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自己确定的继承人,不是姜维,而是蒋琬。蒋琬之后是费祎,费祎之后诸葛亮自己也不太清楚了。

可见姜维当时在蜀汉的地位是比较低的。诸葛亮去世的时候,刘禅按照诸葛亮的遗嘱,命蒋琬接管诸葛亮的职务。与此同时,姜维被封为右监军辅汉将军,很可惜,这是一个杂号将军。

诸葛亮在北伐的时候,曾经写信给刘禅,他表示如果自己出了什么事情,那么军国大事可以托付给蒋琬,可见诸葛亮对蒋琬的才能和忠义都是十分信任的。

01姜维属于后起之秀,毕竟是曹魏来的,需要磨练。

姜维原本是曹魏天水郡的将领,跟诸葛亮本来是对手。可是几番交战以后,诸葛亮发现姜维是一个聪明的小伙子,就用了计谋把人家给诓来了。

到了蜀汉以后的姜维,并没有立刻成为举足轻重的大人物,而是耐心跟随在诸葛亮身边,跟着他学习兵法。

建兴六年,丞相诸葛亮军向祁山,时天水太守适出案行,维及功曹梁绪、主簿尹赏、主记梁虔等从行。太守闻蜀军垂至,而诸县响应,疑维等皆有异心,於是夜亡保上邽。维等觉太守去,追迟,至城门,城门已闭,不纳。维等相率还冀,冀亦不入维。维等乃俱诣诸葛亮。会马谡败於街亭,亮拔将西县千馀家及维等还,故维遂与母相失。---《三国志》

可以说姜维是诸葛亮的徒弟,马谡死了以后,诸葛亮的兵法基本上就是姜维来继承了。不过光懂兵法是不可能担当丞相重任的。

带兵打仗只是国家事务当中的某一项而已,显然姜维并不具备治理国家的能力。所以诸葛亮也没有将他列为继承人的人选。

  1. 因为诸葛亮需要一个综合实力比较强大继承人,尤其是懂得治国和调节官员关系的人,所以诸葛亮当然更看重蒋琬和费祎这种老成持重之人。
  2. 况且姜维是从曹魏那边投降过来的,说实话,蜀汉上下对这个降将有多少信任呢?其实并没有多少。刘禅后来之所以信任姜维,那也是因为姜维为蜀汉服务了二十多年,劳心劳苦。
  3. 后来夏侯霸从曹魏逃过来以后,姜维对他十分倚重。其实我们就可以看得出来,姜维对自己曹魏降将的身份,还是比较在意的。

他自己都这么在意,更别说蜀汉君臣们的态度了。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姜维暂时得以安宁,可是诸葛亮去世以后,失去庇佑的姜维,必须要努力做事,才能赢得蜀汉上下的认可。

02蒋琬是老成持重之人,综合能力比当时的姜维强太多。

蒋琬是诸葛亮非常看重的人。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执掌朝政,将姜维任命为东曹掾,后来升任丞相参军,相当于是诸葛亮的秘书。

诸葛亮北伐期间,丞相府里的大小事务,都是由蒋琬来打理。所谓丞相府可不是诸葛亮的宅子,而是政府办公机构,这就相当于国务院一样。

当诸葛亮成为北伐中坚力量的时候,蒋琬便充当了当年诸葛亮的职责,负责北伐军的一切后勤工作,比如说粮草的筹集,兵源的补充,以及运输过程的操控。

琬承命上疏曰:“芟秽弭难,臣职是掌。自臣奉辞汉中,已经六年,臣既暗弱,加婴疾疢,规方无成,夙夜忧惨。今魏跨带九州,根蒂滋蔓,平除未易。若东西并力,首尾掎角,虽未能速得如志,且当分裂蚕食,先摧其支党。且羌、胡乃心思汉如渴,又昔偏军入羌,郭淮破走,算其长短,以为事首,宜以姜维为凉州刺史。若维征行,衔持河右,臣当帅军为维镇继。今涪水陆四通,惟急是应,若东北有虞,赴之不难。”由是琬遂还住涪。---《三国志》

打仗什么最重要?其实后勤力量才是最重要的。一支战斗力强悍的部队,一般都是后勤有保障的军队。

诸葛亮去世以后,蒋琬被提拔为尚书令,领益州刺史。此后又被升任为大将军,相当于是丞相一样。

此后刘禅发现曹魏内乱,便要求蒋琬开府,准备北伐事宜。这件事就很奇怪了,由此可见,刘禅并不是一位庸主,而是在伺机而动罢了。

  1. 蒋琬被刘禅封为大司马,同样也有开府之权,成为了和诸葛亮有一样权势的人。不过很可惜的是,蒋琬在军事上才能真的很一般。
  2. 当时蜀汉大军驻扎在汉中长达6年之久,虽然曹魏没有前来进犯,可蜀汉这边也没有相应的攻击措施,一直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3. 蒋琬认为过去翻山越岭北伐实在是太累,所以打算从水路走。不过这件事遭到了所有人的反对,因为从水路走一旦失败了,有全军覆没的危险。

壮志未酬的蒋琬,此刻恰好病重了,所以就没有实施这一计划。综合来看,蒋琬的能力是要比姜维强的,唯独军事这一块,是蒋琬的短板。

03姜维军事能力独树一帜,可惜不懂政治。

姜维的确是继承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在军事上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蒋琬去世以后,费祎成为了蜀汉实权派。

他是坚决反对北伐的一位同志,因为此刻的费祎已经意识到了蜀汉在经济上的困局。必须要先发展经济,以后才能谈北伐。

维本羁旅讬国,累年攻战,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不复还成都。---《三国志》

所以有军事才能的姜维,此刻依旧处于被雪藏的状态。不过看姜维升迁的速度,就会发现,刘禅是希望北伐的。

  1. 刘禅毕竟是蜀汉之主,他心心念念地想着北伐,所以姜维不久之后便升任卫将军,和当时的大将军费祎一起处理朝中大事,当然费祎还是大权一把抓。
  2. 因为费祎的节制,使得姜维所能统领的兵马始终不超过一万人,这是姜维最头疼的一件事,直到他俘虏了魏将郭循。郭循在宴会上宰掉了费祎,从此姜维成为了蜀汉大权在握的人物。九伐中原的故事也就从此展开了。
  3. 姜维手里的兵马数量是不能和曹魏相比的,但是他依旧可以打得曹魏只有防守的可能,没有进攻的希望。可见姜维的军事能力是很强悍的。

可惜姜维军事能力再强,却也弥补不了不懂政治的缺点。他与宦官黄皓的矛盾爆发后,居然当着黄皓的面在刘禅面前告发他,并且希望处死他。

结果刘禅偏偏袒护黄皓,使得姜维只能逃难到沓中。也正是因为他远离了政治中心,使得蜀汉后期一直处于被动状态。

总结:蒋琬和姜维侧重点毕竟不同。

文武双全的诸葛亮,这世上又能有几个呢?一方面治国有方,一方面带兵有方。这是千古难寻的,所以不能要求蒋琬或者姜维也做到这一点。

蒋琬更加侧重于治国和后勤工作,他实在是不擅长军事。而姜维正好相反,他更加擅长军事,对治国和后勤方面的事情,却一窍不通。

如果这两个人能够打配合,或许蜀汉还是有希望的。只可惜的是,这两个人处于同一时代的时候,彼此地位差距太大。蒋琬是大司马的时候,姜维还只是一个杂号将军。

参考资料:《三国志》

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一生为蜀汉政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刘备死后,他力扶阿斗几十年,至死都无二心,他常言“忠益者莫大于进人”,在诸葛亮出山之后的二十七年中为西蜀选拔、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文臣蒋琬、武将姜维可谓是西蜀政权后期国家的脊梁。

一、诸葛亮身边工作六年,影响一生,武将姜维

姜维是诸葛亮亲自选定为自己军事方面的接班人。他在二十七岁时,诸葛亮任用他为仓曹掾,加奉义将军,封当阳亭侯。真可谓重用。

姜维在诸葛亮手下工作了六年时间,从诸葛亮的言传身教中吸收许多有益的东西。

诸葛亮逝世之后,姜维继续坚持诸葛亮的北伐战争,打过些很漂亮的歼灭战。如延熙十七年(254)在陇西与魏将徐质交峰,斩首破敌,攻下河关、狄道、临洮三县3次年,又“大破魏州刺史王经于洮西,经众死者数万人。”当然,也打过败仗。延熙十九年,在段谷败于邓艾。姜维吃了败仗,也象请葛亮一样,上表“谢过引负,求自贬削。为后将军,行大将军事。”要求处分,从大将军降为后将军。从他身上可以看到诸葛亮的作风。

《三国演义》对姜维给以充分的肯定和赞扬。姜维死时,有一诗赞道:“天水夸英俊,凉州产异オ。系从尚父出,术奉武侯来。大胆应无惧,雄心誓不回。成都身死日,汉将有余哀。”写姜维的忠诚能干,在很大程度上是为了表现诸葛亮的精神长在。

二、一心为公,文臣蒋琬

蒋琬与诸葛亮、董允、费祎被称为“蜀中四相”。蒋琬是诸葛亮生前选定的接班人。后来的事实表明,他没有辜负诸葛亮的期望。

蒋琬在荆州时,是一个默默无闻的文书小吏,后随刘备入蜀,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为诸葛亮所器重。诸葛亮任丞相时,提拔蒋琬为东曹掾,处理丞相府日常事务。诸葛亮多次出兵都山,蒋琬留守成都,“常足食足兵以相供给”,保证充足的物资和兵源,支援前线,是一个治国理财的好手。

蒋琬为什么能以一个小吏的低微出身被提拔为东曹掾,而能服众呢?除了他具有杰出的才能之外,还有很重要的一点,是没有私心和野心,办事公道,事事处以“公心”,不计较自己得失荣辱,所以深得同僚的拥护。

蒋琬、姜维二人在西蜀政权后期,继续延续诸葛亮治国策略,把国家治理的相当好。蜀汉政权仍然在后来的30多年间长治久安,此二人在政权中的重要性难分伯仲,都是各自领域不可或缺的顶梁柱。

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姜维是武将,蒋琬是文臣,都是蜀汉的栋梁之才。但从能力上来说,蒋琬和姜维差不多。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人也。先主为汉中王,琬入为尚书郎。建兴元年,丞相亮开府,辟琬为东曹篆。这里可以看出,蒋琬自刘备入蜀以来,就一直担任重要职务。

他对蜀国的贡献是非常大的,给蜀国举荐了好多人才,诸葛亮对他是大加赞赏,有事情出去,都是叫蒋琬给他管理和处理丞相府的事情。

后来,诸葛亮在临死前给后主刘禅写信,言“臣若不幸,后事宜以付琬。”可以想象,诸葛亮让他接替他为丞相,统帅百官,蒋琬的能力之强得到诸葛亮的认可。

而姜维,是诸葛亮东征天水时用计收服的魏国降将,按道理说姜维应该没法和蒋琬比的。但事实证明姜维也是蜀国自诸葛亮和蒋琬死后,最大的栋梁之才。

诸葛亮是发现姜维之才的伯乐,对他寄予厚望,诸葛亮曾说:“姜伯约忠勤时事,思虑精密,考其所有,永南、季常诸人不如也。其人,凉州上士也。”

二十七岁就受封当阳亭侯,诸葛亮死后,随大将军蒋琬住汉中。后来蒋琬举荐他当了镇西大将军,领凉州刺史。这里可以看出,蒋琬也是非常看重他的。

自此以后,他就成了诸葛亮第二,平叛他带兵去平,阻挡曹军也是他带兵出去,征讨曹军也是他。

最终姜维成了蜀国大将军,本来可以大展身手了,但时也命也,正值宦官黄皓弄权,刘禅宠幸,朝政日坏,姜维被逼无奈,不敢回去,只能在外面驻守。导致了姜维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后来姜维随刘禅投降魏将钟会,说服他们反魏,反被乱军所杀,诚为可惜。

综合测评,两个人都是蜀国栋梁之才,能力差不多,只是蒋琬早当上大将军,而姜维是接他的班。

我是白云山水居,欢迎关注评论,谢谢阅读。

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蒋琬和姜维都是诸葛亮所器重,引以为接班人的才俊,也都担任过蜀汉大将军。但二人所表现出的能力,还是有所不同的。

先来说蒋琬。

蒋琬谦逊宽厚,气度不凡,又是荆襄人士,因而倍受诸葛亮青眼。蜀汉建兴元年诸葛亮开府治事,蒋琬即为参军,是丞相府的核心人员。从建兴五年诸葛亮进驻汉中开始准备北伐事宜,到建兴十二年病逝五丈原,这期间蒋琬作为丞相府二把手,总理国家政务,可以说是内政上实际的一把手。能够使国家有条不紊地运转,百姓安居乐业,而前线将士衣食无忧,纵使是沿袭诸葛亮的政策,也足以说明蒋琬至少是一个能吏。

在军事方面,蒋琬曾经提出顺汉水、沔水东进的策略,但顺流而下,进攻容易,撤退却是个大难题,因此被姜维、费祎等所阻拦。除此之外并无什么建树。

姜维和蒋琬则相反,内政方面几乎为白板,他的才华全集中在军事上。作为一个好大喜功的执政人,似乎就是为了战争而生。费祎在时,尚有人约束。费祎一死,姜维便放飞自我,开始了算得上是穷兵黩武的北伐。

姜维对魏国的战争,有过大胜(洮西大捷),也有大败(段谷之战),遇上邓艾这个一生之敌,也使他产生了一种“既生瑜何生亮”的悲剧色彩。

总的来说,在后三国时期,姜维的统帅能力还是属于最顶尖的一批人的。但他的北伐,和诸葛亮的北伐,给人完全不同的观感。诸葛亮带着明确的目标,有着细致、精准的计划,再加上天下无敌的军事实力,给人以强烈的信心。而姜维的北伐更像是为伐而伐,缺乏理论指导,个人能力的欠缺以及朝野威望的不足,都制约了他的成就,老实说,丞相北伐有四成希望的话,姜维连一成都不到。

言归正传。姜维和蒋琬一武一文,都是难得的人才,国之栋梁。但结合具体国情,对于蜀国而言,除非具有诸葛亮的才能,不然北伐是加速死亡,所以此时蒋琬更适合蜀国。待到五胡乱华,才是姜维大展才华之时,也是北伐的最好时机。

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其实单纯说谁厉害没有什么可比性,重要的是能不能整合各种力量,使文武群臣团结一致,保持政权稳定。单打独斗都厉害,但对整体利益得失没有帮助,还有意义吗?

姜维和蒋琬谁更厉害?谁才是蜀汉的栋梁之才?

姜维与蒋琬,都是诸葛亮一手栽培出来的,一武一文,各有千秋。

诸葛亮于章武三年 ( 公元 223 年) 四月刘备白帝城托孤后开府治事, 治理蜀汉朝政, 至建兴十二年 ( 公元 234 年) 八月病逝于北伐军中, 前后达 12 年之久。

其间, 诸葛亮执掌蜀汉军政大权, 实行对内以法治蜀, 对外联合东吴、共抗曹魏的战略方针, 维持了蜀汉政权与魏、吴两国鼎足而立的局面。诸葛亮死后, 其培养的接班人蒋琬、费祎、姜维等人先后执掌蜀汉军政大权, 直至炎兴元年 ( 公元 263 年) 蜀汉灭亡。

诸葛亮死后, 刘禅完全遵照了诸葛亮的遗命, “亮卒, 以 ( 蒋) 琬为尚书令, 俄而加行都护, 假节, 领益州刺史, 迁大将军, 录尚书事”; 蒋琬死后, 又以费祎为大将军, 录尚书事, 执掌军政大权。费袆之后, 掌握蜀汉军权的是大将军姜维。姜维是诸葛亮在第一次北伐时收降的 “凉州上士”, 亦是诸葛亮精心培养的军事接班人。陈寿著 《三国志》, 将上述三人共列一传; 诸葛亮之后, 蜀汉王朝不置丞相一职, 而裴松之与干宝称此三人为“蜀相”, 足见诸葛亮接班人对于蜀汉政权的重要意义。诸葛亮临终时, 指定了蒋琬和费祎这两位荆州与东州集团的青年才俊作为接班人, 符合蜀汉政权内部荆州、东州二集团联合的原则, 而先荆州蒋琬、后东州费祎的安排, 反映了在蜀汉政权内部居于主导地位的荆州集团的需求, 而荆州集团的代表者又是诸葛亮本人。所以说, 诸葛亮如此安排是以本集团的利益为出发点, 同时也兼顾了东州集团的利益, 两集团联合压制本土的益州集团, 有力地维护了蜀汉政权的稳定。

蒋琬、费祎执政时期, 政治上 “承诸葛之成规, 因循而不革, 是以边境无虞, 邦家和一”, 成功地协调了政权内部特别是荆州与东州集团之间的关系, 维持了蜀汉王朝的安定局面; 军事上, 虽然二人均无突出的军事才能, 但其审时度势, 改变了诸葛亮的战略方针, 转攻为守, 未对曹魏发动大规模的战争, 同时成功阻挡了曹爽的军事进攻, 保存了蜀汉国力, 为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客观条件。

可以说, 蒋琬、费祎执政时期, 蜀汉政权史海钩沉虽然没有军事上的辉煌战果, 但却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时机, 蜀汉政权于西南一隅延续 40 余年, 二人功不可没。延熙十六年, 费祎遇刺身亡, 蜀国的军事大权完全掌握在姜维手中。

姜维完全采取诸葛亮以攻为守的方针, 不顾蜀国国力, “玩众黩旅”, 频繁发动对曹魏的战争。姜维连续三年对曹魏用兵, 虽有小胜, 但都因粮食运输困难, 不得不撤军。此后, 姜维对曹魏用兵, 屡屡受挫, 至景耀五年 ( 公元 262 年) , 姜维 “累年攻战, 功绩不立,而宦官黄皓等弄权於内, 右大将军阎宇与皓协比, 而皓阴欲废维树宇。维亦疑之。故自危惧, 不复还成都”。

景耀六年, 曹魏大举伐蜀, 姜维分兵于汉中等地拒敌, 此前姜维所犯的一个严重战略错误在此时显现出恶果。作为军事指挥者的姜维, 理应集中兵力, 稳守汉中, 不宜分兵围守。姜维命令汉中太守胡济退到梓橦郡北部的狄道, 使护军蒋斌、监军王含守汉、乐二城, 总管汉中防务, 另外还在西安、建威、武卫、石门、武城、建昌、临远皆立围守, 其原意是自己镇守沓中, 汉中、沓中两大益州门户唇齿相依, 互为犄角, 却未曾料到关口守将蒋舒开城出降, 魏军“长驱而前”, 汉中丢失, 姜维只好放弃沓中, 回守剑阁。

如果姜维不改变魏延的 “实兵诸围”战术, 拒魏军于汉中门外, 虽然最终无法改变蜀汉因国小民弱而必然衰亡的总趋势, 但也决不至于在手握重兵的情况下不得已而投降, 导致蜀汉迅速灭亡。

蒋舒、马邈的投降虽然无法预料, 但作为蜀汉军队的指挥者, 为 “获大利”而改变实施多年的防御体系, 却未能进行最周密的考虑,姜维确实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三人虽然皆是一时之人杰, 但与曹魏、东吴的司马氏兄弟及陆抗等人相比仍然存在明显的差距, 蒋琬、费祎只能 “咸承诸葛之成规, 因循而不革”, 姜维 “粗有文武, 志立功名”, 却不顾蜀国国力, 九次北伐, 并在关键时刻战略战术方面犯下致命错误, 加速了蜀国的灭亡。蒋琬、费祎在诸葛亮在世之时, 更多的角色是后勤和参谋, 而军事接班人姜维更是未曾独立带兵打过仗。诸葛亮 “事必亲恭”举轻若重, 不仅蜀汉的一切政治、军事以及外交事务, 诸葛亮都要亲自过问。如此状况下, 培养出的接班人得不到充分的锻炼, 能力必然存在缺陷, 他们执掌的蜀汉政权于三国之中最早灭亡也就不足为奇了。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