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若非鲁肃宅心仁厚,有长者之风,心有不忍,又虑吴蜀鹬蚌相争,曹操渔翁得利,关羽过江,定然被害,可惜关羽愚钝,傲气愈增,终有失荆州、走麦城,身首异处之祸——这是我的观点。请大家畅所欲言,与大家交流自己的观点!

单刀赴会,在历史上其实有两个版本:

  1. 一个是《三国演义》里,关羽单刀赴会,他所面对的,是时任东吴大都督的鲁肃。关羽带了八九个随从,亲自赶往江东,最终全身而退。
  2. 还有一个是《三国志》里,鲁肃和关羽同时单刀赴会,会面地点不详,结果双方都没有动手,所以两人都全身而退。

至于真正历史上是否发生过单刀赴会这件事,我们并不清楚。那么就这两种单刀赴会,我们一起来看看,他们是不是真的是鲁莽的行为。

01关羽单刀赴会,算准了鲁肃会放他走。

关羽驾着一艘小船,带着八九个关西大汉,就敢前往江东。这种豪气,不管在哪个时期,都是值得所有人感叹了。

是真英雄方如此,唯大丈夫应如是。这次关羽前来,所要商谈的,其实就是荆州地盘的问题。此前刘备向孙权借了江陵郡,作为根基,可是这个时候孙权却说刘备向他借了整个荆州,关羽必须要去把事情说明白。

云长曰:“只教吾儿选快船十只,藏善水军五百,于江上等候。看吾认旗起处,便过江来。”---《三国演义》

鲁肃见到关羽前来,也是吓了一跳,没想到关羽会有如此大的胆子。这个时候的江东将领们,已经埋伏好了刀斧手,准备斩杀关羽。

仓会意,先到岸口,把红旗一招。关平船如箭发,奔过江东来。云长右手提刀,左手挽住鲁肃手,佯推醉曰:“公今请吾赴宴,莫提起荆州之事。吾今已醉,恐伤故旧之情。他日令人请公到荆州赴会,另作商议。”鲁肃魂不附体,被云长扯至江边。---《三国演义》

关羽到了以后,一直和鲁肃比较亲近,在事情谈的差不多的时候,关羽忽然一把抓住了鲁肃的手,表示要让鲁肃送自己过江。

这下子江东将领们可都傻了眼了,大都督被人挟持了,那他们哪里还敢动手呢?最终在鲁肃的护送下,关羽顺利过江。那么为什么说关羽这件事做得并不鲁莽呢?

  1. 首先,关羽给自己想好了退路,早就让关平在江面上准备了十条大船,上面藏着500军士。一旦看到关羽这边的旗号,就立刻过来接应。
  2. 其次,关羽挟持着鲁肃走到了江边,有鲁肃作为人质,江东将士们就算再鲁莽,也必须要考虑到大都督的安危,这是关羽保命的手段。
  3. 再者,关羽知道鲁肃不会动手杀他,因为杀了一个关羽,那就破了孙刘联盟。联盟一旦破灭,那么曹操南下孙权可就没了援手,必败无疑。

由此可见,关羽这次单刀赴会,并不是毫无准备,而是在思前想后之下,做出的无奈之举。毕竟鲁肃已经邀请,不去是不成的。

02鲁肃和关羽共同单刀赴会,这是一场政治较量。

在《三国志》里,是鲁肃和关羽同时单刀赴会。这里必须要纠正一下某位专家的言论,不是鲁肃单刀赴会,而是两个人同时单刀赴会。

现在很流行贬低刘备集团,因为可以达到标新立异的效果,毕竟尊刘抑曹的思想已经深入人心。我们必须要客观认清这一点,不要为了贬低刘备集团,就刻意隐瞒史书真相。

这次的确是鲁肃和关羽同时在某个地方见面,而这个地方,史书上并没有给出交代,所以不能说是某一方单独前往另一方的阵地,很大概率是双方前往彼此交界处会面。

备既定益州,权求长沙、零、桂,备不承旨,权遣吕蒙率众进取。备闻,自还公安,遣羽争三郡。肃住益阳,与羽相拒。肃邀羽相见,各驻兵马百步上,但请将军单刀俱会。---《三国志》

当时刘备已经拿下了益州,按照原来的说法,拿下益州以后,就把江陵城还给孙权。可是刘备说等拿下凉州再还江陵,这一点触怒了孙权。

孙权便向刘备索要长沙、零陵以及桂阳的控制权,这就没道理了,跟你借了一座江陵城,你就要拿三个郡的控制权作为交换。

刘备不是傻瓜,当然不会答应。于是孙权便让吕蒙带领大军前去夺取这三个郡,危机之下,刘备只好带着5万大军回到公安,并且派遣关羽前往益阳。

这个时候鲁肃被孙权派往益阳和关羽相抗衡。为了保证孙刘联盟的关系,鲁肃主动邀请关羽见面。

  1. 这件事的确是鲁肃提出来的,不过见面的地点,并不清楚。见面的条件是,双方各自带领的兵马,要退到他们百步以外,只有将领们带着单刀去见面。
  2. 这里还要强调一点,是将领们,也就是说不一定只有鲁肃和关羽这两个人,很有可能是关羽和鲁肃各自带着几位大将一起在约定地点见面。
  3. 这么来说,其实这场会面,是有安全保障的。至少鲁肃这边不能说是没有人保护他,由此可见,鲁肃并不是出于鲁莽。

当然了鲁肃是儒将,而关羽是武将,两个人的武力值是不好相比的,由此可见鲁肃的勇气可嘉。为了东吴的利益,鲁肃可谓是殚精竭虑了。

03单刀赴会只是一种无脑操作。

如果鲁肃和关羽能够谈出个一二三来,那还要孙权和刘备干嘛?这两个地方将领的交流,根本就不可能促成事情的良好处理。

关羽答应给鲁肃三个郡,难不成就能直接拱手相让了吗?当然不可能,这件事必须要征求刘备的命令。如果刘备不答应,那关羽说话一点用都没有。

这是很现实的问题,同样的道理,如果关羽提出了额外的过分要求,鲁肃能够一口答应下来吗?比如说拿江夏换江陵,鲁肃能答应吗?当然不能,孙权可不是吃干饭的。

由此可见,鲁肃和关羽的这场会面,没有任何价值。鲁肃所谓的单刀赴会的想法,其实就是一厢情愿的行为。

改变不了大局的商谈,根本就是在浪费时间。最后要不是刘备想要夺取汉中,这件事根本就不可能那么爽快地解决。

总结:单刀赴会虽然不是鲁莽行为,却什么都解决不了。

不管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他们对单刀赴会的描述,其实都可以表明,这不是一场鲁莽的行为,彼此都是有充足准备的。

可是这种行为值得提倡吗?当然不值得,不要说什么问题都解决不了,万一因为这一场会面,又引发了新的矛盾,那岂不是得不偿失?

我们现在都能明白了,关羽和鲁肃的单刀赴会是无法解决地盘问题的。那么如果会面的时候,关羽不小心杀了鲁肃,那会造成什么影响?

那东吴铁定是要跟刘备集团拼命的,相反鲁肃杀了关羽,效果也是一样,刘备照样会找孙权拼命。由此可见,这种会面,在大战面前绝对不值得提倡。鲁肃这么聪明的脑袋瓜子,为什么这个时候会想到如此蠢的办法呢?

参考资料:

《三国演义》

《三国志》

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单刀赴会,并不是匹夫之勇,而是智慧、胆略、实力、自信的体现。说一说伟大领袖毛主席单刀赴会的事。

在秋收起义受挫,部队南下撤退途中,得知井冈山有袁文才、王佐领导的农民自卫军,毛泽东于是给袁文才写了一封信,表达了要率队伍上井冈山的愿望。袁文才虽然也是一名党员,但他受教育很浅,况且又是绿林出身,怕毛泽东的队伍吃掉自已,占领自己的地盘,回信断然拒绝了毛泽东的要求。

为了保存革命实力和火种,毛泽东经过再三斟酌,派人再次和袁文才协商联系,袁文才答应与毛泽东见面。 见面地点选在宁冈大仓村,袁文才做好了一切防备工作。当时,大家都劝毛泽东不要亲自去,担心他的安全。但毛泽东态度坚决,1927年10月6日,他只带了团长陈浩和警卫三人同行。见面后,毛泽东首先肯定了袁文才拉起队伍搞武装反抗国民党的事迹,俩人越谈越志同道合,大有相见恨晚,毛泽东又赠送给袁文才100条枪,袁文才回赠给工农革命军1000块大洋。这样,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顺利走上了井冈山,建立了农村第一个红色革命根据地。

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不是,那是责任心和英雄气的有机掺和。

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关羽明知鲁肃所设宴席的用意,也知道自己镇守荆州身担的责任干系,单刀赴会绝不是简单的匹夫之勇,而是与敌智略和胆识的外交较量。相关史料展示了非常精彩斗智斗勇的过程,关羽对这次外交事件的处理充满了勇气和智慧。

一、关羽单刀赴会

孙权看到刘备夺取益州,取汉中,发展迅猛,就向刘备索要荆州。文戏武戏轮番上场。

鲁肃设宴邀关羽会面,索要荆州就是先礼后兵的开场,后来的孙权遣使关羽为子索女,寻求联姻,是外交上先礼后兵的另一场文戏,直至三路出兵攻打荆州与刘备关羽对峙长江边,因曹操攻打汉中,最后刘备迫不得已与孙权商定平分荆州,孙刘围绕荆州的利益调整暂时告一个段落。

鲁肃为向关羽索要荆州,在江边亭设宴邀关羽过江面谈。打算关羽如果赴约就在亭外设下刀斧手,掷杯为号,群起杀之!如果关羽不来就举兵攻打荆州。

关云长明知是计,却仅带周仓一人替他拿刀,孤舟渡江前来赴宴。宴席间,关云长故意骂走周仓,让他先到江边做撤退准备。自己手拿青龙偃月刀,假借酒意手牵鲁肃,迫使他送自己去江边,东吴众人因顾及鲁肃安全,不敢妄动,只好眼看关云长安全离去。

其实,关羽能够安全离去还是有原因的。

二、关羽安全脱身的原因

1、鲁肃和东吴将领忌惮关羽的威名

关羽是三国著名的万人敌,他斩颜良诛文丑、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身跨赤兔马,手舞青龙偃月刀,从北到南所向披靡,东吴诸将确实怕他手中之刀。关羽武艺超群,勇冠三军,即便单刀赴会,他也艺高人胆大,雄心满满。

2、鲁肃和东吴将领忌惮关羽身份地位

关羽是刘备集团五虎上将之首,官封汉寿候,假节。相当于“荆州王”。鲁肃都说“皇叔与君候桃园结义,誓同生死。皇叔即君候也”。这说明了关羽在整个刘备集团的身份和地位,刘备集团实际上是关羽的后台和保障,东吴方面对此也颇为忌惮。

3、鲁肃和东吴诸将忌惮关羽的军事准备,不便轻易出招

关羽单刀赴会,身边除了一个扛刀的周仓,还有将近10个以上一当十的死士。同时,关平更带了五百水军藏在江边,东吴也不变轻易出招。

4、关羽把鲁肃控制在手里做人质

关羽单刀赴鲁肃临江亭宴会,应对鲁肃讨要荆州,他说了三句话:此国家之事,筵间不必论之;乌林之役,左将军亲冒矢石,戮力破敌,岂得徒劳而无尺土相资,今足下复来索地耶;此皆吾兄之事,非某所宜与也。然后就说喝醉了以后再谈,假借酒醉拉着鲁肃,实质上是擒贼先擒王,鲁肃是儒将,在关羽手里毫无还手之力,成为关羽的人质。

5、鲁肃为联盟故意放了关羽

鲁肃本身就是一儒将,官拜大都督,但他与诸葛亮一样对孙刘联盟的重要性有充分的认识,他为人厚道,迫于孙权索要荆州的压力出此一计,从他内心来讲,不想孙刘联盟稳固受任何干扰。所以,在关羽挟持他时也有故意放走关羽之意,没有让手下动手。

三、关羽败走麦城的原因

关羽单刀赴会和败走麦城的情势是此一时而彼一时。败走麦城原因有三:

1、性格冷峻孤傲,内部人叛变

又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将军傅士仁屯公安,素皆嫌羽轻己。自羽之出军,芳、仁供给军资,不悉相救。羽言“还当治之”,芳、仁咸怀惧不安。於是权阴诱芳、仁,芳、仁使人迎权。——《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2、关羽傲骄无礼,外交处置不当

孙权遣使到荆州希望与关羽结成儿女亲家,关羽不同意,尽可委婉拒绝。但关羽不但不同意,还羞辱孙权:"虎女岂可嫁犬子”,这是外交上的大忌,是严重的任性失礼,为孙刘联盟关系恶化埋下了极大的隐患。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3、曹操离间,孙刘联盟破裂

关羽北伐,擒于禁,杀庞德,水淹七军,威震华夏,曹操吓得几乎要迁都以避他的锋芒。后来采用司马懿、蒋济等的离间之计,以利益诱惑分化瓦解了孙刘联盟,曹操和孙权都倾全国之力围剿关羽,关羽终因实力悬殊,在东吴背后偷袭的情况下,败走麦城,身俘被杀。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三国志•蜀书•关羽传)

综上所述:关羽单刀赴会,明知对手的用意,也毅然赴约。外交礼仪上也是得当的。同时,自己也做了认真的准备,说明他有勇有谋。现场应对也是巧妙把问题推向刘备,假借酒意让鲁肃送自己回荆州,虽出无奈,但也充满智慧,绝非逞匹夫之勇。

单刀赴会给我们的启示:做事业都会有困境,遇到困境我们不但要有勇气去克服困难,更要有智慧化解危机。智略和胆识是转危为机的关键因素。

图片来源于网络,欢迎评论和点赞。

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你好,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下面小编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小编个人觉得关羽的单刀赴会完全就是匹夫之勇,就算一个人武功再高也是架不住一群人的,更何况还是在东吴的地盘上,如果真的动了杀心,关羽跑都跑不了。

要知道在当时,吴国曾经多次向刘备要回荆州,可是每次都被诸葛亮打发了,吴侯孙权心中岂能不气愤。关羽当时驻守荆州,鲁肃做为东吴的大都督,掌管东吴所有兵马,鲁肃如果想除掉关羽很简单。

鲁肃此人又多次考虑到孙刘两家的联盟关系,他不愿意看到联盟破裂,一旦联盟破裂必然会引起战争,到时候曹操可就要笑了。

关羽此人心高气傲,视天下英雄为草芥。单刀赴会正好凸显他的英雄本色,你看我面对这么多吴军我一个人就来了,我厉害吧。关羽当时的心中估计也有这个想法的。

总的来说,关羽的单刀赴会完全就是鲁莽,外加上当时的大都督鲁肃宅心仁厚,没有杀他。如果当时大都督是周瑜或者吕蒙,关羽百分之百就留在东吴回不来了。后来,关羽也是因为他的自大狂妄败给了吕蒙,丢失了荆州,自己也命丧黄泉。

以上都是小编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评论补充,喜欢小编的可以点点关注,谢谢大家。

单刀赴会是否匹夫之勇?

单刀赴会一点都不莽,整个过程都被关羽算计的明明白白。

三国时期作为历史上罕见的大乱世时代,爆发了太多家喻户晓的典故,其中作为刘备二弟的关羽更是其中之最,温酒斩华雄、千里走单骑、单刀赴会、水淹七军等,这其中最凶险同时也证明关羽有勇有谋的事件就是单刀赴会。

单刀赴会可以说是不亚于楚汉时期的鸿门宴事件,鲁肃为了向关羽讨要荆州特意摆下宴席邀请关羽,鲁肃内心的想法就是如果谈不拢那么就将关羽杀了从而再接管荆州,但是没想到最终关羽不仅没杀,荆州也还没有要回来。

如果是关羽只是一个莽夫的话,那么最终一定是被杀或者杀了鲁肃的侍卫从而彻底跟吴国结仇,但是关羽并没有如此做,反而是很好地将这件事给处理了,在单刀赴会中的三个细节中表现了关羽的谋略并不低。

控制正主

鲁肃毫无疑问是这次宴会的正主,而关羽只是客人,在鲁肃谈论荆州归属的时候关羽就一直喝酒不作回答,或者是含糊其辞没有一个准头,这让鲁肃摸不着头脑自然不会率先发难袭击关羽,而关羽自然也知道鲁肃安的是什么心,于是就有意无意地牵住鲁肃的手。

表面上两人交情很好,但实际上是关羽控制住了鲁肃,这样一旦有意外发生,就算不能脱身但也能让东吴少一个领头人物,所以鲁肃才迟迟没有动手,而关羽顺势再用一计,表面怒斥周仓将他赶出宴会的房间,实则周仓在走之后则是去江边准备,这样就可以做到随时撤退。

关羽看时机差不多了,就拉起鲁肃的手往外走,鲁肃自然不好推脱,而东吴的将士们看到鲁肃在关羽手中自然不敢动手,于是就一群人目送关羽离开,此次宴会并无对荆州做出什么改变,只能作罢。

虽然看似是很简单的一次宴席,但其中还是凶险万分,如果关羽进去之后直接吆五喝六,并且仗着自己的武力不去控制鲁肃,那么最后自然会造成惨痛的代价,可见关羽的谋略并不输于其武力。

深知东吴不敢动手

关羽为何能胆大到一人赴会呢?宴会上的表现只能说明关羽对于细节抓得很好,那么一人赴会真的是因为莽吗?

并不是,关羽能够单刀赴会所依仗的就是背后的刘备军团,虽然只是关羽一个人前往,但是如果鲁肃真的杀了关羽的话那么必然东吴也要遭殃,此时的刘备虽然不是其巅峰时期,但是兵力也已经不算少了,还是能对东吴造成众创,并且经过此事之后,刘备更加不可能偿还荆州了。

甚至因为关羽的死去,刘备定然会抓住这个机会去攻打东吴,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东吴一直对刘备的地盘虎视眈眈,而刘备又何尝不是对东吴虎视眈眈,所以关于就料定鲁肃不敢冒险动手。

一个人更能让对手摸不清楚

关羽自然清楚的知道这里面的情况,料定鲁肃他们不敢杀自己,并且一个人前来也反向说明了我们现在很强大,完全不用害怕你们,如果关羽带上一对人马前来,那么鲁肃自然就清楚关羽实力,但是关羽只带一个人来,就会让鲁肃时刻担心关羽是不是还有伏兵,因此不敢对关羽动手,因为没有摸清楚对方实力。

结语

何为莽夫?皆时行动之前不进行思考,依仗着自己的武力从而有恃无恐,但关羽从宴会前到宴会后,每一步都走得非常的巧妙,在羞辱东吴的同时还能保全性命,这还是莽夫吗?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感谢阅读,如果觉得不错,据说关注+点赞可以让您开心每一天哦~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