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网友们是这么评价郑国渠的:一个韩国人在秦国修了一条郑国渠。

虽说是调侃,不这句话里释放出来的信息倒是蛮有意思的,首先告诉我们这条渠的名字叫郑国渠,其次告诉我们这条渠的所有权是秦国的,再者告诉我们这条渠的总设计师是韩国人。

郑国本来是韩国非常著名的水利专家,这哥们在韩国就主管全国的水利工作。因为当初白起放水淹了楚国的鄢城,直接导致旁边的韩国瑟瑟发抖。

他们终于明白,水利其实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为此郑国在韩国其实还算是比较得志的,主要负责治理荥泽水患、整修鸿沟之渠等等水利方面的事务。

按道理来说,这哥们是个水利方面的专家,就别让人家掺和到政治事务上去好了。可是韩桓王这货却偏偏要郑国去承担一个很难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疲秦。

一、疲秦计划在韩桓王看来,简直就是一举多得的好计策。

当时的韩国失去了上党,已经是一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战国七雄之一了。为了保证韩国王位的延续,韩桓王必须要采取一定的措施,阻止秦国对自己发起进攻。

因此韩桓王想到疲秦这一招,这是啥意思呢?也就是说通过让秦国修渠的办法,达到掏空秦国,让秦国无暇东顾的目的。

为了让计划显得倍儿真实,韩桓王特地让郑国设计了一条需要修建10多年的大渠。并且这条渠修好以后,能够惠泽整个关中地区。

在韩桓王看来,能够取得秦国信任的人,只有郑国一人。为什么?因为郑国是个纯粹的技术人员,派技术人员入秦,那属于技术支持,不属于秦间计划。

疲秦的好处是多方面的,既能够拖累秦国,使得秦国无暇东顾,也能够让韩国得到喘息的机会,多活几年。同时还极有可能在这段时间里,改变天下大局。毕竟秦国在退步的同时,其他诸侯国很有可能是在进步的。

二、没想到郑国真的给秦国修了一条大渠。

秦国相邦吕不韦见了郑国以后,立刻对这条渠的构想,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啥?因为在郑国的计划里,这条渠可以惠泽整个关中地区数千里的良田。

等到大渠修成以后,那秦国的国力自然是与日俱增。吕不韦满心欢喜地接纳了郑国的建议,郑国虽然忧心忡忡,不过一旦投入工作以后,他便会忘记自己的烦恼。

郑国是个工作起来十分忘我的人,这哥们居然忘了自己来的目的是啥了,还真的正儿八经地开始给秦国修渠,而且是保质保量地完成任务。

不过修渠的时间的确很长,最终完工的时间,是10年以后了。在快要完工之前,韩国又派人过来找郑国,表示这个渠还得再延续点时间,要不秦国还是可以东出灭了韩国。

郑国立刻不答应了,眼看着自己辛辛苦苦10年的浩大工程,他哪里舍得继续拖延时间,他迫不及待地想要看到大渠修成的那一天。

这个时候秦始皇发现了这个秘密,不过秦始皇不仅没有收拾郑国,反而让郑国继续负责修渠。因为秦始皇也发现,郑国这个人是个工作狂,他可不管这条渠是给谁修的,也不管修成以后,对韩国有多大的危害。

三、郑国渠加速了韩国的灭亡。

要说弄巧成拙,郑国渠估计是比较著名的一个例子了。郑国本来是疲秦来的,没想到时间一长,他就忘了自己的目的是啥了。

再说了郑国是真的想修成这条大渠,因为这条渠的确可以惠及若干关中百姓。10年以后,在郑国的主持下,这条渠果然修成了。

因为这条渠能够灌溉关中四万多顷的土地,大大增强了秦国的国力,使得关中一下子成为了天下粮仓,天府之国。所以秦始皇甚至将这条渠的名字命名为郑国渠。

这可把韩国那帮瘪犊子给气坏了,郑国渠虽然拖住了秦国10年时间,却为后来秦始皇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此后秦始皇第一个灭的就是韩国,这也是比较尴尬的事情。说到底,人家韩国也是帮你们秦国修了一条生命渠,这么对待人家是不是有点过分了?

四、从韩国人的角度来说,这就是弄巧成拙。

从天下人和秦国人的角度来说,郑国渠的确是一件大好事。可是从韩国的角度来说,这就是一场失败的疲秦计划。

如果没有郑国渠的话,那么秦国的国力就不会增长那么快,而且秦始皇当时还没有长大。吕不韦未必就能带领秦国大军东出灭亡六国。

说不定秦国在半道上就被六国联军给击败了,从而退回关中。也就不需要什么疲秦计划了,一切又回到了过去。

可韩桓王自认为自己聪明,把个顶尖的水利专家送给了秦国,结果导致韩国第一个被灭,不晓得他儿子韩王安会不会恨死自己的老父亲。

总结:郑国渠至今流淌,说明韩国的耻辱至今被大家铭记。

可以说郑国渠流通一天,那么韩桓王的耻辱就被大家铭记一天。2016年,郑国渠被评选为陕西省第一处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这下子麻烦大了,伴随着郑国渠的名声传播海外,连外国友人们,也都打算知道郑国渠的由来了。这么一搞韩桓王就更加没面子了,如果他要活着,非得找个地缝钻进去不可。

参考资料:《史记》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一、英国人刚征服印度的时候,新统治者觉得印度的蛇太多了,于是搞了个方案——只要有人弄死一条蛇,政府就会给他发一点酬劳。

这个方法很快就奏效了,当地人找到并且抓住了很多蛇。但是有生意头脑的人很快就发现,抓蛇实在太费力气了,于是为了轻松赚钱,他们便养起了蛇。

最后政府发现了这些人的把戏,于是取消了抓蛇酬劳。这时候,那些蛇对养蛇人来说已经没什么用,于是养蛇人把它们都放生了。这下子蛇比一开始还要多了……

二、

13世纪,一支450人的外国商队来到了花剌子模国(1077–1231)的讹答剌市。有一名官员注意到了这支商队。这个官员为了中饱私囊,决定按间谍罪处死这些商人,并把他们的东西占为己有。

谁知道这支商队是成吉思汗为了跟花剌子模国建交而派来的。这下成吉思汗不开心了,决定出兵灭了这个国家。到了讹答剌市,成吉思汗杀光所有防卫军,并将熔化的银子倒进那名官员的眼睛和耳朵里,用这种方法把他处死。

到了1231年,花剌子模国已经不复存在。

三、

1349年,英格兰黑死病肆虐。苏格兰人觉得这是上帝对英格兰人的惩罚,认为趁着他们病的病、死的死,入侵过去一定可以拿下他们。结果在打仗的时候,许多军官死于黑死病。而英格兰人把他们逼到北边的时候,又把瘟疫传到了全苏格兰。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诺曼底战役期间,关于“沙漠之狐”隆美尔发生了一系列弄巧成拙的事件。

1944年7月,盟军和德军正在法国沿海地区激战,此时的隆美尔正在指挥德军部队进行抗登陆作战。隆美尔可能不知道的是,英军也截获了隆美尔频频到前线德军部队视察的消息,于是立即组织了一支特种部队——估计英军还是对1941年11月刺杀隆美尔的失败行动耿耿于怀,而且,谁让这位元帅如此喜欢跑到前线呢?如果能用特种兵击毙或者俘虏大名鼎鼎的“沙漠之狐”,势必是对德军士气的沉重打击。

隆美尔在诺曼底前线视察德军装甲部队

7月17日,隆美尔元帅去视察了党卫军第1装甲军军部,之后隆美尔准备返回。军长泽普·迪特里希建议隆美尔避开主要道路,注意隐蔽,从小路回去。但是隆美尔没有听从他的建议。截获这一消息的英军特种部队准备出动。

不过,没有听从部下建议的隆美尔引起了英联邦航空兵的注意,两架“喷火”(也有说法是“台风”)发现了这辆军官指挥车,飞机呼啸着俯冲而下,对指挥车进行了攻击。隆美尔在空袭中重伤,被送到军医院去,离开了前线。

也许这两架盟军飞机是恪尽职守的表现,不过实在是弄巧成拙——没有击毙隆美尔,迫使德军把隆美尔送到后方去医治,使得英军特种兵失去了刺杀隆美尔的一次大好机会。

3天后,也就是7月20日,德军内部反对希特勒的密谋组织终于出手了,他们制造了“720事件”,安放炸弹试图扎死希特勒(结果是炸伤),调动军队逮捕效忠纳粹的军政官员。

诺曼底前线德军被空袭后的惨状(剧照)

因为希特勒没死,密谋组织的兵变没有成功。密谋分子被抓捕,在希特勒授意的审讯之中,密谋分子之一德国空军中校凯撒·冯·霍法克指认隆美尔是他们的同谋,另外一个密谋分子卡尔·格德勒供认说,隆美尔是同谋,而且是计划中的德国临时总统候选人之一。

现代史学家一般认为密谋分子确实试探过隆美尔是否原意参加反希特勒的行动,隆美尔不置可否,也没有上报。

而且,密谋分子供出隆美尔是想让希特勒投鼠忌器——隆美尔当时任B集团军群司令官,负责抗击盟军的登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也许希特勒会大事化小?

然而这同样是弄巧成拙了,希特勒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

隆美尔这样善于进行坦克战的军官,正是希特勒上台后一手提拔起来的,恐怕希特勒潜意识认为他们的一切就是自己给予的。而且诺曼底登陆之后,希特勒和隆美尔进行了争论,隆美尔认为既然无法把盟军赶下海,恐怕德国的战败只是时间问题,劝希特勒不能打到底了。希特勒则斥责隆美尔不要胡乱议论军事之外的问题。

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希特勒起了杀心。

所以,密谋分子欲哭无泪地发现,咬出隆美尔非但不能帮他们减轻罪罚,还让更多的人倒霉,首先是倒霉的是西线德军总司令冯·克鲁格元帅,被召回受审,途中自杀。而被逮捕的密谋分子被希特勒毫不留情地残酷处死。

英军特种部队

至于隆美尔元帅,被希特勒逼迫自杀,英军也永远失去了刺杀隆美尔的机会。

所以,恐怕弄巧成拙的开端就是英国空军第602飞行中队的两位飞行员,这两位没有“过于敏锐”地搜索地面目标,也许就不会去空袭隆美尔的座车(他们当时应该不知道车上居然是隆美尔)——二战时期作战飞机精确打击的能力极差。那么英军特种兵也许就能成功杀死或者俘虏隆美尔元帅,那么就会让英军获得击毙或者俘虏“沙漠之狐”的荣耀,而且还会让隆美尔落下莽撞和粗心的名声。

最后,一系列的弄巧成拙使得隆美尔不但在战时德国的宣传加上战后的宣传成了神出鬼没的名将,而且因为死于希特勒下达的自裁命令,成了富有骑士精神的反纳粹将领,在公众的眼中的地位非常高大。

阅读更多军事内容,请关注 近卫步兵师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1937年淞沪会战期间,作为交战双方的中日两国,都有一系列弄巧成拙的事情。

先说中方。

全面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确定了开辟华东战场将日军拖入中国腹地、以空间换时间、争取国际援助、持久抗战的国家战略。

于是,京沪防御区军事长官张治中上将向最高统帅部建议集中绝对优势兵力在上海发动进攻,以突然行动的方式歼灭日本在上海的驻军。最高统帅蒋介石批准了这一要求。

前面说到,中国的国家战略中有一条是要争取国际援助。在蒋介石看来,所谓的国际援助不仅仅是物资援助,还有列强在政治、经济上干涉、制裁日本。上海是西方列强在亚洲最大的利益聚集地,战火在这里燃起,必然会触及列强的利益,特别是国际联盟成员国英国、法国等国。

对此,蒋介石将当时中国军队最精锐的德械师——第87、88、36师先后调到上海参战,新成立的空军部队也大部分集中在上海附近。

按照张治中的计划,准备在8月13日陆军部队在空军掩护下对上海的日军发动突然袭击,以一次扫荡的态势迅速将其消灭。就在发动进攻的前一天晚上,蒋介石向张治中发来密电,要求张治中暂停明天的行动。原因是西方列强已经出面调停中日矛盾了,他们组成了一个“上海外交团”,建议把上海搞成一个不设防的城市。蒋介石对此有了犹豫,于是向张治中紧急叫停军事行动!

接到蒋介石命令的张治中大为光火,一个绝好的战机就因为最高统帅的稍微犹豫而断送了......但张治中没想到的是,这仅仅只是个开头。

8月13日,日军向八字桥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现在好了,原本是中国军队发动突袭,现在成了防御了。

8月14日,双方在空中、陆地厮杀一整天,由于日军已经有了充分准备,中国军队伤亡上千人,仍然没能达到消灭日军的目的。

当天晚上,蒋介石再次下达停止进攻的命令。

没有什么历史资料可以说明蒋介石下达这个命令的原因是什么。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14日一天的激烈战斗让蒋介石更加感到了中日双方的差距,他还是寄希望于所谓的国际调停。

15日,中国军队没有再继续进攻,而日本人却没闲着。14日,日本内阁召开紧急会议,动员3个师团向上海增援。

16日,中国军队第36师抵达淞沪战场,军事行动继续。

当中国军队的进攻开始不久,蒋介石的停战命令又来了。因为蒋介石得到一个小道消息,那就是美、英、法三国已经正式向日本政府提出将上海作为中立区,中日军队同时撤出。

蒋介石于是想在列强面前卖个好,表达一下诚意,因此先下令停战。

实际上,已经连续作战的上海日军已经是强弩之末,日本海军第三舰队司令长谷川清等不到援兵甚至有了剖腹的念头。但是中国军队在这个时候突然停止进攻无疑是给了日军以宝贵的喘息之机。

19日,一个令蒋介石绝望而痛苦的消息传来了:日本政府拒绝了美英法三国将上海作为中立区的建议,日本国内派出的两个师团的援军已经在向上海开进途中。

就这样,蒋介石原本寄希望可以得到西方列强的援助制裁日本,因此一再干涉前方战事。结果没想到西方列强只是不疼不痒和稀泥似的表了表态,导致中国军队一再延误战机。原本花大力气组建起来的精锐部队——德械师,就是在淞沪会战前夕这样白白浪费掉了。

现在说说日本。

一向极端蔑视中国的日本军部在战前曾提出要在三个月内灭亡中国。日本人这一计划看似狂妄,实际上也是有很大的算计。那就是集中兵力打击中国经济重心所在地——以沪宁杭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地区,打垮中国的经济基础。

国民政府从1928年统一全国后,国家建设的产业布局都还是延续清朝末期,国家建设成果都集中在东南沿海,又以上海为重。当时全国登记注册的工厂企业有2435家,东部沿海地区有2241家,其中上海就有1168家。

所以,日本人也满以为只要拿下上海、南京,就可以实现打垮中国经济的目的,继而就可以迫使中国投降退出战争。

但是自淞沪会战开始后第九天,即1937年8月日,中国随即开始了大规模的举国大搬迁行动。数以十万计的中国军人在前线与日军血战的同时,数以百万计的中国企业家、资本家、政府官员、技术人员、工人、农民、船工和社会各界人士拆卸机器打包向华中、西南地区转移。

最后,中国军队浴血奋战3个多月,以近30万军队伤亡为代价成功掩护了中华民族最后一点精血的转移。而日军虽然一举攻克了上海,却没有实现打垮中国经济的目的,反而一步步陷入了中国持久战的陷阱之中。

因此,综上所述,中国方面在战术上弄巧成拙,日本则是在战略上弄巧成拙。这样的模式今后漫长的战争岁月中一直存在。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1916年末的德意志帝国外相齐默尔曼忧心忡忡,摊上威廉二世这种逗逼皇帝是个人就得发疯,帝国即使再强大也经不起双线作战的消耗。可目前帝国确实陷入了双线作战的泥潭,在西线凡尔登和索姆河成为绞肉机,在东线发狂的沙皇已经完全不管国内死活,春天就集结了数百万兵力不计代价的进攻。德意志帝国每天要消耗成千上万的战士才能维持战线稳定,但士兵毕竟不是麦子,割倒了明年还会再长,合格的士兵需要近二十年才能成长起来,帝国已经等不了二十年。因为和英国在大西洋上的无限制潜艇战,美洲的巨人也开始跃跃欲试了。

齐默尔曼觉得自己该给那个战争狂皇帝好好上一课了,很多问题不是靠刀剑来解决的,更需要智慧。他告诉皇帝我将出手拯救帝国。不需要刀枪,只需要一封电报和一个人,我就能让帝国转危为安。意气风发的齐葛亮恨不得手里拿把羽纱坐轮椅上跟皇帝论道,可惜逗逼皇帝并不给他捧场,只让他有招快想,没招快滚。

他在1917年初发给了墨西哥一封电报,告诉这帮把玉米棒子做出花来的哥们,我们尽量让那群美国佬保持中立。但如果他们没有中立,反而过来抽我。那么兄弟,他家后院可就空了,我拿钱你出力,我们抢他丫挺的,好处对半分如何?如果你觉得咱们两家抢不动,就和那群日本矮子商量,三家分也是可以的,盼复。

墨西哥回电,不怎么样,那帮美国佬太牲口,你离那么远帮不上忙,根本就是想让我送死。齐葛亮再回,哥们你相信我们的实力,用不了三个月我们就能干翻英国海军,到时候大西洋任我横晃,拉你一把还是很轻松的。

就在两边扯淡的过程中,他们的电文被英国给破译了....后世国际搅屎棍的名号岂是白叫的?约翰牛果断的把电报转给了美国佬。就这样,齐葛亮同志悲剧了,本来就愁没借口出去摘果子的老美在1917年4月6日直接对德国宣战。墨西哥则在4月14号给老齐回电,不好意思大哥,根据我们调研,确定打不过美国佬,不跟您混了哈。老齐看着电报良久,抬头45度角向天,幽幽叹息道:“你娃还敢再不要脸点吗?老美都宣战了你才回电?”

德皇威廉二世看了老齐半个小时才说话:“你就这样拯救帝国的?你家祖上不会封地是在波尔多(法国境内)吧?“

老齐一头瀑布汗,只能强行挽尊说:”起码我送走那个人还是管用的啊。“

威廉二世:“也是,尼古拉表弟家里算是彻底闹翻了。那家伙是个人才,除了名字长点,放走有点可惜了。对了,他叫啥来着?”

老齐:“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

威廉二世:“俄国佬的名字起出来是浪费墨水的吧?”

老齐:“陛下,那边现在叫那位先生列宁。”

威廉二世:“这个名字倒是好记,只是不知道为什么,总有点不详的预感.....”

历史上有哪些弄巧成拙的故事?

中央红军长征途中渡过金沙江后,向大渡河方向挺进。在必经之路上,川军将领刘元璋为了阻击红军,保住西昌,不惜放火烧了最繁华商业街,让商户、民众遭到惨重损失,但最后结果却让刘元璋悲喜交加,追悔莫及。

1935年5月中旬,中央红军在四渡赤水、渡过金沙江后,召开了“会理会议”,定下了:“向北发展,穿过彝民区,抢渡大渡河,实现与红四方面军会合”的目标。

红军北上,重镇西昌是必经之路,在城内驻守的川康边防军司令刘元璋,面对一直被重兵围剿围追堵截却屡打不垮的红军即将兵临城下,虽然内心慌张,但却无奈必须死守。

在调集自己所有部队向西昌靠拢之时,刘元璋绞尽脑汁,下足力气加强城防。但南门外的西街商业街却让他颇伤脑筋。

近两里长的西街是西昌城最繁华的地段,商铺林立,商贾云集。但这些靠近城墙的房屋确实是大患,到时红军一定会借助这些建筑来攻城,所以刘元璋琢磨着怎样毁掉这个商业街。

如果烧掉,商户和百姓们的损失就大了,那肯定会激起民愤,让自己陷于是非之中。但为了保住西昌,维护自己的势力,刘元璋思来想去,必须烧。

他把商户和民众代表们招来开会,极力渲染红军的厉害,恐吓商户、民众说红军到来会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所以必须要守住西昌城,保护百姓。

但要守住城就必须要烧掉商业街,可烧街又会使民众损失很大。在说到这里时,刘元璋表现出一副痛苦为难的样子。

经他连蒙带唬加恐吓,代表们心生惧意,万般无奈之下,不敢不同意烧街,刘元璋趁势让他们联名写了一个“请愿书”。

拿到“请愿书”的刘元璋这下有恃无恐了,在中央红军的先头部队距西昌还有数十里的时候,他就下了放火的命令,不仅繁华的商业街被付之一炬,相邻的两条街也被株连。

烧了商业街的刘元璋去了一块心病,他和他的官兵们紧张地等着红军来攻城。

但左等右等不见动静,时间不长,有人来报告,红军的队伍在西南十五里的地方整整走了一夜,现在已往泸沽县方向而去——原来红军根本就没有攻打西昌的打算,他们绕城而去。

消息马上在西昌城内传开,刘元璋立即受到了猛烈的抨击,先前被迫同意烧街的商户、百姓们纷纷跑来向刘元璋讨说法,要求他赔偿损失,让悲喜交加的刘元璋五味杂陈,又尴尬又无奈。

刘元璋为了保护自己的利益,挖空心思,不择手段,白白牺牲了众多民众的财产,结果却枉费心机,弄巧成拙,让自己背负骂名,千夫所指,陷自己于难堪狼狈的境地。

历史微点与您共同学习,感谢您的关注与支持!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