

总结:这场战争,最经典的还是上兵伐谋。

王守仁,便是我们非常熟悉的王阳明。他也是阳明心学的创始人,堪称是后世唯一的一位圣人,徒子徒孙遍布整个大明王朝。甚至日本将军东乡平八郎也曾经说过:一生伏首拜阳明。

其实王阳明除了心学厉害之外,对军事也有着自己独特的理解。在王阳明看来,上兵伐谋,绝对比硬碰硬要强得多。

在平定宁王之乱的时候,前期是最精彩的。王阳明利用缓兵之计,争取到了足够的时间,而且让宁王起了疑心,这为后来的战果提供了可靠的条件。

参考资料:《明史》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历史意义重大的平津战役,无论是实施过程还是战役结果,在战争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而主席在此战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不世之举,也是其军事生涯中的杰出代表作。

辽沈战役结束后,国共双方的兵力对比已发生了逆转,两个阵营的心态与士气都产生了很大的变化,我军已掌握了战争局势的主动权。

此时,主席的目光也转向了华北大地,“现在是解决华北傅作义集团的时候了”,有着无与伦比战略目光的主席做出了下一步的行动方向。

对于傅作义的50万大军,主席并不放在眼里,虽然华北军区聂荣臻部只有40万兵力,且正在分兵作战,但东北林彪的百万大军正在休整,入关作战只是时间问题,所以他担心的是傅作义不战而退,放虎归山必有后患,如何拖住傅作义成为主席面对的一个问题。

为了把傅作义留在平津地区,主席做足了瞒天过海的文章,他命令正在攻打太原的华北军区副司令员徐向前暂停攻击,以免过早攻下太原使傅作义感到孤立,刺激他逃跑,同时命令华北军区第二兵团司令杨得志也暂时不要攻打保定,只留下少量部队包围监视即可。

傅作义在对方阵营中绝非无能之辈,他之所以能成为一方诸侯,是靠自己打出来的,现在蒋军一败再败,最终的结局傅作义心知肚明,权衡利弊之下,是走是留他还要看一下战局的发展。但精明的他也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盘,一面想办法与我方联系,做和谈试探,一面又不断加强兵力部署,做两手准备。

论斗智,傅作义岂能是主席的对手,为了不惊动他,主席连发数封电报,催促林彪率东北野战军提前入关,并命令部队夜行晓宿隐蔽前进,甚至在林彪出发一个星期后,还让新华社发了一条他在沈阳的新闻,一系列的战略伪装行动,让傅作义对东北野战军入关毫无思想准备。

在主席“隔而不围”、“围而不打”的战略方针指导下,东北野战军和华北军区部队终于形成了对傅作义的50万人马的包围趋势,准备对敌人实施战略分割,并切断了其南逃的通道。

其后,平津战役的发展完全是按照主席的设计进行的,在华北野战军攻下新保安、张家口之时,东北野战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其不意地完成了对北平、天津的战略包围。

此时傅作义己是焦头烂额,是战是和举棋不定,心里还盘算着怎样讨价还价。主席一眼洞穿其伎俩,认为他缺乏诚意,无非是借和谈拖延时间索取条件,于是决定采取边谈边打、以打促谈的策略,一方面欢迎和谈,另一方面命令打下天津,迫使本钱越来越少的傅作义老老实实和谈。

天津在付出血与火的代价后获得了解放,这也是促使北平和平解放的关键,天津13万守军在29小时之内全部被歼灭,教训了傅作义,从而促进了北平问题的谈判达成协议,北平丝毫未损的回到了人民的怀抱。

主席指导筹划的平津战役,环环相扣,结局完美,生动体现了他作为卓越的军事统帅,高瞻远瞩、全局在胸的战略眼光和多谋善断的非凡胆略。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上兵伐谋的战役,没有比得上毛主席击败前苏联的核讹诈最经典。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前苏联在“珍宝岛事件”中吃了亏,就想威胁、报复我国。

一方面,在中苏、中蒙边境,集结了55个步兵师,12个战役火箭师,10个坦克师和4个空军军团,总兵力100万人,几乎占到了苏军320万人的1/3。另一方面,还准备动用核武器,对我国进行“外科手术式”的核打击。

为此,毛主席连夜召开军委会议,商讨应对之策。

军委领导纷纷表态,绝对不能惧怕苏联的核讹诈,如果苏联胆敢核攻击,就坚决进行核报复。

但毛主席却做出了令所有人震惊的决定:苏联人民对中国还是友好的,曾经给与我们大力援助。因此,我们不能伤了苏联人民的心。我们应该将我们的野战部队和民兵,全部集结在中苏、中蒙边境一带。如果苏联动用核武器,我们就大搬家,在苏联安家落户,繁衍生息。

毛主席似是开玩笑,又似是认真的。继续说:我不相信勃列日涅夫敢把原子弹投到中国的土地上。

这时候,大家才反应过来,哈哈大笑。

有人问:那我们搞的原子弹咋用呢?

毛主席说:全部投到美军的基地上。

最后,主席交代周总理把这个决定同时通知苏联和美国,并且幽默地说:“勃列日涅夫和柯西金同志,让我们三更半夜睡不好觉,尽快把这个决定发给他们,臭臭他们。”

果然,苏联接到电文后,如热锅上的蚂蚁,连夜召开会议,研究对策;美国也紧急召开军事会议,将军们一致表态:毛泽东向来用兵如神,决不能存在侥幸心理,必须坚决阻止苏联的行动。

美国立即召见苏联大使,表明了坚决站在中国一边。如果苏联对中国动用核武器,美国将立即对苏联进行核报复。

其实,早在美国做出决定之前,苏联人已经做出了决定:不与中国开战,准备与中国全面恢复友好谈判。

当周总理辛苦熬了一夜,等到苏联的电文后,立即汇报毛主席时,却发现老人家在呼呼大睡。苏联几次催促,周总理就回了一句:我们在研究中。

就这样,毛主席轻描淡写的几句话,就把不可一世的前苏联以及狂妄自大的美国,搞得团团转。

老人家这一逆天智慧,简直是无与伦比。世界上任何战略,都无法与之相提并论,只能用绝无仅有来形容。

这既站在道义的高度,感谢苏联人民的援助,体现了中国人知恩图报的崇高境界,又展现出不以核污染破坏苏联人民生活的环境。

既体现了我们无法生存只能与苏联人民和平共处的智慧,又表明了完全占领苏联的巨大震慑力。

这是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略,把苏联的阴谋、威胁扼杀在了摇篮中。同时,成功地把另一个世界霸王美国拖下了水,借用苏联最大敌人的力量来制衡它。

本来苏联大兵压境,美国很可能背后对中国下手,帮助台湾的蒋介石反攻大陆,以此坐收渔利。

老人家此举,啥金蝉脱壳、借刀杀人、打草惊蛇、浑水摸鱼、瞒天过海、李代桃僵、无中生有、暗度陈仓、空城计、苦肉计、远交近伐、反客为主、连环计、围魏救赵等等,都不值一提;啥破釜沉舟、背水一战、置之死地而后生等等,都用不着。

更令全世界大跌眼镜的是,这么大的事,居然气定神闲,不仅忘不了幽他们一默,反而把这事当做一剂上等的催眠良药。

这境界、这智慧、这自信,简直就是神人哦。

中国人民有这样伟大的领袖,真是幸福无比,毛泽东思想能够保佑中国人千秋万代。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在不同人的眼里。可能有不同的看法,但是,历史上那些以少胜多的战役,肯定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

说到这样的战役,最被我们广大中国人民熟知的,就是土地革命时期毛泽东指挥的四渡赤水之战。

为何说这一战是最为经典的战役呢?

因为这一战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典型的以少胜多的战役,此次战役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打败了国民党二十万大军。

能够取得如此大的胜利,这样的战争当然是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了。四渡赤水之战,被毛泽东视为此生打的最为得意的一次战役。

这一次战役,为挽救党和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要知道四渡赤水之战打响之前,因为博古,李德等人错误的指挥,让工农红军的数量,有原来的八万,锐减到了三万。

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再不换领导人,工农红军很有可能就会面临灭亡的结局。

但是,还好经过遵义会议之后,所有的人都推举毛泽东为党和国家的绝对领导人,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和国民党开始交战的。

本来国民党之前打了几次胜仗,红军的数量只有三万人了,在蒋介石看来,在派二十万大军,剿灭工农红军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于是,就有了国民党的二十万大军,向毛泽东带领的三万工农红军围攻而来。面对这样的一种形式,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行走在贵州、云南和四川的边界线上。他开始采用避开敌人的主力,集中我军优势兵力,对敌人进行各个击破的战略战术。

最终在毛泽东的带领下,工农红军神出鬼没的四次出现在赤水河,歼灭了国民党的大部分兵力,剩余的国民党最终不得不落荒而逃。

因此,毛泽东带领工农红军迎来了最终的胜利。

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四渡赤水之战,这一次战役,就是战争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一次伟大的战役。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上之上策也!

按照这一标准,我个人觉得毛主席的“三篇文章退强敌”就非常经典。

这事发生在辽沈战役期间。面对我东北野战军的攻势,东北蒋军是一败涂地。为挽救东北危局,于是蒋介石就来到了北平(现北京),想让华北“剿总”司令傅作义出兵支援东北。

傅作义怕出兵东北会变成“肉包子打狗”,于是就给蒋介石出了个“围魏救赵”的好主意。他说,根据他们的侦察,毛主席和中共中央、中央军委、人民解放军总部就在离石家庄不远的地方。那里如今兵力空虚。出兵去救东北不是上策,正所谓“摛贼先摛王”,我们应该趁着石家庄兵力空虚,出兵偷袭石家庄,一举荡平共党首脑所在地,活捉朱毛周。

蒋介石一听,这主意还真不错。双方一合计,决定出动五个师,采用闪电战法,偷袭石家庄,扫荡党中央。

但这个计划很快就被我地下党知道了,他们马上向中央报告。

于是毛主席和党中央就唱了出空城计,并且连发三篇文章,将敌人吓退。

第一篇文章发布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叫什么题目我忘记了,其主要内容是揭露蒋匪军偷袭石家庄并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齐动员,粉碎蒋匪军阴谋的。意思就是告诉蒋介石和傅作义,你们那点小聪明我早就知道了,我现在号召石家庄党政军民一起起来粉碎你们的阴谋。

蒋介石和傅作义虽然对自己的绝密计划被发现而震惊,但他们哪肯善罢甘休啊!毕竟石家庄兵力空虚,这可是他们扭转战局的好机会啊。于是命令部队继续执行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看着蒋介石和傅作义不退兵,毛主席一面命令华北野战军的郑维山三纵迅速回援,一面又命令东北野战军的程子华兵团入关,直逼平津。同时,他又写了一篇文章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电台上发表。

这篇文章的标题是什么我也忘了,但其主要内容是无情的嘲讽蒋介石和傅作义“东北已经完了,平津线上也只有稀稀疏疏的几个兵了,还在做偷袭石家庄的美梦。”“如今北平的兵力是这样的空虚,你们还要不要北平呢?”

这一下傅作义可就揪心了。是啊,如果北平丢了,自己也就完了。特别是他听说东北野战军程子华兵团已经入关并向平津地区开来的消息后,更是犹豫不决了。

在傅作义犹豫不决的时候,毛主席的第三篇文章又发表在《人民日报》和新华社广播上了。这篇文章明白无误的告诉傅作义和蒋介石,现在我们石家庄党政军民已经全部动员起来了,华北野战军的第三纵队已经回防了,如果你们还敢来进犯的话,那我们抓住机会吃掉你一部或大部也是没问题的。是走是留你们自己看着办吧。

这一下傅作义可真的坐不住了。为避免自己的部队遭受损失,只好撤兵,放弃了闪击石家庄的计划。

毛主席靠三篇文章吓退敌人五个师,真是名副其实的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

世界历史上兵伐谋最经典的战役是哪一个,为什么?

说到历史上兵伐谋最为经典的战役,我觉得空城计是不得不说的。历史上我们都知道诸葛亮用过空城计,他大摆空城计之后,把司马懿的大军给吓走了。

可是,诸葛亮用的空城计终究是小说里描写的,当不了真的。事实上历史上真正用过空城计的人,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毛泽东主席。

毛泽东的一生,总共用过两次空城计,也只有空城计可以做到不费一兵一卒,就吓退敌人几十万大军。

不得不说这样的战役,才是兵伐谋史上最为经典的。

我们直接说毛泽东第二次用的空城计吧,这一次是毛泽东和傅作义之间的较量。当时党中央的革命根据地已经搬迁到了河北的西柏坡。

那时候国民党的大部分人还不知道我党的重心迁移到了西柏坡。但是,这个消息被国民党傅作义知道了。

蒋介石本来是想让傅作义到东北战场上去作战。可是,傅作义不想去,毕竟他们不是蒋介石的嫡系。

说白了他不想丢了自己的地盘,然后去给蒋介石卖命。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如何去给蒋介石说自己不去东北战场呢?

于是,他就想到了进攻西柏坡打党中央的所在地。蒋介石一听,傅作义有了线索了,就同意了他的请求。

傅作义还在暗暗庆幸,自己若是偷袭西柏坡成功的话,他不但能够立大功,而且还能做到不丢失自己的京津地区。

这真的是一个一箭双雕的好事呀,当然了这也仅仅是傅作义的想法。

当傅作义率领自己的军队,向京津进军的时候,毛泽东知道了这个消息。

不得不说,当时的西柏坡确实是一个空城呀,若是傅作义来了,真的会让党中央损失很大的。

那么,要如何不让傅作义来呢?

这时候毛泽东就想到了空城计,事实上他就是用空城计吓退了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的。

那么,毛泽东是如何用的空城计呢?

其实说来也是很简单的,毛泽东仅仅写了一篇文章,然后登入到了报纸上,傅作义读了之后,立马就没有了主见。

毛泽东在报纸上到底刊登的是什么呢?

大致就是关于傅作义进军西柏坡的一些情况,包括傅作义如今进军到了哪里,有多少人,配置了什么样的武器.......。

都是一些绝密的信息,傅作义对于这一情况,真的是害怕极了。

毕竟,毛泽东对他的情况了如指掌,他不得不怕呀。而且毛泽东还说只要傅作义敢进军西柏坡,他就让京津地区附近的解放军拿下傅作义的京津。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傅作义不得不撤军了。就这样毛泽东不费一兵一卒,就把傅作义的几十万大军给吓退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