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韩桓王心里很紧张,因为吕不韦主政以后的秦国,实力再次恢复,而且一直渴望着东出。韩国作为紧挨着秦国的小弟,是阻挡秦国东出的重要枢纽。

为了保住韩国,韩桓王想了一个好主意,那就是帮助秦国修建一条河渠,这条河渠工程浩大,需要十多年时间,外加数十万人的努力才能修建而成。

这么一来秦国就会花大力气在修渠事业上,便无暇顾及东出了。既然没机会东出,那韩国自然就能够得到保全了。这条渠的名字就是郑国渠。

一、郑国渠花费了秦国10年时间。

秦始皇刚登基那会儿,秦国已经很强大了。虽然秦昭襄王晚年秦国再次遭受联军打压,但是军事实力并未受损。

再经过安国君和嬴异人的4年努力,秦国的实力逐步提升。尤其是这期间吕不韦雄心壮志,打算帮助秦国一统天下。

韩国心里慌啊,为此送去了水利专家郑国。在那个年代,鼠目寸光的诸侯王,除了军事人才外,觉得其他人才都是次要的。

而吕不韦一眼就看中了郑国,指名道姓要郑国留下来帮他修渠。这件事恰好正中郑国下怀,郑国本来就是为了来修渠的,以此可以帮韩国拖住秦国几年。

这一修就从秦王政元年,一口气修到了秦王政十年。期间动用的民工数量没有统计,不过从郑国渠的规模来看,至少也有数十万之多。

郑国渠长300多里,西引泾水东注洛水,使得这周围的良田都得以灌溉,而且减少了水患,使关中平原沃野千里,成为了天下最重要的粮仓之一。

二、司马迁认为,郑国渠是秦始皇一统天下的基础。

历代文人,对郑国渠的褒奖,都非常多。因为这条渠,不仅在当时很有用,往后这两千多年,都是有利于关中百姓的,属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工程。

除了对关中平原的百姓们有好处外,其实这条河渠最重要的一个功能,那就是让秦始皇有了一统天下的后盾。

渠成,注填于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史记》

这是《史记》里对郑国渠的一段描述。郑国渠修建成功以后,使得每一亩地都能够收取1钟粮食。

这是古代的计量单位,1钟等于10釜,1釜等于4区,1区等于4豆,1豆等于4升。这么来算的话,1钟相当于是640升。

而平常关中亩产只有100升左右,可见关中地区的粮食产量,足足提升了6倍多。这是相当惊人的一个数字。而且周围4万多顷荒地得到了改良灌溉,都能达到这一产量。

因为郑国渠的出现,使得关中地区在那段时间没有再出现过饥荒之年。而秦始皇的国库里,粮食自然是成倍地增长,这也就是秦始皇吞并六国的基础。

虽然说得有些夸张了,过分强调郑国渠的作用,但是郑国渠修建完成,对秦国绝对是大有好处的。

三、取名郑国渠,可见这条渠也得到了秦始皇的认可。

河渠修建过程中,秦始皇发现了郑国渠的秘密,原来这是韩国的缓兵之计,秦始皇大怒,立刻把郑国给抓了过来,打算宰掉他。

这个时候郑国却说了一段非常经典的话:始臣之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意思就是说,我郑国刚来的时候,的确是以间谍的身份过来的,打算利用修渠拖慢秦国的步伐,可是等到河渠修好了,那受益的难道没有大秦吗?我郑国修渠为韩国只延续了几年的寿命,却为大秦建立了万世的功劳。

这话说得非常体面,可见郑国此前早就演练过了若干回被发现以后的场景,这段话应该是他早就想好的托词。

秦始皇一听,还真的乐了,年轻人就是容易受到蛊惑。秦始皇不仅没有杀掉郑国,反而让他继续主持修渠工作。

等到这条渠修筑完成以后,出人意料的是,秦始皇居然用郑国的名字,为这条渠命名,称之为郑国渠。这可把郑国感动得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

由此可见,郑国渠修建而成,的确给大秦带来了很大的好处。秦始皇对郑国的褒奖,一点也不过分。

四、战国时期的两大水利工程,都在秦国。

都江堰和郑国渠都在秦国诞生,这就不是偶然了。秦国那边其实环境是比较艰苦的,跟平原地区没法比,要想开垦荒地十分困难。

仅有的一点平原和良田,不足以支撑秦始皇东出一统天下,勉强能够保证秦国不被消灭就很不错了。

可是秦人比较善于动脑子,他们打下了蜀国和巴国以后,开始启用李冰修筑都江堰工程,使得蜀地成为了天府之国,天下粮仓。

等到郑国来了以后,他们又让郑国在关中平原修建郑国渠,再次让秦国的粮食产量翻了好几倍。这可都是人力的功劳。

所以说活该秦国能够一统天下,因为秦国人懂得什么叫做奋斗的精神。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那就自己创造条件上。

有着两大粮仓为秦始皇保驾护航,他在征讨天下六国的时候,一点后顾之忧都没有,这就是秦始皇的优势。

总结:秦国灭六国,并不是偶然。

所以说秦始皇能够一统天下,绝对不是偶然,奋六世之余烈这是我们常常挂在嘴边的。从人治的角度进行了强有力的改革。

又修建了都江堰和郑国渠,从后备力量的角度,给了秦国坚实的后盾。因此秦国灭亡其他六国,优势太明显,不过这些优势都是秦国人自己创造出来的。

蜀地连年水患,当地人怎么就没想到修建都江堰的呢?天下七国土地贫瘠的地方又何止秦国一个国家?难道其他国家就没有需要开垦的荒地吗?他们为什么没有想过修建一条类似郑国渠的河渠呢?这就是掌握主动性的重要性。

参考资料:《史记》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郑国渠原本是因战争而修建,它位于陕西(原先写的是河南,现已改正)境内,是战国时代遗留下来的世界级大型水利工程古迹,很有必要了解一下。

为了拖延秦国的进攻,韩国主动派出水利专业人员前往秦国帮其修建巨型水利工程——郑国渠,希望以此工程拖垮秦国。

战国末期,秦国越来越强盛,大有吞并六国之势;而与她接壤的韩国却日渐衰落。如果秦国发动统一大战,第一个被收编的很可能就是韩国。虽说韩国的武器比较先进,但是国力远不如秦国,而打仗打的是国力。

这不,公元前249年,韩国首战便被秦国大将蒙骜打得大败,于是主动向秦国献出了成皋(今河南荥阳)和巩(今河南巩县)两个地方,秦国便将国界推进到了这两个地区。

为了阻止秦国的进攻,“聪明”的韩国君主韩惠王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一个计策。于是国王找了一个很懂水利技术的人,把他叫来吩咐了一番之后,令其前往秦国。

于是公元前247年的一天,一个年轻人风尘仆仆的来到了秦国。他找到秦王,然后说:他来自韩国,名叫郑国,只因100多年前自己的祖国郑国被韩国所灭,为了怀念祖国,才取名郑国,他恨透了韩国。

郑国建议秦王,在关中平原修建一条长约300里,连接泾河与洛河的大型渠道,以便将径河的水引入平原地带,灌溉农田,多余的水可以流进洛河。这样可以解决农田的干旱问题,又可以使富含泥沙的泾水流进农田,增加土地的肥力,到时候便可以使关中成为沃野千里的大片良田,极大地增加粮食产量。

秦王赢政一听郑国的建议不错。其实秦国以前早有这样的想法,只是苦于找不到技术人员来指导。再说,如此巨大的工程需要十多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得了,而且期间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所以一直不敢动工。

(郑国渠遗址)

但是关中地区是秦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如果把这条渠道建好,就会改善灌溉条件,极大地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为将来的兼并消耗战打下坚实的基础。现在韩国主动派郑国来帮助建造,想到这里,赢政于是接受了他的建议,并由郑国负责开始修建这项宏大的工程。

但是,很快就有人告诉赢政,说这个郑国原来是韩国派来的特务,其真实目的是来让秦国修建巨大工程,以求亏耗秦国实力,使得国力空虚,没有力量去攻打韩国,更发动不了大规模的统一战争了。

秦王得知这个情况后,大为恼火,于是想令人将郑国拖出去斩首。但郑国不慌不忙地对秦王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洫志》所记)。

郑国的意思是说:“臣确实是韩国的特务,但是这条渠道修成以后,可以为你们秦国带来很大的利益。虽然让秦国这几年没有时间去攻打韩国,为韩国赢得了几年的喘息时间,但最终肯定会为秦国造福千秋万代。”

本来就有远见卓识的赢政经郑国国这么一说,于是也认为渠道建好以后,确实会造福于秦国,有着实实在在的效益。秦国的水利比较落后,缺乏技术人员,急需像郑国这样的人才。

经过考虑之后,秦王因此就没有拿郑国治罪,并且仍旧让他负责修建渠道。经过10多年的努力开凿,全渠终于完工。这条渠道被取名为郑国渠。

这条渠道修好后,流经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使关中平原北部泾水、洛水、渭水之间形成了有效的灌溉系统,解决了该地区的干旱缺雨困难。

郑国渠大大改善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通过采用注填淤之水以及溉泽卤之地(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四万多顷盐碱地,使得落后的关中农业得到了发展,贫瘠的关中地区变得富庶了。

郑国渠不仅起到了现实的灌溉作用,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

郑国渠建成后,灌溉面积达百万亩,堪称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这条渠道让秦国从农业经济上为统一中国打好了基础。

郑国渠开启了引泾灌溉的先例,对后来起了个带头作用。后来的多个朝代继续在此完善其水利设施,先后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朝的广惠渠、通济渠和清代的龙洞渠等。

1929年,关中发生大旱,颗粒无收。1930年,在水利专家李仪祉及其他工程技术人员的带领下,经过两年苦干,修成了现在的泾惠渠,让60万亩农田得到了效益。

新中国成立后,根据边运用、边改善、边发展的原则,进行了三次大规模的改善调整和挖潜扩灌,大大提高了新老渠道的作用。

(郑国塑像)

总之,郑国渠不仅为秦始皇统一中国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且对后来的农业更有着巨大的效益!

欢迎朋友们点赞评论,敬请点击一下文章右上角的关注,特此感谢!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郑国渠是公元前246年,由韩国人、水利专家郑国在秦国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近 300 余里,灌溉面积号称4万顷的古代水利工程。

当时,秦国国力强盛,虎视眈眈。韩国在秦国的东面,两国距离太近,关系不好,矛盾又多,随时都有被秦吞并的危险。韩国也很清楚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统一六国的野心。为求自保,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韩桓王想出了一个所谓“疲秦”的计策,在秦始皇继位的那一年,派出了本国水利专家一个叫郑国的人去秦国当说客(间谍),游说秦王政修建一条沟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的水利工程。也就是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帮助发展秦国的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经济实力,企图转移秦国视线,引诱秦人将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到这庞大的水利工程中去,使它无法也无力发动统一战争。

韩国包藏祸心的投其所好,却没有想到秦王很爽快地采纳了韩国人建议。并决定由郑国主持,在关中地区的渭河平原上,开凿、兴修大型灌溉渠,它西引泾水东注洛水,长达约300余里。泾河从陕西北部群山中冲出,流至礼泉就进入关中平原。秦王政当然知道这是韩国的计谋,但他为什么又会答应呢?他想到的不是郑国口中的“千秋伟业,万世之功”。而是要想统一天下,就不能缺少雄厚的经济实力。农业生产、经济发展又离不开水利灌溉和水利利用。让干旱的关中平原解决饥荒、温饱问题。当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也需要像郑国这样地水利专家来帮助,所以,秦王就任命郑国主持这一水利工程。

郑国渠是战国时期继都江堰之后,我国著名的水利工程。它的开凿兴建,是以泾水为水源的有坝引水工程。大约花了十年多的时间,才告竣工。由于这项工程是郑国领衔设计和主持施工的,因此,人们称之为“郑国渠”。工程自今陕西礼泉东北,引泾水东流,至三原北汇合浊水,以及石川河道,再引流东经富平,南入蒲城,再注洛水。干渠全长约120余千米。具体一点也就是: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今陕西泾阳西北王桥乡船头村西北),修筑石堰坝,抬高水位,拦截泾水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线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流经今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等县,最后在蒲城县晋城村南注入洛河。所以,《汉书·沟洫志》说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仲山(中山),西到瓠口(谷口)。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的建成,大大改变了关中的农业生产面貌,《史记·河渠书》说它:“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意思就是用含泥沙量较大的泾水进行灌溉,增加土质肥力,改造了盐碱地4万余顷(相当于现在的280万亩)。从此,一向落后的关中农业,迅速发达起来。雨量稀少,土地贫瘠的关中,变成富庶天下的一方。使关中地区像《史记·河渠书》说的“为沃野、无凶年”。 《汉书•沟洫志》说:“渠就,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ì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当时,一钟相当于六石四斗,比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五斗要高出很多。郑国渠修成至今2400多年,谷口以下干渠渠道,今天仍在发挥积极作用。

郑国渠的建成,韩国人万万没有想到,自己偷鸡不成反蚀了一把米。当初的“疲秦”的计策,反而促使秦国十多年后的更加富庶强大。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开始了统一六国的行动,到公元前221年完成了六国统一,秦王政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这大概也是韩桓王当初没有想到的吧!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本来,韩国想借修建郑国渠疲秦续命,没想到适得其反,郑国渠的建设秦国实力大增,韩国在山东六国中头一个被灭。

韩国让秦国修建郑国渠,为的是自保

战国时代,诸侯之间的兼并战争更加剧烈,当时已经吞下巴蜀,南败楚国夺取黔中等地的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最强的一个。

关中,乃是秦国的根基所在,秦国为了增强自身的经济实力,以便在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迫切需要发展关中地区的农田水利,以提升秦国的粮食产量。

与秦相对的,那是崤山之东的韩国,虽然名列“七雄”,可作为三晋之一的韩国,却是当时七个诸侯国中最弱小的一个,更要命的是,韩国刚好卡在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必经之路上,若有朝一日秦军东进,那么韩国就首当其冲。

数百年里,韩国虽然弱小,但是凭借极其强悍的兵器制造技术,韩国也有其独到之处。

苏秦:天下强弓劲弩利剑皆出于韩。

直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韩国墓葬出土的兵刃仍旧锋芒如新,很多连一点生锈的痕迹都没有,兵器制造方面的高超水准,极大程度弥补了韩国综合实力上的不足。

此外,韩国身处四战之地,既是坏事也是好事,坏的是,无论任何一方强盛,韩国都必然首先遭殃,好的是,韩国是山东诸侯与秦国之间的平衡点,也是楚国与中原各国之间的楔子,韩国游刃于诸侯之间,寻找着平衡,借力打力维护着自己的利益。

只可惜,战国后期,秦国已经势不可挡,韩国原本竭力维持的平衡早就被打破,要想自保,只能另想办法,而面对咄咄逼人的秦国,韩国想出了一个最雷人的拙劣办法。

公元前246年,韩桓王采取了一个拙劣的“疲秦之计”,他派遣水利工匠郑国化身细作,潜入秦国之内,游说秦国在泾水与洛水之间修建一条大型灌溉渠道。

韩国的想法其实很天真:让秦国耗费实力去修建水渠,消耗秦国,使其无法攻打韩国。

郑国渠的修建,正合秦国之意

虽然韩国让秦国修建水渠不怀好意,但这个办法实在拙劣,甚至拙劣到秦国压根也想不到韩国真的会用这样的办法来寻求自保。

郑国面见秦王嬴政后,陈述修建水渠灌溉的诸多好处,嬴政大悦当即允准,并且迅速征集大量人力物力,任命郑国主持水渠的开凿工程。

战国时代,已经将水利作为强国之本,各国将水利工程视作农业丰产与国家强盛的大事,普遍郑重对待,兴修水利也是各诸侯国的重要工作。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虽然当时的秦国早就吞了巴蜀,修成了都江堰,而且从楚国那里夺取了巫郡、黔中郡,这些富庶的粮仓供应着秦国大多数的粮食,但关中毕竟是秦国的根本所在,而秦国与关东六国作战的时候,关中有粮要比从巴蜀等地运粮供应便利得多。

郑国的意见正中秦国的下怀,即便没有韩国的这个“疲秦”办法,秦国也有意在关中地区兴建水利工程,以发展农业增强实力,为日后横扫六国做准备。

在施工的中途,韩国的“疲秦之计”被秦国知晓,嬴政大怒,欲杀郑国,然而,郑国的一番话却让嬴政打消了念头。

郑国曰:始臣之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这句话说的意思很明白,郑国坦言最初修建工程的确是不怀好意,可水渠建成后,对秦国有极大的好处,虽然为韩国延续了几年的命数,可为秦国建立的,却是万世之功。

嬴政是个非常富有远见的君王,也知道郑国所说的确是事实,并未再继续追究,不仅让他仍旧主持工程,在水渠建成后,还以其名字命名。

郑国渠为秦国立下大功

公元前236年,郑国渠正式建成完工,而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实力大增。

《史记》:渠成,注填于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

郑国渠修建完成后,使得常年干旱缺水的关中平原得到有效的灌溉,而泾水含沙量很大,如此灌溉使得关中土地肥力大增,农业迅速发达起来,同一时期,关中的平均粮食产量为每亩六石四斗,黄河中下游的齐国、魏国等,通常仅为一石,相差极其悬殊。

司马迁在史记之中,将郑国渠的建成与秦国横扫六国一统天下联系起来,足可见对郑国渠的评价之高。

而事实上也的确如此,郑国渠建成后,秦国实力迅速得到进一步强化,而当初想借此疲秦的韩国,却在郑国渠完工后的第六年,成为了秦国东出函谷关的垫脚石,此后的秦国势如破竹,灭韩之后逐渐灭掉其他五国,建立秦王朝,正如郑国所言,郑国渠为秦立下万世之功。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回答问题

我国的军事圣典《孙子兵法》在其“用间篇”中提到:

先知者,不可取于鬼神,不可象于事,不可验于度,必取于人,知敌之情者也。

故用间有五:有因间,有内间,有反间,有死间,有生间。五间俱起,莫知其道,是谓神纪,人君之宝也。

  • 这里的“间”就是指“间谍”,人们熟知而又痛恨的“特务”。这五种“用间”方式中用得最多,最为人熟悉的便是“反间”。
  • 旨在将‬敌国派来‬的‬间谍,通过‬各种‬假相迷惑‬,将计就计‬以‬达到‬“为我所用”的‬结果‬。
  • 这其中‬最为‬经典‬‬的战例‬便是‬《三国‬演义》中“蒋‬干盗书‬”,那位‬倒霉‬蛋‬给‬人们‬留下‬深刻‬的记忆。

在‬很多‬人‬看来‬:‬《兵法》中‬的‬“反间”之计与“郑国渠”似乎‬风马牛‬不‬相及‬,更是‬八‬杆子‬打‬不着‬,两者‬之间‬能‬有何直接和间接的关联呢‬?

开凿郑国渠背后的历史真相

首先,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郑国渠的总设计和施工建造者的名字是——郑国,他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不是“郑国”人。

虽然听起来有些像“绕口令”,但往往被后人搞混淆。简而言之,韩国人郑国,帮大秦帝国修建了一条彪炳史册的水利工程——郑国渠。

在历史上是这样的一个故事

战国末期,秦国一统天下,势不可挡。韩国作为秦国东邻,危在旦夕,因实力悬殊,故采取了一条“疲秦”策略。

他们以水工郑国为“间谍”,带着自己的工程队前往秦国,游说秦王‬在泾水和洛水间,修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郑国渠。表面上是为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耗竭秦国实力。

在郑国主持修建过程中,阴谋败露,秦王大怒,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

据《汉书·沟洫志》 记载:秦王信其所言,仍委以重任,历经十多年的努力,郑国渠顺利完工。

郑国渠通水后没‬几年,秦国毫不客气‬地‬首先灭掉了韩国,结束了围绕郑国渠工程所展开的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既是‬一场‬谋略‬的较量‬,外交‬上‬的‬斗智斗勇‬,更是‬一场‬政治‬‬的博弈‬。

在此‬后‬10多‬年,秦国‬‬依靠‬郑国渠‬发展‬农耕‬,厉兵秣马‬,纠‬纠‬老‬秦‬,威武不屈‬,先后吞灭了赵‬、魏、楚、燕、齐诸国,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千秋‬大业,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国家‬长期分崩离析‬,分裂混战的局面。

汉代‬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把关中水利的开发,视为秦国能兼并六国的主要原因之一。

郑国渠的意义何在?
  • 郑国渠是秦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两千年来一直与都江堰、灵渠齐名。
  • 它首开引泾灌溉之先河,仅这一点对后世引泾灌溉具有深远的影响。
  • 从此以后,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均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其水利设施。

在‬两‬汉‬的‬乐府‬民歌‬中‬,有‬这样‬的民谣‬:“田於何所?池阳、谷口。郑国在前,白渠起后。举锸为云,决渠为雨。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且溉且粪,长我禾黍。衣食京师,亿万之口。”这个‬民谣‬称颂的就是“引泾”工程。

  • 到了‬近代,陕西‬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在郑国渠遗址上修泾惠渠。据‬《泾阳‬县‬志‬》记载‬:1932年6月放水灌田,引水量16立方米/秒,可灌溉60万亩土地。
  • 引泾工程历经两千多年的沧桑巨变。至今,在陕西泾阳县王桥镇西部的张家山,这里不仅山清水秀,风景秀美。而且保存着历代引泾渠首遗址,它们如同一块块水利的活化石,带领我们进入这个天然的水利断代史博物馆徜徉,领略中国古代的灿烂文化。
  • 作为‬如今‬的‬旅游景点‬,她‬以‬优美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雄浑的历史遗韵,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

大家好,我是兵法天下【分享】是一种美德;【关注】是一种境界;【留言】赠人玫瑰 ,手有余香;【评论】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郑国渠的作用是什么?

修建郑国渠本来是韩国派“间谍”郑国进行的一个“疲秦自保”、“多活几年”的阴谋。结果适得其反,阴谋变阳谋,这项巨大的灌溉渠工程,为秦朝灭韩乃至灭其它五国都带来很大作用。

战国末年,东周列国走向大一统的趋势已成,国力强大的秦国正在实施着这个宏伟计划。韩国将是范雎“远交近攻”的策略第一个牺牲品。

即位27年的韩桓惠王经过上党之战等一系列惨败的战役,眼睁睁看着韩国的大量城池一个个被秦收入囊中。他望着风雨飘摇的韩国忧心忡忡,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想了个转移秦国精力的“高见”。他让水利工程师郑国到秦国游说,诱导秦国把人力、物力、财力都投资到挖渠上。

公元前246年,是秦始皇继位的第一年,秦相吕不韦任用郑国为修渠总工程师,发动千万劳动人民开始修建这项世界级的大工程。民工们从陕西省泾阳县西北25公里的泾河北岸开始,开凿出一条引泾水东注洛水的 300 余里的大渠。

当工程正在浩浩荡荡进行时,秦国朝廷觉察不对劲,经过调查原来是秦国的疲秦之计,是韩桓惠王给秦国下的套,秦国宗室及大臣们上奏秦王嬴政,非要把韩国的郑国给咔嚓了不可。

郑国做间谍很外行,修渠很内行,他可是韩国的一流的水利专家。他理直气壮地向秦王解释说:当初我是韩国派来间谍,可这水渠修成,韩国不过多活两年,秦国却能沃野千里,一统天下,建万世之功(《汉书·沟恤志》)。

嬴政非常认同郑国,的确是这个理,郑国修渠的确利国利民利千秋。就释放了他,让官(修渠官员)照做,钱照花,渠照修。历经十年,大功告成,秦王感念其功,遂命名为郑国渠。郑国渠的作用也充分的体现了出来。那么,它有哪些作用呢?

第一、郑国渠对秦国的具体作用。

郑国渠引清峪河、蚀峪河等之水入渠,又巧妙地连通了泾河和洛水。让所经河水,汇聚郑国渠。如此一来,关中平原形成密如蛛网的灌溉系统,灌溉农田四万多公顷。从此,关中再无旱田,就连河流下游的贫瘠土地也变成了沃土。

“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史记·河渠书》)。

郑国渠为秦国提供大量的粮食和物资,关中成为天下粮仓,人称“天府之国”、“八百里秦川”。秦国变得更加强大,为下一步灭六国提供了有力的保障。郑国渠完工6年后,秦国灭韩,15年后六国全部被灭,秦统一天下。

第二、郑国渠也是利韩的。

郑国渠本来就是想拖垮秦国的,让秦国要么修成阑尾渠,要么大笔挥霍把秦国修穷。郑国渠宽度达15到25米之间,深度八九不离十米,加上北方天气较寒冷,土地干硬,又是在山岭间开凿,再加上途中需建水利工程设施等等,光开挖的土方量就多的不可估量,全部天然人力开沟挖土、开山凿石、分流拦截所经水流,建坝抬高水位……,所以修建难度和工程量之大不亚于万里长城,修建中所用人员多达几十几万人。关键是郑国修渠动机不纯,存在大量的浪费现象。不过,间谍事发后,郑国修渠就精打细算了。可尽管如此,秦国还是耗费很大的物力,人力,财力。根本无暇、无力顾及韩国,为韩国延命十几年。

三、郑国渠对秦国民众的作用。

国以民为天,民以食为天。郑国灌溉了良田万顷,还把盐碱地变成了沃土,在农田灌溉技术上,是一个伟大的创举。

与此同时,修建该渠时,秦国由战争状态变成了生产状态。使秦国没有财力和精力修渠期间无力发动战争,人民稳定了生产,改善了生态环境和经济条件。避免了因为战争而妻离子散,身死疆场。

四、郑国渠对后世尤其是今天的作用。

郑国渠开引泾灌溉之先河,该工程功在当时,利在千秋,泽被后世,对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秦朝之后,历代修渠者或借鉴或完善,修筑了郑国渠的各种升级版。在此完善着水利设施有,汉代的白公渠、唐代的三白渠、宋代的丰利渠、元代的王御史渠、明代的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的龙洞渠等渠道。

即使现代,郑国渠成为国家级文物保护遗址,也起到了重大作用。在民国时期在它的遗址上,又修筑了泾惠渠。

那是民国十八年(1929年),陕西关中这个富庶之地,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旱灾。这场导致波及80个县,足足有数年严重欠收,饿殍遍野。

燃眉之急,怎么办?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临危受命,决心效法郑国、白公,振兴关中水利,救父老乡亲于倒悬。他决定引泾救灾,组成了修渠的专家团队,修建利国利民的泾惠渠。

泾惠渠于1930年12月破土动工,数千名民工在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汗水挥洒,历时2年完工。该渠以引水量16立方米/秒的速度,可灌溉60万亩田地。

郑国的郑国渠帮了韩国,帮了秦国,也帮了后世,其历史意义、现实作用巨大。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