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其实刘备伐吴的声威,是被无限夸大了。大家都认为孙权很怕他,甚至认为他想打下荆州,轻而易举。

这就是孙权的高明之处,在演义里,又把范疆张达给杀了,又打算把荆州还给刘备,甚至要把妹妹还给刘备,其实这是孙权的骄兵之计。

实际上刘备的军队,只打到了夷陵,根本就没有踏入荆州的地盘。刘备在秭归击败了吴军这是真的,可是再往前,就寸步难行了。因为陆逊镇守夷陵道,在这里集结了吴军,彻底击垮了刘备,所以不存在刘备见好就收的情况,因为他还没见着什么好处。

01孙权迁都武昌,那就是要吴军将士死战不退了。

此前孙权的都城设在建邺,在吕蒙设计夺取荆州以后,孙权一反常态,特地将都城迁徙到了鄂州,在这里建立武昌城。

  1. 这是大家心里都明白的事情,因为每次迁都,都代表都城所在地就是前线。孙权的都城曾经在京口、柴桑等地,现在迁徙到武昌,就是为了防备刘备的入侵。
  2. 孙权对荆州还是比较上心的,他夺取荆州以后,认为这里就是东吴的屏障。如果失去了荆州,那么刘备便能够一马平川,夺取整个东吴。
  3. 这是有点道理的,但是也比较困难。想想当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已经夺取了荆州,却依旧被孙刘联军彻底击溃,这就说明了一点,所谓的一马平川,也未必就能真的很容易。

那么孙权为什么要这么宣传呢?为了营造一种紧张的气氛,以此让所有将士们都感到身上肩负着重任。

孙权想要用迁都告诉大家,东吴的都城就在武昌,如果刘备占领荆州,那么东吴就直接亡国。其实真的会亡国吗?当然不会,过去刘表活着的时候,孙权没有荆州,不是活的好好的嘛!这也是一种激励措施,他要让将士们明白,他们背后保卫着的,是他们的家人。

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吴将陆议、李异、刘阿等屯巫、秭归。将军吴班、冯习自巫攻破异等,军次秭归,武陵五谿蛮夷遣使请兵。---《三国志》

而荆州最后一道防线,那就是夷陵、夷道,过了这里,那就是江陵城了。只要刘备打下夷道,那么江陵城就会遭到威胁。就算是这样,这也仅仅是荆州有可能被刘备吞并而已。

02刘备打下了秭归,全军上下都骄傲了起来。

刘备大军从益州出发的消息,传到孙权耳朵里,孙权其实就有了策略。他表面上希望继续和谈,其实已经做好了抵挡刘备的准备。

尤其是派遣陆逊、李异等人在秭归地区驻防,其实就是为了防备益州入侵的兵马。可是刘备已经派遣吴班和冯习打下了秭归。

二年春正月,先主军还秭归,将军吴班、陈式水军屯夷陵,夹江东西岸。二月,先主自秭归率诸将进军,缘山截岭,於夷道猇亭驻营,自佷山通武陵,遣侍中马良安慰五谿蛮夷,咸相率响应。镇北将军黄权督江北诸军,与吴军相拒於夷陵道。夏六月,黄气见自秭归十馀里中,广数十丈。---《三国志》

可以说这次进军秭归,非常轻松,吴军的防备力量实在是太薄弱。这不由得让刘备感到了些许骄傲,他觉得东吴的兵马也没什么了不起的。

刘备作为蜀汉统帅,他这么想的话,那他手下的将士们自然是更加骄傲了。这样一来孙权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1. 用一座根本就守不住的秭归城,将刘备的兵马搞得骄傲起来,这笔账根本不吃亏。因为孙权在后面的夷陵、夷道都布有重兵,实在不行,退回江陵固守也是可以接受的。
  2. 刘备这边是大张旗鼓地东进,派遣吴班、陈式攻打夷陵,而刘备自己带领大军前往夷道猇亭。黄权负责在江北与刘备隔江相助,而马良则带兵接应武陵五谿蛮夷的大军,与之会合以后,一起攻打东吴。
  3. 看似士气如虹,可问题是刘备在夷道这边压根就动不了了。莫说是越过猇亭进攻江陵,他连猇亭都过不去。

在这里被陆逊挡住了半年多时间,愣是不能往前一步。士兵们骄傲的情绪一下子低落到了谷底,这个时候陆逊再出兵,可就没什么太大的问题了。

03刘备折了老本,却连荆州的毛都没摸着。

关于刘备这次带了多少人马,其实并没有一个定论,演义里是带了七十多万,从当时汉朝人口来看,这个数据不太靠谱。

但是也绝对不可能只有现在瞎传的三五万人马,这次东征刘备不仅要拿下荆州,还要灭了东吴,三五万人马真不够人家塞牙缝的。

后十馀日,陆议大破先主军於猇亭,将军冯习、张南等皆没。先主自猇亭还秭归,收合离散兵,遂弃船舫,由步道还鱼复,改鱼复县曰永安。吴遣将军李异、刘阿等踵蹑先主军,屯驻南山。秋八月,收兵还巫。司徒许靖卒。---《三国志》

况且从刘备排兵布阵的方法,也可以看得出,这一次大军可谓是倾巢而出。就算被击败了以后,刘备停在了白帝城,都吓了孙权一跳,生怕刘备再一次进攻,可见人数并不少。

刘备老本算是都折在这里了,否则他也不会在白帝城活活气死了。那么他最远打到哪里呢?只打到了猇亭而已,也就是现在的宜昌猇亭区,连宜都都没到,又怎么可能打得下荆州呢?

这一点也就是刘备最生气的地方,如果打下了荆州,再遭到惨败,那他或许还没那么生气,毕竟胜负是很正常的。

可刘备这位征战四十年的老将,还没开始打胜仗,就被不知名的陆逊给打得节节败退,这当然是不能让人接受的。

总结:孙权假装求和的时候,刘备就应该一边进军,一边谈条件。

刘备在军事上的确是有比较高的成就,可是在政治上却并不成熟。尤其是这次攻打东吴,天时利地人和都不合适,却偏偏要做这种事情。

当时东吴已经占据荆州,兵精粮足,而且还有山势作为天然屏障。此外蜀中不少大臣对伐吴都是持有异议的,在这种情况下,刘备的确需要反思。

孙权得知刘备伐吴,首先提出了议和,其实这就是刘备的先决条件了。既然孙权要议和,那么完全可以谈谈议和的条件。

一来可以看看孙权给的底线是什么,二来可以悄悄进军,杀孙权一个措手不及。打下秭归以后,再把和谈的事情放到桌面上再谈,一步步往前推进,看孙权要出什么招。场面上留有余地,战场上攻城略地。

参考资料:《三国志》

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夷陵之战是刘备一生中最后一战,也是刘备一生中最耻辱的一战,只因为孙权袭夺荆州,杀死关羽,刘备不惜举国之力一战。

战前,赵云曾经以国贼是曹魏为由,劝谏刘备不要攻打东吴,刘备不听;战中,诸葛谨曾经给刘备写信,劝说刘备应该以大局为重不要攻打东吴,刘备仍然不听。就连孙权向刘备求和,刘备也仍然不听,刘备是铁了心要攻打东吴。

刘备为何如此坚决地要攻打东吴,他就不怕攻打东吴的同时,曹魏大举南下攻蜀,让蜀汉的事业毁于一旦吗?

刘备

刘备当然怕。在事前刘备曾经派人以吊唁曹操之名打探曹魏的态度,但被曹丕斩杀了使者,即使如此,仍然没有挡住刘备的伐吴之战,刘备伐吴的最大目的是拿下荆州,最重要的是拿下江陵,因为荆州是刘备建立帝业的基本条件,没有荆州,刘备就失去统一天下的实力,对于这一点,刘备势在必得,所以刘备发动针对东吴的夷陵之战。

从上帝视角来看,刘备发动夷陵之战没有错,错的只有发动战争的时间不对,如果刘备能等到曹丕与孙权政治关系破裂再发动夷陵之战,那样将很有可能赢得最后的战争,可是刘备没有。

刘备发动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双方的兵力对比其实是旗鼓相当的,刚一开战刘备手下将领就一直在打胜仗,直到六个月后,刘备才打到了夷陵地区,也就是今天的湖北省宜昌市,这个时候,刘备就把自己的大本营从秭归县搬到了夷陵,相当于从今天的湖北省秭归县搬到了湖北省宜昌市,如果以蜀汉的国界来算的话,刘备已经向东吴境内,或者说向荆州境内推进了800里,这也是曹丕所说的800里连营。

如果这个时候的刘备头脑清醒,暂时停止攻击东吴,而是在夷陵地区稳打稳扎,与陆逊对峙,而不急于死战,陆逊也无法看出刘备的破绽,从而击败刘备,最多也就是双方对峙,然后继续对峙下去,因为这种对峙对刘备来说是有益的,而对于东吴来说是有百害而无一益的。

根本原因在于地理位置,蜀汉失去荆州后,基本盘全部在益州,益州易守难攻,靠着地形复杂有利于防守,如果刘备见好就收,与东吴在夷陵对峙的话,孙权将面临巨大的政治和军事双重压力,因为孙权投靠曹魏只是权宜之计,他不是真心要投靠曹魏的,仅仅是为了避免两线作战。

夷陵之虞

从这一方面来说,孙权要面临来自西边刘备的攻击,又要在政治上不断地忽悠曹丕,又不愿意拿出投靠的真凭实据来,比如派遣儿子到曹魏当人质,这是典型的政治手法,但是孙权统统没有做这些安排,短时间内能蒙住曹丕,时间一长,曹丕肯定会发现孙权在忽悠他,到那个时候的话,孙权肯定会面临两线作战,到时候孙权那一点基业在刘备与曹丕同时攻击下能不能保留下去还是未知数。

再说了,刘备的大后方在益州,曹魏在短时间内是无法攻击蜀汉的,因为攻打益州只有两条路,一是从关中经秦岭到达汉中,另一条是从荆州经长江三峡由水路进入益州,这两条路对于曹丕来说,短时间内都是不容易实现的。

相对来说,曹魏与东吴的地盘全面接壤,从荆州一直到长江入海口都是双方的国界线,曹魏可以很容易地对东吴发起攻击,简单的说,曹丕打孙权很容易,打刘备很困难

孙权与陆逊

所以,刘备之所以在夷陵没有见好就好反而继续对孙权用兵宁愿死战到底的根本原因有三个:

1、曹丕打孙权很容易,打刘备很困难。即便如此,刘备仍然在长江以北部署了黄权率领一万人防备曹魏,双重保险之下,刘备觉得曹丕没法攻击自己,要攻击也只能攻击孙权,所以刘备有恃无恐继续攻打东吴。

2、刘备已经轻易打进了荆州境内八百里地,前期战争的过于轻易,让刘备产生了轻敌和头脑发热的情况,以为只要一鼓作气,荆州最重要的江陵城就能拿下,到时候就能收复荆州为关羽报仇了,因为夷陵的背后就是荆州,两地相距非常近。

刘备

3、刘备收复荆州的决心势在必得。失去荆州地盘的刘备就永远地变成了割据势力,而这违背了刘备终身的理想,刘备的理想是统一天下,建立一个以汉为国号的统一王朝,没有荆州,刘备的愿望就能实现,同时也永远地失去了角逐天下的梦想,这是刘备不愿意看到的。

三个原因综合之下,刘备作出了错误的决策,仍然在夷陵与陆逊大打出手,而且还不顾一切地寻找战机,要知道夷陵的地形对陆逊来说是易于防守,对刘备来说是难于进攻,所以刘备在攻打夷陵时,遭受了挫折,发现根本无法拿下夷陵。

火烧连营

刘备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如何攻破夷陵,却没有想到自己在夷陵前线已经露出了2个致命的破绽给陆逊,这两个破绽就是:

1、放弃水军。

2、让所有军队在密林中驻扎,躲避酷暑。

前一个破绽让陆逊完成了刘备军队的合围,陆逊派出所有的水军利用水路乘船绕到刘备军的背后包围了刘备,完成了合围。

后一个破绽让陆逊得以实行致命的火攻,因为刘备的所有军队都驻扎在树林中躲避酷暑,温度高,气候干燥,只需要一把火,就能把刘备所有军队烧回益州。

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刘备能够从几十人兵败当阳投奔孙权后迅速发展壮大,首先是马谡的哥哥马良为他提出得"南征四郡,积收钱粮"的发展基本的方针,有了荆州,开始有大军团能夺取益州,汉中坐了皇帝。伐吴时,但孙权己经跟着曹丕,要穿着一条裤子。

在襄樊战役中,刘备的关羽,趁襄樊空虚之际出兵杀向襄阳夺取南郡。东吴孙权刚为十岁孙登(209一241),就去关羽那里,要关羽把己经风华绝代的佳人女儿配给。气得关羽大骂使者,也骂孙权为狗,说虎女怎能配犬子。孙权就是要明显挑衅激怒关羽,已经联合了曹操,好找出兵借口。

借着曹操带全国之兵,都在扬州驻扎。形成包围要消灭关羽之军时候,关羽却昏然无知,依然在围困破败樊城,大水淹灭于禁七军后于禁投降,得到襄阳城,还要灭几干曹仁的军队。

刘备在鲁肃为完成周瑜制定挟刘备去夺刘璋的益州,留刘备守在益州,再联合马超兵出汉中,统一天下战略。周瑜死后,鲁肃要刘备独去夺益州。孙权好趁机占据荆州。为了让刘备放心西征,把南郡要塞江陵城借给刘备,使其放心大胆,没有军事失利,被孙权与刘璋前后夹击之忧,也使刘备感到有了荆州南郡能和益州连一片,夺益州再无江陵阻挡,还有张松,法正答应做内应己成万无一失。刘备大喜,派关羽镇守江陵。

孙权因为刘备原來是自己部下,现在招降江南荆州四郡,又得数万地主武装队伍,有了本钱,上表曹操成为荆州牧。早就有野心要扩张地盘的打算。使他非常惧怕。用鲁肃要庞统劝刘备去夺诸葛亮,关羽,赵云,张飞都不同意没有办成。

孙权和吕蒙商议,还是要夺回荆州。吕蒙为汉昌太守,与关羽南郡的江陵毗邻。二人各守其土,相安无事。吕蒙懂得关羽善战,也有独立扩张的野心,早就积极备战,准备伺机乘关羽征战外出之际,收回荊州。

鲁肃死了吕蒙接班。就向孙权献密计说,以将军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城。蒋钦带领兵一万沿长江上下巡查,我就能占据襄阳。我们不怕曹操,还怕关羽吗,刘备,关羽依仗其奸诈和力量,反复无常早不是真心朋友,他没有东侵我们,是因为您英明伟大早和曹操结亲的依靠,兵强马壮。现在机会成熟关羽北上正好夺荆州,一旦错失机会,再施展力量,还能有荆州吗。您犹豫,要是同意曹操叫您去做徐州刺吏,那里都是陆路,北方骁勇骑兵驰骋的地方。曹操一旦反脸,十天就能拿下徐州。不如先取回关羽荆州,占据全部长江南北,我们的力量会更加强大。更不怕曹操。

虽然关羽留下很多兵,守在江陵城中。吕蒙与陆逊术研究奇夺荆州战术,吕蒙

以病为由,撤兵回到建业。陆逊以书生为将代管,关羽看南方平安,也撤掉守兵全部开赴襄阳前线。

吕蒙乘城中军力空虚,乘船夜里逆流而上,夺得公安,招降江陵城,兵不血刃就收取江陵,公安二城,从而拿下南郡,零陵,武陵三郡。

关羽已被徐晃击败,闻江陵又失,更是惊慌撒军南返。

陆逊乘机长趋直入攻占夷陵,秭归,切断关羽入川退路,关羽向刘封孟达求救。上庸刚刚归附。人心不附,加上刘备授关羽前将军,被关羽拒绝,刘备再也没有命令去救。关羽陷于进退两难,曹操和孙权南北夹击使他处腹背受敌的困境,向西退入麦城。因长期无粮,军土逃散,关羽带十几骑兵去益州路上被朱烈,潘璋截断去路。关羽父子被擒获杀害。孙权取得荆州。

曹操死后,曹丕代汉称帝。为向曹魏表忠心。孙权马上请求为臣作藩,送降将于禁回家。曹丕赐他九锡,大将军为吴王。管理荆,扬,交三州。和与刘备平起平坐了。

刘备不干,也称皇帝。陆逊斩杀关羽时候,就开始招纳关羽的数万士兵不算。陆逊决定向刘备开刀,还是要求孙权用重金,优惠继续招纳刘备的将士,孙权采用了他的意见,使得张飞的部将范强张达因为张飞酒后暴虐,经常辱骂抽打,又见钱眼开杀了张飞,带头和队伍投奔孙权。

孙权以陆逊为大都督。早就制定打倒刘备战略方针。领着朱然,韩当,徐盛,潘璋,孙桓,各领五万在密林深处藏兵,等待着被激怒刘备到来。

当刘备听到张飞被杀,怒火万丈不顾赵云,诸葛亮反对。只带四万多蜀军就进入巫,秭归。

陆逊釆取主动后撤,诱敌深入,集中兵力,相机破敌的战术。用部将李异,刘珂引得刘备深入到夷陵猇亭一带,使蜀军进入百里峡谷之中,陷入军事包围陷阱之中,却不见,露出一个吴军,刘备主力松懈扎下几十个大营待战。半年未战,他调黄权回到夷陵以北,防止魏军夹击。再令马良南下武陵郡,接应配合五溪蛮首领沙摩柯部队行动,便于从侧翼打击吴军。当蜀军本来就不多,又分兵各地,深入敌阵之內,刘备也只能派出干人做饵出战引敌,陆逊看破不理。刘备只能把八干伏兵从谷中撤出。军力完全暴露,相持半年后还无法速胜,到有被歼灭危险。兵疲将懈,粮草运转补偿困难,水军因太热解甲己上陆地深林乘凉都不带武器。

陆逊看时机熟决定用牛刀杀小鸡,全军突然一起出动,百里火攻蜀汉大营。使刘备后退,张南退中战死。陆逊以水军封锁长江水道,分割蜀军在大江东西两岸,各个击破。一夜连烧四十大营,汉军梦中无备,死伤惨重。杜路,刘宁跪下投降。冯习,沙摩柯阻挡被杀。刘备依险据守马鞍山,吴兵又重重包围,更加死伤惨重,投降众多。刘备在向宠保护下,冲破重围,用战车及粮草塞住追兵之路,又放火阻挡,才逃回白帝城中,被赵云接应平安。黄权部队被吴军截断归路,八干兵马降魏。马良被迫从南方回撤,被步骘截杀全军覆没而死。刘备损失数万精兵仅能身免。

吴军潘璋,徐盛主张灭了蜀国,继续追击。但陆逊以要孙权长远看未来局势。吴国也要独立建国,还要以蜀国为援手,下令仃上追击。从而魏国失去了一统天下局面。引起曹丕大为不满。出兵合肥,攻杀孙权

但刘备损失大量人员物力,己使国家险些灭亡。刘备想乘曹丕攻孙权时约陆逊再战,也是有心无力。陆逊说,你会受到更大打击。应该双方合作共同抗曹。刘备死了。诸葛亮接班。主动出使江东,以孙刘联合抗曹方针,成就三足鼎立局面。

吕蒙在灭关羽大军前,就得病重,让陆逊接班,在功成大捷后,病沉身重就死了。陆逊接班继续示弱,却重拳出击打胜夷陵之战,一战成名。根本没有刘备进入江东,杀了吕蒙之事,是继续中计,失去荆州。又大败于夷陵之战,留下干古叹息。

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我们就先从《三国演义》的角度入手来分析分析。

据第八十一回和第八十二回的相关记载,刘备所率的兵马号称是七十余万,孙权赶忙派了诸葛瑾前去求和,诸葛瑾是怎么说的呢?一、取荆州杀关羽都是吕蒙的错,现在吕蒙已经死了;二、我们愿意还孙夫人,还荆州,再次结盟。可以说这求和的条件相当诱人了,但是刘备拒绝了,坚决说杀关羽之仇不可不报。

诸葛瑾

可以推测演义中刘备的最终动机是消灭东吴,只还个荆州是不够的,刘备的目的是要把孙权灭得一干二净,这一点就是刘备拒绝求和的根本原因。再有,诸葛瑾去求和的时候,刘备的大军已经集合完毕,哪有说不打就不打了的,刘备怎么跟热血沸腾的将士们交代?最后,孙权的求和条件是真的还是忽悠人的?

所以,演义中的刘备不会答应孙权求和,因为他的70多万大军足以踏平整个荆州乃至江东。

刘备伐吴

其实演义毕竟是虚构的,要是孙权真的答应归还荆州,刘备恐怕早就罢兵了,白来的荆州谁不要?刘备又不傻。

接下来,分析分析《三国志》,历史上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三国志·诸葛瑾》记载:刘备东伐吴,吴王求和,瑾与备笺曰:“奄闻旗鼓来至白帝,或恐议臣以吴王侵取此州,危害关羽,怨深祸大,不宜答和,此用心于小,末留意于大者也。试为陛下论其轻重,及其大小。陛下若抑威损忿,暂省瑾言者,计可立决,不复咨之于群后也。陛下以关羽之亲何如先帝?荆州大小孰与海内?俱应仇疾,谁当先后?若审此数,易于反掌。

可见,当时的孙权确实有求和之意,诸葛瑾也曾写信给刘备陈说利害,但并没有说归还荆州,也并不像演义中那样东吴是弱势一方,孙权其实毫不示弱的。

孙权

再有历史上双方兵力对比并不是70多万对20多万,而大概是七八万对六七万,刘备并没有绝对的兵力优势,这一场战争可以说是势均力敌的,刘备也并没有必胜的把握。

那么问题就来了,刘备为啥不答应孙权的求和呢?甚至还可以乘机敲诈他一笔,比如粮草城池啥的,再来分析分析。

第一,历史上刘备伐吴的根本目的就是去夺回荆州,顺带着打压一下东吴势力。荆州丢失后,蜀军被迫局限于益州之地,难以有所发展,更难以兴复汉室。只有夺回了荆州,才能使蜀国焕发生机。

第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刘备希望通过自己最后的努力,为刘禅和诸葛亮夺取天下出一份力。60岁的刘备还在奋斗,你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

第三,为荆州集团的部属们抢回家乡。蜀国后期,主要执政者都是荆州人或者都曾长时间生活在荆州,比如诸葛亮、蒋琬、杨仪、魏延、董允等等。

第四,为兄弟关羽报仇。这并不是主要原因,是一个口号,是次要原因哈。

诸葛亮

因此,孙权根本不可能白白归还荆州,刘备和孙权之战不太可以避免,我认为刘备发动这次战役本身并没有错,只可惜他战败了,而且惨败而回,只怪他自己不争气呀。

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这是一个相当奇葩的问题。

第一,刘备伐吴时,吕蒙早就去世了

吕蒙并非死于刘备之手。

在吕蒙杀关羽,夺荆州后不久,便病逝了。其实在吕蒙攻关羽之前,就重病缠身了。当时他将计就计,以治病为由,离开驻地,返回建业,给关羽造成一种吴军不会偷袭的假象。当时吕蒙固然身体很差,但实际用意是迷惑关羽,他以陆逊接替自己,实则在背后策划攻取荆州的计划。

吕蒙抱病指挥攻取荆州后,繁重的军政事务完全透支其原本羸弱的身体,终于一病不起。因此,在刘备伐吴时,吕蒙早就去世了,哪来刘备斩杀吕蒙一事呢?

第二,刘备并未能拿下荆州

题目中的第二大错误,是说刘备拿下荆州后怎么不与东吴修约示好呢?事实上刘备并没能拿下荆州,大家知道,刘备进攻东吴,攻至夷陵就受阻了。当时东吴控制六个郡,分别是南郡、长沙、江夏、桂阳、零陵、武陵,而刘备攻打的只是南郡,而且离南郡治所、也就是政府所在地江陵还有几百里远呢。因此,刘备伐吴,只攻取一小块地,远远算不上拿下荆州。

知道以上事实,就知道刘备远未达到其战略目的,哪里谈见好就收了。

刘备伐吴时为啥不见好就收?拿下荆州,斩杀吕蒙后就修约示好呢?

吕蒙在关羽死后不久也跟着死了,在孙权宴请吕蒙的庆功宴会上突然死去,不需要刘备去杀吕蒙。

刘备前期胜利,孙权求和,要送还荆州,送还孙夫人,送还杀害张飞的范疆张达,送还张飞的头。只要刘备能冷静下来,他随时可以重新拥有荆州,还可以得到孙夫人。刘备已经有老婆,可能他并不在乎孙夫人。

说句实话,关羽和张飞不在了,连关羽都守不住荆州,就算荆州回来了,只要东吴没有被打败,只要东吴还强势,谁能镇守荆州?

前期胜利让刘备产生骄傲心理,一个荆州加上孙夫人满足不了他的胃口,他很有信心地认为他可以灭了东吴。没想到东吴冒出一个陆逊,跟他拖,耗着他,从春天拖到夏天,找准时机给刘备联营来一把大火,把刘备烧得大败而归。

夷陵之战的时候,刘备有六十多岁了,刘备死的时候六十三岁,是夷陵之战一年之后。古人活到六十岁,可能就要考虑将来的事了。刘备最大的心愿是恢复汉室,六十多岁的老人,没有时间等待,他肯定希望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够成功恢复汉室,过了这个年龄,就算时机再怎么成熟,再怎么有利,他可能就上不了战场了。假如刘备再年轻几岁,哪怕再年轻五六岁,他可能也不会如此焦躁,如此失策。毕竟不可能人人都是姜子牙,八十多岁还能上战场。

他的五虎上将也年龄很大了,黄忠跟着刘备伐吴,死的时候七十五岁,很不容易了。再过几年,夷陵之战之后,五虎上将只剩赵云、马超,马超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之前就已经死了,赵云跟着诸葛亮南征,七擒孟获,第二北伐之前,赵云死去。马超和赵云都是在夷陵之战几年之后死去。蜀汉的后起之秀,除了关兴和张苞,其他人表现并不是十分突出。如果刘备还要再等几年再去伐吴、伐魏,可能形势不见得会好多少。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