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导语:

刘备去世以后,诸葛亮正式掌权,那么这个时候季汉掌权的大臣中,有多少是刘备自己一手提拔上来的呢?其实并不多。

诸葛亮掌权之前,关羽张飞就被杀掉了,这两位是刘备着重培养出来的。黄忠在定军山一战后虽然闻名天下,却在不久之后也病逝了。至于马超,归刘备以后一直得不到重用,在刘备登基的第二年就去世了。

这几位都是季汉非常重要的猛将,却一个个在刘备之前离开人世。他们是受到刘备殊遇的人,却无法活到诸葛亮掌权的时候。那么诸葛亮说盖追先帝之殊遇的那些大臣都有哪些呢?

01诸葛亮得到了刘备的殊遇,成为季汉丞相。

最应该感谢刘备的人,当然是诸葛亮本人。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诸葛亮片刻都不敢忘记。很多人只记得诸葛亮对刘备的帮助有多大,没有诸葛亮,刘备很难成就大业。

章武三年春,先主於永安病笃,召亮於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顷之,又领益州牧。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三国志》

但是我们换一个思路来说,如果没有刘备的挖掘和提拔,诸葛亮后来是否能够大展宏图,完成自己的理想?这里需要有一个疑问。

诸葛亮当然可以选择其他领导,比如说孙权或者说刘表,但是任何一个领导,都不会像刘备那样器重诸葛亮。

  1. 毕竟孙权刘表这些人的团队已经是相当成熟的团队,他们有各自的核心圈子,诸葛亮想要在短期内进入他们的圈子里,这是不容易的,也几乎没有这个可能。
  2. 试想一下,刘备跟关羽张飞关系最好,诸葛亮努力了那么多年,都没有加入这个三人团队之中,可见核心团队一般指的都是初创成员。
  3. 诸葛亮虽然排在关张之后,但是在谋士方面,诸葛亮是排在第一位的。关羽张飞再厉害,那也只不过是武将,刘备严重缺少的,那还是谋士。

刘备按照诸葛亮的隆中对,一点点实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与此同时,诸葛亮也逐步成为刘备集团的核心角色。在刘备入主益州称帝以后,诸葛亮成为了季汉王朝的丞相。

刘备在临死之前,将刘禅托付给诸葛亮,甚至让诸葛亮在万不得已的情况下,可以取而代之。这样的恩情,诸葛亮永生都不会忘记,这就是殊遇。

02魏延也是得到刘备殊遇之人,被破格提拔为汉中太守。

魏延本身是刘表部下的部下,是长沙太守韩玄的人。在跟随刘备以后,刘备与他惺惺相惜,他特别喜欢这个年轻人,希望把他培养成下一代名将。

  • 魏延跟随刘备一路平定荆州各地,随后刘备进入益州的时候,也带上了魏延。魏延在拿下益州的过程中,也立下了不少战功,逐渐成为了刘备的心腹爱将。
  • 在刘备打下汉中以后,不少人认为张飞铁定要被封为汉中太守了,因为铁三角的关系,关羽坐镇荆州,刘备坐镇益州,那张飞自然要坐镇汉中。
  • 结果出人意料的是,刘备将汉中太守的位置留给了魏延。魏延自己也没有想到,应该是感动到了,所以扬言道,如果曹操带着全国之兵前来攻打汉中,那么魏延可以为刘备挡住他们的进攻。如果只是一个偏将带领十万大军前来的话,那么魏延就可以为刘备吞并了他们。

刘备表示很满意,所以放心地将汉中交给了魏延来打理。魏延并没有辜负刘备的期望,他镇守汉中的过程中,从来没有让汉中丢失过一寸土地,可谓是尽心尽责。

此后诸葛亮北伐的时候,魏延放下身段,二话不说就跟随诸葛亮北伐,并且充当诸葛亮大军的先锋官。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先主大会群臣,问延曰:“今委卿以重任,卿居之欲云何?”延对曰:“若曹操举天下而来,请为大王拒之;偏将十万之众至,请为大王吞之。”先主称善,众咸壮其言。---《三国志》

可见魏延是为了报答刘备对他的知遇之恩,他知道自己能够成为汉中太守,是刘备特别的殊遇,自然会更加卖力,不让刘备感到失望。

03李严更是刘备殊遇之人,以刘璋旧臣的身份接受托孤之重。

在季汉政坛之中,有一个人是比较特别的,那就是李严。李严的身份相当复杂,他最初是在刘表的荆州做事,可是曹操大军南下后,身为秭归县令的李严,不愿意投降曹操,也不打算归顺弱小的刘备,所以就奔赴到了益州的刘璋处。

  1. 刘璋让他担任了成都县令,随后以护军的身份抵挡刘备的进攻。投降刘备以后,李严先后升任裨将军、犍为太守、兴业将军。制定蜀地法令时,李严是《蜀科》的制定者之一,可见此刻李严的能力得到了刘备的充任认可。
  2. 马秦、高胜起义的时候,李严不等刘备大军前来,自己带着本部五千人马就平定了叛乱,所以刘备因此加封李严为辅汉将军。
  3. 最让李严感动的是,刘备在临终之前,将李严召到永安宫,任命他为尚书令。诸葛亮受到托孤重任的同时,李严也是托孤大臣之一。

刘备的意思很明显,是希望诸葛亮和李严互相监督,一起辅佐刘禅。李严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荆州派,所以肯定不会和诸葛亮合谋,这是帝王权术,也是对李严的一种信任。

章武二年,先主征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建兴元年,封都乡侯,假节,加光禄勋。四年,转为前将军。以诸葛亮欲出军汉中,严当知后事,移屯江州,留护军陈到驻永安,皆统属严。严与孟达书曰:“吾与孔明俱受寄托,忧深责重,思得良伴。”亮亦与达书曰:“部分如流,趋舍罔滞,正方性也。”其见贵重如此。八年,迁骠骑将军。---《三国志》

李严以中都护的身份潼关内外军事,只不过他是镇守在永安地区,所以显得没有诸葛亮那么重要。所以说李严虽然是刘璋昔日的属下,刘备依旧十分重用,可见他也是受到了刘备的殊遇,李严自然是感恩戴德。

总结:刘备识人之明,甚至超过了曹操。

要说三国中最聪明的人,当然是曹操,可是论识人之明,可能刘备要比曹操更强。刘备从一文不名的白丁,逐渐成长为季汉帝国的皇帝,这一路少不了人才的辅佐。

这些人才不是凭空就送给刘备的,是需要刘备一点点争取得来的,那个时候不是说你发薪水人家就肯为你干活的,你必须要有打动人才的办法。

关羽张飞是刘备用兄弟真情打动的,诸葛亮是刘备以三顾茅庐打动的,可见人才必须要有手段才能获取。

刘备也不是什么样的人都要,他所看中的人,一般都差不到哪儿去,这就是刘备的特别之处。他对人才是真的非常用心,所以人才们也愿意为刘备卖命。

诸葛亮这里提到的殊遇,其实就是刘备对待人才的方法,让人才们感受到自己拥有特殊的待遇,这才是刘备的高明之处。

参考资料:《三国志》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想一想蜀国将覆时的那些“二代”“三代”:

诸葛瞻诸葛尚战死绵竹;

张遵、黄崇、李秋战死;

傅佥战死拒不投降;

霍戈在确保刘禅平安后才投降,他们对比魏吴的“二代”,真正是为这个国家奋斗到最后一刻,这真正体现了“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因为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一个讲究士族门阀的时代,寒门庶族只能挣扎在底层,而季汉的刘备相对于曹魏的曹操和东吴的孙权,更能打破门阀制度,不拘一格降人才,打破季汉文武众臣的人生格局。

诸葛亮的《出师表》曾书:“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文武内外大臣玩命工作,都是因为受到刘备的特殊待遇,都想竭尽全力报答他。

《三国志》记载: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效陈、韩乎?”权曰:“臣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归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可慕也。翻译成白话就是:曹丕问黄权,你来投靠我是弃暗投明,像韩信、陈平一样吗?黄权说:刘备对我有恩,我不能投降孙权,又不能回四川,只能投靠你了,我一个败军之将,没死就算好了,还和古代的先贤比什么呢。刘备在下属要诛杀黄权的家人时,制止了说:“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不仅如此,季汉还重用黄权的儿子黄崇,官致尚书郎。

先说诸葛亮自己,他是什么出身呢?琅琊诸葛氏,东汉末年的一个小世家,他爹诸葛珪最高只当到郡丞。然而诸葛亮八岁那年他爹早逝,只得投靠叔父诸葛玄。然后他们老家徐州又被屠了,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耕读在草庐的诸葛亮,真实身份是逃难到荆州的难民。人生的前二十七年一直宅在家里,只能上网天天吹牛说自己见过大世面,文比管仲、武比乐毅。却为了讨生活,出卖色相娶了当地豪强黄家的丑女儿。但是,有个中年创业失败却社会影响力极强的老总突然跑上门来,专门请他出山,还一连三趟,是谁都得感动的稀里哗啦的吧。

《诸葛亮传》记载:“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刘备刚打了胜仗,收了荆南四郡,直接让一村夫管三个,这是何等的信任呀!

没有对比就没有伤害,同样的出身,看他哥哥,诸葛瑾混的啥情况?

《诸葛瑾传》记载:“汉末避乱江东。值孙策卒,孙权姊婿曲阿弘咨见而异之,荐之于权,与鲁肃等并见宾待。后为权长史,转中司马。”徐州大屠杀发生在兴平元年,孙策死在建安五年。诸葛瑾到南方打工,打拼六年,在孙权姐夫弘咨的推荐下,才当了孙权的宾客。

再说法正,法正在刘璋时期是个什么情况?《法正传》记载:“建安初,天下饥荒,正与同郡孟达俱入蜀依刘璋,久之为新都令,後召署军议校尉。既不任用,又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志意不得。”刘备入蜀是建安十六年,可是十六年的蹉跎岁月呀!

刘备入蜀后,法正直接就是蜀郡太守、扬武将军。《法正传》记载:“谥曰翼侯。赐子邈爵关内侯,官至奉车都尉、汉阳太守。”直到建安二十五年法正去世,才九年的时光,胜过之前不知多少,这是多么难得的殊遇,法正如何会不感恩?

再看看刘备的其他大臣,若是在曹魏、东吴,又有谁能混出头来。

关羽,山西武人,杀人逃犯。张飞,涿郡屠户。赵云,公孙瓒的弃子,简雍,无业游民。孙乾,白面书生。魏延,泥腿子出身。王平,降将,文盲。

糜竺、糜芳,如果在曹魏,最好的结局和李典一样,把家产投献,然后混个三百户的杂号将军。

董和,在刘璋时期,自是清高,屡受排挤。刘备入蜀后,能直接和诸葛亮一起署事。

蒋琬,成了诸葛亮继任者。张嶷,县城功曹,能进入省政府秘书处。杨仪,关羽的功曹,被刘备破格提拔为左将军府兵曹掾,直接在刘备身边负责部队武装。孟达、彭羕,俩政治犯,不得志人士,都被刘备破格提拔。

没有什么能比帮助一个人,打破他的壁垒,给他一个更大的舞台发挥自己才能,更难得的了。这种提携之恩,哪怕是现实社会,都是值得感恩一辈子的事情。

很多人勤恳一生,也难以事业有成,大多数是努力到死都无法突破那道看不见的屏障。

此时有人伸手拉了你一把,给你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去实现你的追求,甚至在你犯了错误后竟然还会原谅你,给你第二次机会。这就算这不是童话,也是生命的奇迹了吧。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简单来说,刘备不过是对他们公平了一点,几乎将一碗水给端平了,别小看这一点,最起码北边的曹操和南边的孙权做不到,往大了说,历史上能像刘备一样敢于放权的主公是少之又少。

并且刘备在放权的时候没有任何顾虑,就是不怕这些人造反,不怕这些人对自己不利,这是何等的信任,反观曹操之流,他们敢这样做吗?

不敢,就拿曹操来讲,夏侯渊、夏侯惇这两兄弟分别镇守雍州和凉州,曹仁则是常年镇守中原,至于徐州等地,则是曹洪一众人在那常年驻扎,这些人有什么共同点?都是曹操的老表。

张辽猛吧,纵然如此,曹操也并未真的把兵权交给张辽,想想张辽八百人就可以威震逍遥津,如果给他更多的兵马还不知道会打到江东哪里呢。

再看刘备,直接把荆州交给了关羽,在兵马加持下“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就这么来了,如果刘备不给关羽兵权呢?恐怕挖水库都需要个几天。

你会觉得刘备跟关羽因为结拜关系,所以才给关羽兵权,其实就算是结拜关系能给兵权就非常不错了,看其他朝代,把兵权给亲兄弟都还有不放心的。

并且除了关羽外,刘备对其他人也是非常好的,在这方面刘备说问心无愧是没一点问题的,我们举几个人物例子:

黄忠

黄忠在蜀汉就是典型了有功必赏的案例,在汉中之战前黄忠在刘备军中一直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但是在汉中斩了夏侯渊之后就变了,直接上涨到后将军。

这是啥概念,就是瞬间变得跟关羽的职位一样,要么说关羽不愿意呢,我打打杀杀数十年最终才换到这个位置,而你只胜了一场就达到了,要我说我也不愿意,但刘备就是这样。

你说这算不算知遇之恩?黄忠感谢不感谢刘备?

糜竺

糜竺用自己的经历诠释了在蜀汉就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观其糜竺的一生就会发现他并未有什么太出彩的成绩,如果非要说的话就是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刘备,也就是糜夫人,除此之外别无功绩。

但就是这样的一个能力不高不低的人就能在蜀汉混个将军,弟弟糜芳开城投降导致关羽战死,要按曹操的话这糜竺死上百次都不为过,但刘备呢,还特意去安抚糜竺,这份恩情和理解,谁能比?

黄权

这个人就比较有意思了,早期跟随刘璋,刘备入蜀之后开始跟随刘备,伐吴失败之后又投降曹魏,不过纵然如此,在投降曹魏的时候依旧对刘备表达敬意。

刘备伐吴失败,黄权走投无路之下选择投降曹丕,曹丕就问他为什么投降,黄权就说蜀地挺好但是我不能回去,东吴更不可能,所以只能来你这里了。

听听,这还是刘备曾经的敌人,当初力劝刘璋不让刘备入蜀的人,现如今变成这幅模样,可以想象刘备对他做了什么,这不是知遇之恩是什么?

关羽张飞

这两人就不用多说了,完全可以说是逆天改命了,一个杀了人逃命,一个是屠户,因为结实了刘备从此开始平步青云,别说两人有真本事,如果没有刘备,就算有真本事也得不到重用,也断然没有现在这么出名。

关于季汉重臣有一个小细节,就是在词条搜索他们的名字,你就会发现大多是没有出生年月的,只有离世时间,这说明啥?只有士族子弟在出生的时候才有记载,普通人家哪里会有人记得这个,也就是说跟随刘备的重臣其实大多都是平民罢了。

如果没有刘备,或许他们以后也还会有一番成就,但断然不可能跟在刘备军中一样,就拿诸葛亮来说,虽说是士族之后,但如果没刘备,恐怕也是一辈子在山野之间。

所以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一点都不过分,刘备是伯乐,是一个不嫌弃千里马和百里马的伯乐,只要是愿意跟随我的马,就一定得到重用。

感谢阅读~

有其他看法可在下方评论,文青会一一回复~

(网络配图,侵权删除)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1、自古得人才者得天下,刘备选人用人确实一支独秀,别具一格;

2、关羽起初是逃犯,张飞以屠夫为业,自桃源结义,终生信任,委以方面重任,托为股肱,在关羽被害后,置联孙抗曹战略而不顾,起倾国之兵,誓为云长报仇,其情感人;

3、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刘备折节下士,三顾茅庐,君臣鱼水情深,临终更是白帝托孤,儿子能辅则辅,不能辅则可取而代之,这是何等信任!

4、赵云单骑救阿斗,刘备无以慰将士,竟将阿斗弃之于地,口言为尔差点折损我一员大将,赵云听后是何感受是可以想象的事。

5、刘备推己及人,用人不疑、人才安置得当,君臣相得益彰,蜀汉诸臣感动确实发乎内心,认为恩同再造,这是刘备最终成功的坚实基础。

诸葛亮为什么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答:“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选自《出师表》。

这是真的!为什么?我们看看蜀汉集团的构成就会明白:赵云、孙乾、糜竺、糜芳、关羽、张飞为初从先帝者;诸葛、庞统、刘封、伊籍、黄忠、魏延、马良、马谡、蒋琬、李严、向宠、吴班、张楠等等为荆州从先主者;孟达、法正、黄权、吴懿等为刘璋的手下。我仅仅举几个代表性人物,不能涵盖全部。(赵云)

从人员构成来看,荆州地区的势力非常强大,决定着刘备的命运!刘备在夺取荆州之前,几乎是被打的四处逃窜,在拥有荆州的支持之后,不但可以和孙权摆条件,还能击败曹操。这就给刘备的命运带来转机!他凭借着荆州的力量夺取了益州。势力范围达到了顶峰!曹操和孙权都不能奈何他了。

刘备本人对此也是有着相当的警觉,他一方面需要荆州的支持、一方面又不能亏待旧臣家底、还要平衡各个方面的力量。怎么平衡,旧臣家底显然不是荆州势力的对手,而且几乎都老去了……甚至不中用了。这就意味着他要发展新的势力,来制衡荆州一家独大的局面。

“先主复领益州牧,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关羽、张飞、马超为爪牙,许靖、麋竺、简雍为宾友。及董和、黄权、李严等本璋之所授用也,吴懿、费观等又璋之婚亲也,彭羕又璋之所排摈也,刘巴者宿昔之所忌恨也,皆处之显任,尽其器能。有志之士,无不竞劝。”一句话,尽可能地任用益州士人。(法正)

这就形成了,刘备几乎是到处给官、封赏的局面。难怪赵云对此非常气愤😡:

“霍去病以匈奴未灭,无用家为,今国贼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须天下都定,各反桑梓,归耕本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初罹兵革,田宅皆可归还,令安居复业,然后可役调,得其欢心。”

连赵云都懂的道理,刘备怎么能不知道呢!他没有办法👐,必须封赏!这样才能达到内部各方力量均衡,有利于强化他的集权。

因此,诸葛才说刘备对季汉众臣有殊遇之恩。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