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导语:
刘邦有了一番事业以后,身边的女人也多了起来。吕后一直在家里操持整个家的事务,非常辛苦。不仅要照顾年迈的公婆,而且还有一儿一女需要抚养,好不容易等到刘邦发达了,吕后却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
刘邦身边女人众多,可是最受宠的,只有戚夫人。戚夫人比吕后年轻漂亮,自然是把吕后给比下去了。更可气的是,戚夫人还为刘邦生了一个聪明伶俐的儿子刘如意。
这刘如意比吕后的儿子刘盈显然要聪明的多,所以刘邦常常打算把刘盈给废了,改立刘如意做太子,将来好继承皇位。
01张良建议吕后请商山四皓,这是说服刘邦的好办法。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吕后当然是无法跟刘邦斗争的,毕竟刘邦才是帝国的主人,他想要立谁为太子,吕后不能插手。
留侯曰:“此难以口舌争也。顾上有不能致者,天下有四人。四人者年老矣,皆以为上慢侮人,故逃匿山中,义不为汉臣。然上高此四人。今公诚能无爱金玉璧帛,令太子为书,卑辞安车,因使辩士固请,宜来。来,以为客,时时从入朝,令上见之,则必异而问之。问之,上知此四人贤,则一助也。”於是吕后令吕泽使人奉太子书,卑辞厚礼,迎此四人。四人至,客建成侯所。---《史记》
可是刘盈是吕后的儿子,吕后当然希望自己的儿子将来做皇帝,这样一来吕后就能大权在握。这个时候刘如意却成为了刘盈的重要对手,吕后实在是不知道该如何说服刘邦。
无奈之下吕后只好找到了智谋出众的张良,她希望张良为刘盈多说两句好话。张良表示现在说什么也不能改变刘邦的意愿了,只有去请商山四皓才能解决这个问题。
- 商山四皓是什么人呢?他们四个人是秦朝时期的博士,是学识渊博之人。当初刘邦灭亡秦王朝以后,他们四个人就隐居了起来。
- 等到汉朝建立以后,刘邦打算去请商山四皓出山做官,请了多次他们都选择拒绝。在刘邦眼里,商山四皓是治国的能臣,有他们辅佐,自己的江山才能永久稳固。
- 所以吕后费了很大劲请来了商山四皓,每次太子刘盈出入宫中,这四个人都要时时跟随,刘邦就感到奇怪了,一问之下,原来这四位老者居然是传说中的商山四皓。
刘邦恍然大悟,原来这四个人是来辅佐太子刘盈治理国家的。连他自己都请不来的高人,居然被刘盈给吸引来了,刘邦觉得刘盈已经成了气候,也就放弃了废太子的念头。
吕后得到商山四皓的帮助,终于稳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可是商山四皓为什么会愿意帮助刘盈呢?他们难道看不出刘盈不是天下之主的料子?
02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的踪影全无。在商山四皓的帮助下,刘盈顺利稳住了自己的太子之位。刘邦去世以后,刘盈也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大汉王朝的天子。
太后欲王吕氏,先立孝惠後宫子彊为淮阳王,子不疑为常山王,子山为襄城侯,子朝为轵侯,子武为壶关侯。太后风大臣,大臣请立郦侯吕台为吕王,太后许之。建成康侯释之卒,嗣子有罪,废,立其弟吕禄为胡陵侯,续康侯後。二年,常山王薨,以其弟襄城侯山为常山王,更名义。十一月,吕王台薨,谥为肃王,太子嘉代立为王。三年,无事。四年,封吕嬃为临光侯,吕他为俞侯,吕更始为赘其侯,吕忿为吕城侯,及诸侯丞相五人。---《史记》
这个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很奇怪的事情,商山四皓突然就没了。这四个人就好像凭空蒸发了一样,往昔被认为是治国能臣的这四个人,既然已经出山了,为什么在汉惠帝时期,消失不见了呢?
这四个人已经选择出山,就绝对不会再回去,至少从主观意愿上不会选择回去,那么是什么导致他们失踪了呢?我认为有这么三个可能。
- 第一,刘盈登基以后,商山四皓失去了他们的作用,所以也就不再被吕后所重用。而且吕后大肆任用吕家人,对这四个人插手朝政的事情并不满意,所以他们负气离开。
- 第二,商山四皓只是在名声上比较响亮,其实没有什么治国的才能,他们之所以在后期碌碌无为,或许是因为吕后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没有重用他们,使得他们离开。
- 第三,商山四皓并非真心实意想要帮助汉惠帝,他们是秦朝的旧臣,之所以不愿意出山,就是因为他们痛恨汉朝取代了秦朝。帮助刘盈上位,是看出刘盈有胡亥那种败家的特质,所以刘盈上台后他们便走了,等着刘盈自己把大汉王朝给毁了。
这三个可能当中,我认为最可能的是第一种,吕后从来就是一个既得利益者,什么时候这些人有用没用,吕后是一清二楚的。
商山四皓的到来,可以帮助刘盈稳定太子之位,所以那个时候他们是很有用的。可是刘盈登基称帝以后,国家不需要这四个不听话的老头来治理,所以他们就变得没用了。
至于第三种可能,我觉得是最可怕的一种,这是我从阴谋论的角度来看待这件事,因为刘盈身上懦弱的气质,完全体现出他是一个亡国之君的特质,商山四皓为秦王朝报仇雪恨灭亡汉王朝未尝不可。
03吕氏家族的壮大,成为了汉王朝最大的威胁。吕后辅佐儿子登基以后,她也顺利地成为了帝国的核心人物。刘盈只是她手里的一个政治工具,有刘盈的存在,她治理国家手握重权才有了合法性。
- 当政以后,吕后先诛灭了自己的政治对手戚夫人和她的儿子刘如意,随后开始大肆封赏吕家的人。基本上老吕家的人都参与到了朝政治理的事情当中来。
- 在汉惠帝驾崩以后,吕后失去了掌权的合法性。这个时候陈平在张良儿子张辟疆的建议下,将吕台、吕产和吕禄这些吕家的宗室提拔为将领,分别掌管京城的军权。
- 此外又将吕家的其他人安排入朝,成为掌握朝中重权的大臣,完全听从吕后的调遣。这样一来陈平等人才躲过了一劫,顺利地成为了吕后的心腹。
不过这也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吕家人从此彻底成为了大汉王朝最有权势的家族。他们家族的成员,几乎充斥在整个朝堂之中,百官之中全部都是他们的耳目。
太后称制,议欲立诸吕为王,问右丞相王陵。王陵曰:“高帝刑白马盟曰‘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今王吕氏,非约也。”太后不说。问左丞相陈平、绛侯周勃。勃等对曰:“高帝定天下,王子弟,今太后称制,王昆弟诸吕,无所不可。”太后喜,罢朝。---《史记》
吕后的地位终于得到了稳固,前少帝上台以后,所有的政令全部都是从吕后这儿发出的,吕后甚至把家族成员封了几个异姓王,违背了刘邦定下的祖制非刘姓者不得称王。
总结:多行不义必自毙,吕后的张狂为吕家埋下了祸根。谁能收拾吕家人呢?压根就没有,只要吕后当权一天,她就能够保住吕家的天下。刘家天下俨然已经成为了老吕家的天下,所以吕家成为了大汉江山最大的威胁。
可是人总有老去的一天,吕后也总有死掉的时候。吕后死后,吕家人还想要把持朝政,这可就不能放任他们乱为了,吕后再怎么说也是开国皇帝刘邦的原配夫人,可吕家人跟刘邦就一点关系都没有了。
为了防止汉王朝被吕家王朝取代,陈平和周勃果断发动了讨伐诸吕的战争。战争的结果是吕家全族都被灭了。就连汉惠帝生的几个孩子,也都被陈平他们给杀了,因为他们身上也有吕家人的血脉,自此吕氏一族几乎殆尽。
参考资料:《史记》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汉高祖刘邦晚年想要更换储君,即废掉吕后所生的嫡长子刘盈,改立晚年极度宠爱的戚夫人所生之子赵王刘如意,但是在朝廷大臣的竭力反对之下最终作罢。以刘邦的才能和开国之君的地位为何无法完成易储,是吕后拥有强大的支持力量,亦或是《史记留侯列传》中所说商山四皓的出山让刘邦认为人心已尽归太子刘盈?
吕氏家族:吕后最坚强的后盾吕氏家族是吕后自己的娘家,因此是她最坚强的后盾。根据史书记载吕后的家族势力并刘邦家族更为强大,但是吕后的父亲不知道为何相中了无赖出身的刘邦,将自己的宝贝女儿嫁给刘邦。在刘邦起兵之后,吕氏家族也成为刘邦的坚定支持者,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是刘邦的重要部下,其中吕泽更是独挡一面的将领,而妹夫樊哙也是刘邦最信任的部下之一。
吕泽:吕泽是吕后的大哥,他在刘邦起兵后就从单县起兵响应,此后在刘邦麾下为将,颇有战功。特别是彭城之战刘邦大败后,狼狈逃奔的地方就是吕泽驻扎的下邑,而刘邦也正是在自己的大舅子吕泽这里才稍稍稳住阵脚。
樊哙:作为刘邦手下最著名和最信任的武将之一,樊哙娶了吕后的妹妹吕媭 。因此樊哙也被贴上了吕氏家族的标签。在太子之位的争夺中,樊哙无疑也会是吕后的支持者。
综上,吕氏家族在刘邦起家的过程中就颇有功勋,再加上吕后是刘邦正妻的身份,因此必然形成一股较强的政治势力。为吕后稳固儿子的储君之位提供最坚强的支持。
丰沛功臣集团:吕后的政治盟友从史书的记载中可知,刘邦想要更换储君时,多次遭到朝中大臣的坚决阻止,周昌和叔孙通等人更是不惜犯颜强谏,甚至建国后不太参与政事的张良都参与其中,由此可知当时在汉初朝廷占据主导地位的丰沛功臣集团维护刘盈太子之位的坚定立场。
及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之,莫能得;上以留侯策即止。而周昌廷争之彊,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史记周昌列传》汉十二年,高祖欲以赵王如意易太子,叔孙通谏上曰:“昔者晋献公以骊姬之故废太子,立奚齐,晋国乱者数十年,为天下笑。秦以不蚤定扶苏,令赵高得以诈立胡亥,自使灭祀,此陛下所亲见。今太子仁孝,天下皆闻之;吕后与陛下攻苦食啖,其可背哉!陛下必欲废適而立少,臣原先伏诛,以颈血汙地。”《史记叔孙通列传》因为吕后是刘邦发迹之前的正妻,刘邦麾下的丰沛功臣集团也大都是起兵前就与吕后相识。而且这些人都曾经受到过吕雉的帮助,比如刘邦等人被迫在芒砀山上蛰伏时,就是吕后多次给他们送去生活物资。同样吕氏家族也随同这些丰沛功臣集团一同起兵“佐高帝定天下”,这种并肩作战的感情是戚夫人根本无法相提并论的,毕竟戚夫人是刘邦成为汉王之后才来到他身边,这种感情投资显然无法和吕后相比。
高祖即自疑,亡匿,隐於芒、砀山泽岩石之间。吕后与人俱求,常得之。《史记汉高祖本纪》由此可知,在吕后和戚夫人为自己的儿子争夺储位时,没有任何人站出来支持戚夫人一派。在刘邦对戚夫人的宠爱如此明显,特别是刘邦公开与臣子讨论易储释放明显政治信号的情况下,仍旧没有看到有人站出来支持。这足以说明吕后及吕氏家族对这些丰沛功臣集团的影响。
新兴官僚集团:吕后的潜在支持者虽然刘邦很讨厌儒生,但是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刘邦也懂,因此刘邦建国后,以叔孙通等人为代表的一批儒生开始在西汉朝廷占据一定的地位。而这些人也成为吕后的支持者。
这些接受儒学教育的新兴官僚大都秉承儒家礼法,而吕后是正妻皇后,刘盈是嫡长子。这就与儒家推崇的礼法天然吻合,因此他们也都纷纷站在吕后一方,坚定的支持符合他们价值取向的嫡长子刘盈作为储君。这也是《史记留侯列传》中关于商山四皓记载的真正含义,以刘邦的为人,几个老迈的儒生根本不可能让刘邦产生忌惮,无兵无权的商山四皓就能让刘邦彻底放弃更换储君的想法,这可是西汉朝廷占据重要的地位的大臣几番犯颜强谏都未能做到的事情。
及燕,置酒,太子侍。四人从太子,年皆八十有馀,须眉皓白,衣冠甚伟。上怪之,问曰:“彼何为者?”四人前对,各言名姓,曰东园公,角里先生,绮里季,夏黄公。上乃大惊,曰:“吾求公数岁,公辟逃我,今公何自从吾兒游乎?”四人皆曰:“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义不受辱,故恐而亡匿。窃闻太子为人仁孝,恭敬爱士,天下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上曰:“烦公幸卒调护太子。”四人为寿已毕,趋去。上目送之,召戚夫人指示四人者曰:“我欲易之,彼四人辅之,羽翼已成,难动矣。吕后真而主矣。”戚夫人泣,上曰:“为我楚舞,吾为若楚歌。”歌曰:“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柰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史记留侯列传》因此,商山四皓的出现应该是让刘邦发现他已经没有可以选择的盟友。戚夫人一系无法获得丰沛功臣集团的支持,同样也无法取得以儒生为代表的士人阶层的支持。刘邦只能无奈放弃易储的想法,毕竟强行易储带来的动荡是刘邦无法承受的。
宗室藩王:吕后的中立倾向者西汉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刘邦为了巩固西汉王朝,分封了一批宗室藩王。这些人也成为抑制其他势力维护西汉王朝的重要力量。在史书中我们没有看到这些藩王参与易储斗争的记载,显然因为这些诸侯王特殊的身份,因此大都选择了中立立场。但从吕后嫁入刘家的表现来看,这些宗室藩王也大概率会在中立的基础上倾向于吕后。
以齐王刘肥为例,他最早封王而且受封齐地七十余城实力最强。因为史书记载了吕后曾经想毒死刘肥,所以误认为吕后与刘肥的关系很差。但从历史记载来看,吕后刚嫁给刘邦就得知了有刘肥这个私生子的存在,吕后却能容忍他的存在。以吕后的能力和吕氏家族的实力,在刘邦四处征战时,尤其是刘邦彭城惨败刘氏家族都被项羽俘虏,如果吕后想除掉刘肥简直轻而易举,但刘肥能安然活到刘邦建国,由此可知吕后并没有虐待刘肥。所以在这场争储斗争中,刘肥也应该是会倾向于对自己有过照顾的嫡母。
其实从历史上看,吕后在嫁给刘邦之后应该可以用贤惠持家来形容,吕后家庭富裕,突然嫁给一个大十几岁的男人,而且丈夫还整日游手好闲、不事生产。吕后不仅没有嫌弃刘邦家穷,而且还带着儿女亲自耕作,在刘邦四处征战时,吕雉不仅独自支撑家庭,而且随同刘太公一起被俘。这些行为必然让刘氏家人认可吕雉是一个好媳妇,一同经历过磨难困苦的感情必然也会倾向于支持吕雉。
综上,吕后在这场储位斗争中,虽然无法和戚夫人在刘邦面前争宠,但吕后凭借正妻的身份和与刘氏家族和丰沛功臣集团一起打天下的革命感情。最终获得了丰沛功臣集团,新兴官僚集团的支持,同时也能让宗室藩王保持中立,由此让戚夫人和刘邦无法寻找到易储的盟友。即使强如汉高祖刘邦也无可奈何。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自从秦始皇开启了集权制度,最高统治者的权力一直是封建社会最高的,一般来说,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没有皇帝办不到的事,比如秦始皇,开启郡县制,焚书坑儒,即使整个天下都反对,只要秦始皇认定,也是照做不误,而刘邦身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位皇帝,在白手起家成功统一天下后,居然连更换自己太子的权力都没有,或者有某种神秘力量阻止了刘邦更换太子,这是为什么呢?
一、谁在反对刘邦更换太子
刘邦因为个人喜好而更换太子,事实上朝中反对刘邦更换太子的人并不多,如果更换太子,利益受损最大的就是刘邦的嫡长子刘盈和原配皇后吕雉,刘盈性格软弱,所以吕雉才是反对最激烈的人,除了吕雉之外,还有吕氏一族,比如吕雉的哥哥吕泽,妹夫樊哙,因为这一批人是的身份是外戚。
刘邦除了吕雉一族之外,反对刘邦更换太子的就只有叔孙通和周昌,叔孙通原是秦朝的博士,相当于现在的智囊或者国家级的专家学者,后来成为刘邦的仪礼官,为刘邦制定了一整套汉朝的礼仪制度,同时担任太子太傅,也就是刘盈的老师,刘盈的太子之位如果更换了,叔孙通这个太子太傅也没用了。周昌是刘邦的同乡,也是刘邦所封的御史大夫,性格正直,敢当着刘邦面说刘邦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刘邦也不生气,周昌反对更换太子,是因为他性格耿直,尊崇旧的礼法,不惧权贵。
除了这些反对之人外,你会发现,跟随刘邦打天下的那帮功臣,并没有人反对刘邦更换太子,大多是沉默的一批,也许你会说张良反对,张良实际上是被吕后的哥哥吕释之挟迫的,吕雉最大的支持就是来自他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朝中一些大臣反对刘邦,也大多都是吕氏家族在背后鼓动的,因为这关系到他们的直接利益,对于其他的功臣来说,反对刘邦的意图没有那么强烈,或者根本没有反对的意思,这是你刘邦的家事,估计大部分根本不愿意掺杂进去,比如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人。
吕后二、吕后最坚定的支持者吕泽与吕释之
吕后有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这两人也是刘邦早期创业成功的助手和功臣,分别在145位西汉功臣表中排名141位和142位,尤其是吕泽,在刘邦平定天下时,给了很大的协助,史书对吕泽的评价是“发兵佐高祖定天下”,就说肯了吕泽是有不少军功,也被封侯,刘邦在彭城大败时,一路向西逃,就是逃到吕泽驻扎的下邑,也就是在刘邦投靠吕泽的时候,立刘盈为太子的。
太子刘盈就是吕泽和吕释之的外甥,吕泽和吕释之以及吕后一族就是标准的外戚,而且手中还有兵权,再加上妹夫樊哙,樊哙是刘邦手下最勇猛的将领,没有之一,军功卓著,作战勇猛,还在鸿门宴救了刘邦一命,刘邦统一天下后,负责平定诸侯王之乱也是以樊哙为主,官至大将军、左丞相,刘邦晚期军队中最有名声的将领。
刘盈和刘如意正因为如此,所以刘邦在临死前听到有人说樊哙与吕雉联合准备在自己去世之后图谋不轨,就立即挑动了刘邦那敏感的神经,立即派周勃和陈平去处死樊哙,而且是立即处死带首级回来,因为了陈平留了一手,樊哙才没有死,由此可见,刘邦对于樊哙其实是非常顾忌的,既重用又顾忌,重用的是樊哙与自己关系较近,能力又强,顾忌的是樊哙是吕雉的妹夫,外戚的身份。
三、刘邦想更换太子中穿插着复杂的政治斗争
刘邦换太子其实就是政治博弈,刘邦虽然身为皇帝,但是从布衣打出来的,身边已经形成了几股政治势力,一部分是以萧何、曹参、周勃、陈平等人为首的功臣派,一部分是以吕后、吕泽、樊哙为首的外戚派,再一部分就是以刘邦为首的保皇派,刘邦换太子其实就是保皇派与外戚的政治斗争,而功臣看戏的局面。
吕后与戚夫人功臣派不愿意参与,是因为两面不讨好,外戚派坚决反对,是因为顾及到他们的根本利益和权力来源,失去了太子刘盈,他们什么也不是,所以才会全力反击,吕释之挟制了张良让张良出主意,张良就让吕家去把商山四皓请来,吕雉用了各种手段,再加中张良提供的计策,反正是成功地把刘邦都请不到的商山四皓请来了,最终刘邦放弃了更换太子的意图。
刘邦放弃更换太子不在于吕后请来的商山四皓,不在于这四人有多厉害,而在于刘邦这个皇帝都办不到的事,刘盈这个太子背后的力量都能办到,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刘盈背后势力的强大,说明了刘盈背后的外戚势力强大到可以办成任何事,你想想看,如果你是刘邦会怎么想?自己办不到的事,他们能办到,是不是很可怕?
刘邦与樊哙刘邦年龄大了,不想折腾了,如果刘邦强行更换太子,一定会导致朝廷的动乱,因为刘邦在有生之年无法消除外戚的势力,只能放弃更换太子,不放弃只会天下大乱。
另外,刘盈身为太子有一个正常传统而且正当的理由,就是刘盈是嫡子,中国历史上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刘盈虽然不是长子,但是嫡子,刘邦还有个庶出的长子叫刘肥,如果按继承制来说,怎么也轮不到刘如意,这个嫡长子继承制影响着当时的人,所以周昌和叔孙通这样儒家思想的人都会拥立刘盈为太子,也为刘盈争取了一部分朝臣,如果刘邦要更换太子,也要考虑这一批人的意见 。
吕后当政总结
正是因为吕雉的背后已经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这股势力不仅有权,而且有兵权,参与了刘邦早年的所有起义,经验丰富,能做到刘邦都做不到的事,刘邦掂量了政治后果,最终还是放弃更换太子,不是他做不到,刘邦也不想让自己的江山四分五裂,引发动乱,反正都是自己儿子。
但刘邦也还有些不放心,所以弄了个“非刘不得封王、非功不能封侯”的白马盟誓,把功臣集团拉进来,希望这些功臣集团在外戚集团将要危害刘氏江山时,能够起到维护刘氏江山稳定的作用,事实上,还真的起到了作用。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吕后在建立汉朝前后,始终和刘邦生活战斗在一起,在老将老臣中有一定的威望话语权,家族势力也很强;比如说民国时,宋美玲就在军界政界说话很有分量一样;因此,在考虑更立太子的问题上,不能不在乎吕后的意见,而陷于犹豫不决中。拙见。谢邀请。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农村家庭妇女的吕雉,经过20多年的跌宕起伏的历练,成长为合格的女政治家吕后,这就是最大的资本,最大的势力。
经过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吕后的政治经验大大丰富,领导能力大大提高。当刘邦率兵在外作战时,吕后与萧何等很好的巩固了后方,对西汉王朝的巩固是有贡献的,他与萧何合作计杀韩信,表现了他的智谋和毒辣,他听从张良之际请来“四皓”,表现了他的机谋深远,手段老道,朝中的樊哙,夏侯婴,审食其是可以依靠的力量,吕氏家族也在朝中占有势力。这样,如果刘邦更立太子,立赵王刘如意,那么刘如意即为后,皇位是坐不稳的。
吕后背后有什么势力?刘邦在更立太子上犹豫不决?
引言:
西汉初年,刚刚出征淮南的汉高祖刘邦身受重伤,年过花甲的他已经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日子已经所剩无几了。撑着病体回到了长安,刘邦最放心不下的就是他的宠妃戚夫人和爱子刘如意了,今天的戚夫人看着重伤的刘邦更是哭的梨花带雨:“陛下,如意真的不能做太子吗?他可是您最喜欢的儿子啊!您也经常说如意是八个儿子里最像您的一个,真的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吗?”看着心爱的女人,刘邦心里也不是个滋味,只能无奈的回答道:“哎,爱妃啊,再为我跳上最后一段舞吧,朕给你作一首歌。”说罢,戚夫人缓缓起身,随即翩翩起舞,刘邦顺着节拍唱道:“鸿鹄高飞,一举千里,羽翮已就,横绝四海。横绝四海,当可奈何!虽有矰缴,尚安所施!”一曲歌罢,刘邦的眼眶里也饱含着泪水,戚夫人依偎在刘邦身旁,二人相视痛苦,只有那悲凉的《鸿鹄歌》响彻在宫殿四周,久久不能散去……
刘邦与戚夫人剧照
不久,刘邦因病去世,享年六十二岁。随着刘邦的去世,一场夺嫡之争就此落下了帷幕,吕后取得了最终胜利,等待戚夫人与刘如意的只有悲惨的结局。而刘邦生前,曾几次想要废长立幼,却始终未能如愿,那么,吕后的背后到底有着什么?让一代枭雄的刘邦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如此犹豫不决呢?
一.废立背景——刘邦的私心根据中国古代的宗法制规定,皇位应该由嫡长子继承,所以吕后的儿子刘盈理所应当的被立为太子,可随着时间的流逝,尤其在刘邦称帝之后,刘邦更换储君的念头更加强烈了,这其中的关键,就在于刘邦的私心。
1.刘邦更爱戚夫人虽然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妻子,但刘邦却更宠爱戚夫人,尤其是楚汉战争爆发后,吕后成为了项羽的阶下囚,一直到鸿沟协定签约后才回到刘邦身边,而在这段时间里,一直是戚夫人陪在刘邦的身边,还为他剩下了儿子刘如意。
戚夫人是个有野心的女人,她不满足于自己的儿子只做一个王子,所以经常给刘邦吹枕边风,希望刘邦可以改立刘如意为太子,这极大的刺激了刘邦废长立幼的心。
2.刘盈懦弱,刘如意像我刘盈与刘如意都是刘邦的儿子,可对于这两个儿子,刘邦的待遇就大不相同了,刘盈年长,慢慢长大后刘邦发现,刘盈为人和善,性格懦弱,一点也没有自己的影子。相反,三儿子刘如意在行为举止上却颇有刘邦的风采,这让刘邦非常开心,还经常对让人说“此子像我”。
汉惠帝刘盈剧照
由于吕后的年老色衰和戚夫人的日渐得宠,再加上刘邦认为刘盈懦弱无能,而刘如意像自己的言论,让吕后感觉到了危险。从此,吕后与戚夫人之间的立储之争正式打响,随着这场战争的开始,吕后背后的势力开始粉墨登场,在这场储君争夺战中扮演着各自的角色。
二.基础力量——娘家人最靠谱吕后敢于和戚夫人开战是有着自己的底气的,她手上的第一张牌就是自己的娘家人,吕后的两个哥哥吕泽和吕释之都是刘邦手下的大将,立下了赫赫战功,被封为侯爵,拥有一定的权力,同时,吕后的妹夫樊哙也是刘邦手下的大将,更在鸿门宴上救了刘邦的性命。
刘邦当初起家,很大一部分力量就是靠的吕氏一族,他们也成为刘邦倚重的一股力量。眼看着自己妹妹要失去皇后的宝座,自己的外甥要被废除太子之位,吕泽率先出马,在危机关头,吕泽不顾一切劫持了张良,获得了张良支持的同时还从张良口中求得妙计,请来了“商山四皓”来帮忙。可以说,吕泽在这次储君之争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吕后的妹夫樊哙剧照
三.功臣力量——吕后的第二张底牌不管怎么说,废长立幼是一个王朝的大忌讳,尤其是西汉之前的秦朝就是因为废长立幼导致了最后的二世而亡。前车之鉴历历在目,这让朝中大臣们形成了一片反对之声,而吕后也借力打力,顺利的收复了功臣派作为自己背后的第二股力量,大大增加了刘邦废长立幼的压力。
1.叔孙通的劝谏叔孙通是第一个跑来劝刘邦的,在刘邦的病床前,叔孙通给刘邦讲了一通大道理。
其一.嫡长子继承制是自古以来的规律,不能轻易废除。
其二.太子为人仁慈孝顺,天下皆知,如此做会失去民心。
其三.吕后是陛下的糟糠之妻,同甘共苦多年,为您打天下立过功,不能背叛妻子。
其四.太子是国之根本,不能轻言废立,否则天下必然动乱,于江山社稷不利。
其五.如果皇帝真的想要废长立幼,那么我将用我的鲜血还践行我的话语。
叔孙通剧照
叔孙通不愧是秦末汉初最聪明的人之一,他的这番话说的非常聪明,通过制度,亲情,王朝的稳定等多方面来陈述废长立幼的坏处,最后还补了一句要以死来劝谏皇帝,把自己摆在了忠臣的位置上,随着他的出马,刘邦开始动摇了。
2.吕后一跪,周昌效命第二个出场的是朝中重臣周昌,在刘邦眼里,周昌是最忠诚可靠,值得托付的人,当年荥阳之战,刘邦就拜托周昌的哥哥周苛守城,周苛宁死不降,最后被项羽烹杀,从那以后,刘邦更加信赖周昌,甚至把最心爱的儿子刘如意托付给周昌,让他保刘如意安全。
但周昌也不同意刘邦废长立幼,对刘邦说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周昌的话是很有分量的,刘邦心里的压力更大了,而这一切,吕后都在背后听着,看到周昌支持太子,吕后激动的跪在了周昌的面前:“如果不是您出面,太子可能就被废了!”
周昌剧照
自古都是大臣跪皇后,哪里有皇后跪大臣的,吕后这一跪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虽然丢了面子,却让周昌备受感动,从此,周昌也成为吕后背后的一个重要力量。
3.劫持张良,留侯献策在西汉初年,朝中最倚重的谋臣当属张良,连刘邦自己都说“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想要让刘邦放弃立褚,还得找张良想办法。
可张良为了明哲保身,早已经称病不上朝了,为了让张良出山,吕后不惜让哥哥吕泽劫持了张良,逼着他给自己想办法。张良本就不支持刘邦废长立幼,只是一直没表态,现在赶上吕泽劫持,张良就坡下驴,提出了找来商山四皓帮忙,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刘邦的这个念头。
张良剧照
无论是叔孙通还是周昌和张良,在当时都是举足轻重的人物,而这些人集体站出来支持刘盈,即使作为老板的刘邦也不得不掂量一下,毕竟江山和美人,刘邦的拎得清轻重的,这再度打击了刘邦废长立幼的信心。
四.民间力量——一锤定音有了张良的建议,吕后马不停蹄的让吕泽拿着刘盈的亲笔信去请商山四皓,很快,这四位老者便出山帮助刘盈。
一次宴会上,刘邦发现刘盈身后站着四个老人,一问才知道是自己慕名已久的商山四皓,而随着商山四皓的出马,吕后背后的最后一张牌打了出来,一锤定音,刘邦放弃了废长立幼的想法,戚夫人惨败!其实,细细想来,面对吕氏家族与功臣派的阻挠,刘邦都没有退缩,为何见到商山四皓却马上改了心意呢?
1.商山四皓的出现说明刘盈已经有一定实力当刘邦知道这四个老人是商山四皓时非常惊讶,在他看来,自己费尽心思请不到的四个大才刘盈居然可以请到,而且这四个人是有能力的人才,可见刘盈此时已经成了气候,有了一定的实力。
2.商山四皓代表民意,民心不可弃刘邦出身底层,他非常知道取天下的根本在于收民心,只有老百姓跟着你,王朝才有可能长治久安。而商山四皓一直隐居民间,他们愿意出来帮助刘盈,本身就代表了民意,这让刘邦看到了自己的行为实际上是违背民意的,所以他选择放弃。
商山四皓画像
3.刘邦压力太大,借机下台在商山四皓出场之前,刘邦已经感受到来自吕氏外戚和朝中重臣两派的压力,此时的刘邦早已是不堪重负,他知道自己的这个想法是错误的,但自己毕竟是皇帝,不好意思主动承认错误,需要一个合适的台阶给自己下,刚好商山四皓的出现给了刘邦这个台阶,刘邦借口商山四皓支持刘盈为由放弃了废除太子的想法。
结语:戚夫人征服了自己的男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男人来完成自己的梦想,但她忘记了自己的男人是皇帝,皇帝要考虑的不仅仅是他的小家,还有这个王朝的大家。因为这场立褚风波,吕后使出来浑身解数,把外戚,功臣和民间势力和自己绑在了一起,甚至不惜劫持张良,下跪周昌,这些都是戚夫人无法做到的,政治斗争永远不是那么单纯的一件事,吕后在这次斗争中所展现出来的手腕预示了她未来的发展,可惜刘邦没能来得及组织她,最终酿成了吕氏乱政的结局。
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解决具体问题(尤其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详细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