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有的皇帝重视外戚,有的皇帝依靠宦官,后唐庄宗李存勖比较特殊,他执政多重用唱戏的,也就是当时的伶人。

唐玄宗李隆基是梨园始祖,建立了颇有影响力的唱戏班子。后世唱戏的伶人在唐朝社会上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后唐时期,依旧想要恢复唐王朝的盛世,所以戏子们在后唐时期的地位并不低。尤其是李存勖执政期间,伶人多有参与政事的例子。他自己也常常装扮成伶人参与唱戏事业,最终因为荒废国事,使得后唐逐渐衰败。

01李存勖重用伶人治国,真是头一遭。

唐玄宗就算再喜欢唱戏,可是他也没有让唱戏的参与朝政。就连才高八斗的李白,唐玄宗爱不释手,但是李隆基觉得他没有治国才能,也没有重用。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劳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新五代史》

喜爱归喜爱,治国归治国,这两者之间其实不能混淆一谈。可是后唐庄宗不会管这些,李存勖本人喜爱唱戏,除了亲自加入进来以外,还将唱戏带到了生活中去。

他另外一个重要身份,是正在创业的后唐皇帝。为了工作爱好两不误,李存勖索性将这帮子唱戏爱好者,全部拉到朝堂上来治理国家。

  1. 他手下的多位刺史都是唱戏的出身,而且是他亲自选拔。比如说伶人杨婆儿就被李存勖封为刺史,结果造成了贻误战机的下场。
  2. 周匝也是伶人出身,他被后梁俘虏以后,身边的伶人陈俊、储德源拼死保护,这才保住了他的性命。等到李存勖灭了后梁以后,居然将陈俊和储德源这两位伶人封为了刺史。将士们出生入死,都没有获得如此高的殊荣,可是他们一跃成为了刺史。
  3. 每个皇帝都有一些探子,以他们作为耳目来监视群臣。李存勖的探子居然就是这帮伶人。其中比较著名的就是景进,那问题就大发了,所有人都要拍景进的马屁,才能躲过一劫,朝中大事基本上都得听景进的。

这帮唱戏的还可以随意出入李存勖的皇宫,俨然不把自己的当成外人来看待。久而久之,伶人集团成为后唐庄宗时期最重要的政治力量,就连地方节度使也必须要贿赂他们才行。

治国能臣得不到重用,反而会受到陷害,统兵将领无法施展拳脚,反而会被革职查办。这一切都只需要这帮伶人动动嘴皮子,这实在是太可怕了。

02伶人集团带动宦官集团,李存勖时期,一片混乱。

两汉时期宦官集团乱政的局面,十分可怕。可是两汉以后,每个朝代都在打压宦官集团,宦官集团被打压得已经没了生存下去的希望,只能老老实实在皇宫干活。

而李存勖却大改这一风气,他在重用伶人的基础上,又开始提拔宦官集团。这一突然的变化,使得前朝宦官全部抵达洛阳。

  1. 洛阳皇宫中的宦官,一时间多达上千人。在伶人集团的领导下,宦官集团也很快进入角色,参与到了政务中来。
  2. 他们虽然没办法成为伶人集团里的那些大官、一把手,可是成为李存勖的亲信以后,逐渐穿插到了各种重要的职务当中。
  3. 比如说他们可以担任藩镇监军,监督藩镇的一举一动。也可以担任诸司使,各寺、监所管事务大多被他们所取代。

伶人主政,宦官辅政,李存勖的朝廷想要这么好下去,恐怕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了。这帮人上台以后,可以随意欺辱朝廷命官,不把人才放在眼里,甚至连地方军阀都敢欺辱。

伶人集团和宦官集团合作,在各地搜罗美女。美其名曰是为皇帝选美,其实上很多都是中饱私囊。甚至连军队士兵的家眷,都被他们给掳走了。

是时,诸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倖,四方藩镇,货赂交行,而景进最居中用事。庄宗遣进等出访民间,事无大小皆以闻。每进奏事殿中,左右皆屏退,军机国政皆与参决,三司使孔谦兄事之,呼为“八哥”。庄宗初入洛,居唐故宫室,而嫔御未备。---《新五代史》

这些人的行为太过分,所以地方藩镇逐渐无法忍耐。各地兵变此起彼伏,李存勖如此宠幸伶人,最终却也因为伶人丢了自己的性命。

李存勖亲自提拔的侍卫首领郭从谦,也是伶人出身。他主动发动兵变,乱箭射死了李存勖,当时李存勖身边的伶人多数逃逸,没有人愿意救他出去。

03伶官天子李存勖,被人打了耳光还要表示感谢。

李存勖唱戏是真的着了魔,除了重用伶人管理国家以外,他自己也没有放弃这门手艺。闲暇的时候,他便会和伶人们一起唱戏。

和唐玄宗类似,李存勖也给自己取了一个艺名,叫做李天下。这个艺名倒是有一点天子的感觉。不过因为他这个艺名出了一件事,却让人觉得这个艺名有些可笑。

当时李存勖正在和伶人们排练唱戏,他大喊着李天下,李天下何在?就这么几句话,使得另外一个伶人敬新磨上来就给了李存勖一个耳光。

新磨尝奏事殿中,殿中多恶犬,新磨去,一犬起逐之,新磨倚柱而呼曰:“陛下毋纵儿女啮人!”庄宗家世夷狄,夷狄之人讳狗,故新磨以此讥之。庄宗大怒,弯弓注矢将射之,新磨急呼曰:“陛下无杀臣!臣与陛下为一体,杀之不祥!”庄宗大惊,问其故,对曰:“陛下开国,改元同光,天下皆谓陛下同光帝。且同,铜也,若杀敬新磨,则同无光矣。”庄宗大笑,乃释之。---《新五代史》

周围所有人都懵了,就连李存勖自己也懵了,居然有人敢打皇帝的耳光,这是要抄家灭族了。结果人家敬新磨笑呵呵地说,理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喊了两次是什么意思呢?

尴尬的场面一时间被化解了,见到周围伶人都哈哈大笑了起来,李存勖也不好当场发怒。他不仅没有生气,反而笑着重赏了打耳光的那个人。

敬新磨这个人并不简单,这可不是一次个例。他参与政事的时候,被一条狗追赶。敬新磨居然让李存勖不要叫自己的儿女来咬他。

这意思就是说李存勖是狗呗?李存勖怒火冲天,弯弓搭箭打算射死这个伶人。结果敬新磨告诉李存勖,他的年号是同光,如果射死了敬新磨,铜可就没有光了。这么一个俏皮话,逗的李存勖立刻忘记了烦恼,原谅了敬新磨。

总结:李存勖重用伶人,那是因为他不相信功臣。

自古功臣夺位的情况实在是太多了,安禄山就是李隆基的功臣,后来差点灭了大唐。朱温也是唐昭宗的功臣,结果弑君篡位。

李存勖生存的那个年代,就是一个多猜疑的年代。任何一个功臣,一旦有了一点权力,就会想坏心思。

当真是天子年年换,今年到他家。每个人都想着做天子,五代十国的乱局就这么展开了。李存勖之所以如此相信伶人,那是因为这帮人没有深厚的根基。

他们最多就是祸乱朝政,却没有能力颠覆李存勖的王朝。当然,这是李存勖的一厢情愿,结果李存勖还是被伶人杀害,可以说是自食其果了。

参考资料:

《新五代史》

《旧五代史》

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那是肯定的,但知之甚少,无法圆滿回答!

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新五代史.伶官传》.欧阳修

皇帝多才多艺,放在太平盛世,那叫风流天子,放到末代之时,则是亡国之君,然而历史上有这么么一位开国之君,最后竟把自己给作死了,还被后世文人给批得体无完肤,而大家更多将其亡国的原因归结于沉溺于戏曲之中,因此崇信伶优之辈,以至于误国丧政,最终导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唐庄宗这个半截子皇帝,最终沦为了大家的笑柄,然而,李存勖真的是个沉溺文艺的铁杆戏迷吗?

平心而论,李存勖本人的文艺素质确实很强

作为河东晋王的继承人,李存勖基本都是在河东待着,学习文化课,从河东与后梁之间的交战史来看,李克用派出的大多是自己的战将、义子,当然也有自己的亲生儿子(李廷鸾、李落落)出战,但从来没有将李存勖放出去历练过,因为嗣子,实在是赔不起。

帝洞晓音律,常令歌舞于前。十三习《春秋》,手自缮写,略通大义。

而李存勖就是在这种相对和平的环境下成长的,没见过战场的残酷,整日里被书香所熏陶,直到壮年才开始练习骑马射箭等武艺,可以说李存勖的生活是适合发展文化的,而且他也确实是这么干的,因为他确实对诗歌很有天赋。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舞鸾歌凤。长记别伊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如梦令·曾宴桃源深洞》

从李存勖的这首如梦令里,我们能看到一个才华横溢、忧郁多情的年轻人,诗人最大的天赋就是敏感,多愁善感是诗人的优点,但却是帝王的致命缺陷。

这阙词虽不知名,但影响深远,要知道百余年后的李清照,正是照着他的词牌重新填了一阙词,最后刷爆了宋词朋友圈。

这么有才华的人,不喜欢戏曲是不可能,满身文艺细胞的伙计必然对自己喜爱的这个艺术群体,爱屋及乌,因此李存勖宠溺伶优是很难避免的。

那么他宠溺伶优仅仅是因为热爱文艺吗?

当然不是,作为主业是皇帝的帝王,李存勖之所以让后人对自己宠溺伶优指指点点,是因为,他当时也没办法。

原因很简单,当时的宦官太少了。

正统和宦官,一个都不能少

当李存勖率领后唐军队进入后梁都城汴梁之时,他打得是恢复唐室江山的名义,而既然恢复就要恢复的彻底,后唐从都城到典章制度、门阀贵族、南衙北司模式都要和唐代挂钩,然而这个时候一个很尴尬的事情凸显出来,那就是昔日权势熏天的北司——宦官群体,基本消亡了,原因很简单,都被朱温当年给屠了。

翼日,诛宦官第五可范等五百余人于内侍省。

在唐末的政体当中,宦官、皇帝、宰相群臣这三个势力构成了朝政的要素,而与以往不同的是,唐代宦官依附于皇权,但不依附皇帝,皇帝被宦官玩弄于手掌之中,这就造成了宦官势大,皇帝不得不和宰相群臣站在一起,打击宦官势力,然而皇权森严,为了维护皇权,一旦宦官势弱,皇帝也会靠向北司,平衡自己的权力控制。

然而到了唐昭宗时期,这个潜规则被玩坏了,宦官和皇帝开始了你死我活的互掐,最终被宰相崔胤钻了空子,将朱温招来,灭了宦官,然而北司这个毒瘤却已经深入唐朝机体,瘤去最终人也死亡。

唐朝的光复之后,代北功臣成为了皇权最大威胁,而为了平衡势力,李存勖迫切需要有一个北司来与其制衡,然而宦官,特别是自己靠得住的宦官太少了,没有宦官,但眼前有个现成的伶优。

这些人,地位低下,平时跟自己处的好,打得火热,彼此想熟悉,非常适合填补宦官这个缺,而那些一心出头的伶优们,自然也非常乐意把握这个改变命运的机会,君臣一拍即合,便顺理成章。

然而,伶优这个职业毕竟身份低下,在古代很多人都对之看不起,当然也包括代北的勋贵们,当这些伶优们被委以重任的时候,自然遭到了代北集团的集体反对。

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格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而正是唐庄宗的这个危险尝试,最终没有制衡朝局, 却最终玩砸了,随着郭崇韬等代北领军人物的败亡,各地对监军宦官、伶优们排斥心日盛,最终导致了作乱频起,形成了不可逆转之势。

 《传》曰:“君以此始,必以此终。”庄宗好伶,而弑于门高,焚以乐器。可不信哉!可不戒哉!

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戏迷也疯狂――后唐庄宗李存勖

李存勖自幼随父征战,英勇过人。父亲死后,他秉承遗命,灭后梁,逐契丹,统一北方,建立后唐,其卓越的军事才能为他赢得了“战神”的称号。可建国之后,骁勇的战神一变成为“超级戏迷”,每日和伶人同台唱戏,终因宠信伶人误了国政,身死国灭,成为天下笑柄。

01少年得志,意气风发

据史书记载,李存勖11岁的时候已经勇猛过人,喜欢骑马射箭,无所不精。可能对于大多数孩子来说,都是在贪玩的年龄,他已经随父出征了。胜仗之后觐见唐昭宗,圣上尤为喜爱,赞美说:“此儿日后定是国家的栋梁 之材,比其父更为勇武!”唐昭宗一句“此子可亚其父”,便得了“亚子”的小名。

李存勖习春秋,通文史,在军事谋略更胜父亲一筹。

据记载,在开平二年,李存勖继承晋王,其叔父企图篡位。他刚办完丧事,就设计捕杀叔父李克宁,可见谋略之深,手段之凌厉!随后李存勖建立丰功伟绩,可以说算是居功至伟,特别是打败了朱全忠亲自统帅的五十万大军,一路高歌猛进,攻城略地,于公元923年灭后梁统一北方,在魏州称帝,国号为唐,年号“同光”,史称后唐。

02一代戏痴

作为后唐的开国皇帝,李存勖的确立下了不世之功。尤其是在常年对后梁的征战中,李存勖卓越的军事才能让他赢得 了当之无愧的“战神”称号。在李存勖看来,自己所肩负的使命已经圆满地完成了,征战半生的战神也该休息休息,享受一下当皇帝的快乐了。 李存勖的爱好不多,他虽然略通经史,但不善于吟诗作画,对马球、赌博等行当也不感兴趣,可他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就是听戏、唱戏。

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唱戏 中去,还给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他经常面涂粉墨,穿上戏装,和优伶们同台演出。有一次,他上台演戏,自报家门喊了两声“李天下”,台下一个伶人立 刻冲上去扇了他两个耳光,周围人都吓傻了。李存勖也被打愣了,问那个伶人为何要打自己,那个伶人也有些小聪明,不但不谢罪,反而振振有词地说:“李(理) 天下的只有皇帝一人,你叫了两声,还有一人是谁呢?”李存勖一听,倒也算是有理,反而赏赐了那个伶人。

伶人掌掴皇帝反而受到赏赐,这 种荒唐事前所未有,可见当时李存勖对于伶人已经宠溺到何种地步。据史书记载,李存勖还雇用伶人做自己的眼线,到处刺探大臣们的言行,弄得朝野人心惶惶。他还肆意将自己宠爱的伶人封为刺史,完全置有才之士于不顾。皇帝昏庸无道,自然招致朝野上下的不满,矛盾正在不断激化,而醉心梨园的李存勖却似乎全然不知。

结果,没想到他还没有来得及战死沙场,就被身边的伶人郭 从谦发动兵变杀死了。这真是莫大的讽刺,李存勖那么宠幸伶人,没想到却身死伶人之手,沦为天下人的笑柄。当李嗣源攻入洛阳之后,李存勖的尸骨已经被投入大 火中焚烧,只剩一些零星尸骨,最后葬于雍陵。

可怜一代枭雄,竟然落得如此死法,真是令人唏嘘!

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对不起,不熟悉啊。

后唐庄宗李存勖真是一个“戏迷”吗?

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中,颇有夹带私货的嫌疑。终五代时期,皇帝最大的对手其实并不是宦官和文臣,主要内斗的就是手握重兵的藩镇。朱温倒是没有任何宠信宦官伶官,其结果是二世而亡。如何解决藩镇势力过大问题,李存勖选择了内臣掌兵的做法。这也是很多皇帝采取的措施,很遗憾,他失败了。此其一。

其二,李存勖很有可能把自己往唐玄宗的方向去塑造。要知道玄宗在五代时期还是有很多人崇拜的。李存勖唱戏,也是借机树立自己文武全才的风流天子人物形象,有点像普京动不动就练把柔道秀肌肉一样。

为什么说欧阳修夹带私货?伶官传序中提到的三箭之誓极有可能是假的。连关键证据都是以听说为基础,这篇文论可信度有多高可想而知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