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导语:

冉闵和岳飞,都是抵抗异族的军事统帅,可是我们更加了解岳飞,冉闵越鲜为人知。这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两个人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冉闵被称为冉大帝,其实真的是高估这位老兄了,他的杀胡令已经违背了人性,不管是谁都下不了这个手。再说了,死在他手里的汉人,难道还少么?杀胡令只不过是为了政治需要罢了。

岳飞身上的标签,不应该是抵抗异族,因为宋朝也有很多其他民族杂居在一起。他的标签应该是精忠报国。岳飞用一生的努力,告诉后世所有男儿,到底该如何报效自己的国家,这一点是冉闵远远比不上的。

岳飞是爱国,放在任何时期都值得推崇。

背上的尽忠报国其实就已经能够诠释岳飞的一生了,我们不用去崇拜冉闵那样的人,世上的皇帝能有几个?亿万人中才选出了一两个。

可是世上的臣子却有千千万,任何一个人都有机会成为尽忠报国的爱国臣子。这就是岳飞被世人传扬的积极意义。

抵抗金人,只是岳飞的报国方式中的一种,其实除了对抗金人,岳飞也在南宋剿灭山贼、平息叛乱,做了不少爱国的事情。

先臣天性至孝,自北境纷扰,母命以从戎报国,辄不忍。屡趣之,不得已,乃留妻养母,独从高宗皇帝渡河。河北陷,沦失盗区,音问绝隔。先臣日夕求访,数年不获。俄有自母所来者,谓之曰:“而母寄余言:‘为我语五郎,勉事圣天子,无以老媪为念也。’”乃窃遣人迎之,阻于寇攘,往返者十有八,然后归。先臣欣拜且泣,谢不孝。---《金佗粹编》

除了清朝以外,其实每个朝代,都希望自己的王朝有岳飞这样的忠臣。清朝之所以不宣传岳飞,那是因为清朝的祖先是金国人,所以他们对岳飞有点小反感,但是难道他们也不喜欢岳飞这样的忠臣么?当然非常喜欢。

如果岳飞有谋反之心,其实皇帝12道金牌下来的时候,他就不会赶回去。他能够赶回去,就说明岳飞没有谋反的想法。

什么迎奉二圣、干扰立嗣,这些都没办法证明岳飞不爱国,而且皇帝诏令一下,岳飞就能赶回来,这样的臣子,皇帝才会喜欢。

因此后世之君都希望有岳飞这样的臣子,既有能力,又有忠心,所以赵构下台以后,宋朝皇帝开始陆续给他平反,后来更是被封为岳王爷。

冉闵的杀胡令是政治手段,一切为了自己的权势。

我们都知道冉闵是五胡乱华时期的一颗明星,为什么呢?因为胡人南下以后,大肆杀戮中原汉人,导致大量有实力的汉人选择南渡,而没实力的汉人,只能成为待宰的羔羊。

  1. 冉闵本来就是胡人石虎的养孙,他早年跟随父亲一起在赵国效力,屠杀了大量汉人。他本人若是没有上场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冉魏了。
  2. 赵国石虎去世以后,太子石世继位为帝,石遵被任命为左丞相,可是冉闵却支持石遵称帝,所以帮助他夺取了皇位。
  3. 石遵也曾经答应过冉闵,让他好好努力,将来立他为太子。可石遵上位以后,却把儿子石衍立为了太子,冉闵心里当然失落。

他通过权谋掌控了后赵的军政大权,石遵死后,石鉴做了皇帝,便想着要杀掉冉闵夺取他手里的权力,结果被冉闵反杀。

在这种情况下,冉闵登基称帝,他已经和后赵皇族撕破脸皮了,所以无法得到胡人的支持。所以他才会选择颁布杀胡令。

初,遵之发李城也,谓石闵曰:“努力!事成,以尔为储贰。”既而立衍,闵甚失望,自以勋高一时,规专朝政,遵忌而不能任。闵既为都督,总内外兵权,乃怀抚殿中将士及故东宫高力万余人,皆奏为殿中员外将军,爵关外侯,赐以宫女,树己之恩。遵弗之猜也,而更题名善恶以挫抑之,众咸怨矣。而又纳中书令孟准、左卫将军王鸾之计,颇疑惮于闵,稍夺兵权。闵益有恨色,准等咸劝诛之。---《晋书》

这杀胡令实在是太残忍了,不问老幼妇孺,只要是胡人,那就难以幸免于难。而且杀胡令颁布后,诛杀的汉人其实也不在少数,所以谈不上什么民族仇恨。

冉闵的所有行为,都是在为自己的权势做铺垫。他是贵族阶层的人,怎么可能去考虑老百姓的生死荣辱呢?

冉闵为了自己,岳飞为了国家。

冉闵的所作所为,都是为了他个人的利益。灭了胡人,其实就能够建立他自己的政权。他也的确是这么做的。

当然了他的行为在一定程度上,为汉族人在五胡乱华时期,争取到了一定的颜面。五胡乱华时期,汉人的战斗力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

至于岳飞,其实跟冉闵完全不是一个类型的人。他始终都是南宋的一名将领,始终都需要听从宋高宗赵构的调遣。

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利益而努力,而是为了整个国家的利益而奋斗。这么一来他和冉闵之间,其实该宣传谁,一目了然。

后是统治者,当然不会宣传冉闵,因为这小子会推翻你的政权,建立自己的政权。就算代表了所谓的民族正义,也不能过多推广。

反倒是岳飞却可以好好利用一下,这么忠心的忠臣,你看看立下了多少战功,最后宁可被杀也不会背叛自己的君主,大家要好好学习学习。

总结:宣传是为了给这个时代创造良好的效益。

宣传岳飞,当然是为了培养更多像岳飞这种只知道付出,不知道回报的大臣。不宣传冉闵,是为了防止大臣们权倾朝野以后,想着的是建立自己的王朝。

由此可见,我们在历史上看到的很多名人,其实都自带宣传效应。比如说忠义无双的关羽,那就是统治者希望大家都要学习关羽,对刘备从一而终。

参考资料:

《晋书》

《金佗粹编》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冉闵(-352年),字永曾,小字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西北)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称。350年称帝,国号大魏,史称冉魏。352年冉闵突围不遂,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斩于遏陉山,后被追谥为武悼天王

蔡东藩评价冉闵说,冉闵趁石氏内部混乱,消灭了石虎一族,又下灭胡令,称帝于邺城,然后隔着长江向东晋喊话,如果我们联合起来,那么中原可以复兴,可以扫除羯

胡,恢复大汉的传统。但是,冉闵也不过如同段匹磾这样的人物。

段匹磾是辽西鲜卑人,晋朝的官,做到幽州刺史。刘琨来投奔他,约为兄弟,共同攻打石虎羯胡政权后赵。刘琨是汉室后裔,五胡乱华之时,他坚守晋阳九年失败,投奔段匹磾,本以为可以与段匹磾一同消灭后赵。但是,段匹磾却因内部原因,把刘琨给杀了,民心失去,段匹磾又为石虎所败。他投降做了后赵臣子,却在街上坚持穿普朝朝服,号召汉人等反对后赵,被石虎所杀。蔡东藩说,这不见得段匹磾就一心归晋,否则怎么把刘琨给杀了呢。段匹磾并不是为了国家统一或者忠于中原王朝而要留用刘琨,只不过是为了自己扩大势力和地盘。只因形势不同而采取的不同对策,按现在的说法是投机主义。

而冉闵的情况很是类似,冉闵杀胡人,也是为了生存计,或者出于仇恨,因为胡人滥杀汉人,最主要的目的还是扩大自己的势力。冉闵的祖先是汉朝官员,冉闵当然是汉人。目睹汉人被胡人当两脚羊吃掉,下杀胡令是为报复,也是想以此赢得民心。

他建立后魏后,向晋朝喊话,晋朝没有理他。大约晋朝也是看清了冉闵的野心。果然,不到5年,冉闵就失败了,败于扩大地盘,败于对燕国的自保之战。

虽然,冉闵杀了很多胡人,对汉人的确有功劳。但是能以英雄相称么。英雄最主要的特点是道义上的英雄,不为私心而谋大众。私德有亏,是称不上英雄的。

而岳飞是将大义放在首位,精忠报国,几乎是到愚忠的地步,对于朝廷的安排虽然有意见还是一一执行,12道金牌才把岳飞召回,岳家军深得民心,纯粹出于救国爱国之义,是冉闵万万不能比较的。

吕思勉评冉闵,遂为之恕。彼闵蒙乃父之余荫,受石氏之豢养,予以高官,给以厚禄,大马犹知报主,闵犹人耳,何竟不顾私恩,对宠我荣我者而反噬之?况羯虽异族,远系从同,必欲尽歼无遗,设心何毒?是可忍孰不可忍?而谓其能顾祖国,必无是理。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你好,我是千年历史千面游,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这个问题,我们就要从两人历史的发展脉络来说了。

我先说冉闵吧。

现在我们熟悉冉闵,就是所谓的《杀胡令》三道,已经网络流传的所谓《讨胡檄文》,以及冉闵的战绩。但是我要说的是,这三者都不靠谱。先说《杀胡令》三道,可以去看《晋书》,第一次杀胡令,本来对付的是孙伏都、刘铢的三千羯人武装,因为他们想杀死冉闵,和所谓的“向胡人复仇”半毛钱关系都没有。为了彻底消灭孙伏都武装,冉闵才下令“六夷凡敢动用兵器者一律斩杀”。但是对付这些正经的胡人武装时,冉闵的军队力不从心,竟然让他们某些人攻破城门而走。于是冉闵发布第二道令,让胡人汉人政治站队,后来大部分胡人不跟他,他才开始发布第三令,对胡人展开屠杀。可见整个过程中,冉闵从来没有表现出那怕一丁点民族主义,纯粹就是政治上的党同伐异。而且,整个事件中,被裹挟杀死的汉人也有不少。说他是民族英雄,我是坚决不会同意。

再看战绩。冉闵的战绩,从《晋书》和《资治通鉴》里边的记载来看,没什么拿得出手的。他确实有两次很酣畅淋漓的胜仗,分别时邺城用千余骑兵破石琨7万士卒;然后还是在邺城用七千左右骑兵破刘显7万士卒。剩下的,公元350——351年的襄国之战、还有最后两万步兵对抗慕容恪10万骑兵,最终结果都是落败。虽然和慕容恪打的很精彩,但是他在战略选择上的匹夫本色也被暴露了出来。他算是一员猛将,但不是帅才。

再看看网络流行的《讨胡檄文》,里边随便摘两句,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讨胡檄文》中有一句:“而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这句话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众所周知,骆宾王(约619—约687年)是唐朝人,他生活的年代比十六国时期的冉闵(?-352年)要晚了约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语句竟然直接照搬骆宾王的《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

再看下一句:“凡此种种,罄竹难书!”。“罄竹难书”这个成语出自祖君彦为李密写的讨伐隋炀帝的檄文:“罄南山之竹,书罪未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旧唐书·李密传》)。李密(582年-619年)是隋朝人,他生活的年代也要比冉闵(?-352年)晚两三百年,那篇号称是冉闵所作的《讨胡檄文》里面的成语竟然出自李密的檄文。

还有一句更露骨:“中原危矣!大汉危矣!华夏危矣!”。这句话模仿自我党在1937年7月8日通电全国号召抗日的电文“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

看明白了吧?这篇讨胡檄文,最早的出现时间也不早于1937年,是一篇东拼西凑的伪作!

至于它是怎么出来的,我说一下我的个人意见。我们可以看看这个时间点,1937年以后,是什么时代?抗日战争。这个时候民族危亡,需要一个能够体现中国人杀伐霸气的人出来激励民族士气。中国外族入侵的最惨痛历史是什么时候?五胡十六国!那其中谁最能杀胡人,或者说,谁曾经有过大规模杀伤胡人的?冉闵。于是,冉闵就被挑出来,塑造成了所谓的民族英雄。换句话说,冉闵的民族英雄身份,是1937年以后才树立起来的,比起对岳飞近千年的崇拜,他这点儿宣传时间根本不值一提。

关于岳飞

岳飞身上,有我们民族最欣赏的诸多品质。比如说对国家的忠诚、对敌人强大的打击能力、死于自己人手中的悲情、壮志难酬的遗憾,都是我们民族平日津津乐道的苦情情节。而且,岳飞是真正从抵抗金军到北伐金国的人,非常带有民族特性。因此,到了韩侂胄时期,岳飞的形象便趋向‘神化’。”1204年,岳珂携大量证据上书朝廷,为祖父岳飞平反。仅一月后,宋宁宗便下诏追封岳飞为“鄂王”,将岳飞作为北伐的“神主牌”。这之中的原因,就是南宋准备改变政策,要北伐了,要树立一个对抗金国的典型。这之后的元朝,脱脱主持修撰《宋史》和《金史》,也是采取的褒扬宋朝的政策。如此一来,岳飞的形象就被当做民族英雄树立了近千年,同时逐渐有了神格,成为老百姓的精神崇拜对象。这都是冉闵比不了的。

总结。

我说的冉闵的部分比较多,是因为真正把史书看下来,这个人真的没有任何“民族英雄”的特质,顶多就是一个五胡时代的汉人军阀。而岳飞,是真正带领汉族武装抵抗、反击异族入侵的,具有强烈的民族特性,他的名气更大是应该的。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首先我们需要解释下民族英雄的定义:民族英雄,是指维护国家领土、领海、领空主权完整,保障国家安全,维护人民利益及民族尊严,在历次反侵略战争中,献出宝贵生命和作出杰出贡献的仁人志士。

然后,我们再来看冉闵的身份信息:冉闵,汉朝名将之后,祖父是东晋乞活帅,父亲和他分别被胡人(石勒和石虎父子)收养。因在胡人群中长大,所以或多或少还是带有胡人的狼性。在后赵石虎时期,作为攻晋的急先锋,数次打败东晋东征军。连斩东晋数员大将。石虎石虎死后参与了皇室的夺权旋涡。反复无常,反复在诸皇室之间挑唆征战。最终夺取了后赵的江山。夺去了江山后,自己当了皇帝。(这在晋朝人眼里算是僭越)因为小时候受到了胡人的虐待。(当时中原地区的汉人,与猪狗无异。)所以一掌权后冉闵就颁布杀胡令,(因为在当时情况下,胡人是不愿听从一个汉人调遣,不愿意为汉人卖命的。)所以冉闵就觉得还不如清除这些异类,搞单一民族。而他这一操作,在当时的情况下,得到了绝中原大多数汉人的响应,纷纷来投靠他,响应杀胡令。(其实这种做法相当于二战时期的希特勒,在现代来看,不利于民主团结,以防被那些不良分子利用钻空子来搞破坏。)

因为其反复无常,之前有斩杀数员晋国大将。所以冉闵派使者到东晋请求联盟,也无答复。(就好比大汉奸汪精卫在日本快要投降时,突然反正没有大情操的人会原谅他吗?不会,所以东晋朝廷无一人支援他就是这个理)最终由于治国无方,听信谗言,在中原战场上与各族胡人混战而死。

再看看我们岳武穆,岳武穆的事迹大家都如数家珍,我就不一一列举了,从小立志精忠报国,一直是南宋朝的臣子,先是夺建康,后是平洞庭湖匪患。最后四次北伐。无一不是民族英雄的行为行径。就连最后被莫须有的罪名诬陷杀头,也不愿潜逃背上罪名。这是忠臣良将的典范,而且在后世的朝代中,帝王为了巩固统治,也是特意宣传岳飞的这种忠臣良将形象。而冉闵虽然救了汉民族,但是他的某些性格为封建统治者不容。所以就淡化了冉闵的英雄形象。

所以就会有今天我们看到的结果。

大家好,我是《透过影视知历史》,大家可以关注我知道更多历史故事。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曾经的民族英雄冉闵,为何不再出现在历史教科书上?

第一 ,我们的历史教科书需要十 分谨慎的编写 民族关系。不仅要符合历 史形成的民族现状,也要考虑历史教育对当今民族关系产生的影响。冉闵‘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思想不符合现在名族团结的主流趋势,会对学生产生不恰当的影响。

第二,他所创立的冉魏政权不到三年,相较于其他政权存在时间太短,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不可能都详细记载在教科书上。

第三,现在有些说法把冉闵奉为汉族的英雄,说他拯救了北方汉族,这其实有点夸大其词了。他执行了联络汉人杀胡人的政策,主要是为了对抗与他争权夺位的羯族权贵。然而在冉闵的大屠杀中大批其他少数民族,以及非河北籍的汉人也在迁徙途中均遭到惨重损害。

“冉闵大帝”的冉闵拯救了濒临灭种的汉族,为何却被后世辱骂千年?

冉闵大帝颁布了一个“杀胡令”,这个杀胡令是不论男女老幼都杀掉,所以说是存在滥杀无辜的。他的行为是体现了当时的民族矛盾严重的冲突。

我们要知道魏晋南北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时期,它的特殊性就在于民族矛盾,民族冲突特别的严重。当然,民族冲突中也蕴含着民族融合,所以我们看后来结束南北分裂的隋朝以及唐王朝的皇室都是胡汉杂糅的血统。

但是在最开始的时候,主要的表现形式是民族冲突。历史上的五胡乱中华,指的就是少数民族,匈奴、羯、氐、羌五个民族,对中原大地的掠夺和屠杀,所以在那个时候才有了永嘉南渡。无数的汉人,从北方迁移到南方,就是为了躲避战乱,躲避屠杀,但是客观上促进了我们南方的开发。

当时的仇杀已经到了非常令人发指的地步,像屠城这一类的只是小儿科,当时的羯族非常的残暴,他们是吃人的,把人称作双脚羊,用来当做军粮,一路烧杀抢夺。冉闵大帝,他是后赵武帝石虎的养孙,虽然他是后赵的人,但他本身是汉人,他对这种大肆屠杀同胞的行为是非常的不满,但是,以他当时的权力并不能去阻止这样的事情发生。

等到他后来夺取了后赵的权力之后,他建立冉魏,并且颁布杀胡令:凡是能够斩首胡人首级送到凤阳门的,都能够升官加爵。这道旨令出来以后,冉闵亲自带队去诛杀,无论男女老幼全部杀掉,也是这种存在滥杀无辜的行为使得冉闵大帝背负了千年的骂名。

冉闵和岳飞都是汉民族抵抗异族的代表人物,怎么看待岳飞成为民族英雄而冉闵却鲜有关注?

冉闵与岳飞都是汉民族的英雄!他们都是捍卫本民族的杰出代表!鲜有人知的英雄多了去了不止冉闵一个,苏定方、李定国、夏完淳、张煌言、张名振等等都是汉民族血性悍将,史书上也鲜有记载,关注少并不能抹杀他们抗击异族的英雄壮举!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