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宋朝文臣超牛的,尤其是宋仁宗时期,那帮大臣跟无法无天一般。比如说包拯曾经喷了宋仁宗一脸吐沫星子,宋仁宗也只能苦哈哈地笑着,擦了一把脸。
宋仁宗娶了那么多老婆,就是没有一个儿子可以继承香火。为此他只能选择养子来做继承人,因此看上了赵宗实。
赵宗实也就是后来的宋英宗赵曙,人家是有亲爹亲妈的。赵宗实的亲爹是赵允让,赵允让是宋太宗赵光义的孙子,也是商王赵元份的儿子。
不过赵允让是商王赵元份的第三个儿子,所以没有资格继承商王爵位。在宋仁宗时期,赵允让被封为汝南郡王。
这个赵允让在历史上没什么特别的,只不过他生儿子很厉害,一口气生了22个儿子,其中第13子就是赵宗实。宋仁宗真是羡慕嫉妒恨啊!
赵宗实登基的时候,赵允让已经挂了,那么他儿子赵宗实当然希望把自己的生父追封皇帝,母亲追封为皇后,但是,宋朝的文臣们,不!答!应!
濮议之争,气得赵宗实直跳脚。在赵宗实的暗中授意之下,以韩琦为首的一干大臣们,公然提出,要给赵允让追封名分。这是啥意思?皇帝要把自己的亲爹给扶正了呗!
这事儿一出,一些正直的大臣们立刻就炸开了锅了,宋仁宗还没趟凉快呢,你们这边就准备商量这种事情了?这是赵宗实对宋仁宗不孝的表现!
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于宣平坊第。初,王梦两龙与日并堕,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宋史》
看来宋仁宗还是蛮得人心的,因此这件事暂且就搁置在一边了。一直等到宋仁宗死了两周年以后,这件事才重新被提上议案。
两年以后,这件事重新被提上议程,韩琦和欧阳修这帮人是宋英宗这一派的,他们认为应该把赵允让追封为皇考,也就是皇帝的老爸,自然也算是半个皇帝了。
可是以司马光和王珪等人却认为赵允让只能被追封为皇伯,也就是皇帝的伯父。赵宗实过继给了宋仁宗,所以也算是宋仁宗的儿子了,而赵允让比宋仁宗岁数大,同辈里算哥哥了,因此赵宗实喊赵允让一声皇伯父也是应该的。
这两股力量势均力敌,谁也不让着谁。宋英宗赵宗实认为,司马光等人顽固不化,这百官总是会体谅皇帝的苦心吧?为此赵宗实表示,这件事就交给百官投票表决好了。
不晓得是不是司马光私底下去拉选票了还是怎么的,支持赵允让为皇伯的居然占了大多数。赵宗实气得差点一口老血喷出来。
这个时候曹太后也坐不住了,她是宋仁宗的原配皇后,如果追封赵允让为皇考,那曹太后搁哪儿好呢?为此曹太后也坚决支持皇伯的这个说法。赵宗实只好把这事儿给搁置了。
曹太后松口,让皇考的事情有了转机。百官们谁说话都不好使,呆子都知道,这件事的关键人物是曹太后。因为追封赵允让为皇考,对任何人都没什么利益伤害,唯独曹太后的身份有些尴尬。
她是宋仁宗的正牌媳妇儿,因此也是赵宗实真正的嫡母,如果追封赵允让为皇考,那岂不是说曹太后是赵允让的媳妇儿?这件事曹太后绝对不答应。
因此只要曹太后不松口,支持皇考就白搭。而曹太后和宋英宗赵宗实之间,本身就有些不对付,因此她迟迟不松口。
结果事情越发不可开交,出于大局考虑,曹太后只好低头松口。因此范纯仁等支持皇伯称呼的大臣都被撵出了京城,司马光等人也负气主动申请被贬。
事情闹得很大,但是结果却有些出人意料。韩琦等人的确获得了胜利,皇考的称呼也加在了赵允让头上。
可当时只称呼赵允让为皇,而不是皇帝。且赵宗实的生母也只是后,却不是皇后。这件事本来大家想着慢慢来,以后总会转正的,现在就是个预备期而已。
结果没想到宋英宗赵宗实只做了4年皇帝就下去陪他的皇考了。宋英宗都挂了,谁还敢支持这档子事呢?因此这件事也就这么搁置了。
曹太后为何会松口?这是个关键。曹太后跟宋英宗一直关系都不好,宋英宗刚登基那会儿,身体立刻就不好了,感觉这就是强撑着没让宋仁宗知道啊。
要是宋仁宗知道宋英宗是个病秧子,说不定还真的换个继承人。宋英宗一上台身体就垮了,为此他只能请曹太后和韩琦等人共同执政。
曹太后一插手政务,这下子宋英宗麻烦就大了,因为部分宦官总是在挑拨曹太后和宋英宗之间的关系,因此曹太后和宋英宗关系变得越来越差。
因此在皇考事件中,曹太后才会如此反对这件事。其实这不是什么大事,都是死人,管你叫张三李四都改变不了活人的本质利益,可曹太后就是咽不下这口气。
治平三年,这是个转折点,因为宋英宗又病了。眼看着这孩子就要挂了,曹太后看着于心不忍啊,为了舒缓宋英宗的心情,让他早点好起来,曹太后终于松口了。
语神宗曰:“国家旧制,士大夫之子有尚帝女,皆升行以避舅姑之尊,义甚无谓。朕尝思此,寤寐不平,岂可以富贵之故,屈人伦长幼之序也?可诏有司革之。”会疾不果,神宗述其事焉。---《宋史》
我认为曹太后就是不忍心看到宋英宗一日不如一日,所以才会对皇考这件事松口的。曹太后是个识大体的太后,她再怎么不喜欢宋英宗也不希望他早点死,所以说满足宋英宗的这个愿望,或许是曹太后为了延续宋英宗寿命的一个手段罢了。
总结:宋英宗不给力啊,只当了四年皇帝。可惜宋英宗实在是不给力,治平三年宋英宗病重,第二年他就病死了。曹太后的再多妥协,也换不回宋英宗的小命了。
宋英宗去世以后,宋神宗赵顼上台后,对皇考这件事只字不提,这说明曹太后对这件事的态度,还是否定的,否则孙子怎么也得给爷爷上个皇帝的封号吧?
参考资料:《宋史》
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侃古聊今说历史有幸回答您的问题,一家之言欢迎探讨!
先说结论,英宗在继位时,他的生父赵允让和生母任氏,早已死去。英宗为了给其生父尊皇考名义,而引发朝堂长达18个月的争论,史载为“濮议之争 ”。最终结果,以尊英宗生父赵允让为“皇”(非皇帝)、生母任氏为“后”(非皇后)而告终,具体事情经过请各位看官听我详说!
首先,我们先看一下宋英宗是如何得继皇位的。
宋英宗赵曙,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宋朝第五位皇帝,生父为濮王赵允让,母亲为仙游县君任氏,因仁宗无子而过继到曹皇后名下抚养,仁宗驾崩后登基为帝。
据《宋史》记载:英宗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讳曙,濮安懿王允让第十三子,母曰仙游县君任氏。明道元年正月三日生于宣平坊第。初,王(赵允让)梦两龙与日并堕,以衣承之。及帝生,赤光满室,或见黄龙游光中。翻译过来就是,赵曙老爹梦见两条龙与太阳一起坠落下来,忙用衣服接住,不久赵曙出生的时候,红光照遍居室,有人看见黄龙在红光中游动。为赵曙登基批上了一层君权神授的外衣。
其实,宋仁宗本人并不是没有生过儿子,只是在生下不久都陆续夭折。赵曙在幼年时就被宋仁宗接入皇宫,赐名为赵宗实,交给曹皇后(后来的曹太后)抚养。在皇宫待了4年之后,仁宗儿子赵昕出生,赵曙就被送出皇宫,回到父亲赵允让身边生活。随着,仁宗年岁逐渐增大仍然没有皇子,仁宗皇后曹氏及文武百官多次力荐仁宗册立储君。最终,仁宗在群臣逼迫下于1062年,立赵曙为皇子,一年之后,仁宗驾崩,曹太后宣布仁宗遗照,赵曙登基。
再来,看看一波三折的“濮议之争 ”是如何发展的!
英宗刚登上皇位之后,就生了一场大病无法临朝,主动下诏请曹太后临朝摄政。一年之后,英宗身体康复,曹太后撤帘还政。
赵曙亲政仅半个月,以宰相韩琦为首的部分高级官员就向赵曙提议请求讨论赵曙生父赵允让的名分问题。笔者怀疑,韩琦等人肯定是在赵曙授意之下,才提出此等决议。古时候,名分问题对统治者来讲是一等重要的大事,由此也引发了很多的政治事件,如宋朝的“濮议之争”、明朝“大礼仪”之争,都是过继登基皇帝为生父争名分而引发的政治事件。韩琦等人提议时仁宗逝世才14个月,按照礼法讲还没有过大祥(中国古代汉族丧礼仪式之一,父、母丧后两周年(即第二十五个月)举行的祭礼),熟读礼法的韩琦等人是万万不能犯此种低级错误的。因此,笔者认为此乃投石问路之举,先将提议抛出,看看朝堂反应,如果反对声较多,又可以借口仁宗“大祥”未过而托词过去。事情的发展也正如笔者所说,朝臣反对一片,英宗赵曙批示,等过了仁宗大祥再议。
等到治平二年,韩琦等人再次提出这一议题,于是,英宗出诏将议案送至太常礼院,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了持续长达18个月“濮议之争”。
当时“濮议之争”主要分为两派,一派是以韩琦、欧阳修为首的“皇考”派、另一派是以王珪、司马光为首的“皇伯”派。两派在讨论时,争执不休,最后英宗考虑自己已然亲政,朝臣百官站着自己方的应该是多数,因此绝对将两派的意见共同交由群臣商议。没想到,英宗和韩琦、欧阳修等宰执们错误了的判断了形势,百官商议完后认定英宗尊生父赵允让为“皇伯”意见占了多数。同时,曹太后也借机开始出手,先是下旨斥责韩琦等人,不应该尊濮王为“皇考”,英宗见此情景再一次宣布暂缓讨论此事。
曹太后的下旨,让英宗及尊“皇考”派认识到,解铃还须系铃人,作为仁宗皇后的曹太后在此事上具有一锤定音的作用。因此,韩琦等人与曹太后身边的近侍不断对太后进行游说,曹太后本人与英宗关系并不和睦,在垂帘听政期间与英宗多有龌龊,幸得韩琦等人的居中调节才没有引起更进一步的冲突。在尊濮王为“皇考”一事上,其实对曹太后从感情上来讲是万不能接受的。但是在治平三年,曹太后却同意了尊濮王为“皇考”一事。笔者认为,这一决定是曹太后作为皇家统治秩序维护者角度出发,而下的艰难决定。考虑曹太后作为宋朝杰出的女政治家,维护皇家的统治稳定,才是她第一考虑之事,濮议之争对刚亲政的英宗已经造成了很不好的影响,群臣反对之声四起,英宗的威望可以说受到了很大打击,我想最终曹太后能给同意此事,还是为了维护赵宋统治秩序。
曹太后的懿旨虽然极大增强了“皇考”派的信心,将反对派侍御史吕诲、范纯仁、吕大防三人被贬出朝廷。此举遭到了以司马光为首反对派的抵制,包括司马光在内的台谏官员全部自请同贬,甚至英宗在濮邸时的幕僚王猎、蔡抗均反对称亲之举,英宗无奈之下又不得不拉拢王珪,许以执政职位,在英宗“软硬兼施”下,长达18个月的“濮议之争”才以“皇考”派的胜利而彻底结束。
曹太后的诏书给英宗生身父母确定了最终的名位,据《宋史》记载:“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吾载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
既赵允让称“皇”(非“皇帝”),三位夫人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英宗生母)并称为“后”(非“皇后”),但是英宗在位仅四年就驾崩了,还未来得及给父母上谥号,神宗继位后也没有给爷爷奶奶上谥号的心思,此事也就不了了之,赵允让最终的谥号仍为“王”,三位妻妾则并称“王夫人”
希望广大读者多多关注,一同学习共同成长!
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发现好多人没搞清楚濮议是干啥的,居然以为是宋英宗要给他亲爹搞一个皇帝的名分,别开玩笑了,尊崇濮王为皇,是英宗、韩琦、欧阳修当时都不敢想的事好伐!
宋英宗濮议,可并不是英宗要尊亲爹濮王赵允让为皇帝,只不过是给他亲爹争一个爹(皇考)的名分而已。
即便如此,在克己复礼的宋朝,难度也是很大的,英宗和执政官们废了九牛二虎之力,得罪整个士林公义,才获得胜利,能称呼亲爹为“爹(皇考)”。
但是,随着英宗的早死,他费劲心机给亲爹濮王赵允让争的这个皇考之名,也最终不了了之了,还是濮安懿王。
濮议是影响北宋政局的大事件,历时18个月,实际争执9个月,从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八,由宰相韩琦提出尊崇濮王开始,到治平三年正月二十二,曹太后被迫同意结束。
濮议之争的内容很简单,就是过继给宋仁宗当儿子的宋英宗,该如何称呼他自己的亲爹濮王,是该叫爹(皇考),还是该叫伯父(皇伯),因此,朝廷分为皇考派和皇伯派,进行十八个月的争执。英宗是怎么达到目的呢?
很简单,通过胁迫、收买台谏官的手段,在被台谏官们拒绝后,就无视、拖延他们的劝谏以及反驳,最后眼看辩论不过台谏官,执政官们就直接釜底抽薪,逼迫恐吓曹太后下诏表示同意称呼濮王为“考”,以此宣称濮议胜利。
但台谏官们并不屈服皇权,还在抗争,最最后,英宗贬斥台谏官,把他们赶出朝廷,最终单方面宣布结束濮议之争。
实际上呢?从宗法和社会舆论上讲,胜利的英宗和执政党的皇考派可以说是一败涂地的,但架不住他们占据权力巅峰,所以说,在皇权时代里,所谓宗法礼制最终还是抗不过皇权。
而那些误以为濮议最终结果是尊濮王为皇的人,大概都是受了《宋史·英宗本纪》的误导。三年春正月丙辰朔,丁丑,皇太后下書中書門下:「封濮安懿王宜如前代故事,王夫人王氏、韓氏、任氏,皇帝可稱親。尊濮安懿王為皇,夫人為后。」詔遵慈训;以塋為園,置守衞吏,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祠事,如皇太后旨。辛巳,詔臣民避濮安懿王諱,以王子宗懿為濮國公。(《宋史·英宗本纪》)
如果单看英宗本纪,大概就会把曹太后的手诏当成最终结果,英宗谨遵慈训了嘛,可不就是尊濮王为皇?王氏、韩氏、任氏可以并称为后了?
但这样的认知显然是错误的,因为英宗本纪的记载并不完整,如果要了解某个历史事件,单看一条史料记载,很容易得出错误的结论。
和曹太后手诏一同下达中书的,还有英宗的谦让手诏。英宗知道自己理亏,并不敢同意太后手诏所说的以濮王为皇,三夫人为后,他在手诏上推辞了,他的谦让诏有很多记载,像《文忠集》、《范忠宣集》、《东都事略》、《长编》、《宋名臣奏议》、《宋会要辑稿》等等,包括《宋史·濮王传》中,都有记载。
又降敕稱上手詔:「朕面奉皇太后慈旨,巳降手書如前。朕以方承大統,懼德不勝,稱親之禮,謹遵慈訓,追崇之典,豈易克當。且欲以塋為園,即園立廟,俾王子孫主奉祠事,皇太后諒茲誠懇,即賜允從。」又诏濮安懿王子瀛州防禦使岐國公宗樸候服闋除節度觀察留後,改封濮國公,主奉濮王祀事。(《长编》卷207)
英宗在谦让诏上很明确地指出:称亲之礼,他就谨遵太后慈训,但追崇之礼,他就难以从命了,只把濮王的坟茔为园,即园立庙,并以兄长瀛洲防御使、岐国公宗朴,除节度使观察留后,改封濮国公,主持濮王祭祀事宜。
所以,濮议的最终结果,就是英宗可以称亲爹为皇考,并在濮王的坟茔立庙,指派专人侍奉祀事。
就是这样。
详情参阅:猴格之《宋英宗濮议之争始末:为了父亲的名义,情感与礼法的冲突》https://www.toutiao.com/i6958660629100085767/
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北宋第五任皇帝赵曙的生父,为濮王赵允让,母为仙游县君任氏。宋仁宗因无子,将3岁的赵曙接入皇宫交曹太后抚养,赐名赵宗实。数年后,宋仁宗生亲子赵昕,赵宗实“乃归濮邸”。因赵昕早夭,1062年,赵宗实被立为皇太子,改名赵曙,是为宋英宗。此前,其生父赵允让病逝,赵宗实为其守丧。
宋英宗即位后,经过与曹太后磨合,曹太后撤帘归政,宋英宗亲政。半月后,宰相韩琦等请求有司讨论宋英宗生父赵允让的名分问题。此时,宋仁宗已崩14月,故宋英宗批示第25个月(大祥,父母丧后两周年)后再议。
1065年,韩琦重提旧议。宋英宗诏令交两制以上官员讨论,由此引发长达18个月的论战。侍御史吕诲等人力主称仁宗为皇考,濮王为皇伯(皇帝的伯父)。韩琦等则力主称濮王为皇考。经过角逐,曹太后倾向于韩琦主张。宋英宗就坡下驴,下诏停止讨论。
于是,赵允让称“皇”,仙游县君任线与另外二夫人并称“后”。宋英宗立濮王陵园,贬吕诲等出京。总之,宋英宗利用韩琦等人,为亡父亡母争取到了最大利益。
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我是浮生若浅,很高兴和您一起探讨!】
宋仁宗是个子嗣稀缺的皇帝,在位四十多年时间,仅有三位皇子,却都早夭。不得已,他早早地将年幼的赵曙接进宫中,养在曹皇后名下。
赵曙的爷爷是宋真宗赵恒的弟弟商恭靖王赵元份,父亲赵允让是赵元份的第三子,算起来是仁宗的侄子。赵曙自幼是个孝顺识礼之人,十分自律朴素,但是他的储君之路却是充满波折的。
赵曙三岁时被接近宫中,由曹皇后来抚养,以嫡子名义来养育的。只不过公元1039年时,宋仁宗第二子赵昕出生,公元1041年,第三子赵曦出生。连着两个亲儿子出生,让宋仁宗觉得让亲生子继位有了希望,于是把赵曙送回王府去了。只不过,这两个儿子都早早夭折,可宋仁宗依旧十分努力,却始终没能再有皇子诞生。一直到1062年,眼看生子无望的宋仁宗终于不得已册立赵曙为皇子,仁宗驾崩后,赵曙即位,即宋英宗。
宋英宗在位只有四年时间,刨去他生病的时间,大概就两年左右在亲政执政。而这期间,他最主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关于他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有两种意见:一是英宗生父为仁宗兄长,英宗应称其为皇伯;另一个则认为,毕竟是英宗生父,应称其皇考。英宗本人肯定是希望可以给亲生父母更好的名分,但包括曹太后(慈圣光献皇后)在内部分大臣持反对意见。
称生父为皇考,意味着同意濮王赵允让称“皇”,包括英宗生母在内的三位夫人称“后”。前面我们说到曹太后是不同意的,后来通过十八个月时间的争取和各方前去说服,最终曹太后同意了这件事。不过,好不容易争取来了曹太后的同意,英宗自己的身体却不争气了,还没来得及上谥便驾崩了,这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其实英宗本人对这件事,并没有太多或激烈或激进的逼迫做法,更多的是支持尊为皇考的韩琦、欧阳修等人的争取和说服。他们知道要成就这件事,曹太后的立场十分关键,若是作为仁宗皇后的曹太后都同意,那些反对的大臣便没有太足的气势了。
宋英宗继位后是怎么对待自己的亲生父母的?他是怎样达到目的的?
感谢悟空问答官方邀请!宋英宗继位时,他的亲生父母已经过世。为了表达对父母的孝道,围绕其生父的名分,展开了旷日以久的“濮议”之争。
宋英宗是一个至孝之人,对亲生父母怀着极深的感情。他虽是继承了宋仁宗的皇位,但是,却丝毫没有体现出丁点感恩之情。宋仁宗出殡时,宋英宗竟然称病不出。在满朝大臣的巨大压力下,才极不情愿地来到集英殿祭奠宋仁宗。然而,在祭奠时,他竟然一滴眼泪也没有掉,举朝震惊。礼官们为了掩饰英宗的不当行为,就取名“卒哭”,就是说皇帝亲祭而不用哭。由此可见,他的心里只有亲生父母。宋仁宗的皇后曹氏,宋英宗继位后被尊为曹太后,她曾对宋英宗有养育之恩。即使如此,宋英宗对曹太后也是态度冷漠,处处对着干,惹得曹太后常常掉泪。而宋英宗却私下对宰相韩琦报怨曹太后,说曹太后待他“少恩”。群臣没有办法,只好从中调解,力图维持两宫的关系。司马光劝说宋英宗,养育之恩大于生育之恩,希望宋英宗效仿东汉章帝那样孝顺太后。宰相韩琦则直接劝说宋英宗,他有今日,皆太后之力,恩不可不报,即非天属之亲(亲生),愿加意承奉,便自然无事。又拿出舜的事迹感化宋英宗,宋英宗这才认识到自己的错误,答应一定要尽孝曹太后。
宋英宗即位仅半个月,宰相韩琦就提议讨论英宗生父的名分问题。当时宋仁宗逝世已有十四个月,英宗为了减少阻力,就指示待到满二十四个月再说。治平二年四月九日(公元1065年),宰相韩琦再次提议,于是,宋英宗召集大臣开始讨论。由此引发了一场持续十八个月的论战,这就是北宋史上有名的“濮议”。官员王珪认为,宋英宗的生父濮王是宋仁宗的兄长,宋英宗应该称濮王为皇伯,而韩琦、欧阳修等宰执大臣却认为,英宗应该称生父濮王为皇考。遭到朝中大臣的一致反对。曹太后听闻此事,严厉指责韩琦等人,宋英宗无奈,只好暂缓。
韩琦等人知道曹太后的态度是成败的关键,于是争取到了曹太后的支持(据称曹太后中了韩琦的圈套)。即使如此,仍然遭到朝内大臣的反对。司马光等台谏官集体自请同贬以示反对,就连英宗在潜邸时的亲信王猎、蔡抗也出面制止,这是宋英宗万万没有想到的。宋英宗无奈,只好将吕诲等三名御史贬出京师,又拉拢反对派的主要人物王珪,许以高官厚禄。为了生父死后名分,真可谓是绞尽脑汁。终于在耗费了十八个月后,才最终达到目标。
最后,曹太后下诏:“濮安懿王、谯国夫人王氏、襄国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濮安懿王称皇,王氏、韩氏、任氏并称后。”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