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如果不杀江充,太子之位是否能保住?

汉武帝的太子刘据不杀江充的话,那么江充势必也会带人杀掉太子刘据。当时已经处于一片混乱的状态,江充为求自保,是不可能让刘据有生还希望的。

江充和刘据之间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江充曾经举报过赵国太子刘丹,因此刘据对江充没什么好感,后来江充更是在汉武帝的宠幸之下,权倾朝野,这让刘据更加愤恨。

江充并没有向刘据示好的意思,反倒是常常在汉武帝跟前进谗言说刘据的坏话,这么一来这两个人基本处于水火不容的地步。

因此等到江充找到机会打击太子刘据的时候,他是丝毫不留情面,就是要逼死刘据。巫蛊之祸就是江充一手造成的,目的就是为了逼死刘据。

如果刘据没有杀掉江充,而是任由江充彻查这件事,那么首先刘据肯定会被批捕,随后刘据会因为证据确凿而被废掉,再然后就是被江充毒杀的结果。江充不可能留着这么一个祸害在世上,万一汉武帝昏了头再让刘据继位,那江充好日子可就到头了。

刘据的靠山都倒了,所以刘据没法子跟江充斗。

刘据过去是有一把好牌的,他的母亲是卫子夫,也就是汉武帝的卫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是大汉朝著名的大将军大司马,讨伐匈奴的过程中屡建奇功,他是刘据的亲舅舅。

此外卫青还有一个外甥霍去病,是大汉朝著名的骠骑将军大司马,也是讨伐匈奴的少年英才,而他是刘据的表哥。

有这么一对黄金搭档在刘据身后扶持着刘据,可见最早刘据的牌面是非常不错的。那个时候没有人敢得罪刘据,毕竟卫氏家族可不简单。

可是霍去病和卫青都相继过世了,卫青的几个儿子也都被罢免了侯爵的爵位,刘据一眨眼的功夫,从天堂掉入了地狱。

老父亲汉武帝的身体还非常不错,这继位的时间遥遥无期,所以刘据的太子之位其实非常不稳。尤其是汉武帝在重用昌邑王刘髆的舅舅李广利以后,另一个卫氏家族似乎又要崛起了,这对刘据来说,是巨大的威胁。

充见上年老,恐晏驾后为太子所诛,因是为奸,奏言上疾祟在巫蛊。于是上以充为使者治巫蛊。充将胡巫掘地求偶人,捕蛊及夜祠,视鬼,染污令有处,辄收捕验治,烧铁钳灼,强服之。民转相诬以巫蛊,吏辄劾以大逆亡道,坐而死者前后数万人。---《汉书》

这个时候的刘据,其实没有任何实力去跟江充斗。江充正是得宠的时候,他有汉武帝给他撑腰,就连刘据都不敢惹。这也是江充为什么敢得罪刘据的重要原因。

汉武帝对刘据其实也不满意。

汉武帝是个雄才大略的君主,这哥们纵横南北,打了不知道多少胜仗。因此整个人的气势都是咄咄逼人的。

在这种人身边工作,真的有一种伴君如伴虎的感觉。可是刘据跟汉武帝的性格却完全相反,因为刘据从小接受了大量儒家老师们的教育,而且没有打过仗,所以他的性格是偏文弱的。

这么一来汉武帝心里就很不爽了,他希望自己的继承人,应该跟自己一样,至少这样可以继承自己的丰功伟绩。

刘据这个太子,打破了汉武帝对继承人的所有美好想象,因此汉武帝对刘据本身就不是很满意。

不过早先有卫青和霍去病作为帮手,刘据的地位还算稳固。可是等到这两人去世以后,卫子夫也年老色衰了,汉武帝对刘据就越发不满了。

是时,上春秋高,疑左右皆为蛊祝诅,有与亡,莫敢讼其冤者。充既知上意,因言宫中有蛊气,先治后宫希幸夫人,以次及皇后,遂掘蛊于太子宫,得桐木人。太子惧,不能自明,收充,自临斩之。---《汉书》

这个时候再加上江充、苏文这帮人成天在汉武帝耳边念叨着刘据的坏处,汉武帝想要废掉刘据的心思,其实早就有了。

巫蛊之祸只是一个导火索,其实真正逼死刘据的,就是汉武帝内心的不满。他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也不希望自己的这个儿子继位,所以默许了江充的胡作非为。

不杀江充,刘据也没有出路。

正愁着没有理由废掉太子,江充这个时候就给汉武帝提供了一个非常不错的理由,那就是巫蛊之祸。

这件事本来跟刘据没什么关系,但是汉武帝生病的时候,江充就说这是有人设下了巫蛊才导致了汉武帝生病。

因此汉武帝就放权给江充去彻查这件事,其实江充的矛头就是直奔刘据来的。他担心汉武帝挂了以后,刘据上台会弄死自己,所以先下手为强了。

谁也想不到在刘据的院子里挖出了那些诅咒的小人,因此刘据就背上了这个锅。如果刘据不杀江充,那么势必要被江充抓捕归案。

那个时候有人会替刘据说两句好话吗?显然是没有的,因为刘据的靠山都没了,而且大家都看出了汉武帝对刘据的不满,不落井下石就不错了。

因此刘据的局面会比较惨,他被抓以后,证据确凿,以汉武帝的脾气,太子之位是肯定保不住了。一旦刘据被废了太子之位贬为庶人,那江充可操作的空间可就大了去了。

刘据极有可能在被废为庶人以后,被江充指派的人给做掉,又或者说他会继续在汉武帝身边说刘据坏话,逼着汉武帝赐死刘据。

总结:汉武帝老糊涂了,居然成了任人摆布的傀儡。

汉武帝英雄了一辈子,没想到到了晚年,居然成了别人的傀儡。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英雄一世,居然成了江充手里的提线木偶。

他的确是老了,也开始有点是非不分了,因此上了江充的当,害死了自己的儿子。后来他似乎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颁布了罪己诏,甚至建立了思子台,可是他始终没有公然承认过自己错了。

甚至连刘据的孙子刘询,汉武帝也没打算从牢里放出来。为什么?因为皇帝是不能出错的,就算真的错了,也不能承认。

参考资料:《汉书》

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卫太子如果不杀江充,想知道结局会怎样,就不得不提及他的老头子刘彻!因为汉武帝刘彻是手握卫太子七寸的人!只有了解了刘彻,才能理顺刘据的结局。

一、刘彻继位背景概述

北方匈奴之患由来已久,从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西汉高祖刘邦、文帝景帝的和亲,都足以说明北方匈奴的强悍!刘彻立储之前,则经历了胞姐和亲之辱,亲人的分离,可以说深深的刺痛了幼年刘彻的心灵!立储之后,景帝命太傅弃琴棋书画而专授刘彻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术,同时把汉匈关系作为军事课程的重点,可想而知,这样的刘彻,脑子里充斥了什么!

二、刘彻把对匈战略作为基本国策

刘彻继位之初,因受制于窦老太太,只能暗地里练兵,研讨对匈战术战法,以待时机!后在平定南方闽越叛乱中,因其出色的政治智慧和军事谋略,最终获得窦老太太认可,获得大汉兵权,从此,脱缰的野马奔向讨伐匈奴的大道,一发而不可收!在讨伐匈奴的道路上,卫家功不可没。客观的说,若没卫家,刘彻的对匈作战进度,起码要推迟20年!

三、大树遮阴,刘据立储

刘据被立为太子的具体细节原因,想必只有汉武帝自己知道。但综合各方史料分析,年幼的刘据被立为太子,应当是权宜之计!原因如下:

第一,刘据被立为太子时,尚年幼,且无出众之处,不同于刘彻当年,小小年纪便被景帝赏识!本人猜测,仅仅是念及卫青军功,且对匈作战需要倚仗卫青,刘彻为稳定卫家,抱着“扶上马送一程”的心态而作出的决定。

第二,为了避免日后诸皇子争储酿成惨剧,也是为了稳定朝廷人心,早立太子,有利于稳定朝廷内部局势,便于集中精力讨伐匈奴!

凭借汉武帝的智慧,上述两点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四、巫蛊之祸,反抗失败

刘据性情敦厚,心系百姓,对匈作战几十年,经济严重衰退,民不聊生,太子多次表达要养民生息,缓和汉匈关系,遭武帝不满,多次怒言“子不类父”。

恰逢钩弋夫人引荐江湖术士江充,武帝用江充惩治不法行为。因霍去病、卫青均已离世,此时的卫家已没有了靠山。一日,太子座驾因马受惊错行车道被江充拦下受罚,导致上朝迟到,从此事件可以看出,太子遇事优柔寡断,缺少临机决断的魄力,刘彻得知原委后,大赞江充,实际上就是表达对太子的严重不满!此后,江充在钩弋夫人的授意下,展开了针对卫家的巫蛊阴谋!

卫太子刘据为了自保,斩杀江充,举兵反抗,逃亡途中自杀,卫家惨淡退出了历史舞台!

五、独家观点

纵观汉武帝刘彻一生,志在灭匈,杀伐决断,冷酷无情,雄韬伟略,开拓西域,创立了汉文化的根本,是千年一遇的帝王!都说汉武帝晚年昏聩,导致卫太子惨死,其实不然。他应该是担心刘据继位,定会推翻其对匈国策,再加上几十年的观察,刘据的确不适合继承大统,难以掌控大局。只是碍于卫家的功劳,不便直接废黜刘据。恰巧江充出现了。

试想,如果没看透汉武帝的心思,那江充有几个胆量敢把矛头直指太子?

即使没有江充之流,汉武帝也会借用其他人扳倒太子。但有一点汉武帝没料到:平日性情敦厚的太子竟然起兵,兵败自杀!汉武帝可能仅仅是想换个太子,未曾想取其性命!

如果刘彻想保刘据,他手里有的是止暴制乱的办法,只是扳倒太子的决心已久!汉武帝临死前,赐死钩弋夫人,指定托孤之臣等等重大决策来看,他并未昏聩!

按照题主假设,倘若卫太子不斩杀江充,任由巫蛊之祸发展,最终会被江充逮捕入狱,永无出头之日!因为汉武帝早受够了缺少血气的太子!

尊敬的读者:您认为呢?

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杀江充绝对是昏招,倒不是说江充不能杀,而是刘据杀江充没有任何准备和计划,江充是汉武帝的宠臣,派来调查巫蛊案的使者,杀了皇帝使者就是死罪,薄昭是文帝的舅舅,扶助文帝上台,就是因为擅杀文帝派去的使者被迫自杀,何况江充还在调查巫蛊案,杀江充有心虚杀人灭口之嫌,只要杀了江充,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只能选择起兵。

可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刘据完全没有一个周密的计划,杀了人之后,才派人去和自己的母亲卫子夫联络,事已至此,卫子夫也没有办法,只能用皇后印打开皇宫的武器库,调动皇后的马车装载射手,搬取的兵器,调发的卫队以助太子。结果兵败自杀,连累卫皇后也自杀了,全家除了尚在襁褓中的孙子,全部被杀。

汉武帝事后冷静下来想明白了,刘据不是要造反,他是被江充陷害害怕了,被迫起兵,于是诛了江充三族。汉武帝建了“望子思归台”,经常去那里悼念刘据,每次都哭得泪流满面。刘据的死给了汉武帝极大的打击,他开始反思自己为政几十年的错误,下了一道“罪己诏”,从此按照刘据的仁政理念治国,中止了汉朝与四方蛮夷的战事。

但是即使如此,汉武帝也没有为刘据翻案,刘据一直都是罪臣。因为他确实起兵造反对抗朝廷和他的父亲,在封建社会里,这是决不能原谅和鼓励的行为。刘武帝死后,刘弗陵即位,结果有个跟刘据长相相似的人冒充刘据,霍光明知为假,但是一时也拿不出证据,如果先礼遇,又会给民众带来错觉,仓促之中不知如何应对,京兆尹也就是现在的北京市长隽不疑到了后立即命令属吏将此人逮捕起来:卫太子是先帝罪臣,就算现在回来,他是我朝的罪人。”

如果刘据不杀江充,事情会怎么发展呢?就得看看这事的前因后果,才能知道。

太子是世上风险最大的职业,三十八岁的老太子早就四面楚歌

太子这个职位简直就是个被众人瞄准的活靶子,真正的收益高风险也大,据不完全统计,历史上皇帝有四百位左右,而做了太子没当上皇帝的就有七十位,干得不认真,兄弟们想取而代之,干得太认真,老爹又起了戒心,大臣们也是各人都有小算盘。

尤其是那些早就成年在太子位置上一坐多年的“老太子”,老皇帝年老昏聩多疑怕死,看着年轻力壮翅膀硬了的太子,总担心自己活得太长拦了太子的路,巴不得自己早死,所以只要一有小人挑唆,就会父子相疑。

汉武帝得了一场大病,太监向汉武帝告密,说太子听说皇上病了,高兴得眉飞色舞,汉武帝马上把刘据传来,结果刘据双眼红肿,明显是哭过,武帝大怒,把太监杀了。一个小太监能和刘据有什么深仇大恨,自然是有人在背后指使。

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母亲是卫皇后,舅舅是卫青,表哥是霍去病,表面看起来刘据的母家势力强大,其实不然。

卫子夫原为平阳公主家歌女。因为美貌得宠,她入宫十年,生下皇长子刘据,因此被立为皇后,刘据三十八岁,卫皇后至少有六十三四岁,早已是人老珠黄的老太太,事实上,在卫子夫当上皇后的第七年,她就已经就不再专宠了,汉武帝赐给卫青黄金千两,卫青将其中的一半转赠汉武帝的宠妃王夫人,讨好汉武帝,后面又有了著名的李夫人, 钩弋夫人,她们都生有儿子,对皇位虎视眈眈。

霍去病是一颗划过西汉天空的流星,二十四岁就去世了。汉武帝发动了漠北大战,彻底解除了匈奴的威胁,多年的战争也给汉朝的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所以汉武帝放马南山,休养生息了,卫青为人本就低调,在晚年也被架空,早早去世了。他的长子甚至被卷进巫蛊案中被杀。

刘据并没有什么势力,江充轻而易举就能隔绝他不许他见汉武帝。

武帝的后宫里个个都是厉害角色,人老珠黄的卫子夫,孤立无援的刘据,却能稳坐皇后太子之位三十八年之久:在汉武帝面前,最简单的法子最有效。

在巫蛊案之前,卫子夫是在位时间第二长的皇后,汉朝的后宫几乎每个女人都不是省油的灯。卫子夫是如何做到的呢?

汉景帝最初立的太子是栗妃的儿子刘荣,景帝的姐姐馆陶长公主想自己的女儿成为皇后,就想跟栗妃攀个亲家,因为馆陶公主老给景帝进献美女,爱吃醋的栗妃怀恨在心,馆陶公主要攀亲家,栗妃不仅没答应,反而狠狠羞辱了馆陶公主一番。

结果机会给了汉武帝的母亲王娡,她立即和馆陶公主攀上了亲家,条件当然是把汉武帝扶上皇位了。四岁的刘彻能说出:若得阿娇,当以金屋贮之,十有八九就是娡教的。馆陶公主与王娡联手作局,让景帝废了刘荣,刘彻顺利上位做了皇帝。

汉武帝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受制于窦太后,公元前135年窦太后去世,陈皇后和她的母亲馆陶公主又接管了实权,刘彻通过广招贤才、任用忠于自己的官员、改革体制、控制军队等方法,削弱外戚势力,逐步收回大权。

陈皇后不喜欢卫子夫,汉武帝就把卫子夫扔在后宫一年多没有宠幸,卫子夫自请出宫,哭得梨花带雨,让汉武帝生出同情之心,留下了卫子夫, 陈皇后善妒,开始迫害卫子夫,卫子夫从来不和任何人说自己受了多少委屈,性格也特别温柔平和,从不争宠,甚至有一些逆来顺受。从小见惯了后宫争斗的刘彻,在知道了这一切后,觉得她特别的难能可贵,特别的怜惜她,对她就更加的宠爱了。

刘彻结婚后生孩子晚,快三十了还没有儿子,卫子夫怀孕,陈皇后非常嫉妒,竟然用巫蛊术诅咒卫子夫,还让女巫穿上男子服装淫乱,最早的女同性恋就是陈皇后,最终犯了汉武帝的大忌,被废后贬居长门宫。

后来的女人一个比一个会作秀:王夫人身有异香,李延年为了推荐他的妹子,先是在汉武帝做了一首歌: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 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 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先吊足了汉武帝的胃口,再把人送来,李夫人果然得宠,可是年纪轻轻生病去世了,从生病到去世,汉武帝来看她,她都把头冲着墙,不肯回头看武帝一眼:因为病容憔悴,她担心武帝看了会不喜欢,她要给武帝留一个最完美的印象,果然,她去世后,武帝思念不已,不仅找方士招魂,对她的家人都非常照顾。

钩弋夫人就更厉害了,不仅貌美无比,据说她一生下来手就拳着的,无法伸开,武帝经过河间,“望气者言,此有奇女”。武帝好奇召见钩弋夫人,把她的手一掰,手就张开了,拳心竟有一枚小巧精致的玉钩。众人都称为祥瑞之兆。

明眼人一看就知道这是捣鬼,钩弋夫人怀孕,竟然怀了十四个月,跟历史上的圣君尧一样,这就更是司马昭之心,打的啥主意谁都知道。

虽然这些人套路一个比一个深,汉武帝对她们确实非常宠爱,可是谁也没有撼动过卫子夫的地位,宫中的大小事情卫子夫做主,甚至不用回汉武帝,汉武帝最信任的还是善良单纯守本份的卫子夫。 

 父子相疑,刘据杀江充,是判断错误的结果

江充是个小人,他的妹妹嫁给赵王的世子刘丹,江充因此也成为了赵王座上宾。刘丹长期与他姐姐以及赵王的妃嫔保持着不正常的男女关系。他担心知道内情的江充向赵王告发,于是想杀了江充,结果江充逃跑了,父兄被杀了。

江充于是到汉武帝跟前告状,获得了觐见汉武帝的机会,这江充穿着女人的衣服奇装异服,勾起了汉武帝的兴趣,做了绣衣使者,“绣衣使者”官位很低,是汉武帝专门挑选的眼线、直接听命于皇帝,直接对皇帝负责,冷若冰霜,不讲情面,很能震慑大小官员。

绣衣使者的主要任务就是奉命“讨奸”、“治狱”,督察官员、亲贵奢侈、逾制、不法的事。所以江充不可避免地与权贵发生了一些冲突,其中就有馆陶公主和太子刘据。

按说这只是工作上对事不对人的冲突,可是江充就起了暗害刘据之心,背后是否有人撑腰就说不准了。汉武帝非常忌惮巫蛊之事,陈皇后就是因为巫蛊被废,没想到过了几十年后,又发生了巫蛊之事。

刘据的姨老表公孙敬声挪用一千九百万钱的军费被捕下狱,姨父公孙贺为了救儿子抓捕了大侠朱安世将功抵过。可是朱安世在狱中告发公孙敬声与石阳公主有染,并且诅咒汉武帝。公孙贺父子包括卫青长子,几位相关的公主都被牵连而死。

本来这个案子已经结了,可是汉武帝生病了,一直梦见有小人敲他的头,头疼,而且京中突起怪风,刮坏树木房子,江充就上奏称,巫蛊案还没有结束,上天示警,还有人在作妖。

江充的目标当然是刘据了,从太子宫里挖出小人,却不许刘据见汉武帝辩解,刘据手足无措,向自己的老师石德问计,石德为了自保,以扶苏被矫诏杀死的故事劝说刘据,给刘据出了杀死江充再向汉武帝表明心思的主意,让事情变得不可收拾。

如果刘据不杀江充,江充会罗列假证据把刘据下狱,汉武帝不会轻易相信刘据有罪,会重审,刘据有机会向汉武帝辨明事实,大概率是事情水落石出,小概率是被江充蒙蔽,会认为刘据有罪,贬为庶人或令自杀,不会祸及全家。

刘据杀死江充,与卫皇后取得联系,事已至此,卫子夫只得用皇后印打开皇家武器库,把武器装入皇后车队运出宫,而刘据手中无兵,把监狱里的罪犯武装起来准备起兵。

汉武帝对自己的儿子是什么个性还是很清楚的,事实已经到这一步,第一时间说的就是,“太子必惧,又忿充等,故有此变。”,不相信刘据会造反,还要派人去宣太子,查问虚实,可惜的是,使者不敢入城,直接回报说太子已反,让武帝信以为真。

所以刘据不杀江充,江充会罗列假证据让太子下狱,但是武帝不会轻信,会重审,刘据有机会向汉武帝辨明事实,大概率是事情水落石出,小概率是被江充蒙蔽,认为刘据有罪,贬为庶人或令自杀,不会祸及全家。

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1)我个人觉得是保不住的。

绝大部分原因是在汉武帝。其实人呢,都惜命,都想多活久一些,作为汉武帝其实也是一个人,也不例外。晚年的汉武帝是疑心病是过重的,总觉得有人要害他。即使没有江充被杀的事情,也会有别的事情让汉武帝生疑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件事,连皇后的卫子夫都没有幸免于难。卫子夫一心为汉武帝着想,夫妻同载多年。按道理说应该深信不疑。但是即便是这样的贤后都没有幸免于难。何况是当时相对来说血气方刚(咳咳咳,37岁应该不算老)的太子呢。其实他也是挺惨一人儿的。当了30多年的太子,最后还要被诬陷 ,被逼的自杀。

一、性格和执政理念的差异的冲突矛盾

他与汉武帝性格也是截然不同的。刘据性格偏柔,武帝偏刚。刘据性格仁慈厚道,温和谨慎。正是因为如此武帝才嫌他他不像自己了。

性格是一部分原因,主要是因为他们的执政理念有所差异。刘据呢,他的思想和观念基本完美的继承了母亲卫子夫温婉和忠厚。汉武帝喜欢以武来服人,刘据则喜欢以德服众。如汉武帝在行政上常惯于用严刑峻法,刘据则主张怀柔政策(对一些境内不服的少数民族采用封王、赐予爵位、和亲、经济上的援助等)。其实这两者运用得当,都不失于一种统治的手段。但是问题就出在他们的政策和理念上有所分歧。以至于这样的矛盾一步步激化,再加上晚年的汉武帝疑心病很重(就是差不多今天说的被害妄想症类似的症状)这样矛盾更加激化。可能汉武帝会觉得我这个儿子杀伐不够果断,很软弱,难继承大统。本来心里多少就有的隔阂了。再加上晚年的汉武帝迷信和沉溺于长生方面上,此时小人当道,向汉武帝进谗言。

二、卫青的去世以及卫皇后的日益失宠

而皇后卫子夫的弟弟卫青也薨了。使他在朝堂上站不住脚跟,失去了最后的救命稻草。(说救命稻草,并不过分吧,如果卫青在世多少也会拼死保护他这个外甥的)。再者当时卫皇后因为年老色衰,其他夫人也有子嗣,也日益的失宠。

三、江充等人的谣言

再加上汉武帝听信江充等人的谣言。就是因为汉武帝对江充深信不疑,非常的信任才会使没有经过清楚的调查,就给扣上太子等人的巫蛊之祸的罪名,致使他们不得不被逼自杀身亡。那么我想了想,汉武帝和刘据之间的隔阂究竟有多大,才让他对儿子与妻子的信任竟不如一个外人。还是江充却是一直是一个靠谱的形象在武帝心中。说明在此之前江充并不是什么大奸大恶的小人。至少在武帝心中是这样的。但是因为他与太子有间隙,他为了报一己之仇(其实我觉得江充也是担心刘据上位之后自己会被他杀,却没想到还没等到他上位自己就被杀了),从而构陷刘据,成了真小人了。居庙堂之上如果他能保持当初的初心,忧其民,忧其君。至少他不会被背上千古的骂名,三族也不会尽数被诛杀。也从侧面衬托出汉武帝已经和刘据之间存在了很大的隔阂。

2)退一步讲,就算这件事不了了,任由其发展下去。但是还有一个人就是汉武帝长子刘进。上面说到汉武帝与刘据之间其实已经出现了很大的隔阂。还有一系列的因素。如卫青已经去世了、武帝听信谗言、卫皇后日益失宠等等一系列不确定的因素都尚未可知,皇位花落谁手都不一定。

3)当然最好的结局就是刘据成功当上皇帝。施以仁政,国泰民安。但是历史终究是历史,已经过去了。古代皇帝自无情,他们看重的是权衡。即便是他意识到自己的错了,也不会像世人暴露自己的错。也只会带着这份愧疚到死去。即便是武帝为其在湖县修筑“思子宫”,又造了一高台叫“归来望思之台”,也只能表露出武帝对其的思念之情。为什么这么说呢,刘病已,刘据唯一的后代。按道理说如果武帝真的意识到错了,会不顾一切优待他的。但是他并没有。刘病已出生没多久就一直被养在牢狱里,直到武帝大赦天下,他才出来。当时他还小被送到祖母跟前养着,但武帝并未承认他的身份。没有优待他。

其实我觉得原因有两个

1、一个就是汉武帝怕想起他的父亲,怕他想起自己的父亲恨他。

2、再次怕兵戎相刃的事情发生。更忌惮他与已经立了太子的刘弗陵争权。

当然武帝也不会那么优柔寡断的,这样也不是武帝了。而且古代人的思想,古代帝王也想留下好名声,也怕留下污点,后世的评价。其实自古让皇帝承认自己错其实也很难。何况他们父子确实是兵戎相见了。

但是我觉得最后武帝是真的悔过了。

前期后悔信错人所以对构陷刘据一帮人一网打尽,(前期觉得是别人错了,那些诬陷刘据的人的错。)

后期是承认自己是真的错了,武帝驾崩前,还留下遗诏,将刘病已收养于掖庭,并将其刘病已载入皇家宗谱。(后期觉得自己真的错了也愿意承认自己的这种错)。

历史不禁让人唏嘘,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无论是汉武帝还是刘据还是江充 ,我感觉从这些故人事件里学到很多,如信任之间的、个人的价值观等。认真品读历史的我们,也是无形中给予我们的一笔隐形的财富。

其实,结局的好坏也只有我们后人的想象和评判,但都已经成为历史的长河。其实我们也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所看到的故事,而我们现在的故事也会成为历史,也会遗忘在历史的长河里。

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如果太子刘据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依然保不住太子之位,而且还会丢掉性命!下面我们将通过事件背景、起因、结果来进行最终分析!

一、时代背景

当时正是汉武帝在位后期,当时汉武帝正在生病,此时巫蛊案爆发!

二、巫蛊之意

那么什么是巫蛊呢?巫蛊算是一种巫术。有些人如果把木偶人埋于地下,写上生辰八字,就能诅咒那个人给其带来灾难。当然我们现在知道那些都不科学,但在当时,很多人都相信这个,包括英明神武的汉武帝!

三、事件起因

巫蛊案最初起因在征和二年,当时丞相是公孙贺,公孙贺这个人挺倒霉的,当初他知道汉武帝时期,只要谁当丞相没有一个好下场,他哭着求汉武帝不要让他做丞相,汉武帝不同意,只能做了!果然事情发生了!

当时公孙贺有一个儿子,叫公孙敬,有一天被一个人告发,说他在家巫蛊诅咒汉武帝,还说他和阳石公主有奸情,汉武帝一听,十分生气!立刻就把公孙贺父子下狱赐死!受到连累的还有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儿子卫伉,全要被诛杀。那么和太子有什么关系呢?要知道太子的母亲卫子夫是汉武帝的皇后,卫子夫的弟弟是卫青,这样就连在一起了,巫蛊大案就这样拉开序幕了!

四、江充性格

这时汉武帝还算清醒,他让江充来查巫蛊案,江充又是谁呢?江充,本来叫江齐,字次倩,是邯郸人。这个人懂点医术,他的妹妹喜欢歌舞鼓琴,因此赵国太子刘丹娶了他的妹妹。他也下子成为赵王刘彭祖的信任的人。后来得罪刘丹,于是逃入长安,他为了躲避,还改个名,叫江充,又见到了汉武帝。

为了报复赵国太子刘丹,江充于是举报刘丹和姐妹及后宫有奸情,刘彻发怒,把刘丹下狱。江充此时终于得到汉武帝信任,之后巫蛊案将要开始了!

五、巫蛊案发

此时是汉武帝晚年,汉武帝生病了,江充找来一个巫师,对武帝说宫中有蛊气,所以您的病不能全愈。汉武帝听了以后,决定派江充去严查。这时江充的本性就显露无疑了,他利用汉武帝的信任,开始打击异己。

江充与太子刘据有仇,因此他使用酷刑和栽赃等手段让人承认有罪,当时长安大臣百姓都很害怕他,只能乱指其他人犯罪,无辜的人有数万人被害死。

此时江充觉得大好时机已经到了,决定诬陷太子!

六、太子抉择

最初在元封五年时候,卫青去世后,这时太子失去了外戚,有些人就想着陷害太子。幸好太子仁厚,一直没事,直到遇到江充!

此时汉武帝在甘泉宫生病,江充知道得罪太子刘据,害怕武帝去世之后,被刘据诛杀,于是开始陷害刘据。说有人用巫蛊诅咒汉武帝。于是武帝让江充查巫蛊案。

江充从查皇后卫子夫一无所获后,却在太子东宫得到了人偶。

刘据心中惊惧,无法向武帝证明清白,于是问少傅石德,石德说我们无法明辩,不如伪称诏令用符节把江充等人收捕入狱,追查清楚。又跟刘据说秦朝太子扶苏被害的事!刘据最终采纳了石德的意见。

七、最终结局

征和二年,刘据矫诏抓捕江充,决定起兵。亲自监斩江充。汉武帝知道后大怒,深信太子已反。

汉武帝从甘泉宫返回长安,率先掌控兵权,太子调兵失败。刘据兵败,逃出城外。刘据向东隐藏一户人家。地方官围捕太子。做了38年太子刘据自杀而死。

八、分析原因

1、如题,如果刘据不听石德的话,安心做太子,任由江充把巫蛊做大,会躲过一劫吗?答案是不会的,江充已经得罪太子等人,汉武帝如果不追究,他也不会放过太子,而且会通过其他方式继续陷害太子!太子已经无退路了!

2、汉武帝有病,年纪也大了,江充又是汉武帝身边红人,什么事都听他,尤其在巫蛊案中,江充可以说权倾朝野,正义大臣都会被他用巫蛊打到,太子已经无退路了!

3、卫青死后,皇后卫子夫也没有势力了,而且皇帝也宠其他妃子,江充用巫蛊一点点清除太子身边的亲人,直到太子成为孤身一人,没有实力再和江充一拼了,太子已经无退路了!

结语:

以上几点太子都无退路了,就算是死,也要拼一下吧!至少不用像秦时扶苏那样窝囊的死去吧!不杀江充只会死的更难看,杀了江充却能青史留名啊!

最后,说一下,太子刘据虽然死的很可惜,但他的后代并没有死光,他的孙子刘病已躲过一劫,被人收养在民间,就是后来有名的汉宣帝!

汉武帝太子刘据如果不杀江充,任由巫蛊案发展下去,结局会如何?

太子刘据没有杀死江充啊,汉武帝刘彻病居甘泉宫时,太子刘据宫中搜出铜木人偶、太子刘据无法见到刘彻、自证清白,于是矫诏抓捕江充最终失败,最终迫不得已起兵。如果不这么做,太子刘据也很难独善其身;巫蛊案背后其实是卫氏外戚的权势过大、骄奢不法先引发了公孙贺父子身死狱中,巫蛊之祸从一开始就使得与太子有隙的人找到机会、太子一派势力也接连受到重创;太子多次监国、又宽厚仁慈,那么和太子有隙的人必然要抓住时机,趁着汉武帝刘彻还健在的时候打压太子一派,而卫氏外戚的不法和巫蛊案、以及汉武帝的猜忌心理就为江充等人创造了条件和由头。

巫蛊风云,朝堂势力的角逐;

汉武帝刘彻是大汉王朝非常杰出的帝王之一,他在位曾大破匈奴、征伐平定四方巩固了大汉帝国,实行“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推恩令”等国策加强中央集权,盐铁官营稳定国计民生、增加了国家收入来源,派张骞通使西域开辟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贸易往来;采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了皇权统治;虽说汉武帝频繁的战争消耗了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影响了大汉帝国的发展与生产,但也对大汉帝的国防安全和政权巩固起了重要作用。晚年的汉武帝刘彻有点疑神疑鬼巫蛊事件不仅使得众多大臣、宗室、及卫氏族人等等无数无辜的人牵连被杀江充的诬陷、太子宫桐木人偶的挖出太子无法见到在甘泉宫养病之中的汉武帝、无法自证清白,矫诏抓捕江充等人又失败,太子刘据在面对不知汉武帝死活的情况下,最终起兵兵败,逃亡在外的太子刘据后自杀,皇后卫子夫也自杀;巫蛊之祸,最初的源头其实是卫氏外戚的权势过大,公孙敬声凭借自己是皇后卫子夫姐姐的儿子(公孙敬声是卫君孺与丞相公孙贺的儿子),骄奢无度、不守法度擅用军饷,后来丞相公孙贺虽然想抓捕朱世安为儿子将功赎罪,但是反被抓捕后的朱世安诬告公孙敬声与阳石公主私通而且还用巫蛊之术诅咒汉武帝刘彻,最终公孙贺、公孙敬声等人死于狱中,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之子卫伉、卫长公主之子曹宗等人均被处死。

紧接着汉武帝刘彻游幸甘泉宫时生病,年老的汉武帝又听信江充谗言人为生病是因为有人诅咒,任命江充审治巫蛊案,这就为江充四处抓捕、诬告陷害意见相左的人提供了条件和权力,最终酿就了父子刀兵相向,父子夫妇阴阳相隔、无数人牵连含冤而死的悲剧。幸亏,汉武帝及时醒悟,及时平反了太子之冤、夷江充三族,参与巫蛊案、陷害太子的苏文、李广利等人也都被严惩诛杀,不然大汉江山危矣,这个绝不是危言耸听。汉武帝长期的对内对外战争,使得大汉经济、生产发展本身就受到极大影响;巫蛊之祸又使得江充等人权势达到顶峰,汉武帝刘彻又年老,这个时候汉朝出现问题而陷入动荡。

汉武帝刘彻及时醒悟、纠正巫蛊之案,严惩诬告陷害太子巫蛊之案的大臣;继任的汉武帝刘彻曾孙、戾太子刘据之孙刘询也认识到汉武帝一朝的弊端(汉武帝晚年也认识到所以下轮台罪己诏),于是大力整顿吏治、抑制兼并、实行轻徭薄赋等一系列有利于国家稳定和经济发展的政策,巩固国防、设立西域都护府加强西域统治,使得大汉王朝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四夷宾服,大汉王朝也进入鼎盛时期,史称孝宣中兴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