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导语:
刘邦是个多情的男人,他建立大汉王朝的过程中,也没少找老婆,一连串找的老婆,连他自己都记不清有多少。
不过受宠的几个他肯定是知道的,尤其是戚夫人。戚夫人不仅年轻漂亮,还给刘邦生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刘如意。
刘邦一度曾经要改立刘如意为太子,可是遭到了吕后和太子刘盈一派人马的一系列阻挠,最终计划落空。在这个档口上,刘邦派遣陈平和周勃前去诛杀樊哙。
01刘邦杀樊哙,是为了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着想。当时刘邦身体已经很不好了,燕王卢绾造反,刘邦吩咐樊哙和周勃带兵前去讨伐,结果卢绾逃到了匈奴。
刘邦本打算立刘如意为太子,但是吕后请来了商山四皓为太子刘盈坐镇,刘邦只好放弃了这个想法。
- 但是他知道,一旦自己死了,吕后必然会找戚夫人和刘如意的麻烦。而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吕媭的丈夫,又手握重兵。
- 等到刘邦去世以后,樊哙一定会成为杀害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帮手。为了保证妻儿的安全,刘邦必须要铲除樊哙,这样才能避免樊哙帮助吕后。
- 当然刘邦还做了一手准备,他把刘如意封为赵王,远离京城。又将周昌封为赵王相国,并且嘱咐周昌一定要保护好赵王。
这一系列的事情安排好以后,刘邦算是彻底安心了。他派遣陈平前往军营,将樊哙就地正法。这是下下策,但也是无奈的办法。
樊哙跟刘邦的关系其实也很好,一个村里长大的,大家都是好兄弟。在鸿门宴上,没有樊哙出手相助,刘邦说不定就被项羽给杀了。
哙以吕后女弟吕须为妇,生子伉,故其比诸将最亲。先黥布反时,高祖尝病甚,恶见人,卧禁中,诏户者无得入群臣。群臣绛、灌等莫敢入。十馀日,哙乃排闼直入,大臣随之。上独枕一宦者卧。哙等见上流涕曰:“始陛下与臣等起丰沛,定天下,何其壮也!今天下已定,又何惫也!且陛下病甚,大臣震恐,不见臣等计事,顾独与一宦者绝乎?且陛下独不见赵高之事乎?”高帝笑而起。---《史记》
所以这个时候是兄弟和妻儿之间,让刘邦做了一个选择,刘邦最终还是选择了妻儿的安全。只是可惜,最后刘邦的这一系列的措施,并没有能够保证妻儿的安全。
02陈平不杀樊哙,是因为刘邦死了,他想投奔吕后。陈平心里非常忐忑,真的是倒了血霉了,居然让他来完成这一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杀掉樊哙会得罪多少人,陈平压根就不敢去想。
- 樊哙是吕媭的丈夫,也是当今皇后吕后的妹夫,这关系非常深厚。所以杀掉樊哙,铁定是要得罪吕后家族所有人。
- 樊哙是沛县跟随刘邦一起走出来的猛将,他身边的好兄弟数不胜数。杀掉樊哙绝对会得罪沛县那些老将,陈平在官场再也混不下去了。
- 樊哙戎马半生,手底下的将士们完全忠于他。所以杀掉樊哙的同时,陈平需要应付的是军中兵变的情况,陈平哪里吃得消?
可是杀掉樊哙是刘邦给他下的命令,他能够违抗刘邦的命令吗?当然可以,因为刘邦此刻已经奄奄一息了。
他把事情和周勃商量了一番,两个人立刻决定,将樊哙放在囚车之中带回去,让汉高帝刘邦亲自去处理。
其後卢绾反,高帝使哙以相国击燕。是时高帝病甚,人有恶哙党於吕氏,即上一日宫车晏驾,则哙欲以兵尽诛灭戚氏、赵王如意之属。高帝闻之大怒,乃使陈平载绛侯代将,而即军中斩哙。陈平畏吕后,执哙诣长安。至则高祖已崩,吕后释哙,使复爵邑。---《史记》
- 如果刘邦觉得应该杀掉樊哙,那这件事就跟他陈平没什么关系了,一切都是皇帝大人自己下的命令。
- 如果赶回去的时候,刘邦已经去世了,那就万事大吉,至少可以保证陈平和周勃不会因此而掉脑袋。
这个时候陈平将樊哙押着送往长安,却听闻了刘邦去世的消息。他立刻骑马冲向长安,前往哭丧,顺道把不敢杀樊哙的事情,当着吕后的面也一起哭着说了出来。
吕后和吕媭听了这话,悬着的一颗心总算是落地了,而且吕后意识到,陈平之所以提前赶回来报信,其实是为了向吕后表达忠心。
当时的吕后正值用人之际,她需要人才帮助她把持朝政,所以自然不会拒绝陈平抛来的橄榄枝。此后陈平成为了吕后掌权时期的大汉丞相,与周勃一起主政,可见陈平的这一措施是相当正确的。
03刘邦的安排太天真,吕后可没那么好心肠。刘邦一方面安排人杀掉樊哙,一方面安排刘如意做赵王,还给他安排了周昌做相国。他认为这么做就可以保住刘如意母子俩了,其实这是非常天真的一种做法。
因为不管刘邦怎么包装刘如意,吕后都有办法处置刘如意母子,因为吕后才是真正掌握大汉权力的那个人。
使者三反,赵相建平侯周昌谓使者曰:“高帝属臣赵王,赵王年少。窃闻太后怨戚夫人,欲召赵王并诛之,臣不敢遣王。王且亦病,不能奉诏。”吕后大怒,乃使人召赵相。赵相徵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王来,未到。孝惠帝慈仁,知太后怒,自迎赵王霸上,与入宫,自挟与赵王起居饮食。太后欲杀之,不得间。孝惠元年十二月,帝晨出射。赵王少,不能蚤起。太后闻其独居,使人持酖饮之。犁明,孝惠还,赵王已死。---《史记》
在刘邦死了以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登基称帝,但是真正执政的人,是吕后本人。吕后为了报复当年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跟她儿子刘盈争夺皇位的事情,所以实施了一系列的计划。
吕后的手段极其残忍,她吩咐人将戚夫人做成了人彘,扔在了猪圈里,甚至把自己儿子刘盈拉过来观看。
- 为了杀刘如意,吕后倒是费了点心思。因为刘如意身边有赵国相国周昌作为保障,吕后是很难下手的。吕后召赵王刘如意进宫,被周昌婉言拒绝。
- 吕后心里非常不爽,所以就先把周昌召进长安,随后再将赵王召进宫。这个时候刘盈似乎意识到了吕后要杀掉自己的弟弟,于是就亲自到霸上迎接刘如意。
- 刘如意到了长安以后,跟刘盈是一同吃一同睡,吕后压根就找不到任何机会杀掉刘如意。一直等到有一次刘盈凌晨出去打猎,没有带上刘如意,趁着这个机会,吕后用毒酒毒死了刘如意。
两大仇人都被吕后给收拾了以后,她也成功地逼疯了自己的儿子刘盈。失去生存希望的刘盈,没多久也病死了。
总结:刘邦是真的喜欢小儿子刘如意。刘如意聪明可爱,深得刘邦的宠爱,他认为刘如意跟自己非常像,所以一度要改立刘如意做自己的接班人。
而刘盈是刘邦一向都不太喜欢的儿子,因为刘盈生性懦弱,虽然比较善良是好事,可是这种性格不适合治理国家。
记得刘盈小时候,刘邦为了减轻马车的重量,曾经两次将刘盈和他妹妹踢下马车,可见刘邦是真的不待见自己的这个儿子。
反倒是刘如意让他操碎了心,又是安排人杀好兄弟樊哙,又是给刘如意安排好各种后路。结果这些安排,全都成了徒劳。毕竟他低估了一向在他面前示弱的吕后。
参考资料:《史记》
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刘邦在晚年时,宠爱戚夫人,更是喜爱戚夫人为他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已经被立为太子的刘盈是吕后为其所生,到生性软弱,刘邦他做不了大事,倒是刘如意很像自己。加上戚夫人也一直要求立刘如意为太子,刘邦就想废刘盈的太子。
刘邦打算废太子的事,被多数大臣反对,大家都向着吕后与刘盈。之后吕后在张良的帮助下,找到了“商山四皓”来辅佐太子刘盈。刘邦感叹太子有了强有力的帮手,废太子的是只有作罢了。戚夫人也只有一旁落泪了。
刘邦在讨伐英布时,被流矢击中,回去后伤势越来越重。一次,有人告诉他:“樊哙和吕后串通一气,只等皇上一死,便打算杀掉戚夫人和赵王如意”。
刘邦大怒,立即把陈平与周勃召进宫里,命他们领密令到军中,取樊哙的首级来见。
樊哙是吕后的妹夫,废太子刘盈的事,已经使刘邦感到吕后势力的庞大了,听到有关伤害戚夫人的信息,使他警觉起来。
樊哙其实正在燕国带兵,陈平和周勃接到命令,私下商议:樊哙是皇后的妹夫,打仗又有战功,不能随意杀了,万一皇帝反悔了怎么办?
于是,两人将樊哙囚禁在囚车里,一同押解回长安。不料,他们还没到长安,刘邦就去世了。樊哙很快就被吕后给放了。
刘邦虽然感觉到戚夫人极其刘如意的危机,临终将其托付给周昌,但最后也没有挡住吕后对戚夫人的报复。
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不是据说,而是真事。但问题在出在哪里,樊哙可是刘邦从小玩到大,而且还是连襟。为什么刘邦因为一些诬告不加分辨就要杀了樊哙,就不怕吕雉反对吗?刘邦杀其他人还能理解,刘邦为什么要杀樊哙?刘邦可是亲口说过,樊哙开国功劳可是排第五(《索隐》曰:姚氏云“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
刘邦开国以后,樊哙受封“舞阳侯”,这里面既有樊哙的战功也有刘邦提携。樊哙与其他人不同在于樊哙不仅是功臣还是亲戚,天然的刘邦政治盟友。在汉初刘邦的在位的时候,有两大集团,一是功勋集团,二是诸侯王集团(包括八个异姓王)而刘邦登基以后基本打压是异姓王,刘邦自己就灭了七个异姓王。在刘邦的临终之前,立有两条盟约,一是非刘不王、二是非军功不侯。实际上,刘邦也担心戚夫人和儿子刘如意的性命。自从立刘如意为太子不成,刘邦就预感到以吕雉的脾气必然会要戚夫人母子性命,为了保护他们母子的性命必须要采取相应的措施,
刘邦皇帝生涯的晚期,最大的敌人就是功勋集团,刘邦有理由相信以樊哙身份必然要和吕雉沆瀣一气。自己一旦死了,樊哙必然会成为吕雉的帮手。此人将来一旦和吕雉联手,军政大权就落在吕氏一族的手里了,这样会对刘氏江山造成莫大的威胁。杀樊哙就是必然。就凭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就一定会作为吕后最重要、最有能力的支持者,不杀还留着过年。但只能说,杀樊哙这事是一步臭棋、陈平周勃都不愿意干公然抗旨。可以说,当时的局势已经脱离刘邦的控制。
应该说,刘邦和樊哙关系和亲厚,吕雉对这个妹夫印象也不错,临光侯吕媭和樊哙感情也不错,但晚年的刘邦不得不为子孙考虑,太子有吕雉照顾,刘邦也不算太担心,但刘邦担心功勋集团与吕雉勾结,打压宗室集团,所以立下非刘氏不王,而此时樊哙就是功勋集团而且还是吕雉至亲,再加上樊哙要杀刘如意传言,刘邦才怒道:“哙见吾病,乃冀我死也!(樊哙看到我病重,这是希望我死啊!)”这才要杀樊哙。而此时的樊哙领兵二十万大军北征燕国。刘邦也怕坚持不到樊哙回朝,这才派陈平和周勃去杀樊哙。而且制定由周勃担任主将,掌握军队,继续作战。
刘邦在位期间不断地打压功勋集团(杀韩信)诸侯王,就是不允许功勋集团派与外戚派结党,樊哙与其他传统功臣的唯一区别在于樊哙娶了吕后妹妹。所以刘邦樊哙当成外戚而不是功勋集团而,白马之盟”,诛杀樊哙,打压萧何,这些都是刘邦制约吕雉的方式,刘邦把樊哙看成吕雉一党,刘邦本来就对吕雉本来就放心不下,如今听说樊哙和吕后搞在一块。自然要杀樊哙而后快。事情自然没有做成,樊哙走半道,刘邦就驾崩了。樊哙时来运转,被吕雉加封为大将军,左丞相。六年以后在家中安详去世。也算善终。
我是清水空流,历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关注点评。
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刘邦在去世之前,派周勃和陈平去杀樊哙。刘邦杀樊哙,究竟是为了谁呢?
其实,刘邦之所以这样做,其操作方式和他换太子的操作方式是一样的。
(刘邦剧照)
刘邦想不想换太子?非常想。他确实不满意他的太子刘盈,他不满意太子刘盈的原因,是他觉得这个太子性格太过柔弱。如果这个太子继承了皇位,将来他的江山很有可能就没办法延续下去了,所以他真的想换太子。
但是,刘邦在通过一番评估以后,认为让刘盈继承皇位比,比让刘如意继承皇位更恰当。更恰当的原因在于,并不是刘盈比刘如意好,而是因为,刘邦知道自己已经活不到刘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如果刘如意慢慢长大以后,刘邦才去世。那么,刘如意来当皇帝,肯定比让刘盈当皇帝更合适。但是,刘邦的身体已经抵挡不住了,他等不到刘如意长大的那一天。
在这种情况下,他只能选择刘盈。为什么呢?一方面,刘盈是成年人,是长君,另一方面,刘盈身边有吕后以及朝中很多大臣的支持,这使得刘盈虽然能力比较一般,但是在这些人的支持下,刘盈比刘如意更能够保住大汉的江山。
虽然刘邦已经确定不换太子了,但是刘邦却还有一个问题没办法解决,就是戚夫人的问题。戚夫人一直闹着让刘邦换太子,刘邦最终没有换,这就使得刘邦还有个问题没办法解决,也就是戚夫人和刘如意的安全由谁来保证?
毕竟戚夫人跟随了刘邦很多年,刘邦对戚夫人非常满意,同时又非常喜欢刘如意。对他们的安全,刘邦不能不考虑。
(戚夫人剧照)
也正是因为这样,刘邦才害怕吕后的势力过于强势。在刘邦看来,要降低吕后对戚夫人的威胁,最重要的,就是要打击吕后集团的势力。而作为掌管兵权,并且在军队中具有极大威望的樊哙,就是刘邦打击的一个对象。只要把樊哙给打下去了,吕后的实力就变弱了,他们对戚夫人的威胁就不大了。
打击樊哙,除了减少他们对戚夫人的威胁以外,还有一个作用,就是减少樊哙对刘盈的威胁。樊哙对于刘盈来说就是外戚,当君王性格比较柔弱,或者君王的年纪比较小的时候,正是外戚专权最严重的时候。也就是说,那时候刘邦根本就没有想到过吕后可能专权,他想得更多的还是外戚专权,毕竟外戚是男人,他们在朝中更容易染指权力,而且更容易夺取柔弱君王的皇位。
周勃和刘邦并没有亲属关系,而刘邦却用周勃来替代樊哙,显然,在刘邦看来,周勃虽然是外姓人,但是周勃对刘氏家族非常忠诚,他不可能专权。
后来,刘邦在去世之前进行托孤的时候,也是要求吕后把军权交给周勃。由此可见,刘邦对周勃是非常信任的。
刘邦想杀樊哙,为什么要让周勃去夺他的权,也是出于这样的考虑。
(樊哙剧照)
不过,刘邦当时派周勃去杀樊哙的时候,当时他还做了一件事情,就是让陈平和周勃去一起做这件事。刘邦派陈平和周勃一起去杀樊哙,不知道刘邦是觉得周勃的智力不够,需要陈平去帮他出谋划策,还是另有想法,现在我们已经不是太清楚了。
认为周勃考虑事情不够周到,让陈平去帮他出谋划策是有道理的。
陈平最终没有杀樊哙,而是把樊哙带回来了,这一点不知道是刘邦事前已经预料到了,还是并没有想到。如果刘邦事前没有预料到这一点,那么说明,刘邦确实就是让陈平去帮周勃出谋划策的。
但如果刘邦事前已经预料到陈平会把樊哙放了,那么,说明刘邦很有可能并不是真心想杀樊哙,只是想给樊哙一点教训而已。因为如果把樊哙杀掉了,完全把兵权交给外姓人周勃,刘邦似乎也不太放心。刘邦当了皇帝以后,立刻就杀掉七大异姓诸侯,就是他对把兵权交到这些外姓人手里面,不太放心的表现。
总之,我认为刘邦当时也是经过周密考虑,才做出杀樊哙这个举动的。不管最终是不是能够杀掉樊哙,对确保汉室江山的稳固,同时保护戚夫人母子,都是有很大作用的。这就是刘邦当时想到的一个万全之策。
(参考资料:《史记》等)
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刘邦是西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与其他皇帝所不同,刘邦是一个彻头彻尾的乡间小混混,凭借着自己的油腔滑调和知人善任一步步登顶到皇帝的宝座上。作为刘邦的好兄弟樊哙,他是刘邦的铁杆粉丝,早在刘邦当亭长的时候樊哙就已经是他的小跟班了。后来刘邦押送民夫到咸阳,走在芒砀山的时候又落草为寇,樊哙也是义无反顾地跟刘邦做了山贼。(《史记》记载“与高祖共隐”。)
刘邦武力不行,所以冲锋陷阵的活都落在了樊哙的身上。樊哙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他的威名已经远播四海。这个时候的他如若离开刘邦也能够谋到好的前程,但他却没有那么做,而是一心一意地辅佐刘邦。项羽攻入关中以后邀请先入关中的刘邦前来赴宴,刘邦知道宴无好宴但却无法拒绝,身赴宴席的他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正当营帐中剑拔舞张之时,樊哙顶着个大盾牌冲了进来。他大声斥责项王的不是,弄得项王反而不好意思击杀刘邦于营帐之中。正是因为此刘邦才顺利逃出一劫。
建国以后的樊哙不仅被刘邦封了侯,而且把吕后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这样一来樊哙成了皇亲国戚,跟刘邦更是亲上加亲了。汉朝建立以后内部不稳,四方处处都有反叛的势力。樊哙四处出击先后平定了燕王臧荼、楚王韩信、韩王信和新燕王卢绾……樊哙一辈子都在兢兢业业为刘邦打工,而刘邦在弥留之际却要对自己的好兄弟痛下杀手,他派遣陈平到军营中去砍了樊哙的头,这到底是为什么呢?原因还要从刘邦的风流债开始说起。早在西汉王朝没有建立之前,浪荡的刘邦就已经有了很多夫人,其中戚夫人是刘邦最爱的女子。戚夫人后来给刘邦生了一个儿子,他的名字叫做如意。刘邦爱屋及乌,他觉得如意这个孩子有灵气,做事又不优柔寡断,特别对刘邦的脾气,所以总想把如意立为太子。后来这件事传到了吕后的耳朵里,吕后急得不得了,她就怕刘邦真的废掉刘盈而改立如意为太子。所以,吕后私下找了一些大臣商议这件事。刘邦手下的很多大臣都是跟吕后曾经共患难的,所以关系都比较亲热一些。张良建议吕后请来商山四皓做刘盈的师傅,凭借这四个人在天下的贤明,再加上朝廷大臣们的支持,刘邦定然不敢废掉刘盈太子之位。后来吕后按照张良所说的去做了,刘邦果然是无法行废立之事。
戚夫人见自己孩子不能上位,深夜里她也是暗自哭泣。刘邦明白即使不能让他们母子做皇帝和太后,那也必须给他俩找一条活路。所以刘邦必须要剪除吕后一派的势力。刚刚我们说了吕后的妹妹嫁给了樊哙,而樊哙手握重兵,他早就对戚夫人不满了。凭借他的权势等到刘邦一死定然和吕后串通一气谋害戚夫人和如意。一面是自己的好兄弟,一面是自己的家人,一番艰难抉择以后刘邦选择了家人。刘邦封如意为赵王,并且让其早早地就封,这就是为了避免吕后谋害他。后来刘邦听人说樊哙已经和吕后密谋,只要自己一驾崩,樊哙会马上举兵杀了如意,这让刘邦大为恼火。故而刘邦让陈平到军中去砍樊哙的首级,并且带回长安。
刘邦信任陈平,他觉得陈平是能够完全贯彻自己的要求的。但没想到的是陈平也跟刘邦玩了一个心眼。陈平赶到军中宣布了樊哙的罪状以后只是把他给抓了起来。陈平认为皇帝没几天活头了,如果自己真的杀了樊哙,那自己和吕后的梁子就算是结下了,未来自己又将何去何从呢?所以陈平把樊哙装在囚车里,准备押送到长安以后交给刘邦处置。这样一来即使樊哙最终被处死那自己也无需背锅了。没想到陈平这边刚到长安刘邦就不行了,后来陈平跑到刘邦的灵堂大哭道:“您让我砍了樊哙,我把他刚带回来交由您处置,您却一走了之了……”陈平这番话听起来是说给刘邦,实际上就是给吕后听的。他想借此告诉吕后自己非但没杀樊哙反而把樊哙安全地护送到了长安。由此,戚夫人母子遭受到了吕后和樊哙两人非人的虐待,成为了人彘,儿子如意最后也被毒死。
当然,刘邦急于除掉樊哙不仅仅是为了戚夫人母子,还是为了他们刘家天下。年老的刘邦在后期几乎丧失了对于朝政的把控,想要指望刘盈接管朝政但几乎不可能,这位太子虽然仁义但是太懦弱,而其母亲吕后又非常强势,所以权力慢慢地过渡到了她手中。年老色衰的吕后心狠手辣,异常病态。她把控内宫,使得无人不敢听命于她。她的妹夫樊哙作为大将军不仅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军权,而且长期以来身居高位,在朝臣当中很有一些威望。这样的两个人强强联合在一起擦出的火花足以引爆刘氏天下。为了自己的子孙后代刘邦只能选择牺牲樊哙,这样才能够避免刘家天下被篡夺。刘邦在临终之际还是在算计别人,只不过算计来算计去,他偏偏忘记了陈平就是一个重利不重情的人,真是让人唏嘘不已啊!
据说历史上刘邦快要去世的时候,要派陈平去除掉樊哙,是真的吗?为什么?
这个说法在史书和演义都有,如果真有的话,刘邦是为了消弱和遏别吕氏家族的势力,在他死后确保刘氏权力的传承。因为樊哙是吕氏的妹夫。
但是杀一个樊哙,解决不了刘氏家族的隐患,更会使恶毒的吕氏加速走向极端。所以,聪明的陈平设计化解了这次无辜的杀戮。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