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导语:
大司马曹真是真的被电视剧给毁掉的一代猛将,在电视里,曹真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草包,而事实上曹真给曹魏立下的功劳足以凌驾于司马懿之上。
曹仁、曹洪、曹休以及夏侯渊、夏侯惇这些人的后代,都没能像曹真一样,成为曹魏王朝的宰辅之臣。
曹真去世以后,曹叡感念曹真为曹魏立下的汗马功劳,所以将他的儿子曹爽提拔了上来。等到曹叡不行的时候,曹爽便成为了托孤大臣,此后长期执掌曹魏军政大权。
那么曹仁这些人的后代,当时跑哪儿去了呢?他们生前是曹真的长辈,也为曹魏立下了汗马功劳,他们的后人为何没有掌权呢?
曹仁、曹洪的孩子们都没什么气候。- 曹仁的后代:
曹仁有三个儿子,分别是曹泰、曹楷和曹范。曹仁去世以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爵位,官至镇东将军,这可能是曹仁最有出息的儿子了。
仁果遣其子泰攻濡须城,分遣将军常雕督诸葛虔、王双等,乘油船别袭中洲。中洲者,部曲妻子所在也。仁自将万人留橐皋,复为泰等后拒。桓部兵将攻取油船,或别击雕等,桓等身自拒泰,烧营而退,遂枭雕,生虏双,送武昌,临陈斩溺,死者千馀。---《三国志》
可是曹泰在历史上也没有打过什么胜仗,反倒是有一场对付东吴时的败仗记录,此后就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美名了。
曹楷和曹范这俩货,在哥哥曹泰死后,被曹丕封为了列侯。除了这一记录以外,这两位并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好名声。
- 曹洪的后代:
曹洪有俩儿子,分别是曹馥和曹震。曹馥在曹洪死了以后,继承了曹洪的爵位。可是在司马家族闹事的时候,这大兄弟一言不发。
等到司马炎建立西晋以后,他居然还跑去做了尚书右仆射,可见没心没肺到了何种地步。至于曹震,那就更可怜了,除了被封为列侯的记录外,什么消息都没有,可见十分平庸。
曹仁和曹洪,那都是曹操的族弟,跟曹操关系十分密切。他们在世的时候,的确权倾一时,可是去世以后,儿孙们却无法继承他们的功业,这才让司马家有机可乘。
曹休的儿子本来有机会辅政,却被人摆了一道。曹休比曹仁和曹洪小了一个辈分,他是曹操的族子,和曹真是一个辈分的人。所以曹休和曹真的关系也是比较好的,在魏明帝时期,共同辅政。
曹休有俩儿子,分别是曹肇和曹纂。曹肇是比较有出息的,不仅长相俊美,而且十分有才能,魏明帝对他比较信任,一路提拔他做到了屯骑校尉。
曹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三国志》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时候,曾经让曹肇和曹宇、曹爽、秦朗等人共同辅佐曹芳,可惜因为中书令孙资等人与曹肇不和,所以劝说魏明帝改为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结果魏明帝曹叡从曹芳皇位的稳定性考虑,决定按照孙资等人的建议,将司马懿召回,让他与曹爽共同辅政。同时免去了曹肇等人的官职。等到司马家作乱的时候,曹肇可就没能力改变什么了。
曹休的另一个儿子曹纂,其实也是个人才。传说他有力敌千钧的能力,深得魏明帝曹叡的欣赏,被封为殄吴将军。可惜他也受到了曹肇撤职的牵连,一同失去了权力地位,只能回家做个富家翁了。
夏侯惇的儿子太多了,更喜欢互相争斗。夏侯惇有9个儿子,这还是有记录的,没记录的可能更多。夏侯惇的儿子当中,比较著名的肯定是驸马夏侯楙了。
当年他镇守长安的时候,魏延曾经扬言要从子午谷直奔长安而去,因为守将夏侯楙是个草包,守不住长安。由此可见,夏侯楙的本事并不大。
曹肇有当世才度,为散骑常侍、屯骑校尉。明帝寝疾,方与燕王宇等属以后事。帝意寻变,诏肇以侯归第。正始中薨,追赠卫将军,子兴嗣。初,文帝分休户三百封肇弟纂为列侯,后为殄吴将军,薨,追赠前将军。---《三国志》
夏侯楙是夏侯惇的二小子,娶了曹操女儿河清公主。他跟曹丕的关系相当好,被封为安西将军、镇东将军。可是当诸葛亮北伐的时候,夏侯楙就被魏明帝给调回来了。可见魏明帝对夏侯楙镇守关中并不放心。
夏侯楙这家伙,娶了河清公主以后,还不够本,在关中养了不少美女。因此河清公主心里非常不爽,再加上夏侯楙常常责备他的弟弟们,说他们不尊礼数。所以河清公主就怂恿夏侯楙的弟弟们陷害夏侯楙。
曹叡因为此事,差点把夏侯楙给宰了。结果查探一番以后,发现果然是夏侯楙的弟弟夏侯子臧、夏侯子江陷害了自己的哥哥。
夏侯惇还有个长子夏侯充,在夏侯惇死后,继承了夏侯惇的爵位。他就显得比较平庸了,没有太多的故事,自然也就撑不起曹魏王朝了。
夏侯渊的儿子们,相对来说是最有出息的。这么多曹家和夏侯家的孩子,就夏侯渊的儿子们比较有出息。夏侯渊的生育能力也很强,他有8个儿子1个女儿。
老大夏侯衡,是曹操弟弟的女婿,在夏侯渊被黄忠阵斩以后,夏侯衡继承了父亲的爵位,此后没有太优越的表现。
老二夏侯霸,那可是三国时期非常传奇的人物。他早先天天喊着要杀入蜀中给父亲夏侯渊报仇雪恨。可是等到司马家篡权以后,夏侯霸居然主动投降了蜀汉,并且带着蜀汉的人马,反过来对付曹魏的军队。算得上是三国的风云人物了。
老三夏侯称,那是个文武双全的人物。在16岁的时候,就单骑射杀过老虎。曹操对他非常欣赏,他跟曹丕的关系也很好,在政务上也有独到见解,做到了谈笑皆鸿儒,往来无白丁。可惜18岁的时候就英年早逝了,否则也能撑起曹魏的一片天。
老四夏侯威,是个非常豪爽的人。他跟曹丕、曹植之间的关系都不错,做到了荆州刺史、兖州刺史。曾经认为羊祜必有大成就,所以将哥哥夏侯霸的女儿嫁给了年轻的羊祜,后来羊祜成为了一代名将。他的子孙后代在晋朝显赫一时,可见他们家不反对司马家掌权。
老五夏侯荣,有点小曹植的感觉,他7岁就能写诗文,而且具有过目不忘的本事,曹丕得知后都觉得很惊奇。可惜13岁的时候,看到父亲夏侯渊在汉中战败,不愿逃跑,亲自拔剑迎战蜀汉大军,结果被斩杀。
老六夏侯惠,是一代文学家,在军事上没有成就。老七夏侯和,那是司马家的铁杆粉丝。钟会在成都打算叛乱的时候,夏侯和奉命前往抵制。钟会被平定以后,夏侯和被封为乡侯,西晋建立以后,夏侯和被封为光禄勋。可见他也不会反对司马家族。
总结:要么太平庸,要么表示认命。老曹家和夏侯家的后代不在少数,可是这帮人的才能显得太平庸了。也有不平庸的,可是司马家给了点好处,他们就表示服从了。
唯一一个表示反抗的,或许就是夏侯霸了。可惜夏侯霸孤掌难鸣,只能选择逃亡到蜀汉,借助他人的力量,摆平自家的事情。
参考资料:《三国志》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曹魏宗亲最后的权臣,落到了曹真一脉,主要有三个原因:其一,曹真是最后的大司马,其二,诸曹夏侯的成员,掌权者不少早逝的,所以落到曹真一脉上,其三,士族大臣的从中作梗。
陈寿评价说:夏侯、曹氏,世为婚姻,故惇、渊、仁、洪、休、尚、真等并以亲旧肺腑,贵重于时,左右勋业,咸有效劳。
诸曹夏侯氏的成员中,先后获得重用的是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夏侯尚和曹真,基本涵盖了曹魏宗室的两个人。
按说曹休、夏侯尚、曹真是曹魏的第二代,在曹休、曹真先后成为大司马时,夏侯惇、夏侯渊和曹仁的儿子也慢慢成长起来了,可以成为曹魏的支柱了,但是很可惜,虎父犬子的曹魏第二代并没有多少出彩的人物。
可堪一用的夏侯楙、夏侯霸和曹泰夏侯惇、夏侯渊、曹仁的儿子不少,但是在历史上真正有过表现机会的,也只有夏侯渊的儿子夏侯霸、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曹仁的儿子曹泰三人了。
夏侯渊的另外两个儿子夏侯称、夏侯荣本来很有计划继承父辈的功业,夏侯称十八岁英年早逝,夏侯荣随其父夏侯渊战死定军山,可能也是上天不给曹魏宗室太多机会吧。
曹仁之子曹泰,曹丕继位初期,南下征伐东吴的时候,曹泰跟随其父曹仁一起率军从合肥出发进攻濡须,曹仁命令曹泰率军诱敌,结果吴将朱桓识破曹仁的计谋,给曹泰上演了一出空城计,曹泰军大败。
此后曹泰在曹魏朝堂再也没有看到什么表现的机会了,黄初四年,曹仁去世后,曹泰继承了曹仁的陈侯爵位,后来官至镇东将军,不过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已经是不太受重视的武官了,完全比不上他老爹的镇东将军职位,没多久曹泰去世,其子曹初继承爵位,曹仁这一支在曹魏沉沦下去了。
夏侯惇的儿子夏侯楙,在三人中,起点应该算比较高的,因为与曹丕关系亲厚,曹丕继位后,被任命为安西将军,持节,继夏侯渊之后,成为都督关中,镇守长安的最高武将,此时夏侯楙的职权与曹真相当。
但是夏侯楙却没有什么文武才能,偏偏喜欢经营家业,有点类似于曹洪,因此在都督关中期间没有什么建树。曹叡继位后,夏侯楙失去了曹丕的庇护,诸葛亮开始北伐,曹叡不放心夏侯楙在关中镇守,就把他调回朝中。
夏侯楙与曹泰一样,后来也官至镇东将军,但是曹魏建立后,镇东将军的权力已经无法与征东将军、征西将军,这样镇守东西两线的统兵大将相比了,完全淡出了朝廷的权力中心,据说后来有机会成为辅政大臣的夏侯献,是夏侯楙的儿子,但并无确切记载。
夏侯霸在夏侯渊的儿子中,并不是最出色的,在曹操和曹丕那里也不吃香,而且夏侯渊在汉中之战中战死,夏侯霸在曹魏军中起点相对就比较低,到了曹丕在位的中后期,夏侯霸才升任偏将军,这在军中已经远远落后于其他宗室子弟了。
曹叡在位时期,夏侯霸在与蜀汉交战的西线效力,被曹真任命为先锋,与汉军交战。夏侯霸真正在魏军中开始受到重用,还是依靠与曹爽的亲近关系,夏侯霸被任命为讨蜀护军、右将军,在堂侄夏侯玄麾下听用,曹爽被杀后,夏侯霸投奔蜀汉。
大司马曹休之子曹肇,临时变卦的托孤曹休很早就跟随曹操一起南征北战,被称为“千里驹”,曹休的军事才能很受曹操的认可,汉中之战中,曹休跟随曹洪、曹真一起镇守雍凉,抵御张飞、马超,曹操亲自对曹休说,表面上曹洪是主将,但是让曹休负责军队的指挥。
面对蜀汉名将张飞,曹休识破其计谋,对张飞布置的疑兵置之不理,将用兵的重点放在下辩,大败吴兰,迫使张飞、马超撤军,放弃了进攻武都的意图。
曹丕继位建立曹魏后,不久夏侯惇去世,曹休接任为征东将军,镇守曹魏的东线,防御东吴的进攻,曹休多次击退吴军的北犯,曹丕去世后,曹休成为四大辅政大臣之一,晋位大司马,成为曹魏的最高军事统帅。
公元228年,曹休在石亭之战中,中陆逊诱敌之计,魏军大败,曹休羞愧交加,不久背上毒疮发作去世,其子曹肇继承爵位,曹肇容貌俊美,有当世之才度,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宠信,官至散骑常侍、屯骑校尉。
曹叡临终之前,原本想将身后事托付给燕王曹宇、曹肇、秦朗、夏侯献、曹爽,但是因为曹宇推辞不受,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与曹肇、秦朗有怨,劝曹叡任命曹爽为大将军,以司马懿为太尉托孤辅政,曹叡听取刘放和孙资的建议,罢免了曹肇、秦朗等人,以曹爽和司马懿为辅政大臣。
燕王曹宇的推辞,与刘放、孙资的从中作梗,成就了曹爽魏明帝曹叡托孤的时候,大将军之位能够落到曹爽头上,更多的朝堂上一帮聪明人在争斗,最后落到了一个默默无闻、唯唯诺诺的老实人头上,有点类似于民国军阀混战,吴佩孚辛辛苦苦半天,最后老大被文盲曹锟当了。
曹叡病危的时候,首选的大将军是燕王曹宇,与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等共同辅政,托付身后事,这项任命延续了曹叡重用宗室的风格,五人全是诸曹夏侯宗室成员,秦朗的母亲就是那位关羽向曹操求取,被曹操截胡的美女。
但是这项任命出现了两个变故,一个身为曹叡叔父的曹宇,推辞大将军的职位,曹叡召见中书监刘放、中书令孙资商议,二人异口同声说曹宇认为自己能力不足才推辞,曹叡可能是病糊涂了,真就相信了。
曹宇与曹叡虽说叔侄,但年龄相差不大,连个从小关系就不错,曹宇被曹叡召回朝中已经很多年了,很多朝中大事,曹叡都会找曹宇等人商量,曹宇的才能曹叡又怎么不会不清楚呢,及时说曹宇能力一般,但比起曹爽这种脑残要强不少吧。
曹宇推辞的理由,其实非常复杂,一来他非常清楚曹丕对待他们兄弟手段,怕曹叡也像他老爹一样,给他来这一出。其次,曹宇性情恭顺温和,推辞有文人不热衷于权势的洒脱风骨,这种风气在东汉时期就有,另有可能就是性格原因不想担任大将军,从旁辅助才合适。
但是曹宇的推辞被过分解读,认为能力不行,就太冤枉了,第二个变故是夏侯献、曹肇、秦朗等人与刘放、孙资的矛盾,二人受曹叡重用,在朝中长久掌握权力,被夏侯献、曹肇这些心有抱负,想要一展拳脚的三代子弟记恨、敌对。
执掌中书的刘放、孙资二人,担心曹宇成为大司马后,夏侯献、曹肇等人掌权,对自己进行清算,因此极力离间几人与曹叡的关系,最终在曹叡询问谁可以成为大将军时,推荐了在曹叡近前的曹爽,卖对方一个人情,保住自己的地位,又把司马懿拉进来,而生性谨慎、唯唯诺诺的曹爽成了最后的大将军,妥妥的坑了曹魏一把。
刘放、孙资说到底,还是士族的代表,自然是要从士族和自己的利益来考虑,他们才不在乎掌权的曹魏宗室有什么能力,曹叡托孤时,曹爽的表现渣得一逼,满头大汗,口不能言,搞得曹叡都怀疑他行不行,都打算变卦了,又被刘放二人一劝说同意了,将曹宇、夏侯献、曹肇赶出宫去,也把曹魏的将来赶走了。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曹操政权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军权始终掌握在和曹操有亲缘关系的“诸夏侯曹”集团手中,保证“枪杆子”始终在自己手里攥着。而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真、曹休这些都是“诸夏侯曹”的代表人物。
这些人中,夏侯惇、夏侯渊、曹仁和曹洪算是同辈人,年龄基本和曹操差不多。曹真和曹休要比他们小一辈,但年龄上又比他们的后代年长许多。所以属于后辈的曹真和曹休无论从年龄和资历上来讲,都必将成为曹魏政权的“主心骨”。
事实亦如此。
夏侯惇是曹魏首任大将军,不过刚任职不久就病逝了。
接替夏侯惇的按理说应该是夏侯渊,不过他已经在汉中之战时被黄忠斩杀了,所以在襄樊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曹仁接替夏侯惇,成为曹魏第二任大将军。不过曹仁也年事已高,3年之后病逝。此时接替曹仁的应该是他的弟弟骠骑将军曹洪。
不过曹洪和曹丕的关系不好。曹丕年轻时曾向曹洪借钱,但曹洪没有答应,这件事让曹丕耿耿于怀。226年,曹丕借曹洪门客犯法一事“小题大做”,执意要处死曹洪。卞太后念在曹洪曾在荥阳之战中拼死救出曹操,为其求情,曹丕最终将其免为庶人。虽然曹叡继位后恢复了曹洪的官爵,但经过这么一折腾,导致曹洪被排除于核心权力层之外了。
那么,此时“诸夏侯曹”集团中能顶上来的就只剩曹真和曹休两人了。
223年,曹真出任中军大将军,督中外军事,成为曹魏军队的一把手。曹休则出任扬州牧,主要对付东吴。226年曹丕驾崩,两人同陈群和司马懿一同成为辅政大臣。
同年,曹休因在皖城击败东吴升任大司马。曹休去世后,曹真继任大司马一职。
这样一来,曹魏的军权最终移交到了曹真手里。而曹真死后,和他们同辈的再无合适人选,所以只能从他们的后辈中选择。
夏侯惇的后辈夏侯楙徒有其表,不堪大任。夏侯渊的几个儿子倒是能力不错,但受到夏侯渊战死过早的影响,也被排除在外。曹仁和夏侯渊类似,由于他们死的太早,没有给后代铺好路。曹洪就不说了。
曹休有两个儿子。长子曹肇承袭爵位,和曹叡的关系非常好,原本曹叡托孤时曹肇是其中人选之一,但这个方案最终流产,导致曹肇早早退居二线。次子曹纂和他哥哥一样。
曹真有6个儿子。长子曹爽和曹肇情况类似,承袭父亲爵位,而且打小和曹叡关系非常好。曹叡托孤时原本计划托孤于曹宇(曹操的儿子)、曹爽、曹肇、夏侯献、秦朗(秦宜禄之子,曹操养子)五人,但计划流产。最终确定以曹爽和司马懿两人出任托孤大臣,可见曹叡对曹爽之信任。
曹叡重用曹爽除了两人关系好之外,当然也要考虑曹爽的实力。曹爽的个人能力其实不差,不然不可能长期压制老狐狸司马懿。同时曹爽还有5个弟弟,他的姑姑是夏侯尚的妻子,属于曹氏宗亲里实力最强的。更重要的是,他父亲曹真已经为他在军界铺好了路。所以曹真之子曹爽在正始年间成为“诸夏侯曹”集团的代表。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魏明帝曹睿在临终前,原本计划是选择:燕王曹宇、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屯骑校尉曹肇、骁骑将军秦朗五个人为辅政大臣,但是由于手下两个机要秘书孙资、刘放的建议,改变了主意,改立曹爽和司马懿共同辅政,由此才导致10年后的高平陵政变,被司马懿控制了朝政。
这里有两个问题:
1、为何曹睿第一次选择辅政大臣时,选择了曹宇、夏侯献、曹爽、曹肇、秦朗五个人?
2、孙资、刘放建议更改人选时,曹睿为何同意了选择曹爽与司马懿?
曹操与曹丕等人
首先分析第一个问题,曹魏的江山是怎么得来的?是曹操带领一批曹魏宗族打下来,当年曹操打天下时,跟随曹操的有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曹氏与夏侯氏不仅为曹操的天下出钱出人,而且几乎把整个家族都绑在了曹操的战车上,是曹操能够打下天下的其中一个原因。
而且这些曹氏与夏侯氏在曹魏政权是掌握兵权,曹操把他主要兵权都交给曹氏与夏侯氏掌管,而没有交给外姓将领,主要还是因为曹操信任这批人,曹操时代的三大军区统帅是曹仁掌宛城与襄樊战区,夏侯惇掌合肥与淮南地区,夏侯渊掌关中、陇右与凉州地区,曹纯掌曹操手下最精锐的骑兵虎豹骑,曹操之后是曹休掌合肥及淮南地区,曹真掌关中陇右与凉州地区,由引可见曹氏与夏侯氏在曹魏政权中的重要性。
曹睿与曹真
曹氏与夏侯氏以及他们的后代与曹操、曹丕、曹睿以及他们的后代形成政治共同体,所以曹操去世后,曹丕和曹睿也一直起用曹氏与夏侯氏的后代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比如夏侯献是夏侯惇的孙子,曹爽是曹真的儿子,曹肇是曹休的儿子,上面说的辅政五人中只有两个人例外,其中秦朗是曹操的养子,曹宇是曹操的儿子。
曹丕称帝之后,仍然采取了亲近及重用曹氏与夏侯氏的政策,疏远曹植、曹彰等直系亲属,这是曹操之后的国策,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曹丕与曹植有过储君之争,同时曹植与曹彰等人由于是曹操的直系亲属,对曹丕帝位是有威胁的,因此要疏远或者打击,而曹仁、曹洪、曹纯、曹真、曹休、夏侯惇、夏侯渊等人虽然属于宗亲,但由于是远亲,没有继承权,所以实际上对曹丕是没有威胁的。
曹氏与夏侯氏宗亲
所以,曹睿选择辅政大臣也是从曹氏与夏侯氏的后代中选择,所以选择了夏侯献、曹爽、曹肇,秦郎是曹操的养子,是没有血缘关系的,所以秦朗也没有威胁,是可以被重用的,而燕王曹宇则是曹操的亲生儿子,这也是曹睿临时改变主意的原因所在。
现在来分析第二个问题,为什么孙资、刘放建议曹睿更改辅政大臣时,曹睿就同意了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呢?
起因就是因为燕王曹宇,曹宇因为曹操的亲生儿子,同时还是曹睿的叔父,是曹操的直系亲属,在血缘上与曹操更为亲近,而曹睿是曹丕的长子,曹操的长孙,与曹宇一系其实有些竞争关系,曹睿有些不放心,所以当曹睿最初宣布曹宇为大将军,准备给予辅政重任时,曹宇按照礼制应该推辞,曹睿立即就反悔了。
孙资、刘放与曹爽
中国人本来就是如此,虽然很想做一件事,按照礼仪也是要推辞的,比如曹丕称帝要三次推辞,能说曹丕不想称帝吗?当然不是,这是礼制,所以曹睿任命燕王曹宇为大将军,曹宇也是按礼制推辞一下,结果曹睿就不想任命曹宇了,把孙资、刘放叫来问话,孙资、刘放两人也说曹宇不能担当大任,于是曹宇的辅政大臣就没当成。
孙资、刘放反对曹宇当辅政大臣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们俩与夏侯献、曹肇两人有过节,并且夏侯献、曹肇说过威胁孙资、刘放的话,因为孙资、刘放为了自己的安稳,极力阻止夏侯献、曹肇两人成为辅政大臣。
曹睿在选择辅政大臣时已经是重病了,重病中的人,分析能力已经不如正常人了,再加上曹睿也不想再折腾,于是在孙资、刘放两人的极力劝说,曹睿改立曹爽与司马懿为辅政大臣,这两个人都是孙资与刘放建议并极力劝说的,因为曹爽与司马懿辅政对孙资与刘放没有坏处。
孙资、放放
曹睿虽然同意了孙资与刘放的建议,但当曹睿有些清醒时,就意识到曹爽与司马懿搭档辅佐肯定是不合理的,原因就是曹爽能力太差,又没有工作经验,而司马懿身经百战,在官场上打拼了几十年,两人的能力相差巨大,如果同为辅佐大臣不在一个档次的话,一个人就能很轻易地扳倒另一个,造成独自掌权的机会,那样的话就对曹魏江山社稷有危害了。
辅政讲究的是权力平衡,需要的是相互制衡,但曹爽与司马懿明显就不合理,曹睿也发现了这个问题,准备废除曹爽与司马懿辅政,但孙资与刘放在曹睿病重期间,再次极力劝说,甚至拿着曹睿的手写诏书,这差不多就是逼宫的形式,曹睿在病重期间根本没有精力进行辅政大臣的再次选择,再加上孙资、刘放的刻意坚持,所以最终定了曹爽与司马懿共同辅政极不合理的现象,最终也导致了司马代魏,司马代魏的第一责任是曹睿,因为他选择了错误的辅政大臣,还不如第一次的人选合理。
病重中的曹睿
孙资刘放选择曹爽还有一个机缘巧合的问题,当曹睿问孙资、刘放关于燕王曹宇的情况时,曹爽正好在场,孙资刘放就做了一个人情给曹爽,推荐曹爽为辅政大臣,曹爽肯定要感激孙资、刘放两人了,从某种意义上说,曹爽的运气不错,被选为辅政大臣也有运气的原因,这在政治上有些幼稚,但历史就是如此。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这个问题很古怪,给人听起来的感觉是曹真的后代一直把持魏国政权,其实不过就是曹爽当权十年罢了。曹爽是曹真的儿子,他之所以能掌权,说起来原因有运气的成分。下面我就来详细说说。
第一,魏明帝最初确定的五位辅政大臣名单魏明帝临死前,拟定了辅政大臣的名单,名单上共有五个人,分别是:燕王曹宇(曹操的小儿子)、领军将军夏侯献;武卫将军曹爽(曹真之子);屯骑校尉曹肇(曹休之子)、骁骑将军秦朗。
大家看这个名单,既有曹真之子,也有曹休还子,还有曹操之子,还有夏侯氏。剩下的秦朗是个什么人呢?他是曹操的养子。从这个名单里可以看出,曹爽只是五大臣之一,而且还不是最重要的一人,最重要的、地位最高的是燕王曹宇。
可是,这份名单上的五大臣,最后竟然只有曹爽一人保留下来。而他之所以能保留下来,完全是很偶然的因素。其他人为什么被踢开呢?
第二,刘放与孙资的阴谋这里就要说到两个人,一个是刘放,一个是孙资。这两人都是魏明帝的心腹,两人有多重要呢?且来看看史书的说法:“帝亲览万机,数兴军旅,腹心之任,皆二人管之;每有大事,朝臣会议,常令决其是非,择而行之。”
刘放与孙资的权力太大,引起曹氏宗亲的强烈不满。当时被内定为辅政大臣的曹肇、夏侯献都十分看不起刘放、孙资,两人讽刺说:“公鸡在树上也够久了,看还能活几天。”不想这话被刘、孙二人得知。刘放与孙资当下计议,要想方设法让皇帝更改辅政大臣的名单,削去曹氏权力。
他们决定推出一个强有力的人选:司马懿。
第三,曹宇意外出局刘放与孙资开始筹划推倒“五大臣”的计划,说实话,这件事并不好办。就在这时,燕王曹宇却犯一个错,说实话,这个错实是微不足道,但被两人抓住弱点,最后竟出局了。
事情是这样的:
当魏明帝病重,拟定五大臣名单后,便打算提拔燕王曹宇为大将军兼首席辅政大臣。这时,曹宇推辞了。
其实曹宇并不是真的推辞,中国古代政治有个比较讨厌的传统,就是什么事都要推让一下。推让是种作秀,向天下人表明我并非贪恋权力,一般要推个两三次才接受。一般皇帝对这种把戏也心知肚明,但问题是,曹宇推让的时间不对。为什么呢?因为曹睿已经病得很重了,都快死了。这是临危受命的时候,是表达责任感、担当力的时候,不是推来推去的时候。皇帝这个时候把大权交给你,是信任你,你要对这种信任表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而不是假意推辞。
曹宇在错误的时间推辞了。魏明帝问刘放、孙资:“燕王什么意思?”
这两个阴谋家当即抓住机会说:“燕王知道自己没有能力担此重任。”
这一句话,就把曹宇给拉下马了。
第四,曹爽成为“五大臣”硕果仅存,实是侥幸刘放、孙资的话,如投枪匕首,要知道燕王被列入辅政大臣的第一位,要是连他都不行,其他几个更不必说了。
魏明帝就问两人:“谁有能力呢?”
刘放与孙资打算推出司马懿,可是这个时候曹爽正好也在场。要知道曹爽也是“五大臣”之一,刘放与孙资总不能当面说他也没能力吧。于是两人顺水推舟,说曹爽就有这个能力,当然,他们还推荐司马懿。司马懿的能力,魏明帝当然不怀疑,只是他现在还在辽东战场,尚未返回。
但是对曹爽的能力,魏明帝还是怀疑的,便又问:“曹爽能堪大任吗?”这时站在一边的曹爽大汗淋漓,不敢吭声。刘放在曹爽耳边嘀咕几名,曹爽才清醒过来,照着刘放的提示说:“臣以死奉社稷!”这个回答,虽然内容空洞,听起来却义薄云天,把重病缠身的皇帝感动了一下。
如果不是曹爽刚好在场,他也会跟曹宇等人一样,被踢出辅政大臣的名单。历史有时就是这样阴差阳错。最后,曹睿决定修改辅政大臣名单,听取刘放、孙资的意见,由曹爽、司马懿两人辅佐下一任皇帝。
所以,曹爽能掌权,并非曹真这一脉的曹氏宗亲有多牛,只是阴差阳错,侥幸上位而已。
曹魏宗亲,为何最后掌权的是曹真一脉,而非仁、洪、休、惇、渊?
简单来说,曹真活得久且功劳大,跟皇帝关系好。
一般来说,同在一传的人都会有共同之处,《三国志·诸夏侯曹传》的诸位传主的共同点就是跟曹操沾亲带故,不是曹魏宗室,却享受了超越外姓的待遇。
对于他们本人及其后代在曹魏集团的权力地位变化,可以从三个方面解释,也就是寿命、功劳和关系。功劳越大、跟皇帝关系越好,越能获得高的权位,寿命越长,立功的机会越多,也更有时间给后人铺路,让后代有一个更高的起点。
三个方面结合起来,曹真无疑是诸夏侯曹中的优胜者。
先说寿命,这个方面有两个方向,一个是入伙早,也就是资历老,另一个是死的晚,如果能跟新君打好关系,对后代有莫大的好处。
论资历,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曹休都是最早跟曹操起兵的,资历极老。
太祖初起,惇常为裨将,从征伐。
太祖起兵,(夏侯渊)以别部司马、骑都尉从。
后豪杰并起,仁亦阴结少年,得千余人,周旅淮、泗之间,遂从太祖为别部司马,行厉锋校尉。”
扬州刺史陈温素与洪善,洪将家兵千馀人,就温募兵,得庐江上甲二千人,东到丹杨复得数千人,与太祖会龙亢。
(曹休)以太祖举义兵,易姓名转至荆州,间行北归,见太祖。——《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曹真比夏侯惇等人矮一辈,年纪也要小很多,他本来也不姓曹,是因为生父替曹操征兵被杀,曹操才收其为养子,这给了曹真近距离交往曹操诸子的机会,其中就包括后来的魏文帝曹丕。
太祖哀真少孤,收养与诸子同,使与文帝共止。——《三国志·诸夏侯曹传》
论功劳的话,夏侯惇的技能点全放在政治上面了,处理内政是一把好手,打仗也很猛,可惜打一场败一场。不过曹操跟他关系很好,只得让他高官厚禄搞内政,镇守的都是重要且远离前线的地区,比如洛阳许都等。
夏侯惇去世的点比较巧,正是曹操去世、曹丕继承王位但还没称帝的时候,夏侯惇性格极好,一生清廉,不置产业,对子孙也没有什么铺路之举。
夏侯惇诸子都比较平庸,次子夏侯楙是曹操女婿,跟大舅子曹丕关系好,混成了长安的镇守长官,但从魏延的计策来看(魏延料定夏侯楙会投降),他显然不是威震西境的名将。曹丕死后,夏侯楙的靠山也没了,又跟老婆闹得很僵,被人一告状,就被魏明帝曹叡夺了权位,夏侯惇一脉的权位就此结束。
夏侯渊跟曹操关系也是非常好,曹操违法的时候,是他去顶包入狱,后来还娶了曹操的小姨子,两人成了连襟。
跟夏侯惇不同,夏侯渊是一名猛将,擅长长途奔袭,他当殿军校尉的时候,军中更是流传“典军校尉夏侯渊,三日五百,六日一千。”的话。
夏侯渊勇则勇矣,谋略不足,曹操经常告诫他要注重计谋的运用,但最终夏侯渊还是在定军山被黄忠刷了经验,成为黄忠登顶蜀汉名将的垫脚石。
夏侯渊的子女倒是有出众的,除长子夏侯衡默默无闻,其余诸子或在军政,或在文学,都有一种新秀的表现。比如次子夏侯霸,也是一名武将,经常嚷着要杀入蜀地为父报仇。不过他跟曹爽的关系很好,所以曹爽被杀后,他立刻跑到了蜀汉,智谋远甚其父。
夏侯渊诸子中,三子夏侯称和四子夏侯威跟曹丕关系不错,可惜夏侯称早逝,夏侯威主要在地方任职,没有进入中央。
曹仁是曹操族弟,军事才能很强。曹操起兵初期,兵力少,几乎每次出征都是倾巢而出,这时候,将领的选用就很重要。不论是打陶谦还是打吕布,只要是曹仁在,一般都是曹操亲率主力,曹仁率偏师辅助。
官渡之战时,袁绍排刘备去汝南相助刘辟,曹操担心后方出事,派去救火的人就是曹仁。曹仁不辱使命,把刘备和刘辟各个击破。回军途中又碰上袁绍派来断曹操粮草的军队,大破敌军,方才返回官渡。
到后期,曹仁更是镇守一方边境的大员,他也有给后人铺路的想法,还曾想跟许褚套近乎,打探一下领导身边的事,被许褚拒绝后还记恨了一阵。
曹丕称帝后,曹仁仍是南线的军事长官,他把长子曹泰带在身边,估计是想亲手给儿子送点军功,偏偏曹泰出场的第一场就是曹仁军事生涯的滑铁卢——曹仁惨败于朱桓之手。此战过后,曹仁郁郁而终,曹泰及其弟弟也没什么突出表现,曹仁一脉就这么沉寂下去。
曹洪的能力要弱一些,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在曹操遇险的时候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之后数次参战,大大小小的功劳攒起来也算不低。
不过曹洪的性格有很大劣势,他贪财而吝啬,名声很不好。曹丕找他借钱,他也不借,曹丕称帝后,出于安稳先给曹洪晋升了一大堆头衔,随后找个由头把他贬斥。
因此,虽然曹洪活到232年,把曹丕都给熬死了,但他和他的子孙都再没什么突出表现。
曹休是应该是最有机会与曹真竞争的了,因为他的起步跟曹真近乎相同,年幼丧父,以族子身份投奔曹操,曹操“使与文帝同止,见待如子。”
曹休长大后,更统帅虎豹骑宿卫,曹洪打刘备的时候,曹操不放心,派曹休参军,并告诉他你看着是参军,其实我就是让你当主帅,曹洪自知之明,也放手让曹休指挥,最终击败刘备部将。
曹丕称帝后,曹休镇守南线,曹叡继位后地位不变,但石亭一战,曹休惨败,不久因背上毒疮发作而去世。
曹真也是战功赫赫,但他最大的优势还是比曹休多活了几年,成为曹魏倚重的大将,威望极高,得以逐步扶持以长子曹爽为首的几个儿子,为他们与朝中大臣大号关系。
魏明帝奄奄一息的时候,曾有意让曹休之子曹肇和燕王曹宇等人共同辅佐曹芳,可惜因为中书令孙资等人与曹肇不和,魏明帝被劝说后改了心意,让司马懿和曹爽辅政。
为了稳定,曹肇等人的官职一并被免除,加上曹爽辅政后搞改革集权,司马懿蛰伏不出,一时间,曹爽权势滔天。
只是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趁着曹爽带皇帝出城祭拜陵园,司马懿发动政变控制洛阳,手握皇帝的曹爽竟然就这么投降了,被司马懿夷灭三族,曹魏的命运到此就注定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