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凉州其实主要就是汉武帝所建立的河西走廊这一带,主体就是今天的甘肃省这条在地图上看起来比较狭长的省份。一段时期内,也包括了内蒙、青海、宁夏的部分地区。
早在东汉末年,马腾、韩遂等在这里割据一方多年,与益州刘焉极为相似。此后马腾入朝为官,马超举兵叛乱,曹操一怒之下斩杀马腾,继而带兵平定凉州。
此后韩遂被夏侯渊击败,而马超则遁入蜀地,成为了刘备的部下。那么凉州是否就此安稳了呢?其实路还很遥远。
01公元214年,宋建集团被夏侯渊所灭。在马超、韩遂统领凉州的同时,其实还有一位在枹罕起家的割据力量,那就是宋建的人马。早在公元184年,宋建等人就已经在枹罕起家了,这个时候他还是跟随在韩遂阵营,因为实力并不强大。
- 枹罕也就是今天的甘肃临夏,宋建本人跟韩遂、马超是完全无法相提并论的。不过因为当时中原王朝鞭长莫及,使得宋建在自己的地盘上逐渐成为了说一不二的人。
- 此后宋建更是在枹罕称河首平汉王,建立了一套属于自己的领导班子。一直到公元214年,伴随着马超逃离凉州,韩遂不断被夏侯渊击败,宋建也遭遇了灭顶之灾。
- 曹操下令让夏侯渊带着大将张郃、张既等人,直奔宋建所建立的王朝而来。仅仅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枹罕就被夏侯渊给攻下来了。
不过这个时候夏侯渊又做了一件丧尽天良的事情,那就是屠城。不光是宋建建立的领导班子被夏侯渊给杀光了,就连枹罕城内的百姓也难以幸免。
曹操屠城是出了名的凶狠,这一点司马懿算是学到了精髓。司马懿在魏明帝时期,千里奔袭平定幽州叛乱的时候,将当地的壮年全部诛杀,文武官员一个不留,致使该地区成为了三不管地带,最终导致了五胡乱华的局面。
初,枹罕宋建因凉州乱,自号河首平汉王。太祖使渊帅诸将讨建。渊至,围枹罕,月馀拔之,斩建及所置丞相已下。渊别遣张郃等平河关,渡河入小湟中,河西诸羌尽降,陇右平。太祖下令曰:“宋建造为乱逆三十馀年,渊一举灭之,虎步关右,所向无前。仲尼有言:‘吾与尔不如也。’”二十一年,增封三百户,并前八百户。---《三国志》
从公元184年到214年,宋建在枹罕有30多年的统治时间,这在东汉末年的割据势力中,算是时间比较长的了。
曹操如果不屠城,其实完全没办法在短期内消除宋建对当地人的影响。毕竟曹操觉得人没了,可以从其他地方迁徙,如果放任不管,这种偏远地区,再起义是迟早的事情。
02公元213年,曹操改凉州为雍州,张既为雍州刺史。- 张既出道:
在相继平定马超、韩遂叛乱以后,曹操为了让凉州彻底得到统治,必须要派遣自己的心腹前去镇守。
而当初在三秦地区最出色的官吏,当属张既。这回曹操决心让张既衣锦还乡,做凉州的一把手,不过曹操此时已经将凉州改成了雍州。
雍州所辖之地,跟凉州大体相当,主要占据如今的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全部地区,张既一跃成为了实力强大的封疆大吏。
第二年灭了宋建以后,又相继攻占临洮、狄道等地,继而平定陇右。这个时候曹操的老毛病又犯了,他似乎觉得张既镇守雍州也不能保证该地区能够平息战乱。
- 接二连三的迁徙活动:
所以曹操索性就要把雍州地区的百姓迁徙到河北地区,这里是中原地带,非常便于管理,而且粮食产量也比雍州要高。
不过安土重迁的思想,使得当地百姓一个个都非常气恼。尤其是陇西、天水、南安三郡的百姓,差一点就要引起暴动。
是时,武威颜俊、张掖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俊遣使送母及子诣太祖为质,求助。太祖问既,既曰“俊等外假国威,内生傲悖,计定势足,后即反耳。今方事定蜀,且宜两存而斗之,犹卞庄子之刺虎,坐收其毙也”太祖曰“善”岁馀,鸾遂杀俊,武威王祕又杀鸾。---《三国志》
张既得知问题的严重性以后,一方面请求曹操放弃迁徙的命令,另一方面减免赋税,稳定民心,这才使得当地百姓获得安宁。
- 公元215年,曹操征讨汉中的张鲁,这个时候张既出了个馊主意,让曹操将汉中的百姓迁徙到三秦地区,以此充实关中实力。
- 雍州的百姓不愿迁徙,难道汉中的百姓就愿意?为此这一场迁徙其实也是一场人为造成的灾难。不过这帮人手里有军队,百姓不跟着走,又能怎么办呢?
- 此外有5万多氐族百姓,也被张既迁徙到了雍州的扶风郡和天水郡交界处。如此频繁的迁徙活动,其实不利于民心稳定。
终于武威的颜俊、张掖的和鸾、酒泉的黄华以及西平的麹演,联合了雍州四郡的力量,合力举兵叛乱。此后彼此之间不和,更是互相残杀。
结果曹操索性就不管这块地方了,让他们自生自灭去了,自己集中精力与刘备在汉中斗法。而雍正这边,这四个人互相攻杀之后,所剩无几,这时候曹操才回过头来,将这四个郡重新编入雍州统辖范围。
03曹丕建国以后,凉州地区依旧叛乱不断。曹操去世以后,曹丕如愿上台,继而得到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建立了曹魏王朝。这个时候曹丕重新设置了凉州刺史的职务,将安定太守邹岐封为凉州刺史。
- 叛乱一:
结果张掖的张进、酒泉的黄华、西平的麹演再次叛乱,这一波人真的是一点办法都没有,邹岐根本管不住。
无奈之下,曹丕只好重新启用张既,让他带兵前来,平定了叛乱。曹丕知道只有张既能管得住凉州,所以将邹岐给召回,将张既封为凉州刺史。
- 叛乱二:
此后酒泉地区的苏衡再一次叛乱,这一次还获得了羌族力量的支持,攻占了不少县城。张既沉着指挥,将他们各个击破,并且设置了烽火台等设备,以防止胡人南下,西羌的两万多人主动选择投降。
酒泉苏衡反,与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馀骑攻边县。既与夏侯儒击破之,衡及邻戴等皆降。遂上疏请与儒治左城,筑鄣塞,置烽侯、邸阁以备胡。西羌恐,率众二万馀落降。---《三国志》
- 叛乱三:
没多久西平的麹光再次杀了郡守,宣布反叛。这个时候张既展现出了他的军事天才,他认为只有麹光这一小撮人造反,而不是整个西平都反了。
所以他派人发檄文给当地人,表示能够杀掉麹光的人,一定会有重赏。结果麹光的手下人率先将麹光给斩杀了,把脑袋送到了张既跟前。
由此可见,其实曹魏统治时期的凉州地区,不管改成什么名字,其实叛乱始终都在发生。要不是有张既这样的名将镇守,或许曹魏真的无法稳定凉州。
总结:张既有没有养寇自重的可能?张既本身就是关中人,此后又在关中有贤名。曹操将凉州撤掉,改成雍州以后,关中也属于雍州管辖,张既任雍州刺史,也算是衣锦还乡。
不过后来张既被曹操调往前线,雍州便叛乱不断。其他人还真没办法治理,只好不断将张既派遣回去。
功臣回乡镇守,其实是比较忌讳的一件事,因为他极有可能会得到了当地人的大力支持,从而拥兵自重。
显然曹丕就是为了防止这一点,所以用邹岐代替了张既,结果邹岐刚上台,又有人造反了,而且邹岐还是镇不住,这回张既只好再次出马了。
此后张既便长期镇守雍凉,前后长达二十多年。雍州四郡叛乱之后,张既为何没有杀掉这四郡的贼首?以至于他们活下来的人,有了继续叛乱的资本。
参考资料:《三国志》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看过三国的童鞋们,估计没有不知道一句话的“凉州大马,横行天下”,凉州地处汉羌边界,民风剽悍,悍不畏死,自古凉州精骑便横行天下。
凉州,古称雍州、姑臧、休屠,既今武威市,又称雍凉之都,是雍凉文化的发源地。曾经中国第三大城市,一度是西北的军政、经济、文化中心。
东晋时期,既有“北有姑臧,南有建康”的美誉,到了隋唐时期,凉州更是唐朝三大经济中心之一。
冀城之围后,由于部下的叛乱,再加上夏侯渊援军赶到后,马超失去了根据地,进退狼狈,只得投奔汉中依附张鲁。
未一年,由于张鲁帐下军校的内斗,作为外来户的马超不得已之下逃入氐中。正在此时,刘备率兵入川,于是就投靠了刘备。
此时的陇右被平定,又归属于曹操的势力之下,是年公元213年。此后,蜀汉和曹魏时常你来我往的争斗,凉州作为二者的前沿阵地,也是你来我往的争夺。在《蜀志·马超传》中记载,在这时期马超曾任蜀汉的凉州刺史,其实马超的这个凉州刺史是遥领,所谓遥领就是名义上的,一个虚职而已。因为此时的凉州实际控制权在曹魏手中,而不在蜀汉。
到公元220年,曹丕称帝的时候,曹丕于十月重置凉州,辖武威等7郡,州治武威郡姑臧县,凉州牧的政府驻地姑臧,为曹魏的畜牧基地,以供应马匹酿酒著称,立凉州葡萄酒为国酒,更有后世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的绝唱,从此凉州葡萄酒以味美醇厚驰而名扬天下。
及至公元301年,西晋亡,张轨为凉州刺史,建立前凉,在其统治之下的凉州人文荟萃,经济繁盛,大气雄阔,为北方之最,姑臧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大中心之一,在南北朝时期的那个乱世之中,凉州尤保华夏衣冠,有“天下富庶者无如陇右”之美誉。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凉州在汉代管辖范围是:陇西郡、汉阳郡、武都郡、金城郡、安定、北地、武威、张掖、酒泉郡、敦煌郡、张掖属国、张掖居延属国。(天水、阴平、南安郡是后来划分)曹操一直想要解决凉州,但由于多年间忙于解决中原,未能腾出手来。三国志:太祖方有事山东,以关右为忧。曹操于是派钟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钟繇到了长安立马给马腾、韩遂写了一封招抚信。于是韩遂和马腾都表示遵循朝延并送儿子到许昌。曹操当时正在官渡跟袁绍对峙。曹操写了一封信给钟繇讲“关右安定,国家没有西顾之忧,是你的功劳。当年萧何镇守关中,足兵足食,你就是当年的萧何。”
官渡之战后曹操征伐北方,袁尚派部下率数万人并联合匈奴人攻打河东。袁尚还派人联络马腾、韩遂,但他们站在曹操这一边。马腾儿子马超率万人跟钟繇并力而战,一举大破袁军。司马彪战略:於是遣子超将精兵万馀人,并将遂等兵,与繇会击援等,大破之。公元208年马腾跟韩遂不和,马腾于是请求入京。于是朝廷任命马腾为卫尉,任马超为偏将军,继续统领马腾的人马。马腾一家人除马超外全部都去了许昌。三国志:后腾(马腾)与韩遂不和,求还京畿。於是徵为卫尉,以超(马超)为偏将军,封都亭侯,领腾部曲。
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时。周瑜就曾对孙权讲:“现在北方并没有完全让曹操平定,加上马超、韩遂割剧凉州,是曹操的后顾之忧”。三国志:今北土既未平安,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连周瑜都知道这事,曹操心里就更明白了。公元210年周瑜向孙权提出吞并刘璋、张鲁并联合马超、韩遂的意图。公元211年曹操决定亲自征讨,即使没有周瑜联合这事,曹操也会征讨。马超和韩遂联合凉州势力共十万人据守潼关。曹操采用贾诩的策略离间马超和韩遂,因此大破联军。曹操率军一直追到安定郡,因为冀州河间郡苏银等人起事,曹操不得已返回。
公元212年曹操派人继续征讨马韩遂残部。三国志:围遂(韩遂)、超(马超)馀党梁兴於鄠,拔之,斩兴。 公元212年正月—公元213年马超在凉州起事,曹操派夏侯渊率军支援。夏侯渊大军还没到达,赵衢、尹奉等谋讨超,姜叙起兵卤城以应之。马超逃到汉中张鲁那去了。 马超多次跟张鲁借来兵马攻打凉州,但都失败了。公元214年韩遂又在凉州起事,夏侯渊率军征讨。三国志:韩遂徙金城,入氐王千万部,率羌、胡万馀骑与夏侯渊战,击,大破之。韩遂、宋建等于是想跟刚刚得到蜀的刘备联合。曹操先派夏侯渊等征讨宋建,曹操亲率大军在后,征汉中只是顺便的事。韩遂纠结羌胡数万人攻打阎行,正在这时韩遂死了,韩遂的死因有两种说法,一是病死,二是被部下所杀。韩遂的部下成公英率众投降曹操。典略:遂谓英曰:“今亲戚离叛,人众转少,当从羌中西南诣蜀耳。”......及夏侯渊还,使阎行留后。乃合羌、胡数万将攻行,行欲走,会遂(韩遂)死,英(成公英)降太祖。
凉州最大的三股势力,马超投蜀中刘备,韩遂、宋建皆死。凉州成为众多豪强割据的地盘。公元219年凉州颜俊、张掖、鸾、黄华、麹演等人皆反。三国志:武威颜俊、和鸾、酒泉黄华、西平麹演等并举郡反,自号将军,更相攻击。颜俊把其母和儿子送到曹操那里当人质,希望得到曹操的援助。曹操向张既求教,张既说:“颜俊等人对外借助国家的威势压人,内心里又狂妄自大,计策都制定妥了,势力也很强大,然后便要造造反。现在您刚刚在筹划平定蜀国的大计,应该让颜俊等势力并存而互相争斗,就像春秋时鲁国的卞庄子刺虎一样,坐等他们两败俱伤。”曹操说:“好!”过了一年多,和鸾果然杀了颜俊,武威郡的王秘又杀了和鸾。
公元220年张掖、张进、黄华、麹演各自驱逐太守举起事,张既和费曜率军平定。公元221年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曹丕派曹真、张既率军征讨。斩杀五万人,俘虏人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牛八万。(张既斩俘一万多人)魏书:镇西将军曹真命众将及州郡兵讨破叛胡治元多、卢水、封赏等,斩首五万馀级,获生口十万,羊一百一十一万口,牛八万,河西遂平。不久后酒泉郡苏衡联合羌豪邻戴及丁令胡万骑攻打边县,张既率军平定。张既继续整军备战,西羌人惊恐,于是两万馀落投降。
在此之后凉州东部的陇右四郡和西部的西凉四郡都频繁动乱。公元211安定郡反,公元220年凉州酒泉郡反。公元220关中胡人反,公元224年羌人反,公元227年安定郡反等。所以公元228年诸葛亮北伐攻陇右,三郡叛魏响应诸葛亮。在公元227年时凉州诸胡就派人联络过蜀汉,以为内应。凉州诸国王各遣月支、康居胡侯支富、康植等二十馀人诣受节度,大军北出,便欲率将兵马,奋戈先驱。但是由于街亭之失,陇右三郡得而复失,蜀汉军退回汉中,使得凉州的计划受阻。在此之后凉州时有发生叛魏,蜀汉有时也派偏师去接应。因为凉州距离魏国太远,魏国一般是剿抚并用。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很混乱,总体而言,在凉州当时主要的举个军阀势力被消灭以后,整个凉州地区可以说用混乱两个字来形容不为过。
说到这个我们就必须得说,分国开始之前其实凉州地区曾多次爆发叛乱。你比如说董卓,还有当时的皇甫嵩,以及孙坚都曾经在凉州地区平定过叛乱,但是这个叛乱的却一直都没有平静下来。并不是说朝廷派发的军队不多,所投入的精力不多,而是凉州地区它本身特殊的民风民情所决定。
这个地方它本身拥有很多的游牧民族和少数民族,比如说羌人胡人,还有以汉人为主体的主流部落在这个地方,都是相互共存的,这些人平常的时候服从大汉王朝的管理,但是一旦等到了秋天以后,马吃草而肥,这个时候就骑着战马过来劫掠了。毕竟抢劫这个东西是最不需要成本和时间的。
所以每次都会发生反复。也就是朝廷派大军过来镇压了投降,等到朝廷大军撤下去了,我又开始起来反叛。比如说韩遂,马腾这些人都是靠起兵反叛起家的,等到朝廷大军过来又成为了向导,去挣呀那些其他的反叛的小势力,这样的话这些人势力越来越大。
等到了三国中期的时候,其实整个西凉地区的基本势力已经定了。马超,韩遂这两个大的势力集团已经渐渐形成,再加上一些大大小小零星的势力。
但是后来,(今日头条漩涡鸣人YY首发于悟空问答)大家都知道马超发动叛乱,此时曹操击败马超,在经历一系列的征讨斗争以后马超被逼走,韩遂呢也在接下来的战斗里面被夏侯渊给击败,整个西凉地区群龙无首就成了一片乱地。
但是对于当时的曹魏集团来讲,凉州地区原本就临近蜀汉,如果说蜀汉派出军队袭击凉州地区的话,那凉州地区再怎么组建?都很有可能成为别人收割的庄稼,所以曹魏集团并没有放太多精力在凉州地区的重建,等个凉州地区就险入到了永无止境的纷争里面,叛乱一年强过一年。
当然凡事都有一个镜头,这里就不得不提到一位重要的人物,这就是曹魏集团的大将军曹真。《三国演义》里面当然对这位仁兄的描写并不是太过于光彩。但是在正史之中,这位大将军曹真可以说是一个强势的人物。军略方面都有所建树,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平定的凉州,当时大将军曹真缴获的牲口就达到了100多万头,这一次真逃以后,凉州地区大规模叛乱的势头可以说得到一种遏制,但是其实很多人仍然还是表示不服,毕竟民风彪悍就在那里摆着。
此时以羌人胡人为首的势力自然不服从中央的管教,因此很多人都希望联合蜀汉一起去对付曹魏政权。就有了后期蜀汉多次北伐途中联合胡人羌人一起去对付。比如说蜀汉政权第一次北伐的时候,其重点就放在凉州,并且差一点就完成了对于凉州地区的掌控,当时的曹魏政权,但是这种合作的联盟是脆弱的。
这些通过叛乱与你达成合作的人也很容易背叛。北伐多次到达关键的时刻,也正是这些人背后捅了一刀,最终使得整个北伐事业流产。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我理解的提问意思是马超韩遂被逐、被灭之后,凉州什么情况?
从《夏侯渊传》看,马超、韩遂被平定后,还有个枹罕人宋建依凭凉州叛乱,自称河首平汉王,曹操派夏侯渊去讨伐,一个多月就灭了这个山头大王,斩杀了宋建以及他任命的丞相以下的全部官员。随后,由于夏侯渊为护军将军,他命张郃去平定河关,那一带的羌族人全投降了,陇右一带也平定了,然后凉州被平定了。
从《张既传》看,213年,曹操把凉州给撤销了,凉州的所有郡城并入雍州,由雍州刺史张既来管理,215年,张既参与征讨张鲁,拿下了汉中,219年曹操弃守汉中,张既就把武都五万多氐人部落迁到扶风和天水边界。当时,原先凉州地域有四人举郡作乱,自号将军,还互相打。
220年,曹丕继位,重新设置凉州,任命安定太守邹岐为凉州刺史,叛乱进一步扩大,张既领兵和护羌校尉苏则一起平定了叛乱。结果又有其他人叛乱,曹丕任命张既为凉州刺史,最后张既再次平叛成功。
张既223年去世后,温恢、孟建、徐邈、李憙等先后任凉州刺史,曹魏最后一任刺史李憙在位时,还有少数民族羌族来犯,不过也被李憙率兵打败了。
再往后就是西晋了。所以说马超韩遂被平定后,凉州地区一直不太平,有人相继叛乱,不过都被镇压了。
三国时期马超韩遂之后凉州是什么态势?
曹魏坐拥凉州为何还不安稳,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一、凉州所具备的影响力
在三国时期,凉州是一个相当值得一提的地方,《后汉书》中有记载:“凉州天下要冲, 国家藩卫”,这短短十个字可以说是对凉州重要性的一个比较好的体现,但其实凉州的作用并不单体现在它的地理位置上,它在当时的背景下能够产生的影响力更是不容小觑的。
处在三国这个乱世,什么最关键?最关键的自然就是人口和马匹,而当时的凉州主要是(少数民族)羌人的集聚地,羌人得益于匈奴西迁,生存压力逐渐减小,在这种背景下,他们借助着凉州丰富的物质资源,繁衍的越来越快,在人口基数暴涨的同时,优质马匹数量也越来越多。众所周知,羌人也算是战斗民族的一种,当一个民族本身就彪悍,如今还人数众多、马匹优质的时候,在封建冷兵器时代,它就是一类资源,能够帮助军阀们转化为攻城掠地的优势。
因此,曹操老早就盯上了凉州这块地,只不过一直没下手。至于没下手的原因,还是在于当时有更为快捷的方式统一天下,曹操对自己很自信,对自己的运气更是到了自负的程度,在当时战必胜的情况下,他自认为是不需要取凉州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在赤壁战败后,曹操极速模式统一天下的策略已然失败,他深知三国鼎立之势已然成立,于是回过头来对付凉州,并在公元214年前后正式得到了凉州这块宝地。
二、凉州在曹魏统治下的不稳定表现
曹操经略凉州如此之早,按道理经过长期的控制,到了曹魏建立之后,在这里的统治应该越来越稳固才对,但令人啧啧称奇的是,曹魏始终没能够在凉州这块地盘上安稳过。比如在《三国志》中就有记载,当时魏文帝曹丕刚即位,就有“凉州卢水胡伊健妓妾、治元多等反, 河西大扰”。
我们再来看看诸葛亮北伐时凉州的表现,可以说曹魏在凉州统治的不稳固在诸葛亮北伐时期展现的淋漓尽致。 据《三国志》记载,在公元228年左右,就有:“凉州诸王国, 各遣月氏、康居胡侯之富、康植等二十余人诣受节度, 大军北出, 便欲率将兵马, 奋戈先驱”,之后又有南安、天水、安定三郡相继反叛归附(令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而且几乎没有遇到丝毫抵抗)。
三、曹魏治异手段
曹魏为何会在少数民族扎堆的凉州会如此不得民心?我们来看看它的治异政策就清楚,曹魏对待少数民族策略其实一直都是采用狡诈阴险的手段。
首先就是广为人知的暗杀,这也是曹魏对待势力较为强大的少数民族所一贯采用的制裁方式。例如当时的鲜卑族在首领柯比能的带领下日渐壮大,而为了对付柯比能,曹魏居然采用了刺杀这种卑劣手段,这在《三国志》中也是有记载的,即:“遣勇士韩龙刺杀比能,更立其弟”。
而对于普通的、势力较为弱小的少数民族势力,曹魏则是一般秉承制衡、离间的手段。即:“乃先构离之,使自为雠敌,互相攻伐”。总之就是使得其内部越来越混乱,而当时机成熟之后,曹魏则会轻易出手拿下他们。
在拿下这些少数民族之后,曹魏会采取一个措施,那就是将他们强制内迁。目的有两个,一个就是将他们置放于自己监管之下;再一个则是促进中原经济复苏,毕竟人口是拉动经济的一大助力。
总而言之,曹魏对少数民族的认识非常刻板,所以手段也比较低劣。而这样一系列的手段,或许可能会起到一定效果,遏制住甚至是消灭少数民族政权。但这终究不会是什么长久之计,因为如此手段用多了就不会再奏效了,当看到有几个例子亡于曹魏手段之下时,其他少数民族对于曹魏的狼子野心,自然也会是心知肚明。
而在凉州的羌族自然也是如此。试问他们还会在曹魏的控制下,坐以待毙吗?显然是不会,他们势必想尽一切办法反抗。
四、蜀汉治异政策
曹魏如此,蜀汉则与它恰恰相反。
其实早在诸葛亮还未出山,在他与刘备隆中对的时候就已经提出了对待少数民族的方针,即:“西和诸戎, 南抚夷越”。而从这八个字,即便是蜀汉政权建立后也一直都是贯彻的。
在刘备死后,蜀汉政权不稳,南边豪族遂勾结蛮族叛乱,诸葛亮于是先将这个治异政策先是运用到了平定南蛮之上,我们在看诸葛亮当时处理南蛮的手段也可以看出,他是攻心为上,善待他们,总之一个字那就是“和”。
而在对待羌人(凉州)方针上,蜀汉也是如此。羌人从蜀汉对待南蛮的政策来看,对蜀汉也是更加具有好感度的,至少相对曹魏来说是这样。
蜀汉对羌人的“和”体现在很多地方。
1、比如在诸葛亮北伐屯田的时候,《三国志》是这样记载的,即:“亮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对于前线凉州,蜀汉北伐军队并不是用以战养战这种手段,而是搞“军民鱼水情”,纪律相当良好,不侵夺当地的农田和粮食。
2、又比如蜀汉虽从未占据过凉州,但却设置了三任凉州长官。而这三任凉州长官,除了第二任魏延,不管是第一任的马超,还是最后一任的姜维都与凉州有密切关系。
首先我们来说马超,马超本是凉州军阀,在凉州素有名气,《三国志》里面称其“甚得羌、胡心”。而姜维就更不需要多说了,他本身就是天水人(属凉州)。这里值得一提的是魏延,魏延为何能有资格呢?史料记载,魏延曾多次入羌中与羌人取得联系,并获得其支持配合蜀汉北伐,这充分说明了魏延与羌人也是关系甚佳。
总而言之,蜀汉亲凉州民,用凉州人,又或是用亲凉州的人,这都充分说明了它对凉州方面是以收买为主。以“和”的手段来达到获得凉州民心的目的。
五、总结
而因为这些的缘故,蜀汉虽然从来未完全占据过凉州,但它在凉州却远远比曹魏更得民心,只要蜀汉打过来了,凉州诸地总是更加偏蜀汉这边一些。而由于有凉州(羌人)的相助,蜀汉的北伐,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姜维,总是能够做到胜多败少。总而言之,若单论治理少数民族政策,曹魏对比蜀汉可以说是完全的败北。
看到这里,或许有人就会问,那凉州既然更加亲蜀汉,为何蜀汉就唯独不能将其拿下呢?这则与国家综合实力有关。凉州之地曹魏始终是在重兵把守之下,蜀汉整体实力不如曹魏,军队补给速度更是不如曹魏,在这种情况下,蜀汉依旧能够一直动摇曹魏对凉州的统治,已然是它的极限。其实能够做到这种地步,蜀汉的对外策略已经算是成功了,只不过唯一遗憾的这唯独的一项成功,依旧是无法扭转整个三国战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