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嘉靖皇帝就裕王这么一个宝贝儿子,他为什么会相信术士之言,长期与裕王父子不相见,这其中有什么缘由吗?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非常迷信道教的皇帝,他这辈子做了45年的皇帝,却有一半时间不上朝,因为他要把更多精力花费在炼丹修仙上。

所谓二龙不想见,其实跟他炼丹修仙也是有关系的。嘉靖皇帝的几个儿子长期都住在宫外,没有特殊的情况,是不可以跟嘉靖见面的,因为这是规矩。

嘉靖迷信道教,促成了二龙不相见。

老早嘉靖也没有这方面的忌讳,在生下了大儿子朱载基以后,他心里非常高兴,因为当时他已经27岁了,在古代算是老来得子了。

  1. 况且他还是皇帝,可不想重蹈堂兄朱厚照没有子嗣的覆辙。为此嘉靖想要把这个儿子立为太子,可是万万没想到,朱载基活了两个多月就去世了。
  2. 朱厚熜那叫一个伤心啊,这个时候他最信任的方士陶仲文告诉嘉靖,皇子之所以去世,那是因为二龙相冲的结果。皇帝是真龙天子,而皇子是潜龙,两者相遇以后,自然是会相冲的。
  3. 为此陶仲文告诉嘉靖,要破这个局,那就必须要二龙不相见才是。嘉靖皇帝信以为真,于是接下来生的几个儿子全都送到了宫外去养活。

这本来也就没什么了,30岁的时候,嘉靖有了第二个儿子朱载壡,他非常高兴,在朱载壡4岁的时候,将他立为了太子,但是并没有跟他相见。

等到朱载壡已经11岁的时候,需要出阁读书了,嘉靖心里犯了难,因为行冠礼的时候,嘉靖必须要在场,那就避免不了要跟太子朱载壡相见。

这件事一拖再拖,最终在朱载壡13岁的时候,实在是拖不下去了,于是嘉靖便勉为其难地去看了儿子一眼。

时储位久虚,帝惑陶仲文“二龙不相见”之说,讳言建储,德恳请。会有诏,二王出邸同日婚。德以裕王储贰不当出外,疏言:“曩太祖以父婚子,诸王皆处禁中。宣宗、孝宗以兄婚弟,始出外府。今事与太祖同,请从初制。”帝不许。---《明史》

只是这一眼,朱载壡的身体就垮掉了,没多久朱载壡便病死了。嘉靖认为二龙不相见的预言再次成真,所以对这件事就更加执迷了。

剩下的几个娃,他打死也不想看到了,因为在他看来,只有这么做才能保住自己的儿子,自己的皇位才有接班人。

嘉靖有8个儿子,只有两个没夭折。

那么二龙不相见到底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呢?根本就是扯淡。因为嘉靖这辈子一共有8个儿子,前面两个朱载基和朱载壡他见到了,所以都早逝。

可是后面6个他都没怎么看到过,其中却有4个也都英年早逝。古代医疗条件比较差,卫生习惯也不讲究,孩子夭折是常有的事情,跟二龙不相见没什么关系。

帝益求长生,日夜祷祠,简文武大臣及词臣入直西苑,供奉青词。四方奸人段朝用、龚可佩、蓝道行、王金、胡大顺、蓝田玉之属,咸以烧炼符咒荧惑天子,然不久皆败,独仲文恩宠日隆重,久而不替,士大夫或缘以进。又创二龙不相见之说,青宫虚位者二十年。---《明史》

嘉靖的第五个儿子出生一天就夭折了,六儿子、七儿子、八儿子全部都是英年早逝。既然嘉靖知道二龙不相见,肯定是没有见过他们的,这说明嘉靖的这个忌讳本身就不成立。

活下来的,只有三儿子朱载坖和四儿子朱载圳,他们俩的寿命就比那几个皇子长了。其中朱载圳只比朱载坖小了一个月。

朱载坖也就是后来的明穆宗,他好歹活了36岁,而朱载圳再怎么样也活了29岁。其中朱载圳是死在了朱厚熜前面,所以朱厚熜完全没得选,只有朱载坖这么一个孩子接班。

这也是比较惨的,一般王朝要灭亡的时候,皇室血脉的传承都会出现问题。当年明武宗朱厚照就没有子嗣,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堂弟朱厚熜。

而朱厚熜虽然生了8个儿子,却只有一个活的岁数长的,不过也只活了36岁。朱载坖的4个儿子,也早逝了俩。可见老朱家的天下,也没剩下多少日子了。

朱载坖一直没有被封为太子,跟二龙不相见也有关系。

谁都知道,朱载坖肯定是嘉靖皇帝的接班人了。因为他是嘉靖活着的儿子里,年纪较大的一个。而且他还给嘉靖生了孙子,证明后继有人了。

因此嘉靖大概率会将皇位传给朱载坖,可问题是朱载坖从来没有做过太子,他是以亲王的身份,直接成为了储君,继而登基称帝的。

为什么嘉靖没有封朱载坖为太子呢?其实也跟二龙不相见的事情是有关系的,前面两个皇子早逝,使得嘉靖心里有了阴影,他是真的不敢再见自己的儿子了。

与此同时他对二儿子被封为太子以后,英年早逝的情况,也感到十分惋惜,所以认为册立太子就证明孩子成了储君,也就是方士口中的潜龙。

这样一来早晚嘉靖和太子之间还是会相冲,犯不着为了这么一个虚名,就把孩子的性命给搭进去,为此嘉靖一直不肯册立太子。

嘉靖不册立太子,这就给了大臣们操作的空间。比如说严嵩、严世蕃等人,他们就押宝嘉靖的四儿子朱载圳,认为朱载圳也是有机会成为接班人的。

而徐阶、高拱和张居正,则押宝朱载坖,认为朱载坖必须是未来的接班人。所以双方人马曾经展开过斗争,最终因为朱载圳去世,严嵩一派彻底落败。

总结:嘉靖聪明一世,却输在了迷信上。

嘉靖皇帝朱厚熜是个非常聪明的皇帝,有人认为他是明朝最聪明的皇帝。这也是有点道理的,他二十多年不上朝,却依旧能够管理好大明王朝,这本身就是他的本事。

但是他十分迷信道教,甚至以写青词的好坏,来选拔官员入阁。只要青词写得好,那么入阁的机会就大。严嵩的儿子严世蕃非常擅长写青词,所以帮着他老爸成为了内阁首辅。

以迷信的方式选拔官员,当然是不值得提倡的。因为这么选上来的人,必然会有阿谀谄媚的成分在里面,正常人谁去写那玩意儿啊?

参考资料:《明史》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皇帝与儿子们难相见,不算稀奇事,毕竟皇帝们后宫工作量大,儿女众多,实在照顾不过来。但是对嘉靖帝来说根本不是这么回事,尽管他也是热衷于“耕耘事业”的皇帝之一,可惜他的种子没有经过袁隆平改造,导致产量太低,偶尔长几根苗,还都病是病秧子。

嘉靖帝朱厚熜14岁即位,活了60周岁,先后有皇后4位,皇贵妃3位,贵妃3位,妃41位,嫔31位,还有若干没有名分的“义务工作者”。八十多位红粉军团,加一堆娘子军,四十余年居然只给嘉靖帝留下八棵苗。

即便这八棵苗,嘉靖帝提起来泪汪汪。

嘉靖帝即位的第二年,就册立第一任皇后,脊梁骨还没长结实,就为生小猪努力奋斗。转眼十一年过去了,嘉靖已经壮得像头牛,耕耘工作投入力度也越来越大,可惜一棵苗都没长出来。估计汉武帝见了他,会有共同语言。

不过汉武帝显然不认同,人家虽然28岁前没儿子,但好歹女儿生了几个,你嘉靖是“家净”,严重怀疑你就是个“瘪种”!

好在嘉靖身边不缺少“科学家”,有个叫邵元节的道士,帮嘉靖摘掉了“瘪种”的帽子。嘉靖十二年(1533年),皇长子朱载基降生了,那一年嘉靖帝26岁。

至于邵元节用的是什么仙方,史书说是“设醮祈福”,信不信由你,但不要想歪了。

可惜万众瞩目的朱载基觉得活着压力太大,仅仅两个月就开小差跑了。嘉靖帝很伤心,追谥朱载基为“冲哀太子”。

为“冲哀太子”之死,另一位“首先科学家”陶仲文,特地去天界出了趟差,回来报告嘉靖:冲哀太子之死,是您犯了“二龙不相见”的忌讳。您是真龙,太子是潜龙,二龙相见必相克,潜龙当然干不过真龙。所以,以后长点记性。

虽然“潜龙”被克走了,至少嘉靖帝“瘪种”的帽子摘掉了,工作起来信心十足,加班加点不辞劳苦。三年后接连遇上丰收年,嘉靖十五年皇次子朱载壡出生,嘉靖十六年皇三子朱载坖、皇四子朱载圳、皇五子朱载𪉖、皇长女朱寿媖,又凑成一桌组团来报到。嘉靖十七年、十八年,刹不住车的嘉靖帝又接连得三子二女。

估计嘉靖帝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挑衅目光,藐视汉武帝。

虽然从皇五子到皇八子,都没活过满月,至少朱载壡、朱载坖、朱载圳小哥仨过得活蹦乱跳。人伦之乐怎可磨灭?嘉靖帝抵御不住诱惑,再加上儿子“多了”,尝试的胆气也就足了。于是他决定不册封太子,不册封太子就不是“潜龙”,就不妨碍父子相见。

小哥仨很争气,慢慢地,陶仲文的告诫在嘉靖的心目中成了屁话。

嘉靖尤其喜爱朱载壡。据说朱载壡的母亲,在怀孕时曾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星冠羽服”的神仙,将一个婴儿塞进她的怀里,于是生了朱载壡。

朱载壡生得神奇,长得仙风道骨,他不喜欢繁华纷杂,为人“小心斋慎”,如同仙子转世。崇信道教的嘉靖帝,对朱载壡捧在手上怕化了,终于忍不住在小朱三岁时,册封他为太子。

十年后,二龙杠上了!嘉靖二十八年,老朱决定为小朱行冠礼。冠礼很隆重,由大明帝国最牛叉的三位大佬主持,太子太傅崔元掌冠,严嵩赞冠,徐阶宣敕,众臣行五拜三叩大礼。

嘉靖原以为,儿子行完冠礼就成人了,神仙也带不走了,却不料,第三天朱载壡在毫无征兆的情况下病倒了。太医们一顿手忙脚乱,也没能拽住太子的匆匆脚步。嘉靖帝悲痛欲绝,他说:

“因思太子年十四(虚岁),或可渐举储仪,故令所司如例先行冠礼。岂期太子超凡,遂尔长往。且其于人世纷华,一不好玩,动有仙气,今果乃尔!”

随着朱载壡的不幸早夭,嘉靖帝对陶仲文的“二龙不相见”,再也不敢掉以轻心。剩下的俩儿子,老三裕王朱载坖,老四景王朱载圳,都只有12岁。嘉靖帝谨守两条规矩,第一打死也不立太子,第二不跟儿子们见面。

按照古代立嗣原则,本来朱载坖是无可争议的储君,但是嘉靖帝赌不起了,只好迟迟不立太子。太子不立,是非就多,大臣们围绕着朱载坖和朱载圳,玩起了幸运大转盘。朱载圳觉得哥哥似乎不受宠,自己有机会,也撸胳膊上阵:

“载圳既与裕王并出邸,居处衣服无别。载圳年少,左右怀窥觊,语渐闻,中外颇有异论。”

本来围绕首辅之争,朝臣们已经斗成乌鸡眼,储君的事再一搅和,硝烟直呛眼。可是没有人敢请皇帝立太子,这种话题太敏感。有个“嫩鸡仔”礼部参赞郭希颜,不知深浅,上疏请立太子,结果被嘉靖一刀两断。

政治斗争锻炼人,皇帝放个屁,大臣们都能闻出昨天他吃啥了,何况立太子这么大事。其实嘉靖的政治信号很清晰了,嘉靖四十年,他令朱载圳就藩。朱载圳死于嘉靖四十四年,他死后,老朱冷冷地说:“此子素谋夺嫡,今死矣。”

嘉靖的话中,哪有一点父子之情?哪有一点所谓“嘉靖偏爱景王”?可是大臣们有一碗水就能玩出翻江倒海的大戏,只要朱载坖不被立为储君,就有大文章可做。

一般人扛不住政治压力,会早早议定太子,可嘉靖最擅长玩政治,做局让大臣们往里钻的事都没少干,“二龙不相见”这么好的机会,正好是个大套子,不借机玩弄猎物,还叫朱厚熜吗?

于是,满朝明知嘉靖不公布朱载坖为太子,是迫不得已,还是义无反顾地迎着枪口上。包括千年的老狐狸严嵩,都眼睁睁往陷阱里跳!

一个“二龙不相见”,对嘉靖来说荒唐了点,但对一位父亲来说,这么做完全可以理解。可是“二龙不相见”又像一堆篝火,引来无数勇敢的飞蛾们,看来有人比嘉靖还要荒唐!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明世宗朱厚熜他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信仰,给自己争寿,而是给儿子争命!

都说明世宗朱厚熜信方术,才和朱载坖“二龙不相见”,可谁又能理解一个历史上最孤独的皇帝之苦衷。

所谓“二龙不相见”是指明嘉靖帝朱厚熜打死不和儿子裕王朱载坖见面、说话、通信。

虽然一个住在西苑(中南海),一个住在王府井(十王府),近在咫尺(来去是梦),但凡是裕王府的一切事宜都不可奏报嘉靖皇帝。

时世宗惑於“二龙不相见”之说,凡裕邸喜庆,一切不得上闻。

尤其是嘉靖四十四年,景王朱载圳去世后,朱厚熜这个“二龙不相见”的思维模式几乎到了病态。

他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裕王府出生的孩子叫什么。

这与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所演得截然不同,朱厚熜和朱翊钧这祖孙两个也根本没见过面。

四月份西苑的白兔子生小兔子上奏,七月太液池的大白龟下蛋也上奏,这些都以祥瑞报给“好这口儿”的嘉靖皇帝朱厚熜。

反而裕王府内,堂堂大明皇孙要行剪发礼,却无人敢上表奏报,本来应该百日起名,可直到六岁前也一直没有自己的名字,因为宗人府无人向皇帝奏名,朱厚熜也更不可能题准。

七月有白龟卵育之瑞,廷臣俱上表贺。而今上弥月,不敢请行翦发礼。

直到朱厚熜驾崩,朱载坖即位成为隆庆皇帝之后,以至于都要立太子了,还没给太子起名。所以。朱载坖要求大臣们先给皇子们命名,再册立太子。

于是直到隆庆元年正月,太子才算有了名字,他的名字就叫朱翊钧,也就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正负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的万历皇帝(定陵埋的那位)。

至穆宗即位,大臣以立太子请,上命先命名,徐议册立,始以元年正月赐今御名。故事命名在百日,至是睿龄已五岁矣。

二龙不“能”见

如果一味地说嘉靖皇帝迷信道术,炼红丸、写青词、修魇镇这个有点主观。

如果从客观上说,明世宗朱厚熜活着时,他八个儿子死了七个,就剩裕王朱载坖一个独苗,谁家孩子再多,也受不了这个没法。

朱厚熜在道士邵元杰的“调理”下,在位十二年后,直到二十七岁才喜得长子朱载基(填),不满一岁夭折。追谥号哀冲太子,葬西山。

二子朱载壡,嘉靖十五年出生,嘉靖十八年立为太子,嘉靖三十一年去世,年十七岁,追封谥号庄敬太子,葬西山。

三子朱载坖,即明穆宗,为明朝第十二位皇帝。

四子朱载圳,与明穆宗朱载垕同岁,仅小一月,嘉靖十八年被封景王,嘉靖四十四年正月死于德安(湖北安陆)王府,无子撤藩,谥恭。

五子朱载,出生一天就夭折,死后追谥曰颖殇王

六子朱载<戞斗土>,封戚王,谥戚怀王。

七子朱载㙺,母陈雍妃,封蓟王,谥蓟哀王。

八子朱载<土夙>,封均王,谥均思王。

真正的意义——孤独

朱厚熜八个儿子,从嘉靖十二年起到嘉靖四十四年,在这三十二年中死了七个,平均每不到五年就去世一个。

朱元璋二十六个儿子,连病带吓外加自己作死的,在他去世前好歹也活下来三分之二(成败皆空)。所以这事放到朱厚熜身上,这么一次又一次的白发送黑发,他也不能再用科学来解释了。

嘉靖帝朱厚熜父母(兴献帝、蒋后)去世得早,一个哥哥(岳怀王朱厚熙)出生五天就夭折了。

作为明王朝少有的无父无母无兄无弟甚至无侄(亲的),媳妇(皇后)还被烧死了的皇帝,以藩王世子的身份从湖北千里迢迢,背井离乡的跑到人生地不熟的北京入继大统,从小与首辅、言官、谏臣欺负到大的嘉靖帝(来去是梦),他的孤独又有何人能完全理解。

如果最后一个儿子朱载坖(身体本身就非常弱)再去世,那这位大明最聪明和孤独的皇帝就真成“光杆司令”,孤家寡人了。

所以,从另一个方面讲,嘉靖帝毕竟是敬天畏神的封建皇帝,即使现在放在谁家八个儿子走了七个,也会天天跑到庙里去烧香,道士说什么信什么(成败皆空)。

也许冥冥之中真的是“二龙不相见”才“保住”了隆庆皇帝朱载坖。

感谢您的阅读

欢迎您的关注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档子事纯粹是因为迷信了,但是起因也比较让人心酸。

明世宗朱厚熜其实是有很多子嗣的,其中长子朱载基刚刚出生不到两个月就天折了。孩子的死让朱厚熜痛心疾首。而就在这时,他的御用“仙道”陶仲文告诉朱厚熜:皇子的去世是因为父子相克,你不能随意地接近皇子,那样会让他们的阳寿减少。因此在紫禁城内开始流传出“二龙不相见”的魔咒,只要朱厚熜和自己的孩子相见,孩子必定会死。

在朱载基天折两年后,又有朱载壑、朱载垕、朱载圳相继出生,但“二龙不相见”的说法却被朱厚熜牢记在心,因此这些皇子出生后就很少见到他们的父皇,并且朱厚熜也不封任何皇子为太子。可是,按照祖宗遗训,皇帝在有了子嗣后一定要提前确定哪位皇子做皇太子,将来继承皇位,以免老皇帝去世,新皇帝未立,兄弟们因皇位而大打出手。

但是一旦封太子,太子必须要经过行大礼、接受大臣朝贺之类的仪式,他这个皇帝就免不了要和儿子见面,所以朱厚熜迟迟不封皇太子。这让他的母后实在看不下去了,就找朱厚熜商谈此事,一来让他赶紧立皇太子,二来多和自己孩子交流,教他们如何为君治国。

无巧不成书,就在朱厚熜勉强答应自已母亲的要求后,他接见了儿子朱载壑,可惜的是,在此次父子见面之后,朱载壑就一病不起,后来也死了。明世宗从此严格遵守“二龙不相见”的政策,对剩下的两个儿子朱载垕、朱载圳从此再也没有见过,也不封他们为皇太子,而是封为了裕王和景王。

所以,嘉靖皇帝的“二龙不能相见”,也是出于对儿子的爱。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这一切要从嘉靖皇帝的第一个儿子朱载基开始说,朱厚熜很早就继承皇位,但是到了二十六岁的时候才有第一个儿子朱载基,他当时相当高兴。朱厚熜整天抱着孩子不想撒手,就在他准备立这个孩子做储君的时候,刚刚两个月大的孩子突然夭折,嘉靖帝十分痛苦,于是找到自己十分信任的方士陶仲文。

陶仲文故作玄虚的说道:“我知道这是因为两龙不能相见的原因,太子是潜龙,而陛下是真龙,两龙如果相见,其中的一条必定会受到伤害。”嘉靖皇帝本来就信教,于是嘉靖皇帝深信不疑。几年之后,嘉靖皇帝喜得三子,朱载壡、朱载垕、朱载圳,这次的嘉靖皇帝吸收教训,为了保护孩子于是嘉靖皇帝基本上不与他们见面。

无论是什么时代皇家的事情都是不能非议的,所以当时的大臣们并不知道嘉靖的遭遇,于是出于江山社稷的考虑,大臣都提议早立储君,绝不能拖延。当时的嘉靖皇帝是有苦说不出啊,只能独自硬抗,后来奏章堆的比人都高,嘉靖皇帝只好在朱载壡三岁的时候将其立为太子。嘉靖皇帝为了不伤害自己的孩子,于是只好不见面。

二王不相见,人以为薄于父子。 ——《治安疏》

随着朱载壡一天天长大,按照规矩已经到了读书的年纪,于是大臣又上书要重视储君的文化教育工作。最后大臣也没有办法只好找到嘉靖的母亲出面,经过母亲的多番游说,嘉靖皇帝最后被迫接受允许儿子出阁讲学。按照当时的规矩作为父亲的嘉靖皇帝必须要出场。就在仪式结束之后,太子朱载壡就病倒了,没过多久也就归西了。这件事让嘉靖皇帝再次证实了“两龙不相见”的说法,于是嘉靖皇帝再也没有封太子,也极少和自己的孩子见面。

直到1566年,嘉靖皇帝驾崩,裕王登基。虽然当时的嘉靖皇帝没有设立储君,但是还是帮助裕王把路铺好,所以说为了孩子“两龙不相见”真的是难为嘉靖皇帝了。

明朝的“二龙不相见”是怎么回事?

这和明朝两位奇葩皇帝有关,一位鲜理朝政,终日炼丹。一位吃了六年春药,跑了六年龙套,却在历史上被称为一代明主。

这第一位皇帝,便是嘉靖帝朱厚熜。

嘉靖二十八年,太子朱载壡暴病而逝,按理说,应该再立一位储君,可是,皇帝却讳莫如深,绝口不提。

礼部参赞郭希颜直言进谏,上书再立太子。

皇帝却龙颜大怒,当即将郭希颜问斩。

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嘉靖帝喜好炼丹,宫中有一位他宠幸的道人,叫陶仲文。

太子死后,皇帝很悲伤,陶道长过来安慰:陛下,您节哀,这叫,二龙不相见。您是真龙,太子爷是潜龙,真龙威武,潜龙退位了……

皇帝一听,暗想,这是说我克子啊。从此闭门谢客,跟剩下的两个儿子,彻底不见面了。

他不仅不立太子,还将自己钟爱的儿子景王朱载圳撵出了紫禁城,让他到湖北安陆一带,暂避风头。

可朱载圳却也是福厚命薄,离开京城没多久,偶染风寒,死了。

命运之神,就这样眷顾了那个看起来憨厚老实,懦弱无能的裕王朱载坖。这个傻小子成了最后的胜利者。

嘉靖四十五年,这位老皇帝走完了人生的最后旅途,龙驭上宾,大行而去。

谁也不看好的傻小子成了大明王朝第十二位领导人。

这位明穆宗看起来憨憨的,却人不可貌相,初登大位,便处理了明帝国的两大顽疾。

当时北疆的蒙古部落,经过好几轮动乱和分裂,实现了统一,常常扰边。

东南沿海一带,倭寇横行,烧杀抢掠。

蒙古人是骑兵作战,来无影去无踪,只打游击战,明军一来就跑,走了,他们又回来。

倭寇也十分奸狡,行动迅速,又善于隐匿,和大明军队,藏猫猫。

嘉靖穷极一生都没解决南北动乱问题。

可穆宗一上任,分分钟就把这件事解决了。

因为,他找到了问题的要害。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绝对不是征服和暴力,而是和平与安抚。

蒙古扰边,是因为嘉靖皇帝封锁了北部互市,日用品他们草原民族,造不出来,当然抢了。

于是,他下令,开放贸易堂口,允许两地商人互贸往来。从此,边患滋扰迎刃而解。

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隆庆和议。

倭寇作乱,很大原因是因为嘉靖施行了海禁,沿海居民没办法出海经商,所以,很多民众勾结倭寇,私自下海,相互牟利。

于是,他下令解除了海禁。这在史书上被称为,隆庆开关,大大缓解了边患问题。

他在位时间很短,后因纵欲过度,有事没事往后宫跑,透支了身体,又大量服用纵欲丸。于隆庆六年,暴病而逝。

可六年之间,海内翕然,天下太平,也算是一位明君了。

历史上有很多荒诞不经的往事,功过自有后人评说,真龙还是假龙都不重要,只要执掌权柄时,老百姓能得一段太平日子,便,值得称颂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