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曹操这么大本事,都没有篡汉自立。曹丕是寸功未立,单纯靠着是曹操儿子的身份,就敢自立为皇帝,其实这是名不正言不顺的事情。
毕竟之前篡汉自立的人都没什么好下场,比如说西汉末年的王莽,东汉末年的袁术,全都是死于非命。
曹丕想要把这个皇位坐稳了,就必须要得到一票人的支持,其中士族集团就是他最希望拉拢的对象,所以九品中正制就这么出现了。
曹操指望着唯才是举,可惜没有科举制度的年代,很难实现。曹操是个有理想的人,但是他的身份决定了他在那个讲究门第的社会里,不可能走到时代的巅峰,所以他要想成为万人之上的那个人,就必须要做出一点改变。
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三国志》
他是宦官曹腾的孙子,父亲曹嵩虽说是太尉,可是他的官是花钱买来的,士族集团们也不认可。所以曹操在士族集团云集的东汉官场,其实混得并不好。
等到他通过带兵南征北战,一统江山以后,情况就发生了巨大的转变。曹操手里拥有了官员选拔的权力。
- 这个时候朝廷内部依旧有大量士族的存在,他为了打击这帮士族,宣布唯才是举。也就是说,只要你有才能,那么就能入朝为官。而士族集团的子弟们大多数都是酒囊饭袋,这帮人没有才能,也就失去了做官的资格。
- 这一命令的颁布简直就是要了这般士族集团的老命。所以他们拼了命地反对曹操,其实为的不是东汉王朝的未来,为的是他们自己家族的利益罢了。
- 可是曹操唯才是举的这个办法能够长久贯彻吗?当然是不行的。因为什么叫做有才能呢?这没有一个特定的标准,什么都是曹操一个人说了算,这哪成呢?
就算曹操慧眼识人,那么曹操后人们难道全都是慧眼识人的人吗?所以在没有制定某一标准的前提下,这种选拔人才的办法,基本上可以pass掉了。文武科举才是比较规范化的选拔人才办法,可惜那个时候没有。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举孝廉的翻版,换汤不换药。两汉时期,都是以孝治天下。所以举孝廉成为了选拔官员的重要方式,也就是谁孝顺谁廉洁,那么就选拔谁来做官。
群转为侍中,领丞相东西曹掾。在朝无適无莫,雅杖名义,不以非道假人。文帝在东宫,深敬器焉,待以交友之礼,常叹曰:“自吾有回,门人日以亲。”及即王位,封群昌武亭侯,徙为尚书。制九品官人之法,群所建也。---《三国志》
那么选拔权在谁的手里呢?当然是在当官的人手里,当官的人总归会照顾一下自己家里人,久而久之就出现了士族集团。
- 士族集团通过举孝廉这个办法,几乎垄断了两汉的官场。不排除民间也有一部分人才通过这种方式走入官场,但是毕竟概率比较小,而且没有关系,你就是再孝顺,上头的人也看不到啊。
- 直接选拔自己的子孙做官,的确太露骨,为了表现出自己的奉公廉洁,可以这么操作:我家选你的儿子,你家选他的儿子,他家再选我的儿子,这转一圈大家都有好处。
- 九品中正制其实就是在举孝廉上做了一定的调整,由大小中正来选拔官吏,而担任中正的人基本上还是那一票士族集团的人员。
所以说九品中正制的实行,其实就是曹丕将选拔官吏的权力,让给了士族集团。这么一来士族集团们可就乐呵呵的了,全部表示要支持曹丕。
所以说哪有什么忠心耿耿,只要自己的利益得到了保障,谁还不是屁颠屁颠地跑去效忠新主人了吗?
九品中正制,成为了曹魏灭亡的重要原因。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度以后,曹魏王朝的官吏,那可都是士族集团们来选拔了。这样一来就会出现一个新问题,那就是结党的问题。
士族集团们逐渐结成一个党派,这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至少曹魏的皇权是受到严重伤害的。比如说司马家就是这么崛起的。
司马家光靠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是不可能夺取天下的,为什么他们能够篡夺曹魏江山?因为他们的门生故吏遍及天下。
嘉平元年春正月甲午,车驾谒高平陵。太傅司马宣王奏免大将军曹爽、爽弟中领军羲、武卫将军训、散骑常侍彦官,以侯就第。戊戌,有司奏收黄门张当付廷尉,考实其辞,爽与谋不轨。又尚书丁谧、邓飏、何晏、司隶校尉毕轨、荆州刺史李胜、大司农桓范皆与爽通奸谋,夷三族。---《三国志》
也就是说,在各地任职的大小官员,十之七八都是司马家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出来的。这些人在司马家篡位的时候,起到了关键作用。
反而是老曹家的人掌权的越来越少,逐渐失去了和司马家相抗衡的实力。这就是为什么曹魏王朝会被司马家取代的重要原因。
从曹丕向士族集团让步的时候开始,其实曹魏王朝就已经注定了这样的命运。汉王朝其实也是一样,袁绍袁术起兵的时候,门生故吏遍及天下。所以袁术才有这个底气称帝,因为支持他的人非常多。
总结:选拔人才如果不公平,那么就是统治者向士族集团低头的表现。为了笼络有实力的家族,统治者们往往会用举孝廉、九品中正制等等这些方法,来吸引士族集团的支持。
- 在先秦时期,贵族垄断官场,商鞅变法才稍微改变了一丁点,让普通人也有做官的可能。商鞅本人就遭到了秦国贵族们的清算,落得五马分尸的地步。
- 东汉时期,朝政基本上是宦官和外戚沦落把持,可是不管他们怎么变,士族集团始终立于不败之地。皇帝压根没什么实权。
- 魏晋时期,皇权简直就是一个笑话,士族集团彻底垄断了官场,他们大权在握,逐渐出现了王与马共天下、旧时王谢堂前燕等等现象。
直到隋王朝科举制度诞生以后,皇权再次向士族集团发起挑战。结果隋炀帝时期,江山还是被士族集团给搞掉了。
有了隋王朝的这一次过度,唐朝才能稳健地实行科举制度,一千多年的士族集团,才逐渐慢慢被稀释在了历史的风尘之中。可是,真的消失了吗?
参考资料:
《后汉书》
《晋书》
《三国志》
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某种制度的建立,有其存在的好处,解决了一些当前矛盾,但有时也促发了另一种矛盾,由初始的巩固政权统治,到后来的危害政权统治,这往往是推创者所始料未及的。三国时期的九品中正制,虽缓和了曹氏统治者与士族大家的矛盾,但也为曹氏统治后来瓦解埋下了伏笔。
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是一种选拔官员的制度,是东汉州郡察举制的一种延续。初由曹魏大臣何夔发明,大臣陈群修订完善,经曹丕同意推行。选拔官的官名叫中正,一听“中正”就觉得很公平公正吧?中正官有大小之分,州为大中正,由州里推荐在中央任职的德高清正者担任。小中正为郡推荐的并由州大中正认可的官员担任。大小中正之下各有属员,分派到各地调查地方在仕或不仕的人员,将考察情况报大小中正,大小中正再将这些人员的信息填入人才调查表,并在表中将这些人才分为九品,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表内详记年藉各项,根据家世、行状、定品,加入品评定语。家世就是出身门第,行状就是一个人的品行才能,定品就是给定品级。小中正襄助大中正审核后将调查表呈交吏部,吏部依此进行官吏的升迁与罢黜。此办法依然保留了东汉乡举里选意思,但对选拔官员明确了标准。如果这些大小中正真的很“中正”,自然能为朝廷选出德才兼备的官员。但问题是不少大小中正,行私舞弊,在品评时只看重家世和有关系的,高门望族的人自然就定的品级高,家世不高的,尽管德才高,也很难被定为高品级,因此就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情况。
那么曹丕为什么还要推行九品中正制呢?这就要从曹操说起了。曹操出身宦门,其祖父为宦官,这让东汉的名门望族很是看不起。曹操成了大汉丞相后,为了统一天下,为了稳定自己的地盘,自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这是形势所需;再者针对东汉末年州郡察举制的弊端,曹操是很清楚的,也看不惯那些高门显贵的自命清高。由于察举权都掌握在官宦高门手中,自然选出的都是一些德才低下者,如此人才怎能帮曹操定鼎天下?因此曹操就改革了选拔用人制度,提出了“唯才是举”制,在选人用人上破格选拔那些寒门有才能的人进入官府。曹操的这些举措,触动了高门士族的利益,他们就与曹操结下了矛盾,不积极支持曹操的统治。在东汉末以致魏晋,门阀士族是很有势力和影响力的,得不到他们的支持,曹魏统治就很难稳固。竹林七贤的消极避世,弥衡赤身骂曹,司马懿起初不愿接受曹操的征举就是很好的例子。暗流涌动的朝局,让曹操也有觉察,也不得不向士族倾斜优惠。曹丕做了魏王后,想代汉自立,就必须得到士族高门的认可才行,不给士族一些特权,就得不到士族的大力支持。同时选拔官员也非常需要规定一个标准。就这样九品中正制经曹丕同意,经士族高门的陈群完善修订,便应运而生了。
九品中正制的运行,受到了士族高门的欢迎,曹丕代汉自立自然也就取得成功,曹氏的统治也稳固了。但是九品中正制让士族高门有了特殊利益,再加曹丕严禁外戚宦官干政,严格限制曹氏宗族享有特权,导致朝中豪门士族冲斥,朝政也渐渐落入豪门士族手中,以致后来豪门士族的代表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朝中竟无一人出面为曹氏叫屈喊冤,司马懿轻而易举地就篡了曹氏军政大权,后来其子孙又顺利代魏建晋,曹操的一世心血,白白便宜了三马拱曹的司马氏。因此,九品中正制也应该是曹魏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曹丕“轻轻打了一个响指”,便轻易掀翻了汉献帝的饭桌。
司马懿“轻轻打了一个响指”,便轻易掀翻了曹魏的饭桌!
而这里面的玄机,全在“九品中正制”。
所以,曹魏政权,成也“九品中正制”,败也“九品中正制”。
曹操、曹丕、曹睿,一家三代防范司马懿,也没有防住!
一、曹丕倡导“九品中正制”,获得了世家大族的广泛支持,他“轻轻打了一个响指”,便轻易掀翻了汉献帝的饭桌。
曹丕为什么要抛弃自己老爸的“唯才是举”的用人制度,而要推行“九品中正制”的用人制度呢?
这源于曹丕和陈群的一次对话。
当时曹丕已经取得了储君的地位,虽然还没有继位,但他已经开始在心中规划自己的“宏图大业”了。
他兴致勃勃地对陈群说:将来我一当上丞相,就要命令徐晃攻击东吴,完成统一大业。
陈群不屑地反问道:徐晃是丞相一手提拔起来的重臣,用功于魏王,他怎能轻易听从你的调遣?他要是说自己生病了,拒不执行您的命令,难道你还能够将其杀掉不成?
曹丕一听,也觉得言之有理,便收敛起自己志得意满的神情,虚心向陈群求教:那以先生的意思,我该怎么办呢?
陈群不慌不忙地说:您需要您先有恩于徐晃,然后才能调遣尔。
曹丕说:那好办,我就升他的官,封他为骠骑大将军!
陈群眼皮都不抬,没好气地反问道:将来您继承的是丞相,不是皇帝,想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还需要汉献帝的同意呢,你说了算吗?
曹丕一听,一拍桌子:哼!这有什么难的,那我就一脚蹬了他,自己当皇帝!
陈群逼视着曹丕,一字一句地说道:你要取代汉献帝,魏国就会大乱!为什么?因为在东汉,施行的是“察举制”,世家大族可以世世代代做官;而到了你老爸,咱们曹丞相这里,却废弃了东汉施行多年的“察举制”,施行“唯才是举”,端了人家世家大族的饭碗,世家大族不能够世代做官了,人家正虎视眈眈地找机会叛乱呢!你要知道,天下的财富,可都掌握在这些世家大族手里,一旦取代汉献帝,他们就会借机造谣惑众,收买亡命之徒,各地世家大族联手,就会掀起滔天巨浪,到时候,再有东吴和蜀国乘虚而入,那我们魏国可就岌岌可危了!
曹丕听到这里,汗都流了下来,向陈群鞠躬谢罪道:求先生教我!
陈群挺起了腰板,严肃地说道:
你要是想成就统一大业,就必须取代汉献帝,自己称帝,省得他碍手碍脚;
而你要想自己称帝,就必须收买天下世家大族的人心,取得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而你要想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持,就必须“还给世家大族的饭碗”,让世家大族能够世世代代做官;
而你要想让世家大族能够名正言顺地世世代代做官,就必须施行“九品中正制”!
于是,就从这一刻,曹丕便萌生了推行“九品中正制”,与世家大族达成妥协,取得他们的支持。
他是这样想的,也是这样做的。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亡,曹丕继位为丞相,立即推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又拿回了属于自己的饭碗,于是欢呼雀跃,一片欢腾。
公元220年10月,曹丕一看时机成熟,便“轻轻打了一个响指”,汉献帝乖乖禅让,曹丕称帝,建立大魏。
由于世家大族早就拿到了曹丕给的“世代做官的权利”,便都纹丝不动,使得曹丕的篡位过程,风平浪静,国家政权平稳过渡,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所以,大魏建国,功在“九品中正制”。
陈群向曹丕献计:推行“九品中正制”,有助于取汉献帝而代之!
陈群拿出自己制定的“九品中正制”
曹丕“轻轻打了一个响指”,汉献帝乖乖禅让
九品中正制
二、司马懿在“九品中正制”的运作下,才使得自己的门生故吏遍布朝野,他“轻轻打了一个响指”,便轻易掀翻了曹魏的饭桌!
九品中正制,就是由中央派出叫“中正”的官员,到地方上选拔人才,依照九个品级打分,然后上报给吏部,吏部据此报告,任用官员。
换言之,选人的权利,集中到了“中正”的手中!
而当时,司马家族大权在握,“中正”的任命和分派,全由司马家族在朝堂上掌握。
这样,问题来了:
选什么人,由各级“中正”说了算;
各级“中正”的任命,由“司马家族”说了算;
也就是说,选人用人,是皇家的大权,可现在,这大权归了人家司马家族了。
这样,经过几十年处心积虑的运作,司马家族的势力遍布朝野,已经可以与曹氏皇权分庭抗礼了!
也就是说,从朝堂到地方,各级官员,十之八九都是司马家族通过“九品中正制”选拔出来的“自己人”。
换言之,司马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大,曹氏家族的势力越来越小,到最后,只需要人家司马懿“轻轻打了一个响指”,便掀翻了曹魏的饭桌!
除了诸葛诞在南方搞了个小叛乱,无伤大雅之外,整个魏国机会风平浪静,曹魏政权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司马懿“轻轻打了一个响指”,曹魏政权就这样灰飞烟灭了
六福雅士评曰:历史总是惊人的重演!东汉施行“察举制”,世家大族世代做官,使得袁家“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才有东汉末年袁绍袁术兄弟在江湖上,纵横驰骋,翻江倒海;
曹魏施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世代做官,使得司马家族遍插亲信,门生故吏遍布朝野,才使得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后,轻易地篡夺了曹魏的军政大权,而满朝文武,竟无一人站出来捍卫曹氏利益。
呜呼,曹操实施“唯才是举”,奠定了曹魏政权的基础;
而曹丕实施“九品中正制”,却埋下了曹魏政权的覆亡祸根。
岂不令人悲叹乎?
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的区别
六福雅士再评曰:曹丕身为皇帝,挚爱皇权,却不懂得如何运作皇权。曹丕称帝后,一方面严禁外戚干政,杜绝外戚势力的崛起,另一方面,他又严格控制曹氏宗族的权力,限制曹氏宗亲的势力扩张,这本来是有利于皇权的稳固的。
但是,此一时彼一时,当推行“九品中正制”后,世家大族逐渐垄断了选人用人的权利,朝野上下,世家大族的势力逐步扩张,这时候,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大力启用外戚人才和宗族人才,主动推动外戚势力和宗族势力的扩张,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外戚势力”、“宗族势力”与“士族势力”的抗衡,皇权居中调停,左右制衡,岂不稳固哉?
诚如斯,哪还有他司马懿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霹雳手段?他敢动一动,外戚势力和宗族势力就会“汪汪”一声,猛扑上去,戮力同心,将其剿灭!
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
关注我,六福雅士。幽默风趣,谈史论道。
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魏文帝曹丕之所以采取九品中正制,其实还是士族门阀阶层逐渐强盛导致的。由东汉末期士大夫阶层的消亡,到魏晋士族门阀的崛起,这就是九品中正制应运而生的内在原因。
所谓的“九品中正制”,简单理解就是,不再是原先的唯才是举,而是以才能和家世做标准来选拔人才。在这种选官制度下,士族子弟能够出任“高品”,而出身寒门的庶族子弟,便只能出仕“低品”,这就是“九品中正制”选官法下的“上品无寒士,低品无士族”。
那么,这便足以看出曹丕施行九品中正制的目的——笼络士族门阀力量。
士大夫的消亡说起士族门阀这一群体,自曹魏时逐渐崛起,他们的前身其实可以追溯到东汉末期的“士大夫”阶层。所谓士大夫,可以理解为文人世代出仕做官,形成了在官场当中颇有地位的文人阶层,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士大夫”。
士大夫最初往往出身贫寒,但通过察举等不考虑出身的选官制度,得以出仕朝廷,并且具有读书人的“君子”品质等特征。
到了汉朝之后,靠举孝廉等选官方式出仕的文人成为士大夫的主体,而士大夫官员因为具有文人的相似出身,便形成了能够与外戚、宦官等权力集团相抗衡的“士大夫集团”。
但是,士大夫在东汉末期遭到了极大的重创,过程大家其实应该也很清楚,那便是东汉末期的“党锢之祸”。东汉末期的宦官和外戚交替乱政,士大夫阶层对抗宦官失败,两次受到宦官集团的打击。
“党锢之祸”的其中一个结果,便是让士大夫阶层想要依靠在朝廷之中挽救汉室的计划落空,转而士大夫阶层回到自己的故乡传承家学等,形成了各地颇有底蕴和实力的世族力量。而这些世族势力,又成为了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参与者和支持者。
士族门阀力量的崛起像曹操这样的东汉末期雄主,当然也需要依靠像颍川荀氏这样的地方世族,等到曹魏逐渐有了鼎立之势,曹丕称帝以魏代汉之后,当然也需要笼络这些辅佐曹氏征伐天下的世族力量。这些世族力量,依然通过世代出仕和家学传承等优势,形成了不输汉朝士大夫地位的士族门阀阶层。
但士族门阀阶层,以家族自身发展为中心,区别于汉朝士大夫那般“君子”品质,更简单的理解就是——
汉朝士大夫可以为了国家前程与乱权的宦官对抗,甚至官员牺牲在所不惜;但士族门阀官员,无论是出仕还是辅佐雄主,大多情况下是更加估计士族本身——士族门阀的这种特征,在魏晋时期表现得淋漓尽致。
那么,称帝之后更加希望自己地位稳固的魏文帝曹丕,当然想要笼络这些颇有“自私”特征的士族门阀力量,于是,以笼络士族为初衷的“九品中正制”选官法应运而生了。
但九品中正制太过注重士族自身的利益,让士族子弟充斥曹魏朝堂内外,这就导致了像司马氏这样的士族门阀阶层迅速崛起,逐渐成为了能够威胁曹魏政权本身的势力,最终也就成为了曹魏亡国的重要根源。
总结任何事物可能都有两面性,曹丕想要利用九品中正制笼络士族门阀力量,但反而将士族阶层培养得太过庞大,进而威胁到了曹魏皇权的帝王,最终覆灭于士族司马氏之手。
(文中配图来自网络,侵删)
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东汉实行察举制,察举最主要的项目是孝廉和茂材,孝廉是德,茂材是才,曹操当年就是举孝廉入仕,创立九品中正制的陈群则是举茂材。
察举制属于“乡举里选”,由当地有名望的长者评选后,地方官员上报给中央,合格者推荐给吏曹入朝为官,东汉中期以后,社会大动乱,特别是末期,军阀混战,百姓居无定所,没人了,察举进行不下去,有的地方则被门阀士族所控制,察举失去了公正的依据。
特别是曹操为政治需要,实行唯才是举,吸收了大批门阀士族,滋生了矛盾和斗争,鉴于此情况,曹丕袭魏王后,采纳尚书令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
何为九品中正制,把人才分为九个品级,由中央派官员下到地方选拔人才,根据9个品级打分,再报给中央的吏部,这位派到地方的官员叫“中正”,由此可以看出,人才的选拔不再由地方推荐为主导,而是中央派人下去挑选。
于是,选拔人才的权力,从以前乡里到各级官吏,再到中央,现在全集中在“中正”一人手里,吏部在选任员官时,只能通过中正评定的人员授予官职,问题来了,如果中正听皇帝的,一切好说,如果中正听别人的,那就是别人的党羽了。
所以,从司马懿架空魏室开始,河内大族司马氏开始专政,中正的官员全由其委派,从上到下操纵荐举,曹魏后期已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天下都是司马家的,或者与其友好的高门望族,曹氏成了孤家寡人。
九品中正制本是为朝廷选拔人才,结果君权旁落,人才都归了司马家,最后在中央曹魏与司马世家对立中,司马家轻轻拨弄,曹魏就灰飞烟灭,不能说曹魏的灭亡其因是九品中正制,曹魏自己守不住权力,就算是察举制,一样会灭亡,再者,察举和九品中正制都属于他举,换汤不换药的模式,只是换了波人罢了,曹魏自己发起的九品中正,最后灭亡了,跟制度没关系,只是人无能罢了。
曹丕为何要用九品中正制代替唯才是举,这是魏亡国的原因之一吗?
曹魏政权是曹丕在公元220年逼汉献帝禅让后建立的,曹丕没有想到的是,45年后也就是公元265年,司马炎学着曹丕当年逼迫汉献帝禅让帝位那样,逼迫曹奂让位,最终三国中最强大的曹魏政权在蜀汉灭亡2年后,也灭亡了,只存在了短短的45年。
曹魏虽然是曹丕建立的,但却是曹操创业的,曹操从公元189年陈留起兵开始,到公元220年病逝洛阳,曹操用了31年时间创业,一步一步从一支东拼西凑的杂牌军,在诸侯林立的东汉末年,成功地击败了像吕布、袁绍、袁术、刘备这样的对手,统一了整个中原及北方。
曹操唯才是举
在打天下的过程中,什么最重要?当然是人才。人人都明白这个道理,但不是人人都能做到,曹操作为东汉末年的一支军阀,想要有更大的作为,当然会不顾一切、不拘一格地招揽人才,曹操数次向天下颁布求贤令以招揽人才,并提出了“唯才是举”的人才推荐机制。
曹操发布的求贤令中有这么一句话:
《求贤令》: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这话的意思是说:诸位要帮我发现那些埋没在底层的人才,只要有才能就推荐给我,使我能够任用他们。
这就是唯才是举的由来,现在的人看这句话感觉也没有什么大问题,本来就是有才能的人就应该得到推荐,但是,你要关注曹操当时所在的时代背景,那可是东汉末年,当时的人才推荐制度以察举制为主,当时衡量人才的标准有三个:一是道德,二是才能,三是出身。
两汉的察举制
而且道德还排在才能之前,两汉是以儒家治国为基本思想,两汉的所有皇帝的谥号中都有一个“孝”字,孝就是两汉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当时的人才举荐有一个项目叫:举孝廉。这完全就是考察人才的道德,把道德排在第一位,也就是说两汉的人才推荐道德比才能更重要,存在大量有道德没有才能的人也能做官,而有才能没道德的人就不能做官,曹操的唯才是举算是打破东汉的人才推荐制度,算是一个小小的改革。
事实上,虽然曹操打着是唯才是举的旗号,但并没有多少出身底层的人物被提拔起来,这是因为围绕在曹操身边的人,基本上是出自中上层的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比如荀彧和崔琰,前者是豫州颍川郡的士人领袖,为曹操推荐了不少人才,有戏志才、钟繇、郭嘉、陈群、杜袭、司马懿等人才,后者是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崔琰还是曹操手下选拔和考核人才的官员。
曹丕称帝
尽管曹操打的旗号是唯才是举,实际上选拔出来的人都是来自中上层社会的世家大族子弟和官宦世家子弟,这是因为底层人物有才能的并不能被人熟知,而且底层人物根本无法受到良好的教育,没有教育很难有人才,除非能领兵打仗以军功得到升迁,而曹操的兵权不是掌控在自己手中,就是在夏侯氏和曹氏宗亲手中,所以唯才是举的人才推荐方式,说到底还是落到了世家大族和官宦世家手中。
曹操去世后,曹丕称帝,建立了一个全新的朝代,自然也要提出一个全新的人才举荐制度,东汉末年的察举制实际上已经落入了地方世家大族的控制,因为只有世家大族才有舆论控制权,这些人有钱,有官场资源,有地方影响力,有良好教育的经历,把握了地方上的人力资源,通过联姻的方式形成了一个地方上的政治集团,控制了人才推荐入口,地方上不管怎么推荐,都是他们的人,虽然曹操在世时,开发了唯才是举,但并没有形成制度。
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的大概内容就是:由朝廷命令中正官,负责品评人才,将人才分为九个等级,分等级的标准有三个,分别是:家世、才能、道德。地方中正官送上来的人才名单到达中央后,再由大中正官负责审核,最终确定人才的品级,相当于职称,然后根据职称任命官职。
而陈群向曹丕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就解决了地方垄断人才推荐这一问题,把人才推荐权收归中央,这是有区别的,曹丕在中央和地方上设置中正官,这个相当于人才推荐官,其人事是由朝廷任命的,朝廷对中正有任命权,自然也就能控制人才推荐,而察举制的人才推荐是由地方官吏推荐的,这些地方官与当地势力相勾结,曹丕是明白其中的道理的。
事实上,曹丕这个皇帝也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才能坐得安稳,但曹丕并非不知道这些世家大族对自己政权是有威胁的,所以也是时刻防范的。
曹睿托孤司马懿
但是,曹丕同时还做了一系列的加强皇帝权力政治安排,比如禁止宦官干政,禁止外戚干政,这都是吸取东汉灭亡的经验教训,同时曹丕对皇族也是严加防范,像曹植和曹彰这样直系曹氏宗亲是禁止参政的,而像曹真、曹休这样的旁系曹氏宗亲是委以重任的,这样,皇帝的权力就空前加强,这就是曹魏的中央集权制。
曹丕这么做也没有毛病,问题是皇帝英明这样做是好的,一旦皇帝不英明,或者皇帝不能掌权的话,整个国家的权力就会旁落,没有外戚,没有宦官,没有皇族的曹魏政权权力旁落只会落到那些手握权力的朝臣手中,而这些朝臣都是出自世家大族。
曹丕和曹睿两代皇帝在位时没有任何问题,他们都是明君,能够自己把控权力,但是,曹睿去世后,找了个年仅8岁的小皇帝曹芳,这个时候皇帝不能亲政,权力就在两个辅政大臣手中,分别是曹爽和司马懿,权力就是这样,越有越想排斥他人,所以曹爽和司马懿为了独占权力开始内斗,最终司马懿笑到了最后,独掌了曹魏的大权。
司马懿篡位控制皇帝
因为没有人能制衡司马懿,因为曹魏没有宦官,没有外戚,没有皇族掌权,所以司马懿掌控的其实就是高度中央集权的皇权,而且没有力量能制衡他,所以司马懿就开始了篡位之路,首先把所有政治对手全部屠杀,然后再把权力世袭,也就取代了曹魏政权。
司马代魏其实跟曹丕实行的九品中正制没有太大关系,九品中正制是一种人才推荐制度,曹魏的灭亡是因为权力没有制约,无论是皇权还是权臣,其实都需要制约才能长久。
举个例子,东汉虽然从第四位皇帝开始,刚即位的皇帝不是傀儡就是小孩子,但东汉仍然存在了195年,比曹魏的45年长多了,这其中的关键原因就是东汉的权力是有制约的,因为有宦官和外戚以及朝臣的权力相互制约,就给了皇帝一个生存的空间,皇帝可以利用外戚、宦官、朝臣之间的政治斗争而重新掌控权力,但是曹魏就不行,曹魏的朝臣掌握了权力,没有任何能制约,只能一方独大,最终产生篡位的想法,这就是曹魏灭亡的主要原因,跟九品中正制无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