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我觉得汉武帝时期的百姓,其实生活并不幸福,可以说是比较辛苦。很多人说诸葛亮吊民伐罪,打了12年的仗,把蜀汉给拖垮了。其实汉武帝何尝不是这样呢?他打了几十年的仗,把汉文帝和汉景帝留下的积蓄给花光了不说,还连年剥削百姓,老百姓的日子自然不好过。
可是为什么汉武帝还能成为千古一帝呢?因为他打仗打出了骨气,让很多贵族集团感到自豪。其实老百姓懂什么,他们就想着吃饱穿暖,少交点税,手里有点闲钱。他们才不管皇帝是不是千古一帝,是不是有雄才大略。
所以说从百姓的角度来说,汉武帝是个不折不扣的昏君。他除了会打仗,几乎是一无是处。要不是霍光后来恢复了和亲制度,汉朝在汉武帝晚年就得亡国了,因为老百姓根本就受不了。
四处征战,打出了汉家天下的士气,却也造成了民不聊生的局面。从汉武帝亲政开始,就已经制定了出击匈奴的计划。他认为过去刘邦、刘恒这些人一直采用和亲制度,实在是丢人丢大发了,应该让匈奴人臣服于汉朝才对。
为此汉武帝组织了第一场讨伐匈奴的战争,一共四路大军,其中三路无功而返,唯独卫青一路大获全胜。
- 尝到甜头的汉武帝,逐渐开始重用卫青,他以卫青和霍去病为主帅,多次击垮匈奴大军。与此同时,汉武帝开辟了河西走廊,使得中原王朝和西域有了良好的沟通。
- 可是这还没完,为了让西域诸国臣服于自己,汉武帝再次出兵西域,先后攻打了大宛、车师、楼兰、龟兹等国。
- 这样总可以了吧?再打可就过分了。没想到汉武帝还没有罢手,他又进攻占领了朝鲜、闽越、夜郎等地,几乎是攻无不克。
汉武帝这辈子就忙着做这么一件事,那就是打!我们现在都知道,打架打的就是钱,有钱人才敢对人家挥拳头,因为他们赔得起。
汉武帝能够四处征战,其实所依靠的,也是他比较有钱。文景之治给汉武帝攒了不少钱,这些钱放在国库里也没什么用,早晚被贪官污吏给贪污了,所以汉武帝拿出来打仗。
可是打仗的过程中,汉武帝根本就刹不住车,尤其是对付匈奴的战争中,汉武帝是越打越兴奋,以至于手里没钱了,他还不知道。
孝武纂极,四海承平。志尚奢丽,尤敬神明。坛开八道,接通五城。朝亲五利,夕拜文成。祭非祀典,巡乖卜征。登嵩勒岱,望景传声。迎年祀日,改历定正。疲秏中土,事彼边兵。日不暇给,人无聊生。俯观嬴政,几欲齐衡。---《史记》
结果我们都知道,穷兵黩武的罪名也就施加在了汉武帝身上。那个时候的史官们才不会把着眼点放在老百姓身上,老百姓就是饿死一半,史官们依旧会歌颂汉武帝多么雄才大略,而不会说他是个穷兵黩武的家伙。
皇帝不管多牛,小老百姓都别太自豪。说起秦皇汉武,唐宗宋祖,包括成吉思汗和康熙,一个个都竖起了大拇指,可是我们看看他们存在的那个年代老百姓到底什么样子呢?
老百姓们常年需要经历战争的痛苦,这几位雄才大略的皇帝,一个比一个喜欢打仗。打仗所花费的任何一笔钱,其实都是老百姓的民脂民膏。
其实老百姓们只想要安贫乐道地过日子,靠自己的努力,给家里人创造一个不错的生活条件。社会安定是最重要的保证。
在遇到对手欺辱的时候,有些皇帝采取和亲的办法,不少人说这个皇帝真窝囊,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打一仗需要消耗多少钞票。
这些钞票到最后还不是平坦在所有平头百姓的头上吗?汉武帝的确有本事,他让汉族人有了自信心,但是他是让活下来的汉族人有了自信心,更多是贵族集团,那些饿死的百姓,就可以一笔带过不需要考虑了。
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畤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礻亶,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焉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
从老百姓的角度来看,他们并不需要汉武帝这样的皇帝,他们更加喜欢汉文帝、汉景帝这些无为而治的皇帝。
因为这些皇帝没做什么劳民伤财的事情,一辈子虽然没有多少功业,好歹让他们统治下的百姓都过着安定的生活。
没有汉宣帝,那汉武帝就是西汉罪人。汉武帝到了晚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这个国家怎么穷成了这个德行呢?饿殍遍地,老百姓们都没力气组织生产工作了,家里几乎都是穷的叮当响。
大量流民客死他乡,根本就没有强汉的模样。再看看军中那些热血男儿,他们正在急切地想着上战场立军功,做大官。
汉武帝知道,不能再打了!因此他止戈为武,可惜时间上已经来不及他再有什么回旋的余地了。汉武帝已经老了,不久便死了。
如果继任者依旧是个穷兵黩武的家伙,那么对不起,汉朝铁定就要亡国了。好在汉昭帝和汉废帝都在霍光的操控之下,霍光是个识大体的人,他知道不能再打仗了。
到了汉宣帝时期,他延续了霍光治国的理念,恢复了汉匈和亲的政策,这才保证了大汉王朝迎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
汉朝最辉煌的时期,不是穷兵黩武的汉武帝时期,而是刚柔并济的汉宣帝时期。这个时代的汉朝百姓才算是过上了好日子。
多亏了汉宣帝,要不然史学家们一定会说,汉亡实亡于武帝也!这是他们常用的口吻,毕竟明亡,实亡于万历、实亡于隆庆、实亡于嘉靖等等。
总结:集权于一人,这是制度上的问题。其实不能怪汉武帝,因为封建制度存在很严重的问题,所以权力都集中在皇帝一个人手里,这哪里行呢?
这等于就是在碰运气,这一代皇帝比较英明,那么老百姓就能过上好日子,下一代皇帝横征暴敛,那么下一代老百姓就民不聊生。
这种制度下,老百姓能不能过得好,就跟碰运气是一样的。汉武帝手握权柄自然想着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因此只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由一帮人能够掣肘的时候,老百姓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毕竟一个人说了不算了,所有事情大家商量着来,目前是比较合理的。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幸福?汉武帝时代的百姓,生活与幸福根本毫无关系。
汉武帝凭借着父辈祖辈几代几十年的隐忍积累下来的巨额财富,发动了对于匈奴的全面反击,缔造了其自身的丰功伟绩,为汉宣帝时期的“孝宣之治”奠定了基础。然而,汉武帝的做法属于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宣帝时代的汉朝百姓才是真正幸福的,武帝时的百姓,苦不堪言。
通常,要判断古代的百姓生活是否幸福,指标比较简单:
- 第一,人口是否有显著增长;
- 第二,整体财富是否有明显增长;
- 第三,文化科技领域的繁荣。
班固在《汉书》记载:武帝时,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皇甫谧在《帝王世纪》记载:武帝军征三十余年,地广万历,天下之众亦减半矣。
农耕时代,人口是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当时,充足的人口是发展经济与其他一切的保证,有了人口才能开发更多的资源,才能创造充足的财富,所以历代都极其重视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增加也是农耕时代国力强化的一个重要象征。
现代有些人固执己见,认为史籍记载中所说的“户口减半”并非人口,因为当时有人口流动,很多人无法登记在册,所以产生了户口减半的现象,然而即便如此,按照最保守的估计,武帝时期的人口相较于景帝晚年,仍旧减少了三分之一,这也是个相当惊人的数字。
一个雄才伟略的君王,被后世非凡称颂的帝王,在他的治理之下,在一个极其重视人口繁衍的时代,长达五十年没有人口正常增长,反而不断锐减,这是很可怕的。说武帝时期的百姓生活到底幸不幸福,用膝盖想也知道一二。
天灾频仍,百姓流离失所武帝在位时期,史籍有明确记载的各种大规模自然灾害就多达43次。
- 元光二年,武帝正在策划“马邑之谋”时,黄河突然决口,夺淮入海,直到24年之后的元丰二年才将决口给堵住。
- 元封元年开始,汉朝发生持续四年的大规模旱灾;
- 元封年间至太初四年,汉朝爆发从大规模蝗灾,从河南到河西走廊,几乎遍布整个北方。
- 从公元前100年开始,汉朝又接二连三发生普遍的旱灾,大旱之后又是连年蝗灾。
据不完全统计,各类正史记载之中的汉武帝时期,共有59个郡与郡国超过470个县发生过易子而食的惨像,也正因如此,武帝时代大量百姓四处逃难,居无定所。
苛捐重税,如星如沙虽然天灾不断,但是为了支撑连年的对外征战,以及封禅、巡游、修建大规模的宫殿等工程,文景之治留下的巨额财富早就被挥霍一空,如此情况之下,只能从民间想办法聚拢财富。
武帝时期,当时的成年人的人头税从文帝景帝时期的40钱暴增到了120钱,未成年人的人头税标准从20钱提高到23钱,而且征收的年龄还一而再再而三提前,以至于诸多贫苦之家,一旦有孩子降生,就将其扼于襁褓。
在桑弘羊等人的主持之下,武帝将盐铁等进行专营,对于商人、权贵等进行财富收集,表面上看着与普通百姓没什么关系,但 实际上,这种对于工商业的猛烈打击,最终只会将成本分摊到更多的普通民众头上,反而贵族富人们,并不会受到多少影响。
也因为大量的农民破产被迫流难各地,使得武帝晚期天下各地的起义此起彼伏。
集聚皇权,不惜方法汉朝初期尊奉黄老之术,当时的民间百姓生活虽然困顿,但是相对自由,官府对于百姓生活的干涉也比较少,甚至汉武帝的母亲都是二婚。但汉武帝登基之后,听取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三纲五常开始成形,文化上的禁锢由此不断走向强化。
为了进一步稳固皇权,武帝时期的刑律日益严苛,如果单纯是法律更加严格并没有错误,可问题是出现了越来越多的酷吏,巫蛊、削藩之类的大案接二连三的发生,被牵连的无辜者甚多。
兵戈不止,征伐不断从汉朝初期开始,匈奴就不断南下侵扰,对于汉朝始终是个巨大的隐患,然而受制于实力相差悬殊,武帝之前的汉朝皇帝,都采取隐忍和亲态度,吕后受到匈奴单于的公然折辱,也只能云淡风轻一笑了之。
而到了武帝时期,几代先人的积累已为汉朝奠下了深厚的实力,太皇太后窦氏离世之后,武帝再无掣肘,开始了对于匈奴的猛烈进攻,除了匈奴之外,也顺便灭掉了东北的卫氏。
武帝在位的54年里,有33年在发动大规模对外征战,除了前线的大量伤亡之外,后勤补给上到底还有多少损失实在难以想象。武帝晚年最后一次汉匈之战,七万汉军全军覆没。
由于征战的需要,大量青壮年乃至青少年都折损在了沙场之上,而战争带来的物资消耗等也耗掉了惊人数量的财富,由于青壮年的数量剧减,劳动力数量自然剧减,对抗自然灾害的能力降低,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的结果就是人口的断崖式减少。
总结:不能说汉武帝不惜代价攻击匈奴是错误的,但汉武帝时代的百姓生活在困苦之中也是不争的事实,农耕时代百姓生活幸福的标准非常纯粹,那就是丰衣足食、子孙延绵,至于功成名就什么的都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之上的更高一点的追求。
景帝末期,汉朝人口至少在3000万以上,而同时期的匈奴人口也不过150万上下,如此对比之下,汉武帝征伐漠北所付出的代价是极其巨大的,甚至有种得不偿失的感觉。
文帝景帝当年也并非没实力没心思对付匈奴,太皇太后窦氏压制武帝也并非真想忍让匈奴,而是他们都在想着如何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的胜利。而最尴尬的是,武帝最终也没能将匈奴彻底消灭,却险些弄垮了汉王朝,武帝的确为后来的孝宣之治打下了基础,但是武帝时代的百姓生活,与幸福两个字,根本站不上边。
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这个话题没有固定的答案,因为千人千面,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出身,不同的角度,得出的答案就会千差万别。具体到汉武帝时期,可以这么说开始还不错,后来很痛苦,最后没有崩溃,因为看到了希望。
汉武帝继位初期,自己还没有掌握大权,朝政先后被窦太后和王太后为首的外戚所把持。因为窦太后很强势,因此“无为而治”的国策被继续推行,什么是“无为而治”呢?国家尽量不干涉百姓生活,与民休养生息,让百姓们集中精力进行农耕劳作,这是汉初的基本国策。从刘邦开始,历经吕雉、刘恒、刘启都秉承这一国策,因此西汉的经济得到了快速恢复。如果说西汉建国初年,西汉和匈奴之间是敌强我弱的局面的话,到了汉武帝统治时期,则发生了根本的转变,西汉的国力远远超过了匈奴,汉武帝已经有了对匈奴用兵的本钱。
我们看到了卫青、霍去病在战场上的英姿,但往往忽略了这背后是以西汉强大的国力作为基础的,战争背后比拼的是经济,汉军对匈奴的节节胜利,是以巨大的经济投入为代价的,这时候就出现了很多不好理解的情况,如果将军在战场上打了败仗,可以用钱来免罪,收来的钱归国家所有。汉武帝的国策,从“无为而治”变成了与民争利,盐铁官营固然有打击不法奸商的作用,但同时也破坏了市场规律。持续的对外用兵,让几代人积累下来的财富被消耗殆尽,百姓们的生活越来越痛苦,到了汉武帝统治末期的时候,西汉的经济到了崩溃边缘。
强汉是以巨大的代价和牺牲作为条件的,丰碑下往往是累累白骨,汉武帝在晚年时也意识到了必须调整国策,从进取变为守成,因此他拒绝了桑弘羊等人提出的在轮台屯田的请求,并发布了《轮台诏》,有人说这份诏书是汉武帝发布的罪己诏,但实际上是汉武帝发布的调整国策的诏书,不能继续打下去了,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
应该说,汉武帝统治下的百姓,不幸福但却很幸运,因为汉武帝在生命的最后时刻,选择了调整国策,任用霍光主政,后来又经历汉宣帝刘病己的励精图治,终于将濒临崩溃的大汉王朝又拉了回来。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答:汉武帝时侯的百姓很幸福,具体有多幸福没有考证,总之大汉王朝时期的百姓,究竟幸福不谁也不知道,还要靠穿越才能真正知道汉武大帝时候百姓,幸福不幸福,回答完了。
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不幸福。
汉武帝时期,终于改变休养生息的国策,对匈奴展开反击,将自汉高祖开始积累的财富消耗殆尽,虽然确实取得了耀眼的成绩,但百姓负担极重。
困于知识体系,汉武帝甚至不知道将俘获的百万牛羊马匹分给百姓,反而空耗国帑养在上林苑之内,至于将匈奴俘虏用于修路筑城更是从来没有计划过。
百姓本就要承担算赋口赋,田税商税,又承担十几年的兵役徭役与战争伤亡,生活自然日渐式微,大量破产沦为徒附隐户。
汉武帝甚至用桑弘羊敛财,补贴庞大的军费开支缺口,乃至搞出白鹿币这样的失格行为,还用祚金失侯的办法清理勋贵,可想而知,勋贵官员百姓都已严重不满,怒火在积蓄。
至于大兴巫蛊,导致戾太子叛乱,百姓损伤数万这些,更是令人怨恨不已。
不过,汉文帝的遗泽实在太厉害!
汉武帝搞个《轮台诏》,天下百姓基本都原谅了,有个牛叉德爷爷,就是不一样。
汉武帝时候百姓的生活幸福吗?
谢谢邀请!
一将功成万骨枯!汉武帝刘彻以非常之才能行非常之事,开创非常之功业劳民伤财本身就不可避免。这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难以避免的局限性。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刘彻以文治武功开创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盛世,给汉初以来饱受北方匈奴欺压和侮辱的华夏民族带来了挺立千秋的自信。汉武帝刘彻在位长达54年之久,其中有44年在进行着旷日持久的对外战争,文景两代积累的社会财富几乎耗费一空。虽然对匈奴的持续打击奠定了汉强兄弱的基本格局,但是长久的战争也给大汉子民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在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位名将去世之后,汉武帝后期对匈奴的几次战争败多胜少。到了汉武帝晚年,大汉帝国的人口几乎锐减了一半,帝国内部的流民大量增加,危机四伏。
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百姓生活并不不如我们想象的那么幸福。生活在中国古代的人们不如今天的人们,天下百姓能够吃上饭,饥饿而死亡的人大为减少又能够被称之为盛世。
好在汉武帝晚年及时悔悟,及时改变了对外战争的策略,重新恢复了汉初休养生息的基本国策。大汉帝国有亡秦之过而无亡秦之失!经过汉武帝生命中的最后两年以及继位的汉昭帝刘弗陵和汉宣帝刘病已执政期间先后共40年的休养生息,大汉普通子民的生活又好过了那么一点点。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