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汉高祖刘邦白手起家,推翻秦朝,消灭项羽,登基后连续举全国之兵力消灭七个异性诸侯王,可谓以武功得天下和稳天下,以一代雄主的风范屹立在历史长河中,可为何对匈奴却服了软,采取了屈辱的和亲政策,把好好的大汉女子送去匈奴。 单是因为汉初的国力衰败经不起折腾吗?还是白登之围被吓破了胆?纵使如此也可以像秦朝那样派大将戍边,不求开疆拓土,至少能守住长城啊,大家一块来讨论一下…

和亲政策,自古都是带着屈辱的。不少欺世盗名之辈,还夸赞这种政策,以一人之力换取两国和平,是上上策。那我就想问了,把你女儿送去和亲你愿意吗?

其实谁都不愿意,很显然汉唐时期送去和亲的,也都不是皇帝的女儿或者亲妹妹,全都是假公主。皇帝要是觉得这个政策好,为什么不送自己的女儿给匈奴、吐蕃?

那可不行,那是亲生的。说到底还不是因为,和亲政策,其实是无奈之举。和亲的女人很痛苦,先后可能嫁给爷爷、父亲和孙子三代人,这是人家的习俗。有时候见着自己生的儿子,从辈分上来说,还要喊一声叔叔。

但凡能不和亲就换取和平,呆子才愿意和亲呢!你看汉武帝他和亲吗?当然不和亲,人家拳头硬。那么问题来了,刘邦好歹也是开国之君,按道理拳头也挺硬的,为什么也选择了屈辱性的和亲呢?

刘邦把能打仗的都给收拾了,自己搞不定匈奴人。

刘邦也不是一开始就要和亲的,他好歹是战场上走出来的君王。没有《史记》里记载的那么窝囊,他也曾经对匈奴发起过进攻。

但是结局呢?结局是他差点被匈奴人给困死。白登之围时,刘邦饿得只能舔手指,要不是陈平用计谋说服了单于的媳妇儿,可能刘邦就交代在那儿了。

冒顿上马,令国中有後者斩,遂东袭击东胡。东胡初轻冒顿,不为备。及冒顿以兵至,击,大破灭东胡王,而虏其民人及畜产。既归,西击走月氏,南并楼烦、白羊河南王。悉复收秦所使蒙恬所夺匈奴地者,与汉关故河南塞,至朝冉阝、肤施,遂侵燕、代。是时汉兵与项羽相距,中国罢於兵革,以故冒顿得自强,控弦之士三十馀万。---《史记》

从此以后刘邦就认怂了,怎么办?打也打不过人家,不认怂还能咋地?因此刘邦打算把自己的长公主嫁到匈奴去。

说起来也怪刘邦这个人偏心,他就是不喜欢吕雉生的俩孩子。长公主也就是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吕雉得知以后当然不答应。

在吕雉的哭诉之下,刘邦这才打消了主意,改选了宗室的女儿作为公主,嫁给了匈奴的冒顿单于。这个结果也是刘邦自己作践出来的。

当年他那帮开国元勋们,哪一个不是打仗的好手呢?尤其是韩信,几乎是战无不胜的兵仙,可是刘邦为了老刘家的江山,把这些能打仗的异姓王都给处理掉了。

有些人甚至逃亡到了匈奴,成为了人家的将领,帮着匈奴反攻汉朝。他们对汉朝军队知根知底,刘邦对匈奴却一无所知。因此刘邦遇到匈奴人,也只能是望洋兴叹,哑巴吃黄连了。

在统治者眼里,和亲算起来,是最划算的买卖。

其实战争就是做生意,划算才是硬道理。在很多统治者眼里,什么亲情、屈辱,都是假的,只有利益才是真的。

刘邦可以用一个女人,换取匈奴和汉朝的和平,他当然会觉得这是一笔划算的买卖。至于那个女人和她的家人们的感受,刘邦才不会管。

高帝自将兵往击之。会冬大寒雨雪,卒之堕指者十二三,於是冒顿详败走,诱汉兵。汉兵逐击冒顿,冒顿匿其精兵,见其羸弱,於是汉悉兵,多步兵,三十二万,北逐之。高帝先至平城,步兵未尽到,冒顿纵精兵四十万骑围高帝於白登,七日,汉兵中外不得相救饷。---《史记》

刘邦当然可以采取其他策略,比如学习秦朝,派遣大军驻守长城。但是我们要知道,驻守长城的代价那是相当巨大的,每天都要消耗大量的银钱。

那个时候也不兴屯田制度,就算有,也不是每个地方都适合屯田。因此但凡采取了这种策略,就必须要派遣数十万大军前去戍边,数量少了,还不构成威慑力。

刘邦在家好好打了打算盘,实在是不划算啊。后来一看,发现一个女人可以取代数十万大军,刘邦自然是喜不自胜。

其实这种例子很多,强大如唐太宗李世民,也曾经采取了和亲政策。他将文成公主嫁给了吐蕃的松赞干布,其实就是算账以后的策略。

长期让大量兵马镇守在四川边境,实在是划不来。送去一个公主,就能解决唐朝和吐蕃的矛盾,这岂不是再划算不过了?反正文成公主也不是他的女儿,他当然觉得划算。

汉朝刚建国,国力的确不行。

刘邦和项羽是起义军,当年的秦朝的确很强大。可是经历了十多年战火以后,新建立的汉朝,其实是比较弱小的。

看似是一个完整的国家,其实这里面各路诸侯王已经将这个国家搞得四分五裂。尤其是最初的异姓王,人家地盘上的事情,汉朝朝廷是不能插手的。

可见汉朝最初的主控能力是不强的,为此刘邦把异姓王基本都消灭了,只留了个长沙王吴芮。但是一时间还是改变不了汉朝积贫积弱的状况。

这个时候匈奴也在同一时期完成了大一统工作,冒顿单于也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自然有南下吞并汉朝的意思。

於是汉患之,高帝乃使刘敬奉宗室女公主为单于阏氏,岁奉匈奴絮缯酒米食物各有数,约为昆弟以和亲,冒顿乃少止。後燕王卢绾反,率其党数千人降匈奴,往来苦上谷以东。---《史记》

汉朝的生产力还没有恢复,这边又遭受到了北方强敌的打击,刘邦可谓是身心俱疲。建立这个王朝本身已经很不容易了,要想守住这个王朝,就显得更加困难了。

为此刘邦除了妥协,他还能干嘛呢?汉朝需要的是休养生息,而不是穷兵黩武。当年秦国就是因为穷兵黩武,才会惹来亡国之祸,刘邦自然是铭记于心。

打赢了匈奴,也划不来。

那个时候的匈奴,其实也穷的叮当响,但是人家跟汉朝不一样,人家是游牧民族。打到哪儿就抢到哪儿,很少有一个固定的住所。

这就是刘邦需要考虑的事情了,在匈奴看来,汉朝是最好抢掠的,因为他们都喜欢建房子,住在固定的地方。

相比较而言,匈奴人就不好抢了,因为人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你根本就找不到他们的踪迹。就算打赢了匈奴,刘邦能得到什么好处呢?是得到人口吗?我看没有。

是得到钱财吗?我看也少得可怜。估计只能捞点兵器而已。既然什么好处都得不到,刘邦为什么还做这种蠢事呢?

多年以后,汉武帝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就算把自己打成了穷光蛋,有一件事至少是争取回来了,那就是尊严。大汉朝的尊严,至少没有丧失,这或许就是汉武帝誓死捍卫的东西。

总结:和亲和不出长久的太平。

宋朝的策略其实也不错,拿钱来买和平。汉唐虽然强盛,却只能靠女人来换取和平。其实说到底,这些策略都无法真正长久带来和平。

真正的和平,是需要自身强大换取的。强大到对方不敢侵犯你,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到处撒币或者用女人做代价,只会让对手越来越瞧不起你。

参考资料:《史记》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白登之围后,刘邦接受了屈辱的和亲之策,原因主要有这么三个方面。

其一、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

开战之初,刘邦派刘敬出使匈奴,他回来报告说:“两国交兵,这个时候应该炫耀显示自己的威风才是。现在我去那里,只看到瘦弱的牲畜和老弱的士兵,这一定是故意显露自己的短处,而埋伏奇兵来求取胜利。我以为现在的匈奴是不能去攻打的。”

可是刘邦的30万大军已经来到边界地区。正准备大举进攻,刘邦听了刘敬的话非常恼怒,狠狠地骂刘敬:“齐国的孬种!以前凭着两片嘴捞得个官做,现在居然敢胡言乱语阻碍我军进攻。”

不由分说,就命人用镣铐把刘敬拘禁起来,而刘邦则亲自率军,快马加鞭的进入匈奴人设置的包围圈中,也就是平城的白登山。

事实上匈奴人也不算太笨,人家也有自己的战略战术,作战剽悍不可怕,可怕的是又狡猾又剽悍。

也许刘邦经过白登之战,确实是服软了,至于是否服输,那就不得而知了。

其二、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我们可以看看白登之围后,汉朝为解决问题而付出的具体代价:

刘邦本来就要嫁过去一个真公主,只是皇后吕雉舍不得自己的亲生女儿,不得已,刘邦改宗室女为名义上的公主,其实就是用假公主嫁给冒顿单于而已,并派刘敬为使者陪同前往。

此外,汉朝每年还要送给匈奴大批棉絮、丝绸、粮食、酒等各类物资。赔款求和也是非常正常的事情,向匈奴低头,所谓屈辱也是暂时的。

再说了双方能够恢复正常的贸易,汉朝还可以获得重要的战略工具,比如马匹,要知道汉朝其实很缺少军用马匹。

更为屈辱的是匈奴人娶了公主,仍然时常袭扰边界,“白登之围”后,冒顿单于屡次违背汉朝与匈奴所订立盟约,对边界进行侵扰劫掠活动,仅仅是规模不大而已。

其三、刘邦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

公元前202年,刘邦称帝,大封诸侯,其中异姓诸侯王就有七位,白登之围后,韩信、英布等人,对刘邦来说事实上还是隐患。

所以刘邦没有揪着匈奴不放,打了一战,打不赢就收兵不打了!他可能更为担心诸侯王们的拥兵自立,所以把精力都用于削夺异姓王方面,自然对匈奴要忍气吞声,否则“小不忍则乱大谋”已。

总而言之,刘邦向匈奴低头,而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就是上面的三个方面。

匈奴军队确实强大,而且精通各种兵法韬略,久经沙场的刘邦都被其算计和玩弄。刘邦与匈奴和亲的盟约不算太苛刻,也是可以接受的,至少在当时也没有更好的办法。

与此同时,刘邦也需要着力解决国内异姓诸侯王的问题,所以他才采取了屈辱的和亲之策。

我是@龚柳辉 请关注我,和我一起走近历史与现实。欢迎大家热心评论和分享!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刘邦也曾经向匈奴开刀,只因白城一役被重兵围住,差一点交了命。从此心有余悸。无奈之下,采取用美人和亲来保持和平安宁。

汉初,国力非常虚弱,大臣好多是以牛代骑。萧何、曹参相继为相,采取的是道家"无为而治",鼓励百姓开荒种田,多年免于租税。

汉朝用和亲政策,表面上是送公主美人,其实好多是皇帝没有沾过的小妃或宫女,反正有的是女人,送一、二个丝毫不影响皇家利益,又能保持边疆太平。

经过多年埋头经济建设,汉朝迎来了第一个太平盛世"文景之治"。到汉武帝时,国力已经非常强大,他就果断撕毁被动的"上贡和亲"的屈辱条约,向匈奴正式宣战了

一代战神卫青、霍去病等人,连续发起了进攻,横扫大漠,直捣匈奴老巢。从此,汉武帝开启了"犯汉者,其远必诛!"的历史。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汉朝和匈奴的和亲,引出了两个问题:汉高祖时期,汉朝真的很强大吗?和亲真的是屈辱的吗?

我们先来说第一个问题:汉朝真的强大到能对抗匈奴了吗?

首先说说匈奴的战斗力:

匈奴的战斗力,其实一直是非常强的。在秦朝建立之前,防守中原北部地区的大将是李牧。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的李牧,是怎么样对付匈奴的呢?专心防守,不贸然出击。后来有人觉得他窝囊,派别的将官取代了李牧,并且对匈奴发动了进攻。结果如何?大败!有人会说,此时的汉族还没有形成中央集权的领导核心,战斗力不强。但其实此时的匈奴,才真的是一盘散沙。冒顿单于的父亲头曼单于此时还未崛起,匈奴还是纯粹的部落联盟。而他们的一个部落,不可能比已经胡服骑射多少年的赵国人口更多。也就是说他们一个部落的战斗力,已经让战国的名将不敢小瞧,你说他厉害不厉害?

后来李牧确实曾经击败过头曼单于,据记载,那一次歼灭匈奴士兵十余万。这个记载很显然有些虚假。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几乎统一了整个漠北,还控制了河套地区、河西走廊,他的士兵总量也才三十万。头曼单于时,连东胡都没有被匈奴兼并,他的士兵总量绝对达不到十万。所以这个战功,很明显是被夸大了。

秦朝统一之后,秦国名将蒙恬也曾经击败过头曼单于一次,但那一次的军力对比是三十万秦军对一万多匈奴兵(这个量是合理的)。而且从那一次之后,秦国便部署了三十万的长城军团,专门用来防御匈奴。由此可见,匈奴的战斗力是如何之强。

而到了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单于时期,匈奴的实力又再一次得到了爆炸性的增长。先是强大的东胡被吞并,之后是河套地区、河西走廊、大宛、辽河、葱岭等地。此时的匈奴,领土面积已经超过了新兴的汉朝!虽然经济上并不发达,但是军队数量已经全面超越汉朝。

说完了匈奴,再说说汉朝

刘邦时期,汉朝刚刚统一,国力如何,史书上有明确记载:作为皇帝的刘邦,他每次出行时要乘坐马车,可全国上下,却连四匹颜色一样的马都找不出来;作为丞相的萧何,更是坐不起马车,只能坐牛车。从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到公元前202年汉朝建立,中原大地烽烟滚滚七八年,早就已经是民生凋敝了。这样的汉朝,距离强大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而且,汉朝的内部也不稳定。战争时期,刘邦为了拉拢人心,到处封官许愿。天下太平了,自然需要兑现,于是就有了八大异姓王。这些异姓王每个人都手握重兵,战力强悍。这些人虽然还没有发难,但都是不安定的因素。

除了国力和异姓王的影响之外,刘邦本人的军事能力,也是限制其征服匈奴的主要原因。单以军事能力而论,刘邦顶多可以排在中等偏上水平。韩信早就给他定过性,以他的能力,带兵十万已经是极限了!刘邦之所以能胜利,是他有出类拔萃的驾驭人才的手段。所以像韩信、张良、萧何这样的人才,才会为他所用。但是汉朝建立之后,韩信和刘邦产生了矛盾,刘邦已经不敢再继续用他了。而其他的大将才能都不够,刘邦只能事事大包大揽。所以汉朝的军事指挥能力,此时也出现了断崖式的下降。

明白了这些,我们再来看汉匈的白登山之战,就能看出内容来了。这一战匈奴的兵力是四十万,汉朝是32万。匈奴的力量本来就占优,但冒顿单于却依然使用谋略,让刘邦轻敌冒进,最终身陷重围。虽然最后刘邦得以逃脱,但这一战也让他见识了匈奴的厉害,明白了自己在任何一方面都处于下风。为了国内的稳定,刘邦遂同意和亲。

我们再来说一下和亲是否真的屈辱到不能忍受

和亲真的是屈辱的吗?其实,这是一个基于汉本位思想而形成的价值观扭曲。和亲,是一个在世界范围内都十分普遍的现象。欧洲的国家君主细算起来,都是亲戚,这就和大规模、大范围的和亲有关。而蒙古、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甚至女真那样的渔猎民族,互相之间也会和亲。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和亲在国际战略上来讲,是一种最节省资源的和平方式。正如刘邦的大臣娄敬所言:“彼知汉適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冒顿死,则外孙为单于。”也就是说,如果汉朝的公主被送过去,有了孩子,那就是汉朝的外孙。如果这个孩子当了单于,那就相当于匈奴的单于是汉朝皇帝的外孙。那么外孙还能理直气壮地去打外公吗?

其实,娄敬只看到了子孙一层,对公主一层并没有看到。匈奴的社会,单于的妻子阏氏几乎有和单于相等的权力。只要汉朝公主成为了阏氏,就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解决汉匈之间的和平问题。汉朝后来的解忧公主,便是以女子之身,维护汉匈和平几十年的典范。而只要拥有和平,农耕文明的中原王朝肯定会更加欣欣向荣。

而且和亲除了争取和平之外,还有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进行文化交流。汉朝的公主嫁到匈奴后,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传入了匈奴,最终让很大一部分匈奴人融入了汉朝。唐朝时候的文成、金城两位公众,更是把中原的文化和艺术带入青藏高原,为藏族最后成为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打下了基础。可以说没有和亲,中国现在的版图和民族结构绝不会是今天的样子。

我们可以看到,中原王朝的顶点:汉朝和唐朝,都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和亲的方式来巩固和平。反倒是宋朝、明朝,标榜着自己绝不和亲,却最终倒在了外患的手上。

而且对于公主来说,有整个中原王朝做后台,嫁过去的身份不会低,绝不会存在“受委屈”的现象。所以和亲于公于私,其实都不算是什么坏事。只不过中原王朝在宋朝以后,自我走向了封闭和妄自尊大,主观上标榜了自己的“高大上”,从而觉得和亲是屈辱的事情。是不是真的屈辱,明白人自有公论。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山野老人解读两汉三国,与您一起体会历史新感觉!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刘邦登基不久,让韩王信迁到太原以北地区,建都晋阳,以此防守匈奴。

韩王信是原韩襄王的庶孙,由于张良的关系,刘邦很重视他。

韩王信为了表示对刘邦的忠诚,更好地防备匈奴侵扰,将都城定在靠近匈奴的马邑。

韩王信这样做,让刘邦很感动。

让刘邦没有想到的是韩王信与匈奴眉来眼去,勾结匈奴,侵扰边疆,最后干脆反叛刘邦。

刘邦接到韩王信反叛的消息,御驾亲征,平息了韩王信的叛乱。

刘邦准备班师回京的时候,听说匈奴在附近的地方侵扰边疆。

刘邦于是带着得胜之师,围剿匈奴。

这次行动,在刘邦看来,是搂草打兔子,殊不知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差一点死在白登山。

逃出白登山后,刘邦采纳娄敬的建议,与匈奴和亲。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山野老人从以下三个方面回答这个问题:

一,无路可走。

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这一悲剧本来可以避免。

刘邦与匈奴开战之初,很慎重。

刘邦前后派了十几批侦查人员去匈奴侦察,这些侦查人员回来报告刘邦说:“可以与匈奴开战。”

刘邦还是不自信,派他信任的娄敬去匈奴侦察。

娄敬回来说:“不能与匈奴开战!”

娄敬说:“我到匈奴只看到女人和一些老弱病残者,没有见到一个壮汉,这说明情况不正常。那些壮汉到哪里去了呢?是不是潜伏在某个地方,偷袭我们?”

刘邦以为娄敬这样说是动摇军心,将娄敬关起来了。并恶狠狠地说:“等我回来收拾你。”

结果,果然如娄敬所料,刘邦被匈奴围困白登山。

刘邦回朝后,放了娄敬,并问娄敬说:“你有什么好方法对付匈奴?”

娄敬提出了和亲,并说:“只有和亲,才是目前可做的事情!”

刘邦问:“除了和亲,就没有别的办法了吗?”

娄敬说:“除了和亲,没有再好的办法了!”

娄敬进一步分析说:“汉朝刚刚建立,军队疲敝不堪,匈奴军强马壮,在军事上很难打败匈奴。再者冒顿单于是个凶残的家伙,对他讲仁义没有作用。他连自己父亲都敢杀,这样的人对他讲仁义有作用吗?与匈奴和亲,单于就是陛下的女婿,哪有女婿其父他的岳老头子的呢?单于死了,他的儿子继位,单于的儿子就是陛下的外甥。陛下的外甥更不会其父陛下。再者,和亲还可以让匈奴得到一笔财富,为了财富,匈奴也会答应和亲。”

于是,刘邦决定与匈奴和亲!

二,两害相权取其轻。

当时的刘邦内外交困。

边疆上有匈奴的骚扰,国家内部诸侯王也不安宁。

刘邦登基不久,就有燕王臧荼起兵反叛,之后韩王信勾结匈奴侵扰边疆,反叛朝廷。

除此之外,刘邦对于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也不放心。

刘邦权衡,匈奴只是为了财富抢劫边疆;诸侯王们是既要财富,又要土地,还要抢他的位置。

在如此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刘邦只能两害相权取其轻,暂时对匈奴和亲,以换得边疆的安宁。

然后集中精力,对付国家内部有反叛之心的那些诸侯王们!

与匈奴和亲后,边疆得到了暂时的安宁。

之后,刘邦集中精力对付楚王韩信、梁王彭越、九江王英布等人,并先后剿除了这些有反叛之心的诸侯王,国家内部逐渐恢复了正常。

三,实践证明和亲有利于刚刚建国的西汉。

刘邦驾崩后,儿子刘盈继位、吕后临朝称制,仍然执行和亲政策。

吕后曾经想用战争对付匈奴。

吕后与匈奴开战的原因是遭受到了匈奴冒顿单于的羞辱。

冒顿单于写信吕后说,你死了男人,我死了女人,我们两人都不快乐,不如我们生活在一起,这样你和我都得到了快乐!

吕后召集陈平、季布、樊哙等人商量对匈奴开战。

樊哙表态说:“吕后给我十万军队,我一定踏平匈奴!”

在场的人都不做声。

吕后问季布:“你怎么看樊哙的主张?”

季布说:“我建议吕后杀了樊哙!”

季布的话让所有人惊愕!

吕后问:“为什么要杀了樊哙?”

季布说:“樊哙当着吕后的面说假话!当年樊哙与高祖一起征剿匈奴,被匈奴围困白登山七天七夜,高祖三十万大军都无法征服匈奴,樊哙十万大军能打败匈奴吗?”

经季布的分析,吕后同意和亲,还让人代替自己写了一封屈辱的回信。

回信大意是这样的:

我老了,走路都费力,牙齿也脱落了,不值得您错爱。

之后,送去美女、财富,继续和亲。

到了文帝一朝,文帝站稳脚跟后,也不想与匈奴和亲。

文帝先是写信,用仁义教化匈奴,失败了。

后来与匈奴签订合约,企图以合约约束匈奴,合约对匈奴毫无做作。

最后带着军队征剿匈奴。

当文帝带着军队赶到前线后,匈奴人不知去向。

与此同时,文帝的侄子济北王刘兴居趁机叛乱。

文帝无可奈何,只能回到朝廷,指挥叛乱。

文帝企图用仁义教化匈奴,没有任何作用;用合约约束匈奴也不起作用;用战争更是劳民伤财。

一切能用的办法都使用后,还是对匈奴没有半点作用,最后还是被迫与匈奴和亲。

到了景帝,仍然是与匈奴和亲。

景帝除了与匈奴和亲外,还开放边境贸易。

景帝一朝,相对于来说,匈奴入境抢劫的事件较少。

到了汉武帝一朝,仍然在战争与和亲中争执不休。

主张和亲的韩安国说:“匈奴人就像在天上飞的鸟,不稀罕土地,只想抢劫财富。对于这样一群人,用战争很难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刘邦与匈奴和亲,主观上是迫于无奈;客观上缓解了匈奴对边疆的抢劫,为国内发展经济创造了一个安宁的环境!

强如汉高祖刘邦,为何也向匈奴低头,采取屈辱的和亲政策?

当时的汉朝还处于刚刚建立时期。经过艰苦卓绝的秦末战争,百业凋零,国力式微,不管是民间还是朝廷对连年的征战,都已经疲惫不堪。“和亲”虽然是一种绥靖政策,但却换来了汉朝高祖至景帝60多年的休养生息。为以后的对匈作战,做出了时间和空间方面充足的战略准备。

“和亲”本属于无奈的政策发明,却给枯燥无味的民族交往史平添了一抹玫瑰色。也引发了许多或美丽或凄惨的传奇故事,从此以后进入史书的女人不再只有皇后、妃嫔、公主,也有了许多的冒牌公主,比如解忧,细君,昭君,文成等。和亲政策的发明始于汉高祖刘邦大臣娄敬(后被赐姓刘)。高祖七年,盲目冒进的刘邦,被匈奴王冒顿围困于山西大同以东的白登山七天七夜,无法脱身。不得已分别采用了谋士陈平和娄敬的建议,一个是用珠宝贿赂冒顿的阏氏;一个是开启一种绥靖政策“和亲”,作为与匈奴和解的对策。

急于求成的汉高祖,原本下令自己的独生女儿鲁元公主离婚改嫁冒顿,因为吕雉坚决不肯,于是刘邦将一位家人的女儿收为公主,嫁给了匈奴冒顿。于是从汉高祖开始西汉开启了“以女人换和平”的国策。

公主出嫁了,战争的烽火熄灭了,出现在边塞上的是和平的袅袅炊烟,一个纤弱女子撑起了汉匈和好的一片天,“一身归朔漠,数代靖兵戎。若以功名论,几与卫霍同”。这种功勋可比将军越马扬刀,血溅沙场。毕竟与动辄几十万,几百万的兵士厮杀相比,这是成本最低的付出了。

所以西汉几任皇帝都采取这种绥靖政策,包括汉武大帝刚登基时也是让细君公主去匈奴和亲的。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