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文帝和汉宣帝都是西汉非常优秀的皇帝,他们俩本来都没有继承权,都是在权臣的帮助下,才成为了皇帝,也都是从权臣手里夺取了皇权。

那么他们夺权的手段,谁更高一筹呢?显然,汉宣帝是要比汉文帝更加出色的。汉宣帝太鸡贼了,他坐等霍光死了,慢慢把霍光一家给收拾了,汉文帝一上台就给了周勃陈平一个下马威,结果从容地夺取了皇权。

其实汉文帝夺权的方式,是比较危险的,如果周勃和陈平对汉朝没那么忠心的话,那汉文帝死一万次都有可能了。而汉宣帝这一招非常巧妙,霍光活着的时候,他乖得跟一只小奶狗一样,使得霍光完全放松了警惕。

汉文帝夺权,属于虎口夺食。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帝刘邦8个儿子里,最没有机会成为皇帝的一个。因为他的母亲薄姬并不受汉高帝刘邦的宠爱。

汉文帝早早被打发到了代地做了代王,吕后可怜薄姬跟她同病相怜,所以没有加害薄姬,将她也送到了代地跟儿子团聚了。

帝既立,以勃为右丞相,赐金五千斤,食邑万户。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

等到汉惠帝死了,汉惠帝的俩儿子相继继位,成了吕后的傀儡。吕后死后,陈平和周勃认为当时的少帝包括汉惠帝的其余几个儿子,都不是汉惠帝亲生的,于是将他们全都诛杀了。

其实明眼人一看就知道,陈平和周勃是在诛灭诸吕的时候,担心跟吕后有关系的人将来为他们报仇,所以只能选择斩草除根。

此后最没有实力的刘恒就被周勃和陈平选中了,他们认为汉文帝是个很好控制的皇帝。万万没想到,刘恒也不是个吃素的。

  1. 汉文帝一上台,立刻将自己的心腹宋昌任命为卫将军,管理南、北二军,又将心腹张武任命为郎中令,负责管理宫中禁军,这样一来他自己的安危就得到了保证。
  2. 此外,他开始封赏那些诛灭诸吕的功臣,毕竟他在朝中的地位不稳,需要笼络人心。为此像周勃被封为右丞相,陈平被封为左丞相,灌婴被封为太尉。其他有功官员都得到了晋升。
  3. 这么一来这帮人可算是稳住了,可是周勃这帮人觉得自己很牛,所以完全不把汉文帝放在眼里。因此汉文帝索性就开始拿这帮人开刀了。

前期封赏是有道理的,后期直接开刀就有些仓促了。周勃被撤了职,还差点因为谋反罪被宰了,最后终于服服帖帖的了。

其实这样做风险很大,因为汉文帝毕竟是外来户,他想要操控汉朝这么多大臣,用强硬的手段,极为容易引发众怒。人家能扶起你也能把你拉下马。

汉宣帝以逸待劳,最终夺取胜利。

汉宣帝刘询更没有资格做皇帝,他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刘据是汉武帝的儿子,当初因为巫蛊之祸,被汉武帝给逼死了。

汉武帝虽然颁布了罪己诏,又建了什么思子台,可是他始终都没有把刘询给放出监狱。刘询还在襁褓之中就进了牢房,到了汉昭帝时期,才得到了释放。

光秉政前后二十年,地节二年春病笃,车驾自临问光病,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曰“愿分国邑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票骑将军去病祀”事下丞相、御史,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汉书》

汉昭帝早逝,霍光先将昌邑王刘贺扶植为皇帝,可是这哥们太不靠谱了,手下的亲信又多,不好控制,所以仅仅27天后,霍光就把他给废了,随后找到了刘询。

为什么选择刘询呢?一来他是汉武帝的重孙,二来他势单力薄,没有多少亲信在身边。因此霍光选择刘询,就可以方便自己把持朝政了。

汉宣帝对霍光,基本上是言听计从,他从来不敢忤逆霍光的话,简直跟侍奉自己父亲一样对待霍光。

  1. 霍光因此深受感动,逐渐放松了对汉宣帝的警惕。霍光的媳妇儿霍显,为了让女儿霍成君成为皇后,狠心毒死了汉宣帝的媳妇儿许平君,汉宣帝对此依旧一言不发,不敢查证。
  2. 等到霍光死了以后,汉宣帝在朝中这么多年也已经有了一票追随者。为此他终于可以动霍家了,当霍光的儿子霍禹要求接替霍光职务的时候,被汉宣帝果断拒绝。
  3. 霍显纵容霍成君毒杀太子刘奭,结果被汉宣帝发现,无奈之下霍家选择造反,最终被汉宣帝连根拔起,全部斩杀。

汉宣帝这一招实在是太强了,不管是于情于理,他这么做都不会遭到非议。是霍家人造反,他才对他们动手的,而此前汉宣帝对霍家可是非常不错的。

汉宣帝对霍光言听计从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学习治国的本事。他起于微末,从小不是坐牢就是平民,根本接触不到治国的知识,自然也就没有了治国的能力。

谋令太后为博平君置酒,召丞相、平恩侯以下,使范明友、邓广汉承太后制引斩之,因废天子而立禹。约定未发,云拜为玄菟太守,太中大夫任宣为代郡太守。山又坐写秘书,显为上书献城西第,入马千匹,以赎山罪。书报闻,会事发觉,云、山、明友自杀,显、禹、广汉等捕得。禹要斩,显及诸女昆弟皆弃市。唯独霍后废处昭台宫,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汉书》

可以说霍光就是和汉宣帝最好的老师,霍光的治国能力大家有目共睹,汉宣帝的盛世,其实霍光有一半功劳。有这样的老师作为榜样,汉宣帝自然可以成为一个好皇帝。

当然了霍光的手段,汉宣帝也给学到手了。当初霍光对上官桀等人的处决有多么果断,汉宣帝对霍家的处决就有多么果断。

总结:汉文帝还是比不上汉宣帝。

汉文帝讲究无为而治,这种做法纵容了不少地方官员和地方上的诸侯,他只想着保住大汉江山这一亩三分地,岂不知诸侯王的隐患愈演愈烈。

汉景帝时期的七国之乱,其实根源就在于汉文帝对诸侯王的纵容。而汉宣帝时期,采取了王霸之道治理天下的理念。

不光需要儒家、道家这种思想层面的东西,更需要法家这种实实在在的东西来治理国家。因此汉宣帝时期的西汉王朝,是法令严明的一个时代。

参考资料:《汉书》、《史记》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谈秦说汉(201)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从夺取权力的手腕来看,无疑汉宣帝刘洵是更高明一些。但将汉宣帝与汉文帝放到一起比较,倒觉得可比性不大,因为汉文帝几乎没有刻意争权。汉宣帝、汉文帝都有一个共同点,不是钦定的皇帝继承人,但又被权臣幸运地推到了皇帝的龙椅上。

  • 两个人被选为皇帝候选人前提条件不同

刘恒被选为皇帝之前,长安城正经历了一场声势浩大的“诛吕”运动。以周勃、陈平为首的权力代表,主要目的是清洗吕氏宗族的人,以避免日后的灾祸。吕后专权多年被清算后,朝廷形成了权力真空,但没有权臣出现,代王刘恒为帝是公推公选。

同时,周勃虽然掌管了北军,但接手时间很短。灌婴率20万大军屯驻荥阳,各郡国都有自己的军队。但没有一个人有绝对权力可以掌握大局,因此需要一个大家都信服的皇帝来调和。因此,参与“诛吕”运动的人,都希望皇帝及早执政

汉宣帝被选为皇帝之前,朝廷经历了汉昭帝时期霍光、上官桀、桑弘羊的争斗,最终霍光胜出。汉昭帝刘弗陵英年早逝,霍光又废黜了刘贺,在两个皇帝一死一废的过程中,霍光完成了权力的集中,霍氏一家的势力在朝廷盘根错节。

刘洵是戾太子刘据之孙,但戾太子的后人也只剩他一个人。刘洵自幼在诏狱中长大,在没被立为皇帝之前,他没有支持势力,没有朋友。若不是染房的老许头将女儿许平君嫁给他,甚至娶不上老婆。毫无根基的刘洵为帝后,霍光怎会轻易还权

  • 两个皇帝的继位时权力过渡不同

汉文帝刘恒听到被选为皇帝时,他是惊讶的、怀疑的、不情愿的。他与属下讨论该不该继位时,手下的人意见分歧还挺大的。郎中令认为长安的人诡计多端,可能不怀好意;中尉宋昌却认为富贵险中求,可以赌一把,当然刘恒也这个意思。

也就是说,刘恒在继位之前,是有自己的根基实力的,凡事有几个脑袋一起商量。于是他们从代国来到长安,刘恒当日晚进入未央宫。当夜封宋昌为卫将军,统领南北军,张武为郎中令,巡查殿中。所以,汉文帝登基时,就已经掌握了军权

汉宣帝刘洵被立为皇帝是因为刘贺突然被废黜,将他从掖庭接到宗正府斋戒行礼,然后进入未央宫。也就是说,刘洵在成为皇帝接班人之前,是以罪臣之后的身份在掖庭干苦力的,只认识一些染纱晒布的底层男男女女,当官的事想都不敢想。

刘洵坐上皇帝的龙椅之时,最多也只不过是象征性的意义。朝廷的军政大权被牢牢地抓在权臣霍光的手里,连身边的侍从都是霍光的眼线。整个朝廷都是霍氏一家错综复杂的势力,汉宣帝任重道远。因此,刘洵若不想成为傀儡,就必须夺权

  •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

第一步,登基后第一件事就是树立外戚力量,封原来在民间时的结发妻子许平君为皇后,封许平君的父亲许广汉为侯爵。但因为不顾霍光的反对,许皇后意外地“病故”了。汉宣帝发现自己低估了霍光的能量,于是改用明尊暗抑的策略。

第二步,汉宣帝顺从地接受了册立霍光的小女儿霍成君为第二任皇后。同时,将霍光的食邑从3000户猛增到20000户,霍氏其他人,均有增封。用更谦虚恭敬的态度对待霍光,礼遇甚至有些过分,把霍光的地位人为地推到高处不胜寒的位置

第三步,给御史大夫魏相增加了一个给事中的职务,类似于皇帝亲自委派的专案组组长。魏相与霍光府邸相邻,因霍光权盛,他的奴仆也狗仗人势,为了争夺道路,曾砸魏相家的大门,后来魏相出来磕头才作罢,只是当大家长的霍光并不知情。

第三步,汉宣帝专门下诏:“朝中各项事务都先向霍光报告,然后上奏。”不接受霍光提出的还权于皇帝的请求。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想让人犯大错误,就必须先给他更大的权人,办更大的事,汉宣帝的维权理论大致就是这样。

第四步,打破霍光与大司农田延年、车骑将军张安世“铁三角”的关系。田延农因贪污被人举报,畏罪自杀。张安世是张贺的弟弟,汉宣帝幼时,就是张贺出钱供其念书。有仇报仇,有怨报怨。拉拢手握军权的张安世,保障朝廷的军队稳定

但霍光虽然揽权,工作上也没出现很大的纰漏,甚至对朝廷的稳定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威望相当的高。汉宣帝找到的证据,都不足以治霍光的死罪。汉宣帝可以继续等,但霍光却等不了,生病死了,朝廷大权自然就回到皇帝手中

按理说汉宣帝的目标已经达到了,可以收手了。但隐忍多年的艰辛,让他产生了复仇的火焰,无法熄灭。于是,将目光瞄向了霍氏一家人。皇后不能白死,这么多年的忍气吞声不能就这么算了。汉宣帝在图谋一个更大的局,要将霍氏灭族。

  • 对霍氏一家赶尽杀绝

第五步,汉宣帝继续纵容霍家,与太后亲临霍家,为霍光举办盛大的丧事,修建规模宏大的陵墓。封其兄长霍去病的孙子奉车都尉霍山为乐平侯,任命霍光之子霍禹为右将军。还下令永久免除霍光后代子孙的赋税、徭役。但是,永久能多久呢?

第六步,授权御史举报霍氏违规修建府邸,霍氏家人违规进入皇宫禁地,霍云在工作的时候私自外出。更重要的是,霍光的妻子霍显神助攻,让女儿霍皇后给太子下毒,霍皇后拿着毒药又不敢下手。毒杀太子被人举报了,这个事成了导火线

第七步,汉宣帝下令建立密奏制度,也就是重要奏折可以不经过霍氏掌管的尚书,直接送到皇帝这里。又将霍光的女婿度辽将军、未央卫尉、平陵侯范明友调任光禄勋,将霍光的二女婿诸吏、中郎将、羽林监任胜调出京师,任安定太守。将霍光的姐夫给事中、光禄大夫张塑调出京师,任蜀郡太守,将霍光的孙女婿之一、中郎将王汉调任武威太守;将霍光的大女婿长乐卫尉邓广汉调任少府。

第八步,改由张安世为卫将军,未央、长乐两宫卫尉,长安十二门的警卫部队和北军都归张安世统领。任命霍禹为大司马,却不让他戴照例应戴的大官帽,而戴小官帽,且不颁给印信、绶带,撤销他以前统领的屯戍部队和官属,只使他的官名和霍光同样为大司马。又将范明友的度辽将军印信和绶带收回,只让他担任光禄勋一职。霍光的另一个女婿赵平本为散骑、骑都尉、光禄大夫,统领屯戍部队,如今也将赵平的骑都尉印信和绶带收回。所有统领胡人和越人骑兵、羽林军以及未央、长乐两宫卫所属警卫部队的将领,都改由汉宣帝所亲信的许、史两家子弟担任。

第九步,逼霍氏造反,谋反是铁定灭族的大罪。霍家人因汉宣帝频频出手,有兵权的被调出京师,留在朝廷的又没有实权。想来想去,当初霍光有个女儿嫁给上官桀之子上官安,生了一个女儿嫁给汉昭帝,也就是上官太后,或许可以帮忙。

第十步,霍氏请求上官太后废黜汉宣帝的被告发,但已涉太后,汉宣帝没有追究。接着霍氏人又商议,仍请上官太后出面,宴请博平君王媪,同时请正当权的丞相魏相、平恩侯许广汉作陪。让范明友、邓广汉乘机杀死他们,然后逼迫太后下诏废黜汉宣帝,立霍禹为皇帝

当然没有第十一步了,因为霍氏谋反还未行动就被人举报了。于是,霍云、霍山、范明友自杀。霍显、霍禹、邓广汉等被逮捕,霍禹被腰斩,霍显及霍氏兄弟姐妹全部被当众处死,霍皇后被废,囚禁于昭台宫,后迁至云林馆囚居,最终自杀身亡。

  • 写在最后

汉宣帝的夺权之路步步惊心,充满凶险。但霍光只是恋权,有一点专权,却没有乱政。其实汉宣帝在熬死霍光之后,实际上已拿到了皇帝的权力,手段当然是算高明的了。但仍步步紧逼,费尽心机,逼霍谋反,然后将其灭族,其心理就有点阴暗了。

反观汉文帝,登位之初就获得了皇帝的实权,随后周勃、陈平等实权人物相继递交辞呈。他们的权力移交是平稳的,无公害的。当然,汉文帝继位之前,吕氏一族被杀,不可能快速形成权臣,朝廷其实已经出现了权力真空,若不是宽厚的汉文帝及时补位,就有可能引发朝廷动荡。因此,和平过渡是每个人渴望的目标。

2020/10/7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说实话,这两人在帝位争夺中还真没做什么,全靠助攻。但是登基后跟大臣争权,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首先,在被选中当皇帝之前都是远离权力中心的人,没什么势力。

汉文帝刘恒是汉高祖的第四子,高祖在世时,母亲薄姬就不受宠,刘恒也备受冷落。

吕后摄政后残害高祖诸子都没有认为他们母子有威胁,可见这对母子在深宫中多不受待见,不过也因为不受宠才让他逃过一劫。

而汉宣帝刘询是巫蛊之祸被陷害的太子刘据的孙子,虽逃过一死,恢复了宗族的身份。

但是少年一直被养在官狱,多亏丙吉帮助,才得以平安长大,后辗转被送到他的外婆史家教养。

其次,被选中当皇帝看中的都是好控制,全靠大臣一力促成。

吕后死后,周勃,陈平,刘章兄弟诛杀吕氏外戚后,谁当皇帝讨论了一圈。

认为汉文帝刘恒宽容仁厚,母亲薄姬也势单力薄,说白了就是这对母子好控制,不至于再出现吕后的情况,于是迎刘恒回长安。

而汉昭帝没有儿子就驾崩了,只能从旁支选,权臣霍光和张安世,选来选去,长在宫外,没有外族势力,又血统纯正的刘询被他选中,看重的还是他好控制,由此登基称帝。

这其中,他们两人什么都没有做,皇帝的宝座就到了手中。这大概跟汉朝盛行的治国理念无为胜有为有异曲同工之处。

登基后 ,朝中权力都在大臣手里,皇权受到制衡,为此,两人都韬光养晦,隐忍多年,想一步一步把权力集中到自己手里。

但是,在集权的过程中,显然汉宣帝更高明。

汉文帝在位时一直受功臣压制,想要削藩,防止诸侯做大,遭到众臣反对,连自己赏识的贾谊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

汉宣帝在跟霍家夺权的过程中,一方面重用霍光,霍山等人,让霍家人放心,一边又逐步亲政,扶植新臣,慢慢分走霍氏的权力,最后将霍氏一族全部定罪。

大权全部掌握在自己手里,继续祖宗的无为而治,把汉朝推向了更强盛的时期。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引言

从后世的角度来看,汉文帝和汉宣帝在这方面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比性。

他们二人,一个人开创了文景之治,一个人中兴了西汉,从能力上讲,都是有作为的君主。

分析

文帝与宣帝二人,虽然都是被“推”上了那个位置。但他们面临的情况是不同的的。

  • 文帝的无奈与宣帝的无助

汉文帝当上皇帝,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按道理而言,在诸王之中,他的能力并不突出,最大的优势就是没有优势。

也正是这个优势,让他当上了皇帝。众大臣之所以选择文帝,就是因为他宽厚仁慈,相对来说好控制。

所以,在文帝刚刚得到自己要当皇帝这个消息的时候,是很无奈的。之所以无奈,是因为他想不到什么办法拒绝。

他畏惧前方可能会有危险,可对那个位置也有几许期待。而且他是以一个成熟的诸侯王的身份进京的。

但宣帝则不同,他的身份是戾太子刘据的孙子,从出生那一刻起,他就算是罪人了。

多年的游历与苦难,虽然让他变得稳重,懂得民间疾苦,也能辨识忠奸。

但有一个问题,他当皇帝的时候,正是霍氏家族权力顶峰时期。

他虽然贵为天子,但实际上是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满朝上下,都唯霍家马首是瞻,刘据刚当皇帝的时候虽非傀儡,但类似傀儡,连选谁当皇后,都要被安排。

  • 权力过渡与权力失控

汉文帝之所以能当上皇帝,是刘氏子弟与功臣集团PK诸吕的结果。

最后的结果是诸吕失败,刘家人继续做皇帝。

但此时,刘邦的余威还在,群臣虽然是功勋显赫,但却没有人想做权臣。最多就是出现一个周勃那样自恃功高的老臣罢了。

所以,汉文帝是在经历一个权力过渡。只要他当了皇帝,那这个位置就妥妥是他的,动摇不了。

而汉宣帝时候,权力已经失控。

霍光虽然是忠臣,但是他的权力欲望极其膨胀。他忠于的是汉室,但并不是忠于宣帝。

对他而言,宣帝的位置是他给的,他也可以把宣帝换掉。

此时,掌握权力的人已经不姓刘,而姓霍。这个时候的汉王朝处于权力失控的阶段,没有人能够与霍光制衡。

  • 权力掌握与权力夺取

汉文帝当上皇帝后,他是名义与实质的双重统治者。

虽然朝中有重臣,但并没有权臣。陈平、周勃、灌婴随着功勋卓著,但却没有把持朝纲的野心。

汉文帝可以很轻松的摘掉他们的官职。虽然汉文帝在朝中没有根基,但丝毫不影响一个帝王政治上的权威性。

汉文帝只需要一纸诏书就可以把他们的权力取掉。

可宣帝的时候不一样。

宣帝继位初期,他的旨意能不能到位,需要看的是霍光的颜色。

他做不到像文帝一样,一个圣旨就把霍光的权力夺走。那样做,只能给自己招来麻烦。

所以,在霍光活着的时候,汉宣帝需要隐忍,保全自己的帝位。

可等到霍光一死,汉宣帝对失去了权力保护的霍氏家族,是毫不留情。但我们可以发现一点,汉宣帝在剪除霍氏的时候,并没有太费力气。

由此可见,所谓的霍氏家族,所依赖的只有霍光一人。而那些依附于霍光的人,其实也只是依附于他。

结语

仅从权力掌控上来看,其实汉文帝从来没有过“失权”的状态,只不过就是威慑力是否够。而汉宣帝的确有过“失权”的状态,那个时候真正控制朝政的是霍光,宣帝其实就是一个傀儡。

但仔细再想想,两个人在获得实际权力的过程中,都没有怎么费力。

汉文帝在当了皇帝后,就是顺理成章的帝国话事人,完全有着说了算的权力。而宣帝,在霍光活着的时候需要维系好与霍光的关系,只要霍光一死,其他人都是草芥,根本不是宣帝对手,用不着宣帝使用手腕。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文帝刘恒是西汉"文景之治"的开创者。被史学家称为一代明君。

汉宣帝刘询则是西汉中后期的"中兴之主"。

二人本与帝位无缘。都是在非正常情况下,由朝臣拥立即的帝位。不存在争夺权力而上位的问题。论起朝政治理,二人可做以对比,但论起关系,宣帝刘询是文帝刘恒的六世嫡系子孙。

一,汉文帝刘恒是高祖刘邦的第四子。非长非嫡,其母薄姬又曾是魏王豹的后妃,一直不受宠,母子很早就远离皇宫来到代国封地。从而也避开了朝中吕后乱政及后来诛杀诸吕的腥风血雨。

周勃等一帮老臣为江山社稷,决定迎立一位成年之君,一个大馅饼砸在刘恒头上,他成了新君一一史称"汉文帝"。

他在代地多年,了解民间饥苦,一登基,重用老臣,关注民生,轻徭薄赋,实行与民修养生息,废肉刑,倡节俭,终成一代明君。

二,汉宣帝刘询,原名刘病已。其祖父是汉武帝的废太子刘据。巫蛊冤案,刘据被满门抄斩,唯己有身孕的儿媳王翁须躲过一劫,给刘据留下了唯一的血脉一一刘病已。一直过着隐居的平民生活。

直到朝中首辅大臣霍光废当了27天皇帝的刘贺后,多方探寻,找到了刘病己,并改名刘询立为新帝一一史称"汉宣帝"。

即位后,宣帝励精图治,重农桑,减赋税,一度出现"百姓安居,谷至石五钱"的小康景象。

还整顿吏治,任用贤达。把持几十年朝政的权臣霍光一门就是被他所灭的。可见手段并不一般。

但他中后期,信用奸侫,妄杀忠良,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恶名。

两相对照,一目了然。文帝刘恒在历史上的定位和贤名,宣帝刘询远不能比。

汉宣帝与汉文帝在夺取权力方面,谁更高明?

汉文帝刘恒和汉宣帝刘病已,都是从一个普通的、边缘的、无权无势的王爷,进入中央政府当皇帝。而且他们都是由朝廷中的大臣们商量后,由大臣们选定的。大臣们之所以会选他们,表面上是因为他们比较贤明,事实上主要是看重了他们的普通,看重了他们的边缘及无权无势,觉得好拿捏,好掌控。

(汉文帝刘恒)

事实上,大臣们在选他们的时候,还有比他们更恰当,呼声更高的人选。比如周勃、陈平等大臣选刘襄似乎就比选刘恒恰当,就算选刘章也比选刘恒恰当。霍光先前也是选了刘贺,显然刘贺更恰当。只是后来感觉刘贺不好控制了,因此才选了刘病已。

刘恒和刘病已当了皇帝以后,当然不能上大臣的当,当然不能受大臣的摆布,他们必须要自己做主,把大臣们的权力拿回来。刘恒与刘病已,最终也都实现了把权力从大臣手中拿回来的目标。那么,这两个皇帝,谁的手段更高明呢?

其实,这两个皇帝的做法,可以说是各有千秋。我们从手段和结果两个方面来讨论。

(周勃)

一、手段上,刘病已比刘恒更柔和。

刘恒的手段是比较急迫的,一开始进京,他就和大臣较上劲了。

当他进京的时候,周勃就对他说,希望找一个屋子,借一步说话。但是刘恒却说,有什么话,就直接在这里说。这种借一步说话的方式,不合礼仪。周勃也就没有办法,只好不说。

当了皇帝以后,他就开始打击周勃。事实上,当时周勃并没有什么错误,也没有拥兵自重之类。因此,刘恒要找周勃的不是,是比较难的。于是他几乎是故意找茬,问周勃两个非常难的问题。周勃答不上,自己感觉比较惭愧,于是就主动辞职。

周勃辞职以后,刘恒依然不放过他,不断派使者去看他。表面上是看他,实际上是威吓他,以至于他后来都要穿上铠甲,才敢见刘恒派去的使者。而事实上,这就是刘恒派使者去威吓他的效果,就是要让他穿铠甲,给出一种造反的感觉。于是刘恒把周勃抓起来,严刑拷打,要他承认。最后,还是薄太后出面,才把周勃救了出来。

可以说,刘恒就是不断逼仄周勃,最后把周勃拿下的。

刘病已的手段显然就要温和得多,在整个霍光活着的时候,他一直表示由霍光继续打理朝政。不过他却不断在舆论上强化自己,强化自己的天子形象。就算霍光的妻子霍显害死了他的妻子许平君,他也能容忍。

最终,他等到霍光去世以后,才对霍光一家人动手,把霍光一家人诛杀干净。但就算诛杀干净霍光家人,他却还是肯定了霍光,认可他的历史地位。

显然,刘病已的方式就是慢慢地来,温水煮青蛙,放出时间,让霍光的家人肆无忌惮,最终水到渠成,收拾他们。

所以,相对来说,刘病已的手段,要比刘恒更温和一点。

(刘病已画像)

二、效果上,刘恒比刘病已更有效。

其实,要拿下权臣,都是容易的。毕竟在皇权社会,皇帝有绝对的权威,大家都会服从于这种权威。因此,就算刘恒、刘病已无权无势,一旦他们当了皇帝,权势就变得很大了。

但关键是,在拿下权臣以后,要看效果。不能形成太大的动荡,否则不利于政权的稳定。而且整个朝廷,还要形成一种以皇帝为核心的,积极向上的氛围。要有利于国家发展,有利于百姓的安定。

从这个角度来说,似乎刘恒比刘病已的效果要更好一点。

刘恒之后,汉朝进入了“文景之治”,天下太平,老百姓安心生产,实现了丰衣足食,国家也一派欣欣向荣。

而刘病已之后,情况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整个汉朝开始走下坡路。虽然说,整个汉朝走下坡路,主要是后面几个皇帝不成器。但是,也是因为朝廷中充满了杀伐,把人心变坏了的缘故。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也是因为刘恒迅速地解决了权臣的问题,没有让权臣形成气候,所以朝廷风气好一些。而刘病已纵容霍家人作乱,有点养虎为患。虽然很好解决,但是把风气变坏了,要矫正过来变困难了。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