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要搞清楚玉佩的事情,先要搞清楚吕不韦、赵姬、嬴异人和嬴政的关系。赵姬还是吕不韦府上的舞姬时,就已经跟吕不韦好上了。从时间点上我们已经看不出什么名堂了,因为我们不知道吕不韦是什么时候把赵姬送给嬴异人的。

我们只知道,公元前259年,赵姬生下了嬴政,也就是后来的秦始皇。所以这里就存在了两种情况。

  1. 第一种情况,赵姬在送给嬴异人之前,就已经怀上了吕不韦的孩子,那么秦始皇极有可能就是吕不韦的儿子。
  2. 第二种情况,赵姬在送给嬴异人之后,过了一段时间,才怀上了孩子。那么秦始皇肯定就是嬴异人的儿子。

可是司马迁的《史记》里为啥给出了两个不同的答案呢?因为不光司马迁搞不清楚,我甚至认为他们当事人自己都搞不清楚这件事。

一、谁都不知道秦始皇是谁的儿子。

吕不韦和嬴异人不知道这种情况,或许还能理解。毕竟怀孕的是赵姬,他们俩也不可能把时间点掐那么准。

可是赵姬就真的很清楚事情的真相吗?怀孕是有1个月的潜伏期的。也就是说,很可能在这1个月之内,做母亲的自己都感觉不出来。

秦始皇帝者,秦庄襄王子也。庄襄王为秦质子于赵,见吕不韦姬,悦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于邯郸。及生,名为政。姓赵氏。---《史记,秦始皇本纪》

如果吕不韦把赵姬送给嬴异人的时间,恰好就在这1个月的时间内,你说谁能分得清,这个娃是谁的孩子?

赵姬上半个月旁边躺着的还是吕不韦,下半个月身边就是嬴异人了,她也很为难啊,所以只能一口咬定,秦始皇是嬴异人的儿子,因为这更有利于秦始皇的未来。

早产半个月甚至1个月,都是很正常的现象,也不会引起嬴异人的怀疑。所以我们说,真相谁都搞不明白。

好在从名义上来说,秦始皇是嬴异人的儿子,所以他有继承王位的权力。有这么一点作为证明,那就足够了,至于是不是真的,那并不重要。

太监找个义子还能继承家族香火,更何况是情况不明的儿子呢?曹操的爷爷曹腾就是个大太监,他把曹嵩过继过来,继承了曹家的香火,曹操就算做了魏王,依旧还是用的曹姓,可见过继的力量有多强大。

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史记,吕不韦列传》

秦始皇自己估计也搞不清楚这件事,因为嬴异人儿子的这个身份,对他来说最有利。所以他也就默认了这个情况,但是他心里总归是有疑虑的。

二、那块玉佩,是吕不韦和赵姬的定情信物。

秦始皇在诛灭了嫪毐叛乱以后,也成功地让吕不韦收拾包袱回封地去了。这个时候《大秦赋》里的秦始皇,让赵高带着扶苏去,还了一块玉佩给吕不韦。

吕不韦看到那块玉佩以后,那表情比得知秦孝文王死了还要扭曲。他知道这块玉佩的分量,那是吕不韦、赵姬和嬴政三个人才知道的秘密。

当年赵姬深得吕不韦宠爱,为了表达自己的情谊,吕不韦送了一块玉佩给赵姬作为定情信物。此后赵姬到了嬴异人身边,依旧还是带着这块玉佩。

一旦嬴异人问起来,估摸着赵姬会说这是母亲留给她的唯一遗物,这是电视剧惯用的伎俩。等到嬴政出生以后,赵姬就把这块玉佩送给了嬴政。

这事情可就大发了,赵姬送什么不好,为啥偏偏要送这块玉佩?难道说赵姬心里已经默认了,吕不韦才是嬴政的生父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大秦赋》的这条线可就隐藏太深刻了。可能是吕不韦和赵姬的故事被掐掉了,所以才会显得这块玉佩如此突兀。

不过由此可见,现代大部分专家考证下来,吕不韦是秦始皇生父的可能性更大,这个事情,还是得到了该剧导演和编剧的认可了。

三、秦始皇要断绝这种“父子”关系,因为他只能是大秦的王。

既然是吕不韦给赵姬的定情信物,秦始皇为什么要拿来还给吕不韦呢?我认为秦始皇是想要表达一件事,他知道了事情的所有真相。

也就是说秦始皇心里默认自己就是吕不韦的儿子,否则母亲没有必要把她和别的男人的定情信物送给自己。但是秦始皇不能承认这种关系。

秦始皇把玉佩还给吕不韦,就是要告诉吕不韦,这种关系就算是真的,也不可能摆上台面,因为他要做秦国的王,而且从他这一代开始会永不断绝地延续下去。

可是秦始皇同时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他让自己的儿子扶苏前去送这块玉佩,其实也是为了让吕不韦看看自己的“亲孙子”,因为剧中好几次都说过,吕不韦还从来没有看过扶苏,不是他不想看,而是他必须要为了秦始皇避嫌,去看了说不定谣言又要四起了。

在吕不韦离开咸阳的时候,秦始皇满足了吕不韦的这个愿望。这就是秦始皇为吕不韦做的最后一件事。看过去,秦始皇是吕不韦的儿,看未来,秦始皇只能是一统六国的王者。

因此,秦始皇就是用扶苏和玉佩,跟过去说再见。未来的大秦帝国,只有秦始皇嬴政这样的王者,不再有身份不清不楚的嬴政了。

总结:吕不韦回到封地后,为何选择自尽?

值得注意的是,赵姬被秦始皇从雍城迎回咸阳的时候,也是吕不韦被赶出咸阳的时候了。结果到了封地以后,六国不断派人来问候吕不韦,这面子可大了去了。

从这里也看得出,吕不韦这个秦国的相邦,那做的是相当有水平的。秦始皇此时已经跟吕不韦算清了父子之账,再算就是君臣之账了。

所以秦始皇担心吕不韦有造反的可能,就不断写信去痛斥吕不韦。吕不韦不堪受辱就选择了喝毒酒自尽了。

吕不韦为啥不接受六国的邀请?一个正常人会选择死吗?我认为吕不韦早就把秦始皇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儿子这么有出息,做父亲的为何还要千方百计地阻拦呢?

过去吕不韦活着,把秦国治理好交给嬴政,那是为了嬴政好。现在吕不韦喝毒酒自尽,是为了剪除嬴政的麻烦,也是为了嬴政好。可怜天下父母心,就算不是亲父子,这么多年的相处下来,一句句仲父叫了十几年,也成了亲父子了。

参考资料:《史记》

《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大秦赋》中吕不韦因嫪毐叛乱之事要走了,他是带着孤独含着泪走的,是在自己"孙子"的啼哭声中狠心扭头就走的,是拿着秦王赢政托"孙儿"转送给自己的鸟形玉佩走的。

而站在咸阳城战楼上的秦王赢政也面无表情,心思低沉,像是在百感交集,仿佛心中有很多话想说但又说不出口,想要冲下去送别但又必须得强忍着,心里十分的纠结和痛苦。

秦王赢政和老相邦吕不韦就这样分别了,看着就让人感觉心里有一种痛,也许这是骨血分离才有的痛吧?也许这是真正父子之间分离才有的悲伤吧?

秦王赢政让蒙毅带着自己的儿子扶苏去送吕不韦,难道就只是单纯地为了让吕不韦见见扶苏?想必这是有深意的吧!与此同时,他还特意吩咐赵高把鸟形玉佩转交给吕不韦。

那么赢政为何让赵高给吕不韦扶苏的玉佩?

我知道玉佩在古代是十分珍贵的,它是一种身份和权力的象征,一般时候是绝不会送人的,就如孔子所说:君子无故,玉不离身。

在古人的眼里,玉具有着义、礼、乐、忠、信、天、地、道、德等君子的品节,因此通常将谦谦君子喻为"温润如玉"。

由此可见赢政是非常认可吕不韦对待自己和秦国的忠心,也非常认可他为秦国以及自己所做的贡献,比如镇压华阳政,扶植自己当秦王,著书《吕氏春秋》等等。

这就是在表面上向吕不韦说明:我是相信老相邦你是忠诚的,没有害我之心!

然而这种相信又是来源于哪里呢?又或者说这也许是一种变相的"警告"呢?

相必是来源于这块玉佩本身的故事,也许别人不知道,但是吕不韦是很清楚的,因为这块玉佩他亲自送出去的!

是他送给扶苏的吗?N0,那么是他送小时候赢政的吗?也不是,那吕不韦是送给谁的呢?原来这块玉是在小扶苏出生时,赵姬送给他的,那也就是说吕不韦首先把这块玉送给了当时还在做舞姬的赵姬。

这也是吕不韦与赵姬之间的定情之物,自从平定嫪毐叛乱之后,赵太后赵姬就与赢政道出了她与吕不韦之间的真正关系以及她们之前的定情和约定。

原来赵姬听从了吕不韦之意跟了赢异人以后,她还是很爱吕不韦的,但她又恨吕不韦对自己的利用抛弃,而与嫪毐在一起并发展到叛乱,一方面是那方面的需要,另一方面就是在报复吕不韦的抛弃。

因此,这显然是吕不韦与赢政母后的定情之物,所以当吕不韦看到这块玉佩,心中就已经明白了这一切,他明白赢政己经知悉了他俩的真正关系了。

但是秦王赢政送这块玉佩给他的意思就是说,我虽然知道了我俩的关系,但我现在还不能摆明认你,我只能是秦国的王,送玉佩给了,就是要断绝这种暗中的"父子"关系,希望你能理解。

当然赢政另一层深意也体现了出来,那就是希望吕不韦回到封地能洁身自好,千万别做像送嫪毐给太后这种危害到我"大秦江山的事了,一定要做到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境界,小扶苏是你亲孙子,他送你也就代表我送你!希望你好自为之。

同时秦王送这个玉佩给吕不韦就相当于告诉吕不韦见玉佩就如同见他一样,见玉佩如同见自己孙子扶苏一样,让吕不韦明白这冮山也如同他的江山一样!千万别再做有乱秦王江山的事了!

估计这也是以后吕不韦以后面临各国聘请的压力自杀的最终原因之一!

然而《大情赋》中对吕不韦与赵姬之间的关系展现的太委婉,没有明确指出两人的真实关系,而吕不韦与秦王真正关系也就成了一个谜了。

再说现在的我们对他俩的关系也有两种说法,一种是父子关系,一种是君臣关系,那我想问的是为何吕不韦一直未曾有夺位的想法呢?

说实话,凭吕不韦当年的权力,他想要夺秦王的位置应该不难!而且百家讲坛中的老师们也是一致认为赢政是吕不韦的儿子。

当然啦,现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秦始皇究竟是谁儿子现在也暂时无从考证,但我认为吕不韦是有野心的,他做任何事情都是有目的!那也就是说他不夺王位也是有他目的的,他以后自杀也是有目的的!

《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玉佩哪来的?吕不韦认识吗?不认识给他有什么意义?

答案是吕不韦当然认识,这块玉佩是吕不韦送给赵姬的!赵姬转送给嬴政的!嬴政不想见吕不韦,见面太过绝情,所以让扶苏转送。

送玉佩的真实含义:

你老吕跟赵姬的那些私情,从此就断了吧,还你定情信物,以后别再想见面了!嬴政不想在大庭广众之下说他妈的风流史,所以就让长子送还玉佩。

至于说什么嬴政是吕不韦私生子的,要么是傻子,要么是疯子。

《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近日央视播出的《大秦赋》有这样一个情节:吕不韦受嫪毐叛乱的影响(身体吃不消找了个顶火包的,没想到那是人家特长)被罢相逐出咸阳,嬴政命蒙毅抱着大公子扶苏到城门为吕不韦送行,并托扶苏转赠玉佩。

这里必须先要吐槽下《大秦赋》,好好的IP配上优秀的小说原著加持,却硬生生拍成了赵姬和他两个男人的故事,都50集了还在咸阳城内磨磨唧唧,说好的东出呢?说好的一统天下呢?虽然消息灵通人士早已剧透,嬴政最终一定会歼灭六国,但留给政哥的时间真的不多了。

虎符

言归正传,秦始皇作为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第一位皇帝,文韬武略彪炳史册。虽然此时他年纪尚轻,相当于如今的大学毕业生吧,但他的一言一行必然隐含着深意。细细思来应有以下两点:

一、表达对仲父的感情。玉在古代可不是随便送人的,就像现今不能随便给人送钟一样。玉代表着纯洁、温润,若非吕不韦之功,嬴政哪怕使出洪荒之力也没办法坐上秦王宝座的,更何况那些谣言.....鬼知道那是不是真的就是谣言呢?

二、嬴政和吕不韦之间的矛盾其实主要是执政理念不同。嬴政执法家,信奉乱世用重典;吕不韦实为杂家,信奉管你法道儒墨,只要对秦国有利就用,这也吻合其商人的出身。其实两种理念皆有可取之处,天下一统之前当以法家凝聚人心,令行禁止,激发潜能。而天下一统之后则应缓和各方矛盾,总要给六国人一个适应过程嘛。这些作为一袋雄主的嬴政未必不清楚,所以他让自己此时的理论继承人扶苏相送,也许是在暗示:你放心走吧,你的《吕氏春秋》虽然我不会用,但不代表我的儿子也不会用。

作者实拍

《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在《大秦赋》中,嫪毐之乱牵连了很多朝臣,太后被软禁,吕不韦被罢相。秦王知道吕不韦并无谋反之心,而且嫪毐谋反他也有平乱之功,秦王并不想处死他。只想从他手中拿回王权。

秦王最后没杀吕不韦,只是放他去了洛阳,在《大秦赋》中吕不韦离开咸阳时,宗室和百官都来送他。其实吕不韦这个时候最想看到的是赢政。

百官都是城门口恭送丞相,表现出对丞相的不舍,而赢姓宗亲们却站在城楼上俯视着一切,毕竟外客专权的日子终于结束,这其实也是秦王的内心。而吕不韦转头离开的场面,颇有一点英雄迟暮的味道。

吕不韦虽有自己的私心,但是一辈子为了大秦的事业费尽心思,归根结底他的所作所为,对于秦国的发展还是有利的。这些秦王都是看在眼里。

所以在吕不韦离开的时候,他有诸多不舍。因此他让蒙恬抱着扶苏替自己来送吕不韦,还给了吕不韦一块玄鸟玉佩。

这个图案是秦国王族的象征,代表赢政对吕不韦过去功绩的一种肯定,同时借扶苏之手,告诉吕不韦,多谢当年仲父的教导和关照之恩。

送玉佩并不是秦王临时起意,而是早就拿在手里准备好的。吕不韦一看到玉佩,就懂得了是什么意思:玉代表着“誉”,是对自己功绩的肯定;

且这块玉佩就是他当初给秦王的,如今又回到自己手上。吕不韦知道,这是赢政在告诉自己:属于吕不韦的时代结束了,接下来是秦王赢政的时代。

玉在中国是非常宝贵的东西,也是值得珍藏的东西,赢政送给吕不韦美玉,因此同时是对他的一种祝愿,希望他在封地的日子珍重。

当初吕不韦来到咸阳,是为了名和利,如今走的时候却失去了一切,不知道他心中是何感想。

《大秦赋》中吕不韦被逐出咸阳时,嬴政为何让赵高给他扶苏的玉佩?

抛开电视剧的奇葩描述,吕不韦和嬴政的关系到底怎么样才符合历史线索以及背后的真相,这才是我们重点关注的。对历史的解读一定要在史料确立的框架内以及合理的推理论证。先看这两个人的人生轨迹和所作所为,再抽丝剥茧认识他们的真实关系。

吕不韦商人出身,但他志向远大,渴望成就一番经天纬地的事业。看看春秋战国时的社会风尚,知识分子为渴求名利,成名成家而奋不顾身甚至舍生忘死是普遍现象。从吕不韦后面的所作所为看,他也是这类人。但他做法更加稳妥,成功从商的经历让他能够有物资条件和处事方法来实现他的理想。所以当他找到或则遇到异人后,在经过深思熟虑的思考和长期准备后,机会终于降临给有缘人。奇货可居不是灵光一现的思想,而是深谋远虑后的决策,表面上看是商人的投机思维,实际上是吕不韦实现理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吕不韦实际上和商鞅,卫缭,张仪,苏秦是一类人,但他的成就能与商鞅相比,高过其他人。虽然他不如商鞅大开大合的制度创新,但他治国经营的成就更符合他成功商人的经历,同时他培养出祖龙这样的伟大君王,其历史功绩绝不低于商鞅。

为什么说吕不韦的成就可比商鞅?最直接的证据就是秦国国力的增强。嬴政统一天下之前秦与六国的战争多是在两国边境接壤地区,很少长期深入敌国纵深作战,且连续大兵团作战很少。如长平之战后,秦没能乘胜追击一举灭了赵国,秦王对国力的了解肯定超过白起,所以才决定回兵。几个月后邯郸之战,秦兵强弩之末的征兆明显,既攻不下邯郸,又被联军轻易击败。而经过吕不韦十多年的经营秦国国力已经能够支撑秦王的统一战争。这不再是短期的边境战争,而是长期连续,深入整个北中国的恢宏大战。这需要粮食,武器,工具,兵员,人力等巨大储备,合理分配,有效地转运,这是综合国力的体现。可以说没有吕不韦的经营积累就没有秦始皇统一天下的基础。如果这样说还不够直观和充分,那么我们对比下后世的战争规模来说明秦国的成就。秦末还爆发过几十万人的战斗,到了西汉打匈奴时国力就支持不了大部队远距离连续作战。到了汉光武时荥阳大战,王莽几十万大军没坚持多久就被饿垮拖垮了,三国时战争规模也有限,赤壁之战曹军也就20多万。此后中国古代战争单方面参战兵力基本不超过20/30万人。个别征集几十万兵力的结果都不妙:苻坚南侵淝水之战,隋炀帝征讨高丽,金朝野狐岭,都是典型的大败仗,除了指挥,士气,战斗力外,补给不利也是重要原因。打仗是最能体现国力和政府效率的行为,可以说秦朝的相对国力和政府组织运转效率是中国古代的高峰,而吕不韦执政期间又是秦国力的高峰。所以我们才可以说没有吕不韦经营积累,就没有大秦一统天下的物资基础。顺便我们看看外国的情况:欧洲直到拿破仑战争,普法战争,美国的南北战争都没有组织过单方面投入50/60万人的会战。通过对比可知吕不韦时代大秦的国力和效率,吕不韦居功至伟。

这是吕不韦治国业绩,再来看看他是如何为官执政的。《大秦赋》里李斯说吕不韦是个权臣。那我们来看看吕不韦是怎么做大秦相邦的。

首先吕不韦召集门客搞了个《吕氏春秋》,总结他个人治国理政的理念。这期间吕不韦的威望达到巅峰,根本不需要沽名钓誉,如果没有更高的理想追求他何须如此?这就不像权臣干的事。再说一个权臣为确保自己长治久安一定会形成自己的圈子,可吕不韦做法很奇怪啊:会不安排自己的子侄进入高层并安排好接班人吗?会不把女性亲属嫁给嬴政和宗室重臣吗?会不安排死党遍布朝堂让嬴政不敢轻举妄动吗?会不全方位监视嬴政,一有异动即可清除吗?会推荐李斯这样的白眼狼,发现后又不铲除吗?嬴政要对付他的意图昭然若揭时会束手待毙而不反击吗?和嬴政呆这么长时间,发现不了嬴政的独霸性格?不会更换个更听话的秦王?想上位的公子想当傀儡的人如过江之鲫,或找那个年轻又缺心眼的成蛟岂不更好?这些都不做,被贬斥到封地后还不知收敛,这是吕不韦这么精明的人干的事情吗?连简单的自保都不做,这是一个权臣所作所为吗?所以只有一种解释就是吕不韦确实全心全意为嬴政为大秦服务的忠臣和能臣。一直教导嬴政治国理政能力,传授权谋和手段,丝毫不防备嬴政对自己的一切举动,用人只为朝廷只为嬴政考虑,不怕也不屑被人打小报告,只要让嬴政建立自己的团队,替嬴政摆平难题而不要好处,这些够不够?还有不安排自己的子侄做大官,不嫁自己女儿给嬴政,怎么解释?这比后世诸葛亮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更甚。

从嬴政罢了吕不韦的相后并没有清洗朝堂看,吕不韦留下的团队应该都是忠于嬴政的,当时可靠有用的行政人才。要知道小小的嫪毐叛乱就诛杀20多家,4000家流放。成蛟叛乱时被裹挟的叛军军吏皆斩。为了树立无上王权,27个劝谏嬴政缓和他与赵姬关系的大臣都被嬴政杀了。如果吕不韦的小团体真是个人利益集团或有不法行为或对嬴政不够忠诚或只是任人唯亲能力不足,嬴政会毫不犹豫清洗掉。但是这些都没发生,这正说明了没有吕不韦个人利益集团的存在,他的用人基本是无可指责的。

种种事实表明了吕不韦的为人处世的确可以进入中国古代最杰出政治家行列,与姜尚,百里奚,管仲,诸葛亮为后世楷模。

至于他与赵姬本就是主仆关系,又让赵姬找到好的归宿,在赵姬守寡后与赵姬走得近,在当时的风俗看无可指责。当时守寡后的贵妇养面首或与人私通都不是稀罕事,卫灵公时的夏姬,宣太后与义渠王,魏丑夫都是典型事例。但是当时都没有人指责他们大逆不道。吕不韦只是为寂寞的太后找个伴而已,而不是刻意安排嫪毐去祸乱朝政。是赵姬自己把路走歪了,而嫪毐也是因为叛乱被诛而不是与赵姬生了两儿子。所以吕不韦与赵姬最多是风流韵事而不是大节有亏。我们不能用朱熹以后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标准去要求先秦人。

说完了吕不韦,再说下嬴政的经历和人格的建立。嬴政小时出身寒微,老爸是质子,老妈是歌姬。加上老爸半途又跑回秦国,幼年的赵政想必吃了很多苦,心里有很多怨,加上老妈水平有限,自然不会多教导他,多开导他。所以这可能造成了赵政性格中存在暴力倾向。同时小时候失去的东西多也可能造成他的控制欲强烈。所以赵政小时遭遇对他以后人生影响很大,再加上赵姬教导无方,都使赵政性格上存在些过激和消极的一面。这些负面东西影响了赵政的一生。嬴政归秦后直到亲政受到了良好的培养,得到了吕不韦忠心地辅佐:他受到吕不韦的言传身教,各种能力是吕不韦悉心培养出来的。他的基本团队也是吕不韦推荐或认可的;他的国家被吕不韦治理的井井有条,国富民强;他的所作所为基本不受吕不韦操控,也没有人打他小报告;有人想搞破坏,仲父也帮他搞定;嬴政只要等合适时机上位即可。在这样优渥的环境下,嬴政在未亲政的期间想必他读了大量的政治历史等各方面的书和有专家师傅的教诲(肯定包括吕不韦)。造就嬴政的个人能力和复杂人格肯定是这些教育和他自己理解思考的结果。

首先是嬴政唯我独尊的王位思想确立的外因。秦国早期王权不尊,王位非正常更替,周朝的衰弱,三家分晋,齐田代姜,这些王权衰落的历史教训比比皆是。再则嬴政是从君王的角度看问题,和一般人不一样,更注重权力的掌控。大秦是法家意识形态主导的国家,讲究民弱国(君王)强,嬴政在这样的环境教育下王权独裁意识强也正常。我认为还有两个因素对嬴政的三观影响非常大。一个是父母对嬴政的影响:如果父亲抛妻弃子逃回秦国还情有可原,那么在嬴政看来赵姬居然为了嫪毐而支持至少是默许嫪毐叛乱废除他的王位,这是对人性的致命一击。一万次说教比不上一次残酷的现实经历。没有比父母更加亲近可靠的人了吧,恰恰是他们背叛了自己。从此我总结了爹亲娘亲不如权亲。从后面嬴政的为人处世风格看,我断定他就是这么想的。另一个因素是嬴政的核心团队对他的影响:嬴政个性刚强,按性格互补组团原则吕不韦给他推荐都是能力强而性格相对柔顺的人,李斯,蒙氏兄弟等等,连后来的太子扶苏也是如此,说明嬴政也喜欢这样的人。这些人绝对以嬴政为中心,忠心耿耿也不会违背嬴政的任何意志,处理问题能力也够,嬴政用起来得心应手。嬴政也认为臣子就该如此。这些人不会指出嬴政的不足,只会一味顺从甚至助长嬴政唯我独尊目空一切的霸道性格,同时让嬴政认为臣下就该无条件服从自己。这些秘书型人格的臣子成就了嬴政,也最终害了嬴政和大秦帝国。秘书型人格的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有的,却缺乏杀伐果断的自主决策的魄力,也缺乏深谋远虑的眼光,他们只适合在强势领导指挥下工作。所以秦始皇在时一切相安无事,秦始皇去世的关键时刻都手足无措了:作为久居官场经验老道的李斯居然会听信赵高一番话就篡改秦始皇遗嘱,把至高权力交出去,却忘了扶苏是他的女婿。扶苏居然听信一个使者的话,看到一份可疑的诏书就自杀了,难道他不理解老爸为什么要他到蒙恬这里当监军变相掌握军权的真实用意?这么重大转变这么可能这么仓促?要死也得弄清原因。蒙恬也蠢,秦始皇让他与太子手握重兵,事先丝毫没有征兆就逼太子自杀,解除自己兵权并下狱,这绝对有问题。这必须亲自证实,秦始皇是暴君但不是昏君,准太子是国本,哪能轻易处置了。所以扶苏和蒙恬就该当机立断,扣留使者,统军急回咸阳。秦始皇在,自然说的清楚;秦始皇不在,立即以长子身份继位,大军在握谁敢反抗?我怎么看扶苏都不会输。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啊。离题有点远,再回到主题。这些外因造就了嬴政,还有一点内因就是嬴政幼时经历造就的自傲,刻薄又有点自卑心理。我们看下历史上生活条件优越或长期身居高位的君王心态就比较好,有度量,能听臣下的意见,也愿意与臣下一起分享,有很大的自信能够控制住局面,如刘秀,李世民,赵匡胤。而出身微寒的帝王更多是刻薄防范,独占的翻身做主心态,如刘邦,朱元璋之流。嬴政也是如此,得到的一切都想独占,归根结底至于内心底里的一丝自卑不自信。

嬴政就是这样的性格,唯我独尊,大权独揽,刻薄寡恩,就直接决定了他的行事风格。

嬴政想唯我独尊,大权独揽就必须树立绝对王权。告诉世人所有一切都是皇帝给与的,皇帝也可以随时收回,无论是财富,地位,荣誉乃至生命。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不得冒犯哪怕是最亲近的人。皇帝需要的是绝对听话的人,哪怕笨一点。顺着这个思路想下去嬴政处置赵姬和罢吕不韦的相就顺理成章了。

既然吕不韦对嬴政有大恩,对大秦有大功,照例罢了吕不韦的相也就够了,毕竟吕不韦没有弥天大罪,也不是大奸大恶之人,没必要让他死。但嬴政的诏书就非常奇怪了。诏书上说,你有何功,要封十万户?你有何能要称仲父?吕不韦的功劳和对嬴政的恩情有目共睹。嬴政非要用这种近似无赖的借口来质问吕不韦,就算用吕不韦乱政,魅惑太后等借口都比这强。以嬴政的水平真找不到合适的借口?这只有一种解释,就是你做得一切都是天经地义的,是无偿的,不是什么功劳,也无需赏赐。但是这种解释不符合君臣关系的实质:你效忠我,为我本事;我许你权力富贵。没有这一契约,君臣关系立马破裂。嬴政这么说不是明白说他和吕不韦之间非简单君臣关系。世界上有哪种人际关系是完全没有利益关系只有义务关系的?只有父子关系,你陪我成长,我养你终老。如果嬴政和吕不韦是父子关系那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只有父亲才会这么无私地对儿子,只有父亲才不能让妹妹嫁给哥哥,只有父亲才会为成全儿子的无上王权牺牲自己的名誉,地位乃至生命。只有让吕不韦死,才能堵住别人的口,消除吕不韦是嬴政生父的言论,让自己的嬴族身份纯正,欲盖弥彰。

当然他们是否有血缘关系只有赵姬知道,或许赵姬说漏嘴了(以赵姬的德行不是不可能,或许嬴政查到什么蛛丝马迹。总之,嬴政其实希望吕不韦死,又不能直接死在自己手上,所以用这个办法,以吕不韦的聪明肯定猜得出,吕不韦也一定会这么做。先秦人比较轻生死,博名重义,自杀成全朋友都可以何况是要坐稳王位的儿子,季布承一诺,侯赢重一言,古人诚不欺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