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于谦是一个正直到令人发指的大臣,他从来不喝酒抽烟烫头,完完全全就是书本上那种正人君子的楷模,那么他正直到什么地步呢?

有一次大将军石亨为了拍于谦的马屁,就主动向皇帝申请,要把于谦的儿子弄到京城做官。于谦得知以后,不仅没有赞成这件事,还跑到皇帝那儿举报石亨徇私!

这是什么骚操作?于谦啊于谦,你是不是搞错了?我石亨举荐的可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你的亲儿子于冕好不?从此以后石亨就跟于谦结仇了。

在明英宗朱祁镇被瓦剌人俘虏以后,有个叫徐有贞的大臣,前脚刚建议南迁,于谦后脚就骂道,谁主张南迁谁就该杀掉。

于谦,我知道你看不上我,你直接说要杀我的头得了,我前脚说完你后脚就指桑骂槐,你什么意思啊你?从此徐有贞也恨透了于谦,甚至为了这件事改了名字。估计是害怕被抓去杀头。

瓦剌人觉得朱祁镇天天搁那儿白吃白喝,实在是浪费粮食,所以打算把人送回明朝。当时的皇帝朱祁钰心里就慌了,他的意思就是不接受。

理由很简单啊,他回来了,我还混个毛线啊?于谦拍着胸脯跟朱祁钰说,放心吧,他回来我保证你能混个毛线,皇位是没跑的。但是不接朱祁镇回来,于理不合。

结果我们都知道,朱祁镇把朱祁钰给赶下了台,朱祁钰的死,可能都是朱祁镇造成的。估计朱祁钰当时恨透了于谦。

这么一个正直到令人发指的人,如果在你的身边,你会喜欢他吗?我想大多数人都不会。毕竟世上所谓的正人君子太少太少,大家都是平凡的人,没人会随随便便就对自己上纲上线。

粉身碎骨浑不怕,于谦就是因为他的正直丢了性命。

正直绝对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品质,这是不可否认的,你要是否认了,天下人都会唾弃你,辱骂你,说你是个小人。

可是我们环顾四周,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正直这两个字?这是很难的。就算有人做到了这两个字,也很有可能是个什么都不做的人。只有不遇到事情,才不会测试出这个人是不是真的正直,所以表面上看起来的确是正直的。

正如一个从来不打牌的人,你永远都不会知道他的牌品到底有多好一样。因此像于谦这种既有能力做事,又很正直的人,那是少之又少的。

可惜的是,正是于谦的这种正直,最后把他给害死了。他得罪了石亨,得罪了徐有贞,得罪了朱祁镇,甚至得罪了朱祁钰。

他在朝中基本上没有几个朋友,因此在朱祁镇重新上台以后,要收拾于谦的人,排起了长队,要保于谦的人,大白天打着灯笼都找不到。

这么一来于谦生还的希望几乎就渺茫了,石亨和徐有贞一口咬定,这于谦是想着在朱祁钰死后,改立襄王的儿子做皇帝。

于谦一口老血立马要喷了出来,这襄王是个什么玩意儿?他又不是朱瞻基的嫡系,为什么要立他儿子?找罪名能不能找个靠谱点的?

你别说还真有,朱祁镇假惺惺地说于谦还是有功劳的,这个时候徐有贞神补刀了一句:要是不杀于谦,您老这复辟的事情,可就成了造反了啊!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

朱祁镇深吸了一口气,明白了于谦必死的道理,所以只能送于谦上路了。杀于谦是为了告诉大家,自己是清君侧,诛杀朱祁钰身边的奸臣。

这里的奸臣当然指的就是于谦,于谦差点没气死。你爷爷的,朱祁镇这家伙学自己的太爷爷朱棣的手段,倒是学得蛮快的。

于谦不死,朱祁镇还真的挺尴尬的。

那是什么情况呢?朱祁镇带着20万大军,在王振的怂恿下,御驾亲征,结果兵败被擒获。这个时候瓦剌人拿着朱祁镇去要挟大明朝,让他们让出半壁江山来。

于谦可不是好惹的,当时兵部尚书邝埜也在这一战中被宰了,于谦顶替了他的职位,成为了大明朝军事上的一把手。

他和太后一合计,改立朱祁钰做了皇帝。朱祁钰虽说是朱祁镇的弟弟,但是是异母弟弟,他是朱瞻基的庶子,所以立朱祁钰为帝,瓦剌人就威胁不了大明朝了。

毕竟自古兄弟争夺皇位的事情很多,大多数人巴不得自己的兄弟失去夺嫡的资格。所以于谦仗着这一点,回绝了瓦剌人的任何请求。

与此同时于谦还发出勤王令,派人击败了瓦剌人。瓦剌人的首领也先,在帐篷里气得直跺脚,他本来以为抓了个活宝,没想到只是个废柴。

因此景泰皇帝朱祁钰,其实是于谦亲手扶植起来的。而且在于谦的辅佐之下,朱祁钰还成了一个很不错的皇帝,恢复了明朝的生产力。

文不胜诬,辩之疾,谦笑曰:“亨等意耳,辩何益?”奏上,英宗尚犹豫曰:“于谦实有功。”有贞进曰:“不杀于谦,此举为无名。”帝意遂决。丙戌改元天顺,丁亥弃谦市,籍其家,家戍边。遂溪教谕吾豫言谦罪当族,谦所荐举诸文武大臣并应诛。部议持之而止。千户白琦又请榜其罪,镂板示天下,一时希旨取宠者,率以谦为口实。---《明史》

结果朱祁镇要想夺取朱祁钰的皇权,就必须要在事后把朱祁钰的一切都给抹杀掉。他不让朱祁钰入明十三陵安葬,也不承认他皇帝的资格。

既然朱祁钰的一切都被否定了,那支持朱祁钰登基的于谦,自然也要被否定得一文不值。否则朱祁镇的这种做法,那就是错误的。

因此于谦只要还活着,那无比尴尬的就是朱祁镇本人了。每天看到于谦上下班,就好像看到一个人天天在自己耳边重提当年夺门之变的事情一样,你说尴尬不尴尬?

总结:于谦的品性,和他的官位,其实并不符合。

正直的人可以做官,但是很难做大官,因为他们时常搞不清楚官场中的一些游戏规则,就算搞懂了,他们也不屑这么去做。

尤其是位列宰相级别的官员,他们必须要对游戏规则门清,不光要搞懂,自己也要参与进去,否则很难管理好这个朝廷。

很显然于谦并不具备这种万花筒的气质,他是一个正直的人,因此宰相的权位,和他其实并不搭。那8年的执政生涯,使他结下了若干梁子,就算不死也要落个残废了。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千磨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于谦。

纵观历史上下五千年,凡保家卫国,抵御外侮的民族英雄数不胜数。然而,有两位英雄尽管功勋卓越,结局却让人唏嘘。他们没有战死在疆场上,却死在了昏君奸臣之手,成为政治的牺牲品。杀人者遗臭万年,殉国者留芳百世。

这两人就是南宋的岳飞和今天要说的于谦。

于谦为何被杀,还要先从土木之变说起。

正统十四年,英宗皇帝在太监王振怂恿下御驾亲征瓦辣,兵败被俘。蒙军势如破竹,挟持英宗一路打到北京城外。紧急关头,于谦力排南迁之议,坚请固守。并与众臣共同恳请太后速立新君,以绝蒙军拿人质要挟之念。代宗即位后,以兵部尚书身份召集众臣督战,陈兵九门之外,与蒙军血战。

蒙军被击退后,曾以英宗为条件勒索大明,于谦以“民为众,君为轻”未许。不得已英宗被无条件释放。

八年之后,在石亨、徐有贞及太监曹吉祥的操作下,英宗成功复辟,几日后代宗病死,史称夺门之变。由于英宗被俘后,于谦等拥立新君,且拒绝了蒙军拿英宗交易的条件,英宗重登皇位后,对于谦自然心存芥蒂。

英宗复位后,亲信拥立他的石亨等侫臣,疏远于谦等忠良。于谦为人耿直,不去攀附权贵,遂遭石亨等污陷,不久下狱。英宗偏听偏信,加上对于谦心存怨恨,不顾及于谦保卫京师之功,致使英雄含冤遇害。

一时山河失色,日月无光!

英宗死后,孝宗即位。新帝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于谦平反竖碑,追谥“肃愍”。神宗朝再次对于谦追赠,谥“忠肃”,人称忠肃公。

今天,在杭州西湖边上,有处著名的景点,就是于谦墓。于谦和岳飞、张煌言并称“西湖三杰”,每年春夏秋冬,游人都会络绎不绝,凭吊这位忠贞爱国的民族英雄。

乾隆下江南时,驻足于谦墓,敬佩之余,提笔题下“”丹心抗节”四字,至今悬于祠堂。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朕”即国家,一般情况下是成立的,但并非时时都一致统一,比如“土木堡之变”后的英宗“夺门之变”行为就如此,坚持景泰帝继续执政,就祖宗基业和社稷而言,利益得失分析来看,利大于弊,因此,就此而讲,从公而论,组织指挥“北京保卫战”、妥善应对“土木堡之变”的大臣于谦,反对英宗复辟是非常正确的,但于谦其主张对朱祁镇个人利益而言却又是有碍有害的,因此,于谦的命运就由此决定了,根本原因不在于权臣的诬陷和打压,风评如此,哪是为尊者讳的结果。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于谦被晋国公石亨、兵部尚书徐有贞、司礼监太监曹吉祥等权臣诬告杀害。事情的经过时这样的:

明英宗被瓦剌俘虏后,瓦剌首领也先认为可以要挟明朝。不料,于谦等大臣拥立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为帝,就是明代宗,年号景泰。也先的如意算盘落空了,明英宗变得毫无价值。瓦剌军在北京大败后,与明朝讲和。

后来在于谦和右都御史杨善的极力主张下,明代宗朱祁钰才同意接回明英宗。但是瓦剌首领也先提出的用金银财宝来交换明英宗,明代宗是一分钱也不拿。杨善只好变卖自己的家产,凑够了款项才把明英宗接了回来。

明英宗回来后,连母后和妻儿都没有见一面就被明代宗软禁起来。明英宗在南宫被软禁起来是整整7年,明英宗明为*太上皇*,实为囚禁。

明代宗即位之初,立明英宗的儿子朱见深为太子。后来明代宗派太监贿赂大臣们,于是大臣们纷纷上表,要求换太子,于是就把太子朱见深改封为沂王。改立明代宗的儿子朱见济为太子。可是天有不测风云,朱见济不久就死了。明代宗本来身体就不好,再加上丧子之痛,身体是每况愈下。

一些明英宗时期的旧臣、失意的官员和太监,如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见此情景,为了升官发财。他们和孙太后、明英宗取得联系,得到他们的支持,明英宗许诺,一旦复位,重赏功臣。

这时瓦剌又来侵略边疆,于是石亨以保护京城为名,调来1000名士兵进入内城,向南宫进发,把明英宗救了出来。石亨等众人簇拥明英宗来到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将明英宗扶上龙椅。这时天刚亮,大臣们都到了午门外。徐有贞命令士兵敲响景阳钟,大臣们都走进奉先殿。看到龙椅上的明英宗时,大臣们都惊呆了。这时徐有贞大喊:*太上皇复位,你们还不下跪?*大将们只好下跪,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重新取得了皇位。史称*夺门之变*或*南宫复辟*。

明英宗复位后,改年号为天顺。对那些在复位中帮助他的功臣大加封赏。石亨被封为晋国公,徐有贞升为兵部尚书,曹吉祥升为司礼监太监。一时间受封赏的人多达3000多人!于谦等一批忠臣被杀害或排挤。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明英宗朱祁镇杀于谦实在是说不过去的,因为于谦帮了朱祁镇很多,同时也没有害过于谦,为什么明英宗要杀于谦呢?

(朱祁镇)

说于谦帮了朱祁镇很多,这句话一点儿也不过分。

其一,朱祁镇差点丢掉的江山,是于谦帮他找回来的。如果当年于谦不力挽狂澜力主抗战,那么大明江山也就丢掉了,大明江山在朱祁镇手中丢掉了,朱祁镇就是大明的千古罪人。于谦帮他挽回了颜面,保住了名誉。再说了,于谦要没有保住大明江山,朱祁镇后来还能当皇帝么!

其二,瓦剌想要把朱祁镇放回国,当时朱祁钰是不同意的。原因很简单,因为朱祁镇被放回来是一个大麻烦,根本就没办法处置他。但是于谦是坚决同意放朱祁镇回来的。当时同意放朱祁镇回来的,恐怕只有朱祁镇的母亲孙太后。如果于谦不同意,就算朱祁镇的母亲想让朱祁镇回来,他也是回不来的。

其三,朱祁钰重病的时候,于谦是极力主张重新恢复朱见深太子之位的。朱见深是朱祁镇的儿子,于谦让江山回到朱祁镇后人的身上,朱祁镇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有人认为,朱祁镇要杀于谦,是于谦曾害过他,证据就是于谦不答应瓦剌的要挟,坚决遥尊朱祁镇为太上皇,这是不把朱祁镇的命当回事。

事实上,前面我们也说了,于谦这样做,是为了帮朱祁镇挽救大明江山。而且于谦就算这样做了,瓦剌也不会杀朱祁镇。当年金国尚且没有杀掉徽钦二帝,何况是瓦剌,本来就是明朝的藩属国,更加不会对朱祁镇怎样了。

(于谦)

有人还会认为,于谦没有保住朱见深的太子之位,让朱祁钰换了太子,让朱祁镇很生气。但这肯定也怪不得于谦,朱祁钰是皇帝,他一心要换,于谦有什么办法。

实际上,朱祁镇之所以要杀于谦,《明史》上是有过记载的。

当时,朱祁镇也不愿意杀于谦,他还认为于谦是有功劳的,不能杀他。不过,当时发动夺门之变的石亨、曹吉祥、徐有贞等人却对朱祁镇说,如果不杀于谦,那么,你朱祁镇“夺门”就没有道理。当时朱祁镇沉默了很久,同意了这几个人的说法,于是答应了杀于谦。

而这个说法,也为历史所普遍接受。

不过,我认为,其实这并不是朱祁镇要杀于谦的真正理由。如果是因为这个杀于谦,对朱祁镇没有任何好处,反而有很大的坏处,为什么这么说呢?

道理很简单,如果后人知道了朱祁镇是以这个为理由杀于谦,那不就是“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吗?不是对朱祁镇的形象更不利吗?

事实上,朱祁镇还有一个更好的办法,就是“统战”于谦。如果他能够在当了皇帝以后,获得于谦的支持,那么,他的历史形象肯定是很好的。这在历史上是有经验的,李世民通过杀太子当了皇帝以后,他就很好地“统战”了魏征。尽管魏征一直保持一种“不屈服”的姿势。而恰恰是这种“不屈服”,因此李世民善于纳谏的形象,在后世获得了很高的评价。朱祁镇为什么不采用这样的方式呢?

(朱祁钰)

所以,朱祁镇之所以一定要杀于谦,也不会是这个原因。

我认为,朱祁镇当时之所以一定要那么做,是石亨、徐有贞、曹吉祥等参与夺门之变的大臣逼迫的结果。

首先我们要明白的是,拿下于谦,石亨等人的愿望,肯定比朱祁镇迫切。因为他们夺门的目的,无非就是想出人头地。而如果夺门以后,于谦依然是朝廷中的老大,那么他们不是白干了一场吗?只有拿下了于谦,他们才能上位掌权。

而石亨等人想拿下于谦,朱祁镇就算想保护于谦,也是无能为力的。

因为朱祁镇的皇位,完全是这几个人投机取巧“运作”来的。没有这几个人的帮忙,朱祁镇就当不了皇帝。既然朱祁镇是这几个人运作来的,也就意味着,如果朱祁镇不听他们的话,很可能他们会把朱祁镇拿下来。所以朱祁镇是很害怕的。如果让他一定要在于谦和自己的性命安全中做一个选择,他肯定是会选择自己的性命安全。

当然了,朱祁镇虽然受制于石亨等人,不得不杀掉于谦。但是他并没有因此束手就擒,等他坐稳皇位以后,他立刻就向石亨等人下手,而且很快就把他们拿下来了。不过,尽管他曾表达了对于谦的欣赏,但是他有生之年,也不可能给于谦平反。而这个任务,就交到了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的身上。

(参考资料:《明史》《明实录》等)

“土木之变”的于谦是大功臣,英宗复辟后,他因何被权奸诬陷而处死呢?

于谦的直接死因是因为徐有贞和英宗说的那句话:

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

看似被权奸诬陷,其实于谦他是死在了自己一句话上,这是根本原因。

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角度不同,结论不同

说于谦是大功臣,这是从人民的角度考虑问题,于谦力挽狂澜,沉着应对,身先士卒。调兵遣将,九门布阵,自己亲自镇守最为重要也是最危险的德胜门,取得至关重要的北京保卫战的胜利,为明朝延续了血脉,也让人民免遭生灵涂炭。于谦是毫无争议的大功臣。

但是如果从皇室角度看呢?

土木之变中,明英宗和王振昏庸指挥致使20万明军精英全军覆没,英宗被俘。于谦在太后支持下立朱祁钰为景帝。后来也先挟持英宗重兵攻打北京。于谦拒绝也先让其出城迎回英宗的要求,加强部署,历尽磨难,终于胜利。

从景帝角度看,于谦能臣,国家栋梁。从英宗角度看呢,乱臣贼子,于自己安全不顾。

北京保卫战中,徐有贞以星象异常为由,建议迁都南京,被于谦严厉批评。从此两人接下梁子。

此后于谦总领朝纲,加强边境部署,瓦拉也先没有便宜可占提议送还英宗讲和。于是说出了文首那句话“天位已定,宁复有他”。这也是于谦遭受非难的开始。

值得注意的是,《明史.徐有贞》里记载

珵属谦门下士游说,求国子祭酒。谦为言于帝,帝曰:“此议南迁徐珵邪?为人倾危,将坏诸生心术。”珵不知谦之荐之也,以为沮己,深怨谦。循劝珵改名,因名有贞。

于谦向景帝推荐徐有贞任职国子监祭酒,景帝不许,徐有贞就以为是于谦作梗。典型的倒打一耙,燕雀永远是燕雀。

此后另外一件事又为于谦非难埋下了另外一个种子。石亨推荐于谦儿子当官,被于谦严令拒绝,于是石亨丢了面子,和于谦接下另一个梁子。

冤死崇文门

此后发生了著名的夺门之变。英宗在徐有贞,石亨,太监曹吉祥辅助下重新夺回皇位。后三者诬陷于谦立襄王之子,借此想杀掉于谦,英宗犹豫,于是徐有贞说了文首另外一句话“不杀于谦,复辟之事师出无名”。于谦光荣就义。

如果景帝不早逝于30岁,可能就没有后来的多门之变,于谦就可以为明朝鞠躬尽瘁,励精图治。如果徐有贞石亨他们心胸在阔达些,也可能没有于谦冤崇文。虽历史不容假设,但历史值得我们推论。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侵必删)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