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手握百官行述的任伯安,被八爷党抛弃以后,居然和太子胤礽之间扯上了关系。胤礽还特地写了一封信给任伯安,希望从他手里得到百官行述。

我觉得这一安排有失妥当,太子胤礽想要做这件事,亲自写信的风险未免太大,很容易让人抓住把柄,完全可以找个代言人,即使出了事儿,也有个顶包的。

这件事也就是第二次废太子的起因。太子胤礽第一次被废了以后,意识到只有主动出击,才能保住自己的大位。所以再次上台以后,胤礽想要通过百官行述,抓住百官们的弱点,从而让这帮人听自己的话。

想法十分合理,可是操作起来就有点困难了。毕竟百官行述想要搞到手很难,况且任伯安这家伙昔日还是八爷党的铁杆粉丝。

一、雍正烧毁百官行述,却留下了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

雍正当年路过江夏镇的时候,曾经被八爷党成员之一的刘八女羞辱了,他发誓要找江夏镇报仇。这回借着夺取百官行述的档口,雍正派年羹尧办了这件事。

刘八女和任伯安的弟弟任季安,那可都是富可敌国的大财主,这回被年羹尧一锅端了江夏镇,可把老年高兴坏了。

江夏镇的所有财宝被他们一抢而空,只是孤零零地交给了雍正百官行述和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雍正很生气,但也觉得窃喜,手下人贪财不是一件坏事,至少有弱点可以控制。

雍正拿到百官行述以后,把一帮兄弟们都给叫了过来,而且他当着众多兄弟们的面,把百官行述给烧了。这需要很大的气魄。这么做至少有三个好处。

  1. 第一,就是任何一个皇子,都甭想利用百官行述去操控百官了,这么一来皇位继承人的选拔权,可就又落在了康熙皇帝的手里。
  2. 第二,雍正烧毁了百官行述,那就没有人可以威胁这帮大臣了,康熙是最高兴的人。因为这帮大臣再次全心全意只听他的话,不再受人威胁了。
  3. 第三,雍正博得了康熙的赏识,因为这件事做得足够光明磊落,达到的效果也令人十分满意,所以这让康熙对雍正刮目相看。

这么多好处堆在这里,这比雍正手握百官行述,那要香得多。毕竟年羹尧血洗江夏镇的这件事,早晚会露馅,如果不提前找个好的借口下台,那就下不了台了。

但是雍正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光明磊落,因为他烧的只有百官行述,却留下了太子和任伯安之间的通信。

二、邬思道让高福把信给了八阿哥,八阿哥又想让十四阿哥做替死鬼。

邬思道多精明,表面上看,雍正留下了太子给任伯安的信,那是为了保护十三阿哥胤祥的周全,实际上这封信的作用可大了去了。

邬思道知道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要筹码,但是这件事不能让雍正亲自参与,哪怕是雍正府上的人,最好都不要参与。

于是邬思道想到了一个人,他再次想要让八阿哥胤禩来做这个替死鬼。当时雍正府上的高福已经被八爷党的人好吃好喝地收买了,恰好是利用的好时机。

所以邬思道就让高福把这封信给了八爷党的人,八阿哥得了这封信以后,喜上眉梢,认为自己的机会又来了!

但是转念一想,雍正这家伙实在是太阴险了,不知道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所以八阿哥胤禩也不愿意做这个坏人,于是找来了十四阿哥胤禵做顶包之人。

这些个家伙,都是老谋深算,就是欺负十四阿哥年轻气盛。也就是说十四阿哥被八阿哥当枪使,而八阿哥被邬思道当枪使。

其实背后邬思道也被雍正当枪使,只不过雍正没有挑明,他甚至假装什么都不知道。一直等到这封信落在了康熙手里以后,雍正果断出手把失去价值的高福给宰了,因为留着他,今后就是个累赘,很可能会把事情给供出来。

三、第二次废太子的直接策划人,其实就是雍正本人。

看似这是邬思道在策划一切,可集团真正的掌舵人,他能不知道这件事?如此重要的一封信被高福偷走了,难道雍正会一点都不知情?这不会吧?

其实雍正也希望通过某种方式,把这封信送到康熙跟前,自己直接送是最愚蠢的方式,这会让康熙觉得雍正有夺嫡的心思。

因此雍正必须要找一个可以给自己挡一刀的人来处理这件事,所以雍正装作什么都不知道,让一目了然的邬思道全权负责这件事。

邬思道深知帝王心术,他明白康熙的所思所想,自然也明白雍正留下这封信的用意,所以才有了后来的谋划。

邬思道跟八阿哥、十四阿哥不同的是,他明知道自己被利用了,却还能心甘情愿地去做这件事,这就是他和雍正之间默契的配合。

至于十四阿哥胤禵,这位皇子不是没有智商,我认为他也清楚自己是被八阿哥胤禩当枪使,但是他也愿意做这个枪,为什么?因为扳倒了太子,对他来说也是一件好事。况且这个时候他还潜伏在八爷党当中,公开反对八阿哥的提议,会引起其他人的怀疑,你是不是也想夺嫡?

总结:康熙把信还给了太子,标志着即将第二次废太子。

康熙看了信以后,内心还是比较平静的,把胤礽再次弄上来,本来就是为了平息皇子们的斗争。结果事与愿违,皇子们是越闹越凶,完全超出了康熙的预期。

这回他们兄弟几个又合伙来搞太子了,这小子要是再不下台,可能会被这帮弟兄们给活活整死。算了,你还是下台好了,所以康熙就这么轻描淡写地把这封信还给了胤礽。

结果胤礽孤注一掷,打算发动兵变,被早已准备好的康熙一招制服。信是胤礽写的,是十四阿哥胤禵送来的,康熙最多能看到八阿哥胤禩这一层是主谋。

至于躲在背后一脸人畜无害大义凛然的雍正,其实早就偷摸着在心底发笑了。计划办成了不仅扳倒了太子胤礽,而且也让康熙对胤禩的印象更差了。

参考资料:《雍正王朝》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根据《雍正王朝》的情节,康熙两废胤礽都属逼不得已。

第一次废胤礽有点恼羞成怒的意思。废了胤礽之后,重新复盘了一遍当晚情形。张廷玉担忧和明确指出“太子手谕”可能有假。提醒了康熙废储之后的若干麻烦。

(这封信最早落在了老十三手里)

然而太子的所作所为,却又都是麻绳提豆腐。这让康熙产生了复立太子的念头。

结果朝堂出了联名保奏八王胤禩的事情。令康熙怒火中烧,并将牵头的佟国维清算了。

然而麻烦却还在。胤礽被废过一次,这就使得其他皇子蠢蠢欲动,看到希望了。所以“树欲静而风不止”,而且还是“山雨欲来风满楼”。刑部冤狱的查核是倒灶的开始。

而彻底撬动胤礽只需要一个理由,这个理由就是那封太子给任伯安的信。

(就是这封胤礽跟任伯安要《百官行述》的信)

照道理,这封信表面按照四爷胤禛的意思早该销毁了。但是有一个多心的人将他留下来了。这人自以为聪明。于是让那个犯了错误的坎儿把信交给了八爷胤禩的管家。这就是一把刀啊!一把可以彻底断送胤礽的刀。

(就喜欢看老八抖机灵)

然而八爷胤禩吃了太多次亏,他终于聪明了一把,把这封信交给了老十四胤禵,目的很明确,就是让你来做白手套。得罪人的事你来,受益的事我来。

(又一个聪明人登场了)

可是八爷胤禩可能是《雍正王朝》里最傻的一个角色了吧?一个图里琛简简单单一句话就把他的前途给整没了,他却还在耍小聪明,抖机灵。用康熙的话,老十四也开始学会动脑子了,老十四把那封信寄过去不置一词。意思也很明确,有些事情我知道了,那不能瞒您皇父大人,然而此事我不宜说长道短,毕竟事关太子,皇父你自己圣心裁断吧。我也不像以前那样傻了吧唧替八哥出头了。

而那个“递刀”的人叫邬思道。他会是真正粉幕后推手么?

要知道邬思道在《雍正王朝》里只不过是一个负责解说“帝王心术”的角色。所以看似他有为,然而他所有的一举一动其实都掌握在另一个人手中,他想当这个白手套,其实也是没资格的。

(信其实就是老四故意留下来的,目的很明确)

其实留下那封信,四爷胤禛会不知道?邬思道让坎儿把信转交给八爷的人,胤禛会不知道?当然知道,不但知道,他还让官家把坎儿灭了口。不但留了这一手,另外还有一手叫郑春华。

所以看似幕后推手是邬思道的一个刻意行为,然而实际统盘全局的真正推手是胤禛也。

文/炒米视角

原创首发,欢迎关注或吐槽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电视剧里面,真正策划人是邬思道。雍正其实也有搞倒太子的想法,但是一直都下不了这个决心。邬思道替他代劳了……

在太子第一次被废后,导演就已经暗示了邬思道会帮雍正搞倒太子。

当时满朝文武都在拥戴老八当储君,康熙为了搅混水,把老十三给放了。回到家的老十三很正经问雍正,你就不能出来争一争这个太子之位吗?雍正听了这话,当时懵逼了。再看邬思道的表情,眼睛珠子都亮了。

邬思道潜台词仿佛是在说,我等的就是十三爷的这句话……

在赞同老十三的话后,邬思道也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就是现在还不要去争皇位,应该先多干点实事,让康熙看到雍正的才干。走一步看一步,不能急。

也就说,现在争太子,还不是时候。

按照邬思道的猜测,康熙显然是气急败坏的情况下废掉太子的,对废太子的后果完全没有预想。所以康熙多半还是会复立太子,这个时候不争太子的虚位,让雍正和老十三各自上折子保太子,可以争取到康熙对他们的信任。

后来果如邬思道的预想,康熙对老四和老十三很满意,而老八则失去了争储的机会。

但是,保太子只是为了争皇位。太子一旦复立了,就要想办法再把太子搞下去。而且这一次搞倒太子不能心软,要把他彻底搞死。

后来百官行述的事情,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信落到了雍正的手上。老十三让雍正烧掉太子写给任伯安的亲笔信,雍正以保护老十三为借口拒绝了。

当然这只是明面上的理由,实际上隐藏的理由是,雍正深知这封信是扳倒太子的重器,这是自己重要的机会,一旦烧掉了,就错过了这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

只不过雍正没有下定决心,还在犹豫中。

邬思道人精一个,他能看不懂雍正到底在想什么?恰巧又听说高福跟老八的门人在私下里有联系,便将计就计,把信偷偷的给了老八。

老八拿到信,自然会急于送给康熙。

说到这里,电视剧里又有一个细节。

老八拿到信之后并没有自己呈送康熙,而是让老十四交给康熙。这说明,老八变精明了。上一次争皇位,偷鸡不成蚀把米。这一次让老十四出头,如果康熙追究太子,他是最大的受益人。如何康熙不追究太子,受责罚的也是老十四,与他无关……

再看雍正这边,当得知太子的信被偷后,雍正的心态很是值得玩味。

雍正对潜邸的大和尚说:『自己近日来,一闭上眼睛,就看到大山大河扑面而来,无穷烦恼。』

所谓的大山、大河,代指大清的江山。雍正说闭上眼,大山大河就扑面而来,即寓意心中早已有扳倒太子,争储的念头。只不过他一直把这种念头隐藏在心里,不敢拿出来示人。

PS:这并非本人的过度解读。因为《雍正王朝》这部剧的情节非常紧凑,导演不可能莫名其妙的在高福偷信之后,拍这么一段与前后剧情没有联系的“心理治疗”的戏份。

所以,唯一的解释就是,雍正也想争储。只不过就他在犹豫,或许他认为时机还未到吧。而邬思道则没有犹豫,下手非常狠,也没有事先告诉雍正。结果害死了高福。

说到这里,又有一个细节。高福死亡的时间很值得玩味……

按常理来说,高福偷信,雍正应该是第一时间知道的。家里出了叛徒,以免后患,应该是直接处理的。但是雍正没有这么干,而是选择先等一下,稳住老八和邬思道。让他们以为自己什么都不知道。

等到太子被逼谋反后,雍正受康熙的皇命去监视和捉拿太子之前。确认了高福已经失去利用价值了,在除掉高福。

试想一下,太子谋反,而康熙不在京城。平叛的重担全压在雍正和老十四身上,在形势如此危及的情况下,雍正竟然还能抽出时间去除掉高福。何等心机啊……

所以,要说是谁策划了太子第二次被废,邬思道肯定排第一,雍正能排第二。老八只不过是被邬思道当枪使了,而老十四又是老八的挡箭牌。当然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太子。他要是不给雍正留把柄,也就不存在被废的前提了。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不是某一方面的单独策划,而是多方合力形成的结果。

太子之位,是一个烫手山芋,谁坐上去了就如同坐在火山口。理论上,所有的皇子都有可能成为皇帝,而太子又是法定的继位人。

皇子与太子既是兄弟关系,也是竞争关系。为了登上皇位,皇子之间可不会顾及兄弟之情,李世民在玄武门的做法就是千古案例!胤礽很无能,其他人早就想取而代之。尤其是康熙第一次废掉胤礽后,给了其他皇子机会,大伙都很积极,只是表现方式不一样而已。

即便后来胤礽复位,其他皇子也不会甘心,心里会想废了一次就有可能废第二次,然后机会又出来了。所以,大家都像饿狼一样盯着胤礽,等着他犯错,然后痛打落水狗。

果然没多久,胤礽就开始走错路了。

当初举荐太子的时候,大多官员都是推举八爷。如今太子回来了,对和自己不一条心的官员,胤礽怀恨在心。堂堂大清太子,负责监国,一点胸怀、格局也没有,这也能看出胤礽不是当皇帝的料。

就在胤礽苦恼无人可用的时候,任伯安出现了。任伯安手里有一本《百官行述》,愿意献给太子,但是有两个条件(官复原职、放出刘八女)。

太子一听《百官行述》的作用就有点心动,于是开始行动。他亲笔给任伯安写了一封信,这可要了他的命。

那封信,经年羹尧的传达,到了胤禛手里。此时的胤禛,已经不再是当初胤礽的小跟班了。他也有夺嫡的心思,他私藏了胤礽的信,一是为了保护自己,同时也是想在关键时刻扳倒太子,给自己开路。

高福的背叛,给了雍正一次绝佳的借刀杀人的机会。高福是胤禛府上的奴才,狗儿、翠儿走后感觉很孤单,一个人跑到外面喝闷酒,结果上了八爷的贼船。这事被胤禛察觉了,于是将计就计。先让邬思道拉拢高福,然后给高福一次戴罪立功的机会,让高福把太子的信递交给八爷。

胤禛深知八爷与太子是死对头,胤禩看到胤礽的把柄在自己手里,肯定不会就此放过。八爷拿到信,高兴得不得了,以为自己机会来了,但八爷也明白,自己不能亲自出面,因为那样就暴露自己的夺嫡之心。

八爷安排胤禵出马,胤禵犹豫一下,但还是接了。胤禵主管兵部,他上奏折,名正言顺。另外,胤禵也想把太子给整下去。

最终,太子的信到了康熙的手里。康熙又将信返还给胤礽,胤礽一看懵了,知道自己大限将至。胤礽的手下比主子还急,因为胤礽一旦被废,他们可能就会被流放宁古塔。这伙人一起商议搞个“大清的玄武门事件”,可惜胤礽有李世民之心,没有李世民之力,康熙也不是李渊。

康熙早有安排,胤礽的图谋很快失败,也导致自己第二次被废。

太子的败笔就来自那封信,康熙通过胤禵收到,只会将目光看向胤礽和胤禩。因为信是胤礽写的,而胤禵在康熙心中还是八爷一伙的。信的整个流转过程,都在胤禛的掌控之中,胤禩和胤禵只不过是胤禛的邮差。

太子被废,表面上八爷党又看到希望,其实早就已经被康熙排除在外,当了别人的刀还在自嗨;胤禛藏得最深,既为自己扫清一个障碍,还成功地将责任推给了八爷,他才是最大的赢家。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从《雍正王朝》剧情看;太子胤礽第二次被废绝对不是偶然的,自从再次复立以来连他的重要支持者四阿哥胤禛、十三阿哥胤祥都对他不冷不热的。

趁着康熙帝南巡之机老十三阿哥胤祥出调兵符派年羹尧把“江夏镇”给剿了,说是抓朝廷要犯任伯安及刘八女,可回来又在雍亲王府当众烧毁了剿来的四大箱太子朝思暮想的“百官行述”,他们哪里知道,太子爷曾经与那任伯安有书信往来,谈的就是百官行述一事,十有八九这封信就在老十三阿哥手里,这可是要他命的信件。

太子与任伯安的信

一个堂堂的大清国储君与一个微末小吏为什么有书信往来,又是害怕什么,又在与他交易什么?

这任伯安在吏部任主事的时候记载了几百个朝廷官员的行踪劣迹,以此要挟这些官员为他办事,所以叫“百官行述”,太子想得到它。

任伯安原本是九阿哥胤塘的门人,八阿哥胤禩的财神爷,自打买卖人命大案被八阿哥胤禩给耍了一把以后,想改换门庭,所以与太子胤礽有了“书信往来”。

太子胤礽给任伯安的信的确在四阿哥雍亲王胤禛手里,老十三胤祥几次说把这封信销毁了,可四哥说留着有用,什么用,当时胤祥不明白,现在胤祥懂了;这封信就是能把太子胤礽打入十八层地狱的炸弹!

十三阿哥胤祥第一次受太子胤礽牵连被康熙帝看管了一些日子,在放出来在雍亲王府喝酒的时候,邬思道先生也在场,十三阿哥胤祥就对四哥说过;四哥,你怎么就不能争做太子呢?

四哥胤禛听了左右而言它,邬思道也只是笑而不答,胤祥哪里知道,此时的四哥雍亲王胤禛已经暗流涌动,为这个自己争太子继承人在铺路,在运筹着!

从邬思道那里得知高福死了,原因是高福“盗走了那封太子胤礽勾搭任伯安”的私信,送给了八阿哥胤禩,这下麻烦了,把柄落在了八爷党手里。

我的个人分析:

雍亲王胤禛四哥是故意把太子胤礽的私信放给了高福转给八爷党,通过八爷党把太子胤礽逼向绝路,然后由康熙帝再次彻底废掉太子,此乃“借刀杀人”之计,雍亲王胤禛这一着恐怕连邬思道都被蒙蔽了,所以;高福的突然死亡不是偶然的。

八阿哥胤禩真的按照雍亲王胤禛的步骤下棋,由十四阿哥胤禵把太子胤礽这封与任伯安勾搭的信件转到了南巡的康熙帝手里!

雍亲王胤禛的这一步棋实在高明,即躲开了自己的小人之名,又“一石三鸟”的让康熙老皇帝、太子胤礽、八爷党三者互相厮杀,雍亲王坐在家里隔岸观火,坐收渔利。

这 就是太子胤礽的这封信让康熙帝对太子胤礽采取了行动,逼迫太子胤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要挟持康熙,他的造反被康熙拿下,彻底的废黜了太子并永远禁锢。

由雍亲王胤禛导演的这场大戏,康熙帝回京后在朝堂上是感激八阿哥胤禩呢,还是更加感觉到八爷党的可怕?

我想:以康熙帝的睿智不会糊涂到底吧? 归根结底,无论如何判断,仔细分析,太子胤礽的第二次被废黜,幕后的最大推手就是雍亲王胤禛!可见通过这部剧彰显了雍亲王的暗藏不露,关键时刻做事果敢、借力打力的帝王权数无人能及。

(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本文属于作者邸晓居原创作品,未经允许不得私自转载,否则后果自负!请关注头条号:《日尧居k古史》欢迎互动、评论、留言!

《雍正王朝》中胤礽第二次被废掉的真正策划人是谁?

一直搞不明白,太子胤礽为什么蠢到亲自给任伯安写信。大概他第二次复立之后,也是狗急跳墙,在百官中失了威信,在康熙面前失了信任,故而越出雷池,作最后的困兽犹斗。

这样的大意,给了他那些虎视眈眈的兄弟们以机会,碰巧就被曾经的跟班儿老四胤禛给截获了。

如果老四胤禛像上次火烧《百官行述》一样,当着太子的面毁了那封信,那胤礽可能还会多在太子之位上待一段时间。若是老四胤禛另有打算,这倒是应了老十三胤祥那句话:四哥,为什么你就不能争夺太子之位呢?

老十三还是单纯吗?竟然不知道老四胤禛早就有此打算?

很多人都认为老十三是个侠王,做不出阴谋诡计来。错,老十三的确是古道热肠的侠王,但是也并非完全如此,这回,老十三突然道出一件事,说:听说你府上有人和八爷府打得火热。

这可是邬思道和胤禛都不知道的事儿啊。老十三胤祥对自己的府上知道得很清楚,为何对老四府上的事儿也知道不少呢?

由此可以看出,老十三其实也在积极为老四胤禛备战,所问“四哥为何不争当太子”,不过是适时的一次试探罢了,这么聪明的皇子,哪有不知道自己最好的兄弟的打算的,只是胤祥直接,不愿意耍些弯弯拐来掩饰自己的内心罢了。

须知,江夏镇的事,正是老十三和老四的一次合谋,这意外的收获,又岂容轻易放过?

无巧不成书,高福被八爷胤禩的管家给下了套,又是女人又是房子的,高福哪里经得起这样大的“糖衣炮弹”啊,居然也就笑纳了。还将这份天大秘密的信件给了老八胤禩。

这本来又是老四胤禛的一个套。那太子胤礽写给任伯安的信件,可谓真是天大的秘密,老四胤禛怎么会就这么轻易的交给高福管理呢?就算高福是半个管家,与高无庸等人比,想必老四胤禛还没有授予他这么大的权力吧?

所以,当老十三胤祥告诉老四胤禛说他府上有人和八爷府打得火热的时候,老四就暗中查证了这个“内鬼”是谁。

故,老四可能故意将这封信留给了高福,而高福不知是计,就将信转手卖给了老八胤禩。后来,被邬思道发现,高福后悔了,让邬思道想办法救他。邬思道虽然答应了,但是苦于难以做主,故而也只有无奈的份儿。

太子的信到了八爷胤禩之手,可胤禩又不能直接转呈给康熙皇帝。为什么胤禩不敢?因为康熙皇帝最忌惮皇子们夺嫡,要是就这么呈上了信件,康熙皇帝一定会调查信件来源,从而怀疑老八胤禩有夺嫡暗害太子之心。

想当初一废太子之时,诛魔太子之事其实也少不了老八的份儿,只是老大胤褆背了黑锅,老八侥幸逃脱了而已。推举新太子又遭遇康熙无情打击,老八心中不免恐惧。

在这样的情况下,老八想起了老十四胤禵,因为他分管兵部,太子信件与任伯安的《百官行述》有关联,与江夏镇事件也有关联,兵部有权调查,故而能得到这封信是讲得通的。老十四胤禵知道老八的打算,也不拒绝,为了共同扳倒太子,于是信不开封,直接转呈康熙皇帝。

老十四胤禵的做法得到康熙皇帝的夸赞,“胤禵也会动脑筋了”,为什么康熙会这么说?

不管信件如何而来,这说明胤禵是没有打开过,没有打开过,就说明胤禵没有看过,没有看过,就意味着胤禵是照章办事,与夺嫡争斗无关。与夺嫡无关,就没有犯康熙皇帝的忌,也不会遭到康熙皇帝的打击。

更重要的是,康熙皇帝也不会去追查信件的来源,胤禵也就好解释了,能够全身而退,还受表扬。

唯有康熙皇帝可以看这封信,其他任何人都不能看,如果看了,都会招康熙皇帝的忌,都将难以脱身。

老四胤禛偷着看了,但是没有证据,且高福已经被他杀死,就算查起来,老四一口否认,老八跳进黄河洗不清。所以,在整个环节中,老八胤禩虽然得了这封信,其实是最被动的。

康熙皇帝将信件又送还胤礽,这一下直接逼迫胤礽兴兵谋反。胤礽知道,这完全是徒劳之举,干脆将自己逼上死路算了,这太子之位,着实难坐。

可怜他看见领侍卫内大臣,皇四弟胤禛受康熙之命逮捕自己的时候,还将胤禛当做自己的人。殊不知那封信,正是坐在自己对面的老四胤禛发出来的。

胤禛才是始作俑者,当他逮捕胤礽的时候,还在假意劝诫胤礽放弃,回头是岸。可是,面对这样一个弟弟,胤礽的岸在哪里呢?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