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季布一诺,百金不换。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得到了季布的一个承诺,比得到百两黄金还要价值高,其实说这话的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季布这个人非常守信用。
季布在楚地的名气因此传开了,他喜欢打抱不平,是一位民间英雄。可就是这样一位信守承诺的英雄,在刘邦击败项羽以后,却成了丧家之犬。
为了躲避刘邦的追捕,季布选择把头发剃了变成奴隶,这才躲过一劫。可是信守承诺的人,难道只能落得这样的下场吗?
其实季布的下场还算不错了。季布本来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曾经多次帮助项羽为难刘邦,因此刘邦十分气愤,在击败项羽以后,悬赏千金要抓到季布,并且扬言,敢窝藏季布的人灭三族。
这个时候季布躲在了濮阳一个周姓人家,在他们的劝说下,季布把头发剃了,拿铁箍套在脖子上,把自己打扮成奴隶的样子,跟其他几十个奴隶一起,卖给了朱家。
朱家知道季布是个信守承诺的大英雄,所以特地告诫家里人,一定要尊重季布。此后朱家跑到了汝阴侯夏侯婴那边,向他提起了季布的事情,认为刘邦应该要重用季布才对。
夏侯婴也就将这件事告知了刘邦,刘邦感叹季布的才能和信用,于是就赦免了季布,并且让他担任郎中。
此后季布一直得到汉朝的重用,在汉惠帝时期,匈奴人写信侮辱吕后,樊哙大怒打算带10万人马去击败匈奴,季布却告诉大家,樊哙这家伙不靠谱该杀,当年刘邦带着40万大军都不是匈奴的对手,你樊哙多牛啊?10万人就敢去?因此吕后再也没跟匈奴叫板过。
汉文帝时期,季布是河东郡守,有人说他有才,所以汉文帝便召见季布,打算让他担任御史大夫。可是又有人说他喜欢发酒疯,所以汉文帝召见了他以后,又让他回去了。
朱家曰:“臣各为其主用,季布为项籍用,职耳。项氏臣可尽诛邪?今上始得天下,独以己之私怨求一人,何示天下之不广也!且以季布之贤而汉求之急如此,此不北走胡即南走越耳。夫忌壮士以资敌国,此伍子胥所以鞭荆平王之墓也。君何不从容为上言邪?”---《史记》
季布得知以后,把整件事的真相都在汉文帝跟前说明白了,说得汉文帝面红耳赤,不过都是事实,这也是很无奈。
季布的结局算是比较好了,曾经帮助项羽对付过刘邦,后来还能被汉朝三代君王重用,可见季布的才能和人品,给了他很大的帮助。
信守承诺,始终会让你与众不同。现代人最缺少的其实就是信用,因此遵守信用的人,才能够得到更多人的信任。真的是千金易得,信用难求。
讲信用,并不是老实巴交的意思。有很多老实人的确讲信用,但是他们的能力却很有限,所以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真正有能力又讲信用的人,在社会上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因此遇到一两个这样的朋友,还是倍加珍惜吧。
季布当年也只不过是地方上的一个侠客,除了打抱不平之外,根本就没有什么背景。但是项羽就是看中了季布信守承诺的品质,所以才将他提拔成为将才。
在项羽这样的领导眼中,信守承诺之人,那必然是一个忠义之人。项羽自己也是忠义之人,所以两人趣味相投,自然是走到了一起。
至,留邸一月,见罢。季布因进曰:“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陛下无故召臣,此人必有以臣欺陛下者;今臣至,无所受事,罢去,此人必有以毁臣者。夫陛下以一人之誉而召臣,一人之毁而去臣,臣恐天下有识闻之有以窥陛下也。”---《史记》
等到项羽被杀以后,刘邦上台了,他是个不讲信用的人,但是他喜欢重用讲信用的人,因此他也看中季布的品质。
因此我们会发现,季布不管在哪个领导手底下,都能够吃得开。这难道还不是信守承诺的好处吗?学习季布信守承诺的品质,绝对没错。
不讲信用的人,只是暂时过得好而已。你去看看你身边那些人,但凡不讲诚信的人,有几个人有朋友的?就算有朋友,也是互相欺骗的那种朋友。
这种人是不配有朋友的,真正讲诚信的人,也不会愿意跟这些人打交道。最初打交道的时候,可能不讲信用的人,会欺骗一两次这些诚信的人。
从表面上来看,好像是讲诚信的人吃了亏,其实从长远角度来看,是不讲诚信的人吃亏才对,因为他们失去了一个个好朋友,也失去了自己的口碑。
以后大家谈论起这个人的时候,都连连摇头,那么好了,你在这个圈子里就混不下去了。不管是在一个行业当中,还是在朋友圈里,都是这样的道理。
久而久之,不讲诚信的人,身边将没有一个朋友。反观讲诚信的人,其实是最后的受益者,因为他们身边的朋友会越来越多,更多人愿意跟讲诚信的人打交道。
总结:季布还是比较聪明的。季布身无长物,又没有足够的背景,要想从基层爬上来,何其难也?因此他必须要通过一种方式让自己出名,也就是所谓的炒作。
炒作在现代看来是一个贬义词,其实在过去这是基层往上爬的一个重要手段。比如说诸葛亮和庞统号称卧龙凤雏,其实就是在炒作。
季布也是一样,千金一诺,这种名声传出去以后,谁都愿意跟季布打交道,他的能力和品行一下子都得到了认可,这样的人自然可以逐渐走向成功了。所以学习季布的诚实守信,绝对没有任何坏处。
参考资料:《史记》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后引伸成语:一诺千金。
季布为人仗义,光明磊落,项羽手下功臣...
刘邦有感其义薄云天,赦免其罪。虽为奴上奴,但结局不错...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司马迁妙笔生花,一个“一诺千金”,把原本无足轻重的小人物,愣是塑造成了名垂青史的典范。读完《史记季布列传》,用心体会才能发现,司马迁哪是在写季布,分明是在写他自己。
季布是楚地人,他还有个弟弟叫季心,哥俩都是当地的豪强。他们任侠仗义,好打抱不平,时常越俎代庖,代替官府的职能,甚至敢杀人越货。
豪强这个群体,是春秋战国的遗存,他们与上层社会有千丝万缕的关系。上,他们依附权贵,干预政治;中,他们与士族阶级交往甚密;下,他们既横行乡里又行侠仗义。所以,这是个不白不黑的灰色群体,西汉一朝对他们一直采取严厉的打压政策。
楚汉争霸时期,季布成了项羽手下的一员悍将。他作战勇猛,多次把刘邦追到要哭。项羽败亡后,季布逃亡,刘邦下了一道通缉令:谁要是抓到季布赏千金,胆敢藏匿者,夷灭三族!
季布当时正藏在濮阳一个姓周的人家。毫无疑问,这位周先生要么也是豪强,要么是跟豪强关系甚密的士族。
这位周先生对季布说:皇帝悬赏捉拿你很急切,官府很快就要搜查到我家了。如果你肯听我的,我冒死向您献一计,如果你不肯听我的,我宁愿死在你面前。
周先生的计策是,把季布装扮成奴隶,卖到鲁地一位叫朱家的豪强家里。朱家是西汉初年最著名的侠客豪强,档次比季布还要高一格,能直接“通天”。司马迁说朱家,“藏活豪士以百数, 其余庸人不可胜言”。
以周先生的能力,远不及朱家,如果得到朱家的庇护,季布活下来的几率肯定更大。可是周先生又担心被季布误解,以为自己在危难之际抛弃了他,所以说话的方式小心翼翼。
季布接受了周先生的建议,他被剃光头,穿上粗布衣,铁箍锁住脖子,与几十个奴隶一起,被卖给了朱家。
朱家是老江湖,一眼就认出了季布,他心照不宣,留下季布,叫来儿子:我要出一趟门,这位新来的奴隶,你一定要跟他同吃同喝,田间的工作安排,一切听他的。
朱家干嘛去了?通天去了!没有通天的本领,怎么敢做这种逆天的事?
朱家打马直奔洛阳,找老朋友夏侯婴喝酒去了。夏侯婴是谁,想必大家不陌生,那是刘邦发迹前的“损友”,如今的汝阴侯、太仆,除了卢绾外,刘邦最信任的人。
朱家见了夏侯婴,俩人一连喝了好几天酒,云山雾罩地神侃,终于“无意”中侃到了季布。朱家就问,季布到底犯了什么罪,惹得陛下发这么大火?
夏侯婴说,还不是因为当初他把皇帝打得屁滚尿流嘛,输伤心了。
季布又问,你觉得季布是个什么样的人?夏侯婴嘬了一口酒:哎呀,要说季布这人,真是是个贤人。
朱家一拍腿:对啊,季布给项羽打工,人家这么做是尽本分;陛下刚刚登基,因为私怨追捕季布,岂不是让天下人笑话他气量狭小嘛?再者,像季布这种大才,别人求之不得,陛下追急了,万一他投靠匈奴,那不是拿人才资敌吗?你怎么不阻止陛下呢?
夏侯婴愣了,斜瞄一眼朱家,心想:坑挖得挺深呐,原来季布藏在你那里了!他点点头,有道理,这事交给我了。
夏侯婴出面,还有什么办不成的事,季布不光被赦免,还得到了刘邦的召见,又授予他郎中的职务。这就是季布为求生,被迫卖身为奴的故事。
题干问,季布这种一诺千金的义士,怎么也会走向穷途末路?
- 其一,受不受磨难,跟讲不讲信义没有关系
如果因为讲信义就可以避免磨难,信义也太不值钱了!相反,“义”的本质就是自我牺牲,因此讲信义的人,等于选择了磨难。
- 其二,受不受磨难,取决于做什么事
季布追随项羽,跟刘邦作对,这种谋天下的大事,注定他磨难不断。失败了,遭刘邦追杀,成功了,或许韩信就是他的样板。
人世间本来如此,有的人被针扎一下,都觉得是大事,有的人砍丢半条命,也不觉得是多大的事,何必为季布短暂的奴隶生涯感叹呢?
- 其三,义等于利,季布绝不是不讲利的完美典型
古人早就阐述过义与利的关系,认为它们是一回事,只是表现形式不同而已。比如季布的义没有利益回报吗?他是怎么逃生的?没有周先生和朱家的义,他怎么获得生的利?没有季布过往的义,又怎么会获得周先生和朱家对他施加的义?
其实,季布一直没有脱离名利场。司马迁记载了一段季布和曹丘的故事,这位曹丘品行不好,季布非常看不起他,曹丘的一段话,却改变了季布对他的态度。
曹丘说:都说季布“一诺千金”,你可知道你的美名怎么来的?我曹丘帮你宣传得来的!你怎么还能看不起我呢?
季布立刻换了一副面孔,对曹丘礼敬有加,还送给他丰厚的礼物。这说明什么?季布重义,更重义的宣传效果,重名。这岂不是赤裸裸的利?为了这个利,他居然违背了自己的准则,跟一向看不起的曹丘成了朋友,这不讽刺吗?
- 其四,季布是“春秋大义”没落的缩影
中国人最讲求义的时代在春秋时期,那时候义与利的距离比较远,没有人认为它是一回事。所以,那时候的人,对义的注解令人震撼,令人肃然起敬。比如程婴救赵氏孤儿,比如介子推割肉救主,比如豫让舍身报主。就连男女约会,都出了个宁可淹死也要守约的尾生。
他们已经达到了“重义轻生”的地步,把“义”演绎到纯而又纯的地步。可惜这种纯粹的义没落了,掺杂了“利”的假义混杂其中。比如西汉闻名的义士,如郭解、季布、朱安世、朱家等,哪一个可以比得过春秋那几位?
所以,我个人认为,季布这样的义士,有值得敬重的地方,不应该过度推崇。如果我来执笔写史,绝对不会给季布立传,甚至不会给他留下任何蛛丝马迹。
这么说并不是影射司马迁,更不是个人的狂妄。事实上,如果司马迁不是因为遭遇宫刑的磨难,我相信他会同意我的观点。司马迁在《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末尾,加了一段太史公曰:
“然至被刑戮,为人奴而不死,何其下也!彼必自负其材,故受辱而不羞,欲有所用其未足也,故终为汉名将。贤者诚重其死,夫婢妾贱人感慨而自杀者,非能勇也,其计画无复之耳。”
这段话其实很清晰地表明了,司马迁撰写这篇列传的心理因素:忍辱负重!与他的《报任安书》交相辉映,思脉相承。
对一名士人来说,被剃光头卖作奴隶,是对其身份的极大侮辱。季布为何承受这种侮辱呢?难道就是因为贪生吗?不是,他是觉得自己对这个社会有价值,死虽然免去了侮辱,却浪费了自己的才华。在季布眼中,为了才华的展现,忍辱偷生是值得的。
这是在说季布吗?分明是在说他司马迁自己嘛!司马迁得罪汉武帝,在宫刑和死刑两条路之间作选择。选择死固然可以免受屈辱,可是《史记》谁来写?这部史书对司马迁而言,比他的生命更重要,所以,他选择了屈辱的宫刑,忍辱偷生。
在他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还说了一句千古名言,更直接地表露了他的心迹:“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想告诉我们,他不想轻于鸿毛,承受生命之重的代价,就是忍辱偷生!
所以,季布只是司马迁个人思想的寄托,伟大情怀的化身!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人无信不立。认为对的,就要坚持。
- 首先,季布的结局,在楚汉战争双方的将领中,算是比较好的。刘邦最初任命他做了郎中,汉惠帝的时候,季布担任中郎将。汉文帝的时候,季布做了河东郡守。他以一个降将的身份侍奉三代帝王(期间还有吕后时期),足见其智慧与人品。
- 其次,项羽战败后,他为了隐藏身份活下去,才做了奴隶。这件事与他本人“一诺千金”的品格并无关联,他并不曾承诺战败一定要殉国。苏武在匈奴放了19年的羊,还不如奴隶,但他却是民族英雄。有时候,死容易,活下去更难。
- 最后,正是因为季布这种高尚的品格,才使得他得到刘邦的宽容,后代君王的认可。诚信是个永恒的话题。关云长战败被杀,赤兔马绝食而死。物尤如此,人何以堪!
“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我是刀笔传神,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有句成语叫“一诺千金”,常用来比喻说话算数,为人极有信用,也可称作“千金一诺”。这句成语出自的《·季布栾布列传》中的“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一句。那么,这位季布到底是谁呢?他怎么能有如此之高的信誉呢?下面我们就来认识一下这位季布吧。季布,原本是项羽手下的大将,曾数次打的刘邦狼狈不堪,令刘邦非常痛恨他,欲除之而后快。并颁布命令有敢窝藏季布的,灭三族。季布是个非常耿直而且勇敢的人,在楚地的名气非常大,在项羽失败后他都在一位姓周的很聪明的朋友家里。
随着刘邦追捕季布的风声越来越紧,这位周姓的朋友给季布说: “我有一个建议,如果你认为我是害你,我马上自杀,如果你相信我,我就继续说下去。” 季布选择相信自己的朋友。 这位周姓的朋友就给出了自己建议。 第二天,这位周姓的朋友给季布剃掉头发,带上锁甲,打扮成奴隶的样子,和自己的很多奴隶装在一台大车上,把季布当做奴隶卖给了周姓朋友的另外一个朋友,这个朋友是位有名的大侠,叫朱家。
身为大侠的朱家也是个有智慧的人,当他看到季布时,就大致猜到了他的身份。但朱家没有声张,还吩咐儿子有时多请教那位奴隶,还要陪他吃饭。而朱家自己跑到洛阳拜见了朋友腾公夏侯婴,托他求刘邦赦免季布,并举了四条缘由:一不可杀,季布为臣,忠实执行主公的命令,乃分内之事;二不可杀,类似季布这样曾经项王的部下还有许多,根本杀不完;三不可杀,凭着皇上个人怨恨去杀一个人,让天下人看到皇上的器量不够,会失掉人心;四不可杀,如果把季布逼急了,跑到匈奴或者南越,那可是对帝国的大威胁。难道皇上忘记伍子胥鞭尸楚平王的事情了吗。
腾公随即找了一个机会,把朱家的建议原原本本的说给了刘邦。刘邦是个明白人,马上下令收回追杀令,并封季布为郎中令。 最终季布也因为自己的能力,成为了汉朝的中郎将。
季布之所以得到好的结局,根本原因在于他的忠诚,刘邦不受个人好恶所驱使,赏一仇人鼓舞天下忠臣之士,其目光之远大是无人可比的,这也是大汉江山之所以能够400年的秘密所在。千百年来,我们需要和敬重的就是这种忠义之人,就因为有了他们,中华五千年的历史才会如此的璀璨!“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的一个诺言”季布最终当奴隶,有何启示?
季布(生卒年不详),楚地人,曾效力于西楚霸王项羽。项羽败亡后,被汉高祖刘邦悬赏缉拿。后在夏侯婴说情下,刘邦饶赦了他,并拜他为郎中。汉惠帝时,官至中郎将。汉文帝时,任河东郡守。季布为人仗义,好打抱不平,以信守诺言、讲信用而著称。所以楚国人中广泛流传着“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的谚语。“一诺千金”这个成语也是从这儿来的。
拜托,季布做奴仆只是因为他是项羽的人,项羽兵败自杀之后,他为了活命逃跑,乔装成了奴仆,遭受什么刑罚?他当奴仆日子过得清闲着呢!
及项羽灭,高祖购求布千金,敢有舍匿,罪及三族。季布匿濮阳周氏。周氏曰:“汉购将军急,迹且至臣家,将军能听臣,臣敢献计;即不能,原先自刭。”季布许之。乃髡钳季布,衣褐衣,置广柳车中,并与其家僮数十人,之鲁硃家所卖之。硃家心知是季布,乃买而置之田。诫其子曰:“田事听此奴,必与同食。”上面这段出自《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朱家知道是季布,告诉他儿子干什么都要听这个人的,吃饭都要和他一起吃,这待遇能差了吗?
季布不仅在当奴仆的时候,日子过得很爽,而且很快朱家就找到了滕公夏侯婴,夏侯婴说服刘邦赦免了季布,然后季布就直接当官了,被提拔为郎中。这个郎中可不是中医,而是一个官职,是仅次于丞相、尚书、侍郎的高级官员。
什么没有落到一个好下场,这根本就歪曲历史。后来季布一直当官,历任郎中,中郎将,河东郡守。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