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1566最后嘉靖皇帝为什么会说连孙子都不认自己了?
朕的孙儿,也不愿意认朕了!
这是嘉靖皇帝回顾自己一生之后的真情流露。那么他为什么会这么想呢?其实他是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的很失败,居然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
那么此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那就是海瑞的案子。海瑞是一位大清官,可是他却给嘉靖上了一道奏疏,在奏疏中直言不讳地抨击嘉靖,搞得谁也没有面子。
嘉靖索性就把海瑞给关押了,甚至要杀掉海瑞。可是海瑞的性格实在是刚直不阿,为此嘉靖是伤透了脑筋。
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剑,唯有德者方能执之。当初张居正说海瑞是大明朝的国之利器,嘉靖对此不以为然,因为嘉靖认为,海瑞是大明朝的一把神剑,这把神剑不光可以斩杀奸臣,还可以警告帝王。
这是多么难能可贵的人才呢?可就是这样的人才,在嘉靖晚年,居然直言不讳地咒骂嘉靖,很多嘉靖不愿提起的往事,到了海瑞这儿却全都被他给翻了出来。
嘉靖心里当然不爽,就把他弄进了大牢。可是嘉靖并不想伤害海瑞,他希望海瑞能够认个错,为此抛出了萝卜和大棒的把戏。
- 所谓萝卜,首先嘉靖承认海瑞的功绩,认可他是个大清官。只要海瑞能够认错,那么嘉靖就可以给海瑞加官进爵。
- 所谓大棒,如果海瑞你一直不肯认错,那么好了,不光你本人会遭殃,就连你的朋友也会因为你而受到牵连。
- 此后嘉靖又抛出了长江黄河的论调,长江指的就是海瑞这样的好官,指的也是天下百姓这一方,是清澈的。而黄河指的是严嵩、严世蕃这样的贪官,水是浑浊的。
黄河泛滥了,嘉靖要治理,所以他杀了严世蕃,赶走了严嵩。可长江泛滥了,他还是要治理,什么杨廷和、夏言等人,嘉靖也要把他弄下台。
由此可见面对海瑞这件事,嘉靖还是不能放任自流的。他是一座山,他也希望自己的儿子裕王、自己的孙子朱翊钧也能够成为一座山。
嘉靖的教育,裕王未必能够明白,而朱翊钧又太小了。什么是清流?清流就好像是长江一样,既可以灌溉两岸的庄稼,同时也可能淹没两岸的庄稼。也就是说他们既能够养活百姓,也可能害了百姓。
同样的道理,清流和贪官一样具有危害性,因为他们也有泛滥的一天。长江泛滥了嘉靖也必须要想办法治理才对,这才是为君之道。
他自己明白这个道理,可是裕王明白么?并不明白。裕王一味地重用张居正、高拱这帮所谓的清流,已经逐渐失去了治理清流的能力。
年幼的朱翊钧就更加不可能明白了,朱翊钧的岁数太小,就算嘉靖把一切真相都告诉朱翊钧,朱翊钧也没法子明白。所以嘉靖只能寄希望于裕王了。
当时张居正等人在朝中如日中天,失去严嵩和严世蕃的压迫,他们的实力已经足以和皇帝相抗衡,这是嘉靖不愿看到的。
总有一天,国库一空如洗,百姓也一贫如洗,再不改制,便要改朝换代了!
他活着的时候,可以制得住这帮人,可是等到他死了以后呢?裕王一定会对这帮人言听计从,这就失去了为君之道。
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
裕王身体不好,如果英年早逝,那么年幼的朱翊钧,就有可能提前登基。这么一来的话,朱翊钧可就完全成为了清流们手里的傀儡了。
嘉靖不希望这种情况发生,他希望朱翊钧早点明白为君之道。所以欺骗朱翊钧,也就是在给朱翊钧上课而已。
这是嘉靖对自己一生的忏悔。就连嘉靖的孙儿都不认他了,这是嘉靖回顾自己的一生,对自己做出的最后总结。其实事情跟朱翊钧没有关系,一切都是嘉靖自己在唱独角戏。
嘉靖是个无敌聪明的人,他这辈子把群臣玩弄于股掌之中,目的就是为了维持自己皇权的至高无上。从皇帝的角度来说,他这么做一点错都没有,反而值得借鉴。
可是从天下来看,这么做却不对。因为嘉靖将太多的精力花在了权衡臣子身上,权谋之术玩的贼溜,可是与此同时,就忽略了治理国家。
皇帝不为民着想,成天就想着自己的利益,总是玩弄自己的权谋之术。他的聪明用的地方,只有利于他个人,却不利于天下。
这么一来他算是一个好皇帝么?当然不算。你可以说他是一个绝顶聪明的皇帝,但是绝不能说嘉靖是个好皇帝。
嘉靖到了晚年,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从海瑞身上,他切实地看到了自己的缺陷,即使不愿意在外人面前承认,可是他在面对自己的孙儿时,也不得不表露了出来。
嘉靖的意思是,他做了一辈子皇帝,虽然对得起自己,把自己捧得高高在上,可是完全对不起天下百姓,一定会遭到后世的唾弃。
他心里对自己这皇帝,那是失望的。可是又有什么办法呢?一辈子已经这么过去了,这个道理如果他早点想明白该有多好?但是他希望自己的儿孙成为一个一心为天下的好皇帝么?还是不想,他希望他的儿孙跟他一样,善于用人,却不被人所束缚。
总结:嘉靖知道错,却不希望儿孙改错。嘉靖的错,是对天下百姓而言,可嘉靖的对,是对自己而言。所以说嘉靖即使知道了错误,可他是既得利益者,他也不会去改错。
那么他会让裕王和朱翊钧改错么?当然也不会。他希望裕王和万历都能成为他这样的皇帝,只对自己好,至于天下黎民,他不愿多管。
张居正的言论已经严重触碰到了皇权的底线,海瑞的固执也直接抨击了皇权。明知道他们是对的,可嘉靖依旧不可能原谅他们俩。
他不希望裕王被张居正、海瑞这样的人所左右,更不希望万历将来被张居正、海瑞这样的人所挟持。
参考资料:《大明王朝1566》
大明王朝1566最后嘉靖皇帝为什么会说连孙子都不认自己了?
《大明王朝1566》最后一集中,世子朱羽钧和裕王觐见嘉靖,世子进献了“后元神龟”给嘉靖,说天降神龟,就是要告诉天下海瑞说的不对。此时嘉靖还是很欣喜,问世子朱羽钧皇爷爷该怎么赏他时,小小的世子说:皇爷爷不要赏臣,要赏就赏那海瑞,把那他放出来吧。
在将海瑞带到嘉靖面前,与嘉靖、裕王、世子三人论理了一番后,嘉靖又让陈洪把海瑞押回大牢,然后世子朱羽钧就哭了,嘉靖对世子说:任何人答应你的事都不算数,只有你自己能做主的事才算数!随后让黄锦将世子带下去赏点什么。世子走后,情绪崩溃的嘉靖说出了这句:“朕的孙子,都不愿意认朕了!”为什么嘉靖会突然奔溃说出这句话呢?私以为,要理解嘉靖帝说的这句话,理解嘉靖帝生命最后时光的孤寂,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
嘉靖帝心中那堵墙嘉靖帝,大名朱厚熜,是那个昏庸的成化帝朱见深的亲孙子,是被有的人称为明朝最好皇帝的弘治皇帝朱祐樘的亲侄子,也是明朝、甚至中国所有皇帝中最扯淡、最任性的正德皇帝朱厚照的堂弟,而他自己是明朝、甚至中国所有皇帝中最聪明的皇帝。与他相关的之最还有许多,可能他自己认为他是历史上最孤寂的皇帝。
当他还是他老爹兴献王朱祐杬精囊里的N亿分之一时,他就来到了距离京城千里之外的湖广安陆。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9月16日,他降生在了这个没多少人想得起的地方。从小聪慧过人,受他老爹兴献王朱祐杬爱好诗歌和书法、不喜纵情享乐、热衷于艺术和文学的那些雅趣的影响,熜熜小朋友在耳濡目染之下,也深陷其中,有着一个快乐舒畅的童年。若是他那个当皇帝的二货堂哥闹归闹,认真造人传宗接代的话;若是人世间没有灾难和不幸的话。朱厚熜也许会有像他父亲一辈人中,被称为江南四大才子之首的唐伯虎一样的才情,凭着自己正统帝室之胄做个逍遥快活的富贵王爷,可以过着他那当着皇帝的二货堂哥所向往的自由生活。然而,历史没有如果,不幸袭击了他,明朝历史、中国历史选择了他,势必要他出来露个脸,要他留下一点什么,以供后人瞻仰也好、詈骂也好,嚼嚼舌头也行。
1519年7月13日,正德十四年六月十七日,陪了他十二年,给他无尽快活的童年的父亲兴献王朱祐杬抛下他,驾鹤西游了。留下了年少的朱厚熜和他母亲以及一个姐姐永福公主相依为命,他一个半大的少年,将袭为兴王,在长史袁宗皋的辅佐下接管王府,在众人的帮助下做了一家之主。本来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时间会将悲伤抹去,会将幼稚赶走,等平静下来照样可以去追寻自己的人生。可是,历史终究还是选择了他。
正当14岁的朱厚熜可能刚刚平静下来时,他才正式上任兴王五六天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4月20日,他那个二货堂哥正德皇帝也仙游去了,并且他接到太后懿旨,正式宣布朱厚熜为大明皇帝继承人,他将成为大明王朝的皇帝!
受到上天的宠幸,朱厚熜还没反应过来,他就要启程赴京登基为帝了。然而,当年轻、孤寂的朱厚熜在一般代表团的拥护下,赶到北京时,才发现一群老狐狸、老王八蛋已设好圈套等着他了,连进殿的门都要那群老王八蛋瞎嚷嚷。还好继位名正言顺,还好他天资聪颖,还好皇太后还算讲理,最终才在郊外受笺,从大明门入,随即在奉天殿即位。
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5月27日,朱厚熜正式即皇帝位。可是,继位不久,那群老狐狸、老王八蛋就开始来逼他与自己的亲生父亲兴献王理清关系。还好,朱厚熜聪慧、有魄力,要不然自己的亲生父亲都给弄丢了。只是这一折腾就是十多年,时间虽是长了一点,但结局还不错。
本来朱厚熜自己就没什么兄弟姐妹,唯一的姐姐永福公主在嘉靖四年也去世了,后来母亲也去世了,往后他的亲人只有下一代了。大臣都是一群泥鳅般圆滑的老王八蛋,他这个称孤道寡的人,真是太孤寂了。被大臣搞得精疲力尽的嘉靖本想和宫女们开心一些,释放一下压力,没想到她们居然想杀死自己。从此,孤寂、疲惫的嘉靖帝,穿上道袍,修仙问道。臣子呢,他就仿佛孙悟空给唐三藏用金箍棒画个圈子,你们在里面随便玩,要是敢出了圈子,老子将他腿打断或者头砍下来。
往后,嘉靖孤身一人,将年少丧父无依无靠的落寞感、藩王继位那种不安感、帝王的权力欲,连同肉身裹进道袍里,开始了他求经问道的人生。
可是,又有谁能体会到,他心中由这些堆砌而成的那堵心墙是有多么厚重呢?
海瑞“贺表”让嘉靖领悟到什么?岁月匆匆流逝,转眼就到了人生的尽头。
嘉靖帝常年求仙问道,少理朝政。自己画好圈子,让大臣们在圈子里正常的玩,推动者大明王朝这架机器平稳运转。对于大臣,贤时便用,不贤时便黜;用着顺手便用,不顺手时便罢。在他看来,治理从来都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正是老子所言:天之道,犹张弓欤?高则抑之,下则举之;有余则损之,不足则补之。天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平稳,正常运行就好。
可是,当他以为大明王朝这架机器在平稳运转,臣民安康时。海瑞、海刚峰这把大明神剑朝他砍来,令他陷入到了进退两难之地,令他陷入沉思,令他拨云见日。当海瑞的“贺表”呈现在他眼前时,他也是逐渐才领悟到的其中真意的。
第一,当嘉靖帝第一次看到海瑞的“贺表”时,是源自他心理那堵墙本能的反应。嘉靖帝认为是他的儿子裕王连同他的心腹们,打算逼自己退位,交出权力;他看到的是大臣们一个个都在撇清与海瑞的关系,没有人站出来挡在自己前面;他看到的是他的儿子裕王和众多大臣,都想努力保下那个詈骂自己的海瑞。嘉靖那种年少时孤寂无助之感、藩王继位那种心理不安感、帝王权力欲控制着他,他感到无尽的孤寂包围着他,身在无尽的黑暗之中。
“朕知道了,天下的臣民等了好些年了,就等着有这么一个人出来骂朕,接着逼朕退位……上下一心,内外勾结,朕居然被你们蒙在了鼓里。黄锦!”
第二,等朝廷将海瑞拿下,各种审查后,才发现事情不是嘉靖帝想象的那样。自己的儿子裕王没有和大臣勾结准备弑逆,所有臣子都没有参与时。嘉靖帝,才渐渐相信,当然,也没有放下怀疑。直到嘉靖反复读了海瑞的治安疏,直到嘉靖帝亲自到狱中与海瑞对谈后。嘉靖帝才渐渐明白,海瑞的是什么样一个人,海瑞为什么要上这么一道疏,海瑞那道疏的力量。进而,嘉靖才开始从愤怒怀疑,到深思反省,彻彻底底地明白了海瑞“贺表”整件事情的来龙去脉。
嘉靖默然良久:“那个海瑞在疏里也说过,‘夫天下者,陛下之家也,人未有不顾其家者。’他谏的是,朕没有顾好这个家,没有做好这个君父。可现在明白朕已然老了,重病缠身了,再想振作起来也管不好这个家了。徐阶,这几天朕一直在想,退了位,让裕王继位吧。”
“万万不可!”徐阶扑通跪了下去,“正如海瑞疏中所言‘陛下天质英断,睿识绝人,可为尧、舜,可为禹、汤、文、武’。‘百废俱举,此则在陛下一振作间而已。’皇上之雄才伟略天下臣工皆慑服之,今贸然禅位,天下震惊,裕王必然举止失措,进退皆难。伏望我皇上善养龙体,然后回宫视朝,举百废而绝百弊,则我大明粲然中兴可望。千秋万世以后传之子孙,则宗社幸甚,天下幸甚。”
第三,嘉靖帝明白了海瑞“贺表”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并不代表嘉靖真的读懂了海瑞的治安疏,还需要时间。在排除了一切可能的阴谋,确认安全后,嘉靖开始结合海瑞的治安疏,反思自己的过往,反思自己作为君父的一切后。嘉靖帝,他越读海瑞的治安疏越通透,越读越深刻,越读越有力量,当然也越读越悔恨自责,越读越惆怅。其中几个细节很好的说明了这几点。比如,从前信道教不信御医的嘉靖,让裕王将李时珍找来给他治病开药;最后见世子朱羽钧和裕王时,嘉靖帝让黄锦给他找出了龙袍穿上,将原来蒲团换成了椅子;以至最后给裕王的第一道圣旨时,直接说出了“我们朱家的人真是欠百姓的太多了”。其实,最让嘉靖痛心的是,从前没人跟他说这些真相。如今,海瑞说出来时,他已经垂垂老矣,几乎无能为力了。甚矣,呜呼哀哉!
嘉靖望着他,目光中全然没有了平时那种深寒,透出的是寻找理解的孤独:“朕御极这么多年,这么多错处,平时你们怎么就没有一个人敢于奏谏?”
徐阶:“皇上自有皇上的难处,天下无不是的君父,臣等但尽本分去做就是,怎能诿过于君上。”
嘉靖:“那么多委屈,那么多艰难,你们是怎么做过来的?”
徐阶的眼睛又湿了:“一个‘敬’字,一个‘诚’字,但凭这两个字做去。”
嘉靖:“这是大道理,有时候大道理并不管用。像那个海瑞一样,说些实在的心里话吧。”
为什么嘉靖突然奔溃说出了这句话?海瑞“贺表”事件的审理过程中,从嘉靖帝明白了一切后,嘉靖帝就不断示意要赦免海瑞。嘉靖帝明白,海瑞说的对,可是天下人都不愿主动为海瑞请求赦免,也无人愿意、敢于出来维护自己作为君王的脸面。其实也就是说,天下人都认为海瑞说的对,既然海瑞说的对,那错的只有自己,当然嘉靖已经知道自己确实如海瑞所说。可是,大臣们懂的自己的意思,却没人出来说,不肯维护自己作为君父被海瑞骂了还要赦免海瑞的脸面也就算了。最让嘉靖帝痛心的是,他的那些大臣,一点都没改变,一点都没觉醒,一句真话都不愿说,仍像从前一样各有各的心思,能忽悠就忽悠。
嘉靖帝回望自己的后半生,朝政大权握在手,坐观群臣争斗,静心玄修,连儿子几乎不见。在生命终点的门槛,遇到海瑞写的这么一席话,猛然觉得自己对天下、对百姓、对亲子确有疏忽,被海瑞说中了,且也觉醒 了。可是,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只能寄希望于后人,惟一能做的就是为后人铺铺路。但是自己的儿子也不懂自己,想保海瑞可是却不敢说真话。连自己在为他继位、改革铺路都看不出来。
当然,最让他伤心到奔溃的是,就连还不懂事的世子,也如同天下人一般。世子朱羽钧所说的那一些都是张居正等人教他的那些话。所以嘉靖说出了: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人人都知海瑞是骂自己这个皇帝的,可是没人愿意保护一下自己,人人都不理解自己。天下人不理解也罢了,儿子裕王不理解也罢了。可是,还未世事的世子也和天下人一般,别人骂了爷爷,孙子出于本性的维护一下的亲情都没了!这是寻常百姓家的孩子,自然该有的反应呀!
这是嘉靖帝人生最后期间,回顾一生,觉醒后的幸酸,他这一生是在太孤寂了。
所以嘉靖帝说出了那句让他痛心到落泪的话:“朕的孙子也不认朕了。”
结语“朕的孙子也不认朕了。”多么悲凉的一句话!
这是一个情感丰富却内心孤寂了一生的人,在人生道路尽头,渴望得到一点本该有的温馨地慰藉,却求而不得的悲鸣!
我来问道无余说,云在青天水在瓶,这一切不都是自自然然地君臣之情、父子之情、爷孙之情么?到底怎么了呢?
三花聚顶本是幻,脚下腾云亦非真。甚矣,呜呼哀哉!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