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也先是蒙古第28代大汗,是当时蒙古最强大的部落瓦剌部落的首领,他统治期间,瓦剌达到了巅峰时期。也先向东征服了女真和朝鲜,便打算大军南下,恢复忽必烈的元朝事业。
这个时候是明朝正统年间,明英宗朱祁镇带领20万大军北上亲征,结果发生了土木堡之变,20万大军死伤殆尽,朱祁镇本人也被也先给抓了。
明朝皇帝被抓,这还是头一遭的事情。为此明朝差点因此退缩到江南地区,好在于谦顶住了所有压力,成为了朝中的顶梁柱。
也先为什么灭不掉明朝?因为这个人。也先的实力足够强大,横扫漠北没有对手,南下入侵大明也将明军击垮了,甚至俘虏了明朝皇帝,按照道理,他想要灭掉大明朝,似乎就在旦夕之间。
可是也先遇到了一个强劲的对手。当时也先拿着朱祁镇作为人质,以他的名义发布诏书,让明朝宗室们带着朝廷去南方,毕竟南京还有一个朝廷。
初,也先深入,视京城可旦夕下。及见官军严阵待,意稍沮。叛阉喜宁嗾使邀大臣迎驾,索金帛以万万计,复邀谦及王直、胡濙等出议。帝不许,也先气益沮。庚申,寇窥德胜门。谦令亨设伏空舍,遣数骑诱敌。敌以万骑来薄,副总兵范广发火器,伏起齐击之。也先弟孛罗、平章卯那孩中炮死。寇转至西直门,都督孙堂御之,亨亦分兵至,寇引退。---《明史》
这计谋一旦实现,那明朝的北方半壁江山可就没了。居然还有不少大臣支持这种做法,比如著名的徐有贞,他就是支持南迁的重要人物。
于谦这个时候臭骂,谁敢提南迁,谁就该杀。这话一出,所有人都不敢再提这件事,于谦做了两手准备。
- 第一就是扶植朱祁钰继位,他是朱祁镇的弟弟,虽然是异母庶出,可是好歹也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完全有继承资格。
- 第二则是安排北京防卫工作,于谦调遣了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以及山东和南京沿海地区的备倭军前来支援北京。
- 此后北京的所有防务工作,都交给了于谦来处理。由于兵部尚书邝埜在土木堡之变中战死,所以由兵部侍郎于谦接管兵部尚书的工作。
因此也先攻城没有足够的实力,用朱祁镇做人质也起不到威慑的作用,他当然打不下北京城。在附近搜刮了一阵以后,也先便带着瓦剌军离开了明朝。
也先打着朱祁镇的名义南下,说不定会有奇效。朱祁镇是明朝正儿八经的正统皇帝,他是朱瞻基的嫡长子,自然是最有继承权的一个人。而且他已经做了10年皇帝,早就是深入人心了。
现在朱祁镇就在也先的部队当中,也先却听从明朝的叛徒喜宁的建议,只向明朝勒索点金银珠宝,这实在是太小看朱祁镇的作用了。
江湖小晓生认为,朱祁镇是明朝的皇帝,只要也先肯依附于朱祁镇,在朱祁钰做了皇帝以后,立刻表示朱祁钰这是篡位,也先是为了帮助朱祁镇夺位,这才南下的。
于时八月,上皇北狩且一年矣。也先见中国无衅,滋欲乞和,使者频至,请归上皇。大臣王直等议遣使奉迎,帝不悦曰:“朕本不欲登大位,当时见推,实出卿等。”谦从容曰:“天位已定,宁复有他,顾理当速奉迎耳。万一彼果怀诈,我有辞矣。”帝顾而改容曰:“从汝,从汝。”先后遣李实、杨善往。卒奉上皇以归,谦力也。---《明史》
这事情就完全变了味道了,因为朱祁钰做皇帝,的确有篡位的嫌疑,毕竟朱祁镇还活着。而且朱祁镇的儿子朱见深虽然年纪小,好歹也是太子,有第一继承权,怎么都轮不到朱祁钰。
朱祁镇的生母孙太后,当时也在朝中说得上话。所以说朱祁钰的政治背景实在是太单薄,支持他的只有于谦这个刚刚上任的兵部尚书,实在是说不过去。
为此只要也先是以朱祁镇讨伐叛逆的名义,进军南下,那就能够夺取大片领土。将一部分人马化妆成明朝的军队,将朱祁镇重重保护起来,攻城略地的时候,把朱祁镇请出来,那事情就容易得多了。
等到北京周围的补给点都被也先占了,北京成了一座孤城以后,谁也救不了于谦和朱祁钰。到时候他们连南下的机会都没有,而也先为了安抚人心,完全可以将朱祁镇重新扶上皇位,但只是傀儡而已,这样灭了明朝的机会可就大得多了。
也先可以趁着朱祁钰刚登基,就把朱祁镇放回去。也先后来也曾经借着臣服于明朝的名义,向明朝勒索了大量钱财。其实他完全可以提前向明朝臣服,趁着于谦刚刚把朱祁钰立为皇帝不久,立刻把朱祁镇送回去。
江湖小晓生觉得,这个时候是最微妙的时候,朱祁镇在朝中的影响力没有消失,而朱祁钰在朝中的权威性还没有建立起来。
朱祁镇和朱祁钰俩皇帝同时在明朝,那事情就热闹了。这个时候,朱祁钰没有能力将朱祁镇圈禁起来,而朱祁镇也没有理由把朱祁钰给拉下马。
这个时候也先的人作为支持朱祁镇还朝的一方,完全可以挑起事端,使得朱祁镇和朱祁钰火并。到时候牺牲者肯定是支持朱祁钰上台的于谦,而朱祁镇获胜的可能性最大。
一旦于谦被搞下台,而明朝皇室内部又发生了如此严重的内讧,那么也先想要南下夺取明朝的江山,可就容易多了。
毕竟满清之所以能够夺取南明的江山,不是因为满清有多么强大,而是因为南明内部的内讧实在是太多了,他们宁可让满清得手,也不能让明朝自己人做大。
总结:也先被杀,瓦剌巅峰不再。也先错过了这次灭亡明朝的好机会,一年以后徒劳无功地把朱祁镇放回去,其实已经起不到多少挑起内讧的作用了。
5年以后,也就是景泰6年,也先被暗杀身亡。鞑靼人趁此机会又与瓦剌人发生了火并,最终瓦剌的强大局面逐渐消失。也先的俩儿子将地盘给瓜分了,从此瓦剌一分为二,再也没有灭亡明朝的可能了。
参考资料:《明史》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明朝只要占住北京不走,也先就灭不掉明朝。而明朝一旦离开北京,那就真心不好说了。灭掉明朝,或重开一个南北朝,都有可能。
所以,也先灭掉明朝的上上之策,也是唯一之策,就是占领北京。但是,于谦成功组织了北京保卫战,而也先只能仓皇南顾、逃回草原。
因此,关键的问题是北京。
土木堡之变后,二十万明军精锐灰飞烟灭。这时候,北京就是一座空城。但是,这座空城很重要。因为这里是大明的首都。
而最要命的问题是:这座空城,还没了皇帝。皇帝明英宗被瓦剌蒙古人给抓了。蒙古人是带着大明的皇帝来攻打北京的。如果明英宗说话还好使,那么北京的大明朝堂就应该跟瓦剌人办理城防交接手续。
北京能够守住吗?
无论是从政治的角度还是从军事的角度,北京都守不住。
皇帝被抓了,这就是最大的政治。古代国家,不是人民主权,而是君主主权。大明的江山,北京百姓说了不算,大明皇帝说了才算。所以,瓦剌人抓了大明皇帝,就相当于擒贼先擒王,提前将了大明的军。
土木堡之变,二十万大明精锐尽丧,多一半的大明官员或死或俘。北京保卫战还没开打,大明先废半条命。瓦剌的二十万蒙古大军,在土木堡之变后,等了两个月。等待目的是要赎金,让大明赎皇帝。见赎金无望,也先立即组织进攻。而这次进攻,瓦剌大军只用了十一天时间,就兵临北京城下。这个进军速度,根本不是要赶跑大明朝堂,而是要生擒大明朝堂。
所以,北京完全守不住。
但,一个硬汉出现了。这个硬汉就是大明的兵部尚书于谦。我们关注最多的是于谦的爱国热情和斗争意志。却忽略了一点,那就是于谦的组织能力。
在大明废了大半条命的情况之下,于谦只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北京的城防部署。刘邦点兵不过十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而于谦北京保卫战,却不止是点兵点将的问题,而是还要组织首都、组织朝堂、组织国家的问题。
于谦的组织细节,不多说了,主要说三个大的举动。这些举动,每一个都非常了不起。
一个是朝堂上硬到底,谁要怂就杀谁。如果是忠君,那就倾家荡产赎皇帝,但于谦不赎了。都要打仗了,只能花钱养军队,不能花钱赎皇帝。如果是理性,那打不过就该跑,而现在却要意气用事。谁敢说迁都,那就杀谁,不能允许有人动摇军心。
一个是战略上立新帝,明英宗不要了。君还是要忠的,但不再忠明英宗了,而是忠景泰帝朱祁镇。重新选个皇帝,就等于让也先手中的明英宗从无价之宝变得一钱不值。明朝的官僚,玩起套路来,绝对碾压蒙古人好几个数量级。
一个是战术上总动员,号召各地勤王。大明皇帝虽然被抓了,但皇帝是国家领袖,而国家运作是要靠政府的。政府就是大明朝堂。新皇帝一立,朝堂再一布局,大明的权力系统率先恢复起来。所以,各地勤王部队和援助物资,才能顺着大运河源源不断地涌进北京城。
最有利的因素,是也先给了两个月的时间。这家伙一直在盘算该用明英宗敲诈大明多少钱。但,你要是说也先只想要钱不想入主中原,也不对。不用乞丐的价值观来揣测王侯将相的价值观。这伙人自我实现的需求,绝对强于金银财宝的需求。
于是,大明可以组织举国抗战了。轰轰烈烈的北京保卫战,不是二十万蒙古大军列队阵战一座北京城,而是要对付整个大明。
即便如此,北京也不见得能够守得住。
原因是精锐尽丧。大明跟大宋的套路差不多,基本上都属于重内虚外一流。京师的三大营是绝对主力。但,土木堡之变全给打没了。所以,北京保卫战时候的大明王朝,已经没了可战的精锐了。人数虽然依旧占优,而能战的精兵却打没了。
那么,为什么北京保卫战还能成功呢?大明为什么没能重蹈北宋的靖康之耻?
因为北京不是汴梁。
汴梁无险可守,而北京却处处险要。
也先进攻北京,不可能让二十万大军一路平推,必须要分兵推进。集中一路死命揍,不行吗?
不行。
一万人站成一排,至少要5000米。而要行军的话,不可能隔着半米列队,必须把距离拉开。一战的时候,德国一个军的队伍长度是32英里。然后,你再想象一下,也先需要把军队拉开多远的距离。所以,二十万大军怎么也不可能全都堆在一路。这么做,效率太低。
同时,也先的军队是整个草原总动员。也先只是一个实际上的部落联盟首领(名义首领是黄进家族),自己的直属部队没有二十万人。于是,瓦剌大军不可能来自一个地方。有从山西方向来的、有从承德方向来的,还有从东北方向来的。所以,出兵地点也就决定了必须分路行军。也先就是想集中一路打,也没法集中。
所以,也先必须分路进攻北京,他把二十万大军分了三路。
西路是主力,即也先率领的十万大军,从紫荆关方向杀了过来。
紫荆关位于太行八陉之一的蒲阴陉上。这就是军事要地。啥叫军事要地?想想秦战国的函谷关就行了。首先是没法绕,从山西到北京必须走紫荆关;其次是不对称,人家派个几百人就能拦住你几万人;第三是耗时间,耗你几个月甚至几年,都有可能。
但是,也先手里不仅有明英宗还有太监喜宁。这家伙直接投降蒙古人了。于是,蒙古人有了带路党,硬是轻松突破紫金关。所以,也先才只用了十一天时间就干到了北京城下。
这是主力一路,非常顺利。但是,其他两路却非常不顺利,可以说完全失败了。
中路,相当于从北京正北杀过来。
但这一路蒙古人一头就撞上了居庸关。直到北京保卫战打完,居庸关这一路蒙古人也没能杀进来。这还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也先打不下北京后,却没法退。退军的高效路径是居庸关方向。但是,因为一直没打下来,所以想从这里退都不可能。
东路走的是密云方向。即便现在,密云大山仍旧让人望而却步。生态环境好了之后,什么野生动物都跑出来了。在数百年前,这条路有多难走也就可想而知了。所以,这一路蒙古人走得就非常痛苦。直到北京保卫战打完,东路蒙古军队也没走到北京。
所以,二十万大军,实际就来了也先一路。如果紫荆关能够扛住,北京保卫战都未必打得起来。北京的这个地利上优势,完全是北宋汴梁无法同日而语的。
于谦的组织能力、北京的地利优势,这才是大明北京保卫战的真正筹码。分析战争,首先不要往战斗精神、战斗意志方面着眼。最好先把战争当成一场拳击比赛。身高、体重、臂长、力量和技术,等等这些客观要件才是最该关注的、最可分析的。
北京保卫战,于谦打得有声有色。关键是大明军队没跟蒙古人打城防战,而是开出城门、直接玩野战。这个套路,一下就把蒙古人打蒙了。
于谦堪称秀才领兵,但领兵的手段却堪称残忍。先是命令锦衣卫全城抓军人,谁没出去打仗,逮到之后就是杀;再是,军队开出去之后,立即关了城门,要么打死蒙古人、要么被蒙古人打死。最要命的招数是后队斩前队、人人都是督战队,逼着明军必须跟瓦剌人玩命。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了。同时,明军装备的火器也发挥了作用,大炮、鸟铳专克蒙古骑兵。
但是,仍然要承认:北京保卫战是险胜。因为另外两路蒙古军队死活也没能抵达北京城下。如果他们到了呢?也先的意志将会更坚定,蒙古大军的士气将会更高昂。而居庸关一旦被突破,北京只能被动挨打。
北京保卫战,小编专有文章叙述。这里不多说,主要说北京与大明存亡的关系。
北京的经纬度详细坐标,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位于文明交汇地带。以北是草原文明、以南是中原文明。明朝定都北京,就相当于把枪口顶在了草原的脑瓜壳上。北京虽在前线,却是大明的底线。在这里,你就不许动;动一寸,我就跟你玩命。
这个顶在草原脑壳上的形势,确保了华北平原这个广袤农耕区的绝对安全。所以,也先的瓦剌蒙古即便实力再强,也无法成为另一个契丹大辽。
既然成不了契丹大辽,那么草原世界就一直动荡不安。大明可以长期采取拉一个打一个的办法,实现对草原的控制。实际上,也先的瓦剌蒙古也曾经接受过大明的扶植,目的是对付北元的鞑靼。
为什么草原会一直动荡不安?
草原结束动荡的前提,是草原重归一统。但唐以后的草原要重归一统,就必须打出一个军事最强部落来。除非出现成吉思汗那种天纵英才,这种军事最强部落几乎没可能打出来。所以,唐以后崛起的两个民族,都不是纯正的草原民族,而是出自东胡系的契丹和女真。所以,要么是中原的隋唐帝国羁縻草原,要么是东胡的辽金控制草原。直到出现了成吉思汗,蒙古草原的力量结构才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变化的结果就是草原重归一统。
为什么草原不能自组织地统一起来?
因为草原的政权结构一直是部落联盟式的,而不是中央集权式的。简单说就是大汗再大,也不是皇帝。大汗与手下将领,是一种合作关系而不是一种隶属关系。甚至,这种合作,还要看将领们开心不开心。一旦大汗弱势了,将领们就可能重新选个大汗。因为草原将领全是各部落或部落联盟的酋长,各自都拥有一个军事、生产、生活单位。
大元以后,黄金家族式微,草原成了部落军阀的割据天下。这种状态的草原,正是大明所乐见的。但是,除了产生成吉思汗那样的领袖、除了东胡系突然崛起,还有没有其他办法可以改变草原的力量结构?
有!这个办法就是入主中原,或一只脚踏入中原。只要草原占领了河北和山西的农耕地区,就可以获得农耕资源注入。而一旦拥有了这个外部资源,草原的大汗就可以赎买掉各部落酋长手中游牧骑兵。而这就是契丹大辽的组织模式。
草原大汗左手捏着中原的财富,右手捏着草原的军队,用财富赎买军队、用军队收割财富。这个正反馈一旦形成,那么瓦剌人就有望成为第二个大元。
所以,北京这个位置就非常重要。
北京的南面是华北平原,北京的西面是山西高地,北京的东北就是东胡系的女真,北京的北面是蒙古草原。大明把首都定在北京,就可以向这四个地方高效输出统治能力。无论是出兵搞军事征服,还是出使搞外交博弈,甚至是开关搞经济贸易,都能实现高效输出。
所以,瓦剌一旦占领北京,那么河北和山西肯定守不住。
大明接下来必须迁都南京,这就是偏安朝廷。偏安朝廷甚至都控制不住中国北京,更不要说草原世界了。而也先的瓦剌蒙古,则可以顺利收割山西与河北的资源财富。
对于大明,江南才是财富之地,山西与河北只能屈居次位。而对于瓦剌、对于蒙古,山西与河北就是草原人的江南。
山西与河北的资源反向注入,足以改变草原的力量构成。而最大的改变就是草原可以实现集权。这就是统治逻辑的改变。而游牧骑兵一直是冷兵器时代的最强王者。财富注入、集权实现,再加上游牧骑兵,即将步入中期的大明也就只能是第二个南宋。
土木堡之变以后,大明未灭,是因为自己还占着北京,甚至继续定都北京。土木堡之变以后,也先要灭掉大明,上上之策也是唯一之策,就是攻占北京。
但是,于谦力挽狂澜了。有些英雄,很厉害,因为他们乘势而上或顺势而为。而有些英雄,更厉害,因为他们可以凭空造势或逆天改势。于谦,属于后者。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我是【今古言堂】,感谢题主的邀请,这个问题我来答。
土木堡之变,可以说是明朝的一次重大生存危机,在明英宗朱祁镇带走整个北京城精锐和大部分勋贵之后,此时的北京城几乎就是一座不设防的城市,这也使得也先在长城外消灭明军主力之后,认为直取北京是一件手到擒来的事儿,但也正是这个“认为”让他错失了灭亡明朝的最后机会。
今天,今古就为大家从政治、军事及经济角度分析为什么也先在土木堡消灭了明军精锐,却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首先,从政治上来说也先出师不正,周边势力不愿相助我们都知道,也先仅是瓦剌太师,他一直希望自己能够真正取代成吉思汗的后裔脱脱不花,成为蒙古的领袖,但是由于其出身并非成吉思汗后裔等其他原因的制约,使得他一直不能被整个蒙古草原的部族所承认。
因此,他在内部无法解决自身政治背景的情况下,走上了一条所谓的曲线救国路线,由于蒙古草原一向遵从强者,于是也先选择了在政治上归附打败了成吉思汗后裔所建立元朝的明朝统治者,希望借此获得明朝的政治承认,为自己在蒙古各部落中成为领袖增加政治加分,顺道开展与明朝的朝贡,占点便宜。
但是,正是这个耍小聪明的朝贡行为,点燃了土木堡之变。
由于也先以次充好,以少充多,向明朝申报了派遣三千人的使团前往北京,但实际只有二千人,希望冒领明朝的赏赐。
明朝发现后申斥其欺诈行为,并将瓦剌所贩马匹价格惩罚性削减,这引起了也先的极度不满。
后来又发生了荒诞的公主下嫁案,恬不知耻的希望明朝下嫁公主给自己的儿子,被明朝断然拒绝。
挂不住面子的也先,于是纠集蒙古各部,自大同、辽东、宣府、甘州这四个方向向明朝发起进攻。
虽然,也先在土木堡大败明军,但是由于其之前属于明朝臣属,擅自挑起对宗主的战争属于不义之战,因此从政治上,除了瓦剌所控制的蒙古诸部以外,北方其他部族大多并未响应其军事行动。
其次,军事上明朝进行了全面动员,军力得到迅速恢复明军土木堡惨败,给明朝在整个北方的防御体系造成了重创。
原本明朝相对完善的九边防御体系,在土木堡之变后,最为重要的宣府及京师一线出现了致命的缺口,北京城几乎裸露在蒙古骑兵的面前。
在已经无法补上九边防线缺口,同时京师仅剩不到十万老弱残兵的情况下,于谦临危受命,担负起了保卫京师的重任,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保卫岌岌可危的都城。
1.首先整顿和加强北京的防卫力量,从全国各地调集士兵来京,加强训练,同时派遣官员前往各省召集勤王军队;
2.动员军民将原本储存在通州仓的粮食迅速运往京城,增加北京后勤补给能力,避免落入瓦剌手中;
3.在京师内外,严查就惩办瓦剌奸细,同时派遣官员前往顺天府、通州等京畿地区,安抚军民,撤换各府县不称职者,任用贤能官吏,以此安定京畿社会环境;
4.下令京畿地区工匠日夜赶造兵器,同时责令边关将领收集土木堡明军丢失的武器和溃散的士兵,用以加强边防力量;
5.严惩土木堡之败的罪魁祸首王振及其党羽,并对擅离职守、畏敌逃跑的边将和镇守宦官予以一并处理;
6.在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之后不到二十天的九月初六,于谦等文武大臣扶持朱祁钰成为明朝新任皇帝,以此杜绝也先利用明英宗的逼迫明朝的计划。
通过这一系列的操作,明朝在京师的军心士气得到了极大提振,兵力由原先的不足十万人,迅速扩充到了二十二万人。
面对大兵压境的也先大军,于谦更是下令铸造功赏牌,鼓励军民奋勇杀敌。并在阵前慷慨挥泪,激励三军,颁布临战军令:“临阵将不顾军先退者,斩其将。军不顾将先退者,后队斩前队。”
面对政治上的孤立,以及军事上的实力变化,也先已经无法对北京造成威胁。此时,还寄希望于利用明英宗朱祁镇躺赢的他,早已失去了战争初期的优势,不知道此时面对的不再是那京师原有的十万老弱病残,而是二十二万士气饱满,一心死战的奋勇之士,以及一位新的明朝皇帝明景帝朱祁钰。
他的目标依旧是执着于攻击明朝的首都北京,希望以此获得政治及军事上的重大胜利,但这样的目标已然无法实现。
要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从也先在土木堡之变开始所取得的战略优势来看,对于他而言,有着好几种方案可以将明朝灭亡,以下就简单的介绍一下:
第一种方案:发挥蒙古骑兵的速度优势,在明朝未反应之前迅速攻陷北京城
我们要知道,土木堡之变发生在正统十四年的八月十六日,而当也先知道明朝另外立了朱祁钰为皇帝之后,才不得不于十月兵临北京城下,这里面有着将近两个月的时间。
也先没有发挥蒙古骑兵快速机动作战的作用,幻想着明朝会对自己俘虏的明英宗朱祁镇投鼠忌器、自乱阵脚,进而轻松的入主中原。
在已有四路兵马共同进攻大明且取得土木堡之变胜利的情况下,麻痹大意,意图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利益,没成想反而给了明朝以喘息的机会。
如果此时的瓦剌大军能够乘胜直下北京,那么明朝不说灭亡,至少整个北方都会沦陷。
第二种方案:以进攻北京这一路瓦剌大军为基础,包围北京城,利用蒙古骑兵运动战优势,围点打援
即使于谦等一众文臣武将将北京打造得固若金汤,但对于拥有着运动战优势的瓦剌大军而言,整个华北平原简直就是他们最好的狩猎场。
想想百年前蒙古铁骑横扫亚欧大陆最流行的战术就是围点打援。
不论是金国、辽国还是花剌子模、波兰、匈牙利等国家,都被蒙古人的这种战法折磨的不敢出城一步。
如果也先也采取这种战法,利用少量的部队封锁北京城,迫使各地勤王军队加速向北京增援,利用华北平原的有利地理优势,采用骑兵冲锋、袭扰的方式,将明军有生力量不断翦除,并利用物资断绝的方式,阻止北京获取物资补给,那么对于北京这座百万人规模的城市而言,物资消耗殆尽之时,便是城破国灭之日。
第三种方案:及时将手中的明英宗为傀儡,在华北平原建立傀儡政权,为明朝内部制造混乱,在混乱中创造灭亡明朝的机会
面对坚决抵抗且重立新君的明朝中央政府,也先可以迅速在华北平原建立以明英宗朱祁镇为首的傀儡政权。
毕竟从法理上来看,于谦等人虽然另立了朱祁钰为新君,但新君毕竟刚立,他依旧是那个统治了大明十四年的明英宗朱祁镇,其政治影响力不可能那么快就被完全取代。
一旦其在也先的扶持下,建立了新的大明政权,那么势必会削弱明王朝的实力,使得明王朝陷于内乱之中,这也势必会为也先乘乱扩大战略优势创造条件,进而给其灭亡明朝创造机会。
结语一开始,也先凭着明朝上下过度自满的机会,取得了土木堡之变的胜利。但很可惜,他却不能将此役所获得的战略优势加以利用,自大的认为大败明军并俘获明英宗后,明朝指日可下,反而没了土木堡之变中的果敢和机智。
这给了明朝留守朝廷,以从容应对,协调调度的机会,最终使瓦剌失去了灭亡明朝的最好机会,只能说也先的格局终究只能算是个部落首领,战略眼光过于狭隘,终究无法成为像成吉思汗一般的领导者。
而在北京保卫战结束五年之后,也先遇刺身亡,瓦剌陷入分裂,明朝与鞑靼对其进行压制,最终将这个草原上曾经的霸主,击得粉碎,再也无法威胁明朝。我是【今古言堂】,喜欢我的文章,可以关注我!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土木堡之变”之中,明朝京营主力几乎全军覆没、皇帝朱祁镇陷入敌手,这可以说是明朝立国以来遭遇的最为严重危机,应对不好便有亡国之危。同时,瓦剌太师也先的野心极大,在被俘太监喜宁的唆使下,的确产生了以送还明英宗为名,趁机南下、夺取京师的想法。而也先之所以最终失败,其实有内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
原因之一:明朝应对及时,局势迅速稳固当“土木堡之变”的消息传入京城后,迅速引发了明廷的震动,为稳固局势,皇天后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八月十八日任命明英宗之弟郕王朱祁钰监国,召集朝臣商议战守大计,徐有贞等人甚至主张还都南京。
经过兵部侍郎于谦等人的据理力争,经过皇太后的首肯,明廷最终决定固守北京。于谦等人结合当时现状,迅速制定了相应的应对措施:
1、拥立新君,稳定局势。八月二十九日,在文武百官的奏请和皇太后的首肯之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史称明代宗,遥尊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镇为太上皇,并将导致“土木堡之变”的罪魁祸首王振被抄家灭族。如此一来,深陷敌营的明英宗,很大程度上丧失了利用价值,一定程度上瓦解了瓦剌利用明英宗瓦解北部边防的可能性,同时也使得朝廷内部得以迅速稳定。
2、调兵遣将,固守边防。由于当时明朝北部守将多有私通外敌的情况,例如大同指挥李让,因此明廷改以名将担任京城、大同、宣府、居庸关、紫荆关等重要地区守将,并对玩忽职守、贪生怕死者予以了严惩。而且,这次调整首重能力,例如原大同副将石亨因在“土木堡之变”中战败,本已被贬官下狱,但于谦还是将其重新起用,并被任命为京师总兵官。
3、征调援军,筹备物资。由于“土木堡之变”导致京营遭遇重大损失,于谦紧急抽调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和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和北京所属各府的运粮军,立即奔赴顺天府,令其分守九城,使得京城兵力迅速由数万人增加到22万多人。并派监察御史白圭等15名重要官员,前往京畿、山东、山西、河南等地招募兵员,进行应急训练,以备补充。同时,命令工部加紧赶制武器装备,并将南京库存兵器共126万件调入北京,还派出人员到土木堡收集明军溃败时丢弃的头盔9000余项、甲5000余件、火枪1.1万余杆、火铳2万多只、火箭44万枚、火炮800余门。
4、整军备战,巩固京防。京城百姓也被充分发动了起来,木土、瓦匠、石匠等被统一编成工程队进行训练,先后加固北京周边45里的城墙,并增修了京城的崇文、正阳、宣武、东直、朝阳、西直、阜成、德胜、安定9门,不断加强城防。同时,传檄京城周围的州县和山西、河北等地民众,拿起武器,视情况打击瓦剌军队,切断其后路。
经过一个多月的充分准备,明廷迅速从“土木堡之变”的阴影中走了出来,不仅朝野局势稳定,而且军队士气大振,这为之后北京保卫战的胜利打下了基础。
原因之二:瓦剌统治区域广阔,但也先实力极为有限瓦剌主要生活于蒙古草原西部,在蒙元时期瓦剌贵族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长期保持着通婚关系,男尚公主,女适皇胃,可谓“世联戚碗”,因而权势极为显赫。元朝败退草原之后,由于北元残余势力在捕鱼儿海一战彻底被摧毁,瓦剌这才逐渐脱离黄金家族的控制。
蒙古分裂之后,瓦剌和鞑靼常年争战不休,直到朱棣五次北伐,由于其中四次主要针对鞑靼,导致鞑靼元气大伤,这给了瓦剌崛起的机会。朱棣去世之后,由于仁宣年间明朝战略收缩,瓦剌趁机奉奉孛儿只斤·脱脱不花为汗,开始向鞑靼不断用兵,最终一统蒙古草原。
不过,瓦剌虽然征服了蒙古草原,但却没有号令蒙古各部的声望和血统,更多是通过武力征服。为了解决血统问题,瓦剌又攻打并击败了黄金家族后裔察合台汗国,强娶了卫思汗的妹妹哈尼木公主。
因此,“土木堡之变”前后的瓦剌虽然极度强大,但内部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矛盾。
1、瓦剌与蒙古各部的矛盾。瓦剌虽然通过武力征服和强行联姻的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统治蒙古各部的问题,但由于瓦剌崛起时间太短,再加上蒙古草原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方式,蒙古各部真心臣服瓦剌者,其实极为有限。这便导致瓦剌虽然统治范围极广,但其实真正能够调用的力量极为有限。事实上,就在也先被杀之后,瓦剌便丧失了对蒙古各部的统治。
2、瓦剌内部同样存在矛盾。在瓦剌内部,脱脱不花虽然被奉为了可汗,但大权却全部操持于太师也先手中,这使得两人之间的矛盾极深。而在北京保卫战之后,随着也先的战败,脱脱不花更是单独向明朝遣使进贡,与明廷议和,而此后双方矛盾不断加深,更是发生了一场火并,也先之后则是杀死脱脱不花自立为汗,然而也先也在随后的政变中被杀。
如上所述,此时的瓦剌虽然极为强大,但其实也先本人所能调用的力量其实极为有限,北京保卫战时他所率领的主力也不过三万人而已,面对明朝迅速集结的二十余万大军,也先就算想有所作为,也是极为困难。
原因之三:明朝统治较为稳定,也先难有可趁之机明朝虽然在“土木堡之变”中损失惨重,但此时距离明朝立国才短短八十余年,距离朱棣五征蒙古更是仅仅过去了二十五年,此时的明朝不仅统治稳定,且人才储备、朝政运转、军队战力等方面仍然极有保证,具有极强的纠错能力。
此时的明朝,历经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国力极为强大,虽然明英宗朱祁镇继位时年仅八岁,但彼时由于内有太皇太后张氏管教,外有杨士奇、杨荣、杨溥“三杨”辅佐,初期仍然延续了“仁宣之治”的繁荣,直到太皇太后张氏和“三杨”先后去世或隐退,宦官王振才开始崛起。
然而,从宦官王振的崛起,到“土木堡之变”的爆发,不过短短几年时间,还不足以动摇大明的统治根基。尤其是在朝政仍然较为清明的情况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此时仍有保证,大明的统治仍然相对稳固。
综上所述,在瓦剌和大明实力本就不对等的情况下,大明统治又较为稳固,应对又较为及时,瓦剌想要凭借一己之力彻底瓦解、击溃大明,可以说根本没有一丝机会。事实上,北京保卫战后不久,瓦剌便由于自身内乱而迅速衰败,再也没能对明朝形成威胁。
不过,“土木堡之变”虽然没有对大明造成毁灭性打击,但由于开国功勋集团和靖难功勋集团损失殆尽,导致文官崛起速度加快,而皇帝只能通过内廷宦官来对抗文官集团,一定程度影响了明朝中后期的朝政格局。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第一个问题,土木堡之败是必然
土木堡之战看似败在朱祁镇手上,实则败在宣宗朱瞻基的手上,放弃对北方游牧的高压进攻政策,改为积极防御,通过巡边,互市等方式维持北部边境的稳定。
仁宗朝一年加上宣宗朝十年,给了瓦剌一家做大的机会,也丧失了提前(来去是梦)预警的能力和战略主动权。
比如明京师(北京)北部重要的开平卫(原),即今天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和多伦一带。
成祖朱棣五次亲征漠北都经过开平,最后一次也就是第五次北征后,病逝在了榆木川(很可能在双流泺就死了,金幼孜为了给朱高炽留出稳定京城的时间)。
永乐时期的开平卫(地图)
自洪熙元年(1423)始,就有人提出开平卫内迁到长城以内,在仁宣两朝历经多次筹备商议,最终于宣德六年(1430)完成内迁。
内迁之后的开平卫
内迁之后的开平卫在赤城之北,沽源之南,大致今天河北省怀安县,防御重心也从塞外开平到武威一线转移到了怀安,赤城,永宁(北京延庆)一线,依托于长城(成败皆空)防守北京西北部。
所以,长城外的大片土地被弃守,到了正统朝,瓦剌太师也先可以堂而皇之的集结部队,再出现时已经到了宣府大同城下,守将都战死了京城才得到消息。
笔者在赤峰温泉拍的明朝烽火台遗址
当时基本都预警能力都没了,决战地点选在土木堡(明朝长城境内),再加上仓促出战,应变不足,又是新瓜蛋子碰上老油条,打个屁啊,打赢了才新鲜呢。
第二个问题,如果我是也先当然谈什么都是马后炮或者事后诸葛亮,假如我是也先,我把明宣宗俘虏了,会有上中下三个策略。
也先用的是下策
下策就是按照也先的想法,毕竟北方游牧民族本性是劫掠,闯边打谷草,速战速决是其战法。也先认为京城是个大宝库,能占就占,恢复大元,不能占就抢上财宝和人口也能吃上个七八年的,趁着明朝皇帝在我手上,占地不行就讹钱,这是当地草原部族格局短浅的劣根性。
但没想到孙太后、朱祁钰、于谦、石亨各派系能拧成了一股儿绳,调动起全国人民同仇敌忾、勤王攘狄的决心,来了个君王守国门,在战略战术的配合下,也先费了半天劲也没有攻下北京城,但北京西北及西南宛平、良乡、涿州一带可倒了大霉,被劫掠一空。
另外,瓦剌军突破是在长城的个别点上,宣化、大同、紫荆关、居庸关等重地并没有失守,结果大门一关,瓦剌的援军没了。
所以瓦剌没有像辽金一样居高临下地占着燕云十六州,明朝不是北宋毫无北方天险可以守。
中策
也先俘虏明英宗后,挟持明英宗,以偏师佯攻北京,能打下来最好,打不下来就围困。以主力配合援军迅速占据京师北部长城各重镇,西起宣大,紫荆关,永宁,居庸关(昌平),东至磨石口(怀柔)五虎关、黑虎关(密云)、古北口,直插蓟辽,彻底牢牢(来去是梦)占据京北高原(北京湾北部),让长城如同虚设,如同辽宋格局,占据燕云北部。
再联合蒙古其他各部以万人的部队,分多路不停地突入和攻击河套(庆藩),代地(原代藩),晋北(原谷藩)和陕北(秦藩)等地区,让明军无暇北顾或逼迫不平等互市。北京打不打,什么时候打,主动权就会牢牢的抓在也先的手里。
上策
占据燕云蓟辽的同时,联络建文朝遗孤,勾结明朝内部的亲藩反叛力量或汉王朱高熙旧党,扶持傀儡政府,约定划江而治或分疆而治。虽然可能起不到太大的作用, 但至少会让明廷疑心或者内乱。
然后由明北部长城中路穿插突破,步步为营占据宁夏、进而占据甘肃、陕北。切断河西走廊,威逼潼关和汉中,从西往东(学李自成)从北向南(学多尔衮)两个方向不断钳型攻击,最终动摇明朝黄河以北的统治,形成金与宋的地域形势,进而在形成蒙古与南宋的态势(成败皆空),最后灭亡明朝。
当然正统时期的明朝不是天启、崇祯时期的明朝,虽然土木堡大败之后,但国力依然强悍,也没有内患和党争,瓦剌在没有长期经营的情况下灭明,无异于纸上谈兵。
感谢您的阅读
纯属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博君一笑耳。
欢迎您的关注
为什么土木堡后也先灭不了明朝?如果想灭亡明朝,也先应该怎么做?
从后来历史的发展来看,也先在土木堡大胜明军主力之后,携胜继续南下叩关,直取北京,其实是有机可趁的。但也先在绑走了明英宗朱祁镇,掠夺了大量物资之后,第一个反应却是战略收缩,带领蒙古骑兵退回草原深处。
其实这点不难理解。
蒙古骑兵
也先一开始就没打算打国战“土木之变”的起因,其实就是所谓的“贡马事件”。作为草原上的一大势力,也先是瓦剌部的少帅,同时也代表着部族与大明进行“朝贡”。
这种朝贡关系说白了就是大明花小钱,对草原各部族进行分化瓦解。得到实惠的部族往往就控制了大明与草原各部族的商贸渠道,对于生产力较为落后的草原各族,这是稳赚不赔的生意。
但是在正统十四年二月,瓦剌人这次来北京朝贡却出了事。
故宫
按照惯例,瓦剌人把上贡的马匹,土特产数量和“差旅费”都虚报了一些,然后等着大明朝廷在这个基础上加倍赐还。这是所有人都心知肚明的生意,大明当时也不差这几个买糖钱。但这次因为王振的干预,瓦剌人这次没有拿到他们心里预期的财物。
之后回到草原,也先越想越不服气,觉得丢了面子,也确实因为没拿到足够的实惠对自己内部没法交代,于是也先就带人进攻了大明的北边军事重镇——大同。
大同的失守,让明廷上下颇为震动,如此一来事情便闹大了。
明军
其实也先一开始对打下大同并没底,也不好打。大同的失守,很大原因在于明军放弃了坚固的防御工事,主动出击,最后被善于打运动战的蒙古骑兵歼灭。当然,也不能说大同守军做的就完全不对,毕竟也先当时在大同外围烧杀抢掠,确实做得过分。
但毕竟是打下了大同,大明朝廷必须要对此有所反应,于是就有了后来英宗的御驾亲征。
所以,也先的举动,在很大程度上属于撒气找场子,也为了安定内部的不同声音。当听说北京有大军出来北征的时候,也先一开始也是非常保守地在观望。如果不是后来明军一再出昏招,也先到底敢不敢和明军主力硬碰硬,都是两说的。
明英宗朱祁镇
在“土木之变”之前,草原部族对于明军一直非常忌惮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的徐达,蓝玉,到明成祖朱棣的屡次北伐,北面草原民族其实一直都处在守势。大明的第一代军人,都是在一次次铁血战争中磨练出来的,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和顽强的作战意志。这样一支打下天下的军队,在当时几乎难逢对手。即便到了明宣宗朱瞻基时期,我们还能看到年轻的皇帝带着自己的亲卫向蒙古骑兵发起冲锋。
好在草原足够大,蒙古人即使在人数,装备上处于劣势,但总躲得起。从明成祖朱棣后来的几次北伐看,草原各族基本上见到了明军的主力,都是选择暂避锋芒的。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确实是被大明打怕了。
明军
这种感官,也同样传到了也先这代人。所以也先决定对大同动手的时候,心里其实是没底的。当时的大明,经过前几代君主的努力,正处于上升期,虽然这个进度开始变缓,但终究算是如日中天。
虽然也先最后是打了一场大胜仗,但要是一开始有人和我说也先就是准备吃掉明军的主力军团,要劫走皇帝的,我是万万不信的。
正是这样的心理作用下,也先在土木堡取胜后,就好像捡到了一个巨大的天赐蛋糕,这个时候就是赶紧跑回草原消化这战的胜利果实,后面的事情完全可以徐徐图之。
土木之变
长期在北部明蒙边境活动的也先知道,即便土木堡之战明军精锐主力全失,但明军在北部几十年苦心经营的重兵团防线,也不是完全“空壳子”,大胜之后往往可能潜伏着惨败的危机。
蒙古草原内部矛盾限制了也先的进一步措施当时蒙古草原最主要的是两大部族,三大势力。也先是瓦剌人的少帅,阿剌是瓦剌人的二把手,脱脱不花是鞑靼的首领。
其实这三者的关系是很微妙的。鞑靼人其实就是黄金家族的后裔,是有恢复大元往日荣光的梦想。瓦剌人以前只是草原上的西边的一个部族,元末时期黄金家族的衰弱和明初大明朝廷对瓦剌的扶持,使得瓦剌人在草原说话的底气越来越足。
草原
而瓦剌人中也先和阿剌两个人,又有着天然的对立性。
当初也先在“贡马事件”中自认为吃了亏,回到草原后,脱脱不花和阿剌都是怂恿也先进犯大明的怂恿者。脱脱不花一直想看也先被大明教训,让大明和瓦剌人的关系搞僵,这样自己鞑靼部就有机会和大明通商贸易。阿剌是希望也先吃瘪,这样自己有希望扩大在部族中影响力。说白了,这三方都没打什么好主意。
后来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三方是决定兵发三路,共同袭扰大明的,但只有也先在大同打了一仗,阿剌和脱脱不花都是出工不出力。
战争场景
只是后来明军昏招频出,在与明军殿后的部队一次次的接触中感觉到了明军战斗力的减退,阿剌在紧要关头才帮也先在土木堡之前截住了明军,使得也先追上来一口吃掉了明军主力。
即便后来也先进犯北京时,在于谦组织的北京保卫战中,阿剌和脱脱不花也一直在观望,没有使出全力,不然他们一旦打通了北部几个关卡要隘,也先也不会撤得这么狼狈。甚至在此之后的几年,三方最后都图穷匕见,杀来杀去,当然这个是后话了。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先想凭借自己的孤军给大明造成致命一击,是很难的。搞不好,很可能被后方的队友给阴了。
故宫
也先不可能灭明,但趁势拿下北京是有希望的仅仅因为在土木堡的胜利,也先就想灭亡明朝,这个显然是天方夜谭。
大明北部的防御线依旧完好,也先绕路窜到北京城下,已经是极为走运了,后头回家的几个大关卡,也牢牢地握在明军手中。孤军深入,兵力不足的问题就会凸显,以战养战只能救急,却无法持久。明军的坚壁清野,其实已经给也先造成了巨大的后勤压力。
即使也先拿下了北京城,大明依旧是大明,南京的一套行政机构依旧存在,数百万的明军依旧可以随时调动,民众心里依旧心附朝廷,南边大量的物资仍然可以随时启用。也先想要灭明?凭什么。这不是封建时期改朝换代的站队,而是赤裸裸的外族入侵,并不是一两场战役就可以左右天下命运的。
大明疆域
但也先是否有机会拿下北京城?答案是:有可能。
但这个可能是建立在诸多的前提条件下的。比如也先在土木堡取胜之后马上南下,趁北京一众人还没缓过神来的时候一鼓作气发动攻城;比如,派出偏师杀到通州码头,把码头仓库的巨量存粮洗劫烧毁;比如与阿剌,脱脱不花等人合作无间,各方都用死力进行配合;比如......
说到底,也先就是要打一个时间差,在北京这边局势重新安定之前,在于谦重新构筑城防工事之前,在蒙古内部再次分裂之前,用最快的速度拿下北京城。
当然,以上只是存在理论上,毕竟北京是一个边境城市,当年朱棣迁都于此很大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让北京成为大明北边上一颗永远不会被拔掉的钉子。
故宫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