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孔融没有弑母!曹操是一个兼容并包的人,所以他手底下的人才也是千奇百怪。文臣也都是人,他们当然都有各自的个性,所谓物以类聚大抵如此。当时曹操手下的文臣大致分成这么几类:
- 当红小生:荀彧、荀攸、郭嘉、程昱,这几个人一起玩的比较痛快,他们智谋高深,彼此佩服,绝不像袁绍手下的许攸、田丰,整天互相怼。
- 当红喷子:孔融、祢衡、杨修,这三个人是一个朋友圈的崽,他们也是志趣相投,每天除了喷,也就是喷了。
- 当红孤僻症患者:贾诩。这位老兄一般不说话,一般也不交朋友。说起话来肯定是要人命的那种,为了不牵连他人,所以他不和任何一家豪族结亲。
有意思的是,这当红小生和当红孤僻症患者,基本上都是善终,唯独当红喷子界的朋友圈,被曹操给团灭了。尤其是孔融,这个四岁就懂得让梨的孩子,真的是因为不孝而被杀吗?
01孔融认为不该孝顺生你之人,要孝顺养你之人。
孔融是孔子的后人,按道理思路应该没有那么清奇,循规蹈矩是他们家族的风范,否则也不会每个新王朝一来,他们立刻改弦更张了。
及与孙权使语,谤讪朝廷。又融为九列,不遵朝仪,秃巾微行,唐突官掖。又前与白衣祢衡跌荡放言,云“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既而与衡更相赞扬。衡谓融曰:“仲尼不死。”融答曰:“颜回复生。”大逆不道,宜极重诛。书奏,下狱弃市。时年五十六。妻、子皆被诛。---《后汉书》
可惜孔融是个特例,因为他有一个强大的朋友圈。祢衡是什么人?不喷人就不爽的那种,他光着身子一边敲着架子鼓,一边咒骂曹操。是逢人不骂两句不开心的那种人。
杨修又是什么人?四世三公的大家族后人,自以为高贵了得。聪明之余便到处耍小聪明,偷吃过曹操的小点心,没事儿就喜欢多嘴,把曹操那点小心思都给秃噜了出来。
- 跟这两位交朋友的孔融,这思想自然是要不同凡响一些了。他四岁让梨的故事,我们耳熟能详。可是长大以后,他却不在乎自己家里人的生死。
- 在做北海相的时候,袁谭带着大军前来攻打,孔融是一边喝着小酒,一边看着小书,就是不想着先把家里人送出城去。
- 人家都打到家门口了,孔融还是表示不碍事,甚至阵阵发笑,似乎完全瞧不起袁谭。袁谭知道以后那叫一个怒啊,这个时候孔融自己倒是跑了,家里老婆孩子全被袁谭给杀了。
孔融一生都认为,父母和孩子之间,是没有真正的亲情可言的。因为他觉得孩子是父母欲望下的产物,既然没有恩情,为什么要孝顺呢?要孝顺,就要孝顺养你那些人。
曹操就是凭借这一思想,判定孔融是个不孝顺的人,所以把他给杀了。那么他死的到底冤不冤呢?
一点也不冤枉,这种理论放任何时期都可以说,但是放汉朝就是不能说。为什么?汉朝是以孝道治天下,没看到每个皇帝的庙号前面,都加了一个孝吗?比如孝文帝、孝武帝。
02孔融真正的死因:总是在曹操背后捣乱。
孔融和祢衡交往多了,或多或少都要从祢衡身上学到一些偏执的东西。大家都是才子,也都是狂人,兴趣相投自然是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
可是光着身子敲鼓骂人的事情,孔融是做不出来的。他毕竟是孔子的后人,他不要脸面,这孔家还是要拦着他的。
三年,太祖既破张绣,东禽吕布,定徐州,遂与袁绍相拒。孔融谓彧曰“绍地广兵强。田丰、许攸,智计之士也,为之谋。审配、逢纪,尽忠之臣也,任其事。颜良、文丑,勇冠三军,统其兵:殆难克乎”---《三国志》
不过孔融总是喜欢在曹操背后做一些小动作,当老师的朋友都知道,学生常常喜欢在底下做小动作。你转身朝黑板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搞,你转过来的时候,他们一个个认真老实的跟刚出锅的玉米面馒头一样,热情迫切且一动不动地渴望知识。
孔融就这么回事,只要曹操出去打仗,孔融必然要在朝中大肆宣传曹操必败论。比如曹操和袁绍大战的时候,孔融就很悲伤地在朝中告诫大家,快写投降信给袁绍吧,再不写可就得摇号啦!
每次出征回来,曹操都能受到不少告发孔融的小报告。这把曹操给气的啊,自己在外面死去活来地打仗,孔融拿着俸禄不干事儿也就算了,干事儿干的都不是人事儿。
后院失火是兵家大忌,曹操当年攻打徐州的陶谦,就是因为吕布陈宫偷袭了曹操的兖州,这才让刘备救了徐州一回。所以曹操当然意识到孔融的严重性,不杀他又该杀谁呢?
03孔融所代表的,就是那一帮自视高贵却没什么用处的文人。
孔融有才学,是建安七子之一,也算是一代名儒了。名儒在和平时期,的确是大家尊崇的对象,可是一旦到了乱世,就极有可能成为制造谣言的喷子。
后操讨乌桓,又嘲之曰:“大将军远征,萧条海外。昔肃慎不贡楛矢,丁零盗苏武牛羊,可并案也。”时,年饥兵兴,操表制酒禁,融频书争之,多侮慢之辞。---《后汉书》
为什么蜀汉的谯周一直极力地奉劝刘禅投降?因为他是蜀中大儒,只有和平了他这个大儒才有地位,否则永远都是那帮当兵的受人推崇。
孔融和谯周不同,他知道谁来坐天下都不会和平。所以他就给曹操捣乱,不管曹操说什么他都要怼。
- 当初曹丕抢了袁熙的老婆甄宓,孔融就告诉曹操,当年姬发灭了上朝,将妲己送给周公旦,曹操都没回过味来,因为他从来没有读到过这篇文章。孔融则说现在人干的出,古代人也一定干的出。
- 曹操北征乌桓的时候,孔融再次出面讥讽,他告诉曹操,北边的肃慎族和丁零族,曹操可以一起讨伐回来。
- 饥荒年景,恰逢战乱,曹操上表希望禁酒。可是孔融写了很多信给曹操,表示千万不能禁酒,全部都是讥讽嘲笑的意思。
孔融自己办不成什么大事,他知道在乱世,一个文人根本就没有什么太大的作用。安邦治国他有其才,可平定天下他却没有其智。无奈之下,他只能以这种讽刺的方式,排解心中的忧愁。
总结:曹操可以毁了孔融的肉体,却永远折服不了这个人的思想。
在孔融眼中,是众人皆醉我独醒。他早就看出了曹操的狼子野心,可是他无能为力啊。他希望帮助汉献帝恢复统治,可是他没有这个能力。
孔融觉得唯有一死,才能够报答汉朝对他的恩情。所以他选择不断嘲讽诋毁曹操,就等着曹操亲自落下那口大刀。
杀一个孔融的确没什么了不得的,可孔融认为,他杀的是良心。但凡有良心的人,都会出面阻止曹操篡汉。如果曹操不怕,可以全都杀光。
曹操杀了孔融,杀了杨修,甚至连荀彧也没有放过,他们是士族代表,也是良心的代表。最后曹操还是后怕了,良心是杀得完的吗?曹操止步于魏王,或许也正是被这帮人给震撼到了。
参考资料:
《三国志》
《后汉书》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孔融没有杀母,但是他也害死全家!
小的时候,家长和老师都用孔融让梨这个例子来教育我们要友爱兄弟,懂得谦虚礼让,也因此让我们记住了孔融这个名人。然而却很少有人知道,孔融长大之后都做了什么,下场如何。孔融长大之后的确是很有名,但是小时候那么友爱的他,最后却因为不孝被杀,还牵连了家人。
孔融出生于东汉末年,他并不是因为让梨出名的,毕竟他当时只有四岁,谁会注意一个四岁的小孩子。十三岁的时候,孔融的父亲孔宙去世的,他因为悲伤过度,站都站不起来了,因此当时的州里就都知道了他这个大孝子。恐怕这些称赞他孝行的人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人最后会说出不孝的话。
孔融真正闻名乡里是在十六岁,当时孔融的哥哥孔褒(就是让梨的那个)有个叫做张俭的朋友,由于得罪了中常侍侯览被追捕,因此就逃到了孔融的家里,当时孔融的哥哥不在家,孔融见张俭是哥哥的朋友,因此就将他藏了起来,张俭就此得以逃命。谁知道过了几天这件事被官府知道,兄弟俩都被逮捕入狱。
孔融说张俭是自己藏的,应该降罪于他,不关哥哥的事。哥哥听后非常感动,于是说张俭是去找他的,不是弟弟的错。最后朝廷将孔融放了,孔褒因此被杀。就此孔融才真正出名。汉朝的时候还没有科举制,大都是朝廷听说谁有名就让谁做官,因此孔融这个名人自然能当官的。
但是孔融因为恃才傲物,又口无遮拦,在朝中得罪过不少人,虽然因此更加出名,但是仕途一直都不顺利。曹操是个爱才的人,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就让孔融在自己手下做事,也是为了笼络天下士族文人,谁让孔融这么有名呢,还是孔子的后人。
但是时间久了,孔融就看出了曹操的野心,孔融是个酸腐文人,只认汉朝宗室,因此就开始跟曹操到处作对,经常对曹操辱骂侮辱。比如曹丕娶了袁绍的儿媳妇做妻子,孔融就用商纣王的例子骂曹操。后来遇到了饥荒,曹操下令禁酒,毕竟酿酒是很浪费粮食的。但是孔融就连这也管,太把自己当回事儿了,好几次写信给曹操不要禁酒,言语还非常不恭敬。
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于是就挑拨一个叫做郗虑的人,郗虑得到曹操是授意,就开始诬陷孔融,这下曹操终于找到机会除去孔融。孔融之前跟一个叫做祢衡关系特别好,祢衡也是个狂人,就是那个说出“荀攸可使看坟守墓,程昱可使关门闭户,郭嘉可使白词念赋,许褚可使牧牛放马,其余皆是衣架、饭囊、酒桶、肉袋罢了”的人。
孔融曾经跟祢衡说:“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意思就是,父亲于儿子有什么恩情呢,不过是情欲的产物。母子之间也是,不过是将一件东西暂时寄放在瓦罐里,倒出来之后就没有关系了。
这话就是放在现在,也是绝对的大逆不道,有了这句话,曹操终于有了足够的罪名杀死孔融,并且还将孔融一家都杀了。
小编认为,其实孔融除了书读得多,文采好之外,并没有什么品德高尚的地方,之前做的那些事情也不多是沽名钓誉。孔融见过杨修和祢衡都因为太狂太傲死了,他却丝毫不吸取教训,最后被曹操杀死也是活该,只是白白牵累了家人。大家认为,孔融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孔融是东汉末年之人,家学渊源,乃孔子的二十世孙。他本人勤奋好学,素有才名,是当时的“建安七子”之一。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刚正不安,并以孝闻名天下。为我们所熟知的“孔融让梨”的故事就是出自于他。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以孝顺闻名天下的人,最后却被曹操以不孝之罪所杀。要知道,曹操的惜才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孔融究竟做了什么事情,才使得曹操痛下杀手呢?
孔融孝顺之名开始远扬
孔融在十三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去世了。亲眼看见父亲逝世的孔融悲伤得不能自已,连站都站不稳,还要别人扶着他。就这么一件事情,就使得孔融的孝顺之名传遍了州里。
后来,在他十六岁那年,又发生了一件事,使得他的名声彻底地传扬了出去。
当时,名士张俭遭到别人的嫉恨,受到了通缉。而张俭和孔融的哥哥孔褒是好朋友,就前去投奔。谁曾想,当时孔褒并不在家中,只有孔融一人在家。而孔融看见张俭的窘迫,也没有询问原油,便将张俭留宿家中。
后来东窗事发,孔褒和孔融皆因藏匿罪被抓入大牢,但是县衙却不知道应该选谁进行责罚。于是,孔融和孔褒就上演了一出兄弟相争的好戏。
孔融认为是自己将人接近家中的,应该处罚自己,而孔褒则认为人家是来找自己的,应该处罚自己。最后的结果,是孔褒获罪,但是孔融的名声就因为此事而彻底闻名天下。
孔融投入曹操门下,得罪曹操
孔融因为孝顺之名传扬天下,也素有才名,是当时当之无愧的有才之士,正是曹操所青睐的。那么曹操为何会舍得杀他,又为何要用不孝之名杀他呢?
一、孔融性格执拗,嫉恶如仇,经常顶撞曹操
曹操惜才是不假,那也要看是什么才。曹操之所以惜才,是因为他有雄心壮志,想要统一天下。而想要统一天下,就少不了人才。曹操也许可以容忍才子再三的顶撞自己,但是他不会容忍一个不可能收入麾下的才子再三的顶撞自己。而孔融恰恰就是这种人。
当年曹操攻破邺城,曾经屠戮邺城百姓,并将袁绍家的家眷一并掳掠。曹操的儿子曹丕更是娶了袁熙的妻子甄氏为妻。看不惯曹操姿态的孔融便出言讽刺道:“武王伐纣的时候,也曾经将妲己许配给周公。”曹操好歹也是一个文学大家,一听孔融的话,以为是自己不知道的典故,便连忙询问。谁曾想孔融却说:“看你现在做的事情,也能猜到武王是怎么做的。”
曹操这才明白过来孔融是在嘲讽他。因此对他产生不满。
自此以后,孔融看曹操就越发不爽。曹操说要禁酒,孔融就说不要禁;曹操要讨伐乌桓,孔融就讥讽他不如将周围的都讨伐了。
总而言之,此时的曹操和孔融已经是针尖对麦芒,水火不容了。因此,曹操对孔融起了杀机,也是顺理成章的。
二、孔融不仅名声大,还是坚定的汉室一派
孔融传承自孔子,对于儒家学说的忠君报国,礼义廉耻极为看重,因此,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行为,是他不能容忍的。而这也注定了他和曹操必定处在对立面的。
如果仅仅是这样也就罢了,可偏偏孔融因为其身份的缘故,是当时众多世子的楷模,影响力巨大。因此,他的一言一行,在某种程度上都阻碍了曹操的霸业。
就拿刘表一事来说吧。荆州牧刘表因为中央衰微,所以就越发的不能安分守己起来,甚至在礼仪规格上直逼天子,颇有一种春秋战国时期礼乐崩坏的感觉。
本来这种事情,孔融这种人是无法容忍的。可是这一次,孔融却出奇的上告天子,希望隐瞒此事,理由是维护朝廷颜面。
然而实际上,孔融此举更多的是为了保存住汉室的力量,以达到遏制曹操的目的。
因此,孔融不仅在言语上羞辱曹操,还在政治上抵抗曹操。这种人,曹操不杀,还留着过年嘛。
以不孝之名杀孔融,只为败坏他的名声
既然曹操已经有了杀孔融之心,那么接下来就是具体操作了。然而孔融名声大, 特别是忠孝之名更是为世人所推崇。哪怕曹擦是当时实际的执政者,也不敢贸然行事。
于是,曹操就想了一个办法,那就是先搞臭孔融的名声,再杀了他,这样就没有顾虑了。好在,孔融此人虽然名气大,但是性格过于刚烈,也就是现在俗称的“嘴巴臭”。
因此,想要找孔融的罪名,不要太容易。其中有一项就是“父母无恩论”。所谓的“父母无恩论”,就是孔融认为父母对于孩子是没有太多恩情的,孩子只是父亲一时情欲的产物,而母亲也只是一个存放孩子的容器,能有什么恩情呢?
当然,这都是曹操说的,孔融有没有说过,我们不得而知。如果只是从结果来看,曹操做得还是很成功的。因为汉朝以孝治天下,曹操的这个行为直接就把孔融的名声搞臭了,在这之后杀他就没有顾忌了。
最终,孔融被曹操以“招合徒众”、“欲图不轨”、“谤讪朝廷”、“不遵超仪”等罪诛杀,并株连全家。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并不是真的。孔融和曹操政治立场不同,对曹操不满,孔融的品德不容他认可曹操,且他名声大,说话分量重,导致被曹操杀害。
孔融一直是站在汉朝这一边的,他对于曹操的狼子野心非常不满。当年,曹操的儿子曹丕抢了袁熙的妻子,孔融直接用“武王伐纣,把妲己赏给周公”来怒斥他这一种行为。除此之外,他还常常跟曹操唱反调,言语偏激。基于孔融的威望,曹操不敢公然与他作对,所以憋了一肚子的火没地方撒。
随着曹操的权力越来越大,他愈发觉得孔融是自己成功路上的拦路虎,必须除之而后快,所以一直伺机寻找机会干掉他。正好这时候孔融提出了“亲子无亲论”,大概意思就是“孩子对于父亲来说,是情欲所发;对于母亲来说,就像是瓶中之物,生出来之后就脱离了”。
他提出这个观点的本意是为了讽刺当时“举孝廉,父别居”这种“假孝”之风,结果被曹操大做文章,诬告他“不孝”,毁了他的名声,要了他的命,还让他全家陪葬。孔融被处死时才56岁,一个被大家推崇的人,最后落得个身败名裂。
下面是各个历史时期对孔融的评价,试想的如此评价的人会做出这些事情吗
李膺:“高明必为伟器。”
陈登:“博闻强记,奇逸卓荦,吾敬孔文举。”
祢衡:“大儿孔文举,小儿杨德祖,馀子碌碌,莫足数也。”
曹操:“世人多采其虚名,少于核实,见融浮艳,好作变异,眩其诳诈,不复察其乱俗也。”
曹丕:“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
司马彪:“融在北海,自以智能优赡,溢才命世,当时豪俊皆不能及。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于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然其所任用,好奇取异,皆轻剽之才。至于稽古之士,谬为恭敬,礼之虽备,不与论国事也。高密郑玄,称之郑公,执子孙礼。及高谈教令,盈溢官曹,辞气温雅,可玩而诵。论事考实,难可悉行。但能张磔网罗,其自理甚疏。租赋少稽,一朝杀五部督邮。奸民污吏,猾乱朝市,亦不能治。”
张璠:“融在郡八年,仅以身免。帝初都许,融以为宜略依旧制,定王畿,正司隶所部为千里之封,乃引公卿上书言其义。是时天下草创,曹、袁之权未分,融所建明,不识时务。又天性气爽,颇推平生之意,狎侮太祖。”
葛洪:“孔融、边让文学邈俗,而并不达治务,所在败绩。”
范晔《后汉书》:“①昔谏大夫郑是有言:‘山有猛兽者,藜藿为之不采。’是以孔父正色,不容弑虐之谋;平仲立朝,有纾盗齐之望。若夫文举之高志直情,其足以动义概而忤雄心。故使移鼎之迹,事隔于人存;代终之规,启机于身后也。夫严气正性,复折而己。岂有员园委屈,可以每其生哉!懔懔焉,皓皓焉,其与琨玉秋霜比质可也。”“②北海天逸,音情顿挫。越俗易惊,孤音少和。直辔安归,高谋谁佐?”
正在加载《绣像三国演义》的孔融
刘勰:“孔融守北海,文教丽而罕于理。”
房玄龄:“逮乎当涂基命,文宗蔚起,三祖叶其高韵,七子分其丽则,《翰林》总其菁华,《典论》详其藻绚,彬蔚之美,竞爽当年。独彼陈王,思风遒举,备乎典奥,悬诸日月。”
陈普:“一身撑拄汉乾坤,无那危时喜放言。不受祢衡轻薄误,未容曹操驾金根。”
司马光:“岁其高气,志在靖难,而才疏意广,高谈清教,盈溢官曹,辞气清雅,可玩可诵,论事考实,难要悉行。但能张桀网罗,而目理甚疏;造次能得人心,久久亦不愿附也。其所任用,好奇取异,多剽轻小才。”
苏轼:“①文举以英伟冠世之资,师表海内,意所予夺,天下从之,此人中龙也。”“②汉景帝以鞅鞅而杀周亚夫,曹操以名重而杀孔融,晋文帝以卧龙而杀嵇康,晋景帝亦以名重而杀夏侯玄,宋明帝以族大而杀王彧,齐后主以谣言而杀斛律光,唐太宗以谶而杀李君羡,武后以谣言而杀裴炎,世皆以为非也。”
徐钧:“客满尊中酒不空,眼高四海眇奸雄。才疏意广终无就,已兆清虚西晋风。”
杨维桢:“孔北海,辟一隅。座客日高谈,论未闻,谈庙谟。弥生本独士,罪书空累予。在生承祖亦清俊,献策未为疏。言不听,何取诛?孔北海,儒亦迂。郑玄何取尊乡闾,妻孥已属青州牧,流矢几前犹读书。”
《三国志通俗演义》:“孔融居北海,豪气贯长虹:坐上客长满,樽中酒不空;文章惊世俗,谈笑侮王公。史笔褒忠直,存官纪太中。”
张溥:“汉末名人,文有孔融,武有吕布,孟德实兼其长。”
李贽:“北海大志直节,东汉名流,而与‘建安七子’并称;骆宾王劲辞忠愤,唐之义士,而与‘世拱四杰’为列。以文章之末技而掩其立身之大闲,可惜也!”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没有!只是间接的害了母亲!
孔融让梨大家都知道,孔融真的弑母了吗?
孔融并没有弑母。这是因为孔融嘴无遮拦,与曹操政治立场不同从而被曹操借着不孝的罪名所杀害。
在汉献帝继位后,孔融担任北海相。建安元年(196),袁绍之子袁谭攻北海,双方激战半年之久,战士仅剩数百人,已经到了短兵相接的地步。孔融无计可施,只顾读书,最后城池被攻破,他只管一人逃脱,不顾妻儿被袁谭所掳。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