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国的孟昶到底是怎么死的?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那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这是后蜀孟昶的妃子花蕊夫人在后蜀投降的时候,曾经写下的一首诗。意思很明确,那就是在讥讽孟昶带领下的后蜀男儿没有血性,不知道保家卫国,只知道投降保命。

孟昶的父亲孟知祥本来是后唐庄宗李存勖的部下,后来李存勖觉得要笼络孟知祥,于是就把自己的妃子李氏赏赐给了孟知祥,结果他们俩便生下了孟昶。

孟知祥称帝后不久便去世了,太子孟昶继承了皇位,这地位还没坐稳,就先把孟知祥昔日的旧臣都给诛杀了。结果导致后蜀无人可用。

赵匡胤灭后蜀,只用了66天。

孟昶刚登基的时候,正值中原大乱,后晋取代了后唐,后汉又取代了后晋,结果后周又把后汉给挤掉了。所以说大家都没工夫管你蜀中的事务。

因此孟昶这才得以过了十几年好日子,可问题是好日子总有终结的一天,孟昶没想到后周一统中原以后,居然变得如此强盛。

后周世宗柴荣上台以后,兵锋直指孟昶的后蜀,后蜀的军队压根就不是后周的对手。好在这个时候柴荣将眼光放在了南唐、吴越等国身上,孟昶这才得以安歇。

等到赵匡胤取代了后周建立了北宋以后,南唐、吴越这些地方基本都臣服于赵匡胤了,因此后蜀就再次被盯上了。

最后解决后蜀,主要是因为山路不是很好走。当年曹魏跟蜀汉斗了四十多年,最后司马家才夺取了蜀汉的江山,可见蜀中的地盘并不容易攻取。

但是赵匡胤派遣了3万北路军和2万东路军,两路大军分别由王全斌和刘延让带领,北路军沿嘉陵江南下,东路军沿着长江西进。

孟昶这边也不是没有准备,在利州、剑门等地,他都设下了上万人马围堵。结果剑门被北路军攻破,夔州被东路军攻破,两路大军齐头并进,直奔成都而来。

孟昶一看没招了啊,只能选择投降赵匡胤。这次北宋灭后蜀,只用了66天,可以说是灭亡蜀地比较快捷的一次了。当然了,这跟孟昶没有决心抵抗也是有关系的。

孟昶归宋后,仅仅7天就离奇去世了。

孟昶投降北宋以后,才不过47岁,所以他觉得自己还能过十几年好日子。他被宋太祖赵匡胤封为了秦国公,好歹也是位极人臣的爵位了。

可是宋朝初年的这些爵位,那都是送命的爵位。孟昶成为秦国公后,必须要到汴京城谢恩。可是仅仅7天时间,孟昶就挂了。

其实呆子都知道,孟昶肯定是被北宋的君臣给弄死的,至于是赵匡胤本人的意思,还是赵光义的意思,我更倾向于后者。

因为赵匡胤为人厚重,对这些亡国之君其实还算宽容。可是他弟弟赵光义却是个阴险毒辣的人,连兄弟侄子都不放过的人,又怎么会放过孟昶这样有威胁的人呢?

  • 钱俶之死:

其实类似孟昶遭遇的人,当时还有很多。比如说吴越国的国主钱俶,人家当年可是主动投降宋朝的,纳土归宋的美名至今流传,赵匡胤对钱俶也很照顾,甚至不让他到汴京来任职,依旧可以担任吴越国的国主。

等到赵光义上台以后,一切都变了,赵光义将钱俶弄到了汴京城,让他失去了对吴越的统治。此后更是在他60大寿的时候,派人专门去陪他喝酒,结果喝完酒当晚钱俶就挂了。

  • 李煜之死:

同样悲惨命运的还有南唐后主李煜,李煜是个很有才华的才子,他不应该做皇帝。成为南唐国主以后,李煜曾经多次抵抗过赵匡胤的进攻,所以南唐被灭了以后,李煜被封为违命侯。

赵匡胤活着的时候,李煜虽然没有自由,但是吃喝不愁,好歹也有小日子可以过,没事儿写点诗词赚点稿费还可以。

但是赵光义登基以后,不仅让李煜的媳妇儿小周后天天去宫里侍寝,而且认为李煜的《虞美人》是反词,所以一杯毒酒弄死了李煜。

钱俶、李煜,这些人都死在了赵光义手里,可想而知,赵光义也是不会放过孟昶的。

赵匡胤迷恋花蕊夫人,这是孟昶的死因吗?

孟昶是个风流天子,他的妃子个顶个都是大美人,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花蕊夫人了。传说孟昶前来投降的时候,赵匡胤一眼就看中了花蕊夫人。

在孟昶死了以后,赵匡胤吩咐花蕊夫人入宫吃酒,吃着吃着花蕊夫人就上了赵匡胤的龙床,从此以后她便成了赵匡胤的妃子。

花蕊夫人便是开篇写诗的那位传奇女子,她对孟昶是有感情的。传说她曾经在后宫挂了一幅画像,被赵匡胤发现后,花蕊夫人忙解释说这是张仙,是求子用的。

其实这挂着的画像,就是孟昶。他们俩昔日非常恩爱,孟昶死于非命,花蕊夫人为了活下来只能屈服于赵匡胤。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看,赵匡胤对孟昶的死,的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为了得到花蕊夫人,害死了孟昶,还是有点道理的。

总结:宋初有毒,谜案太多。

宋朝初年,简直是有毒的一个时代,因为这个时代出的案子都成了没有答案的谜案。除了李煜的死,是赵光义以谋反罪造成的,其他人的死似乎都成了一个谜。

比如说赵匡胤的死,只用了斧声烛影来解释,没人敢直接说是赵光义造成的。还有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和赵德芳的死,为何这么巧全都英年早逝?包括赵光义的弟弟赵廷美怎么死的呢?没人敢直接提及赵光义。

还有孟昶、钱俶这些人的死,在史书上始终都是一个谜。都说宋朝的文人有骨气,我看他们也不敢把这些写清楚么!就连金匮之盟是不是真的,其实也是一个谜。

参考资料:《宋史》

蜀国的孟昶到底是怎么死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孟昶是怎么死的?这个问题,自古以来就是争执不休的,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认为孟昶因为亡国而心死,孟昶长久地哀痛最终让自己在七天之内就痛心死去了;另一种说法是北宋的因为心中忌惮孟昶,如同对待李煜一般,下毒毒害了孟昶,对于这一种说法,还有野史中的另一种说法便是认为宋太宗(一说宋太祖)爱慕花蕊夫人的绝世容颜而杀死了孟昶。至于孟昶的具体死因,不得而知!只知道他到达汴京后,被授为检校太师兼中书令,封秦国公。七天后(7月12日),孟昶去世,时年四十七岁 。

这七天究竟发生了什么?我想大概率的事件是孟昶被杀,至于是不是因为花蕊夫人不得而知;但是也不排除孟昶郁闷愁苦、染疾猝死的可能。

下面我们详细说一下后蜀政权和孟昶:

一、后蜀孟氏的建国

后蜀主孟知祥,邢州龙冈(今河北邢台人),祖察,父道,世为郡校。伯父方立,终于邢洺节度使,从父迁,位至泽潞节度使。知祥留居太原,晋王李克用以弟李克让之女妻知祥。知祥妹,嫁李克用幼弟李克宁为妻。故孟知祥为李存勖所信任。庄宗统一中原,以太原为北京,由孟知祥出任太原尹、北京留守。

有这样的家庭背景,加上自己的为人,年轻的孟知祥受到了李克用的青睐,不但被任命为军官,且成了他的侄女婿。

李存勖继了晋王位,看中孟知祥的才干,把他吸收进机要核心。一段时间后,准备让他补专门负责机务的中门使。孟知祥得到通知,考虑到一些前任中门使相继获罪被杀,为避祸,他上表请求改换他职。李存勖的反应是:换职可以,但须推荐一个合适的人选代替。孟知祥转荐了郭崇韬,自己去担任军队高级将领——马步军都虞候,唐庄宗消灭后梁,入主洛阳,以根据地太原为北京,孟知祥被任命为最高军政长官。

郭崇韬率军人川平前蜀,因感孟知祥当年推荐之恩,临行前对君主说:“待臣平蜀后,陛下选帅镇西川,无人能及孟知祥。”

前蜀如期平定,唐庄宗听取了郭崇韬的建议,大摆筵席,为孟知祥送行。孟知祥到达成都,而郭崇韬已遭谗被魏王李继岌所诛。李继岌率军回开封,他的先锋康延孝拥兵自重,攻下汉州,进行割据。汉州在成都附近,是蜀道重地,孟知祥分兵合击,歼灭了康延孝,获得大量兵员、辎重。

中原出事,唐明宗取代了唐庄宗。新帝君临天下,对政府作了大幅度的调整,把他的集团成员分布于各种要位。作为和前朝有姻亲关系的封疆大吏,孟知祥对新帝是难以相信的,为保证自己的权益,他潜发了割地称王的念头。他明里表示拥护新帝,暗中却积极扩军备战,在原军队的基础上,增设了多股部队,骤添兵员七万多人,命李仁罕、赵廷隐、张业等强悍将领分别统率。

新朝权臣枢密使安重诲看出了征候,认为孟知祥的谋反只是时间问题,想方设法予以遏制。针对各地宦官监军一体被诛的形势,他派大臣李严为西川监军,前去牵制孟知祥。李严抵达成都后,孟知祥设酒宴招待,等几杯酒下肚后,便将他拖出去斩了。

唐明宗鞭长莫及,对孟知祥无可奈何,只能“施恩”加以笼络。凤翔军事长官闻李严被杀,扣留了途经本地的孟知祥家属。

唐明宗听到汇报,命将孟知祥之妻琼华公主及其儿子孟昶送去西川,其余家属留下,作为人质。另派大臣李仁矩前往西川,对孟知祥进行慰问。对孟知祥示以怀柔,决非唐明宗无能,他用的是缓兵之计,以免加速孟知祥的独立。将孟知祥稳定下来后,他发出两道任命:调孟知祥的首席谋士赵季良到别处任职,另派朝臣何瓒去担任西川节度副使。

接到朝廷的任命书,时刻防备着的孟知祥将它藏了起来,上表要求保留赵季良的原职务,在遭到拒绝后,他又派出将军雷廷鲁去洛阳争求。唐明宗退步了,同意了这个请求。为“回报”君主,孟知祥也准了何瓒前去赴任,不过是降级使用。

彼此一来一往,暗中较劲,勉强维持着君臣名分。掌着兵权的安重诲,和唐明宗分别扮着红白脸,他配合君主的政治措施,对川蜀进行了军事防区的调整:用亲信们担任川蜀各州刺史,配备精兵以防不测;分地另建几个节度使,以弱化东、西两川节度使的权力。

面对大幅度的调整,不但孟知祥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而且东川节度使董璋也慌了。他们原来有矛盾,从未来往过。此时情况紧迫,董璋已顾不得许多,派人向孟知祥请求联姻,以共同对付朝廷。孟知祥起初不愿,经赵季良的劝说,才答应与董璋结成儿女亲家。两川订立同盟,联名上表,要求朝廷撤还所派出的刺史和节度使。

唐明宗没有让步,只是用好言好语搪塞他们。

对两川的联名上表,安重海是这祥看的:想反的是孟知祥,董璋忠心报国,决不可能反。由此,他准备依靠董璋,来对付孟知祥。

然而,安重诲的估计是大大地失误了。没出多久,董璋抢先竖出了反旗,攻破了为朝廷所控制的一州。孟知祥积极响应,召开誓师大会,泪流满面地控诉了朝廷的罪恶,哭得将士齐声高叫愿意跟他干。他调兵遣将,一面令李仁罕等进攻朝廷控制的州郡,一面驰兵帮助董璋把守东川。

朝廷军开来了,由石敬瑭率领直抵剑州(今四川剑阁)。孟知祥派出赵廷隐领兵万人迎战。战斗在剑门进行,朝廷军大败。

剑门失利,其他地方也相继失陷,石敬瑭下令撤退。东、西两川全部为董璋、孟知祥所得。

朝廷军全线溃败,有个重要原因就是粮食供应不力,唐明宗怪罪安重海。不久,又因安重诲弄权太过,将他诛死。随之,他派使者进西川,说彼此失和,本是安重诲所致,现祸首已除,应重归于好;还说,孟知祥在京家属安好无恙。

见朝廷愿意妥协,并为家属考虑,已据有西川的孟知祥想适可而止,派人要董璋一起向朝廷谢罪,以改变双方紧张的关系,可董璋不同意,对来人说:“孟公家属皆存,而我子孙已全部被杀,我谢什么罪!”

孟知祥再三相请,董璋只是不依,并怀疑这个亲家公已将自己卖了,口中渐渐带出难听之话。使者回报,劝孟知祥采取军事行动。然孟知祥还未动,董璋已来了个先下手为强,夺取了汉州。孟知祥亲自出征,和董璋大战于鸡距桥,打得董璋全军覆没,进而占据了东川。

得了东川,孟知祥合算下来,觉得比家属重要得多,停止了向朝廷谢罪,悠然自得地当起了蜀王。

他还算给唐明宗面子,终唐明宗之世,他一直未亮出正式独立的旗帜。

在唐明宗逝世的第二年,也即应顺元年(公元 934 年) ,孟知祥自立为帝,建国号为蜀(为有别于蜀汉及前蜀,史称后蜀),定都成都,改元明德。

为巩固两川这个独立王国,他治蜀的政策,沿袭了王建闭关自守的做法,然他没能像王建那样搞出较新的气象,但尽量派比较廉明的官员去当地方官,以争取人心。并采取了一些便民措施:招集流散人口定居,增加劳动力;免除不合理的税收,减轻民众负担;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

仅戴了半年的皇冠,他就撒手告别了人寰,庙号高祖。

孟知祥很懂得政治分寸,善于保存自己,在别人对高位求之不得之际,他却明智地选择了推辞,由此不但逃避了灾难漩涡,而且落得了个人情。他是从后唐统治集团内部冒出来的割据者,利用朝廷之变,利用利益暂时相同的同盟者,把两川占为己有。在他的统治时期,低限度地营造了安宁局面,使川蜀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得到了相对的保障。

二、孟昶嗣位与后蜀灭亡

自孟昶继位后,生活上腐化堕落,奢侈放纵,加上所用之人,大都无德无能,如王昭远、韩保正等人分掌内外大权,倍受宠信。其母李氏曾劝说:“我曾见后唐庄宗跨过黄河与梁军交战,也曾见你父亲在并州抵御辽兵,后来又入蜀平定两川,那时主持兵权的,都是有功之人,因此士卒畏服。但现在的王昭远,出身微贱,从你就学时始,就服侍在你的左右。韩保正等又都是世家子弟,平时又不知兵,一旦边境有警,这些人有何办法御敌?”但孟昶置若罔闻。在他们的胡作非为下,直把一片大好河山,弄得是乌烟瘴气,国将不国。

赵匡胤在吞并荆湖后,任命张晖为凤州团练使兼西面行营巡检壕寨桥道使,侦察川陕地形,以备从陆路攻蜀。又在开封凿池引入蔡河水,建造舰船,编组水军,练习水战,以备从水路溯江入蜀。

宋吞并荆湖,给后蜀以极大震动。宰相李昊,劝孟昶臣服宋朝,以求偏安一隅,但被王昭远阻止。当时宋已东临三峡,北控陇右和秦岭各隘口,后蜀所依恃的要地有长江三峡和米仓山等。于是,王昭远派兵东屯三峡,并在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市)、戎(今四川宜宾)等州扩充水军,以防备宋军进攻。

不久,有好事之徒向王昭远进言:“阁下平素无尺寸之功,今天身居高位,手握大权,如不谋立不世之功,又怎能让人心服? 不如遣使通好北汉,劝说他们举兵南下,我则自子午谷出兵响应,与北汉夹击宋朝,即可将关右地区,收归我有。”

王昭远一听言之有理,就极力鼓动孟昶依计而行。公元 964年(乾德二年)10 月,孟昶派孙遇等人做特使,带着蜡丸帛书偷越宋境,企图联结北汉。不料其中一名叫赵彦韬的军校,中途叛变,投往宋朝,向赵匡胤密报了后蜀情况,绘出后蜀山川形势和兵力分布图,连同书信一起献给赵匡胤。

书信上写的是:“旱岁曾奉尺书,远达睿听,丹素备陈于翰墨,欢盟已保于金兰;泊传吊伐之嘉音,实动辅车之喜色。寻于褒汉,添驻师徒丝!只待灵旗之济河,便遣前锋以出境。”这分明是要同北汉联兵政宋。

赵匡胤看完,不仅没有恼怒,反而格外高兴,因为他终于找到了确凿的证据和充足的理由向后蜀发动进攻,因此,他不禁哈哈大笑:“我师出有名了!”

11月2日,赵匡胤下令攻蜀,兵分两路:北路以王全斌、崔彦进为正、副都部署,王仁赡为都监,率领步骑兵 3 万人出凤州,沿嘉陵江南下,东路以刘光义为副都部署,曹彬为都监,率步骑兵 2 万出归州,溯长江西上,两路分进合击,会师成都。

临行前,赵匡胤为诸将壮行,分别将阵图授予王全斌等人,并特别对刘光义指出,蜀军在夔州(今四川奉节东)设有锁江浮桥,上置有木栅 3 重封锁江面。因此必须先夺取浮桥,然后水陆夹击,才能取胜。并严令三军不得“焚荡庐舍,驱略吏民”,违者军法从事。与此同时,还下令在开封右掖门南汴水旁边,替孟昶盖起一所住宅,房屋大小500间,生活用品一应俱全,唯一缺少的,就是它的主人孟昶了。

孟昶得知宋师来攻,命王昭远为北面行营都统,赵崇韬为都监,韩保正、李进为正、副招讨使。由王昭远、赵崇韬率兵约 3 万北上扼守广元、剑门等关隘;韩保正、李进率兵数万驻守兴元(今陕西汉中),以为配合,阻止宋军南下。

孟昶对王昭远说:“宋军是你招来的,自然应该由你去抵挡,希望你能为朕立功!”王昭远志大才疏,华而不实,自恃平日读过几本兵书,就自以为天老爷第一他第二,把临阵杀敌,看作快刀切西瓜那般容易。大军出发时,孟昶派李昊在郊外为王昭远饯行。几杯黄汤下肚,酒气上涌。王昭远不禁夸下海口:“我手下有二、三万健儿,即使是夺取中原也易如反掌,至于克敌制胜,又何在话下?”说完,只见他手持铁如意,如同诸葛亮手拿羽毛扇一般,趾高气扬地率兵出发了。

12 月中旬,北路宋军攻入蜀境,所向克捷,连拔兴州(今陕西略阳)外围各要点。19 日,击败蜀军 7 000 人,进克兴州,缴获军粮 40 余万斛。蜀兴州守将蓝思绾退保西县(今陕西勉县西),韩保正也放弃兴元,移师西县。西县是入川的咽喉,控扼栈道的门户。

韩保正本想固守这里,以阻止宋军进一步南下。但当宋军前锋史延德领兵直逼县城时,韩保正却懦怯不敢迎战,只是派兵数万依山背城,结阵自保。史延德领兵进击,大败蜀军,然后乘胜追击,活捉韩保正、李进,越过三泉(今勉县西南约百里),直抵嘉川(今四川广元东北 50 里)。残余的蜀军,烧毁栈道,退保葭萌(今四川广元西北)。

这时王昭远、赵崇韬率军屯驻利州(治今四川广元),派兵在大、小漫天寨(分别在利州城北 35 里、40 里)立寨而守。利州在嘉陵江东岸,群山环绕,形势险峻,是入蜀的咽喉要路。因栈道被毁,宋军受阻,难以长驱直入。王全斌令崔彦进率军一部赶修栈道,进克小漫天寨,自己则亲率主力由嘉川东南的罗川小路,迂回南进,与崔彦进合攻利州。蜀军见宋军攻破小漫天寨,退保大漫天寨。

不数日,王全斌和崔彦进在大、小漫天寨之间的嘉陵江渡口深渡会师,夺占桥梁,并将部队分成 3 部,夹攻大漫天寨。蜀军集中精锐奋力抵抗,但被宋军击溃。宋军乘胜进击,连拔蜀军各寨。王昭远、赵崇韬又亲自率兵堵截宋军,3 战 3 败,宋军追至利州北。王昭远慌忙弃城渡江,退保剑门(今四川剑阁东北),逃跑时焚毁桥梁。12 月 30 日,宋军占领利州,获粮 80 万斛。

在成都的孟昶,听到王昭远失败的消息,忧心如焚,忍痛拿出钱财,招募 3 万余名士卒,由他的儿子元喆率领前往增援剑门。剑门“凭高据险,界山为门”,是屏障成都的要地,其得失直接关系到成都的安危。但受命担任救援任务的元喆,素来不知兵事,副将以下也都昏庸无能。军队中旗用彩色刺绣,杆上缠绕蜀锦。

出发时天降小雨,元喆怕绣旗被雨淋湿,下令将旗拆下来,等到雨过天晴,又把旗帜系上,一不小心,几千面绣旗,全部倒挂在旗杆上,宛如一个庞大的马戏团,出尽了洋相和笑话。沿途百姓看到,无不掩嘴窃笑:像这样的军队,也能打仗? 元喆出发时,还带着成群的姬妾和几十个戏子,只想自己享乐,而置火烧眉毛的战事于不顾,一路上游山玩水,日夜嬉戏。

宋军占领利州后,直趋剑门,进占益光(今四川昭化)。王全斌见剑门险峻,且有重兵把守,攻取不易,便召集将领,商讨计策:“剑门天险,一夫当关,万夫莫开。诸位可畅所欲言,各陈所见。”

手下军官向韬发言:“听降卒牟进讲,益光江东越过几重大山,有一条小路叫来苏,出剑门南二十里,至青疆店和大道会合。大军如走这条路,即可绕至剑门之南,断敌后路,攻占剑门。”王全斌一听大喜,就要全军取道来苏。但将领康延泽则表示异议:“蜀军屡战屡败,士气低落,可急攻而下。况且道路艰难狭窄,大军通行困难,不宜作迂远进攻。

只可遣一偏将前往,到青疆后配合大军,南北夹击,必能一举攻克剑门,活捉王昭远。”王全斌采纳了他的建议,自率主力从正面进攻剑门,由史延德率兵一部走来苏迂回关南。

蜀军不意宋军从来苏南来,惊慌失措,纷纷弃寨而逃,宋军顺利抵达青疆。王昭远听说宋军来攻,只留偏师把守剑门,自己引兵退守汉源坡(今剑阁东北 30 里)。宋军前后夹击,迅速攻占剑门,并乘胜向汉源坡挺进。王昭远慌作一团,两腿发抖,坐在胡床(一种可折叠的轻便坐具)上,久久难以站起。倒是赵崇韬看到宋军赶来,尚还表现出一点英雄气慨,他跃身上马,布阵迎战。

哪知蜀军也丧魂落魄,一触即溃,万余人被歼,赵崇韬也当了俘虏。正在交战的当口,王昭远免胄弃甲,换上老百姓的衣服,狼狈逃到东川(今四川三台),躲藏在一家居民的茅房中。这个出征时以诸葛亮自比的大英雄,如今却是整天痛哭流涕,双目红肿,不断哀叹“运去英雄不自由”。没过几天,就被宋军搜出,押往开封去了。

在北路军势如破竹的同时,东路宋军的进展也十分顺利。12月下旬,刘光义、曹彬率兵攻入巫峡,连破数寨,歼灭蜀军1.2万人,夺得战舰 200 多艘。进抵菱州锁江浮桥 30 里处时,按照赵匡胤事先“切勿以舟师争战,当先遣步骑潜击”的指示,舍舟登岸,击败两岸守军,夺取浮桥。接着“牵舟而上”,进至白帝城(即夔州)西。

夔州是“巴蜀之喉吭”,地位十分重要,驻守此地的蜀将高彦俦认为,宋军涉险远来,必定寻求速战速决,因此应坚壁扼守,以疲惫敌人。但监军武守谦认为,敌已兵临城下,不能避战不出,懦弱怕死。两人意见不一,争执不下。12月 26 日,武守谦独自行动,率领所部千余人出战,大败而归。

宋军跟踪追击,突入城内,高彦俦拼死力战,受伤 10 多处,左右逃散殆尽。眼见局势已不可挽回,愤愧难当,奔回家中,纵火自焚而死。宋军占领夔州,打开了由长江入蜀的大门。然后自此沿江西上,万(今四川万县)、开(今四川开县)、忠(今四川忠县)、遂(今四川遂宁)等州守军都献城投降,宋军顺利西进。

失败的消息,接二连三不断传来,孟昶惊慌无主,问计于左右臣僚,老将石斌建议:“宋军远道而来,难以持久。不如聚兵坚守,宋军师老兵疲自会退去。”孟昶哀叹道:“养兵千日,用于一时。我父子用丰衣美食,养兵四十年,哪知一旦遇敌,竟不能为我东放一箭。今日闭垒坚守,有谁肯为我效死出力呢?”

公元 965 年(乾德三年)元月初,北路宋军直逼成都城下,东路军也接踵而至。元月 7 日,孟昶见大势已去,只得接受宰相李昊的建议,由李昊草写降表,送至宋军营中。王全斌随即将军队开入城中。王全斌杀蜀降兵于成都夹城,凡二万七千人,这是一次惊人的屠杀事件。

自王全斌自开封率军入蜀,到孟昶投降,仅用了 66 天时间。后蜀所辖 45 州、198 县归入宋朝版图。孟昶随即率领全家及僚属顺江而下,经江陵、襄阳到达开封,住进了赵匡胤事先为他准备的府第,后蜀灭亡了。

孟昶在乾德三年五月,到达开封,七日后病卒。自后唐同光三年(公元 925 年)孟知祥据蜀,至宋乾德三年(公元 965 年)蜀灭,传二主,凡四十一年。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